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四项检测临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5.61 KB
- 文档页数:2
度,当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时会导致血浆粘度升高。
糖尿病组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正常组明显升高,而且糖尿病合并慢性病变组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比单纯性糖尿病组明显升高。
原因可能是!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相对缺乏,又常伴胰岛素受体缺陷,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因而出现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而表现为激素水平异常、高血糖、高血脂、糖基化血红蛋白增高。
高血糖可使纤维蛋白原升高[!]而使血浆粘度增高。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等生物大分子含量的增加使血浆中有形成分增多,可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全血粘度进一步升高。
高血脂又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微血管病变,激素水平异常、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可导致组织缺氧,进而增加红细胞的聚集性造成血粘度升高,血粘度升高则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最终形成微血栓,导致糖尿病慢性病变的发生发展。
糖尿病合并慢性病变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并常伴有高血糖,高血压,血粘度增加,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糖蛋白沉积等改变,使血管并发症较无糖尿病者发生率高且发生时间早["]。
其中血液流变学异常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已知血液成分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微血管病变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糖尿病合并慢性病变患者在糖代谢紊乱同时有脂代谢紊乱,而高血脂能使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发生变化,使红细胞膜胆固醇、胆固醇#磷脂比值增高,从而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能力增强,血粘度增加[$],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其机理是红细胞流变性不仅影响全血流变性质,而且是组织血液灌注及供氧的决定因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不仅引起周围血管缺血缺氧,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结构,进而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失去表型抑制,大量增殖,引起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高,导致血液流动缓慢,在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各种血管并发症。
因此,动态观察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变化对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慢性病变的发生发展,减少和减轻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及其临床意义HA ,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酶):为基质成分,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病人血清HA极度升高。
2)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3)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
4)反映肝细胞功能,肝脏纤维化形成和程度,反映肝脏炎症性病变。
5)有助于估价肝病发展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发展中,血清HA逐步并优于其他肝硬化诊断指标等。
6)肝硬化时,有些病人HA却不升高,与其肝脏合成功能有关LN ,Laminin (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
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可诊断酒精肝是否存在门脉高压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
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PCIII ,Procollagen Ⅲ(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
1)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
2)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肝纤维化四项指标肝纤四项即肝纤维化四项检查,该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诊断肝纤维化需要进行肝纤四项检查。
肝纤四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检查指标:(HA,LN,CIV,PIIINP,)其主要参考值:(<120ng/ml,50-180ng/ml,30-140ng/ml,<18ng/ml)。
基本介绍1. PCIII (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
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
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肝纤维化指标四项肝纤维化是一种伴随多种慢性肝病的肝脏病变,是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然过程。
肝纤维化四项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肝病患者病情的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是衡量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
那么?纤维化四项检查指标分别是:1.PCⅢ(III型前胶原):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容量与肝纤程度相同,并同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有很大关系。
Ⅲ型前胶原与肝脏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没有特异性,另外器官纤维化时,Ⅲ型前胶原也上升。
连续PCⅢ上升的慢活肝,提示病情也许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Ⅲ型前胶原降至正常可预示病状舒缓,说明Ⅲ型前胶原不仅在肝脏纤维化初期诊断上有价值,肝纤维化四项在慢性肝病的预后断定上也有意义。
正常范围<18ng/mL。
2.IV-C(IV型胶原):为组成基底膜主要要素,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容量提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肝纤维化四项是肝纤的前期标志其中一个。
正常范围30-140ng/mL。
3.LN(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独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脏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有很大关系,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显著提高,LN也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
