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1. 金铃子散的组成药物是川楝子、延胡索2. “大实有赢状”的 ...
- 格式:pdf
- 大小:164.08 KB
- 文档页数:3
金铃子散——行气止痛妙非常有一句话叫“是药三分毒”,所以很多人都药都怀着敬畏的心理。
其实,药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药到病除,要是用坏了,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川楝子有一味药,名字叫川楝子,我国南方大多数地方都有,但以四川的最为上乘,川楝子性寒,味苦,是行气药的一种,主要入肝经,疏泄肝热,行气止痛,有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的功能,而且还是制作高效无残毒、无污染的新型植物类农药的重要原料。
不过,川楝子生用有毒浊臭,但是炒制过后就芳香,不但无毒,而且还是止痛的上品。
炒制的时候,川楝子不劈,清炒,连续翻炒不得少于3小时。
大火初炒浓烟滚滚,闷臭熏人;中火继炒烟气渐渐消失,子裂声起;小火再炒子裂声息,就开始出香味了。
等到核心变成酥、黄,闻起来特别香时出锅,筛去炭屑摊凉冷透,捣碎就可以了。
川楝子的别名叫金铃子,用川楝子和延胡索各50克组成的金铃子散,出自《杂病源流犀烛》,是治疗肝郁化火而致的胸胁、腹脘、疝气痛、痛经等痛症的代表方剂。
此方中,川楝子能够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延胡索止痛力强,又能活血行气,两者合用,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淤血得除,则诸痛自愈。
也难怪李时珍夸奖它:“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方虽小制,配合存神,确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气郁”的案例:曾经医生接待过这样一位患者,是一位30来岁的男士,他说最近总是干咳,不过痰又很少,总觉得嗓子很痒,口干舌燥的。
医生问他还有什么症状?他说咳嗽多了,就觉得头胀、头痛,还有胃胀,大便干燥等情况。
医生思考了一会儿,然后问他,以前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他迟疑一会,问医生指的是什么刺激?医生说什么刺激都可以,就是会给造成打击的刺激。
他说几年前还真有一回,那会和他合伙开公司的人突然提出要分开单做,而且还拉走了他很多客户,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及心理上的伤害。
医生说,你咳嗽就是这么来的。
他被医生说得一头雾水。
医生告诉他,中医讲“思则气结”,“郁则气滞”,思虑过度和情绪不畅,时间久了必然会导致肝失调,气机舒畅不利,肝郁之气体就会顺着往上走,到达咽喉部位,因此引起咽喉干痒,疼痛。
金铃子散的组成是什么
金铃子散由金铃子和延胡索按一比一剂量组成。
方中金铃子性寒、味苦,可疏畅肝气,清泻肝火;延胡索性温、味辛苦,行气活血(促进气体运行使血液流通),破瘀止痛。
该方主要功效为疏肝清热,行气止痛(通过调理人体气机来缓解疼痛),常用于肝郁化火(肝脏气机不通导致火热邪气产生)所致胁肋疼痛,口苦咽干等症状。
长期情志不畅易导致肝气不舒,肝气疏泄失常导致气血瘀滞,可能出现肝经循行部位疼痛或月经不调等,郁而化火可能出现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口干舌燥等。
日常保健建议保持情志舒畅,忌油腻辛辣之品,适度运动利于行气活血,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就医治疗。
需注意,方中有行气破瘀之品,孕妇慎用。
本品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合理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金铃子散只有两味药,却可疏肝理气泻火,胃炎、肝炎也可配伍运用一个完整的方子,往往都是由多味药物相互配伍所构成。
而在临床中,医者为了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的病因病机,常常也会选择一个或是多个方子进行合方而成。
因此,在患者的处方里,十味、二十味药物的情况实属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方”才是好方。
相反,药物精简、配伍严谨,有时更是能够体现医家对于病因病机的精准把握。
如只有一味人参的独参汤,人参与附子配伍的参附汤,无一不是各中医大家的经验凝聚。
又比如,将川楝子和延胡索这两味中药配伍,则组成了一个良方,名为金铃子散。
点击加载图片名为金铃子散的方子其实有很多个,但是由川楝子和延胡索配伍的,却出自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方中配伍川楝子与延胡索各一两(现代常用量约15克)。
那么,金铃子散究竟有什么奇特的功用呢?这需要看两味药物各自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运用了。
川楝子来自于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果实,又有金铃子之名,因此方名才有“金铃子散”的说法。
延胡索则取自于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当然它虽为罂粟科的植物,却与“危险的罂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此入药也是比较安全的。
点击加载图片川楝子性寒味苦,延胡索则是性温味苦辛,奇妙的是这两味中药都可以入肝经,因此这两味中药都具有行气、疏肝、止痛的作用。
除此之外,川楝子性寒,还可泄肝热,而延胡索味辛善行,还可以入血分起到活血的作用。
这样看来,这两味中药配伍起来,的确可以发挥一些奇妙的作用。
川楝子和延胡索这两味中药共同配伍则为金铃子散,方中以川楝子为君药,而延胡索则去性取用,取其辛散活血行气之功,而去其温燥之性,使得全方为偏于寒凉之品。
