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的教学过程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

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

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

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

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1、手拉手,手从下往上平抛下,同时,迈右脚,左脚微抬勾脚,靠拢右脚。

2、右脚向前迈一步,踏右脚,双手自然下垂,迈右脚,收靠拢右脚,左脚尖点地,撩右脚。

九、拍手

1、甩手,拍手,同时,迈右脚,吸左腿跺地两下。

2、向前迈左脚,吸右腿跺地两下;

3、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同时,手前后甩。

十、踏春

1、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圆心走三步,左脚开始退三步。

2、向左埋头,上右脚迈一步,左右退两步,向右埋头迈一步,向右走两步。

十一、勾脚

1、身体右侧身,手拉手,迈右脚,走三步,勾左脚。

2、向圆心,身体向前倾,迈右脚一步,同时,身体前倾,

退两步,勾左脚。

3、迈左脚一步,退两步,勾右脚。

十二、跳月

1、双手在两侧自然摆动,拍手向右跳三步,脚蹲两下,向

左跳三步;脚蹲两下。

2、向圆心跳三下,脚蹲两下,在转身退后跳三步,脚蹲两下。

彝族火把节歌舞会主持词范本

彝族火把节歌舞会主持词范本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飞:尊敬的 阿:亲爱的 合:大家,中午好! 拉:欢迎大家来到由举办的彝族会现场,我是主持人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彝族年! 飞:彝族年,彝语称为“库斯”,“库”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凉山彝族传统的祭祀兼庆贺性节日。 石:是的,“库斯”一般选定在农历10月,也就是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它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彝族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阿:没错,从古到今,彝族对过彝族年都十分重视,过年期间也十分热闹。拉:说到热闹,据我了解,彝族年有许多风俗,在过年期间也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 飞:今天,就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领略彝年的魅力 石:今天,就让我们载歌载舞,一起感受节日的欢乐 阿:今天,就让我们举杯畅饮,共同庆贺新年的到来

拉:今天,这场属于我们的欢乐聚会即将拉开帷幕。 拉:接下来,很荣幸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 阿:每年,我们彝族年能够顺利地举办,都是因为得到了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在找到了归属感。在此,我代表学感谢的支持,谢谢!合:现在我们宣布:,正式开始! 拉:首先,由请为我们歌唱《团结就是力量》 阿:感谢老师们的精彩演唱, 石:接下来,掌声由请等带来《欢乐的火把节》, 飞: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精彩舞蹈。 石:看完了精彩的舞蹈,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充满激情的音乐吧,由请吉瓦阿加等带来《龙的传人》 阿:接下来请欣赏舞蹈《棉花糖》, 飞: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那我们把《大小凉山》留在今晚这个盛大的晚会吧, 拉:听完一曲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来欣赏《主宰》 飞:每个人都有愿望,石美你的愿望是什么呀, 石:我的愿望是长大了想当医生,因为医生可以可以帮人治病,

彝族烟盒舞简介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它的来源传说不一,较为普遍的的说法是彝族人民为了猎取野兽,往往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中间。后来渐渐把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发展成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之,这都说明"烟盒舞"产生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开始并没有道具,但因节奏不统一而跳不整齐就以拍手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艺术特点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正弦为“母弦”,杂弦为“子弦”,按惯例,必须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杂弦。 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这类舞蹈只有乐器伴奏,不唱。参加人数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达十几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据动作而来。如“三步弦”就由登步、过堂步、蹲步剪子口这三种动作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壳”等十多套组合。“歪歪弦”中有双脚交叉,左歪右歪的动作。“斗蹄壳”

彝族达体舞分解动作

彝族达体舞分解动作 彝族达体舞动作分解 ——彭震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彝族舞蹈——烟盒舞概况

烟盒舞概述 这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称烟盒舞为" 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 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 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 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富有特

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领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烟盒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为当地各族群众喜爱,成为民族间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平台。随着时代的变迁,烟盒舞的人文环境发生巨变,传统的“吃火草烟”习俗已经消失,烟盒舞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起源

