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风景画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20.56 KB
- 文档页数:4
西方艺术史简述一、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1、分期: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2、艺术中心随经济中心的演变而转移:希腊、亚平宁半岛、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巴黎、纽约埃及美术:一般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
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早期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
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
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死者是可复活的。
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
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
埃及美术的一般特点是:建筑宏伟壮观;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
希腊美术:希腊美术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各地,希腊艺术按照时间可以如下分期:1.爱琴文化时期、2.荷马时期、3.古风时期、4.古典时期、5.希腊化时期。
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
希腊美术最重要的方式是神殿等建筑、雕刻和少量壁画。
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
罗马美术: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
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中世纪美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等。
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
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
美术史:近代西方绘画的发展与影响概述美术史是研究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演变过程的学科。
在近代西方,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近代西方绘画的发展史以及其对艺术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与宗教题材近代西方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希腊罗马艺术进行研究,并且推崇人文主义思想。
宗教题材是当时绘画作品最常见和重要的主题之一,例如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创作了许多富有宗教意义的作品。
风景与肖像画的兴起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是近代西方绘画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出现了风景画和肖像画等新类型,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荷兰画家伦勃朗和弗拉德·哈尔斯的作品。
他们运用细腻的绘画技巧,捕捉到了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独特的氛围和细节。
印象派与现代主义的兴起19世纪末,印象派在法国崛起,对西方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印象派艺术家追求对光线、颜色和形体瞬间感知的真实表达,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
著名艺术家如莫奈、雷诺阿、德加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技巧,引领了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潮流。
抽象表现主义与后现代艺术20世纪中叶至今,抽象表现主义成为西方绘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这一运动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在灵魂体验,并采用高度抽象化的符号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
著名艺术家如庞索、波洛克等都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
随着时间推进和社会文化变革,近代西方绘画受到了许多其他艺术形式、思想潮流和技术的影响。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艺术,近代西方绘画经历了一个跨越性的发展过程,并对全球的艺术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美术史中的近代西方绘画是一段充满创新和变革的历史。
从宗教题材到风景画、肖像画、印象派等,这些不同阶段和流派对绘画技巧、图像表达和观念形态都有深远的影响。
近代西方绘画不仅在艺术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还成为社会文化演进的见证和推动者。
通过学习近代西方绘画发展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与人类思想、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对当今艺术实践和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外国风景画欧洲的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17世纪中期独自成为一派,并发展到欧洲的各个地方,于是欧洲各地区的风景画风格开始互相影响交融,到19世纪时进入巅峰时期。