这两味中药同用,则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清泄肝热的作用,因此可用于肝郁化火之证。
肝主疏泄,既可帮助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又有着调控人体情志活动的作用。
且肝为木,喜升发调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气机不畅,则可出现情志不畅而不喜。
若肝郁日久则气郁化热生火,气不通而血不行,气血郁阻,则转变为肝热。
金铃子散
组成: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
用法:研细末,每服6-9克,酒调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减:
胸胁疼痛,加郁金、柴胡、香附等;
脘腹疼痛,加木香、陈皮、砂仁等;
妇女痛经,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
少腹疝气痛,加乌药、橘核、荔枝核等。
方歌: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降热开郁痛自蠲。
辩证:以心胸胁肋诸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火旺为证候特征,痛经或疝气痛等。
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血行不畅,见胸腹胁肋疼痛;气郁化火,见口苦;舌红苔黄,为热证。
行气活血止痛的基本方,治宜疏肝气,泻肝火,畅血行,止疼痛。
广泛用于胸胁、脘腹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
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胃肠痉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属于肝郁化火者。
金铃子散:镇痛主方
金铃子散治实痛,芍药甘草汤治虚痛。
临床不管虚痛、实痛,所有的痛证都可以用金铃子散。
加减:
头痛,加川芎、天麻;
项痛,加葛根、白菊花;
胸痛,加全瓜蒌、苏木;
胃痛,加白术和厚朴;
脘痛,加木香、厚朴;
腹痛,加大腹皮、鸡血藤;大腹皮和鸡内金;
胁痛,加柴胡、枳壳;
痛经,加香附、丹参;
疝痛,加炒橘核、荔枝核各30克;
热痛,加生栀子、丹皮、赤芍;
寒痛,加乌药、桂枝:
虚痛,加黄芪、当归、白芍为宜。
金铃子散的功能主治及组成剂量1. 功能主治金铃子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由多种草药组成,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金铃子散能够清除体内的湿热毒邪,对于湿热痰瘀引起的症状具有明显的疗效。
它可以用于治疗湿热痰饮、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2.利湿化痰:金铃子散具有良好的利湿化痰的功效。
它可以通过排除体内的湿气和痰液,缓解体内湿滞和痰湿引起的不适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疾病。
3.安神安眠:金铃子散还具有一定的安神安眠作用。
它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紧张、焦虑和失眠等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4.缓解疼痛:金铃子散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头痛、牙痛、关节痛等疼痛症状。
它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牙龈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2. 组成剂量金铃子散的组成剂量经过科学的配伍,以下是其常见的组成药材和剂量:1.金铃子(10克):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作用。
2.黄芩(10克):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作用。
3.白芍(10克):具有活血止痛、调经止带的作用。
4.薄荷(5克):具有解表散邪、清热解毒的作用。
5.大黄(10克):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作用。
6.甘草(6克):具有缓和各药之间作用的功效。
以上草药按照给定的剂量进行配伍,制成金铃子散。
在使用时,通常将草药煎煮,取出药液后进行服用。
3. 用法用量根据医生的指导,在使用金铃子散时,一般遵循以下的用法用量:1.成人:每次口服10克,一日3次。
2.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适量减量,一般为体重的1/2。
3.注意事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金铃子散。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劳累。
–服药期间应该避免饮酒。
4. 不良反应使用金铃子散时,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
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金铃子散方剂配方金铃子散【方剂名】金铃子散,出自宋·《太平圣惠方》。
【组成】金铃子(又名川楝子)、玄胡索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
每次服用6~9克,酒调下,或用温开水送下。
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各药剂量按比例酌减至汤剂常用量。
【功效】泄热疏肝,行气止痛。
