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偏误分析_过国娇
- 格式:pdf
- 大小:465.10 KB
- 文档页数:4
2018年第23期(总第299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课程教学一、偏误分析的类型目前,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表达偏误分析和理解偏误分析。
表达偏误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类型的偏误分析,更倾向于单个语法点的偏误分析,如侯晓虹、李彦春在《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中针对15名(其中男生5名)来中国留学的无任何汉语基础的韩国学生在包含阴阳上去四声的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偏误分析;理解偏误分析则可以划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偏误分析,更偏向于语篇、语用上的偏误分析,如李珠、王建勤在《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中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自我感觉反馈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难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三个不同层级上。
二、论文中使用偏误分析常出现的问题(一)表达偏误分析明显多于理解偏误分析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中有94%的文章是关于表达偏误的,即分析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的问题,而理解偏误则居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正如陈珺所说:“以往的研究提到偏误一般只指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输出性的错误,而实际上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自然也应该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
”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学的发展,论文写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研究理解性偏误的分析文章。
(二)分析偏误的原因混乱,且以外部原因居多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但是,在目前的偏误分析论文中,留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变成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当、教学失误”等外部原因,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则避而不谈。
不知道是因为对学习者的分析不够到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一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李大忠的《偏误成因的思维心理分析》为依据,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各种思维模式进行推理,以此进行分析偏误时的原因总结。
鲁健骥也在《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迄今对于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和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语言要素(语音、语法、词汇)的层面上,而忽视篇章和语用层面;对于造成难点和病句的原因分析,基本上是从语言对比分析理论出发进行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作者:金艾琳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6期【摘要】偏误分析,它常常可以预测、分析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多发的、有规律的偏误的原因。
但是,目前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通用”的问题。
因此,文章旨在对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目前,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表达偏误分析和理解偏误分析。
表达偏误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类型的偏误分析,更倾向于单个语法点的偏误分析,如侯晓虹、李彦春在《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中针对15名(其中男生5名)来中国留学的无任何汉语基础的韩国学生在包含阴阳上去四声的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偏误分析;理解偏误分析则可以划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偏误分析,更偏向于语篇、语用上的偏误分析,如李珠、王建勤在《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中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自我感觉反馈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难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三个不同层级上。
(一)表达偏误分析明显多于理解偏误分析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中有94%的文章是关于表达偏误的,即分析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的问题,而理解偏误则居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正如陈珺所说:“以往的研究提到偏误一般只指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输出性的错误,而实际上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自然也应该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
”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学的发展,论文写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研究理解性偏误的分析文章。
(二)分析偏误的原因混乱,且以外部原因居多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但是,在目前的偏误分析论文中,留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变成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当、教学失误”等外部原因,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则避而不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汉语时因语言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人一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而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难以取得成效,本文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方面,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方面原因策略一、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使用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①这周是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
这里的两个例子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食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里句子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而这里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子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一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二、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而言,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情况,从而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行。
