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 格式:doc
- 大小:646.50 KB
- 文档页数:19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
在GIS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指用于构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数据,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地形、地势、地貌等信息。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码是必要的。
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 地理位置分类: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包括国家、省份、城市、县区等级别的划分。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和查找特定地理位置的数据。
2. 地貌分类:按照地貌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山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的地貌特征,为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3. 地形分类:按照地形特征进行分类,包括高山、平原、盆地、峡谷等。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的地形特征,为交通规划、城市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4. 气候分类:按照气候特征进行分类,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等。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旅游规划等提供参考依据。
5. 土地利用分类:按照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建设用地等。
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利用情况,为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为了方便管理和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常会对其进行编码。
编码可以使数据更加规范、统一,便于数据的管理和交换。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1. 国家代码:国家代码是用来标识不同国家的编码。
常见的国家代码有ISO国家代码和UN M.49国家代码。
ISO国家代码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用两个字母表示国家,如中国的代码是CN。
UN M.49国家代码是由联合国制定的,用三位数字表示国家,如中国的代码是156。
附录A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对照表
尽管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码)和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 码)之间没有严格的一对一关系,但正确建立两者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后续生产过程中统筹考虑数据更新与维护工作。
为便于参考,本文件列出了常用要素类型的对应关系。
使用时对于具体的某一个要素,GB码应填写表中与其类型对应的最低(细)一级代码。
例如,对于一个具体的电厂,填写GB码时,应填写320101,而不是320100。
1.道路要素
11:50000基础数据库中的“其它公路”代码(420700)与GB/T 13923-2006中“公路
控制点”代码冲突。
1:50000基础数据库中“其它公路”GB码赋值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尽
可能归入420100~420600中,确实无法对应的,赋值为420000。
2.水域要素
3.构筑物要素
4.地理单元要素
2特别行政区(1113)的面层和线层数据,GB码均赋值6304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编制说明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专门针对地理信息服务领域中,各类基础地
理信息要素的分类与代码编制等实践问题,结合有关地理信息标准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制了包含国家层面的重点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结构,新增部分内容,涵盖邻接表和其他国家层次的分类及代码。
该编制实现了将地理空间信息与地理信息精度等严格区分开来,汇编系列地理
数据库,提供标准代码,协助完成国家承认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大量化、宏观处理,以及科学管理等。
这些基础信息要素具有极强的唯一性和标识性,它们的组织、表达和保护,可以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技术提供可靠的基础。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将更有效地支持互联网上地理信息的获取、
存储、查询和共享,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校核、完善和改变视图的技术支撑。
此外,它也有助于推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地理服务环境。
鞍山市规划局1: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LG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规程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数据分层与编码原则 (1)4 编码方法 (2)5数据采集规范综述 (3)5.1 数据加工平台及成果格式要求 (3)5.2 空间参考 (3)5.3 成果要求 (3)5.4符号、图式 (4)5.5分层编码 (4)5.6属性的调查及属性录入 (4)5.7实体的划分 (4)5.8 CASS软件使用的注意事项 (6)6 鞍山市市地形图属性数据标准 (6)7 鞍山市市地形图元数据规范 (7)8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9)8.1测量控制点类 (9)8.2居民地类 (10)8.3工矿建筑类 (16)8.4 交通类 (22)8.5管线类 (33)8.6水系类 (37)8.7境界类 (43)8.8地质地貌类 (44)8.9植被类 (47)8.10等高线 (48)8.11高程点 (48)8.12地图整饰类 (49)附注一:面状要素处理细则 (52)附注二:电力线、通信线、管道的处理 (52)附注三:扩展属性的处理 (52)附注四:元数据的处理 (51)附注五:检测软件的注意事项 (53)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鞍山市地形图要素分层、分类与代码、几何特征、绘制方法等,适用于鞍山市规划局基础地形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鞍山市基础地形图航测成果的编辑整理。
是数据成果监理、检测的重要依据。
2 引用标准本规范以如下标准为依据制定。