【主治】主治肝郁化火证,症见脘腹胁肋心胸疼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痛、带状疱疹、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
1.胃脘痛:用丹参百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胃脘痛232例,疗程15日,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愈167例,占72.0%;好转59例,占25.4%;未愈6例,占2.6%;总有效率97.4%。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10期)2.带状疱疹:以复方金铃子散联合阿昔洛韦治疗34例,与阿昔洛韦及维生素Bl治疗22例对照,疗程10日,根据带状疱疹症状和体征评分标准计算疗效指数来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显效7例,好转2例,愈显率94.12%,较对照组72.73%的愈显率有明显优势,且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较对照组为短,止痛效果亦明显。
(《中国中医急症》2004年第9期)3.反流性食管炎:采用加味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陈皮、半夏、黄芩、百合、甘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并与奥美拉唑、多潘立酮口服治疗60例对照观察,疗程4周,根据烧心、胸痛、吞咽困难、反胃等症状改善情况以及胃镜检查食管炎分级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组痊愈3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28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3%。
(《河北中医》2010年第10期)【方解】本方以治肝郁化火所致的心胸胁肋脘腹诸痛证,且伴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金铃子泄热疏肝,行气镇痛;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气镇痛。
两药合用,既可行气止痛,又能疏肝泄热,使气血畅,肝热清,则诸痛自愈。
一剂金铃子散,两味药清肝火、行气止痛,横扫肝炎、胃炎、胆囊炎今天教你用两味药调理肝郁化火,引起的胃炎,肝炎,以及胆囊炎,如果你经常肝火旺,脾气很大,而且老容易口干口苦,难受的是还会反酸,烧心,有时候一着急,一生气,就觉得胃里边的这股气啊不顺了,怎么不顺呢?就总是往上反,胃里的酸水就这样被带了上来。
最痛苦的是还常常觉得胃痛,连带着两胁也跟着痛,有时候痛得受不了去医院一检查,发现了胆囊炎,胃炎,甚至是肝炎,伸出舌头来一看,舌红,苔黄。
这多见就是肝郁化火引起的了。
一剂金铃子散,两味药清肝火、行气止痛,横扫肝炎、胃炎、胆囊炎肝气郁而化热,热而化火,会造成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的发作。
主要表现就是疼痛、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那怎么办呢?今天给你分享一个名方金铃子散,金铃子散来自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所著《活法机要》,很简单只有两味药,金铃子和玄胡,金铃子又名川楝子,性味苦,寒;有些小毒不可长期用。
入肝、小肠、膀胱经。
不仅泄肝,还去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
是调理心腹痛及疝气常用药。
一剂金铃子散,两味药清肝火、行气止痛,横扫肝炎、胃炎、胆囊炎玄胡又名延胡索,入心、脾、肝、肺经,具有辛散、苦泄、温通的作用,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气畅血行,通则不痛,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常用药,尤其善于止痛。
一剂金铃子散,两味药清肝火、行气止痛,横扫肝炎、胃炎、胆囊炎两药相配,金铃子泻肝火,为君药,玄胡索行气活血,善于止痛,为臣药。
气行血畅,疼痛自止,是调理气郁血滞而而导致疼痛炎症的基础方,也是调理肝郁化火引起胸腹胁肋疼痛的常用方。
临床主要用于肝郁化火证引起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辩证属于肝郁化火的人群。
⾦铃⼦散加减⽅有哪些?⾦铃⼦散名医⼼悟与加减经验⾦铃⼦散⾦铃⼦散加延胡,⼆味⾏⽓⽌痛舒;脘腹胁疼由热郁,疏肝泄热病可除。
(⼀)⾦铃⼦散的组成与功效⾦铃⼦散由⾦铃⼦(川楝⼦)、⽞胡索各9克组成。
⽔煎服。
本⽅具有疏肝泄热,⾏⽓⽌痛之功效。
是主治肝⽕内郁,⽓滞⾎淤所致的肝郁⽓滞化⽕证的⾸选⽅剂。
临床应⽤以胸腹胁肋刺痛,得热痛甚,烦躁⼝苦,⾆红苔黄,脉弦数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孕妇忌⽤。
凡属肝郁化⽕之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及⼗⼆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治有效。
(⼆)加减⽅法①若⽤于痛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附,以增强⾏⽓活⾎之功。
②若⽤于癌痛,可酌加橘核、荔枝核,以加强⾏⽓⽌痛之功。
(三)名中医⽤⽅⼼悟茹⼗眉(名⽼医师)以⾦铃⼦散(炒⽞胡索12克,川楝⼦9克)合左⾦丸(黄连3克,吴茱萸2克)合芍药⽢草汤(⽣⽩芍10克,⽢草3克)。
主治胃脘疼痛,⾛窜不定,胁胀,嗳⽓,吐酸,⾷欲减退之肝⽓横逆犯胃证。
如⾷欲减退,加⽣熟⾕芽各10克;嗳酸较频,加煅⽡楞⼦18克(摘⾃《袖珍中医处⽅》第12页)。
谢海洲(名⽼中医)传统经验认为⾦铃⼦散是主治诸痛属肝郁⽓滞偏热者。