达体的意思

达体的意思 “达体”意为“踏地而舞”:其音乐融彝族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为一体,悠扬流畅,优美动听,飘逸潇洒;其舞蹈程式简练明快,热情奔放,深沉优美;其形式集参与性、自娱性、互动性为一体,易学易跳,男女老幼都宜,适合不同的场地和空间,少则数人,多则上万人同舞、同乐。“达体舞”是彝家心底的情、灵魂的歌,是彝民族古老文化的具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从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民间艺术的永恒魅力,从而激发我们在人类表达文化的纵深光谱中认识并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民间艺术的美学观念。 世时间 “达体舞”问世已有十多年了,经过时间与岁月的考验,这株植根于民族民间文化丰土的艺术奇葩一直受到各民族人民的青睐,可谓根深叶茂,气韵生动。“达体舞”传遍了大小凉山、云贵高原和祖国的南北大地,还传到了亚洲和欧美的许多国家,影响深远,赢得了极其广泛的称誉。“达体舞”曾在“中国广场舞”比赛中获最佳舞蓉奖,还在国内许多比赛中多次荣获殊荣,被誉为“中国的交谊舞”。国内外的舞蹈专家和宾朋们称之“歌好舞美风格浓,是团结、友谊、文明的舞蹈,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中国著名的舞蹈家贾作光先生说:“达体舞朴实、优美、刚健、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团结和友谊的舞蹈,是国际舞的优美体现,是中国的交谊舞” 。 达体舞音响 彝语“达体”意为“踏地而舞”。这套集DVD/ VCD/CD为一体的音像制品,包括彝族达体舞的13个组合和阿诗且青年舞,经全新设计、录制、制作和再版,集成了悠扬的音乐旋律和优美的舞蹈演示。DVD/VCD中既有达体舞的场境化表演,又有舞蹈程式的教学示范;CD则是达体舞的背景音乐。我国著名的舞蹈家贾作光先生曾说:“达体舞朴实、优美、刚健、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团结和友谊的舞蹈,是国际舞的优美体现,是中国的交谊舞” 。1991年春,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先生到凉山视察,他在联欢会上亲自参加跳达体舞后,高兴地说:“达体舞很好,很优美,很有特色。应该作为校园舞蹈,在全国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大力推广。”一位美国人类学家在谈到达体舞时也说:“在一个凉爽的夜晚,头顶星空,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是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达体舞易学易跳,只要您从中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舞蹈组合,就能在悦耳动听的音乐节拍中迈开轻快潇洒的舞步。这套音影制品反映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当代活力,也将为您开启一个中国彝族本土文化传统的缤纷天地。 五彩的服饰,画出瑰丽的音诗;瑰丽的音诗,邀约灵动的舞步。来吧,亲爱的朋友,让我们跳起彝家欢悦舒畅的达体舞,享受生活的美好,珍惜生命的赐度!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彝族舞蹈打歌的教案 【篇一:《彝族舞曲》教案1】 《彝族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通过活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 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教学器具: 多媒体,钢琴,琵琶。 教学过程: 一、乐曲赏析 1、a部分赏析 (1)、播放a部分。 (2)、分析a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等,什么乐器演奏? 师:请同学们哼唱下这段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乐句,这样完 整的乐句一共出现几次?那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句?(三句) 师:请同学们来概括下这段音乐的旋律、速度特点。(优美抒情的 慢板旋律,琵琶演奏,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 2、b部分赏析 (1)、播放音乐,跟老师做律动(四种动作) 师:下面老师播放另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随音乐动起来 (四个乐句,每乐句一个动作)。 (2)、分析b部分的音乐情绪、速度特点,有几句组成? 师:老师刚才做了几个不同的动作?(生答:4个),所以,这部 分音乐一共有几句组成(生答:4句)。 师:同学们讨论下,这部分音乐在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特点?(这 段音乐一、三句节奏欢快,刚劲有力,二、四句优美、抒情)。

(3)、学生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给每一句创编一种动作??(相互 讨论研究动作) (4)、根据自己组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放音乐,同学们进行音乐律动。 3、播放整体音乐,点出音乐题目《彝族舞曲》。(目的让学生知道 乐曲的整体结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曲子是一首少数民族音 乐《彝族舞曲》。 二、介绍作品 1、介绍作曲家 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于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曾创作琵琶 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 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 音柳琴。 2、创作背景 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 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那 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 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 中所描写的意境。“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 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 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 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经过多次修改,于1960年底定稿。乐曲问世后,很快流行全国,并被选为高等音乐院校的琵琶教材。 3、简单介绍彝族青年男女跳舞的场景 把学生前面的体验感受与老师讲述的情景形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结束部分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第一部分 第一节:我国彝族的分布 1、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我国彝族 2、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3、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4、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是我省历史悠久,分布最广、人口和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 第二节:云南彝族 1、云南彝族主要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云南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2、据人口普查,全国彝族人口有六百五十七万人,而云南就有四百零四万五千多人;在云南128个县(市),其彝族在104个县(市)均有分布定居点和聚居村寨;而彝族人口上万的 县市有70多个,自治州二个,自治县十四个。 第三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地理位置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高原中北部。东临昆明,南界 玉溪、思茅;西接大理、丽江;北隔金沙江与四川凉山相望。

