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的农作物估产面积测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4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遥感影像的作物长势监测方法.
基于遥感数据进行作物的长势监测方法包括,获取监测区遥感影像,提取目标作物面积,计算植被指数,NDVI可以很好的反应作物生长状态,使用目标作物生长过程中的NDVI,建立差值模型,根据长势指标划分长势等级,使用调查数据对长势指标进行精度验证,获得作物长势分级空间分布图。
其监测流程如下:
图1基于遥感影像的作物长势监测方法
基于遥感影像的作物产量监测方法
基于遥感数据进行作物的产量预测方法包括,监测区目标作物的遥感信息预处和处理,提取目标作物面积,计算植被指数,在长势监测的基础上,根据统计数据等建立遥感估产模型,使用调查数据对其精度进行评估。
获取目标作物产量空间分布图。
其监测流程如下:
图2基于遥感影像的作物产量估测方法
技术能力说明
北京揽宇方圆拥有大型正版遥感处理软件,遥感数据处理工程师有10年以上遥感处理工作经验,并有国家大型项目工作经验自主卫星数据处理软件著作权,最大限度保持遥感卫星影像处理的真实度。
公司形象展示
信誉证书、荣誉证书、相关资质证书
卫星遥感影像技术服务ISO(9001)认证证书复印件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明文件
国家A级纳税人
卫星影像质量快速检验系统著作权登记证
历史遥感图像检验系统著作权登记证
锁眼卫星影像处理软件著作权登记证
多时空多光谱数据处理系统著作权登记证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中藏药波棱瓜种植面积估算因此加强对复杂环境下中药种植面积监测方面的研究对于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该文以泸定县藏药波棱瓜种植为例,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以TM,ETM影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面样方调查的GPS数据,在GIS平台上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提取出泸定县藏药波棱瓜的种植面积。
结果表明:①所采用的中藏药波棱瓜种植面积估算方法、技术可行,能够在复杂的山区环境下,进行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②利用该方法估算出泸定县中藏药波棱瓜的种植面积是57.15 hm2,与当地统计结果相比较,误差在5%以内;③鉴于遥感数据在获取、预处理以及解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遥感数据的分类结果直接作用于作物类别的提取,因此分类精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面积提取的精度,估算结果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标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中藏药;种植面积估算;泸定县近年来,中药产业迅猛发展,中药资源深入细致的调查对于中药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中药资源储量调查一直采用收购量推算,人为主观估算,缺乏科学性[1],调查结果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中药产业的需求。
因此,利用新技术开展中药资源调查及其蕴藏量估算成为中药资源研究、保护及利用的首要问题[2-3]。
遥感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在资源调查中能提供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区域性同步信息,体现了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越性。
将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能够为中药材重点品种的产量、资源蕴藏量、生物学特性、主产区分布及需求量等方面的调查提供更为简单、科学、准确的思路和方法。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利用遥感技术对药用植物资源监测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孙宇章等所进行的野生苍术资源量监测是国内利用遥感技术对单个野生药用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的开创和示范[4];郭兰萍等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类型药用植物资源的遥感监测方法,分别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和栽培药用植物资源的监测方法进行了阐述,为不同类型的药用植物提供遥感监测的思路和方法[5]。
农业普查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信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精细化管理和农作物面积的准确测量变得日益重要。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面积测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农作物信息,并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农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标与任务1.目标:准确测量农作物的面积分布,包括不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布情况等。
2.任务:(1)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影像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或航空遥感数据。
(2)基于遥感数据进行农作物分类和农作物面积测量。
(3)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与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
三、实施步骤1.数据准备与预处理(1)收集需要的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并对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
(2)收集其他辅助数据,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气象数据等,用于辅助农作物面积测量。
2.农作物分类(1)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分类算法进行农作物分类。
(2)选择适当的分类算法,如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等。
(3)根据农作物的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分类,将不同农作物进行区分。
3.农作物面积测量(1)利用分类结果,计算每个农作物类别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的面积分布。
(2)根据已知农田的地理位置和辅助数据,估计未知农田的面积。
(3)采用适当的面积计算方法,如像素计数法、面积转换法等。
4.结果验证与分析(1)选择若干个典型地块进行实地调查,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将遥感测量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误差和差异原因。
(3)根据验证结果对遥感测量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测量精度。