印象派:19世纪欧洲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现实主义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过渡的一个阶段。
印象派画家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表现光与色的无穷变化。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
莫奈:法国画家,《日出.印象》表现的是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
在弥漫的浓雾中,所有的物象——太阳、海浪、小船以及远处工厂的烟囱和船上的吊车等,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之前没有画家这样大胆处理画面,作品展出后引起轰动,许多画家都追求和表现——从此印象派产生了。
新印象派:认为印象派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还不够“科学”,主张不要在调色板上调和颜料,应该来画布上把原色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进行视觉混合,然后获得一种新的色彩感受。
该画派又被称为“点彩派”。
修拉:法国,《大碗岛星期日下午》这是一幅夏日风景画。
游人在巴黎郊外的塞纳河畔休憩、散步、垂钓、划船,整个画面宁静和谐。
修拉为了这幅作品,画了三十多幅习作和色彩稿,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它是现代艺术的重要事件之一。
“后印象派”不是“印象派”和“新印象派”风格的延续,而是对印象派的突破与反叛。
塞尚:法国,《风景》库贝尔:法国,《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德朗:法国,《威斯敏斯大桥》彼得.勃鲁盖尔:尼德兰,《雪中猎人》洛朗:法国。
《海港日出》霍贝玛:荷兰《林间小道》鲁斯达尔:荷兰《辛格拉温的磨房》透纳:英国《莫特莱克台地》勃拉克:法国《艾斯塔克的房子》蒙德里安:荷兰《灰色的树》外国建筑欣赏斯通亨治巨石阵:是最早的宗教建筑要数英格兰南部的圆形巨石拦“斯通亨治”,它是欧洲新石器时代最为重要的遗迹之一。
吉萨金字塔群:最著名的胡夫金字塔高达146米,一共用了230余万块平均重量达2.5吨的石块堆砌而成。
帕特农神庙:古希腊人最热衷建造神庙,这可能与他们的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是典型的代表。
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西方从前没有风景画,画家画神、画天使。
即使后来回到人间,也是画国王、英雄和权贵。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人文主义盛行,画家开始呈现普通人,例如《蒙娜丽莎》,但也只是在后景中才有风景,风景属于点缀的部分。
直到 17 世纪,才出现比较成熟的风景画派,就是荷兰风景画派。
概括起来,风景画主要表现两种美学特质,即“崇高”和“如画”,这也是风景画家描绘世界的两种主要模式。
例如美国哈德逊河画派的风景画,着重表现美国农业的繁荣、壮丽的风光和自然资源。
这些具有崇高特质的风景画,能令人产生敬畏之情。
而被形容为“如画”的风景画,通常描绘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日趋消失的乡村生活方式的记忆,带有强烈的怀旧色彩。
1983 年,英国人威康·吉尔出版了一本有影响力的专著《怀河见间——一主要关于如画之美》,对这个问题做了全面的阐述。
通过书中近 120 多年间产生的风景面作,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追求。
如果细细瑞摩,还可以大致梳理出风景画的发展脉络。
比如下面五幅画,就是一部风景画的简史。
法国画家比多创作于 1806 年的《孟特芳丹的公园》,表现的就是“如画”之美。
画面是典型的三分式构图,前景三分之一画的是士地和河流,中景三分之一主要描绘的是树木,后景三分之一是天空。
整幅画面构图工整,一般美术院校中老师教的,就是这种欧洲古典的风景画法。
德国画家良格创作于 1866 年的《阿尔卑斯山景观》。
良格曾在杜塞尔多夫著名的美术学院学习,这幅作品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代表作,主要表现山的雄伟,而在大山脚下的人则就显得十分渺小。
要了解一幅画,除了了解画的技巧外,还要了解历史,比如这幅画就强调了德国大自然的雄伟,很容易唤起民族自豪感和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因此德国人就很喜欢收藏它。
英格兰裔画家布里彻创作于 1882 年的《大马南岛》,画面非常有气势,是美国人学习欧洲风景画后创作的典范型作品,完美地体现了“崇高”的浪漫主义气质。
简述西方绘画发展历程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这个时期,绘画主要以壁画和装饰艺术为主,艺术家尤其擅长描绘人物和神话故事。
随着欧洲的中世纪时期的到来,基督教的影响开始渗透到艺术中。
这一时期的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艺术家试图表现出圣经中的场景和人物。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了绘画的中心。
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并大放异彩。
他们主张人体解剖和透视,并注重光影效果的表达,创造了更为真实和立体的画面。
随后,巴洛克艺术的兴起带来了另一种风格的绘画。
巴洛克绘画强调情感表达和戏剧性的效果,追求效果的夸张和动态。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绘画带来了一种更为理性和客观的风格,被称为古典主义。
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追求对称、平衡和秩序,把人体和自然界的形象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达。
19世纪中叶,印象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西方绘画的发展方向。
印象派的艺术家试图通过捕捉瞬间的光影和色彩来捕捉自然和社会的真实感觉。
他们采用明亮的色调和宽松的笔触,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
接下来,现代主义艺术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风格纷纷涌现,艺术家开始用不同的视觉和表达方式来探索绘画的可能性。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艺术开始涌现出更多新的形式和风格。