建国后,楚雄地区为楚雄、武定两个专区,1953年武定并入 楚雄专区,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首府设在 鹿城。 第四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县市 楚雄州辖武定、双柏、牟定、南华、大姚、永仁、禄丰、 元谋、姚安九个县和楚雄市,1984年楚雄县改市,禄劝县划 归昆明市,至此,形成了九县一市的格局。 第五节楚雄州的民族、人口 州内共有彝、汉、傈僳、苗、傣、回、白、哈尼、壮等 36个民族,在境居住百年以上的有彝、汉、傈僳、苗、傣、 回、白、哈尼8个民族,人口均在4000人以上。其中万人 以上的有彝、傈僳、苗、回、傣、白6个民族。 2003年统计,全州总人口2550304人,占全省人口第七位,男女性别比为106.5(以女性为100计),少数民族808458人,占总人口的31.7%,彝族占总人口的25.6%,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76%(彝族有13个支系,彝族是州内的自治民族,遍及全州,法律规定彝族文字在州内与汉字并列通 用)。 第六节楚雄彝族的语言 全国彝语六大方言区,楚雄州境内都有分布,但讲中部 方言的人数居多,东部方言次之。 中部方言又分罗罗濮土语和俚濮土语)。罗罗濮土语:主要分布楚雄、南华、牟定、双柏等县(市);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彝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分析 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月”。自称“阿西”、“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男青年挎着一个大三弦边弹边跳。大三弦全长约135厘米,琴筒宽度约27厘米,长约33厘米,弦码处置有铁皮扣片,弹拨时“嚓、嚓”作响。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男性的矫健与豪放。伴奏曲多是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为主弦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对脚。表演时,大家随着领舞者忽而形成两大横排,进退欢舞,如潮涨潮落,忽而又变为“二龙吐须”,双双对舞后,依次散开,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动律是左右晃身、摆胯。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 自古以来,阿细山寨就流传着“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

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等谚语。新中国成立后,“阿细跳月”正式搬上文艺舞台。多次出省、进京演出。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八十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弥勒县西山地区彝族农民组成的阿细跳月艺术团破天荒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农民艺术团,列为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大型文艺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胜利堂一展让人心动、诱人迷恋的“阿细跳月”风采,赢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 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弥勒县组织200人的“阿细跳月表演团”参加世博会开幕式和开园仪式、中国馆日、闭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再度辉煌;新千年第一个春天,悠扬、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再次轰然奏响。它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像一朵盛开在云岭高原上妍丽的山茶花,美丽着一方神奇的红土地。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以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肢体语言,记载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它和酒一样,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彝族传统舞蹈主要表现在劳动、祭祀、节日、婚庆等方面,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情感丰富,表现力强。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彝族传统舞蹈的保存、继承、保护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旨在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多彩绚丽的民风民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阿西里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世界舞蹈百花园中一朵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彝族人民历来酷爱歌舞,舞蹈形式多样,舞姿奔放,情绪活泼,节奏欢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彝族聚居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保留了大量原始舞蹈的成份,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西里西》、《铃铛舞》、《酒礼舞》、《撤麻舞》《燕麦舞》等。这些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脚、踏脚、跺脚为主,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简单、形象、直接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 一、珠市彝族乡简介 珠市彝族乡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在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2400米。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与六盘水市中心相离60公里,西接威宁县,东与兴发乡、雉街乡相邻。全乡总面积160.02平方公里,辖18个村77个村民组,总户数4594户,总人口20979人,其中彝族11956人,占总人口的57%。珠市彝族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贵州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之一,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歌舞、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青年男女对歌场地)等最为典型,所以,珠市一直有贵州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环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们三五户自成一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远,很少受现代文明的濡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在这里却活化石般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独特的“阿西里西”文化。 二、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又称“跳脚”,彝语叫“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合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赫章县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铃铛舞没有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作间隙的吹奏。在古代,铃铛舞是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