四、工作规划与时间安排1.数据准备与预处理:1个月2.农作物分类:2个月3.农作物面积测量:1个月4.结果验证与分析:1个月五、团队组成与角色分工1.遥感专家:负责遥感数据的获取、预处理和分类算法的选择与实施。
2.农业专家:负责农作物分类的验证与分析、农作物面积测量的方法选择与实施。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测绘技术在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中的应用引言:农田面积的测算与统计对于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化测绘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利用测绘技术来进行农田面积的测算与统计工作。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介绍几种常见的测绘技术及其应用案例。
一、卫星遥感技术在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将地球上的景物信息通过电磁波的传感器获取并传输到地面站,进而对景物进行监测、分析和判读的一种技术。
在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中,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来实现农田的面积测算与统计。
以我国农业面积普查为例,传统的农田面积统计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存在测量误差的可能。
而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农田边界提取,从而实现对农田面积的准确测算。
在农田面积统计方面,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结合农田土地利用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农田面积进行统计,为农业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二、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中的应用无人机航测技术是指利用无人机进行测绘与航测的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人工测量,无人机航测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数据精度高等优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工作中。
无人机航测技术可以通过搭载高精度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来获取农田的三维坐标信息,从而实现农田面积的测算。
通过使用无人机进行农田面积测算,可以大大提高测量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无人机航测技术还可以结合图像处理与分析算法,实现对农田边界的提取和面积的统计,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分析和展示的系统。
在农田面积测算与统计中,利用GIS技术可以实现对农田的空间分析与统计。
通过建立农田的空间数据库,将农田面积与位置信息进行关联,可以运用GIS 技术进行农田面积的测算与统计。
基于GIS技术的农作物估产面积测算方案张元敏(西安煤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测绘工程分公司西安市长胜街78号 710054)摘要本文以农作物估产为出发点,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农作物估产中面积测算方案的特点、流程以及实现过程。
关键词遥感;农作物估产;GIS;导航0引言粮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长期以来,对农作物产量的预测就成为农业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受气象、土壤、水分、生物以及社会经济等众多因子的影响, 使得估产的技术和理论十分复杂。
伴随着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估产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集3S技术于一体的遥感估产技术的诞生,为农作物估产带来了新的契机,深受广大估产者的青睐,许多国家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实用性的农作物估产系统, 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于“六五”期间开始试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研究, 并在局部地区开展产量估算试验。
“七五”和“八五”期间已经对小麦、玉米、水稻进行了NOAA/ A VHRR 遥感估产研究, 有些成果已投入业务运行。
“九五”以来,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自行研制和开发的“中国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实现了农作物大范围、多品种、定期遥感估产监测与预报。
农作物估产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农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单产以及总产的测算,其中种植面积的提取是估测总产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遥感提取是在收集分析不同农作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遥感影像记录的地表信息,识别农作物的类型, 统计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这种方法集RS和GIS两种技术于一体,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也有其粗糙的一面,受遥感影像质量、实相、光谱分析粗差、影像解译技术等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提取精度并不理想,从而也影响着估产的结果。
1. 方案制定的背景2010年6月,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赴河南调研,实地考察了调查人员进行粮食单产实割实测的情况。
XX镇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工作实施方案XX镇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工作实施方案为准确及时获取主要农作物面积,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现代农业统计对地抽样调查体系,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通过农产量对地抽样调查技术与遥感测量技术应用相结合,准确及时获取主要农作物面积,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现代农业统计对地抽样调查体系。
二、组织实施主要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工作在县统计局统一协调下,由县统计局调查队和镇统计人员(辅助调查员)具体组织实施。
三、标准时间调查时期: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实地调查时点:实地调查按照播种季节进行,秋冬播调查时点为2020年11月30日;春播调查时点2020年5月15日,夏播调查时点2020年8月15日。
四、实地调查(1)抽中样方的查找确定。
①导航到地块。
根据专用的实地调查程序和野外调查电子数据包,电子数据包内包括调查地块周边的遥感影像,电子化样方地块内的所有自然地块数据,通过通用在线导航软件或者直线导航和遥感影像导航相结合方式到达地块周边,具体按照导航软件的操作要求进行。