数字绘画、街头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都成为了当代绘画的重要部分。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来实现他们的创意,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和装置等。
综上所述,西方绘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多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8《文化产业》半月刊C ultural industries通常情况下,西方将描绘室外风光题材的绘画称作“风景画(Landscape)”。
风景画,这一词最早来源于荷兰语词汇(Landskip),它表达了描述土地的所有内容,包含山脉、森林、城堡、海洋、河谷、废墟、城市、乡镇等等——描绘以上题材的都可称为风景画[1]。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推崇“以人为本”观念,倡导人的价值,重视自然与人的关系。
以自然景观作为画面背景的人物画逐渐出现,到文艺复兴中后期左右,出现了单独的风景画。
一、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的历史背景一个画种的出现和演变,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14世纪初,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的崛起,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人的价值和地位迫切需要被认可;同时随着欧洲资本的发展、新航道的开辟以及地图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联系变得密不可分。
这一时期的宗教画作上,也出现不少风景画的影子,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画家乔托的代表作《逃亡埃及》创作于1305年,画中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圣家族在一个浪漫的、布满丛林的峡谷中被一群天使所围绕着,其中出现不少风景的内容。
尽管他的描绘显得有些笨拙,但说明风景内容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发展,与当时的艺术资助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新兴的资产阶级建立了这种资助机制,其中典型代表是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的演变◎费 凯(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11)【摘 要】西方风景油画的产生,通常以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出现为标志,但部分学者认为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出现以圣经为题材的风景画。
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探讨风景油画的演变过程,结合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分析这一时期风景油画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关键词】文艺复兴 风景画 独立【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9)17-08-02 【收稿日期】2019-08-05【作者简介】费凯(1989- ),男,汉族,湖北阳新人,硕士,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研究方向:具象油画。
西方艺术史:17世纪荷兰美术-风景画、静物画【26】尼德兰、荷兰、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复兴17世纪荷兰的一些风景画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已经完全消失,风景画终于发展成为受人们喜爱与欢迎的完全独立的绘画体裁。
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描绘了沙丘、海滩、风车、牛群、平坦的土地、茂密的森林这些典型的荷兰风光,无处不流露着他们对祖国秀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其中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为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约1628—1682)和迈因德特·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1638—1709)。
雷斯达尔早年随父亲学习绘画,50年代旅行到过许多地方,发展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景画风格:气势雄伟、充满激情,使风景画提高到具有英雄史诗般意义的高度。
他经常表现的题材有苍茫的暮色、阴云密布的天空、湍急的流水、飞泻的瀑布、苍郁的森林、磨房的水车、巨大的风车。
《暴风雨》、《急流》、《哈雷姆景色》1651年、《瀑布》1668年、《埃克河边的磨坊》1670年、《森林中的逐猎》都是他的代表作。
《哈雷姆景色》《景观瀑布》《埃克河边的磨坊》被艺术史家称为“这是歌颂大自然的潜力与发达的荷兰面粉工业的赞美诗,是典型的描写荷兰本土风物的风景画。
”由于这幅画以及其他的许多名作,使雷斯达尔成为荷兰风景画派的奠基人。
这幅画的景色是极富时代性而又极富荷兰的民族特色的。
碧波荡漾的埃克河边,高大的磨坊风车像钟楼一般地耸立在倾斜的河岸上,巍峨壮观。
那缓缓地在转动着的风车,宛如一个巨人屹立在空中。
略带蓝色的灰色云朵则在天际飘动,阳光透过云层,将远处的教堂的尖顶照耀得斑斓闪烁,这是典型的荷兰风光。
岸边可以见到停泊着的船只的桅杆,有一条帆船正从左边远方徐徐驶来,似乎是朝着磨坊来的。
这里巧妙地暗示着由于面粉加工工业的发展,那些船只正在埃克河里为运输而忙碌。
右边有几个妇女在河岸的小径上行走,磨坊的栏杆上则有一个男子在向远处眺望,使这日常所见的乡野自然状态,增添了一种美。
西方艺术史:17、18世纪法国美术-风景画、雕塑【40】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在风景画上值得一提的是克劳德·约瑟夫·贝内特(威尔奈claude joseph vernet,1714—1789),《灯塔》、《洛托之桥》在手法的大胆和色彩的明亮上,远远地超过了那一时代,说它们预示着柯罗的意大利风景并非溢美之词。
