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人才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50.04 KB
- 文档页数:2
论《史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发表时间:2019-01-23T16:58:21.16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1月总第166期作者:宋玉[导读] 司马迁在塑造典型人物的同时,抓住了特征,写谁象谁,没有重复。
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初级中学722200摘要:司马迁“籍人以明史”,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使他的《史记》有别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而自成一家。
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史记》写人更具全面性和典型性,立体的创造了一套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立体创造细节描写浓郁的抒情一、《史记》抓住人物特征,全面概括,集中刻画1.从把握特征入手,进行艺术概括。
司马迁在塑造典型人物的同时,抓住了特征,写谁象谁,没有重复,不见雷同,都是独具风采的“这一个”。
如同为帝王,汉高祖的无赖、汉惠帝的软弱、汉武帝的仁厚,写得各有各的特点;同为谋臣,范增性情暴躁、事不成则好怒,而张良沉者镇定,虽临大事却不慌不忙、从容定计;同为战将,白起直言得祸、疏于自全,王翦却老成持重、善于保身。
这些人物都写得特征鲜明,具有典型性。
2.运用“互见法”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司马迁运用“互见法”,集中史事,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突出人物个性,避免了帐薄式记录人物形状的毛病。
司马迁在写每一个人物传记时,都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这一主题去选择和组织材料,对于那些不利于表现主题,或有损于人物形象完整性的其他史实,则放到与之有关的人物传记中去加以叙述,还有的干脆略而不载了,所以《史记》人物传记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他的集中性。
二、《史记》中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特征1.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在《史记》中,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俯拾即是。
如《酷吏列传》写张汤儿时,劾鼠具狱,虽是儿时的游戏,却异常生动地突出了张汤的残酷性格,再如《李斯列传》写李斯少时见厕鼠和仓鼠而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
”以突出其“重爵禄”的思想性格。
司马迁捕捉的细节,并非猎奇,或为细节而细节本身,他总是放在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做宏观审视,所写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职业教育2021年第6期301《史记》 因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贯注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而被公认为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刘勰赞其有“博雅弘辨之才”;鲁迅在 《汉文学史纲要》 中说:“ (司马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 《春秋》 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矣”。
对 《史记》 的文学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本文试从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价值观和 《史记》 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等方面来浅析 《史记》 的文学价值。
1 《史记》进步的历史观、价值观司马迁自幼经过严格的史官训练,成年后又游历名山大川,并在西汉朝廷中任职,目睹在政治权力中心斗争的各种人和事,最终形成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的进步历史观。
他对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具有深入的思考,认为不是天意、天命而是人的客观力量决定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同时他还注重思考历史前进的原动力和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并敢于表达自己异于常规,有别传统的见解,这显示了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的思考是深入其本质的,与后世平铺直叙事件过程和人物生平的史书有根本区别,更能在本质上和深度上体现历史真实,故被誉为“实录”。
同时司马迁把这种深沉的思考凝注笔端,从而也使 《史记》 具有了强烈的文学性。
司马迁著史中所表现出的善恶是非观、正义感、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和对历史人事的进步思考,通过其文笔才华生动逼真地流传后世,是以后历代那些书写“帝王将相家谱”的史家绝难企及的。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价值观在 《史记》 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这使《史记》既具有再现历史的客观真实性,也因生动有致、疏宕曲折的文笔而兼具浓厚的文学色彩。
司马迁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吸取两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亦儒亦道、非儒非道”的思想价值体系,敢于对当代,尤其是武帝时代的政治持批判态度,也是他有别于正统史家的卓越史才的表现之一。
他在 《酷吏列传》 中称: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古代关于逆境出人才的事例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个信息化、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逆境出人才的理念愈发重要起来。
然而,这一理念却并非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源自古代的智慧和经验积累。
在古代,也曾有许多逆境中涌现出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故事令人感慨,也给予我们启示。
一、屈原——逆境中的忧国之才屈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逆境的写照。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深受古代文化熏陶,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政治抱负。
然而,由于他坚定地反对秦国的统一政策,他被流放到了荆蛮地区。
逆境中,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关怀,而是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离骚》、《天问》等诗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二、杨修——逆境中的智谋之才杨修,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谋士,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逆境和挫折。
