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明天不封阳台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 格式:docx
- 大小:90.26 KB
- 文档页数:4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同理心。
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节约资源的习惯。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主要内容介绍课文讲述了一个家庭在面临阳台是否封起来的决策时的故事。
故事中家庭成员们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和理由,最终达成了共识。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表达了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的思考。
2.2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对话和内心独白等写作手法。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3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述、对话和内心独白等。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动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阳台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到阳台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阳台,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阳台的作用和功能2. 阳台装修注意事项3. 阳台植物的选择与养护4. 阳台运动与休闲5. 阳台安全性考虑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阳台的作用、功能和装修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阳台植物选择与养护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阳台运动与休闲的方式。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阳台设计精美的住宅,加深对阳台功能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阳台的美丽与实用。
2. 讲解阳台的作用和功能,让学生了解阳台的重要性。
3. 分析阳台装修的注意事项,强调安全性和实用性。
4. 讲解阳台植物的选择与养护,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5. 探讨阳台运动与休闲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阳台植物养护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六、教学内容:1. 阳台的空间利用与布局2. 阳台家具的选择与摆放3. 阳台装饰技巧4. 阳台功能拓展5. 阳台与室内环境的和谐统一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阳台空间利用与布局的方法。
2. 示范法:展示阳台家具选择与摆放的实例。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阳台装饰技巧的讨论。
4. 小组合作法:分组探讨阳台功能拓展方案。
5. 案例分析法:分析阳台与室内环境和谐统一的案例。
八、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阳台的空间利用与布局。
2. 讲解阳台家具的选择与摆放,让学生了解如何选购合适的家具。
3. 讲解阳台装饰技巧,提高学生美化阳台的能力。
4. 分组讨论阳台功能拓展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语句和词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学会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意识,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公共空间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基本内容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介绍课文情节和主要角色的介绍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的概述2.2 课文关键语句和词汇的解析解释和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城市阳台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阳台的联想和兴趣。
提问学生对阳台的看法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阳台的意义和价值。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词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两个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解读,分享给全班同学。
3.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分析课文作者的观点。
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关于作者观点的分析报告,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评价学生对课文关键语句和词汇的掌握情况。
4.3 批判性思维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评价学生在全班讨论中对他人观点的反馈和回应。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明天不封阳台》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明天不封阳台》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明天不封阳台》是一篇关于城市环境问题的文章,作者通过对阳台的描述,揭示了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呼吁大家关注环境保护。
2.2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思想,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介绍课文背景,解析课文内容。
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交流。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互相交流。
4.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4.5 总结发言: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收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提出和交流。
5.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
5.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好《明天不封阳台》的文本,以及相关的辅助材料,如环境保护的案例、新闻报道等。
6.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工具,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内容概述。
2. 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作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观点。
3. 探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4. 思考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我们应采取的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环境问题和人物态度。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内容。
2.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氛围。
3. 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
4. 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人物态度及其合理性。
5.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环境。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分析学生的作业文章,评估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对环境保护主题的把握。
4. 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了解学生对本次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文本。
2. 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新闻报道。
3. 环境保护的统计数据或研究报告。
4. 写作模板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的环保项目或自然保护区。
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即“明天不封阳台”所传达的环保意识。
2.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描绘手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分析文章描绘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明天不封阳台》全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预习效果。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探讨文章描绘手法。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5.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意见。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主题,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环保的认识和做法。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环保意识的提升。
2. 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步,包括信息获取、推理和判断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附近的环保设施,加深对环保的认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环保经验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3.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征文比赛、海报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性。