临床上有⼈服⽤元胡⽌痛⽚(仅⼀味元胡),其疗效不如本⽅好。
原因可能是⾦铃⼦⾏⽓分之热,元胡⾏⾎分之滞,⽓⾎兼治,⽐单⼀⽤药效好。
本⽅加味可⽤治妇⼥痛经;前⼈在此⽅基础上加丹参、⽊⾹、青⽪、炙乳没、枳壳、柴胡、路路通,名为“理⽓⽌痛汤”,⽤于伤科(摘⾃《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第323页)。
理气剂[单项选择题]1、金铃子散的组成药物是()A.川楝子、延胡索B.金银花、马兜铃C.炒蒲黄、五灵脂D.金银花、五灵脂E.延胡索、马兜铃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
[单项选择题]2、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是暖肝煎的组成药物()A.沉香B.木香C.肉桂D.当归E.茯苓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3、下列何药不是天台乌药散的组成药物()A.木香B.青皮C.槟榔D.香附E.巴豆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单项选择题]4、下列何药不是暖肝煎的组成药物()A.枸杞子B.沉香C.小茴香D.茯苓E.炮附子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暖肝煎: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茯苓。
[单项选择题]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苏子降气汤组成药物的是()A.生姜、苏叶B.前胡、甘草C.杏仁、白前D.半夏、厚朴E.当归、肉桂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苏子降气汤:紫苏子、半夏、当归、灸甘草、前胡、厚朴、肉桂。
[单项选择题]6、厚朴温中汤适用于()A.湿滞脾胃证B.脾虚气滞证C.寒凝气滞证D.寒湿气滞证E.痰阻气逆证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7、越鞠丸的君药是()A.神曲B.川芎C.香附D.栀子E.苍术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8、苏子降气汤中配伍肉桂的主要用意是()A.温阳散寒B.温通经脉C.鼓舞气血D.温肾纳气E.散寒止痛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9、半夏厚朴汤所治梅核气的主要病机是()A.痰瘀互结,升降失调B.痰气互结,肺胃失宣C.痰热互结,胃失和降D.肝郁气滞,瘀血内阻E.肺气不宣,痰浊内阻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0、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功用的方剂是()A.平胃散B.越鞠丸C.天台乌药散D.厚朴温中汤E.半夏厚朴汤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1、越鞠丸组成中不含下列哪味药物()A.川芎B.神曲C.香附D.苍术E.茯苓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12、半夏厚朴汤组成中有()A.厚朴、苏子B.半夏、干姜C.半夏、茯苓D.半夏、人参E.厚朴、苏梗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13、旋覆代赭汤中旋覆花与代赭石的用量比例是()A.1:3B.1:2C.2:1D.3:1E.1:1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14、定喘汤组成中不含下列哪味药物()A.桑叶B.白果C.黄芩D.半夏E.麻黄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5、越鞠丸中用以清热泻火,以治火郁的药物是()A.黄连B.黄芩C.石膏D.栀子E.龙胆草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16、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A.枳实、大枣B.枳实、生姜C.厚朴、大枣D.厚朴、瓜蒌E.半夏、瓜蒌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17、苏子、苏叶同用的方剂是()A.半夏厚朴汤B.苏子降气汤C.杏苏散D.参苏饮E.三子养亲汤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8、越鞠丸五味药治疗六郁证,方中未加治疗哪一郁的药物()A.血郁B.火郁C.湿郁D.食郁E.痰郁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19、旋覆代赭汤的主治病证是()A.胃气虚寒证B.胃虚痰阻气逆证C.上实下虚之喘咳证D.痰饮呕吐证E.胃虚有热之呃逆证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0、橘皮竹茹汤的主治病证是()A.胃气虚寒证B.胃虚痰阻气逆证C.上实下虚之喘咳证D.痰饮呕吐证E.胃虚有热之呃逆证参考答案:E[单项选择题]21、当归、肉桂同用的方剂是()A.消风散B.四物汤C.苏子降气汤D.补中益气汤E.逍遥散参考答案:C更多内容请访问《做题室》微信公众号[单项选择题]22、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干姜、茯苓B.生姜、茯苓C.半夏、当归D.干姜、半夏E.枳实、厚朴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3、厚朴温中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干姜、茯苓B.生姜、茯苓C.半夏、当归D.干姜、半夏E.枳实、厚朴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24、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功用是()A.