彝族达体舞

《彝族达体舞》的教学过程 一、跺脚 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右迈两步,跺右脚两次,双手划小圈,同时,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二、晃步 主要动作有: 1、双手在腰间画圈; 2.、向右走三步,撩左脚; 3、向左走三步,撩右脚; 4、退后四步,向前三步,双脚半蹲跳跺地。(请注意脚下的动作) 三、平跳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双手五指扣着同伴的手,手在胯之间上下摆 动。 2、向右走八步,退右脚,踏左脚,做两次。 3、同时,埋头,抬头。 四、掂歩 主要动作有: 1、向右侧身,手拉手; 2、双手上甩,曲肘下甩直;

3、同时,掂右脚,抬左脚,右脚在后自然抬起; 4、向圆心上右脚,双脚并拢跺脚,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 甩下,双腿屈膝,左脚向圈外退步;右脚靠拢,双脚跺 脚;双腿屈膝,半蹲跺地;同时,双手曲肘与肩齐甩下。 四、对拍 主要动作有: 1、放手,双手半握拳与肩齐甩下; 2、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拍掌; 3、转身向前跳两步,对拍,右脚踏两下。 五、大家跳 主要动作有: 1、手拉手前后甩,原地拐腿两下,向左走八步,再跺抬脚。 2、向右方向再做一次,原地拐腿两下,弯腰向圆心拐右脚, 左脚走八步,双脚蹲跺地一下,跳起,身体直立。 3、手牵手,曲轴前后推动。 4.、同时,左脚起,退后两步,上前两步,走十二步,然后面向圆心,右转四个方向拍手,双手向外翻,同时抬脚,向圆心原地站着拍手两下。(请注意手脚的动作) 六、踏步 1、互相拉手,肘与肩齐,划小圈,走八步,双手自然抛下。 2、跺右脚,收左脚,迈右脚,收左脚。

七、摇步 1、双手前后甩,身体轻摇。 2、同时,向右走三步,左脚踏地。 3、向左走三步,右脚踏地。 4、向圆心走三步,踏左脚。 5、向后退三步,踏右脚, 八、撩脚 1、手拉手,手从下往上平抛下,同时,迈右脚,左脚微抬勾脚,靠拢右脚。 2、右脚向前迈一步,踏右脚,双手自然下垂,迈右脚,收靠拢右脚,左脚尖点地,撩右脚。 九、拍手 1、甩手,拍手,同时,迈右脚,吸左腿跺地两下。 2、向前迈左脚,吸右腿跺地两下; 3、迈右脚,跺左脚,迈左脚,跺右脚,同时,手前后甩。 十、踏春 1、双手曲肘与肩齐,右脚开始向圆心走三步,左脚开始退三步。 2、向左埋头,上右脚迈一步,左右退两步,向右埋头迈一步,向右走两步。

彝族舞蹈串词

彝族舞蹈串词(一)暑假刚刚结束,虽然炎热但也让老师的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可教师舞蹈队的老师们,却冒着酷暑,特别排练了下面这个别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蓝》,以此献给所有平凡而伟大的老师们。请欣赏女声独唱《长江之歌》,演唱者史红英相信在这几天,老师们一定收到了学生们不少热情的祝福。今天,少年宫的孩子们也要表表他们的心意。请欣赏童声联唱《只要妈妈露笑脸》请欣赏小提琴独奏《海滨音诗》请欣赏彝族舞蹈《荡裙》彝族舞蹈串词(二) A:一堆篝火,一个舞队,少女们牵手搭肩,拉成圆圈,踏脚跺地,翩翩起舞。让我们掌声欢迎高一幼一带来的《彝族舞》,表演者:请高二艺大做准备。 B: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样能传递出青春的活力,现在请欣赏高二艺大带来的《街舞》表演者:金奇,请高二幼一《天亮了》做准备。彝族舞蹈串词(三) 1、九年级(一)班上帝是什么样子呢?也许,大家会说他总是慈眉善目的一个西方老头。但我要让大家看看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上帝形象。请欣赏九年级一班的独唱《god is a girl》。(苏) 2、九年级二班满天繁星映衬着熊熊篝火,他们点燃了象征吉祥、幸福、快乐,激情的火把,在婉转悠扬的歌声中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动人的舞蹈。在欢快优美的舞蹈里,他们展现了自己勤劳善良,团结奋进,展示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的绚丽多彩厚重而神奇的文化。下面请欣赏九年级二班为大家献上的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杨) 3、五年级我们在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谆谆教导里,在父母的呵护里,在十月硕果丰收的时候,一群在阳光下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来了,他们带了了对祖国,对老师们的感谢,请欣赏由五年级同学们带来的合唱《阳光年华》。(阿卓)