年少时,他就失去了父母,被迫离开家乡,流落他乡。
然而,逆境并没有让他颓废,反而激发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他通过自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培养了卓越的才干和谋略。
最终,他成为了魏国的重要谋士,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正是逆境中的磨砺,让他成为了一个杰出的人才。
三、苏武——逆境中的坚韧之才苏武,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逆境和磨难。
他被贬谪到边疆地区,被敌人软禁多年。
然而,逆境并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他利用流亡期间的时间,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己的才华和技能。
最终,他成功逃脱敌人的软禁,回到中原地区,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逆境并非终点,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突破困难,取得成功。
四、司马迁——逆境中的坚持之才司马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逆境和磨难。
他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许多挫折和打击。
他曾多次被贬谪和软禁,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坚持写下了这部伟大的史书。
有关于人才重要性的文言文1. 关于人才的古文有哪些韩愈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翻译如下:《马说》韩愈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 一篇古文,讲的是关于人才的故事以前看过暂也没找到,现另提供二篇意义相似的文章与你,希对你有用。
掷凫猎兔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买一凫②而去。
原③上兔起,掷之使击④。
凫不能飞,投⑤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
至三四。
凫忽蹒跚⑥而人语⑦曰:“我鸭也,杀而食也,乃其分⑧,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⑨?”其人曰:“我谓尔⑩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11,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12得兔否?”——《艾子杂说》[注释]①鹘:一种可用来打猎的猛禽。
鹘音hú。
②凫:野鸭子。
凫音fú。
③原:原野。
④掷之使击:投放出野鸭子,让它袭击兔子。
⑤投:掉落。
⑥蹒跚:走路一瘸一拐,摇摇摆摆的样子。
文言文中的思想与治国理政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思想的媒介。
而文言文中的思想与治国理政,更是体现了古代文人智慧与治国经验的结晶。
本文将通过对几位古代文人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文言文中的思想与治国理政。
第一部分:孔子的《论语》中的思想与治国理政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与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与治国理政被广泛地传承和运用。
在《论语》中,孔子以简洁而深刻的文辞,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例如,“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句名言强调了一个君子在治国理政中应有的自律和责任感。
他认为一个君子应尽其所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而同时也要拒绝做一些有损于道德和民众利益的事情。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仁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要求君子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塑造人才,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汉代史书中的思想与治国理政史书作为记录历史和记录古代政治经验的载体,也是了解文言文思想与治国理政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汉代的史书中,例如《史记》和《汉书》,包含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文人的治国理政思想。
例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君主应尊重天命,并通过自身的德行来感应上天,以保障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各个朝代所借鉴。
此外,刘向在《世说新语》中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和典故,表达了他的治国理政思想。
他通过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反映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治国策略。
他认为君主应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并倡导德行和公正的执政方式。
第三部分:唐诗中的思想与治国理政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古代文人在治国理政上表达思想的重要形式。
在唐代的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治国理政的思考与观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看作是对国家兴衰的一种思考。
诗中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自然景观来象征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浅谈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北方民族大学支晓亮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司马迁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的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他以恢宏的气势,旷代的奇才,惊人的意志,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记》,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篇章。
司马迁作为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本文探讨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阐述,一是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二是司马迁《史记》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三是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人格精神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阐述,来具体探讨司马迁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司马迁;儒家思想;《史记》一、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的原因司马迁接受儒家思想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和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其次,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思潮决定的。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思想在其编写的《论六家要旨》可以看出,虽然倾向于道家的的黄老思想,但是他对儒家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尊重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例子中看出,其一就是其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十分的尊重,高度评价孔子的历史功绩,并且以继承孔子的事业为荣。