疏肝解郁,行气止痛B.行气散结,降逆化痰C.通阳散结,下气祛痰D.行气疏肝,祛寒止痛E.疏肝泄热,活血止痛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25、丁香柿蒂汤的功用是()A.降逆止呃,益气清热B.温中益气,降逆止呃C.降气化痰,益气和胃D.降气平喘,祛痰止咳E.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6、旋覆代赭汤的功用是()A.降逆止呃,益气清热B.温中益气,降逆止呃C.降气化痰,益气和胃D.降气平喘,祛痰止咳E.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27、具有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功用的方剂是()A.逍遥散B.天台乌药散C.柴胡疏肝散D.暖肝煎E.橘核丸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橘核丸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组成] 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各9克)[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克),酒调下。
[功用]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心胸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 本方治证为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致。
肝藏血而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抵少腹,循阴器。
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血行不畅,故见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气郁化火,故口普,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泄热,行气止痛。
方中金铃子苦寒,行气疏肝,清泄肝火,为君药。
玄胡索苦辛温,行气活血,增强川楝子止痛之功,为臣佐药。
两药合用,既可疏肝泄热,又能行气止痛,使肝火清,气血畅,诸痛自止。
[运用]1.本方为治疗肝郁化火诸痛证的代表方剂。
以胸腹胁肋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为证治要点。
因本方具有活血作用,孕妇慎用。
2.若用于痛经,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用于疝痛,可酌加橘核`荔枝核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力。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属肝郁化火者,均可加减用之。
[文献摘要]〈绎雪国古方选注〉:“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
《雷公炮炙论。
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洁古复以金铃治热厥心痛。
经言诸痛皆属于心,而热厥属于肝逆。
金铃子非但泄肝,功专导去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诸痛。
时珍日: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方虽小制,配合存神,确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方歌]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匡。
金铃子散的现代应用研究摘要:金铃子散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是治疗气郁化火证的常用方,具有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效,主治肝郁化火诸痛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金铃子散广泛应用于以疼痛为主症的肝胆、胃肠及妇科等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以期为其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铃子散疼痛临床应用综述1.临床应用1.1.内科1.1.1胃部疾病中医认为各种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多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气机郁滞,不通则痛。
正所谓“凡醒脾胃必先治肝”,故用金铃子散行气止痛,治疗肝气犯胃之胃肠疼痛诸证。
1.1.2肝胆疾病慢性肝炎、胆囊炎等肝胆疾病属中医“胁痛”范畴,《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也,是动则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可导致胁痛。
川楝子是金铃子散的主药,入肝经,疏肝泄热,为治疗肝胆疾病常用药,配伍延胡索增强行气止痛。
史国梅等对35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金铃子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治愈20例,好转14例,未愈1例,有效率为97.2%。
