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湖地区北部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92.56 KB
- 文档页数:2
6 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多年来,泌阳凹陷作为“小而肥”的典型而广为人知,各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比较充分,但是随着油气成藏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田的勘探方向不断改变。
目前,在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寻找陡坡砂砾岩体形成的各类岩性油气藏成为该带的主要方向,与整个凹陷相比较,这一区带的成藏主控因素研究并不成熟,油气分布规律并不十分清楚,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导该区带的勘探,所以,分析这一区带的油气成藏规律,是指导下一步陡坡带油气勘探的关键。
6.1 成藏条件6.1.1储层发育特征6.1.1.1.储层概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自西向东发现双河油田、赵凹—安棚油田和下二门油田。
双河油田、赵凹—安棚油田储层主要为核三段扇三角洲砂体,下二门油田储层主要为核二段侯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
双河油田储层为平氏扇三角洲砂体,纵向上基本包括了核三段所有砂组。
具有岩性粗、分选差、成熟度低、横向变化大、非均质强的特点。
靠近边界断裂的扇三角洲近源水下分支河道为块状砂砾和泥质的混杂堆积,泥岩隔层薄,储集性能差,含油情况不好。
扇体中部为远源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沉积,岩性主要为砾状砂岩,储集物性变化较大:孔隙度33.71~0.97%,平均18.34%,渗透率0.01~15.8×10-3μm2,平均0.9658×10-3μm2。
扇端砂岩厚度变薄,岩性以细砂岩为主,物性较好,孔隙度15~20%,渗透率0.14~2.0×10-3μm2。
赵凹—安棚油田物源为平氏扇三角洲和栗园扇三角洲砂体,西北部赵凹地区储层主要为中深度层系的平氏扇三角洲砂体,岩性和物性与双河油田东部相似,南部安棚油田储层主要是栗园扇三角洲砂体,主要发育在核三下亚段,垂向上,随着时代的更新(从大仓房组至核三上亚段),石英含量由41.00%增加到68.49%,岩屑含量由39.90%减少到13.24%,长石含量相对比较稳定(15%~20%)。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
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
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
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
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
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
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气族群互相转化,因此,掌握油气藏的演化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张小兵;李仲东;宋荣彩;陈克勇【摘要】通过对草湖地区构造、地层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保存条件、圈源匹配关系、继承性的古隆起和古斜坡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草湖地区油藏形成于海西期,天然气气藏形成于燕山末-喜山期,以垂向断裂和裂缝,以及横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运移通道.区内西斜坡储层直接与烃源岩接触,断层不发育,油气通过横向储层及少量垂向断层为运移通道向高部位地层、岩性圈闭中聚集,中下奥陶统、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凹陷的中心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系泥岩隔层,缺少风化壳型储层,但具备形成裂缝-孔隙性储层的条件.草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长期抬升,发育通天断层,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状态,无法成藏,生气高峰时缺乏有效的封盖层,难以形成规模性油气的聚集.【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6页(P32-36,42)【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作者】张小兵;李仲东;宋荣彩;陈克勇【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图1 草湖地区区域位置Fig.1 The regional position map of Caohu area草湖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东北部,包括库尔勒、库尔勒西和塔东北1共3个勘探登记区块.构造区划上库尔勒和库尔勒西区块主要属于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及孔雀河斜坡,塔东北1属于满加尔凹陷(图1).从构造及沉积发育特征上看,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目前,该地区地震测网密度达到2 km×2 km,针对库尔勒鼻凸、草湖凹陷以及南部满加尔北部边缘不同层位的探井有20余口,尽管多数有油气显示,但全部落空,没有发现工业性油气流.而相邻的阿克库勒凸起却在三叠系、奥陶系等层位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塔河和轮南大型油气田[1-4].因此,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理清草湖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特征,对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 区域地质特征(1)区域构造演化.草湖地区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寒武—中奥陶世被动陆缘盆地阶段、中晚奥陶世盆内隆升和挤压运动阶段、志留—泥盆纪挤压块断阶段、石炭—二叠纪坳陷形成阶段、晚二叠世挤压隆升剥蚀阶段,三叠纪开始接受前陆盆地沉积,印支运动又遭受剥蚀,侏罗纪—白垩纪是前陆盆地相对稳定的时期.早燕山运动以来,草湖凹陷局部发育滞后正断层或扭张断层,南升北降作用更加明显[5-6].(2)地层发育特征.该区基底为变质岩,其上发育了南华系—中新生界.