②确认样方。
由于PAD内置的导航模块,受信号、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存在2-30米不等的误差,因此到达现场后需要根据电子地图或者调查用的地图,现场再仔细确认方位、田块、房屋、树木、河流、道路的位置格局来辨认抽中样方位置是否查找准确,在确认整个调查样方准确无误后,再结合调查程序、调查图纸,通过填写地物信息、拍摄地物照片的方式进行自然地块逐一的现场调查。
(2)抽中样方的填报流程每个抽中普查区内有3个样方,样方由200*200米网格压盖的自然边界地块组成,开展人工野外现场调查,调查通过看图、实地查看、填表、拍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①编码。
调查员到达样方地块准确位置后,对应图斑上已经给定的自然地块进行实地对比,地比对要通过方位确认、图实对比、距离测算等方法进行。
对图上与实际不符的地块进行修订并重新编码,如编码为5的自然地块边界与实际不符,需要重新拆分,则将该自然地块划为5-1,5-2,5-3……,以此类推。
基于GIS的农业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为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GIS 在农业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优势1、数据整合与管理GIS 能够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农业土地相关数据,如地形、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土地权属等。
这些数据可以以图层的形式存储在 GIS 数据库中,方便查询、更新和分析。
2、空间分析能力通过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农业土地进行各种分析,如适宜性评价、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例如,适宜性评价可以确定不同农作物在特定区域的生长适宜性,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可视化表达GIS 能够将复杂的农业土地利用信息以直观的地图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决策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在的问题。
同时,可视化的结果也便于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4、动态监测与更新利用遥感技术与 GIS 相结合,可以对农业土地的利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更新,及时发现土地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并为调整规划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二、基于 GIS 的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流程1、数据收集与预处理首先需要收集与农业土地利用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地理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
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统一、数据清理等,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2、建立数据库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入 GIS 软件中,建立农业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数据库中的数据应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组织结构进行存储,以便于后续的查询和分析。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 GIS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面积、比例等。
通过分析现状,可以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4、适宜性评价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和土地的自然条件,利用 GIS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计算新增耕地面积步骤以ArcGIS计算新增耕地面积步骤为标题,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如何使用ArcGIS软件来计算新增耕地面积。
第一步:准备数据我们需要准备两个数据集:一是基准年的耕地数据,二是目标年的耕地数据。
这两个数据集可以是栅格数据或矢量数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格式。
第二步:创建面积统计字段在ArcGIS中打开耕地数据,选择属性表。
在属性表中,选择“添加字段”来创建一个面积统计字段。
该字段的数据类型选择“双精度”,并设置合适的字段名称,如“面积”。
第三步:计算基准年耕地面积在属性表中选择新创建的面积统计字段,右键点击该字段,选择“计算几何属性”选项。
在弹出的计算几何属性对话框中,选择“面积”选项,并确定计算单位(平方米、平方千米等)。
点击“确定”开始计算基准年耕地面积。
第四步:计算目标年耕地面积同样,在目标年的耕地数据属性表中,选择新创建的面积统计字段,右键点击该字段,选择“计算几何属性”选项。
在弹出的计算几何属性对话框中,选择“面积”选项,并确定计算单位。
点击“确定”开始计算目标年耕地面积。
第五步:计算新增耕地面积在ArcGIS中打开目标年的耕地数据属性表,找到新增耕地面积字段。
右键点击该字段,选择“编辑”选项,然后选择“计算几何属性”选项。
在弹出的计算几何属性对话框中,选择“面积差”选项,并确定计算单位。
点击“确定”开始计算新增耕地面积。
第六步:查看结果计算完成后,我们可以在属性表中查看新增耕地面积字段的数值,以了解新增耕地的具体面积。
如果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展示,可以将结果导出为Excel表格或制作专题地图。
总结: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使用ArcGIS软件来计算新增耕地面积。
首先,准备基准年和目标年的耕地数据;然后,在属性表中创建面积统计字段,并计算基准年和目标年的耕地面积;最后,计算新增耕地面积并查看结果。
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耕地变化情况,并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农业种植面积与产量估算与监测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农业种植面积与产量估算与监测,可以为农民和相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管理手段。
本文将讨论如何利用测绘技术实现农业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准确估算与监测,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一、测绘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测绘技术利用各种仪器和方法通过测量、观测和计算等手段,获取地物的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
在农业领域,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评估农田的面积和形状、土地的利用状况以及作物的生长状态等。
现代测绘技术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种植面积估算遥感技术是通过获取地球表面反射、发射和散射的电磁波,获取地物的信息。
