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厚墓志铭
- 格式:pptx
- 大小:221.07 KB
- 文档页数:43
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篇一: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1. 柳子厚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
2. 柳子厚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提倡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以道德为先,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3. 柳子厚反对当时流行的法家思想,认为法律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
4. 柳子厚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改变社会和人类命运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教育的普及和人才培养。
5. 柳子厚还关注体育和文艺等领域,认为这些领域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素质。
6. 柳子厚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当时的中国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墓志铭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和追思。
篇二:柳子厚墓志铭的主要观点是:柳子厚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在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墓志铭对他的贡献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柳子厚墓志铭认为,柳子厚是一位博学多才、思想深邃的学者。
他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经学之巨擘”、“古文之宗”。
他的学术成就主要涉及经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他的著作被广泛传阅和研究。
除了学术成就,柳子厚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他曾经担任过地方政府官员和礼部侍郎等职务,对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以儒学为基础,结合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柳子厚墓志铭认为,柳子厚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他在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建议,如推行“四书五经”教育、改革科举制度、主张君主立宪等。
他的政治观点和实践对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子厚墓志铭还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墓志铭中强调了柳子厚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认为他是一位忠诚正直、慷慨豁达、谦虚谨慎的君子。
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柳子厚这位杰出学者和政治家的尊敬和怀念。
总之,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是:柳子厚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在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柳子厚墓志铭柳子厚,字元青,江苏省姑苏县人,生于公元1865年,卒于公元1929年。
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物,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兼医生,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他是中国首届北洋政府教育部部长,为清末民初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柳子厚自幼聪颖过人,十岁时已通晓《四书五经》。
年少时,他读完《泰西学概论》后,受到科学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决心投身于教育事业,改变中国的现状。
柳子厚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大力推崇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倡素质教育,并提出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认为知识分子要为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负起责任。
他在清末民初的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柳子厚曾担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部长,推动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实行普通教育制度、兴办技术学校和农村小学、设立奖学金等。
他还主张教育要与社会和生产相结合,提倡学以致用、实践锻炼为主的教育方法。
柳子厚在教育事业之外,还涉足医学。
他自学医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并在上海长海医院担任院长。
他提倡中西医结合,并在医学教育和医疗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除了教育和医学领域,柳子厚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关心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他积极投身社会事务,呼吁社会改革和民主革命。
他主张“协商主义”,提出国家治理应以协商为基础,重视各阶层的参与和民主化建设。
然而,柳子厚的一生并不平坦。
他在政治上遭受到了很多困扰和压力,受尽非议和迫害。
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后,他的政治立场被人们所非议,不被接受,一度陷入困境。
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默默努力。
柳子厚去世后,他的墓志铭上写道:“致力于教育、医学、社会改革与政务,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句话恰如其人,概括了他一生的奉献与努力。
柳子厚的理念和思想,在中国教育界以及社会发展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追忆柳子厚,我们不仅仅是回顾一个杰出的教育家和政治家的生平事迹,更是要借鉴他关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概述】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两人往来甚密,私交深厚。