经钻井揭示,自下而上发育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东河塘组、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二叠系整体缺失,泥盆系只在部分地区残留上统东河砂岩,古生界、中生界其他地层也在各构造单元中有不同程度的剥蚀.2 油气成藏条件(1)烃源岩.草湖地区发育3套烃源岩:①寒武系—中下奥陶统暗色灰岩和暗色泥岩.②石炭系以泥岩为主的生油岩.③三叠系—侏罗系煤层,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第一套为主力烃源岩,生烃条件达到好—较好级,而后两者为辅助烃源岩,生烃条件较差.(2)储集层.草湖地区存在4套储集层:寒武—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及风化壳储集层、志留系、泥盆系东河砂岩和三叠系砂岩储集层.研究区上奥陶统、志留系、石炭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均发育泥岩盖层.(3)储盖组合规律.草湖地区共有3大套储盖组合:草湖凹陷、库尔勒鼻凸西南缘分布以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储层,上覆奥陶统泥岩或三叠系泥岩为盖层的储盖组合;草湖凹陷存在以石炭系泥岩为盖层,以其下伏泥盆系东河砂岩-志留系砂岩为储层的储盖组合;草湖地区全区分布以三叠系下泥岩段()、上泥岩段()和上统泥岩段()为盖层,以其下伏Ⅲ(下)油组、Ⅱ(中)油组和Ⅰ(上)油组的储层组成的储盖组合(图2).(4)圈闭发育特征.研究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主要发育潜山风化壳岩溶圈闭;泥盆系东河砂岩发育超覆尖灭圈闭;三叠系3个油组的圈闭以背斜和岩性尖灭圈闭为主.草湖凹陷东斜坡和北部构造带主要发育构造圈闭,草湖凹陷西斜坡主要发育非构造圈闭.3 油气成藏特征3.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3.1.1 保存条件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巴里英断裂、普惠断裂和尉犁断裂具有延伸性长、断距大、多期活动和形成时间早的特点,断裂最早活动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持续活动,尤其海西期活动最为强烈,并两次通天暴露地表,直到侏罗纪晚期才最终被覆盖.使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成并沿断层运移来的油气逸散殆尽,无法捕捉成藏.东部地区靠近大断裂的油气钻井,如尉犁1井、草7井、库南1井、库南2井钻探一一失利,断裂破坏是其主因.在远离大断裂的西部地区,构造破坏微弱,圈闭形成时间早,易于成藏,油气显示明显好于东部断裂带,如草2井东河砂岩获得了低产天然气,测试产量达到了14 807 m3/d.图2 草湖地区储盖组合示意图Fig.2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reservoir-cap rock assemblages in Caohu area3.1.2 良好的圈源匹配关系研究区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大多已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有机质成熟演化早,其生排烃高峰多发生在加里东—海西期,晚于海西期形成的圈闭无法成藏.因此油气生、排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关系就制约着油气成藏.如满1井和满2井已是满加尔坳陷的深凹区域(图1),其目的层为三叠系,其圈闭形成时间晚,圈源不匹配是其主因,尉犁1井失利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源圈匹配关系较差[7].3.1.3 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草湖地区南部与满加尔坳陷连接,具有北部、东部高,南部、西部低的构造格局,这种构造格局持续时间最长,满加尔凹陷内生成的油气,从生烃中心向东、西两斜坡和北部高构造部位运移,由于这些地区,特别是西斜坡区块构造破坏弱,保存条件好,成为油气成藏最有利的区块.3.2 油气成藏规律3.2.1 油气成藏圈源匹配关系根据储集空间和圈闭形成的匹配关系,草湖地区液态烃成藏的圈源匹配关系属于同期匹配型,可以形成油藏,但其规模不大.草湖地区天然气成藏圈源匹配关系为先期型,对成藏最为有利,能形成规模性的天然气藏[8].(1)油藏成藏的圈源匹配关系.由烃源岩有机质成熟演化研究可知,生烃中心的烃源岩(以孔雀2井为例)生排烃高峰期主要发生于海西早中期,而草湖地区由于逆冲断裂活动所控制的背斜、断背斜、断隆、断块等构造圈闭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末—海西期,其圈源关系基本属于同期匹配型,此种类型的圈源关系,可以捕获一部分或大部分原油并成藏,但由于圈闭的定型大多在燕山期,因此在捕获石油的过程中会有边捕获边散失的现象.成藏规模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成藏几率降低.目前在草湖地区钻探中很难见到较强液态烃显示的状况与圈源匹配关系不甚理想不无关系.(2)天然气成藏圈源匹配关系.草湖地区的构造圈闭形成于加里东末—海西期,定型于燕山期,而根据生烃中心油气演化规律,其生气高峰期在燕山末—喜山期,圈闭形成期明显早于天然气生(排)气高峰期,圈源匹配关系为先期型.这是最理想的成藏时空匹配关系,大大提高了天然气成藏几率.非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和古岩溶圈闭)比构造圈闭形成时期更早.岩性和地层圈闭在沉积和成岩阶段已形成,中下奥陶统古岩溶圈闭发生于加里东末—海西早期全面抬升期,更是大大早于天然气生(排)烃高峰期.以上对油藏和气藏的成藏要素匹配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看草湖地区油气藏的圈源关系匹配比较理想.3.2.2 油气成藏期次和关键时刻从储层地球化学分析及构造演化史中推断,草湖地区油气成藏期主要有2期,即海西期油藏形成期和燕山末—喜山期天然气气藏形成期.(1)油气成藏期次.依据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来恢复油气活动时期是目前研究天然气成藏时期比较有效的手段[9].草湖地区区内未发现包裹体分析鉴定资料.这里借助邻区钻探的塔东2井的包裹体资料仍然可以预测油气成藏期次.塔东2井与本研究区一样,油源主要来自寒武—中下奥陶统烃源岩[10].图3为塔东地区(塔东2井)各种类型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50~100℃区间,其主峰为70~80℃;液烃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120~200℃,其主峰为150~160℃;气烃盐水包裹体分布范围为160~220℃,主峰为180~190℃.以上清晰地反映油气两期充注活动:均一温度150~160℃记录了油的充注活动,均一温度180~190℃记录了天然气的充注活动.