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与发展的有效策略1

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与发展的有效策略 “全员参与与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办学思想体系,更是一套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等重要原则。现在城乡之间的教育配置差距越来越小,但要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我们学校无论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环境布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活动设计上都是为了体现和落实“全员参与”这一理念。落实好农村孩子的全员参与,将关系着农村孩子甚至农村今后的持续发展。在我看来,探究出一套“全员参与与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就是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12年国家文明委推行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以来,全国陆续建起了许多乡村学校少年宫。这是一个福利彩票专项资金援建的公益项目,它遵循公益性、开放性、原则,依托学校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为学生开设文艺性、体育性等多个项目。参与这些项目活动,大大提高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个好的项目一旦落实,不能让它成为摆设的,否则就浪费了国家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这么好的项目如果只有少数人得到学习和熏陶,那不是国家文明委的初衷,也不符合我校“全员参与,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于是我们课题组6人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申报了课题《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与发展的探究》,经过“设想→实施→反思→总结→再实施→再反思→再总结”的路径,我们得出

切实可行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与发展的有效策略,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活动应该多样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起初,我们选定的项目有美术、阅读、舞蹈、棋艺、电子琴、书法、滑板、笛子、手工制作、科技、滑冰、影视、古筝、铁环、呼啦圈、经典诵读等28个兴趣小组和功能室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兴趣的个体差异。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 二、在众多项目中选定一个实验项目,进行小范围内实验。 通常都选大班额的班级,有些班级甚至突破80人,这给少年宫活动项目全员参与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仅凭几个老师手把手地去教的话,一方面耗时过多,另一方面教师工作量之大是难以预料到的,于是我们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研究得出以下方案: 1、我们课题组6个人必须全力以赴地把确定的活动项目学会。 2、在被确定的实验班选出10名好学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由课题组的老师把他们教会。被抽到的学生应该被告知:“你们是老师精挑细选出来,好学而且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学生队伍。”一般情况下,被抽出的学生都会受宠若惊,会尽心学习的。这一环节教师必须把握好,确保每一个被抽出的学生都学会,学到位。尤其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活动项目。比如吹葫芦丝,吹巴乌等。 3、把实验班的其他学生分成10个组,分别由之前选出的10名学生当组长,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组员教会。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别人,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楚雄彝族歌舞的表现特色

第一部分 第一节:我国彝族的分布 1、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 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我国彝族 2、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 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3、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 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4、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是我省历史悠久,分布最广、人口和支系最多、民族民间歌舞最为丰富的一个民族。 第二节:云南彝族 1、云南彝族主要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 治州,云南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2、据人口普查,全国彝族人口有六百五十七万人,而云 南就有四百零四万五千多人;在云南128个县(市),其彝族在104个县(市)均有分布定居点和聚居村寨;而彝族人口上万的县市有70多个,自治州二个,自治县十四个。

方言的人数居多,东部方言次之。 中部方言又分罗罗濮土语和俚濮土语)。 罗罗濮土语:主要分布楚雄、南华、牟定、双柏等县(市); 俚濮土语:主要分布在大姚、永仁、姚安、元谋、武定等县。楚雄彝族方言土语在词汇及其发音声调上存在着共同性,在语音、构词规律、语法结构等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彝族祭祀性舞蹈 第一节双柏法脿镇的祭祀性舞蹈 1、老虎笙 2、大锣笙 3、龙笙、 4、小豹子笙。 法脿镇地处滇中腹部、双柏县东南部,距县城53公里,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现有国土面积409平方公里,海拔900—2500米。法脿是个多民族集居的乡镇,2000年6月,法脿镇被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的故乡”,是老虎笙、大锣笙、龙笙、小豹子生的发源地。 一、老虎笙 老虎笙舞蹈因源于祭祀,属一种傩舞蹈,它以朵西(毕摩)为中心,以逆时针方向围圈起舞,有非常强的自娱性。楚雄彝族自称倮倮人,为虎的后裔,称虎为倮马,视虎为祖先,尚黑崇虎。认为从宇宙天体的形成,到世间万物的产生,都是由虎创造的。由此,每年正月初八至十五,都要举行庄重盛大的祭虎、接虎、跳虎、送虎活动(视频1)。