GB 14804—9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7929—1995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17160—1997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鞍山市建库与系统开发总体技术方案》3 数据分层与编码原则要素的分类和编码是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系统内数据的组织、采集、存取、编辑和使用等方面,更影响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因此可以称作是空间数据库的“生命线”,必须标准、规范、合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地理信息是指通过地理空间数据来描述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现象、特征和关系的一种信息。
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则是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空间分析的基础,它包括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水系分布等方面的数据。
为了方便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与代码。
一、按照地理要素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地理要素的类型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理要素包括地块、建造物、道路、水系、地形等。
对于每一个地理要素,可以根据其属性和特征进行编码。
例如,对于道路,可以根据道路等级、道路类型、道路宽度等属性进行编码,以方便数据管理和查询。
二、按照地理空间关系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还可以按照地理空间关系进行分类。
地理空间关系包括邻近关系、包含关系、相交关系等。
通过对地理空间关系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空间分析和查询。
例如,对于地块数据,可以通过编码来表示地块之间的邻近关系,以便进行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分析。
三、按照地理坐标系统分类地理坐标系统是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它用于确定地理要素在地球上的位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地理坐标系统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UTM坐标系统等。
通过对地理坐标系统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地理数据的转换和集成。
四、按照数据格式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数据格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数据格式包括矢量数据格式和栅格数据格式。
矢量数据格式适合于描述点、线、面等几何要素,而栅格数据格式适合于描述连续分布的数据,如高程数据、遥感影像等。
通过对数据格式进行编码,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存储和交换。
五、按照数据精度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按照数据精度进行分类。
数据精度是指地理信息数据与真实地理现象之间的误差程度。
常见的数据精度包括高精度数据和低精度数据。
高精度数据适合于需要高精度定位和分析的应用,如导航系统和精细地形分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一、引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指描述地球表面上地理实体及其属性的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
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编码。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与代码,包括分类的原则、分类体系的建立、代码的编制与管理等内容。
二、分类的原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客观性原则:分类应基于地理实体的客观属性,而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一致性原则:分类应具有一致性,即相同属性的地理实体应被归类到同一类别中。
3. 可比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可比性,即不同类别之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和相似性。
4. 可扩展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可扩展性,即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加新的类别。
5. 实用性原则:分类应具有实用性,便于数据管理和应用。
三、分类体系的建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体系应根据地理实体的属性和关系进行建立。
常见的分类体系包括行政区划、地貌、水系、土地利用等。
以下以行政区划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1. 国家级行政区划国家级行政区划是指国家政权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国家级行政区划代码为1、2、3等。
2. 省级行政区划省级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为11、上海市为31等。
3. 市级行政区划市级行政区划是指省级行政区划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市、自治州、地级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下辖的东城区为110101、西城区为110102等。
4. 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指市级行政区划下设的行政区域,通常由县、市辖区、县级市等级别组成。
代码编制可采用数字编码,如北京市东城区下辖的东华门街道为110101001、景山街道为110101002等。
四、代码的编制与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代码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唯一性原则:每个地理实体应有唯一的代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地理信息是指以地理坐标系统为基础,对地球表面和空间进行描述、分析和处理的信息。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地理信息要素是对地理现象的描述,是构建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地理信息要素通常被分类为点、线和面,每种要素都有特定的代码来表示和区分。
1.点要素:点要素通常表示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特定点或位置,可以是一个建筑物、河流的源头、地名等。
点要素的代码通常由字母或数字表示,如A1、B2、C3等。
点要素的特征通常包括坐标、名称、属性等。
2.线要素:线要素通常表示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特定线段,可以是一条道路、河流、铁路等。
线要素的代码通常由字母或数字表示,如L1、L2、L3等。