《史记》就是效仿《春秋》而作。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明白无误地透露了这一真情,这就是司马谈临终的遗命。
遗命的中心意思是表达了自己的未竟之业。
遗命中也透露了两点意思,第一说自己所从事的撰述工作是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事业的继续,是以孔子为楷模。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崇敬。
第二是说自己所撰述历史的路子同孔子不同,要着力去写“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司马谈虽然说自己撰述历史的路子同孔子不同,但他着力去写“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些却都是体现了《论语》中的思想。
其二就是司马谈让儿子司马迁拜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两位儒学大师为师,,跟随他们学习儒家思想。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谈对儒家思想的尊重。
司马迁从小就跟随两位儒学大师学习儒家思想,自然而然,儒家思想给了他最基础的知识和启蒙。
史记中智慧的当代价值《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这些智慧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远的启示。
首先,史记中的“仁政”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治理理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那个时代,统治者若能施行仁政,关爱百姓,便能赢得民心,国家昌盛。
而在当今,政府的职责同样是为人民谋福祉,关注民生问题,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都是仁政理念在当代的体现。
一个以人为本、关心民众疾苦的政府,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其次,史记中的“诚信”观念在当代商业活动中至关重要。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在商业交往中,诚信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石。
那些诚实守信的商人往往能够赢得客户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获得长久的发展。
相反,欺诈和失信行为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的衰败。
如今,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时代,企业应秉持诚信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合同承诺,以诚信经营赢得市场竞争。
同时,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也要坚守诚信,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
再者,史记中所展现的“居安思危”的意识对当代社会同样具有警示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朝代和国家在繁荣昌盛之时,因忽视潜在的危机而走向衰落。
如今,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个人,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危机意识。
对于国家而言,要时刻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对于企业来说,要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变化,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对于个人,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应对可能面临的失业、疾病等风险。
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才能在危机来临时从容应对,化险为夷。
此外,史记中众多人物的励志故事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奋斗的动力和榜样。
比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实现复国大业。
青青葵自购好书|一部真正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史记》,值得家庭收藏!史记让孩子更有智慧好书必读清单青青葵,是一家致力于推广青少年阅读的网上自购书店。
近日,他们推出了一部真正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好书——《史记》,并且认为这本书值得家庭收藏。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论著,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战争、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线,考订了我国从远古到汉代的历史。
事实上,《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本培养孩子们智慧、开拓视野的好书。
本篇文章将全面解读《史记》,并推荐其为好书必读清单。
《史记》的优势:1.观念上升到整体和系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单独学习一个人、一件事情、一段历史会让他们感到孤立和单调。
而《史记》则是一部纵贯古今、贯穿三千年的历史长卷。
它将各大事件,各个朝代,各种人物串联和解析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在对单独事物进行研究的同时,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下来观察。
这就使得中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具体的历史事实,也能更好地对其相关性、整体性进行思考与理解。
2.推荐阅读《史记》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基于其完整的传记史思想,对于某些更加优秀或是有特别表现的个体或事件也收录了相当的篇幅,如孔子、韩非子、曹操、刘备、项羽等等人物。
父母可以将《史记》作为家庭读物,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推荐阅读的章节或内容,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深度。
3.培养历史意识和视野《史记》书中所记载的人物,是具有人民群众情感、思想和道德准则的典范人才。
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并且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社会的背景和时代的变迁。
通过阅读《史记》,中小学生可以对自己的祖先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使得中小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在培养历史意识和视野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的国家荣誉感和爱国情怀。