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显著。
肝纤维化四项正常范围50-180ng/mL。
4.HA(透明质酸酶):是基质成份其中一个,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正确灵敏地反应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脏细胞损伤情况,有认为本标准相对肝脏组织活检更可以完全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标准。
肝脏纤维化四项正常范围<120ng/mL。
上述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中,临床达成共识的常用组合为:PCIII+PCIV+HA+LN,称为肝纤维化四项检查。
肝病专家提醒,乙肝患者必须要定期做检查,并及时做治疗,只有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很好的阻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肝脏硬度反映肝纤维化程度,肝纤维化是肝脏损伤修复时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个病理发展过程,长期进展为肝硬化。
肝脏硬度检测对于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衡量、阻断及逆转病情发展、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硬度可以通过肝组织病理活检、生化学检测、影像学检查来评估。
肝组织病理活检是明确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是对肝脏损伤的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程度分期的唯一手段。
但是肝穿刺作为一种局麻下的创伤性检查,由于受到适应症、穿刺取样技术水平、费用及不良反应等条件限制,使得其适用对象比较局限,临床上一般进展为肝硬化的少部分患者会接受肝穿刺病理活检,对于慢性肝病的患者则会忽略肝纤维化的问题。
生化学检测主要通过肝纤四项、APRI评分、FIB-4指数来评估。
PCⅢ(Ⅲ型前胶原)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Ⅳ-C(Ⅳ型胶原)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LN(层粘连蛋白)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HA(透明质酸酶)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肝纤四项可以反映体内任何组织的纤维化,肝纤四项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其他组织纤维化引起,且肝脏炎症活跃时破坏肝细胞的同时降解细胞外基质也会引起肝纤四项的增高,因此,肝纤四项缺乏特异性,不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另外,利用常规临床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小板(PLT)计算的比率指数APRI评分及FIB-4指数来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只需将相应检查结果代入公式即可直接得出,简单易行,但不够直观,且由于肝病患者使用降酶药对转氨酶水平的影响较大,服药情况下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影像学主要通过B超、CT、MRI检查可以发现肝脏包膜增厚、肝脏表面不规则呈结节状、肝实质信号的改变、脾脏厚度增加、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改变,简单方便无危险性,但是只能在肝纤维化晚期可看到明显的影像学图像,不能明确诊断肝纤维化及肝纤维化的程度,临床上影像学提示肝硬化患者通常到了肝硬化中晚期。
肝纤检查报告怎么看当我们拿到一份肝纤检查报告时,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那些指标和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
别担心,接下来我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为您解读肝纤检查报告。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肝纤检查。
肝脏纤维化是肝脏在受到各种慢性损伤因素(如乙肝、丙肝、酒精、脂肪肝等)持续作用下,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的一个病理过程。
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肝脏纤维化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肝纤检查对于早期发现和监测肝脏纤维化的程度,以及评估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肝纤检查方法包括肝纤四项(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 或 FibroTouch)等。
我们先来说说肝纤四项。
透明质酸(HA)是反映肝内间质细胞合成功能的一个指标。
如果透明质酸水平升高,通常提示肝脏纤维化的程度较重,而且其升高的幅度与肝脏纤维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也可能导致透明质酸升高。
层粘连蛋白(LN)主要存在于基底膜结构中。
它的升高往往与肝窦毛细血管化和汇管区纤维化有关。
但它的特异性不是很高,其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肾小球肾炎等也可能引起层粘连蛋白的升高。
Ⅲ型前胶原(PCⅢ)反映了肝内Ⅲ型胶原的合成情况。
在肝脏纤维化早期,Ⅲ型前胶原水平会明显升高。
随着纤维化的进展,其水平可能会逐渐下降。
Ⅳ型胶原(CⅣ)与基底膜的结构完整性密切相关。
它的升高提示基底膜胶原的更新率加快,通常反映肝脏纤维化的早期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肝纤四项的结果并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分析。
而且,这些指标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性别、炎症活动等,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这四项检查就确诊肝脏纤维化,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其他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
接下来,我们再了解一下肝脏瞬时弹性成像。
这种检查方法是通过测量肝脏的硬度值来评估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慢性肝病所致的持续或反复的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因此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纤维化。
因此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水平及临床意义。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肝患者血清LN、PCⅢ、Ⅳ-C、HA水平,能反映肝纤维化及肝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肝纤维化的诊断迄今仍以组织病理学检查最为可靠,但由于肝穿活检系有创性检查,所以标本有局限性,难以常规用于随访和动态观察。
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这四项指标是反映肝纤维化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本组检测了150例慢性肝炎患者LN、PCⅢ、Ⅳ-C、HA水平,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150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男100例,女50例,平均年龄28-64岁,其中慢性轻度肝炎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22-60岁;慢性中度肝炎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25-65岁;慢性重度肝炎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5-65岁;肝硬化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30-65岁。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会议修订标准[1]。
