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33.39 KB
- 文档页数:5
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与现状姚道中*张光天†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初的几十年美国汉语教学发展比较慢,1970年以后发展的速度变快,最近几年的发展尤为神速。
开设汉语的学校以及学习汉语人数都在大幅度地增长。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并且介绍一下目前汉语教学的情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美国汉语教学的历史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美国汉语教学分成两大类: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和非主流学校的汉语教学。
主流学校指的是正规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汉语是学校开设的正式课程,学生在主流学校学习汉语可获得学分。
主流学校以外的学校一律算做非主流学校,包括中文学校、政府机构开设的语言学校及课程、商业语言学校等等。
19世纪主流学校美国主流学校的中文教学是从大学开始的1。
美国的汉语教学也一直以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中心。
第一个把中文列入课程的大学是耶鲁大学。
1871年有位以范南(Van Name)为姓氏的先生在耶鲁大学开课介绍日文和中文的“要素”2。
可惜他的教学内容及中文水平如今已不可考3。
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答应将* 姚道中。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亚州研究博士。
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学系教授。
孔子学院联执院长。
2005年起担任美国AP测试阅卷主任。
† 姚张光天. 美国波士顿西蒙斯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硕士,夏威夷大学亚州研究硕士。
负责管理夏威夷大学亚洲部的中文藏书。
2008年当选北美东亚图书馆协会中文资料委员会主席。
其藏书捐给大学图书馆时,曾敦促耶鲁大学尽快设置一个中文教授职位。
由此可知范南先生的专长并非中文,故需另外聘请一位精通中文的教授4。
1877年耶鲁大学聘请了刚从中国回来的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为中国语言及文学教授5。
卫三畏是最早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汉学研究的先驱者。
据称他是当时唯一能说流利中文的美国人6。
1877年2月在中国营口经商及担任美国驻营口领事的弗朗西斯·奈特(Francis P. Knight)写信给哈佛大学校长提出了筹募资金在哈佛大学设立中文讲座的建议,为有志于前往中国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学习中文的机会。
第1篇作为一名华文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华文教育示范课的观摩活动。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我的教育视野,还让我对华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观摩华文教育示范课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华文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现代华文教育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素质。
在示范课中,教师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示范课中的教学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教师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教学中,教师们通过趣味故事、儿歌、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汉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教师们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示范课中,教师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们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回答,还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作业,如写作、绘画、演讲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教师素质的提升华文教育示范课的观摩活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在示范课中,教师们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他们不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教师们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家校合作的加强华文教育示范课的观摩活动,让我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在示范课中,教师们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情况,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这种家校合作的理念,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现状中文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提供中文教学。
尽管英语仍然是美国的主要语言,但在过去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施中文教学计划,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中文学习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现状,并探讨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1. 中文学科的发展在美国,中文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
最早的中文学校于19世纪兴起,为当地华人子弟提供中文教育。
然而,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中文学习产生兴趣。
近年来,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迎来了快速增长的机遇。
2. 中文教学的挑战尽管中文教学在美国逐渐受到重视,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文是一种对于非汉字母国家的学生来说较为复杂的语言,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
其次,由于中文的不同语音和语法结构,许多学生可能会遇到发音和语法困难。
此外,中文的汉字系统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额外的难度。
3. 中文教学的机遇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文教学在美国的发展仍然具有巨大的机遇。
首先,中文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学习中文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其次,中文文化的丰富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他们希望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此外,中文教育也有助于加强美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4. 中文教学的实践与成果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实践越来越丰富多样。