耿睿韬等用小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76例,并设对照组(低脂饮食)36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9.4%。
1.1.3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是常见心血管疾病,属中医“胸痹”范畴,由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致心脉痹而发病。
理气活血为治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治法。
金铃子散行气、活血、止痛效果良好,可缓解心绞痛。
张红生等用天王补心丹、金铃子散化裁方治疗气阴两虚证冠心病心律失常,对照组38例(冠心病二级预防+美托洛尔),观察组38例(对照组治疗+天王补心丹、金铃子散化裁方),结果观察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评分、炎性因子(hs-CRP、TNF-α、IL-18、Bcl-2)含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有效降低炎性水平,抑制细胞凋亡,发挥心肌缺血保护作用。
孙素红以复脉汤合金铃子散治功能性室性早搏50例,对照组50例(心律平片口服),总有效率治疗组92.0%, 对照组80.0%。
止痛方-金铃子散金铃子散是一个成方比较早的经典方剂,最早记录于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属于时方范畴,具有疏肝泄热、活血止痛的作用。
临床常常用于肝郁化火证,常以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从止痛的范围来看,可以用于心痛、胸痛、胁肋疼痛、胃脘疼痛、腹部疼痛,可见这个方子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那么这个金铃子散究竟由哪些药物组成呢?据《太平圣惠方》记载,全方由“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两味药组成。
煎服方法是将这两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三钱,用黄酒送服。
现代用法也是将两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9克,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金铃子散的方证是由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所致。
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这样就会导致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临床上容易出现心腹胁肋等部位的疼痛,而且疼痛会随着情绪波动时发时止。
如果肝气郁结进一步加强,日久化火,就会出现口苦、舌苔黄、脉弦数等。
所以,可以用金铃子散疏肝清热、活血止痛。
金铃子散仅仅两味药,为何却有这样奇妙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药配伍的奥秘。
方中金铃子为君药,味苦性寒,尤其善入肝经,能够疏肝气、泻肝火。
延胡索为臣药,味辛苦而温,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这样两味药组合在一起,不仅仅是一个止痛良方,还是一个活血药对,两味药的配伍能够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不仅是治疗肝郁化火所致的胸腹胁肋疼痛的常用配方,还是治疗气郁血滞所致的各种疼痛的基础配方。
当然,仅仅两味药的方子,在临床上遇到兼证了就需要及时加减化裁,才能更好的发挥临床功效。
比如胸胁疼痛厉害的,可以加柴胡、郁金、香附子等中药;如果脘腹疼痛厉害的,可以加上木香、砂仁、陈皮等中药;如果痛经的话,可以加上当归、益母草、香附子等中药;如果伴有疝气疼痛的话,可以加上橘核仁、荔枝核等中药。
对于金铃子散的配伍,清代医学家王子接认为,“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
而《雷公炮炙论》曾指出,“心痛欲死,速觅延胡”,可以说延胡索在止痛方面的作用还是很强大的。
腹痛、胃痛、肋痛、经痛?中药止痛名方金玲子散,一方两药解百痛接诊中,经常会碰到“痛”症患者,不是腹痛,就是胸口痛或者心口痛,不然就是胃痛,或者女性小腹坠痛、经痛等。
一般这种痛,都是闷痛、胀痛、刺痛或绞痛,同时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类患者一般都情绪郁闷或性情急躁易怒,同时面色大都晦暗、口唇颜色较深。
像这种类型的患者,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大概率是肝郁导致的气滞血瘀。
肝郁气滞血瘀为何会引起疼痛?肝主疏泄,以气为用,具有舒畅条达,调理气机、血行的作用。
肝经循行路线经过阴器、小腹、胃脘、胁肋。
肝郁则气滞化火,壅遏经隧,充塞清道而引发疼痛。
最先受影响的,肯定是肝经循行路线周边的器官,如胸、腹、胁、肋等。
这类患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疼痛程度会随着情志的变化而变化。
情绪平和,疼痛较轻,情绪激动,疼痛加剧。
因肝郁化火,所以此类患者还会出现:面红目赤、心胸烦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小便赤涩灼痛、头晕、咽痛等火热症候。
治疗此类疾病,中医有个基础方,叫做金玲子散。
金玲子散方解金玲子散,出自宋·《太平圣惠方》。
主要由金铃子(又名川楝子)和玄胡索两种中药组成。
有泄热疏肝、行气止痛的功效。
方中君药为金铃子,其味苦性寒,善入肝经,疏肝气,泻肝火,以治胸、腹、胁、肋疼痛。
方中臣药为玄胡索,其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长于止痛。
金铃子泄热疏肝,行气镇痛;延胡索活血散瘀,行气镇痛。