图3 塔东2井∈-O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据周士青资料编)Fig.3 The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distr ibution of∈-O inclusion in Tadong 2well将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投到生烃中心区为代表的埋藏曲线上,发现油的充注活动发生在海西期,天然气的充注活动发生在燕山末—喜山期(图4).图4 草湖地区油气成藏期次Fig.4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tages in Caohu area(2)油气成藏的关键时刻.对草湖地区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作系统地质分析之后看到(图5),其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有2期,早期油藏成藏关键时刻出现在海西构造运动晚期,晚期气藏成藏关键时刻发生在燕山末—喜山早期.图5 草湖地区油气成藏要素Fig.5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lements in Caohu area3.2.3 油气成藏演化特征草湖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各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程度各异,总体上看,加里东期为成藏提供储集空间(如中下奥陶统古岩溶),海西运动为成藏提供了圈闭条件.图6为草湖地区油气演化史,图中主要显示了6期油气成藏历史过程.图6 草湖地区油气演化剖面Fig.6 The hydrocarbon evolution profiles in Caohu area(1)加里东期(东河砂岩沉积前).草湖凹陷已具初形,奥陶系中下统碳酸盐岩位于凹陷东西斜坡的两侧,接受大气水表生溶蚀,形成风化壳孔洞储集空间,凹陷中心受上奥陶统泥岩覆盖,一般形成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2)海西早期(石炭系沉积前).奥陶系中下统风化壳储集空间继续被保存,凹陷西斜坡西侧、东斜坡东侧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继续接受表生溶蚀,风化壳储集空间进一步发育.(3)海西晚期(三叠系沉积前).由于寒武—中下奥陶统烃源岩有机质演化达到生(排)烃高峰期,之前形成的中下奥陶统风化壳储层和泥盆系东河砂岩储层第一次接受成熟原油充注并成藏.草湖凹陷东斜坡东侧,中下奥陶统继续暴露地表接受表生溶蚀,无法成藏.(4)印支期(侏罗系沉积前).由于石炭系和三叠系泥岩的封盖,中下奥陶统和东河砂岩油藏继续被保存.草湖凹陷东斜坡东侧,中下奥陶统继续暴露地表接受表生溶蚀.(5)燕山期(上白垩统沉积前).草湖凹陷中心区域有机质演化到达生气高峰阶段,生成的干气由于驱替作用,驱替原来已成藏的油藏,储集空间和圈闭为天然气所充注.此期三叠系构造圈闭形成,捕获来自寒武—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干气并成藏. (6)喜山期至今.之前已形成的气藏继续被保存,K-Q地层覆盖全区.草湖凹陷东斜坡东侧仍无法成藏.从以上油气成藏规律上看,草湖凹陷西斜坡中下奥陶统、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过油气的成藏过程;凹陷的中心区域缺少中下奥陶统风化壳油气藏,但仍可以形成裂缝-孔隙性油气藏.凹陷东斜坡东侧中下奥陶统长期抬升,在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状态,无法成藏,直至被白垩系地层所覆盖,但为时已晚.在生气高峰时期缺乏有效的封盖层(此时白垩系地层没有完全固结),始终难以规模性油气聚集.3.2.4 油气成藏模式图7为草湖地区根据草2井、库南1井的实际资料编制的天然气成藏模式.草2井于泥盆系东河砂岩中测试产气14 807 m3/d,而库南1井于4 128 m中下奥陶统测试产气(后由于工程原因未取得试油求产数据).该产气层段距侵蚀面仅30 m,显然为风化壳岩溶储层[11].这充分反映了草2井和库南1井井区在其地质历史进程中有过天然气聚集成藏的过程.库南1井中下奥陶统的天然气来自于自身,为自生自储型,其下伏的寒武系烃源岩气源则以库南1号和2号断层为通道向上垂直运移进入圈闭(岩溶+断隆复合圈闭).草2井以东河砂岩为储层,储层下伏直接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接触,属下生上储型产层,直接依靠生烃增压作为动力,天然气由下向上垂向运移,尔后以砂体为输导层作水平运移至上倾部位被圈闭[12].图7 草湖地区草2井-库南1井天然气成藏模式Fig.7 The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mode of Cao 1 well-Kunan 1 well in Caohu area综合草湖地区各种地质资料,认为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的模式如图8.草湖地区东部(包括库尔勒鼻凸西南缘和草湖凹陷东斜坡)发育通源断层和由于断层引起的构造圈闭(背斜、断背斜、断隆、断块等),运移方式以断裂作输导的垂向运移为主;草湖地区西部(包括草湖凹陷西斜坡和于奇东)断层和构造不发育,储层直接与下伏烃源岩接触(如东河砂岩储层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接触、三叠系储层与中下奥陶统烃源岩接触),首先发生垂向运移,尔后以储层作输导层,水平运移至高部位的圈闭,其圈闭类型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在草湖地区中部,即草湖凹陷的深凹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系泥岩隔层,油气运移机制是通过泥岩的微裂缝垂直向上运移. 图8 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综合模式Fig.8 The comprehensive mode of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Caohu area4 结论(1)草湖地区发育3套烃源岩、4套储集层、3大储盖组合、4类圈闭.其油藏形成于海西期、气藏形成于燕山末—喜山期,运移方式以垂向断裂和裂缝,以及横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通道.(2)研究区的成藏控制因素中,保存条件是油气成藏的关键,良好的圈源匹配关系是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继承性的古隆起、古斜坡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3)草湖凹陷西斜坡的中下奥陶统、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凹陷的中心区域缺少风化壳型储层,但具备形成裂缝-孔隙性储层的条件;草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始终难以形成规模性的油气聚集.参考文献:[1]傅强,王家林,周祖翼.