民族舞蹈学习:彝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蹈学习:彝族民间舞蹈概况 近百年来,关于彝族族源问题众说纷坛,主要有“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土著说”、“卢人说”、“卢戎说”等八种学派。通过近年来对彝族地区大量田野调查和考古新发现的研究,云南多数学者和广大彝族干部群众较为倾向和所接受的看法是“北来融合说”与“云南土著说”。 生活在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猿人”的化石遗址,就在今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带的金沙江流域。这一带不仅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基地,而且还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一个摇篮。在六千年至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与彝族存在渊源关系的古羌人创造了青海大通县马家窑舞蹈纹饰的彩陶盆。这些以畜牧为主,兼事农耕的古羌人从河湟流域出发,向四方迁徙发展。其中一支至西南金沙江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与古越人相邻杂居,形成“耗牛羌”。直抵滇池、洱海周围,在今天的云南广大地区创造并遗留了与北方、西北形制极为相似的多种新石器文物。 约当中原春秋战国时期,与彝族有直接渊源关系的各族歌舞便出现了前所末有的繁荣。楚雄万家坝、南涧、弥渡等县出土的早期型

铜鼓、编钟、属配套使用的古乐器。证明彝族先民及周围其他民族在当时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音乐舞蹈活动。 战国至两汉的“滇国”,民族歌舞又有了更大的发展。祥云大波那铜葫芦笙、编钟和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大批青铜乐舞俑,青铜器上的乐舞形象、乐舞纹饰,反映和折射出当时民族乐舞兴旺鼎盛的局面。诸如铜鼓舞、葫芦笙舞、羽舞、干戚舞、铃舞、徒手舞、踏歌之类道地的“西南夷歌”、“文成颠歌”,至今还可以在广大彝区寻到它们的遗踪。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上还铸有一件曾盛传于中原。它在这里则是与滇人的铜鼓合奏的和谐场面。 《吕氏春秋》中所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据前清旅滇文人陈柞祚兴考证称即是彝民踏歌的孑遗。歌词完整地保存在《后汉书》中的“白狼歌”三章,又称“慕化归义”乐歌,是南可唱可舞的“夷歌”。曾于当时向中原朝廷献演,成为汉·永平年间的一桩盛事。近人研究,多认定“白狼歌”是“彝语文民族歌舞”,其语言是“白狼文是倮倮文的前身”。(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 在弥勒县金子坡崖画、路南县石林崖画、邱北县狮子山崖画的祭祀舞蹈场面、杂耍、羽舞人等图像,与汉代两次由滇入洛阳宫廷献艺的乐舞有某种关联。在汉代曾风行于川、黔、滇之间的“巴渝舞”及彝文史书《西南彝志》中记载的战阵舞与遗存至南诏、大理的器械舞均有传承关系。现存众多彝族兵器舞中还能窥知古代刀光剑影的场景。

彝族舞蹈串词大全

彝族舞蹈串词大全 篇一:彝族年晚会串词 节目串词3、《格桑梅朵》——杨林 杨:好的,感谢***充满激情的舞蹈。 芝: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梅朵,就找到了幸福。杨:雪域格桑的美丽,将绽放在今晚的彝族年之夜。 芝:接下来,有请来自艺术学院的藏族小伙杨林,为大家带来《格桑梅朵》。 4、《dan》 周:好的,谢谢杨林的精彩演唱。 兰:大家找到格桑梅朵了吗? 周:如果找的话,今晚可要留心哦,幸福可能就在今夜来敲你的门。兰:好的。接下来请欣赏动感的舞蹈《dan》。 5、《大小凉山》——尔古、曲别美曲、郭阳平

芝:好的,感谢··· 周:诶,杨虎、阿芝,你们的家乡就是在自凉山州吧? 杨/芝:是的,怎么了? 周:每年的彝族年活动,应当属咱们四川凉山地区的最热闹吧?芝:没错,因为凉山州是彝族聚居区嘛。 杨:咱们彝族年为三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周:诶,这三个名字应该是从彝语音译过来的吧? 芝:是的,在这三天中我们会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宰杀年猪、摔跤、跳舞、跳锅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亲疏,一起快乐到通宵达旦。 周:哇哦,听你这么一说,我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想马上飞到西昌去过彝族年了! 杨:虽然,我不能帮诸位实现到西昌去愿望,但是,今晚我们带来的节目也同样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咱们彝族年的魅力。

芝:是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一首歌曲《大小凉山》中,去感受咱们凉山的魅力 吧! 周:有请尔古、曲别美曲和郭阳平为大家带来《大小凉山》。 6、《阿育王》 兰:好的,谢谢··· 周:一心有一份大海的气魄, 兰:一生有一份苍穹的广阔。 周:跨艰难而含笑, 兰:厉万险而傲然。 周:他正是凭借着内心深处这份果敢和英武,才书写了历史上的精彩一页。兰:古老的金字塔神秘且美丽,法老的陵墓、君王的征战、美人的归属构成了古埃及阿育王的史诗。 周:接下来,这个舞蹈将会带领大家走进法老、美人与战争的世界。请欣赏舞蹈《阿育王》。

