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温及温度带
- 格式:ppt
- 大小:4.40 MB
- 文档页数:22
第二节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的内容。
《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中国的气温冬、夏季南北差异及成因;第二部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拓展及依据。
中国的气温冬、夏季气温最高和最低在什么地方,分析原因,依托原有知识进行解答。
中国的温度带与地球五带的区别,并且说出各自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
二、目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对《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a、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b、能简单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岸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教学手段: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法学法:本课时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演示、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与深度。
中国气温带划分中国的温度带:中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
把生长期内每天平均气温累加起来的温度总和叫积温。
一个地区的积温,反映了该地区的热量状况。
根据积温的分布,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不同的温度带内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亚热带是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
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致23.5°N-40°N、23.5°S-40°S附近)。
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
最冷月在0摄氏度以上。
亚热带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气候带。
竺可桢先生认为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月微寒,足使喜温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
其另一特点为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8个月以上,使农作物一年可有两造的收获”。
亚热带有冷、热两季,冷季种喜凉作物,热季种喜温作物,喜凉和喜温不同生态型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亚热带农业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雷州半岛以北,横断山脉以东(22~34°N,98°E以东)的广大地区。
涉及16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面积约2.4×106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或“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我国亚热带属东岸湿润季风区,位置比西岸气候型偏南5~8个纬度,比大陆气候型偏北6~7个纬度。
与世界同纬度比,除沙漠地区外,是最暖热的地区,雨量远比同纬度的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四季长青,土壤肥沃,生物生产力高,农作物高产优质,是我国主要的农林产区。
我国亚热带丘陵山地雨热基本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
年总辐射量多在38×108~54×108焦耳/米2,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4250~8000℃之间,大于10℃持续天数,在220~350天左右。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中国气温分布和温度带课件【教学课时】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
具体步骤如下:[展示图片] 1.2月份黑龙江省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的景观照片。
2.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
[提问] 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讲述] 2月份,黑龙江省漠河冰天雪地,而海南省的海口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了;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
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
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
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
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
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
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
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
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承转] 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回答我几个问题吗?1.我国南北气温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吗?2.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呢?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北气温的差异呢?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板书] 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一、气温的分布[板书] 1.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PPT展示] 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P32图2-2)。
[读图回答] 1.在图2-2中找出0℃等温线,在图上用彩笔描出(教师向学生说明,等温线就是在地图上把地面上气温相等的各点连结起来的圆滑曲线。
地理笔记:中国的气候一、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划分 1.我国气温分布: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
原因:1.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近,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远2.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冬季风南下 3.北方太阳高度低,南方太阳高度高;北方白昼时间短,南方白昼时间长 我国 1 月 0℃等温线的特点:东段大致与纬线平行(或大致呈东西走向),西段在青藏高原 东南边缘弯曲。
成因:东段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西段受地形地势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地区 海拔高,气温较同纬度的东部气温低。
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普遍高温。
除青藏高原外。
原因:(1)纬度位置: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2)夏季北方昼长较南方长 (3)夏季风影响,南方雨季时间长,光照时间短。
北方雨季短,晴天多,增加了 太阳辐射量。
答题模板: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低纬度地区气温大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①海拔高,气温低;②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气温高;③谷地 形状与风向一致,利于暖湿(干冷)气流长驱直入;(狭管效应)④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 低。
⑤下沉气流: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焚风效应)。
(3)海陆位置:沿海温差小,内陆温差大。
冬季海风增强海洋性,增温(如盛行西风)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白天: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1(6)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 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 2.我国温度带: ①温度带划分(生长期和积温):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导因素。
当日平均气温 稳定到 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 10℃以上的持续 日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 做积温。
②温度带划分依据——积温多少: 根据≥10℃积温的多少二、降水特征和干湿地的划分21.我国降水空间特征: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原因:我国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及温度带我国地域辽阔,纬度跨度广,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冬夏气温分布特征也有较大差异。
根据气候特点,我们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五个主要的温度带,分别是寒温带、温带、暖温带、热带和亚热带。
寒温带位于我国的北方边境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
这个地区的冬季非常寒冷,气温极低,常年冰雪覆盖,是我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
夏季虽然相对较短,但仍然是凉爽的,气温适宜。
温带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黄淮和长江流域地区。
这个地区的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我国冬夏季温差较大的地区之一。
冬季气温通常在0摄氏度左右,夏季气温则在30摄氏度左右,四季分明。
暖温带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主要包括江南、华南和福建地区。
这个地区的冬季较为温暖,气温很少降到冰点以下,夏季炎热潮湿,气温高达35摄氏度甚至更高。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是这个地区最宜人的季节。
热带位于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主要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温一年四季都很高,冬季也很温暖,气温很少低于10摄氏度。
夏季炎热潮湿,气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是我国最炎热的地区之一。
亚热带位于我国的中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温较高,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四季分明。
冬季气温很少低于5摄氏度,夏季常常超过35摄氏度。
总的来说,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征是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
同时,由于地形和气流的影响,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也有所不同。
例如,西北地区的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少,干燥寒冷;西南地区的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多,湿润炎热。
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征及温度带的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为旅行、居住和农业生产等方面提供参考。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做好防寒保暖或防暑降温的准备,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5 气候基本特征知识梳理一、气温分布与温度带1. 气温分布特点:①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原因:受纬度和冬季风的影响)②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原因:受太阳高度角和白昼时间的影响)1月份0º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冬季:最热----曾母暗沙(纬度因素),最冷----漠河(纬度因素);夏季:最热----吐鲁番盆地(地形因素),最冷----青藏高原(地势因素)2. 温度带(作物熟制及主要农作物):分布地区:(见八上P31图)①寒温带(一年一熟)——春小麦、马铃薯漠河附近②中温带(一年一熟)——春小麦、甜菜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③暖温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棉花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④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秦岭—淮河以南⑤热带(一年三熟)——水稻、天然橡胶西双版纳、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和海南省。
⑥青藏高原区(一年一熟)——青稞、小麦青藏高原二、降水与干湿地区重点1.降水分布规律:(主要是季风的影响)①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②时间分配——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800mm年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降水最多----台湾火烧寮(为地形雨);降水最少----吐鲁番的托克逊2.干湿地区分布及天然植被①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山地——森林②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森林、草原③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草原④干旱地区——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荒漠三、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1、气候复杂多样: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2、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②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4、5月——东南沿海雨季;6月——长江中下游“梅雨”(7月该处为“伏旱”);7、8月——华北、东北雨季;9月——南撤;10月——雨季结束(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划分,
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划分如下:
1. 热带:指赤道附近及南北回归线两侧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8℃,常年绿叶植物、常绿阔叶树和棕榈等植物盛行。
2. 亚热带:指北纬20°至30°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2℃至18℃之间,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森林、草原和农田有机组成,树种有落叶阔叶树和松柏等。
3. 温带:指北纬30°至45°间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至12℃之间,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有灌木丛、草原和农田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4. 寒带:指北纬45°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0℃,大部分地区为冰雪覆盖,少见植被,阔叶针叶混交的针叶林和苔藓植物为主。
5. 高寒带:指我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高山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3℃,冰川、雪山和岩石区域为主,植被极为稀疏,主要有高山草甸和极地沙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