许多学校在语言教学上采用了创新的教育方法,例如游戏化学习、互动式教学和实地体验等。
此外,在线学习平台的出现也为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通过这些实践,许多学生在中文学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他们在口语、听力和阅读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5. 提升中文教学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的质量,有几个建议值得考虑。
首先,建立更多的中文教育机构和中文学校,以满足中文学习的需求。
其次,培养更多的专业中文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中文教学。
印尼丹格朗华校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印尼丹格朗华校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概述印尼是华人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丹格朗是其经济核心地区。
华文教育一直是华人社群的精神文化传承和团结凝聚的重要标志,也是华人社群与印尼社会良好融合的桥梁。
本研究旨在调查丹格朗华校华文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丹格朗地区10所华校的教师、校长和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70份,回收率为90%。
同时,我们还对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访谈。
调查结果教学条件:70%的学校课桌椅不足,学生拥挤。
卫生设施不完善,54%的学校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影响学生健康。
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备不足,教学资源匮乏。
师资力量:23%的学校没有专业良好的华文教师。
81%的学校的华文教师文化程度不高,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综合教学能力,教学过程中机械性较强。
教学质量:92%的学生认为华文学习负担较重,只有51%的学生对华文教学内容感到满意。
华校华文教育的特色和传统正在淡化,华文表达和汉字书写能力不太突出。
学生课堂秩序不佳,学风不清,多数学生不能专注于课堂学习,学习效果不高。
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难以评估教学质量。
问题与建议教学条件:1.政府加大对华校的财政支持,增加教学设备、图书等教学资源。
2.学校建设独立的卫生间,保障学生健康。
师资力量:1.政府鼓励和赞扬华文教师,提高华文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育部门加强对华校华文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教学质量:1. 教师要针对学生素质不足,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加强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强化教育考核、教师考核,提高教师、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意识。
结论丹格朗华校华文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下,这些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学校应积极应对问题,切实提高华文教育的质量,为华文传承和华人社群做出更大的贡献。
①①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语国际推广研究”(06JZD0028)成果及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课题07“美国汉语‘扩张’及其影响”的研究成果。
②此数据由国家汉办提供,文中其他未单独注明出处的信息均来源国家汉办,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陈倩(1978-),女,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海外华文教育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国家汉办资料:目前全球超过3,000万人学习汉语,每年有90,000名外国学生到中国“取经”。
其中欧美学汉语的人数每年增加4成。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目前开设了汉语课的已超过800多所。
[1]2004年至2008年之间,全美主流大、中、小学学汉语的人数增加1倍多,从5万人增加到超过10万人。
据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 )预测,到2015年,全美学汉语的高中学生可能达到75万人。
截至2008年底,在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30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有近60所建在美国。
②与此同时,2006年,美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4,700多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学生赴亚洲留学的最大目的国,并成为全球第九大留学目的国。
[2]2008年全美中文大会发布了《中文2008:不断扩展的领域》,与会者包括高校、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中文教育在美国的前景表示乐观。
可见,随着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美国也成为海外华文教育最活跃的国家。
美国汉语热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对于“关键”外语学习的重视以及国外教育政策、模式与合作等方面的特征。
学校体系内的华文教育美国学校教育系统对于华文教育越来越重视,汉语已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美国大学生经常修习的12大语种中,汉语是近年来选修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语种,目前排在第7位。
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名牌高校,汉语甚至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华文教育的意义华文教育是指以华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或重点学习语言的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以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文教育的意义在于三个方面:提高文化认同,促进交流沟通,增加就业机会。
首先,华文教育可以提高文化认同。
华文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和熟悉中华文化,进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要条件。
具备了较高的文化认同感,人们更容易维系自身文化的特色和基础信仰,更容易传承那些具有启迪性和引领性的中华传统价值观。
同时,文化认同也是国民道德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于构筑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
其次,华文教育可以促进交流沟通。