线要素的特征通常包括起点、终点、长度、名称、属性等。
3.面要素:面要素通常表示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特定区域,可以是一个国家、城市、湖泊等。
面要素的代码通常由字母或数字表示,如P1、P2、P3等。
面要素的特征通常包括边界、面积、名称、属性等。
除了点、线和面要素,还有一些其他的地理信息要素,如文本要素、网络要素、栅格要素等。
这些要素通常用于表示和描述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特定对象或现象。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分类和代码有助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统一的分类和代码体系,可以方便地对地理信息要素进行识别、查询和分析。
同时,基于分类和代码可以建立地理数据库,将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要素进行组织和管理。
总结起来,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主要包括点、线和面要素,每种要素都有特定的代码来表示和区分。
地理信息要素的分类和代码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有助于地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
不同的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体系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和应用。
鞍山市规划局1:500、1:1000、1: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LG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规程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数据分层与编码原则 (1)4 编码方法 (2)5数据采集规范综述 (3)5.1 数据加工平台及成果格式要求 (3)5.2 空间参考 (3)5.3 成果要求 (3)5.4符号、图式 (4)5.5分层编码 (4)5.6属性的调查及属性录入 (4)5.7实体的划分 (4)5.8 CASS软件使用的注意事项 (6)6 鞍山市市地形图属性数据标准 (6)7 鞍山市市地形图元数据规范 (7)8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9)8.1测量控制点类 (9)8.2居民地类 (10)8.3工矿建筑类 (16)8.4 交通类 (22)8.5管线类 (33)8.6水系类 (37)8.7境界类 (43)8.8地质地貌类 (44)8.9植被类 (47)8.10等高线 (48)8.11高程点 (48)8.12地图整饰类 (49)附注一:面状要素处理细则 (52)附注二:电力线、通信线、管道的处理 (52)附注三:扩展属性的处理 (52)附注四:元数据的处理 (51)附注五:检测软件的注意事项 (51)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鞍山市地形图要素分层、分类与代码、几何特征、绘制方法等,适用于鞍山市规划局基础地形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鞍山市基础地形图航测成果的编辑整理。
是数据成果监理、检测的重要依据。
2 引用标准本规范以如下标准为依据制定。
GB 14804—9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7929—1995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17160—1997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鞍山市建库与系统开发总体技术方案》3 数据分层与编码原则要素的分类和编码是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系统内数据的组织、采集、存取、编辑和使用等方面,更影响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因此可以称作是空间数据库的“生命线”,必须标准、规范、合理。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及代码一、引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指描述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理实体的数字化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
为了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代码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类及代码化的标准格式。
二、数据分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可以根据其所描述的特征和实体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地形地貌、水系、土地利用、交通、行政区划等。
1. 地形地貌: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如山脉、丘陵、平原、河谷等。
每一个地形地貌特征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2. 水系: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水体分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每一个水体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3. 土地利用: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建造用地等。
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4. 交通: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线等。
每一个交通网络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5. 行政区划:该分类描述地球表面的行政区划划分,包括国家、省份、城市等。
每一个行政区划都可以用一个惟一的代码进行标识。
三、数据代码化为了方便数据管理和查询,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需要进行代码化。
代码化可以采用数字代码、字母代码或者组合代码的形式。
1. 数字代码:使用数字对不同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编码。
例如,地形地貌分类中,1表示山脉,2表示丘陵,3表示平原,4表示河谷等。
2. 字母代码:使用字母对不同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编码。
例如,水系分类中,A表示河流,B表示湖泊,C表示水库等。
3. 组合代码:使用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对不同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编码。
例如,交通分类中,1A表示公路,1B表示铁路,1C表示航线等。
代码化的好处是可以快速识别和查询地理信息数据,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
四、标准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标准格式应包括数据分类和代码化信息,并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组织。
