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曹操注解)
- 格式:pdf
- 大小:26.51 KB
- 文档页数:18
《孙子兵法》曹操注欧阳引擎(2021.01.01)〈序〉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
」《尚书》:「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
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
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
官者,五官之分也。
道者,粮路也。
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
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孙子兵法之行军篇第九:原文、译文、点评原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侍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
长篇《孙子兵法》解读——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原文虚实Ⅱ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详解“出其所不趋”,“不趋”,来不及救,从敌人来不及救的地方出击。
“趋其所不意”,打到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曹操注解说:“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
”我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孙子兵法》看来,这不是善之善者也,善之善者,是“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也不让别人知道”。
行千里而不劳之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行军千里也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
这里历史上有两个典型战例,都是灭蜀之战。
一是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钟会、邓艾灭蜀之战。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
山高谷深,至为艰险。
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
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最后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一路杀到成都,刘禅就降了。
第二次是南北朝时期,坐拥四川的梁武陵王萧纪在成都称帝,率兵东下,准备攻打梁元帝,夺取梁朝政权。
北魏看到机会,宇文泰认为“平蜀制梁,在此一举。
”诸将意见并不统一。
宇文泰把重任交给尉迟迥,问他计将安出。
尉迟迥说:“蜀与中国隔绝百余年矣,恃其山川险阻,不虞我师之至。
宜以精甲铁骑星夜奔袭之。
平路则倍道兼行,险途则缓兵渐进。
出其不意,冲其腹心,必向风不守。
”其后果如尉迟迥所言,尉迟迥从散关进军,围成都五旬,平定巴蜀。
人们常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这不可能,因为这标语敌人的墙上也刷着。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没防备,没防守。
还是拿足球赛来说,如果前面有后卫堵着,马拉多纳也不容易射门命中,一定是来回倒腾,对方出现空档了,然后一击命中。
【注释译类】魏武帝注孙子曹操撰魏武帝注孙子曹操撰卷上卷中卷下卷上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胜者,得多也;未战而庙不胜者,得少也。
多胜,少不胜,而况于无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弓,戟螲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研究《孙子兵法》第一人,为什么学而不用?《孙子兵法》一共是13篇,每一篇都非常简练。
从《计篇》开始,到《用间》篇结束,一共6000多字,言简意赅,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一. 孙子的战略原则知多少?孙子从实战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战略原则,这些原则以非常精简的话语提炼出来。
例如:“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这些重要的战略论断是从实战当中不断提炼出来的。
曹操是注解孙子兵法的第一人,可是在战争当中,曹操并没有做到百战百胜。
孙子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作战一定要百战百胜。
曹操虽然对兵法研究很深入,也有自己的兵法作品。
他和袁绍的官渡之战,确实做到了知彼又知己。
可是曹操明明知道自己的兵力弱于袁绍,为什么一定要强战呢?这种战法和孙子兵法的知彼知己,是相违背的。
当时的袁绍大军,是曹操的10倍以上。
按照史书《三国志-袁绍传》,袁绍的兵力是:“精卒十万”,曹操的兵力是:“兵不满万,伤者十之二三”。
《三国志-曹操传》。
假设按照这个兵力计算,那就表示双方的兵力应该是1:11的关系。
曹操完全是弱势,如何以少胜多呢?曹操是深究兵法的人,为什么在这种状态之下,依然要持久战,最后还打败了袁绍呢?二. 曹操的举一反三这说明曹操的学《孙子兵法》和用《孙子兵法》的时候,跟我们有一个不一样的学习角度。
孙子兵法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也讲到了兵法的重要原则:“不若则避之”。
在官渡之战,我们看到了曹操,并没有按照这些战略原则用兵。
而是反其道行之,在万般无奈之下,准备退兵。
退兵前,他还是做了两个动作。
第一个动作,请教他的军师荀彧先生。
荀彧帮他做了第三角度的知彼知己的分析,荀彧分析自己的前期老板袁绍先生:“欲重宽缓,法令不行,适足随多,难有大用”。
对自己现在的老板曹操也有分析:“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少,人争至死”。
在这个层面上,荀彧分析的非常透彻,也鼓励了曹操必须持久战。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注录,兵书共五十三家。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急于运用之际,颇有眼力的曹操从所阅读的大量兵书战策中,选出含义精深的《孙子兵法》,去掉附益各篇,独存十三篇,加上简明解说,编成书册,分发部队,以便将领学习掌握,临阵施用。
从此,曹注《孙子兵法》流行天下,其他兵书战策逐渐散失淘汰。
下面转录曹操《孙子序》:孙子序(按《太平御览》作《孙子兵法序》)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御览》"足兵"上有"足食"二字。
)《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二"恃"字,《御览》皆作"用"。
)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
后百余岁有孙膑,是武之后也。
(自"孙子者"以下五十字,据《御览》补。
按《史记正义》引魏武帝注云:"孙子者,齐人,事于吴王阖闾,为吴将。
作《兵法》一十三篇。
"《正义》所引,即谓此文也。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这篇序引自中华书局编辑部1974年版《曹操集》文集卷三,括号内是编辑部所加按语。
由《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诸书汇校而得,虽不完整,但要点仍在,列举如下:1、书名:《孙子兵法》、《孙子》或《兵法》;2、篇数:一十三篇;3、作者:齐人孙武;4、大旨:为吴王阖闾而作,为兵书战策之深明者;5、作注缘由:世人对本书训释繁冗,但理解不深,言多失旨。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前言:道生万物,万物亦归于道。
阅读经典也一样,需要通过阅读,去体悟经典中的道意,如果一味跟着经典走,卷帙繁浩,犹如苦海无涯。
道之在军,便是军神,大家细细体悟,会发现《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有很多相似之处,祝大家早日明悟自己的道,明白自己的天赋使命,从而一往直前。
经典读起来与看起来,体会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可以读一读。
始计篇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时,三是战场的地利,四是将领,五是严谨的军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与惩罚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曹操注孙子兵法实虚篇本文是关于曹操注孙子兵法实虚篇,感谢您的阅读!《实虚篇》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曹操曰:力有余也。