塔北草湖凹陷的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3):252-259.FU Qiang,WANG Jia-lin,ZHOU Zu-yi.Exploring direction of petroleum in Caohu Sag,northern Tarim[J].Oil and Gas Geology,1999,20(3):252-259.[2]徐汉林,江同文,顾乔元,等.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成藏研究探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5):17-21.XU Han-lin,JIANG Tong-wen,GU Qiao-yuan,et al.Probe in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Hadson Oilfield,Tarim Basin[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30(5):17-21.[3]杨宁,吕修祥,陈梅涛.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3):1-5.YANG Ning,LV Xiu-xiang,CHEN Mei-tao.Study on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 in Tahe Oilfield,Tarim Basin[J].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23(3):1-5.[4]王振宇,李凌,谭秀成,等.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类型识别[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5):11-16.WANG Zhen-yu,LI Ling,TAN Xiu-cheng,et al.Types and recognizable indicators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 okarstification in Tarim Basin [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30 (5):11-16.[5]赵锡奎,李国蓉,付强,等.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油气勘探的基本条件及前景分析[J].矿物岩石,2001,21 (4):48-52.ZHAO Xi-kui,LI Guo-rong,FU Qiang,et al.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and target regi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Caohu Sag in Talimu Basin [J].Journal of Mineralogy Petroleum,2001,21(4):48-52.[6]安海亭,李海银,王建忠,等.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33(1):142-147.AN Hai-ting,LI Hai-yin,WANG Jian-zhong,et al.Tectonic evolu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on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09,33(1):142-147.[7]顾忆,罗宏,邵志兵,等.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成因与保存[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80-86.[8]陈银汉.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9]安作相.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油气再次运移[J].新疆石油地质,1998,19(3):192-195.AN Zuo-xiang.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remigration in Tarim Basin [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1998,19 (3):192-195.[10]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等.塔里木盆地塔东2井稠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2): 148-151.MA An-lai,ZHANG Shui-chang,ZHANG Da-jiang,et anic geochemistry of TD-2 well in Tarim Basin[J].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2005,26(2):148-151.[11]李晓燕,蒋有录,陈涛.古风化壳孔隙与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 (1):60-64,88.LI Xiao-yan,JIANG You-lu,CHEN Tao.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ores and fissures developed in the paleoweathered crust[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0,32(1):60-64,88.[12]陈强路,刘毅,朱美茜.油气生成,运移模拟实验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4):352-356.CHEN Qiang-lu,LIU Yi,ZHU Mei-qian.An approach to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J].Experimental Petroleum Geology,1999,21 (4):352-356.。
台北凹陷小草湖次凹油气成藏特点及有利区带
李斌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2(023)005
【摘要】吐哈盆地小草湖次凹发育多套烃源岩,油源条件好,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
探潜力巨大;中侏罗统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凹陷内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侏罗系三间房组、七克台组的构造-岩性复合型和侏罗系西山窑组的深盆气藏,燕山运动末期是小草湖次凹一次重要的成藏期,古构造、古构造背景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是小草湖次凹成藏主控因素;根据小草湖次凹成藏主控因素评价和优选有利区带,勘探工作取
得了良好效果.