1. 数据分类:首先列出不同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如地形地貌、水系、土地利用、交通、行政区划等。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是指构成地理空间框架和空间信息网络的一系列地理空间实体或特征。
它表示地理空间属性和地理环境中各元素特征,如主要水资源、土地利用、自然灾害、社会空间结构等。
它被广泛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地理数据的调查、收集、存储、
表达及操作的基本对象,从而提供空间化的理解和支持。
根据其具体特征,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可分为五大类:
(一)植被要素。
植被是指以植物体现出地表性状的各种植被形态,其主要特征有植
物物种、植被类型、植被分层、植被重要性等,分类代码为PVI01~PVI50。
(二)水文要素。
水文要素是指水资源相关的要素、以及水系及其分布规律性的真实
体现,其主要特征有河流名称、湖泊名称、水库名称、水文区代码、水位特征相关内容等,分类代码为HVI01~HVI50。
(三)土地利用要素。
土地利用指地表空间面上经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态活动而
造成的各种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分布情况,其主要特征有土地利用类别、盖度、利用方式、
根据周围地域影响程度等参数来表征划分地类,分类代码为LUI 01~LUI50。
(四)社会经济要素。
社会经济要素是指具体区域内的社会状况和经济特征信息,如
行政区划、人口及出生率等,其主要特征有行政划分、人口普查、经济指标、公共服务区域、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分类代码为SES001~SES050。
(五)自然灾害要素。
自然灾害也叫天灾,是指因自然条件发生的危害人类、宠物、
农作物等生命及其财产安全的灾害事件,如洪水、地震、滑坡等灾害的发生位置、特征、
强度等,分类代码为HZI01~HZI5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和代码1.地物类型分类:a.水体:代码为1,代表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水体。
b.土地:代码为2,代表陆地表面的各种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c.建筑:代码为3,代表各种建筑物,如房屋、工厂、学校等。
d.交通:代码为4,代表交通设施,如道路、桥梁、铁路、机场等。
e.边界:代码为5,代表各种区域间的边界,如国家边界、地区边界等。
f.地形:代码为6,代表地表的各种地形特征,如山脉、丘陵等。
g.植被:代码为7,代表各种植被类型,如森林、草原等。
h.气候:代码为8,代表不同气候区域,如热带、温带、寒带等。
i.水位:代码为9,代表水位标高、水位线等水文要素。
j.地下:代码为10,代表地下水、地下岩层等地质要素。
2.地物属性分类:a.名称:代码为11,代表地物的名称。
b.面积:代码为12,代表地物的面积。
c.高度:代码为13,代表地物的高度。
d.人口:代码为14,代表地物所容纳的人口数量。
e.温度:代码为15,代表地物的温度。
f.降雨:代码为16,代表地物的年降雨量。
g.土壤:代码为17,代表地物的土壤类型。
h.矿产:代码为18,代表地物所包含的矿产资源。
i.水质:代码为19,代表地物的水质状况。
j.土地利用:代码为20,代表地物的土地利用类型。
这些分类和代码是根据国际标准和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可以在GIS软件中使用,方便地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分析。
通过对地理信息要素进行分类和编码,可以提高地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方便用户对地理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同时也方便地理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项目编号: ZXPR-SU020-2003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Version: 2.5本文档使用部门:■主管领导■项目组□客户(市场)□维护人员■用户■监理方执行CMMI三级过程文档标准南通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评审、分发和版权编制:国土项目组编制日期:批准:批准日期:提交:提交日期:评审:评审日期:分发编号:分发日期: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并以任何形式传播。
Copyright 2000-2005 by Zhengxian Cyber Technology (Shenzhen) Ltd.All Rights Reserved.No part of this document may be reproduced or transmitted in any form or by any means without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Zhengxian Cyber Technology (Shenzhen) Ltd.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参考标准 (3)3分类、编码原则 (3)3.1 科学性、系统性 (3)3.2 相对稳定性 (3)3.3 不受多比例尺地形图的限制 (3)3.4 完整性和可扩展性 (4)3.5 兼容性 (4)3.6 适用性 (4)4基础地理数据集的名称及代码 (5)5比例尺代码 (6)6基础地理数据分类编码方法 (7)7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表 (8)附录A 图层命名规范 (37)(1)图层名称结构 (37)(2)基础地理数据子集及特征代码 (37)附录B 《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与国土基础数据分类对照表 (39)附录C 《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与《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对照表 (59)附录D 《基础地理数据分类与代码》与《1:5000 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对照表 (81)附录E 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层及数字化作业指导书 (99)附录F 1:5000 1:10000比例尺地形图要素分层及数字化作业指导书 (117)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市基础地理数据是指市城市地表和地下的自然地理形态和社会经济概况基础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地形数据库数据分类编码执行国家标准《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 13923-92)。
代码为五位数字码,其结构如下:
代码要素名称
10000 测量控制点
11000 平面控制点
11010 大地原点
11020 三角点
11021 一等三角点
11022 二等三角点
11023 三等三角点
11024 四等三角点
11030 导线点
11031 一等导线点
11032 二等导线点
11033 三等导线点
11034 四等导线点
12000 高程控制点
12010 水准原点
12020 水准点
12021 一等水准点
12022 二等水准点
12023 三等水准点
12024 四等水准点
13000 其它控制点
13010 天文点
13011 天文主点
13012 一等天文主点
13013 二等天文主点
13014 三等天文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