《沿海港口的黄昏景色》1751年1762年,克劳德·约瑟夫·贝内特创作了代表作品《暴风雨和遇难船》,作品描写得非常真实,乌云密布的天空和白浪滔天的大海仿佛要把所有的遇难者全部吞没,孤零零的城堡耸立在岸边,更增添了几分恐怖感觉。
克劳德·约瑟夫·贝内特的笔法十分细致,船和海浪描绘得非常成功。
尤其是善于利用光的效果,使画面主题突出,而又增加了一种韵律感。
《暴风雨和遇难船》雕塑家让·巴蒂斯特·皮加勒(彼加尔Jean Baptiste Pigalle,1714—1785)突破了法国传统的典雅稳重,塑造出动作和表情比较强烈的形象,《绑鞋带的墨丘利/带角的墨丘利》1744,把年轻的神处理成正在系结鞋带,双目炯炯凝视着侧面,有即将腾空而去的轻盈。
《系鞋带的墨丘利》《lenfant a lacage》1750年《马雷夏尔陵墓的情人》 1753-1776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特(etienne maurice falconet,1716—1791)以《音乐》、《冬》得到蓬巴杜夫人的喜爱,成为塞维尔雕塑工厂的负责人。
他最擅于把坚硬的石头变作冰肌玉肤的女人体。
尖尖的、带着娇媚动作的手足是其作品的重要标志。
法尔科内特在1754年成为国立美术学院的院士,在那期间创作了大理石雕像《克罗托的米罗》。
《克罗托的米罗》1757年,法尔科内特同时在沙龙展出了两件著名的代表作品《丘比特》和《狄安娜》。
《丘比特》《狄安娜》作品具有一种古典的高雅的美,同时强调了女性人体的曲线美,特别是狄安娜正在洗浴,那一块具有流畅折皱的布和狄安娜光滑细腻的躯体形状成了优美的对比。
西方风景油画的意象与创作阐述纵观东西方艺术艺术史,会发现艺术的记载中对风景的描绘随着艺术家本身对其作为艺术创作者身份的觉醒而不断充实。
在创作意味上来讲西方对风景的描绘同东方的概念是不同的,风景画中中国画的起源相比西方风景油画要早的多,但二者所表达的思想和创作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
风景油画始于欧洲,在形成之初经历了艺术家对自身肯定的觉醒意义,是艺术史漫长又充满革新意味的演变。
以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为分割线,文艺复兴之前的油画艺术,风景大部分作为人物所拥有的背景而存在,文艺复兴前期,在提香,拉斐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对风景的描绘在人物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使风景描绘的空间有了一定的革新观念,使艺术家对风景的绘画有了更进一步的描绘。
除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中画家勃鲁盖尔的作品在油画风景的创作中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其作品《绞刑架下的舞蹈》可以说是早期风景油画的雏形之作。
作品中人物占很小的比例,风景描绘居多,对环境中各个物体的摆放和描绘有了一定的风景画基础,在创作手法上不失为艺术形式的大胆创新,在艺术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味。
勃鲁盖尔作品中所蕴含的风景是以现实为基础加以幻想的风景,通过风景表达深刻的批判和宗教含义。
除此之外,勃鲁盖尔的作品也有很多农民生活的题材,他曾画过 6 副风景田园画,绘画造型手法变化多样,作品《狩猎回来》中,大片的白雪与枯树做对比,远处的房屋,青色的天空给人一种无边无际自由淳朴的回味意境,在创作形式上作品在十六世纪就已经形成了初步风景绘画的创作意识,无论透视的对比关系,人物与环境相衬托的烘托感,还是树木细节所表达的季节关系以及透过画面所观赏到的打猎归来的喜悦民风和情感,勃鲁盖尔作品中对风景的描绘都是同时代的油画作品所没有的思想境界。
在油画作品《收割》中,又体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狩猎的季节意蕴,金秋的收割带来的溢出画面的喜悦,农民收割闲暇之余的歇息,同狩猎时一片白茫的色调完全不同,秋黄色的麦田被勃鲁盖尔描绘的充满质感,画面整体仿佛又带人回到 16 世纪的时间点,作品展现了风景油画不同于人物的时代特色,将独属于那个时代的画面透过画家之手得以延续到很多世纪之后来到后人眼前而展现穿越时空的时间点。
一,端倪: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风景画人类生存于自然之中,在日常活动中除了和人打交道外,便是和自然打交道。
人们在注意自然之后,开始了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于是在比较早期的绘画中出现了风景画(如庞贝壁画)。
由于宗教势力对人们的探索思想的禁锢,大多数艺术都被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所取代,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对神的崇拜,社会的现实使得风景画在欧洲历史的一个相当长时间里鲜有作为。
这种状况直至文艺复兴时代才有所转变。
文艺复兴开始后,人们逐渐把人的价值从宗教中独立出来,并得到肯定,欧洲人向希腊人学习民主,也像优秀的先民一样开始研究自然,于是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们的自然认知能力和技法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画历史画的天下,虽然也出现了现实主义的题材(如勃鲁盖尔),而基本面貌仍是以画人物的主题性创作为绝对统治地位的,而风景内容的绝大部分出现在主题性绘画的背景中,只有极少数独立出现的风景画。
达芬奇创作出第一幅独立的风景画,一幅开阔的风景素描,这位对自然有着极大兴趣而且博学的画家以超乎常人的热情描绘自然的一草一木,而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素描。
在这些众多的描绘植物,山川,水流的画中,透露着一个心灵纯净的人对于自然的无限兴趣和一种超乎个人的大气与浑成,这在以后的伟大的风景画家中也是屡见不鲜。
如果说意大利南方对于风景发生兴趣,而在那时候并未画什么完整的风景画,只是更多的去描绘自然生长状态下的植物的话,那么无独有偶,在北方,丢勒也以同样的热情,如达芬奇一样描绘植物,动物,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耐心和兴致勃勃致使他用尽心思细致地描绘一株植物。
作为西方水彩画的鼻祖,丢勒画了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水彩风景画。
这幅风景画显然与他描绘植物,动物的绘画一样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并不考虑将其出售,因为那时的画家并不以此题材为生,真正的第一批职业风景画家到十七世纪出现。