在农业种植面积估算中,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农田图像的获取和分析,确定不同作物的分布和面积。
首先,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农田的图像。
这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手段实现。
卫星遥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农田图像,但分辨率较低,不能获取细节信息;而无人机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但覆盖范围有限。
其次,利用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对农田图像进行解译。
这包括图像分类、目标识别、边界提取等操作,以便获取农田中不同作物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同时,结合相关地理、气象,以及农业统计数据,可以对作物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进行预测。
三、利用GPS技术进行农业产量监测GPS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接收装置,获取地方坐标和时间信息。
在农业领域,利用GPS技术可以实现农田的定位和土壤的变化监测,从而对农业产量做出准确的预测和监测。
首先,农民可以利用GPS技术确定田地的边界和面积。
通过将GPS接收装置安装在农机上,可以精确记录农田的轨迹和覆盖面积,避免浪费和重复种植。
其次,结合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含量、养分情况以及气象因素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调整农田的灌溉和施肥策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田地面积测绘方案一、引言田地面积测绘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准确测量田地的面积,为种植作物和施肥提供依据。
在过去,田地面积测绘通常依赖人工测量,但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用现代化的测绘工具和软件能够更准确和高效地完成这项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种田地面积测绘方案,它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测绘工具来实现自动化和精确测量田地面积的目标。
二、测绘工具为了实现田地面积的自动化和精确测量,我们将采用以下测绘工具:1.全球定位系统(GPS):GPS能够准确测量地理位置坐标,我们可以使用GPS接收器来获取田地的边界数据。
2.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一种用于管理、分析和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软件工具。
我们将使用GIS来处理和分析从GPS接收器获取的数据,计算田地的面积。
三、测绘流程以下是田地面积测绘的流程:1.准备工作:在开始测绘之前,确保GPS接收器已经准备好,充电充足,并且具备获取地理位置坐标的功能。
2.室外测绘:使用GPS接收器在田地的周边行走,沿着田地的边界进行测量。
在行走的过程中,GPS接收器会不断记录地理位置坐标。
3.数据导入:将GPS接收器记录的地理位置坐标导入GIS软件中。
在GIS软件中,我们可以查看地理位置的路径和边界。
4.面积计算:使用GIS软件中的工具,计算田地的面积。
通常,GIS软件会根据边界坐标自动计算面积。
5.结果输出:将测绘完成的田地面积以适当的格式输出,可以选择将结果保存为文件,或者打印出来。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田地面积测绘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我们注意:1.天气条件:避免在雨天或者大风天气下进行测绘,这可能影响GPS的精度和操作的便利性。
2.GPS信号:确保在进行测绘时,GPS接收器能够接收到至少4个以上的卫星信号,以确保测量的精确性。
3.数据质量:在导入GIS软件之前,检查GPS接收器记录的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4.边界确认:在测绘之前,仔细确认田地的边界,确保正确测量边界,以得到准确的面积数据。
基于MapGIS的农村宗地图面积计算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MapGIS的农村宗地图面积计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阐述了MapGIS软件的在国土行业的优越性;论述了宗地图面积计算的规程依据;分析了基于MapGIS的农村宗地图面积计算的总体流程图;深度探讨了面积计算的各模块设计,并给出了相应的部份代码;希望能给广大测绘同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MapGIS,宗地图,面积计算,模块设计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the Map GIS rural areas were map area; the Map GIS software in the industry of Homeland superiority; discusses the proced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ses of map area; Based on Map GIS rural clan map the overall flow chart of the area; depth of modular design area,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part of the code; want to give the majori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peers to bring some reference value.Key words: Map GIS, map cases, area calculation,modular design农村地籍调查是指依照国家的规定,通过农村权属调查和农村地籍测量,查清农村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数据、图件、表册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性工作。
构建基于GIS的茶叶产量预测信息系统一、GIS在茶叶产量预测中的应用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捕捉、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GIS技术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农业、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
在农业领域,GIS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作物产量预测,其中茶叶产量预测是其重要的应用之一。
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预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1 GIS技术的核心特性GIS技术的核心特性包括地理空间数据的集成、分析和可视化。
通过集成不同来源和类型的地理空间数据,GIS能够提供对茶叶种植区域的全面认识。
分析功能使得GIS能够处理复杂的地理空间关系,预测茶叶产量。
可视化功能则帮助用户直观地理解数据和分析结果。
1.2 茶叶产量预测的应用场景GIS在茶叶产量预测中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 茶叶种植区域的适宜性分析:通过GIS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确定最适宜种植茶叶的区域。