彝族歌舞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开始繁衍生息于中国西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其中美妙的歌舞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红枫湖一带的大冲村兴隆彝家寨,彝族青年男女经常采用情歌对唱的方式来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在风光秀丽的红枫湖畔,我们看到彝族男女青年们以歌抒情传意,对歌的场景也极为有趣。有时几对恋人会在歌声中同时结为情侣,但也有的小伙子可能会一无所获。甚至还有两个男青年争抢一个姑娘的有趣场面。彝族青年对歌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形形色色。但对歌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男女约会倾吐爱情的一种社交活动。如有的对歌是在男方寨子进行。他们对不赢女方时,会把长辈歌手请来帮忙,女方就得靠自己的硬功夫了。无论哪方对输,都要按历史习惯买礼物赠与对方。对歌日期一到,成群结队的小伙子们穿上雪白的衬衣,挎上自己心爱的龙头月琴,边弹边唱着优美动听的山歌,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姑娘们。如果在路上发现蝴蝶在周围飞舞,小鸟在树上欢唱,他们认为那就象征着姑娘们早已经到了约会点。这时,小伙儿们的情绪非常高涨,你追我赶地跑向对歌场。 对唱时先由哪方开始都可以。由一人领唱,大家合唱。唱的内容有《猜谜》、《赞美》、《自悲》、《情歌》、《白话》等五种。无论哪一种,歌谱都几乎相似,只是歌词内容不同。通过对歌,双方尽吐肺腑之言。在歌场上结成的姻缘是相当牢靠的,十之八九能成。所以彝族青年把这称为“比蜂蜜还甜”的爱情。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逢年过节,舞蹈表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彝族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喜迎宾客的《洗尘舞》;有欢庆丰收的《铃铛舞》;也有庆贺民族传统节日的《七月欢歌》,还有表现彝族青年追求爱情的《三月会》等等,真是五彩缤纷,热闹非凡。 在贵州花溪,彝家姑娘每当有贵客来临时,都要跳起热烈欢快的“洗尘舞”。打是亲,骂是爱,彝族姑娘以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欢迎远方来的客人,为客人扫去路途的尘埃和疲惫,祝福客人事事顺利,平平安安。“洗尘舞”以彝族姑娘们独到的舞蹈语汇表现了她们对到彝家来往宾客们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好祝福。彝家人迎客除了优美的舞蹈,还有动人的歌声。他们有着传统的娱乐方式和审美意识。彝族民间曲调非常丰富,有叙事曲与抒情曲。如迎亲调、迎客调、饮酒调等等,生活的积累使他们获取了丰富的创作营养,著名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创作而成的。“铃铛舞”是彝族人民喜庆丰收的一种民间舞蹈。每当丰收的日子,彝族男女青年就会在村寨中手持串铃,在木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他们就着鼓点和着脚板蹋地的响声而跳。这种舞蹈没有旋转大跳的高难度动作,但是要求换脚灵活,晃铃与舞姿要步调一致,且耍手均匀,特别是姑娘们带的手饰、耳坠、项链,以及头帕上装饰的银器、珠子,在阳光的反射下,闪闪发光,耀眼夺目,使围观者会得到有一种淳厚、独特之美的享受。铃铛舞每逢高潮时,表演者还要一齐发出“嘿、嘿”的呼叫声,以此来表达他们喜庆丰收的欢乐之情。 彝族除了喜庆的丰收时节,而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应当属“火把节”。火把节这天,彝家人以松木为燎,高达丈余,称为“火把”。当夜幕低垂之时,彝家山寨一片热气腾腾。各寨的火把相映争辉,照得夜空一片火红;一支支火炬散布在田野山乡,给彝乡增添了兴旺热烈的色彩。人们还高擎火把巡逡在田野之间,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有人说火把节是人们用火把照田,以求除去危害农作物的虫灾获得丰收。这大概是火把节最早兴起的原因吧。但是,还是那些彝族火把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感人,促人奋发。对于火把节的起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的恶神欺压地上的百姓,降下洪水、旱灾,给人间造成深重灾难。有一位彝族的祖先支呷洛战胜了这些灾难,使天上的恶神怒不可遏,它带着许多害虫来糟蹋庄稼,并与支呷洛交战。激战当中,支呷洛巧妙地变成蜜蜂钻入葫芦里,再从另一边的葫芦壁上咬穿一个小洞钻出飞走了。恶神变成一只马蜂追赶,钻进了葫芦,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来,