二,源起:十七世纪——职业风景画家的出现十七世纪在欧洲大陆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它开始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真正走上了欧洲历史舞台的序幕。
【艺术理论】风景画风景画是以自然景观及村庄、都市为题材的绘画。
中国画中的山水画实际上也是风景画,但不使用风景画这一概念。
风景画一词约20世纪传入中国,在中国仅使用于从西方传入的画种,如油画、水彩画等。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风景最早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以后才逐步发展为独立的画科。
目录•1 发展史•2 中西比较•3 绘画技巧•4 与孩子的启蒙风景画 - 发展史山水风景画在西方,15世纪风景画独立成科,德国画家A.丢勒的水彩画和A.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地方志性风景画。
该画种成熟于17世纪的荷兰。
J.van雷斯达尔、J.维采尔、M.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与此同时,又产生了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主要分科。
意大利又有牧歌式的理想风景画,法国有古代神话人物点景的英雄风景画等。
18世纪的英国画家J.康斯特布尔使风景画取得决定性发展。
其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态度,影响到法风力发电机群国印象主义画家。
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晚秋、晨雾等前人未描绘过的自然风景。
以C.柯罗、J.-F.米莱为首的法国巴比松画派,开始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表现风景。
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画家以明暗和色彩的微妙协调使风景画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
俄国的风景画以I.I.希什金、I.I.列维坦为代表。
日本则以东山魁夷为代表。
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后,颜文梁作为早期的风景画家而知名,吴冠中的风景画富于民族情调。
20世纪“风景画”一词传入中国,在中国仅使用于从西方传入的画种,如油画、水彩画等。
风景画 - 中西比较水彩风景画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
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
第一章.原始、古代美术时间作品作者地域艺术特征旧石器时代晚期持牛角杯的女子法国洛赛尔人类最早的艺术品,虽动态简略,但把人物的动态和女性形态美感展现出来1940年拉斯科岩洞壁画法国多尔多涅地区奔放有力19世纪下半期《受伤的野牛》阿尔塔米拉洞窟西班牙轮廓线细,动态、明暗、感情都到位中石器时代北欧岩画北欧抽象概括拉文特岩画西班牙用色单纯,忽略细节刻画,但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新石器时代巨石栏英格兰南部宏伟的环形结构,神圣庄严肃穆和悲剧性的壮美公元前2112年《那拉姆辛浮雕石板》两河地区画面采用对角线形式表现动感和空间感及特定环境军旗乌尔城色彩对比明显,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公山羊与树》乌尔城有绮丽的神话色彩牛头竖琴苏美尔有浓厚的奇异色彩巴比伦时期汉莫拉比法典两河地区场面拘谨严肃公元前10世纪萨尔贡二世宫殿胡尔西巴德气势雄壮有力亚述浮雕亚述写实公元前612年巴比伦城新巴比伦具有强烈装饰效果古王国时期金字塔埃及给人坚不可摧的印象,象征法老威严地位及诶及人的顽强意志力《拉荷切普王子与其妻坐像》线条柔和舒展《老村长像》写实《纳米尔石板》遵循程式《书吏凯伊》刻画形象《群雁图》构图别致,刻画生动,设色和谐动人,整个画面富有诗意中王国时期《饲养羚羊》画的随意自由新王国时期《埃赫纳顿肖像》真实得表现了一位法老的外貌《纳菲尔提提王后像》一个端庄雅典的东方女性的形象《舞乐图》描绘了贵族的享乐的生活,充满了喜悦的气氛。
古希腊美术,古风时期《阿客琉斯与埃阿斯玩股子》像剪影《荷犊者》整幅画生动和谐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掷铁饼者》米隆表现了竞技者在掷出铁饼前的一瞬间的动作,表现了整个运动的连续性《命运三女神》菲迪亚斯女神姿态柔美。
纤细而繁密的衣褶随着人体结构而起伏。
《雅典娜女神像》她典雅,静穆,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
《持矛者》波留克列特斯其在结构比例上厚重有力,无可挑剔的准确。
《赫尔墨斯与小酒神》普拉克西特列斯整个作品洋溢着诙谐轻松的情调《尼多斯的阿芙罗底德》整个身体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优美动人《尼奥贝群像》,史珂珀斯作品中尼奥贝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她绝望、悲愤而又不甘屈服的复杂心理《赫拉克拉斯》,留西波斯一个处在休息状态的英雄,肌肉发达的身体和深思的表情形成对比《萨提尔》普拉克西特列斯一个潇洒漂亮的青年,显示了他爱跳爱动、愉快调皮的性格希腊化时期《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女神张开的双翅像是在欢呼胜利,体现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心情。
●西方绘画发展史●史前时代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
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
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
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奴隶社会时代进入奴隶社会,那些文明古国谱写了人类美术史的辉煌篇章。
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
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
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
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封建社会时代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