教学内容:《明天不封阳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掌握文章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2、学习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1、寻找矛盾话语因子,理解文章深刻的主旨;2、粗读理清线索,精读重点语段,感悟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悟简洁而传神的描写;认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难点:学习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间:1教时方法步骤: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板书:明天不封阳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1)字音倏然霓虹灯翘望驯美孵化蚂蚱鳞次栉比悖论自给自足龟裂荒芜蜷缩喧嚣温馨(2)解释词语喧嚣、蹒跚、倏然、蜷缩、鳞次栉比、瞬息即逝2、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作者一开始为什么决定要封阳台?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呢?③在阳台前加上不同的词语能理出文章的线索吗?三、研讨探究1、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与“我”决定不封阳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考虑?2、面对封阳台的事情,归纳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由这些鸽子作者有哪些想法呢?你从作者的态度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呢?4、你认为全文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5、找出文中矛盾的话语,分析人物的性格6、品味语言,鉴赏简洁传神的描写鲁迅先生说:“刻画一个人,最俭省的办法就是刻画他的眼睛”。
我们也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大家看课后练习二,讨论后面的几个问题,体会这种人物刻画的方法。
四、总结拓展1、主旨本文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提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夹叙夹议,线索清晰。
文章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串全文,有叙有议,叙议结合。
3、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料,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资源,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五、播放乐曲《天堂》六、布置作业1、请运用生动细致的语言刻画一个人或一个小动物的眼睛2、预习《治水必躬亲》。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阳台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保护阳台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3. 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阳台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践行环保行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阳台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习惯。
五、教学内容1. 阳台的意义和价值2. 保护阳台的重要性3.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4. 阳台环保实践活动5. 总结与反思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阳台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阳台的意义和价值提问:阳台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阳台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因为保护阳台而带来的美好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阳台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阳台?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5. 实践操作布置课后作业:制定一个阳台保护计划,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的实践情况。
2.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讲解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
3. 阳台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阳台环保实践活动,如种植绿植、清理阳台垃圾等。
4. 分享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心得,交流如何更好地保护阳台。
《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利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利弊。
2. 如何看待和处理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环境影响。
2.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关注环保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分组讨论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利弊,促进学生思考。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影响。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收集有关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资料,制作课件。
2. 分组准备讨论题目,提前通知学生。
3. 准备真实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城市阳台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关注,提问:“你们注意到身边的阳台有哪些变化吗?”2. 新课导入:介绍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定义,讲解封闭阳台与不封闭阳台的优缺点。
3. 案例分析:展示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利弊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5. 小组合作:各小组选取一个阳台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环境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环境影响。
2. 学生分享调查研究成果,展示团队协作成果。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八、作业布置2. 调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对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看法,了解大众的关注程度。
九、课后跟进1.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2. 与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帮助其提高认识。
十、课程延伸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阳台封闭与不封闭的环境影响。
2. 组织学生参加阳台绿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优秀7篇明天不封阳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2.体会、领悟文中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及恰倒好处的议论。
3.明确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问大家,你们家的阳台是封着的吗?(是)为什么要封着呢?也就是说阳台封着能带来什么好处呢?——阻隔声音,多出一块地方等等。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封了阳台后会失去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明天不封阳台》中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和结构。
阅读形式:默读设问1:文中的“我”一开始就决定不封阳台吗?——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设问2:在决定明天要封阳台后,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议论?——(1)看到了“鳞次栉比……霓虹灯”。
议论“都市原来……土中的老酒……”(2)一只受伤切怀有“身孕”的鸽子落在阳台上。
设问3:在我对明天是否封阳台不能确定时,我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议论?——看到了受伤的鸽子及儿子对待鸽子的行为。
(文中找具体语句)——想到了(1)让鸽子在我家多留些时日;(2)冯至的诗句;(3)我去内蒙古参加笔会的情景;(4)人们对待动物的一些行为;(5)楼前草坪变成滑梯,跳床和电子游艺室的情景。
议论:(1)这故乡……情感的归属罢。
(2)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有了一种失落感。
(3)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4)我们太习惯……一声声哭诉。
设问4:我决定不封阳台是为了什么?——为了……,为了……,也为了……三、本文有很多议论的语句,它很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但作者的议论可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建立在具体地描写基础上的。
设问:本文有哪些描写的内容。
画出来,分析一下。
——对受伤鸽子的描写:“蜷缩、瞪大惊恐的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令人怜爱。
”这些反映了鸽子什么样的心理?——见课后练习二(与哪段议论相呼应)(词语表达作用分析角度)——对儿子对待鸽子行为的描写:惊喜、充满忧虑、做窝、作晚餐。
关于《明天不封阳台》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明天不封阳台》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据。