- 茶叶产量的时空分析:利用GIS技术对历史产量数据进行时空分析,揭示产量变化的规律。
- 茶叶产量的预测模型构建:结合GIS与其他统计或机器学习模型,构建茶叶产量预测模型。
二、构建基于GIS的茶叶产量预测信息系统构建基于GIS的茶叶产量预测信息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数据收集、系统设计、模型开发和用户界面设计等多个环节。
2.1 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是GIS系统的基础。
在茶叶产量预测信息系统中,需要收集包括气候数据(如温度、降水量)、土壤数据(如pH值、肥力)、地形数据(如海拔、坡度)以及茶叶种植历史产量数据等。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如清洗、格式转换和空间对齐,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2.2 系统设计与架构系统设计是构建GIS信息系统的关键步骤。
设计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功能性、可扩展性和用户友好性。
系统架构通常包括数据层、逻辑层和表示层。
数据层负责存储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逻辑层包含分析和预测模型;表示层则负责将分析结果以图形或报表的形式展示给用户。
遥感技术在作物生长监测与估产中的应用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农业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监测和评估手段。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的生长情况和产量是农民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而遥感技术能够通过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为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估计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在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估计中的应用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遥感技术在作物生长监测中的应用1.面积估算: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农田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通过图像解译和分类算法对不同类型的农田进行面积估算。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农田类型的精确面积统计,为农业管理和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生长监测:通过获取作物的光谱信息和植被指数等数据,可以实现对作物生长过程的动态监测和评估。
利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指标可以实现对不同作物类型的生长状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
3.病虫害监测: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获取农田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和多光谱数据,可以实现对异常植被和病虫害区域的识别和监测,为农民提供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建议和措施,有效降低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三、遥感技术在作物生长监测与估产中的应用案例1.美国农业部(USDA)通过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美国农田的耕作面积、作物种植面积和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为美国农业政策和市场分析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欧盟农业署(EAR)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实现对欧盟不同地区的作物产量和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欧盟农业政策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3.中国农业科学院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对中国不同作物类型的生长状况和产量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卫星监测和农作物估产的步骤和技巧提起农业生产,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喧闹的农田,青春的农民和丰收的农作物。
然而,农业生产背后隐藏的繁杂而艰苦的工作往往被人们忽略。
在过去,农作物的估产常常基于主观经验和粗略的统计数据,这些方法存在太多的主观因素和误差。
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先进的测绘技术,特别是土地卫星监测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估产的准确性和效率。
本文将探讨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土地卫星监测和农作物估产的步骤和技巧。
测绘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和数据,并为我们提供决策支持。
在土地卫星监测和农作物估产中,测绘技术可被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首先,数据采集是进行土地卫星监测和农作物估产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卫星遥感,我们可以获取到关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等丰富的信息。
土地卫星监测需要选择合适的卫星图像,并确保其覆盖的范围和时间与监测的需要相符。
例如,选择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影像的卫星,以便能够准确地检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此外,还需要考虑云量、卫星轨道等因素,以确保图像质量和可靠性。
除了卫星遥感,还可以结合地面调查和实地观察,收集更多的农作物信息,如土壤质量、温度、湿度等。
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可以提高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
其次,数据处理是进行土地卫星监测和农作物估产的重要环节。
数据处理的目标是从庞大的遥感影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等。
在这个步骤中,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专业的软件和算法,如遥感图像分类、空间插值、数字高程模型等,来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量化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评估土地的植被覆盖程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对农作物的生长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和预测。