後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曹操曰:诱之以利也。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
故敌佚能劳之,曹操曰:以事烦之。
饱能饥之者,曹操曰:绝其粮道。
安能动之曹操曰:攻其所爱,出其必趋,使敌不得不救也。
出於其所必趋也;行千里而不畏,行无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所守;善守者,敌不知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微乎微乎,故能隐於常形;神乎神乎,故能为敌司命。
进不可迎者,冲其虚也;退不可止者,远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曹操曰:军不欲烦也。
敌不得与我战者,诈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
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故善将者,形人而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而为一,敌分而为十,是以十击一也。
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则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所备者多,则所战者寡矣。
备前者後寡,备後者前寡;备左者右寡,备右者左寡;无不备者无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以备我也。
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千里而战;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虚会战之日。
不知战之日,不知战之地,则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哉!曹操曰:越人相聚,纷然无知也。
或曰:吴越,雠国也。
故曰:胜,可擅也;敌虽众,可无斗也。
故积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计之而知得失之策,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曰:角,量也。
形兵之极,至於无形;则深间弗能窥也,智者弗能谋也。
《孙子兵法》曹操注〈序〉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
」《尚书》:「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
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
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
官者,五官之分也。
道者,粮路也。
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
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魏武帝曹操注释的梳理研究任韧【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即使在当今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仍然具有实践价值。
关于《孙子兵法》自古以来最为权威的训释材料集成首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对该著作进行了详尽的整理。
在《十一家注孙子》中的诸位训释家中,又首推魏武帝曹操的注释,对其训释材料的整理则显得十分必要。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93-94)【关键词】《孙子兵法》;孙武;《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曹操【作者】任韧【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E892《孙子兵法》简称《孙子》,又称《吴孙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其内涵思想恢宏博大,精湛深邃,是中国兵家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的文化瑰宝,即使在当今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仍然具有实践价值。
从最早的魏武帝注本《孙子略解》,到宋朝的《武经七书》本、吉天宝撰《孙子十家注》本,再到清朝孙星衍校定的《孙子十一家注》。
后人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学习自从其面世后便层出不穷。
在众多的注释版本中,又以魏武帝曹操的注释最为精妙、详细。
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从最初的校尉到将军,直至曹魏政权的开创者,被后世尊称为“魏武帝”;从最初驰骋沙场,到最后运筹帷幄,其一生经历可谓是身经百战。
因此,曹操对于《孙子兵法》则更有深切的体会和独到的理解,而后世注解也均以曹操注释为首。
多年来学者对于《孙子兵法》或相关注释训诂著作的研究多限于版本流传的考证而并缺乏从训诂角度对其训释内容的梳理。
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是以宋本《十一家注孙子》1961年影印本为母本进行加工、校理的作品。
在这里,本人以该《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基础,对其中前四篇(《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形篇第四》)曹操的训释内容进行梳理、分类。
曹操注孙子兵法势篇导读:《势篇》曹操曰:用兵任势也。
曹操曰: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曹操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曹操曰:以至实击至虚也。
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河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曹操曰: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於毁折者,节也。
曹操曰:发起击敌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曹操曰:险,疾也其节短:曹操曰:短,近也。
势如“弓广”弩,节如发机。
曹操曰:在度不远,发则中也。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曹操曰:乱旌旗以示敌,以金鼓齐之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曹操曰:车骑转也。
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乱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强。
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
治乱,术也;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可乱也。
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曹操曰:形势所宜。
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曹操曰:见羸形也。
予之,敌必取之。
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以正动之,以奇待之。
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故善战者,求之於势,弗责於民,故能释民而任势。
曹操曰:求之於势者,专任权也。
不责於人者,权变明也。
任势者,其战民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曹操曰:任自然势也。
故善战者战民也,如转圆石於千仞之山,势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孙子兵法》全注解孙子兵法【简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
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计》的说法。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概述】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
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