4.激发探究欲与好奇心在阅读《史记》过程中,中小学生会对其中的人物、事件产生很多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以真情再现人情用神韵塑造形象——从高中语文中《史记》选文看司马迁传记文学的人物刻画戴娟戴桂敏武汉市武汉中学内容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草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涉及人物四千多,重要人物百多名。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借助精彩细腻的描写在特殊环境中刻画人物特性,更注重借助典型历史事件着力刻画人物形象,这就使得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带有普遍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仅从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四篇作品中浅易分析太史公刻画人物的高超笔法。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信陵君项羽刘邦蔺相如人物刻画“往事越千年”。
有史以来,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在原野和庙堂、战火与笙歌之中,曾诞生过无数的英雄豪杰,或许他们贵贱不一、愚智各异,但都曾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巨轮。
谈中华民族的“史”,自当从《史记》开始,而那两千多年前的许多历史人物在《史记》中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
司马迁的《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显赫:它首先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创立了纪传体裁,是我国古代史书体例的奠基之作;它更是一部文学著作,是上承《左传》《国语》《战国策》而影响及至当今的古代史传散文创作的典范。
司马迁用生动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塑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且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成为后世的史传散文、传记散文和历史小说及当代影视文艺作品的肥沃土壤。
《史记》内容丰富,高中语文课本中主要选取了富有浓郁文学色彩的记传部分,旨在激发引导青少年学子们能走进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
从《史记》中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有《鸿门宴》《项羽之死》《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
本文将以以上作品中的人物为对象分析司马迁在传记文学《史记》中的人物刻画方式。
第一把握人物基本性格特征,细致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浅谈《史记》人物形象塑造作者:刘娟概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对比映衬,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马迁十分重视这种手法的作用,并且能够巧妙运用。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司马迁为了突出这句话,先写廉颇的骄横以与蔺相如的忍让映衬。
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骄横无礼,“不肯与会”、“称病不朝”、“引车避匿”,但作者没有交代蔺相如这么做的动机,作一跌宕,从而引出舍人的规谏(也是读者的疑问),以舍人的狭窄心胸反衬蔺相如的坦荡襟怀,又作一跌宕;蔺相如的答话,先将廉颇与秦王比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着指出连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将军?又一宕;接着分析赵国的安全系“吾两人”,不能两虎相斗,又一宕;几经腾挪跌宕,作了许多铺垫,到最紧要最醒目的地方,才点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句话来,这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个睛一“点”,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读者面前耸立起来了。
史传文学中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运用。
司马迁运用细节塑造人物的一个新成就,就是使细节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体现人物性格。
司马迁写《史记》爱在人物传记的一开头,就用一两个细节来刻画人物。
如《陈涉世家》开头写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留侯世家》写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李斯列传》开头写李斯观厕鼠之别而叹;《张汤传》写张汤劾鼠掠治如老狱吏等等。
这些细节看来似乎与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甚关系,但仔细一想,它们却富于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义。
它们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志趣、抱负和性格发展的趋向,或确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从侧面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风云、政治问题,在其中寄寓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物的褒贬。
高尔基说“创造——这就是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体。
《史记》读书心得大全7篇《史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传记史,也是司马迁在周游世界之后呕心沥血完成的一部杰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史记》读书心得大全,欢迎大家来阅读。
《史记》读书心得大全篇1煮酒论剑、大义凛然,《史记》里的人物哪个不是黜陟幽明。
那荡气回肠、终生难忘的故事仍为人们传诵不绝。
《史记》的第一个故事便是五帝的传奇故事:讲了为人们的利益历尽艰辛的炎帝,聪明机敏、明辨事物的黄帝,明察是非、做事一丝不苟的唐尧,谦让有礼又以德服人的虞舜,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
他们都具有难得的品德,他们为人类发展进化作出了无量的贡献。
《史记》中还有一个故事:晋公子重耳流亡时,绝粮断炊,而他的随从介子推为了保住重耳的命,不惜割下打退上的肉让重耳充饥。
当到达晋国成功登基后,其他几位随从都得到了奖赏,唯独介子推什么赏赐都没要,而且还带着老母隐居山中,重耳一气之下下令放火烧山,其实是希望介子推能出山,但是介子推最后还是烧死在了山里。
重耳后悔不已,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和谢意,重耳决定将这座山命名“介山”,并且规定每年这时家家都不可以生火,这便是著名的“寒食节”。
介子推这种为主人无怨无悔而在所不辞的忠义、一身清风的廉洁令人惊叹和赞赏。
除了坚贞不渝的介子推和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五帝。
《史记》还有许多故事: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明争暗斗;愚蠢至极的秦二世;识大体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西楚霸王项羽的传奇;匈奴首领单于杀父自立的残忍无理;管仲和鲍叔牙的生死之谊;稳重谦和的晏子。