【总页数】3页(P394-396)
【作者】李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11
【相关文献】
1.南贝尔凹陷东次凹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白如清
2.泌阳凹陷梨树凹区块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 [J], 罗家群;蒲洪果;李丽娟;朱伟鸿;钟家国
3.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东次凹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关系 [J], 高庚;李艳杰
4.吐哈盆地小草湖次凹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分析 [J], 季卫华;焦立新;王仲杰;
蒋新义;宋承文
5.南阳凹陷东庄次凹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J], 吕孝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胡宗全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2004(011)001
【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具有多油气源、多套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期成藏的特征.文中运用烃源岩地化指标对烃源岩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多套烃源岩各自对油气成藏的贡献,并对源岩地化特征与油气地化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油气的来源.运用包裹体测温资料分析了不同构造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差异,确定了不同层系油藏的成藏时间.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期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和沉降埋藏史分析,充分考虑在不同成藏阶段多套烃源岩的供烃差异和成藏要素匹配关系,建立了多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油藏类型的多期次成藏模式.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胡宗全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4
【相关文献】
1.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油气成藏研究 [J], 陈建平;查明;王鹏
2.断裂系统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沙湾组为例 [J], 周
霞;李海涛
3.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周缘地层超压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徐正建;刘洛夫;吴康军;肖飞;周长啸
4.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分布及油气成藏模式 [J], 董艳蕾;朱筱敏;赵东娜
5.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J], 洪太元;王离迟;孟闲龙;吴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问题研究本文就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的几个沉积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盆地类型与沉积成岩作用的关系、白云岩及陆相层序地层学三个问题。
标签: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研究在对新疆北部含油气盆的长期研究中,笔者感受到了沉积学研究对于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性,以下就其中的三个问题做简要阐述。
1盆地类型与沉积成岩作用古生代主造山期之后,新疆北部地区进人了板内以陆相沉积盆地为特点的构造演化时期,形成了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柴窝铺盆地等诸多含油气盆地。
它们均属于叠置在古生代造山带之上、以发育二叠纪一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为特点的上叠盆地。
盆地的构造背景和构造特征直接影响了盆地的演化和构造变形改造,也控制着沉积作用过程和沉积物类型。
盆地类型从根本上控制着沉积成岩作用的特点。
它首先控制了成岩作用变量的诸多参数,如区域构造、火山作用、深成作用、热流和地层水的迁移,导致由于原始碎屑一化学组合、早期间隙水成分、埋藏速率和深度、埋藏时间、地热梯度和压力梯度,以及垂直振荡运动形成的各种成岩作用。
因此,成岩作用既具有区域性变化特征,又能作为构造环境的判别标志。
将成岩作用研究放人区域地质背景中,从储层地质学角度研究成岩作用是我们一再倡导并实施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新疆北部含油气盆地的持续性研究,认为其成岩作用有如下主要特点。
1.1二叠纪裂谷盆地新班北部含油气盆地在二叠纪时均为裂谷盆地,表现为断陷盆地和大量火山岩,具有双模式结构火山岩、热流高、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高、沉积物厚度大、矿物成熟度低的特点。
岩石类型以火山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岩屑中火山岩岩屑居多,分选程度较差。
其主要成岩作用是机械压实过程,硅化、沸石化和蒙脱石化较强烈。
由于岩石成岩速率大、成岩强度高,因此储层物性极差,油气运聚主要靠较发育的裂缝;由于热演化程度高,油气成熟早,并可能出现二次生油;快的沉降沉积速率和大的沉积厚度易产生异常高压,也易发现次生孔隙发育带。
柴东三湖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研究
沙威;翟志伟;杨红梅;马进业;赵健;朱军
【期刊名称】《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年(卷),期】2016(010)003
【摘要】柴达木盆地生物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1 800 m埋深以上的第四系地层,是一种持续生烃、动态平衡的成藏模式。
根据近期天然气样品和烃源岩样品的分析测试结果,发现三湖地区不仅在浅层第四系发育生物气藏,而且在新近系狮子沟组发现了生物气甚至热成因气存在的证据。
从生物气形成机理的角度出发,拓展了柴达木盆地生物气分布的深度下限,在中深层发现热成因气也扩展了三湖地区天然气资源的勘探领域。
在分析天然气成因和运聚成藏的基础上,指出三湖地区发育两套含气系统,第四系中下部和新近系上部仍可作为三湖地区天然气勘探的接替领域。
【总页数】4页(P21-23,62)
【作者】沙威;翟志伟;杨红梅;马进业;赵健;朱军
【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2;[2]山西能源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煤系气共生成藏特征
2.柴东三湖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成藏特征研究
3.柴西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储层预测
4.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分析