两药合用,既可行气止痛,又能疏肝泄热,使气血畅、肝热清,则诸痛自愈,是各代医家治疗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常用方。
金铃子散,疏肝药与养血柔肝药相配,既养肝之体,又利肝之用,被药圣李时珍评价为:“用之中的,妙不可言”。
现代临床上常用它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前列腺增生、萎缩性胃炎、妇科腹痛(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乳腺增生症及胸肋内伤症等属肝郁化火者。
肝郁气滞除引发疼痛外还有哪些危害?气郁化火病本在肝,但古语有“肝为五脏之贼、百病之源”之说,因此肝气若变为邪,诸邪就会相随,机体就会出诸多问题。
金玲子散:一个方子两味药,头痛、腹痛、胃痛,全身疼痛一扫光!过去走医的时候,都会带铃铛,摇铃过市,这是古代中医在游医途中的必备品,铃铛要挂在行医箱上,一路走街串巷,依靠铃声吸引病家前来寻找。
有一味中药,它挂在树上就像铃子一样,只是不会响而已。
它还有一个悦耳动听的名字,叫金铃子。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记载了一个成方比较早的经典方剂,叫金铃子散,全方由“金铃子(又名川楝子)、延胡索各一两”两味药组成。
是治疗肝郁化火而导致的各种疼痛的基础方,它能行气,又能清热。
肝火旺,很大程度上源于肝气不疏。
这就是气郁才能化火。
现代人情志不畅的太多了,肝郁气滞,必然导致气机逆乱,肝郁之气就会顺着往上走,到达胸部,就会引起胸肋胀痛;到达咽喉部位,就会引起咽喉干痒、疼痛;气到达头部,就会引起头胀头痛。
就相当于你的体内成天制造垃圾,而金铃子散就是那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
金铃子散:金铃子(又名川楝子)、延胡索各30克。
煎服方法是将这两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9克,用黄酒或温水送服。
金铃子散,对气郁比较重的人效果好。
这种气不是一般的生气,是气得周身上下都胀痛。
还有些人的性子很急,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爆。
金铃子跟延胡索两味药,研成粉末放在家里,一痛就调个一小调羹,用黄酒或者温水送服就不痛了。
记住哦,凡是性子暴跳如雷的,用这个非常好 !金铃子苦寒入肝,第一,就是清肝火、泄肝火。
第二,就是能行肝气。
你不是肝气郁滞而化火吗?这金铃子,既能够行肝气,还能泄肝火,一箭双雕,仿佛是长了眼睛的导弹,直中病机,没有半点废话和拖泥带水之意,将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的问题都解决了。
延胡索又叫元胡,元胡气温,是温暖行气活血的止痛药,所以心腹卒痛,卒就是快速的意思,快速痛要用它。
明朝有个皇妃,吃了一些面团之类的东西胀痛在胃,太医都束手无策,用普通药没办法。
李时珍说要不试试行气药,元胡打成粉,一吃下去就不痛了。
所以李时珍感叹说,心腹啊,气滞疼痛,非元胡莫属。
⾦铃⼦散【组成】 ⾦铃⼦(川楝⼦) 延胡索各⼀两(各30g)【组成】【⽤法】 为细末,每服三钱(9g),酒调下(现代⽤法:⽔煎服)。
【⽤法】【功⽤】 ⾏⽓活⾎,泻热⽌痛。
【功⽤】【药理作⽤】 具有调节内分泌、改善微循环、抗炎等作⽤。
【药理作⽤】【中医证】 郁瘀化热证。
胸胁脘腹胀痛,或痛经,时发时⽌,⼝苦,⾆红,苔黄,脉弦【中医证】数或涩。
【西医病】 肋间神经痛、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附件炎、盆腔炎、痛经等【西医病】病的临床表现符合郁瘀化热证者。
【⽅证分析】【⽅证分析】 本⽅所治之证乃⽓郁化⽕,⾎⾏不利所致。
⽓机郁滞,⾎⾏不利,则胸胁脘腹胀痛,或痛经,时发时⽌;肝郁化⽕,则⼝苦;⾆红,苔黄,脉弦数或涩,皆为郁瘀化热之象。
治当⾏⽓活⾎,泄热⽌痛。
⽅中⾦铃⼦⾏⽓解郁,苦寒泄热,为君药。
⽓为⾎之帅,⾎以载⽓,⾎⾏不利⽽为瘀,以延胡索活⾎化瘀,⾟温散⾏,为⾂药。
诸药相伍,共奏⾏⽓活⾎,泻热⽌痛之效。
配伍特点:⾦铃⼦配延胡索,⾏⽓以帅⾎,⽓⾏则⾎活;⼜因寒温并⽤,寒⼤于温,偏于配伍特点:泻热。
【临床运⽤】.⽤⽅要点:本⽅是治疗郁瘀化热证的基础⽅,临床应⽤以胸胁脘腹诸胀痛,⼝苦,⾆1.⽤⽅要点:红,苔黄,脉弦数或涩为辨治要点。
.加减⽤药:若胸痛者,加薤⽩、⽠蒌,以通阳⾏⽓,宽胸⽌痛;若脘腹疼痛者,加桂2.加减⽤药:枝、五灵脂、蒲黄,以通阳活⾎⽌痛;若痛经者,加当归、川芎,以调经⽌痛等。
.注意事项:⽓⾎寒郁者慎⽤本⽅。
3.注意事项:【⽅论选录】 【⽅论选录】王晋三:“⾦铃⼦散,⼀泄⽓分之热,⼀⾏⾎分之滞。
”(《绛雪园古⽅选注》)【⽅歌】⾦铃⼦散⽓⾎⽅,延胡酒调效更强,⾏⽓活⾎能泻热,⼼腹诸痛皆能匡。
方剂学――第十六章理气剂一、填空题1.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___或___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2.气逆主要是以___气上逆和______气上逆为主。
3.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又名___。
4.越鞠丸的功用为_____。
5.柴胡疏肝散的药物组成是由四逆散去____,加___、__ ____、______、______而成。
6.四磨汤所治之病证,其标在___,其本在______。
7.半夏厚朴汤主治____。
8.枳实消痞丸主治______。
9.良附丸主治气滞寒凝证,其药物组成为______。
10.金铃子散的药物组成为______。
11.暖肝煎的君药为______。
12.苏子降气汤所治之“上实”是指______。
13.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宜选用______。
14.治心下痞��,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宜用______。