这些故事离奇生动,摄人心弦。
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据史料记载《史记》作者司马迁受过宫刑,在古代,宫刑对男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但他在欲轻生之前想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终于,他想通了,也终于使他的死“重于泰山”。
《史记》是一部明写历史的书籍;是一本体现作者感情精神文明的书籍。
看史记,也就是在看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相信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
古代重视人才的典故古代的中国历史上,人才一直被重视和追求。
人才被视为国家兴盛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古代的故事中,有很多关于人才的典故,这些典故展示了古代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典故,以展示古代重视人才的态度。
第一个典故是《韩非子·五蠹》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国家的官员,他非常聪明能干,但是他却被国君冷落。
后来,国君因为听信了别人的谗言,决定将他流放。
这个官员听说后,毫不气馁,他说:“我可以帮助国君解决国家的问题,如果我能成功,就让我继续为国效力;如果我失败了,就让我离开。
”国君同意了他的请求。
结果,这个官员成功解决了国家的问题,国君也因此而感慨万分,对他大加赞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才是宝贵的,只要他们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就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第二个典故是《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魏公子的人,他有很高的才能和德行,但是他却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和排挤。
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投靠别人呢?那样你就能得到重视和尊重。
”魏公子回答说:“我宁愿被人鄙视,也不愿意去依附别人。
因为只有独立自主,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才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精神,不要追求权势和地位,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就是一种成功。
第三个典故是《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两位智者范睢和蔡泽。
他们年轻时都非常聪明,但是他们都没有被当时的国君重用。
范睢和蔡泽决定离开国家,去寻找更好的机会。
后来,他们经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终于找到了一个国家的君主,他们用自己的才能帮助这个国家解决了很多问题。
国君对他们大加赞赏,并请他们留在国家工作。
范睢和蔡泽回答说:“我们会为国家尽力效劳,但是我们希望国君能够给予我们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国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且重用了他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才是宝贵的,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以上这些典故都展示了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追求。
《史记》读后感(通用15篇)《史记》读后感1在许多本老师规定的海量阅读书籍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史记》,因为它的里面有一个个能改变人心灵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有三大类:本纪、世家、列传。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平原君列传》中的《赵胜惜才》,体现了平原君赵胜的知错能改和珍惜人才的高尚品格。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汉朝的太史令,我很佩服他,首先是因为他能博览群书,归纳出这么多的历史故事,是很了不起的。
其次是因为他能在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后,加上那几句振奋人心的话,真是让人无法挑剔,赞叹不已呀!在《韩信被杀》的故事之后,太史公写道: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韩信是一个英雄,原来他也有狂妄的一面,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从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才能的人,既然已经显现出了自己的光芒,就不要太骄傲,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史记》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
这本书振奋了我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的心灵!《史记》读后感2我最爱的就是《史记》。
静静地,如同静静的流淌的河,流过我的心底。
也许是因为历史书本的空缺,也许是遗落了太多太多,许久许久的共鸣,我便爱上了《史记》。
没有太多的伏笔,没有太多的伤愁。
它留给我的,只是书上没有写的,然是在读后,一种百感交集的情绪充斥着身心,一种莫名的回首,忘却自我。
在你读它时,它便慢慢在浸渍着你,控制着你的思想,直到心底,它便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怎样也挥之不去。
我喜欢吕后的狠毒,喜欢她对戚夫人的所做。
那才是真正的的女人。
正如《史记》所说,“那总比虚伪的为丈夫找小老婆,却又背后耍心计得要来的强。
”我喜欢楚霸王在生命的最终,用尽自我的最终一点余力来拼搏。
然后在乌江,回忆,惜别。
“力拔山兮,气盖兮……虞兮虞兮奈何兮。
”楚歌的凄凉回荡。
我喜欢亡国之帝——溥仪,在皇太后颤抖的将玉玺交出时,他正在爬树、嬉笑。
《史记》世家中人物的共同点
《史记》("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
它包括了从上古黄帝时期直到汉武帝初年的历史。
《史记》中的“世家”部分主要记载了一些贵族家族和杰出人物的历史。
这些人物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贵族或显赫家庭背景:多数世家中的人物出身于贵族或者有显赫家庭背景,这使得他们在政治、军事或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2. 文化和教育成就:世家中的许多人物不仅在政治上有成就,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显著的贡献,如才艺、文学创作、历史记录等。
3. 在历史上的重要角色:这些人物通常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作为正面的典范还是反面的教训。
4. 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身处高位,他们往往与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相连,包括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其他世家或政治对手的互动等。
5. 道德和伦理观念:《史记》中的许多叙述也侧重于道德和伦理观念,通过世家人物的故事来展示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
这些共同点不仅反映了《史记》的叙述重点,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