5.柴西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规化流体势基本原理及应用王明;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姜文利【摘要】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具有特殊运聚成藏机理的油气藏不断被发现,应用传统流体势研究油气运聚方向逐渐显露弊端.在综合分析以往流体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据油气运聚机理,通过对研究区盖层底面形态、储层砂体展布和水压头的归一化处理,提出新的流体势计算方法.滨北地区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预测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且操作简单易行,参数容易获得,具很好的应用性.【期刊名称】《新疆地质》【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4页(P339-342)【关键词】滨北地区;流体势;归一化;优势通道;运聚单元【作者】王明;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姜文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1石油、天然气和水作为天然流体,由分散状态到聚集成藏的渗流过程中,遵循流体力学的基本机理,即从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在闭合的低势区聚集[1-2] .研究地下流体势空间分布模式[3] ,可确定盆地流体系统构成,提高对油气运移规律的认识,分析低势区的分布,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提高勘探成功率[4-5] .流体势研究自提出至今,在油气勘探中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6-11] .本文在前人流体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流体势计算方法,以期克服以往流体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 正规化流体势基本原理1.1 原始流体势概念及应用局限性20世纪40~50年代,M.K.Hubbert用流体势概念阐述了地下流体(油、气、水)的运动规律[12] .将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量(Φ)定义为流体的势.Hubbert势由位能、单位质量压能和动能3项机械能组成,当地下流体流动速度较缓慢,其动能忽略不计.M.K.Hubbert提出的流体势概念将地层中普遍存在的毛细管压力忽略了.W.K.England引用的流体势概念,考虑了毛细管力对流体运移的影响[10] ,将流体势定义为从基准点传递单位体积流体到研究点(地下地层环境)必须做的功.或者说,相对于基准面,单位体积流体具有的总势能.影响地层孔隙流体总势能的主要因素是重力、弹性力、表面张力3种作用力.若基准面取在地下某一深度时,M.K.Hubbert的流体势表达式为:W.K.England的流体势表达式则为:式中:Φ为流体势(J);g为重力加速度(m/s2);Z为地层中某点A到基准面的距离(m);P为地层流体压力(Pa);Po为基准面的地层流体压力(Pa);ρ(Ρ)为流体密度随压力变化的函数(kg/m3);q为地层流体速度(m/s);σ为界面张力(N/m);θ为润湿角;r为A点处岩石孔隙毛细管半径(m).综上可知,与 M.K.Hubbert提出的流体势的差别在于,W.K.England提出的流体势由位能、压能和界面势能组成.只有当输导介质孔隙较大,毛细管力对流体势影响忽略不计时,M.K.Hubbert势与W.K.England势二者基本相当,数值上二者之间相差一个系数ρ[6] .实际应用中,第一项位能数值很大,第二项和第三项数值均较小,利用三者之和获得的流体势,其结果是位能的较大数值掩盖了压能和界面势能的影响.地下流体往往存在于一个甚至几个封隔层之下,与地表缺乏明显联系.此时位能是否为主要控制作用,值得商榷.在一个封闭的压力系统内部(流体压力封存箱),位能对油气运移所起作用不大,主要依靠压能和界面势能.此时如果完全依据以往流体势计算方法,会导致结果存在误差,得到错误认识.随着岩性类隐蔽油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的发现,表明依据传统流体势计算方法,获得的流体势在勘探应用中存在欠缺.由于弹性势能和界面势能的参数取值影响因素较多,随机性很大,计算出的流体势数值存在误差.为此,本文提出正规化流体势的概念.1.2 正规化流体势基本原理油气在地下的运移和聚集受多种因素控制,碎屑岩地层中受上覆盖层的底面形态、储层砂体分布和水动力3方面控制.油气主要在盖层底面形态控制下,沿储层厚度较大、孔、渗条件相对较好,从高势向低势区运移.以油气运移聚集理论为指导,采用多信息叠合研究方法,通过对盖层底面形态、储层砂体分布和水动力3方面因素进行归一化处理,赋予不同权重之后求和,获得正规化流体势.正规化流体势较上述流体势具明显优越性,其以构造图和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为基础,原始数据可靠性高、受数据点影响小.由于油气从高势向低势区运移,据正规化流体势平面分布,结合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指出油气的优势运移方向及预测未来勘探指向区[13-15] .计算步骤如下:①归一化处理.为将3种地质因素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程度合理准确反映出来,需在叠合前对原始数据(基础地质信息)进行正规化处理,将原始数据变换到[0,1] 区间,一般采用极差正规化:②赋权值.对不同盆地而言,3种影响油气运移的因素作用程度不同,为更好地突出主要影响因素,据实际地质情况对3种地质信息赋权值,表示不同参数相对重要性.权值大小需根据研究区地质情况合理界定.通过以上处理,可获得正规化流体势表达式:式中:Φy为正规化流体势;Hg为归一化后盖层底面高程;Hs为归一化后砂岩百分比或砂岩厚度;Hw为归一化后测压水头;Ng、Ns、Nw 为权系数(均为正数).(4)式中第一项表示盖层底面形态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第二项表示沉积砂体储能,第三项表示水动力对油气的影响.2 正规化流体势应用实例2.1 区域地质概况滨北地区指松辽盆地滨州铁路线以北、嫩江以西广大地区,面积近8×104km2.中浅层构造格局主要分4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2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16] .滨北地区中浅层可划分两套生储盖组合,浅部储盖组合主要以K1n1+2为烃源岩和盖层,储集层为K1qn2+3、K1y和 K1n1;中部储盖组合主要以 K1qn1为源岩和盖层,下伏K1q3+4为储层.滨北地区钻探井约101口,发现1口工业气流井,2口低产气流井,15口井试气见微量气,16口井见油气显示.2.2 计算结果及分析通过对滨北地区中、浅部油气成藏组合的盖层底面形态、储层砂岩厚度、水压头 3方面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发现滨北地区水动力较强,储集砂体发育,计算时对这两方面信息赋予相对较高权值,获得中、浅部油气成藏组合正规化流体势.由正规化流体势变化趋势可知,滨北地区浅部油气成藏组合存在自黑鱼泡凹陷和乌裕尔凹陷向西、南、北 3个方向的优势运移通道,有利于油气在上述地区运移聚集和成藏,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指向区(图 2).滨北地区中部油气成藏组合存在两个优势运移通道:①克山依龙背斜带南端向 NE向的油气运移通道,由于其南部紧邻有效烃源岩,是油气运移有利区.该运移通道上,圈闭发育较少,能否聚集成藏,取决于圈闭的落实和评价情况;②三肇凹陷北端向绥棱背斜带方向.该方向与南部三肇凹陷源岩相接触,有利于油气输导和聚集(图 3).目前在此区域钻探的东5井发现工业气流.3 结论(1) 正规化流体势克服了传统流体势中位能的绝对作用,以油气运移聚集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盖层底面形态、储层砂体的分布及流体压力的综合影响,计算结果更客观.(2) 正规化流体势通过赋权值,突出不同地区 3种因素作用程度的不同,与实际地质情况接近.通过归一化处理,更适合特殊类型油气藏的预测.(3) 正规化流体势计算结果表明,滨北地区浅部油气成藏组合存在3个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中部组合存在2个油气运移优势方向.(4) 正规化流体势具明显优越性.以构造图和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为基础,原始数据可靠性高,操作简单易行.参考文献[1] 陶一川.油气运移聚集的流体动力学机理问题[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4(3):254-268.[2] 庄新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J] .新疆地质,2009,27(1):70-74.[3] 王震亮.有效运聚通道的提出与初探[J] .石油实验地质,1999;21(1):71.[4] 彭存仓,谭河清,武过华,等.