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任袁州刺史)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
在韩愈写的不少悼念柳宗元的文字中,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文章概括交代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等,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成就。
韩愈满腔热情地颂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为人正直、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对他长期遭受贬谪之辱的坎坷遭遇,满怀同情;但对其遭贬谪的原因——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企图改革政治,触犯朝廷——却措词隐晦,极尽回避,表现了作者的保守思想。
文章气势酣畅,情辞并茂,乃韩愈至真性情所发。
墓志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原文】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柳子厚墓志铭唐代:韩愈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
原文:公之讳曰子厚,字曰宗元。
姓柳氏,河东人。
生于唐开元十年,卒于元和十四年,享年五十三。
公幼而聪颖,博览群书,尤好《左氏春秋》及《汉书》。
弱冠之年,举进士,擢第有声。
及第后,为监察御史里行,奉使出使,所至之处,皆以公正廉洁称。
元和中,以监察御史之职,迁为殿中侍御史。
时朝政不纲,公以直言极谏,屡被贬谪。
公虽遭困厄,而志节弥坚,未尝一日忘国忧民。
其在朝,必先忧国,后忧家;在家,必先忧民,后忧身。
公之政事,以清正廉洁著称。
在官一日,不苟且以求名,不营私以谋利。
公之德行,为世所重,人皆仰之。
及公没,天下痛悼,如丧亲戚。
公之子孙,皆承公之遗风,勤学不辍。
公之侄子厚,亦以文章知名于世。
公之墓,在河东之郊,今为纪念。
铭曰:河东子厚,生而聪颖。
博览群书,好学不倦。
擢第有声,入仕有绩。
监察御史,廉洁自持。
直言极谏,屡遭贬谪。
志节弥坚,忧国忧民。
政事清正,德行昭著。
子孙承风,文章传世。
河东之郊,墓志铭立。
翻译:柳宗元的名字叫子厚,字宗元。
姓柳,河东人。
他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逝世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享年五十三岁。
子厚自幼聪慧,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喜好《左传》和《汉书》。
成年后,参加进士考试,成绩优异,名声远扬。
及第后,担任监察御史里行,奉命出使各地,所到之处,都以公正廉洁著称。
元和年间,凭借监察御史的职位,升迁为殿中侍御史。
当时朝政混乱,子厚以直言进谏,多次遭到贬谪。
尽管遭遇困境,子厚的志节却更加坚定,从未有一天忘记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在朝为官时,他总是先忧虑国家大事,后忧虑家庭琐事;在家中,则先忧虑百姓疾苦,后忧虑个人生活。
子厚的政绩以清廉正直著称。
在官场一日,他从不为求名而苟且,不为谋私利而营私。
子厚的品德受到世人尊重,人们都敬仰他。
等到子厚去世,天下人悲痛哀悼,如同失去亲人。
子厚的子孙,都继承了子厚的遗风,勤奋学习,从未懈怠。
子厚的侄子柳子厚,也因文章而闻名于世。
子厚的墓地位于河东郊外,如今树立了墓志铭。
铭文曰:河东子厚,生而聪慧。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概述】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两人往来甚密,私交深厚。
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年,韩愈任袁州刺史)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
在韩愈写的不少悼念柳宗元的文字中,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
文章概括交代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等,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成就。
韩愈满腔热情地颂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为人正直、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对他长期遭受贬谪之辱的坎坷遭遇,满怀同情;但对其遭贬谪的原因——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企图改革政治,触犯朝廷——却措词隐晦,极尽回避,表现了作者的保守思想。
文章气势酣畅,情辞并茂,乃韩愈至真性情所发。
墓志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
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
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原文】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翻译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涣,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为州人顺赖。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元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
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周不穷。
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名叫宗元。
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
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篇一: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写,被认为是唐代墓志铭的代表作之一。
该墓志铭主要观点如下:1. 强调柳子厚的人格和文学才华。
韩愈在墓志铭中称赞柳子厚“行高于世,文高于人”,认为他是一个品德高尚、文学造诣高超的人。
同时,韩愈还强调了柳子厚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如他不畏权贵、不随大流、坚持自己的原则等,这些特点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
2. 赞扬柳子厚的思想和精神。
韩愈在墓志铭中强调了柳子厚的思想和精神,如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他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等。