最后,结果分析是进行土地卫星监测和农作物估产的最终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以得出农作物产量的估计结果。
利用测绘技术实现农田地力评估与调查测绘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很多领域的评估与调查,其中之一就是农田地力的评估与调查。
农田地力评估与调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测绘技术在农田地力评估与调查中的应用。
现代测绘技术,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农田地图和相关数据。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农田的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水分状况等信息。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可以精确测量农田的大小、形状和地势,还可以建立农田数据库,整合和分析各种数据,为农田地力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农田地力的评估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农田地力评估与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田的土地质量和生产潜力,为科学种植方案的制定和农业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评估农田地力,我们可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种植作物和行动措施,包括施肥、灌溉和土地改良等。
此外,农田地力评估与调查还可以帮助农民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和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质量。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测绘技术在农田地力评估与调查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例如,在某个大型农业区,农田地力评估与调查通过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发现农田土壤质量和水分状况差异较大,导致部分农田产量下降和土壤退化。
基于这些评估结果,农业专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如改进水资源利用、推广合理施肥和土壤保护措施等。
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下,农田地力得到了恢复和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利用测绘技术实现农田地力评估与调查的优势和挑战。
测绘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农田地图和相关数据,为农田地力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农田监测与作物评估的实用方法测绘技术是一种高度精确的技术手段,在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农田监测与作物评估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并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和应用案例,以展示测绘技术在农田监测与作物评估中的价值和潜力。
一、无人机遥感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它通过无人驾驶的飞行器搭载遥感设备,利用红外线、多光谱、高光谱等技术手段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农田图像数据。
这些图像数据可以提供农作物生长状态、土壤湿度、无人机植保等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进行农田监测和作物评估。
以农作物生长状态评估为例,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记录农田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来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
NDVI是一种通过测量植物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吸收来计算的指数,它反映了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生长状态。
通过定期采集农田的遥感图像数据,并分析图像中植物的NDVI值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农作物的生长异常和病虫害情况,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传统的遥感技术之一,它通过卫星搭载的遥感传感器获取广域的、高分辨率的农田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农田变化分析等农田监测和作物评估工作。
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分析遥感图像数据中不同波段的信息来划分土地利用类型。
例如,通过分析遥感图像数据中的红光、近红外光等波段的反射率,可以确定不同地物的特征,进而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农业管理者实时了解土地的利用状况,合理规划农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GIS可以对测绘技术获取的农田图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进一步提升农田监测和作物评估的精确度和可操作性。
例如,通过将无人机遥感获取的图像数据与GIS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对农田数据的地理位置标注、空间关系分析等操作。
基于GIS技术的农作物估产面积测算方案
张元敏
(西安煤航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测绘工程分公司西安市长胜街78号 710054)
摘要本文以农作物估产为出发点,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农作物估产中面积测算方案的特点、流程以及实现过程。
关键词遥感;农作物估产;GIS;导航
0引言
粮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长期以来,对农作物产量的预测就成为农业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受气象、土壤、水分、生物以及社会经济等众多因子的影响, 使得估产的技术和理论十分复杂。
伴随着GIS技术、GPS技术、RS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估产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得到了完善和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集3S技术于一体的遥感估产技术的诞生,为农作物估产带来了新的契机,深受广大估产者的青睐,许多国家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实用性的农作物估产系统, 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国于“六五”期间开始试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研究, 并在局部地区开展产量估算试验。
“七五”和“八五”期间已经对小麦、玉米、水稻进行了NOAA/ A VHRR 遥感估产研究, 有些成果已投入业务运行。