在被吴国聘为将军以前,曾经蛰伏20年之久。
后,姬光即位,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当时,孙武就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
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
《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
目前认为《孙子兵法》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曹操注孙子兵法军争篇本文是关于曹操注孙子兵法军争篇,感谢您的阅读!《军争篇》曹操曰:两军争胜。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交和而舍,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莫难於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於交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後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
後人发,先人至者,明於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
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後,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交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
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指向分众,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是故,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曹操注孙子兵法《九地篇》曹操注孙子兵法《九地篇》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会员上传请你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21)《九地篇》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孙子曰:地形者,兵之助。
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曹操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
诸侯之地三属,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曹操曰:难返之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交地则无绝,曹操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曹操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曹操曰:蓄积粮食也。
覆地则行,曹操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曹操曰:或人问之。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
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於饶野,三军足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曰:养土气、并兵力,为不可测度之计。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士人尽力。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曹操曰:拘,专也。
曹操注《孙子兵法》序:吾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
”尚书曰:“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于庙堂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计者,谋也。
谋者,所以决胜负也。
故曰:“计者,胜败之母也。
”选将,谓择贤能也;量敌,谓审敌之强弱也;度地,谓知地之广狭险易也;料卒,谓知兵之多寡强弱也。
形篇:形者,胜败之原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形者,兵之形也。
兵之形,有形无形。
有形者,如山川、城郭、草木、道路等;无形者,如士气、民心、敌情等。
兵家之胜,在乎知形而用形。
势篇:势者,兵之机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势者,兵之势也。
兵之势,有势无势。
有势者,如山川、城郭、草木、道路等;无势者,如士气、民心、敌情等。
兵家之胜,在乎知势而用势。
以上是《孙子兵法》曹操注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孙子兵法》精要《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所在,总揽全书的纲,讲述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
论述研究,谋划作战方略的伟大意义与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提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经典军事理论。
《作战篇》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力的影响,阐明长期作战对国家的危害,论述用兵出征既有拓展疆土,争夺财富的有利一面,又有耗费国力,祸害百姓的有害一面。
指出“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的战略原则。
提出“兵贵速,不贵久”的经典军事理论。
《谋略篇》论述“上兵伐谋”的作战思想,分析军事谋略,政治谋略与外交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出不同形势下的不同用兵方法和预知战争胜利的几种基本情况,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经典军事理论。
《军形篇》论述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而决定攻守的战略思想,解析“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原则,提出“修道而保法”等一系列达到自保而全胜目的的军事理论。
《兵势篇》着重分析在对敌军实施战略进攻中如何从战略上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提出“择人而任势”的辨证法思想,主张灵活变动的用兵策略。
《虚实篇》论述军事活动中“虚”与“实”的对立和转化的关系,特别阐明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原则,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提出“避实而就虚”,“因敌而制胜”的经典军事理论。
《军争篇》阐述在战争中为将者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和战术,着重论述如何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总结战争规律,探索出在战争中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方法,提出“用兵之法”的八条原则。
《九变篇》论述在战争中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的变化灵活处置,变通应敌,分析战场上经常遇到的各种需要变通应敌的情况和方法,提出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和作为将帅应防止与克服的五种重大险情。
《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的战略要领,诸如行军时如何安营扎寨,如何观察和利用地形,如何判断敌情,总结历史上诸多战争的经验,列举出三十余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
《地形篇》论述地形在作战中的重要性和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则,指出将帅必须从战场实际出发,按战争规律办事,“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以克敌制胜。
强调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考察和研究,并提出“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的经典军事理论。