全球范围内,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使用华语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这样就能保证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掌握华语的人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吸取和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经验和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大家庭。
另外,掌握华语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学习中国这个世界上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力量,为进一步发展公共外交做出贡献。
最后,华文教育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和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需要招聘掌握华语的人才,这也就给那些具备华文教育背景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同时,华文教育也可以为求职者提供一种低成本的进修和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华文教育对于广大愿意学习和掌握华语的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了提高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还可以促进人际交流和沟通,增加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空间,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推广和普及华文教育,为加强中华文化自信和推动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陆与台湾的海外华文教育比较丘进【摘要】我国的大陆和台湾都一直以不同的方式支持着海外华侨华人的教育事业,面对海外华文教育广阔的市场需求,海峡两岸都加大了海外华文教育的推广力度.本文追溯了大陆与台湾华文教育的历史与沿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大陆与台湾华文教育的共同合作基础,比较大陆与台湾华文教育的不同优势和劣势,据此提出推动大陆与台湾华文教育的对策和建议.【期刊名称】《新视野》【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海外华文教育【作者】丘进【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泉州市,362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13.3中国是个向外移民大国,目前海外华侨华人约有4000多万,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背景。
做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可以塑造华侨华裔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素质,维系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情谊,促进华侨华人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中国对外教育及政策源于清朝末年,主要出于海外侨民与祖籍地维系情亲之需,近代并未延伸,层次亦低;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增加,逐渐成为一种专门面向海外侨民之独特教育形式。
此种教育,在大陆称为“华文教育”,台湾称为“华语文教育”。
民国时期,这种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孙中山创建民国,得自华侨帮助甚多,故此他说:华侨为革命之母,因而在国民政府中央机构中设置侨务委员会。
侨委会促进发展华侨教育,加强了海外教育与国内教育的联系,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感情和凝聚力。
迁台后,仍然维持此结构,进而由于涉外关系之变化,国际生存空间之严重恶化,便更为强化侨务工作,而且自然地将侨教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历任侨委会委员长都强调:没有侨教就没有侨务。
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上,台湾没有严格的区别。
1949年以后,两岸政治和社会分离,许多本来统一的制度,逐渐分化,渐行渐远,侨务工作便是其中一项。
大陆虽然也有海外华文教育,但“侨教工作步伐缓慢,未见彰显”。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启示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旨在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效果的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美国作为教育领域的先驱者之一,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1、课程设置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涵盖了教育理论、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多媒体制作、在线教育等多个方面。
基础课程通常包括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以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学习者的特点。
技术类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教育技术工具的掌握,如多媒体软件、虚拟学习环境、教育数据分析工具等。
此外,还有专门的教学设计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需求,合理选择和运用技术手段来设计教学活动。
2、教学方法美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采用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常需要参与实际的教育项目,通过解决真实的教育问题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同时,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课程资源、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等,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利用在线工具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研究方向美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广泛且深入。
在宏观层面,研究教育技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微观层面,研究具体的技术应用效果,如移动学习设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虚拟实验室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等。
此外,还有关于学习分析、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4、师资力量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队伍通常具有多元化的背景。
既有来自教育学领域的专家,也有具备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者。
他们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
5、就业前景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较为广泛。
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技术的支持与管理工作,帮助教师将技术融入教学过程。
泰北美斯乐原国民党孤军后代华文教育发展研究泰北美斯乐原国民党孤军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祖辈曾经在中国内战中跟随国民党,到泰国北部寻求庇护。