“九五”以来,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自行研制和开发的“中国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实现了农作物大范围、多品种、定期遥感估产监测与预报。
农作物估产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农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单产以及总产的测算,其中种植面积的提取是估测总产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的遥感提取是在收集分析不同农作物光谱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遥感影像记录的地表信息,识别农作物的类型, 统计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这种方法集RS和GIS两种技术于一体,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也有其粗糙的一面,受遥感影像质量、实相、光谱分析粗差、影像解译技术等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提取精度并不理想,从而也影响着估产的结果。
1. 方案制定的背景
2010年6月,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赴河南调研,实地考察了调查人员进行粮食单产实割实测的情况。
当时表示,要进一步推进3S技术在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估产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和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图斑有关资料,逐步建立以耕地为抽样框、以抽中的耕地地块为直接调查对象的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体系;继续做好集导航、定位、测量、数据采集和通信传输为一体的智能PDA研究工作。
使得粮食估产更具权威性、科学性。
在此背景下,结合目前的3S技术,本文提出更为先进的农作物对地调查面积测算方案,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标准电子数据(遥感影像和适量数据)的前提下,把精确的GPS定位技术和GIS数据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实地测出抽样地块的面积。
2. 方案的特点
为简化野外调查的程序,减轻因携带大量测量和记录工具带来的负担,真正实现无纸化作业,本方案巧妙地把数据采集软件镶嵌在手持GPS中,无缝连接起来,实现定位的同时,实时、实地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属性的录入,操作简单、智能化强、真实性和准确性高。
3. 技术流程
基于GIS技术的农作物估产面积测算方案主要由手持GPS和数据采集软件两部分组成,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移动GIS平台,可以实现影像和标准的GIS矢量数据加载,方便野外测量时导航定位和数据采集。
同时,这个平台支持主流的测量坐标系统,GIS软件内置的数据字典可以提供面积属性的添加和描述。
其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农作物估产面积测量流程 1)数据加载
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束后,现有的处理好的遥感正射影像和地形矢量数据是农作物估产的第一手资料,内业在GIS 软件上将二者套合,首先确定外业将要调查的目的村和该村的耕地地块,并作相应标记处理,然后加载进GPS 的数据采集软件中。
当然在加载数据前,还要确定数据的坐标系统,预先对GPS 系统进行设置。
数据处理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处理、套合情况
2)智能沿路导航到目的村
利用GPS免费标配的智能导航软件,沿路导航到目的村,并自动记录行进的航迹。
3)直线导航到地块
打开GPS中内嵌的数据采集软件,选择目的村的目的地块,进行直线导航,并自动提示当前位置距目的地的方向和距离。
此时的导航界面会有个明显的当前位置,且会实时更新当前位置,调查员可以根据这个位置,判断行走路径。
如图3所示:
图3 导航界面
4)地块测量
当到达需要采集的地块后,找到地块中明显的特征点作为该地块的采集起点,然后进行数据采集。
采集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规则折角的地块,只需要采集折角的特征点,点与点之间自动连接构面,并计算面积数据;另一种是不规则的地块,调查员手持GPS,绕地一周,采集连续的独立点,软件自动计算面积。
5)属性的添加
一地块测算完毕后,通过软件提供的数据字典进行面积属性的添加和描述,同时还可以利用GPS独特的拍照功能,对该地块的实际形态和农作物种植种类进行拍照,使其属性更加详细和具体。
6)内业数据下载
为了确认野外面积测算数据的精度以及检查遗漏,一天工作结束,可将数据导出,因为导出数据是标准的GIS格式,可以很方便地导入到专门的GIS数据软件进行检测或数据编辑、面积汇总。
如图4所示,是采集数据加载到ArcGIS中处理的界面。
图4 采集数据加载到ArcGIS中显示
4. 小结
此解决方案吸收了外业实地调查的经验,充分考虑了国家统计局对农作物面积抽样的指导方针,运用高科技手段,集3S技术于一体,成功地实现了农作物耕地面积的精确量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的GPS引擎,采集面积等属性更准确,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统计数据,使得粮食估产更准确,更具权威性。
2)外业面积采集软件完全按照作业流程规范开发,界面简洁,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
3)专门为调查员设计的导航组合方式,实现了沿路智能导航到目的村,直线实时导航到调查地块。
4)采集过程除了可以记录面积属性等特征外,同时可以对调查地块进行拍照,是信息记录耕详细、具体。
5)强大的地图处理和加载功能,可以方便的添加统计局所提供的栅格和矢量数据。
参考文献
[ 1] 阎雨,陈胜波,田静.卫星遥感估产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2) :187- 191 .
[2] 赵庚星,余松烈.冬小麦遥感估产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1):107 - 111.
[3] 千怀遂,李明霞.大面积农作物遥感估产区划的理论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版,1997,27(4):84
-91.
[4] 张建华.作物估产的遥感——数值模拟方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2):82-86 .
[5] 陈沈斌.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农作物卫星遥感估产[J].地理科学进展,1998(6) :71 - 77 .
[6] 江东,王乃斌,杨小唤.我国粮食作物卫星遥感估产的研究[J].自然杂志,1999 ,21(6):351-355.
[7] 李佛琳,李本逊,曹卫星.作物遥感估产的现状及其展望[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5):680- 684 .
[8] 李郁竹,肖乾广,刘国祥.冬小麦气象卫星遥感综合测产技术研究与试验[ M] / / 中国遥感进展.北京:
万国学术出版社,1992.
[9] 李郁竹.北方冬小麦卫星遥感监测及估产系统[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
[10] 江南,何隆华,王廷颐.江苏省水稻遥感估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2):160-165.
[11] 肖乾广,周嗣松,陈维英,用气象卫星数据对冬小麦进行估产试验[J].环境遥感,1986,1(4):260-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