流体势与油气运聚规律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3):269-273.[5] 王惠民,吴华,靳涛,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富集规律[J] .新疆地质,2005,23(3):278-282.[6] 叶加仁,顾惠荣.势能理论与油气勘探[J] .海洋石油,2001,(4):6-9.[7] Dahlberg E C.Applied hydrodynamic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M] .New York:Spring-Verlag,1982.61.[8] Toth J.Cross-formational gravity-flow of ground water:a mechanism of the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of petroleum(the generalized hydraulic theory of petroleum migration),problems of petroleum migration[J] .AAPG Bulletin,1980,10:121-167.[9] Toth J.Ground water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A] .Back W,Rosenshein J S ,Seaber P R.The geology of North America[C] .1988.485-502.[10] England W A,Mackinzie A S,Mann D M,et al.The movement and entrapment of petroleum fluids in the subsurface[J] .Journal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1987,44:327-347.[11] Bethke C M,Reed J D,Oltz D F.Long2range petroleum migration in the Illinois Basin[J] .AAPGBulletin,1991,75:925-945.[12] Hubbert M K.Entrapment of petroleum under hydrodynamic conditions[J] .AAPG Bulletin,1953,37:1954-2026.[13] Perrodon A.Petroleum system models and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1992,15(3):319-326.[14] 庞雄奇,金之钧,姜振学,等.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9-13.[15] 管晓燕,庞雄奇,张俊.塔里木台盆区有效源岩排烃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17-22.[16] 大庆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上册)[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系统与构造运动的关系傅强;刘永斗;李瑞军【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35)010【摘要】库尔勒鼻凸-草湖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北延部分,主力烃源岩为腐泥型的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暗色灰岩,储集岩为古生界奥陶系灰岩和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砂岩.根据原油性质及流体包裹体分析,寒武系主生油期为加里东中期-海西晚期,奥陶系为海西期-燕山期.油气主运移期分别为晚古生代晚期-早侏罗世,早中新世-第四系.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的构造运动对研究区油气的聚集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结合构造运动期次,划分出深部海西早期油气系统(∈-D1+2)、晚燕山期油气系统(D3-J)和上部喜马拉雅期油气系统(K-Q).【总页数】5页(P1420-1424)【作者】傅强;刘永斗;李瑞军【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华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北,任丘,062552;华北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含油气系统与油气的关系 [J], 付广;付晓飞;刘安英2.油气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二)——塔里木盆地满加尔油气系统模拟分析 [J],张庆春;石广仁;米石云;郭秋麟;杨秋琳;王晓红3.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靶区选择 [J], 云露;蒋华山4.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库车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 [J], 郑民;孟自芳;李相博;李斌;卢红选5.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运动厘定及与油气成藏关系探讨 [J], 蔡周荣;刘维亮;万志峰;郭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0卷第1期安作相: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异同・15・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张守安吴亚军佘晓宇冯昌寿(第一作者:高级工程师地层古生物及石油地质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勘探研究院湖北荆州434100)摘要塔里木盆地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油气藏都很发育,且具有产量高、分布广、规律明显等特点。
它的形成既受不整合类型、圈闭及其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的控制,又受生、储、盖组合及配套断裂发育状况的制约。
成藏期前形成的不整合圈闭有利于捕获油气,重建封闭作用有利于晚期成藏。
古隆起、古斜坡的削截不整合尖灭带及超覆不整合带内是寻找不整合油气藏的最佳地带。
主题词塔里木盆地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形成条件分布中图法分类号TE112131收稿日期1998-08-07*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101-02-03-03)部分研究成果第20卷第1期新疆石油地质V ol.20,N o.11999年2月XIN J IANG PET RO LEUM GEO LOGY F eb.19991削截不整合成藏条件分析古隆起、古斜坡及盆缘是形成削截不整合面的有利地带。
当生、储、盖组合适宜,圈闭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适当时,则形成各类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图2)。
下面仅就雅克拉削截不整合油气藏为例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十分发育,几乎遍及全盆(图1),其分布规律明显,中、新生界以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为主,上古生界既发育削截不整合油气藏,又发育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下古生界以削截不整合潜丘油气藏为主。
图1塔里木盆地海西末期不整合类型展布新疆石油地质1999年・16・雅克拉T 50面是多个不整合的叠置面(T 50-T 60-T 74-T 80面),T 50面下这套碳酸盐岩长期裸露地表,卸载裂缝经古表生水淋滤、溶蚀,产生了大量溶孔、溶洞、溶缝,成为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储集岩类型好,上震旦统、寒武系、下奥陶统储集岩均为白云岩,次生孔隙发育,孔渗性能佳,储集空间为裂缝-溶孔、溶洞型。