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
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
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
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性1. 引言1.1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起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起源。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图像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观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密不可分,这种审美文化传统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而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则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壁画和史诗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西方风景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起源上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这也导致了它们在艺术表现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
1.2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两种画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演绎。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演变,直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中国山水画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则较为复杂,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了相关作品,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真正开始兴盛。
从十四世纪的佛兰德艺术到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再到十七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西方风景画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两种文化下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趋势的差异,也展现了各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和风格特点。
1.3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重要性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是各自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对自然和人文的诗意体现。
而西方风景画则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代表着对自然景色的现实描绘和感性表达。
论中西风景画的异同纵观中西美术发展史,风景画在中西方美术史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他们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思想,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从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其中又蕴含着联系和相通之处。
从我们的熟悉的中国山水画说起,中国山水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唐宋元明清时期发展的尤为迅速,当时的文人墨客以作画写诗为生活趣味。
他们游览自然美景,歌颂江河山川为的是陶冶情操。
他们讲究的是意境,从中获得精神享受。
中国风景画的大家做画往往靠的是记忆,他们游山玩水,阅览美景,最后在画纸上画“拼凑”出那些他们记忆中的美景。
这里的“拼凑”当然不仅仅是拼凑,它是也讲究格局的。
为了在平面的画纸上,产生空间感,中国画家往往采用降低清晰度的方法,近处的景物枝叶清晰,远处的山峰景物渐渐模糊。
正如中国画决中所说“远树无枝,远水无波"。
在宋元以来的许多山水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空间处理方法。
像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国的壮丽河山在他的笔下被广角放大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表现方法,南北朝文论家王微就强调以有限的笔墨去表现山水中那无限的境界。
这绝对是西方绘画中无法达到的。
如清代石涛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画面很简练,但离情别绪却满溢画面。
远处的孤帆,空阔的江面,岸边孤独伫立的送行人,画面大面积的江水,不是表现浩瀚长江,而着意于表现帆影远去,只留下送行人伫立江边不愿离去,流露出对友人深切真挚的情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所以说,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中最重要,最有名族特色的范畴。
中国在西方透视法被发现的一千多年以前,就一发现了透视的规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等。
而中国山水画却未按透视法而发展,而采取了与西方艺术有很大不同的另一种空间表现。
因”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所以古人以心为眼,空间收放自如,从而达到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