这些思想和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的文化和哲学领域仍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3. 描述柳子厚的生平事迹。
韩愈在墓志铭中详细描述了柳子厚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族背景、他在文学和哲学领域的成就、他的政治生涯和不幸遭遇等。
这些描述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柳子厚的人生轨迹,也为读者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各种风貌和特点。
墓志铭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通常是对逝者的纪念和对逝者的成就和贡献的赞扬。
柳子厚墓志铭主要观点强调了他的人格和文学才华、他的思想和精神、以及他的生平事迹,这些观点不仅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柳子厚的人生轨迹,也对唐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二: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所写的一篇墓志铭,主要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强调柳子厚的才华和文学成就。
韩愈在墓志铭中赞扬柳子厚“其文奇”,认为他的才华在当时无人能及,甚至可以说是“一世之冠”。
此外,韩愈还称赞柳子厚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对他的文学成就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2. 追忆柳子厚的生平事迹。
韩愈在墓志铭中详细描述了柳子厚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家庭背景、科举经历、为官生涯和文学成就等方面。
韩愈还表达了对柳子厚的深深怀念之情,认为他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最终得以追慕先哲,归宿于名山,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3. 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译文及赏析此文是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
此文之所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而不衰,就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柳子厚墓志铭唐代:韩愈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
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柳子厚墓志铭“此处柳子厚,官爵凤翔通。
”柳子厚,又名柳季冠,西晋末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秉文”,号“芳苑游者”,出生于山西太原,他所作的《柳毅传》,是当时历史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柳子厚思想继承晋朝文化,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任务,崇尚古人的精神,重视礼仪守节,并以此振兴国家。
他曾经说过:“若有百姓树秽,就要有仁义来调和”。
这语言,反映出柳子厚自己追求宽容、调节、改变社会中纷繁复杂的矛盾,以及强调其应用仁义来保护我们社会。
柳子厚尤其重视诗歌,他认为:“歌赋以解其志,诗赋以记其道,是古今用之最为常用的文章。
”他的《柳毅传》不仅记叙家族间的往事,还记录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发展。
它不仅激发出传奇般的情节,还提出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变革的观念。
这本书也引发了社会上的讨论,被当时文人、士大夫们读来受益良多。
柳子厚存世作品不多,但他在历史上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为历史文学大家所追崇。
朝廷在中和二年(342年)太原下设的前锋坊举行了柳子厚的追念仪式。
朝廷还订定了特别的规定:每年三月,古韵坊要拜拜柳子厚,敬献酒汤,以示追念。
柳子厚墓志铭写着:“此处柳子厚,官爵凤翔通,恩爱痴心连,可以犹今闻。
”柳子厚的先祖历经两千多年,他的记忆将永远留存在历史文献中,而它又将传承给后人,使他们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他们也能从中汲取精神灵感,勉励自己不断进步。
这就是柳子厚墓志铭,它用朴实的文字,传递出柳子厚本人的精神和思想,它让后人深思不尽,或许可以用来激发更多的历史研究,对社会未来提出更大的建设性指导。
而这份墓志铭,以及古代文学家柳子厚的杰出贡献,至今仍是我大中国文化的荣耀,向我们晋朝的先贤们致敬!。
《柳子厚墓志铭》,作者韩愈,写于元和十五年(即820年)七月韩愈53岁当袁州刺史的时候。
这篇墓志铭讲述了柳宗元的家世、为人、政绩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志铭应该有的内容,通过对柳宗元的生平事迹的综合概述,高度赞扬了柳宗元的文章学问、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行,对柳宗元受排挤、长期遭贬、穷困潦倒的经历给予深切的同情。
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韩愈在文中说:“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这是一篇水平相当高的墓志铭,体现了韩愈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透露出了韩愈和柳宗元的交情之深。
整篇文章有三个突出的亮点:首先,选材得当,重点突出。
在柳宗元的一生中发生过很多的事情,但是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柳宗元的一生,而是巧妙地选取了柳宗元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文学成就这几个方面进行写作,并重点突出了文学成就和以柳易播这两个方面。
文章先叙述了柳宗元的经历,引出了刘家族的品格,为下文写柳宗元的品格做好了铺垫。
着重叙述他的才能,突出表现其“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的文学才能。
接下来写到他的柳州的政绩,表现出了他的政治才能,特别是“赎归奴婢”这件事更是他突出政绩的典型性代表,解决了这种“以男女质钱”的问题,并且这样的做法还被其他州所效仿,这样大的功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表现了他的爱民之心和为人民尽心尽力的情怀。
本文还重点叙述了柳宗元“以柳易播”的事迹,写出了他难能可贵的品德,体现出了他的仁义和高风亮节。
文章最后再次给了柳宗元高度的评价。
通过这样几个事件,柳宗元令人敬佩的一生便已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几桩事件都能够把柳宗元人生中的亮点表现出来,是柳宗元一生的高度概括。
韩愈这种选材的能力和技巧相当的高深,由此可见他的文学功底有多深。
其次,突破常规,墓志第一。
韩愈撰写的这篇墓志铭有别于其他的墓志铭。
在以前墓志铭一般是只是歌颂死者一生的美好,而没有写死者不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