在当地定居后,他们一直努力保持和中国的联系,维护华人优秀文化传统。
其中华文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本报告就泰北美斯乐原国民党孤军后代维护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研究。
一、现状泰北美斯乐原国民党孤军后代维护华文教育并非易事。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遭遇了许多阻力。
近几年,由于泰国的教育改革和市场化教育经济的背景,华文教育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
在地方教师缺乏和华人社区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华文学校办学待遇差、培养质量低下,导致学生数量有限、教学资料有限、招生途径较单一。
同时,由于贫困原因,华人后代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
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生计上,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来维护华文教育。
加上当地语言、文化习惯等具有色彩鲜明的特色,华文教育学员也不免有畏惧和适应困难的情况。
二、发展为了稳步、健康发展泰北美斯乐原国民党孤军后代的华文教育,我们需要量身定制一些举措。
首先,从政府层面看,泰国旅游局应该增加泰国华人社区在泰国旅游中的宣传,搭建更加友好的平台,让来自中国及海外的华人社区以及泰国民众能够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华文教育发展。
其次,从学校层面看,应该及时跟进国内教育变革及时方案,并在泰国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使教学更加吸引和易接受。
从华人社区层面看,需要加强团结凝聚力,增强对华文教育的热情,激励后代子孙对学习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的渴望和信心。
三、补救现如今,泰北美斯乐原国民党孤军后代华文教育受到贫困、教师缺乏、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并且难以吸引更多学生,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种局面。
首先,应该增加华文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推广正确的学习方式;其次,应该建立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为华文教育提供保障;并加快对华文教育师资修养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同时加强华文教育对外宣传、发展网上教育,以便更多有志于学习中华文化的人士能够参与进来。
探讨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引言小学华文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认同与价值观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小学华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一、教学内容的挑战小学华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石,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的华文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不高。
其次,由于学科的独立性,小学华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仍然有限。
最后,教材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较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面对上述挑战,小学华文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通过个性化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华文教学的效果。
三、师资建设的重要性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小学华文教育质量的关键。
目前,普通小学华文教师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对于小学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小学华文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未来,小学华文教育的课程内容将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
华语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魅力的文化之一,因此,教材内容应更全面、深入地介绍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技术与华文教育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方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在小学华文教育中,通过使用各种教育技术工具,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线教育平台等,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跨学科整合与小学华文教育未来,小学华文教育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入的整合,营造多样化和综合性的学习环境。
美国大学的中国书法教育现状与前瞻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开始引入中国书法教育。
现在,美国很多大学都设有书法课程,其中一些学校还设有专门的书法研究中心或书法艺术馆。
这些书法课程的开设不仅帮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在美国大学里学习中国书法教育通常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基础书法技能学习、书法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书法作品鉴赏和创作、以及书法展示和比赛等活动。
这些课程大多由专业的书法老师教授,帮助学生们了解书法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未来,我认为美国大学的中国书法教育将继续发展。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中国书法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广泛。
未来的书法教育将会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学生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创作自己的作品,通过展览和比赛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同时,希望未来的中国书法教育可以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的传承和扩展,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来自中国的书法文化。
海外华文教育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外华文教育是指在海外地区开展的针对华裔和非华裔学生的中文教育活动。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增强,海外华文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海外华文教育中,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名词和概念对于学生和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海外华文教育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同时,本文也将介绍一些海外华文教育的教育方法,以及对这些方法的展望和影响。