再说西方风景画,15世纪风景画独立成科,在此之前风景只是用来衬托人物的,所以和以往的任务油画作品一样,风景画也沿袭了一贯的风格,绘画艺术作为一个窗口,通过它,自然就得以在现,西方风景画强调透视规律运用。
一,端倪: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风景画人类生存于自然之中,在日常活动中除了和人打交道外,便是和自然打交道。
人们在注意自然之后,开始了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于是在比较早期的绘画中出现了风景画(如庞贝壁画)。
由于宗教势力对人们的探索思想的禁锢,大多数艺术都被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所取代,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对神的崇拜,社会的现实使得风景画在欧洲历史的一个相当长时间里鲜有作为。
这种状况直至文艺复兴时代才有所转变。
文艺复兴开始后,人们逐渐把人的价值从宗教中独立出来,并得到肯定,欧洲人向希腊人学习民主,也像优秀的先民一样开始研究自然,于是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们的自然认知能力和技法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画历史画的天下,虽然也出现了现实主义的题材(如勃鲁盖尔),而基本面貌仍是以画人物的主题性创作为绝对统治地位的,而风景内容的绝大部分出现在主题性绘画的背景中,只有极少数独立出现的风景画。
达芬奇创作出第一幅独立的风景画,一幅开阔的风景素描,这位对自然有着极大兴趣而且博学的画家以超乎常人的热情描绘自然的一草一木,而这些绝大多数都是素描。
在这些众多的描绘植物,山川,水流的画中,透露着一个心灵纯净的人对于自然的无限兴趣和一种超乎个人的大气与浑成,这在以后的伟大的风景画家中也是屡见不鲜。
如果说意大利南方对于风景发生兴趣,而在那时候并未画什么完整的风景画,只是更多的去描绘自然生长状态下的植物的话,那么无独有偶,在北方,丢勒也以同样的热情,如达芬奇一样描绘植物,动物,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的耐心和兴致勃勃致使他用尽心思细致地描绘一株植物。
作为西方水彩画的鼻祖,丢勒画了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幅水彩风景画。
这幅风景画显然与他描绘植物,动物的绘画一样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并不考虑将其出售,因为那时的画家并不以此题材为生,真正的第一批职业风景画家到十七世纪出现。
二,源起:十七世纪——职业风景画家的出现十七世纪在欧洲大陆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它开始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真正走上了欧洲历史舞台的序幕。
新兴资产阶级的艺术趣味与工业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直接导致了绘画面貌的巨大变化。
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纷纷独立出来,并且各自得到充分发展,由于社会的需求,形成了最初的美术品市场,美术商业化的局面出现。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欧洲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职业风景画家,最早期的代表是扬·凡·戈延,代表作有《河上要塞》,《埃延附近的莱茵河》,这些画尺幅较小。
那时还没有实景写生,而作品却是基于对自然景物的细心观察的,那种逼真细致的画法是适合当时买主的口味的。
荷兰风景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鲁依斯达尔和他的学生霍贝玛,这些荷兰小画派的风景画家们描绘的风景给人以亲切真实的感觉,体现了常人生活中的情致,可以说风景画家的情趣与欣赏者是一致的,由于是对于现实景致的感情而必然导致对画家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因而那时的风景画家主要的精力便用在努力增强技艺,以描摹现实中的情致而无更多的追求,这与其他地方和后来很多画家有所不同。
同时由于这种状况,第一批风景画家们为风景画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技术经验。
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并不以风景画为主业的画家——维米尔,他的著名的《台夫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十分精致的迷人的作品。
同时期的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普桑与洛兰共同开辟了法国风景画的辉煌开端。
与荷兰画派的小景不同,它们的颇有气势的宏大场面深具古典的内涵。
普桑的风景画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倾向,深沉而肃穆,因而有了更多的哲学意味,画面的崇高的精神倾向使之有了深厚的历史感。
作为历史画背景的风景在古典绘画中往往显得概念,不如现实中的鲜活,不像以后很多风景绘画作品中描摹得那样真实与接近生活,然而正是由于古典对于共性的描绘使之与现实拉开了距离,走向了人性崇高的一面,即走向神性,这与以后的走向现实,走向人性,走向人性方方面面的艺术倾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十七世纪是欧洲美术史上肖像画的顶峰时期,那个时代最主要的伟大画家都是画人物的。
他们也都会画一些独立的风景画,而且品质相当可观,正如前面提到的维米尔。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荷兰小画派的风景画家们大多是一种对现实景物的兴趣而创作的,伦勃朗与他们不同,对于油画语言的深刻追求,及对聚光效果的迷恋,使他的风景画看上去很有舞台的效果,这种状况也开始了一个正由古典向现实过度的历史时期。
然而与伦勃朗人物画的深度性格刻画有所不同,他的风景油画精神内涵不多,更多的是抒情。
让我们叹为观止的还有数量众多的风景素描,这些素描材料多样,有铜版画,水墨画,粉笔画等。
这些素描充分说明了伦勃朗的现实主义立场。
它们就是现实中的普通景物,而且被画得那样朴实,平易近人,没有任何的造作的痕迹。
那种基于对普通生活的热爱而产生的作品,深深影响了后来无数的画家。
与伦勃朗齐名的肖像画大师委拉斯贵兹偶尔的几幅风景小景画得非常平实,功力平隐地发挥了应有的水平,除了技法之外并没有更多的价值,比之人物画更罕有情感的流露。
在当时,一位名气更大的画家鲁本斯,却满怀兴趣地用他旺盛的精力创作着杰出的风景画,这些完全出自个人兴趣的作品比起他许多订制的创作更有一些真情流露。