彝族烟盒舞基础动律教案1

教案 课程名称: 代表性民族民间舞蹈 授课班级: 舞蹈表演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一、讲授章节名称:彝族烟盒舞(跳弦)基础动律 二、授课学时:10-15分钟 三、本章节授课教师姓名: 四、教学内容: 烟盒舞的基本特点(柔、韧、脆),以蹬步为例。 五、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彝族烟盒舞风格特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其基础的动作要点,并获得正确的烟盒舞舞蹈方法。 2】掌握动作时两臂、肩、肘和腕部之间的起落配合,保持舞蹈动作与节奏的协调。 3】掌握烟盒舞中“柔、韧、脆”的特点。 4】为以后民间舞的学习打基础。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基本体态,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以及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配合; 2】要求学生牢记动作,切忌错动作。课后认真复习,反复练习;3】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烟盒舞舞蹈方法。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烟盒的弹法。 2、通过蹬步的上身动作及脚上动作的学习,初步掌握烟盒舞的特点。 3、动作与节奏的协调。 难点:1、掌握烟盒舞“柔、韧、脆”的特点。 七、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 言传身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示范教学法;阶段性训练八、教学准备: 音响设备、相关音乐

九、教学安排: 1、集合,师生问好,简述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 2、导入新课程。 简介烟盒舞及其基础动律特征,示范讲解烟盒的弹法,并让学生练习。 3、教授新课内容 1)以蹬步为例,进行学习。先示范动作,再单一分解。 a上肢动作要领分解:准备,手持烟盒,从身体斜旁(柔起)经绕(韧伸)提压腕(弹回)由小臂带动有控制地落制腰两旁(韧收),并保持手的舞姿造型,在后半拍弹响烟盒(脆弹),反面反复。节奏两拍一动练习两个八拍,一拍一次练习一个八拍。 b脚上动作要领分解:第一拍右腿勾脚沿地提起(柔起)控制住,再朝前方蹬出(韧伸),第二拍时右腿往旁后勾脚画小半圆到左腿脚踝(弹回)上,左腿保持屈伸的动作,第三拍右腿沿地落下(韧收),左腿成点地位置,第四拍停住,重复练习反面。 c 上下肢动作结合练习。 2)合音乐练习 单一上身动作2×2; 单一脚上动作练习2×2;蹬步练习2×4 十、小结 希望通过这节课包括以后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们掌握彝族烟盒舞风格特点的能力和主动意识,使全身舞姿的韧与弹更加协调优美。十一、布置的作业及复习思考题: 反复练习,并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彝族歌舞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参评作品 《彝族歌舞》教学设计 丹凤县西街小学 徐红丹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教科书第九册 年级:五年级 课型:音乐综合课 教学内容:彝族歌舞【赶圩归来啊哩哩】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一定的音乐技能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谱、识谱的能力。更要使一部分学生转变思想,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设计理念:依据音乐教学的总目标,结合本首歌曲的特点,我围绕彝族歌舞这个大标题进行教学,共设计了直观感受,激趣导入;欣赏舞蹈,视觉感受;学唱结合,情感体验;表演歌舞,注重实践;拓展延伸,多元感受等五个教学环节。 教材分析:本首歌曲选自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科书五年级第九册,本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北地区民族风格,四拍子,羽调式,两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生动地描写了彝族姑娘在赶集回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歌曲以节奏贯穿始终,衬词“啊哩哩”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而且使歌曲的情绪表达更为热烈。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学生情况有所差异,有的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个别学生上课纪律差,表演时不活跃;还有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

想方设法的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尊重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学习音乐的的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彝族舞蹈、学习彝族舞蹈动作,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 2、用听唱学习法学习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并能有感情 的进行歌唱。 3、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体会同 一首歌用不同方法演唱风格就不一样。 教学重点:学习彝族歌曲和舞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彝族歌舞的内涵,进一步了解彝族文化。 教法设计:激趣法引导法欣赏法 学法设计:欣赏——学唱——比较——欣赏——表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课堂 (师播放《爱我中华》音乐,学生随节奏打拍子进教室) 二、导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格,每个民族的歌舞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请看屏幕上的四幅图分别是哪个民族的? (学生一一回答后) 师简介:第一幅:傣族,散居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最传统的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