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应对措施摘要: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重点、难点。
量词“个”以其高度的出现率、广泛的使用范围,在量词中占据要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最先接触的是量词“个”,并在交际中大面积使用。
本文将针对这种现象,以量词“个”为例,对其进行偏误分析,以偏误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让学生能正确理解量词“个”,在交际中能自如地应用,同时促进量词的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偏误分析;应对措施“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在什么语境下使用什么量词”一直以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首先,量词数量多,名词更多,两者组成的数量短语更是多之又多;其次并有没有一套具体的、完整的、准确无误的规则总结量词的使用规则;最后,个体差异的原因。
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量词“个”十分万能,在汉语的交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
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找到“捷径”后,无论什么名词都使用量词“个”。
所以本文以量词“个”为例,对其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个”的本位描写对量词“个”进行偏误分析前,应了解“个”的本义。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道:“个,竹枚也。
从竹固声。
”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w或作个。
半竹也。
各本?o。
”,我们可以看出“个”与“竹”有关,“竹曰个。
木曰枚。
”竹易分开,“竹”字分开便是两个“个”,单个竹就是“个”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与“竹”的关系逐渐疏远,后表示事物的数量。
“个”是个体量词,多用在没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前,但有的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也可以使用,主要依据语体色彩、语言坏境,多用于口、通俗色彩浓的语境中。
量词“个”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即“数词+个”,一般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补语,也可以和指示代词组合,构成“这、那、哪+个”,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一)量词“个”的偏误现象及类型1.“个”的误用量词“个”的泛化现象使得许多留学生误用量词“个”,或者有些学生没有学习过太多量词,有些名词不知用哪个量词修饰,或是有些外国学生对量词的用法不能完全掌握,造成一些有专有量词的名词也用“个”来称量,从而形成偏误。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1、第二语言教学是指:A. 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学习汉语的过程B. 任何一门外语的教学C. 专门针对儿童的语言教学D. 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学习其他语言的过程(答案)A2、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A.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B. 让学生掌握所有的汉语词汇C. 仅仅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D.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非语言学习(答案)A3、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直接法”强调:A. 通过翻译来学习新词汇和语法B. 大量使用学生的母语进行解释C. 尽量避免使用学生的母语,直接通过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D. 只注重书面语的教学,忽视口语训练(答案)C4、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区别在于:A. 习得是无意识的,学习是有意识的B. 习得发生在儿童期,学习发生在成人期C. 习得只能通过自然环境,学习只能通过课堂环境D. 习得不需要努力,学习需要努力(答案)A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原则,主要是指:A. 在语言教学中融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B. 只教授语言,不涉及任何文化内容C. 强调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D. 让学生自行探索目的语文化,教师不介入(答案)A6、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中,“任务型教学”强调:A. 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目标,组织教学活动B. 以语法讲解为中心,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C.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D. 以考试为导向,重点复习考试内容(答案)A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主要用于:A. 分析学生作业中的语法错误,以改进教学B. 评估学生的语言水平,确定教学进度C. 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D. 研究汉语本身的语法规则(答案)A8、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沉浸式教学法”指的是:A. 学生在课堂上完全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学习B. 学生只学习语言的书面形式,不涉及口语C.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母语辅助理解D. 教学重点在词汇记忆,不涉及实际语言运用(答案)A。
73语言研究浅析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毛沉天津大学摘要:量词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纵观世界各国的语言,部分语言没有量词,这给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带来了一些困难。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原因,并且对此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给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和汉语学习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量词;偏误;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量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知识点。
本文发现非汉语母语的学生在运用汉语量词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偏误,比如“我的头上长了一条白头发”“他们是一双夫妻”等。
基于此,本文以量词在汉语运用中容易产生偏误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使用量词的偏误类型分析(一)量词使用过程中的泛化量词使用过程中的泛化是指一些学生认为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量词是万能的,能够在任何的语境中使用。
最典型的就是量词“个”,一些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将量词“个”用在了所有要使用量词的地方,如“一个衣服”“一个数学课”等。
这一问题在汉语初级阶段学习者身上十分常见,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正确引导。
(二)量词使用过程中的误用量词在使用过程中的误用主要是同音异形误用、意义相近误用、同一事物的集体和个体量词误用这三个方面。
同音异形误用是指两个量词之间读音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字形上却不一样,例如“幅”和“副”。
意义相近误用则是两个量词的使用范围是接近的,如“根”和“条”。
同一事物的集体和个体量词误用是指两个量词都是指同一事物的,但是表达的含义却不一样,留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区分清楚,例如“一棵树”和“一排树”。
(三)量词使用过程中的遗漏量词在使用过程的遗漏主要是指留学生在行文造句中无意识地遗漏了量词,由于留学生的母语可能没有类似的表达,因此这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语法现象,因此在应用的时候容易遗忘。
其次,有可能留学生受到了汉语口语的影响,把一些部分人口语习惯省略的量词也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