对照组25例,为本院健康体检人员,男15例,女10例,年龄25-55岁。
1.2 仪器与试剂北京源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学发光仪与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3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
1.4统计学处理各种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四项指标检测数据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4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情况见表1。
四项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均随病情的加重以及病程的延长逐渐升高(p<0.01), PCⅢ、LN在慢性肝炎重度组升高明显,HA、Ⅳ-C在肝硬化组升高明显,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LN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肝纤维化四项肝纤维化四项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Ⅲ型前胶原(PCⅢ):是反映肝内Ⅲ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当肝脏发生纤维化时纤维母细胞合成PC-Ⅲ增加降解减少,持续PCⅢ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Ⅲ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因此Ⅲ型前胶原在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上、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都是有诊断价值意义的,正常值<18ng/mL。
2、Ⅳ型胶原(IV-C):Ⅳ型胶原在正常的肝脏中主要存在于血管、胆管的基底膜中,当基底膜发生破坏和改变时,会使血清中Ⅳ型胶原含量增高,因此临床上Ⅳ型胶原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化的过程,是构成基底膜的组成成分、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正常值30-140ng/mL。
3、层粘连蛋白(LN):主要存在于肝内胆管、血管和淋巴管的基底膜中,肝纤维化时肝细胞可产生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对肝纤维化的进展及程度的测量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正常值50-180 ng/mL。
4、透明质酸酶(HA):是一种产生于间质细胞的氨基多糖,由间质细胞合成,广泛存在于结缔组织、皮肤、关节液机玻璃体液中,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脏内皮细胞功能、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可谓是肝纤维化的敏感指标,正常范围<120ng/mL。
由此可见,肝纤维化四项检查主要用来检查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和治疗效果,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四项检查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肝纤维化要及时治,可用中药调理,临床常用的有:化纤舒肝方简介:【主要成分】观音莲、红豆杉、五倍子、五花血藤等多味地道材。
【性状规格】苗药饮片。
【功能主治】肝纤维化;症见疲乏无力、腹胀气、食欲减退等。
【用法用量】将本品置于砂锅内,加入适量清水,(以浸过药材面2-3cm为宜),用大火煎至水沸,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即可。
肝纤四项临床意义
1. PCIII (III型前胶原)
反映肝内III型胶原合成,血清含量与肝纤程度一致,并与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明显相关。
PCIII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
性,其它器官纤维化时,PCIII也升高。
持续PCIII升高的慢活肝,提示病情可能会恶化并向肝硬变形成发展,而PCIII降至正常可预示病情缓解,说明PCIII 不仅在肝纤维化早期诊断上有价值,在慢性肝病的预后判断上也有意义。
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呈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血清PCⅢ不一定增高。
2. IV-C(IV型胶原)
为构成基底膜主要成份,反映基底膜胶原更新率,含量增高可较灵敏反映出肝纤过程,是肝纤的早期标志之一。
1) 在肝纤维化时出现最早,适合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 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随着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病程演病,Ⅳ-C 胶原在血清含量逐步升高。
3)对重症肝炎和酒精性肝炎也显高值。
4)是药物疗效和预后观察重要依据,血清Ⅳ-C水平与肝组织学的改变完全一致。
5)在与基底膜相关疾病可出现Ⅳ-C水平的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晚期糖尿病、硬皮病等。
3. LN(层粘连蛋白)
为基底膜中特有的非胶原性结构蛋白,与肝纤维化活动程度及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慢活肝和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LN也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
另外,LN水平越高,肝硬变病人的食管静脉曲张越明显。
1)反映肝纤维化:正常肝脏间质含少量LN,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肌成纤维细胞增多→大量合成和分泌胶原、LN等间质成分→形成完整的基底膜(肝窦毛细血管化)。
肝窦毛细血管化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LN与纤维化程度和门脉高压正相关,纤维化后期升高尤为显著。
2)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癌症转移首先要突破基底膜,因此LN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
大部分肿瘤患者血清LN水平升高,尤以乳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显著。
3)与基底膜相关疾病有关:如先兆子痫孕妇血清较正常妊娠者显著升高,提示可能与肾小球及胎盘螺旋动脉损伤有关。
血清LN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等疾病有关。
4. HA(透明质酸酶)
为基质成分之一,由间质细胞合成,可较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内已生成的纤维量及肝细胞受损状况,有认为本指标较之肝活检更能完整反映出病肝全貌,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变的敏感指标。
1)血清HA在急肝、慢迁肝时轻度升高;慢活肝时显著升高;肝硬化时极度升高。
2)肝硬化病人血清HA极度升高。
3) HA水平与血清胆红素、SGPT(Serum glutamic-pyruvic 血清谷丙转氨酶)、γ-球蛋白呈正相关
4)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呈负相关
5)故血清H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严重程度、判断有无活动性肝纤维化的定量指标。
6)对慢迁肝与慢活肝的鉴别诊断,慢迁肝HA浓度与正常人无差别,而慢活肝的升高明显。
7)有助于估价肝病发展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发展中,血清HA 逐步并优于其他肝硬化诊断指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