通过阐述这些内容,希望能够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内容,阐明文章结构,以及描述本文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详细讨论海外华文教育的背景和现状,对相关名词进行解释,以及探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外华文教育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解释海外华文教育中常见的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教育概念和实践。
海外华文教育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教育领域,涉及到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术语,对于初学者或者对这一领域不甚了解的人群来说,往往会感到困惑。
因此,通过本文的名词解释部分,读者能够对海外华文教育中的重要名词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理解,促进对这一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名词解释手册,以便他们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并运用相关名词,促进教育工作的进行和学习成果的提高。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海外华文教育,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正文2.1 海外华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是指在国外进行的华文教育活动,旨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①①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语国际推广研究”(06JZD0028)成果及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课题07“美国汉语‘扩张’及其影响”的研究成果。
②此数据由国家汉办提供,文中其他未单独注明出处的信息均来源国家汉办,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陈倩(1978-),女,湖南长沙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
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海外华文教育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据国家汉办资料:目前全球超过3,000万人学习汉语,每年有90,000名外国学生到中国“取经”。
其中欧美学汉语的人数每年增加4成。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目前开设了汉语课的已超过800多所。
[1]2004年至2008年之间,全美主流大、中、小学学汉语的人数增加1倍多,从5万人增加到超过10万人。
据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 )预测,到2015年,全美学汉语的高中学生可能达到75万人。
截至2008年底,在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305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中,有近60所建在美国。
②与此同时,2006年,美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4,700多人,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学生赴亚洲留学的最大目的国,并成为全球第九大留学目的国。
[2]2008年全美中文大会发布了《中文2008:不断扩展的领域》,与会者包括高校、政府和民间组织对中文教育在美国的前景表示乐观。
可见,随着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美国也成为海外华文教育最活跃的国家。
美国汉语热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对于“关键”外语学习的重视以及国外教育政策、模式与合作等方面的特征。
学校体系内的华文教育美国学校教育系统对于华文教育越来越重视,汉语已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机制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美国大学生经常修习的12大语种中,汉语是近年来选修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语种,目前排在第7位。
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名牌高校,汉语甚至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3]据美国“亚洲协会”《扩大美国的中文教学》报告称:截至2003年,美国已有16,000名学生注册学习中文,“全美中文学校美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启示陈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美国的教育一直有实用主义的倾向。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增强,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汉语在美国也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语言”。
文章通过考察美国学校体系、政府机构、各民间组织对汉语学习的政策和措施,分析华文教育在美国的现状及其对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与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并以此为个案管窥美国教育在政策制定、教学改革和教育合作等方面的总体特征。
[关键词]华文教育;教育政策;全球化;关键语言中图分类号:G7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10)03-0084-05●海外华文教育—84—联合总会(NCACLS)”(港台移民创立,教繁体中文)和“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大陆移民创立,教简体中文)两个传统中文学校共有15万名学生。
[4]据统计,截至2006年,在美国学习汉语的7~12年级中、小学生已达5万人,2,400多所中学申请开设汉语基础课程。
[5]作为汉语推广的重要载体,到2008年底,美国的“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已有57所。
同期,全美开设了汉语课程的大学已有800多所,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1,000多所,学习汉语的学生总数已超过10万。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200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在美国高校入学的“学业成绩考试”(AP)中设立了汉语项目,并于2007年举行考试,成绩成为美国重点高校招生时的重要参考。
这一项目和考试的设立标志汉语已正式进入了美国国民教育体系,华文教学也从边缘走向主流。
[6]随着“汉语热”急剧升温,中文老师成为紧俏职业。
美国大学理事会和中国国家汉办联合筹建的“中文教师志愿者项目”预计至2009年从中国引进250名中文教师,但这远远不够。
“亚洲协会”在《美国汉语需求不断扩大》的报告中称,到2015年,至少5%的美国中学生将学习汉语,到时需要5,000~7,000名汉语老师。
[7]出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美国家庭对会说中文的幼儿教师和保姆需求也越来越大,自2000年以来,中文保姆在美需求量增长了9倍。
师资的巨大缺口也反映出汉语的传播现状与发展态势。
参加中文考试在美国也越来越成为时髦。
截至2008年,美国已设立了16个中文考试点,基本上覆盖了美国各大区,考试项目也包括HSK、BCT 和YCT多种。