《九地篇》论述在九种不同战略地形下作战的原则,指出如何因地制宜,因利乘便,发挥将士的战斗积极性。
研究九种不同地形对军队产生的不同心理影响和如何加强军队战斗力的问题,指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经典军事理论。
《火攻篇》总结过去军队火攻的经验,论述火攻的作用,对象,条件种类和实施方法,指明运用火攻应注意的各种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灵活策略,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战略原则,提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的慎战思想。
《用间篇》论述在战争中如何运用间谍的问题,包括使用间谍的重要性,间谍种类的划分,间谍使用的方法等。
分析不同种类间谍的特色及使用价值,强调“反间”的特殊重要性。
明确提出“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的用间三原则,总结出“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的历史规律。
《孙子兵法》曹操注〈序〉 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
」《尚书》:「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 一曰道,〔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
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
论在〈九地〉篇中。
〕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
官者,五官之分也。
道者,粮路也。
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
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 曰:主孰贤?将孰能?〔曹操曰:道德、智能。
〕 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
〕 法令孰行?〔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於夏阳也。
〕 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 强而避之,〔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 怒而桡之;〔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 (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曹操曰:以利劳之。
〕 (亲而离之)〔曹操曰:以间离之。
〕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 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
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败,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作战篇〉〔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於敌也。
〕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
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
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
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
带甲十万,士卒数也。
〕 千里而馈粮,〔曹操曰:越境千里。
〕 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
〔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
〕 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
未睹者,言无也。
〕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再载;〔曹操曰:籍,犹赋也。
言初赋民,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
始用粮,後遂因食於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 取用於国,因粮於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於国中,粮食则因敌也。
〕 国之贫於师者:远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曹操曰:军行已出界,近於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 财竭则急於丘役。
屈力中原,内虚於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
百姓财殚尽而兵不解,则运粮尽力於原野也。
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 公家之用:破车疲马,甲胄矢弩,戟J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 故智将务食於敌,食敌一锺,当吾二十锺;[上艹下忌][上艹下干]一石,当吾二十石。
〔曹操曰:[艹忌],豆[禾皆]也;[禾干],禾槁也。
石,百二十斤也。
转输之法,费二十石乃得一石。
〕 故杀敌者,怒也;〔曹操曰:威怒以致敌。
〕 取敌者,货也。
〔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
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
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军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
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
或曰:言使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励士也。
〕 而更其旌旗;〔曹操曰:与吾同也。
〕 车杂而乘之,〔曹操曰:不独任也。
〕 卒共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曹操曰:益己之强。
〕 故兵贵速,不贵久。
〔曹操曰:久则不利。
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
〕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而国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谋攻篇〉〔曹操曰:欲攻敌,必先谋。
〕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曹操曰:兴师深入长驱,拒其都邑,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得之,为次也。
〕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 全旅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 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自校以上至百人也。
〕 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以下至五人。
〕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
〕 故上兵伐谋,〔曹操曰:敌始有谋,伐之易也。
〕 其次伐交,〔曹操曰:交,将合也。
〕 其次伐兵,〔曹操曰:兵形成也。
〕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敌国已收其外粮城守,攻之为下也。
〕 攻城之法:修橹、M轀,其器械,三月而止也;距、闉,又三月然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
橹,大J也。
M轀者,M床也;M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
具,备也。
器械者,机关攻守之总名,飞楼云梯之属。
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 将不胜心之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曹操曰:将忿不待攻器成,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必杀伤士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