15.橘皮竹茹汤的病机为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越鞠丸所治郁证的成因包括()A.风、寒、暑、湿、燥、火B.风、寒、痰、湿、燥、食C.气、血、痰、火、食、湿D.气、血、痰、热、食、湿E.气、血、痰、火、暑、燥2.柴胡疏肝散的治法在《内经》中可以称为()A.扶土抑木B.木郁达之C.滋水涵木D.佐金平木E.泻南补北3.证见胸膈满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治宜选用()A.越鞠丸B.柴胡疏肝散C.四磨汤D.枳实消痞丸E.厚朴温中汤4.瓜蒌薤白白酒汤的功用为()A.通阳散结,祛痰宽胸B.通阳散结,下气祛痰C.通阳散结,行气祛痰D.温通心阳,下气祛痰E.温通心阳,行气宽胸5.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宜用()A.丹参饮B.瓜蒌薤白白酒汤C.瓜蒌薤白半夏汤D.枳实薤白桂枝汤E.血府逐瘀汤6.主治梅核气的方剂为()A.柴胡疏肝散B.越鞠丸C.四磨汤D.半夏厚朴汤E.枳实消痞丸7.半夏厚朴汤中的使药为()A.半夏B.厚朴C.苏叶D.茯苓E.生姜8.半夏厚朴汤的功用为()A.行气消痞,理气化痰B.行气散结,降逆化痰C.行气祛痰,降逆散结D.行气解郁,理气化痰E.行气消痞,健脾化痰9.枳实消痞丸的功用为()A.行气祛痰,健脾和胃B.行气温中,燥湿除满C.行气散结,降逆化痰D.行气消痞,健脾和胃E.行气降逆,化痰散结10.厚朴温中汤主治()A.脾胃气滞证B.寒热互结证C.肝郁化火证D.寒湿气滞证E.气滞寒凝证11.组成中,包括干姜与生姜的方剂为()A.苏子降气汤B.厚朴温中汤C.暖肝煎D.天台乌药散E.枳实消痞丸12.厚朴温中汤的臣药为()A.草豆蔻B.陈皮C.茯苓D.木香E.干姜13.金铃子散主治()A.寒凝气滞证B.肝气郁滞证C.肝气郁结证D.气滞寒凝证E.肝郁化火证14.天台乌药散的功用为()A.行气疏肝,散寒止痛B.行气疏肝,祛寒止痛C.温补肝肾,行气止痛D.行气活血,调经止痛E.行气活血,软坚散结15.主治疝的方剂为()A.良附丸B.厚朴温中汤C.天台乌药散D.橘核丸E.暖肝煎16.具有行气止痛,软坚散结功用的方剂为()A.橘核丸B.暖肝煎C.天台乌药散D.金铃子散E.半夏厚朴汤17.证见睾丸冷痛,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宜用()A.良附丸B.天台乌药散C.橘核丸D.暖肝煎E.加味乌药汤18.证见月经前少腹胀痛,胀甚于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宜用()A.良附丸B.天台乌药散C.橘核丸D.暖肝煎E.加味乌药汤19.治上实下虚之喘咳,宜选用()A.苏子降气汤B.定喘汤C.麻黄汤D.小青龙汤E.都气丸20.定喘汤的功用为()A.降逆化痰,益气和胃B.宣肺降气,清热化痰C.宣肺止咳,降气定喘D.降气平喘,祛痰止咳E.定喘止咳,宣肺降气21.定喘汤的组成中不包括()A.苏子B.生姜C.半夏D.白果E.麻黄22.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共有的药物为()A.前胡B.白芥子C.杏仁D.厚朴E.苏子23.旋覆代赭汤主治()A.胃虚痰阻证B.脾虚生痰证C.脾虚湿停证D.胃虚有热呃逆证E.胃气虚寒呃逆证三、多项选择题1.理气剂中用药多为芳香辛燥之品,易伤津耗气,需慎用者()A.年老体弱者B.阴虚火旺者C.阳虚畏寒者D.孕妇E.产妇2.柴胡疏肝散的证治要点为()A.胁肋胀痛B.寒热往来C.嗳气太息D.脘腹胀满E.脉弦3.失笑丸是由()加减化裁而成。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金铃子散金铃子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5种“金铃子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组成:川楝(去核)1钱,小茴(炒)1钱,破故纸1钱,桂心1钱,木香(汁)1钱。
功效:产时寒气客于子门,入于小腹;或坐卧不谨,使风冷之气,乘虚而入,此疝也。
但不能胀,且无形影。
用法:加生姜为引,入木香汁,水煎。
食前热服。
来源:《袖珍》卷二引《圣惠》。
组成:金铃子1两,玄胡各1两。
制法:上为末。
功效:热厥心痛;肝气郁热之胃脘,胸胁痛,疝气疼痛;妇女经行腹痛,其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二维病。
肝气郁滞。
用法:每服2-3钱,酒调下,温汤亦可。
注意:孕妇胃痛忌用,其他如胆结石及肝脉病,胃溃疡穿孔等均非本方适应症。
来源: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经验方》,名见《济生》卷三。
组成:金铃子100个(汤温浸过,去皮;用巴豆200个捶微破,麸3升,同于铜铛内炒金铃子赤熟为度,放冷取出,麸、巴豆不用)。
制法:去核,为末。
功效:丈夫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
七疝,寒注下焦,小腹引外肾疼痛,大便多闭。
用法:每服3钱,热酒醋汤调下,不拘时候。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
组成:金铃子肉49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49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黄色,不用巴豆),茴香1两(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效: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每服2钱,食前温酒调下。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三。
组成:川楝子1两(净),斑蝥14个(去头翅足),巴豆14个(去壳并心,劈开作2片)。
制法:上2味同川楝肉于银石瓦器内慢火炒,令川楝肉带微黄焦色,取去斑蝥、巴豆2药不用,只将川楝子肉别安之一处,外用茴香3钱,重和前川楝子肉,用盐合炒令香,并前川楝子碾为细末。
功效:膀胱疝气,小肠偏坠,小腹撮痛,发则欲死,诸所不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