他对于树木的有力地描绘显露了一个杰出的素描大家的功力和才气,一种生命力充满了画面。
可以说鲁本斯的风景画比之他的其他任何绘画都是毫不逊色的。
十七世纪风景画在历史上充分地展开了,然而现实主义刚刚开始,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发挥,这种丰富和完善要到后来漫长的时间里由其他出色的艺术家去继续。
三,发展: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在欧洲历史上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之后,浪漫主义的倾向露出了端倪,后来蔓延到文化的各个角落。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伟大时代,也是英国风景画繁荣的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是浪漫主义的一大特征,与大诗人华兹华斯相对应的,是风景画家康斯泰勃尔和透纳,他们以形象的绘画歌颂着自然。
一个作为民间画家,一个作为官方画家,对于传统有着不同的态度,透纳这个一心想要赶超洛兰的皇家美术学院的画家,把古典的风景带入了浪漫主义精神,而与洛兰不同的是宁静和平的理想精神,被另一种崇高所取代了,它是力量的体现,色彩的光辉,运动,情感的激烈倾泻,他画自然力量中最暴力的一面,与早期画家格列科有着精神的共通。
他打破了理性主义,把浪漫主义推向了某个方面的极致。
与透纳不同,乡间的画家康斯泰勃尔只想画现实中的景致,而不去创造太多的想象因素。
他的这个做法延续了自荷兰小画派的第一批风景画家及鲁本斯那样的人的兴趣。
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技法上,以使得欧洲人的手在风景上越画越灵活,越画越精彩,从而确立了风景画家的地位,并且这种技法上的发展,也为此后的更多可能性提供了方便。
比康斯泰勃尔更具浪漫主义气息的是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
他的浪漫主义理想比之洛兰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过多虚幻的浪漫主义的倾向,使得他的画面既少了古典的深沉厚重,也少了现实主义的朴实的厚重。
作为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的杰出代表,描绘心中所见景物,而难免舍弃了其他更加珍贵的东西。
四,繁荣:十九世纪的风景画艺术大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艺术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一个艺术走向多元与自觉的时代。
在那时,艺术甚至可以不为任何功利的目的,同时对于艺术自身的真谛的讨论也异常火热。
艺术家有更大的自由去按自己的意愿画画,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画家们,坚持历史画的创作,独立的风景画甚少,仅有的风景画作像大卫的风景小景,使我们想起委拉斯贵兹。
与新古典主义的安格尔针锋相对的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
他的名画《希阿岛的屠杀》中的背景就是受了英国风景画家康斯泰勃尔影响的,鲜活的色彩,运动的笔触。
此时,景物本身已不是画家关注的重心,而是借以表现绘画语言与内心情感的载体。
继浪漫主义之后,反对官方艺术的矫揉造作和子虚乌有,现实主义诞生了,代表人物库尔贝,十分坚定地以强有力的创作维护自己的艺术主张,他以把现实主义中的景物原搬不动地画到画面上为己任,创造出一大批逼真厚实的风景画,将油画的写实技艺带到了一个新的程度。
在这儿,艺术的求“真”态度压过了一切。
除库尔贝以外,现实主义另有两位重要的风景画家:米勒和柯罗。
他们又和当时的一个著名风景画团体——巴比松画派有着密切的关系。
米勒除了画大量的农民题材的人物画之外,也画了不少油画,色粉画和素描的风景,始终贯彻着现实主义的立场,在对一景一物的仔细描绘着,朴实的语言透露着朴实的情感,这让我们想起了伦勃朗,而他把这种现实主义的传统发挥到了一个更高的地步。
他感情的真诚厚重与库尔贝的一丝不挂的求真心态和杜米埃的有力的批判精神,共同造就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深度。
在这里,由十七世纪的荷兰开始全面展开的现实主义绘画,在此走向了成熟。
与这些现实主义画家有些不同的柯罗,虽然画法上仍是以实景写生为主,但是其深厚的古典绘画理念却让这个独树一帜的风景画家达到了更丰富的内涵,而与先前的普桑,洛兰并称法国三大风景画家。
柯罗一开始学习的是古典绘画,继之走向现实主义的手法,在个人性情与文学修养的影响下,画面产生了诗意,产生了理想的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
由于长时间的实景写生,观察和描绘,柯罗的手法已十分有印象主义的感觉。
因而柯罗是十九世纪一位举足轻重的大画家。
他画的风景,有古典的宏伟,大气和稳定,又有现实主义朴实的手法和情感,同时还存在着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到他晚期的作品越来越明显,著名的《梦特枫丹的回忆》就是这样一幅充满着轻柔的诗意的作品。
他的无功利的创作态度也使得他的作品少了经济繁荣时代浮华的印迹。
与柯罗关系密切的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卢梭,细心地描绘自然的真正形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悠然状态,却又不失庄严。
另一位巴比松画家杜比尼,手法已十分接近印象主义,总的来说巴比松画派的成就并不是很高,然而他却是那个工业时代的人们厌倦都市,回归自然的一个代表。
在欧洲历史的许多个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在一个社会开放经济繁荣的条件下,风景画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人们喜爱的一个画种,以满足物质充裕之后的精神需要。
现实主义不仅仅发生在法国,而且波及世界各地,这里不便赘述法国之外的一些重要风景画家。
俄罗斯美术也在十九世纪达到繁荣,其中有四位著名风景画大师:萨甫拉索夫,希施金,库茵芝,列维坦,萨甫拉索夫的风景画与另三位一样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情调。
大概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寒冷和民族情感等原因,他的画充满了凄凉的静穆的意境,这在代表作《白嘴鸭飞回来了》中便有很好的体现。
这与列维坦的风景画不谋而合。
希施金严肃的态度和扎实的功底使得他的森林风景完整而大气,树木的伟岸似乎映射了画家的人格。
库茵芝的画则偏向浪漫装饰。
俄罗斯风景画的审美情趣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