中文教材种类大量增加,内容也在不断改良之中。
在2008年全美外语教学学会(ACT-FL)的年会上,展出了10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汉语教材(包括有声教材和光盘),如《汉语900句》、《快乐汉语》、《汉语图解字典》、《长城汉语》、《汉语800字》等。
对于美国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大而教材、教师、教学法等方面相对不足的问题,美国许多学校正着力解决。
比如,旧金山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不仅开设汉语基础课程,还十分重视中文教师培训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
2006年夏季,该校孔子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中文师资短期培训班。
课程内容包括中国文学名著、中国文化要略、中国当代社会考察等;2007年3月,又召开了首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了美国中文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夏威夷大学则依托于美国教育部在该校设立的“国家东亚研究资源中心”、“国家外语资源中心”等机构,积极进行华文教育,该校孔子学院于2007年暑假主办了“沉浸式体育汉语夏令营”,用“任务教学法”培训汉语零起点学生,初次开展“朋友项目”,在剑桥拉丁高中举行的灯笼制作、折纸、书法等活动,让近百名学生和家长在愉快的气氛中增加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该项目已在全美推广。
民间组织与华文教育美国各种民间组织(包括学术机构)对华文教育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汉语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在诸多民间机构中,创办于1926年的“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较为典型,它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
2006年暑期,该社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全球第一个孔子学院研究生班,旨在缓解美国中文教师紧缺的状况;同年,“华美协进社”还在纽约组织召开了来自IBM等20家大型跨国企业共175名管理人员参加的高层会议,旨在推进汉语与中国文化在纽约的传播;2007年1月,由该社牵头举办了首届全美孔子学院年度大会和题为“书在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再创”的展览。
[8]再如有多家分支机构的美国“亚洲协会”,于2005年召开“如何在2015年前达到5%的美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目标”的会议,提倡扩大汉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K-16(幼儿园至大学)的中文学习机会,会后发布“扩大美国的中文教学”的报告,从中可看出它对汉语教育的高度重视。
[9]2008年10月,亚洲协会与中方续签中文推广项目合作备忘录,计划开展以下项目:制作相关DVD,帮助美国人了解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好汉语;筹备2009年的全美汉语大会;出版《在美国培养汉语教师报告》,以期更好地调查美国汉语教师培训的能力并建立广受认可的汉语教师培训标准;每月出版电子通讯,报道美国最新华文教育情况。
“亚洲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是美国最大的从事亚洲研究的非政治、非赢利性学术机构。
这个协会分—85—为中国和亚洲腹地委员会(CIAC)等4个地区委员会,常年资助与华文教育相关的课程、研讨会、学术访问。
在亚洲研究协会2005年年会上,由“中文教师协会”赞助召开了一个圆桌会议,讨论电影等多媒体设施在汉语教学课堂上的运用。
[10]2006年年会上,亚洲研究协会新增“中文教学讲座”,重点研讨AP中文考试的规则、计算机中文教学法,同时特别强调提高中文教师在文化教学方面的总体水平。
[11]民间组织也十分重视与正规教育机构开展相关合作。
比如2008年底,美国百人会、亚洲协会等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合作,推动洛杉矶市通过了2020年外语教学规划纲要,将中文列为首要外语。
除了学术组织,民间基金会也为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是美国较早关注亚洲问题的组织,它资助美国一些知名大学建立了专门的学术机构从事亚洲研究,其中许多项目与华文教学有关。
1936年创立的卢斯基金会(Henry Luce Foundation)也长年为亚洲研究和华文教育提供奖学金。
从其2006年年度报告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研究仍是它的重点资助方向。
[12]弗里曼基金会(Freeman Foundation)近3年给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培训项目的资助达40万美元。
另外,卡耐基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卢斯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还在台北创建“大学间中国语言研究项目”,为国际各高校间的汉语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凯特林基金会(Charles Kettering Foundation)、斯塔尔基金会(Starr Foundation)、麦克阿瑟基金会(MacArthur Foundation)等也都先后向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和其他相关组织提供巨额资助。
美国一些民间教育组织对华文教育十分重视。
成立于1900年的“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近几年与中国国家汉办开展了全方位的中文教学合作。
2006年双方签订“中国语言文化项目”,推动AP中文项目的实施;2008年,双方又续签了相关计划书,继续开展“汉语桥”系列活动。
“全美中小学中文教师协会(CLSAA)”和“中文教师协会(CLTA)”、“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等机构也定期对美国正式学校体系之外的中文学习人群进行调查,探讨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
在美国华人华侨的支持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美中教育交流基金会”、“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等组织也对汉语在美国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机构学术性较强,推广汉语的同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介绍,设立了一系列美中之间互派学生和教师的项目。
另外,大型跨国企业出于商业合作需要也积极鼓励员工学习汉语。
政府机构与华文教育美国政府各部门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高度重视华文教育,目的性极强。
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是大力倡导掌握汉语的政府部门之一。
经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五角大楼发现,外语人才不亚于某些新式武器。
掌握外语不仅有利于士兵逃生,还能从当地获得重要情报。
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06年)中指出:“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力对于赢得长期战争的胜利以及适应21世纪的挑战至关重要。
国防部必须增强国民对于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等关键语种的掌握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提高到运用于实践和决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