柴北缘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与成藏规律
张正刚;袁剑英;陈启林
【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
【年(卷),期】2006(17)5
【摘要】从柴北缘中新生界沉积特征和构造改造特征出发,分析了中、下侏罗统不同含油气系统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总结已发现成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
有利成藏组合和发育层位。
在对柴北缘成藏模式认识的基础上,从油气生成、运聚、成藏出发,总结了其油气成藏规律,指出了中、下侏罗统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残余有效生烃凹陷规模和所处的构造位置控制了构造带的油气富集,油气相态的
横向分布受埋藏深度的控制明显,纵向分布受油气生烃期次控制。
【总页数】4页(P649-652)
【关键词】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有效供烃凹陷;油气相态;二次成藏
【作者】张正刚;袁剑英;陈启林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 [J], 高长海;查明
2.柴北缘鄂博梁Ⅲ号构造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成藏特征 [J], 汤国民;罗群;庞雄奇;
张永庶;郭继刚;沈卫兵;郭迎春
3.柴西狮子沟构造油气成藏期与成藏模式 [J], 李延钧;江波;张永庶;司丹;郝小梅;张永梅
4.柴北缘冷湖构造带侏罗系油气成因及成藏模式 [J], 任仟;李虎;张健杰;
5.柴西地区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成藏规律 [J], 张永庶;周飞;王波;曾旭;张静;张小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1世纪关键技术发展趋势与预测项目。
作者简介:张厚福,男,1932年2月生,1956年北京石油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为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文章编号:0253 2697(2002)04 0007 06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张厚福1 方朝亮2(1.石油大学 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北京 100724)摘要:根据国内外油气地质理论的进展状况,为了促进21世纪油气勘探,在阐明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及内涵后,建议在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盆地 三场 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地质实体油气系统为主要单元,辅以油气藏形成的时空分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指导油气藏形成过程的详细剖析,力求做到静动结合、时空结合、今古结合,总结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部位,为编制钻探部署方案提供依据。
上述全部内容定能藉助实验室物理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来实现。
关键词: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油气系统中图分类号:TE112 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提出世界石油工业史已逾一个半世纪,公元1860年世界原油产量只有7 104t [1],至1978年已增达30 32 108t [2],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是近20余年也面临严峻挑战,产量增值不大,一直徘徊在30 108t 左右,地质、地理条件较好的易找油气田愈来愈少,勘探难度日益加剧。
这种勘探形势迫使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必须要有巨大进展,才能适应21世纪油气勘探的需要,才能促进世界油气勘探开发事业的持续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有机地球化学、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数学地质与计算机技术等边缘学科新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石油地质学基本原理自90年代以来有了显著进展,流体压力封存箱、油气系统、 三场(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 与油气聚集形成分布的关系等静态、动态结合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蕴育着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的萌芽。
塔东北草湖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与动力学过程探讨田蜜;赵永强;罗宇;马玉春;周雨双;张根法【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6(038)006【摘要】草湖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与库鲁克塔格隆起的结合部位,该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保存比较齐全,较完整地记录了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构造演化。
基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利用断层相关褶皱分析技术,对草湖地区构造变形样式、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精细解析。
研究表明,草湖地区断裂变形具有“上下分层、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征,断裂活动总体上具有逆冲兼压扭性质,主要发育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中期3期构造变形,均具有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特征。
在构造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震测线剖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草湖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构造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及周缘的隆凹格局,主要形成了阿克库勒凸起、草湖凹陷、尉犁鼻凸;海西晚期,发育逆冲滑脱断层;印支期、燕山期继承性的压扭走滑下,最终形成该区的构造格局。
【总页数】8页(P765-771,778)【作者】田蜜;赵永强;罗宇;马玉春;周雨双;张根法【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2【相关文献】1.大巴山弧形构造与八面山弧形构造交汇地区构造变形特征探讨--以巫溪-奉节一带为例 [J], 邓佳良;陶晓风2.新疆哈密地区库姆塔格沙垄西南一带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变形特征 [J], 任华忠;刘晓荣3.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变形期次探讨 [J], 舒姚;胡明4.海南昌江-邦溪地区海西构造层的变形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成因 [J], 张业明;付建明;吴桂捷5.赣东北地区“网结状”韧性变形带阵列构造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浅析 [J], 崔学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