2. 环境问题:让学生通过文章了解阳台封与不封的环境影响,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3. 论证方法:分析文章中的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论证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境保护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内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阳台封与不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
3. 内容讲解: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据和结论。
4.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案例分析:分析阳台封与不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来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评估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审阅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文章论证方法的掌握和环保观点的阐述。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创新性,以及他们在作业中是否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运用所学论证方法。
七、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师在课后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
2024年《明天不封阳台》教案(优秀9篇)《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篇一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篇二1、语言形象、叙议结合2、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解决如下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试着理解词语并造句鳞次栉比、驯美、喧嚣、蹒跚、温馨、龟裂2、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故事情节3、提出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对上述问题,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分别解决1、明确生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重点词语造句2、要求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故事3、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文章语言描写是很重要的,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书上划出来读一读、反复品味,同时做到:1、想一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把体会写出来作旁注(引导学生善于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做标记)2、可以读给周围的同学听,让你的同位评论,从你的读中感受到什么?师生共同赏析精彩片断,在这一过程中注重朗读指导,引导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教师注重范读。
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对精彩段落要求背诵3、如果生没有赏析,那么师引导赏析精彩片断例:1、描写鸽子的两段,注重分析眼神2、第十段中的一组排比句3、师引导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体现出来?这属于哪种表达方式?由此引出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揭示主题引导深入思考:文章最后写道: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了……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你的心完全轻松了吗?你还能想到些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写一段话。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准备,理清思路,提问多名学生回答总结梳理:让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强调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附:板书设计明天不封阳台杜卫东和谐相处议论——揭示主题共生共荣《明天不封阳台》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线索,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2、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教学重点: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引用“警示录”之“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只鸟被捕,人们才发现,钱财不能吃!——印第安歌谣”这个歌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们先来倾听一位作家的心灵历程,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板书课题:明天不封阳台)二、检查预习1、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学生朗读沐浴mù 霓虹灯ní 倏然shū 蜷缩quán 恬淡tián荒芜wú 鳞次栉比zhì 孵化fū 焚毁fén 悖论bèi龟裂jūn 蚂蚱màzha 温馨xīn 自给自足jǐ喧嚣xuānxiāo 蹒跚pán shān2、完成反馈练习一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思考: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课文是围绕着什么话题展开的?明确:围绕“明天要不要封阳台”这个话题展开2、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与态度经历了一番变化,围绕“明天要/不要封阳台”,整理出“我” 的态度变化情况学生速读课文,整理观点,全班交流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要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这也是本文的线索)四、探究课文1、思考问题,讨论交流:(从原文中找句子)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明确: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明确:“明天还封阳台吗?” 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明确:三个“为了”总之,决定不封阳台是为了人和自然和谐地相处2、小结: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以小见大,揭示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大主题五、品味生动传神、具有画面美的`语言1、描写语言简洁传神,构成图画美文章在记叙和议论中,兼有描写之笔,如对内蒙古草原风光的描写、对鸽子的描写,都充分抓住对象特征,用笔虽不很多,却显得生动传神构成图画美1欣赏画面,读作者的描写语言,教师评点2仔细找出、朗读、品味对鸽子的描写,完成课堂练习二(运用有关多媒体课件)2、议论语言生动形象,构成图画美1本文描写语言具有图画美,下面我们来欣赏本文的议论语言,请找出来(在书中勾画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论述的句子)师生交流,齐读这些句子2这些议论句跟我们以往接触的议论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妙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一般说来,议论往往使用比较抽象的概念构成判断,进行逻辑的推演本文的议论却较多地使用形象的画面来说话,具有图画美如文章写道:“酒楼门口,不再……张开捕网”这里以四幅典型的形象画面,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强化了表达效果: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并表现了美好的期盼,使语言有了更多的意味反复朗读、品味其中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和所用的修辞手法,完成课堂练习三(展示多媒体画面)3、小结:语言生动传神、具有画面美六、练习:短文对比阅读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明天不封阳台人和谐共处与共生共荣自然教后小记:本节课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和多媒体课件,基本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紧扣中考题型,实施有效课堂反馈练习但是,在语言仿写环节,需还进一步细化目标,降低仿写要求,向学生讲清仿写要求,重视指导方法的灵活,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挖掘语言的气势和妙用,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仿写成功的乐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实效《明天不封阳台》教案篇四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
一、教案基本信息《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明天不封阳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内交流,学会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4.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作者决定明天不封阳台?(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题目,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案例,讲解如何正确处理阳台问题。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学会解决问题。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环境、关爱他人?(2)每组分享实践活动成果。
5. 课堂小结六、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环境、关爱他人的作文。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封阳台的原因和重要性。
1.2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提高环保意识。
1.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封阳台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封阳台的原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活品质等。
2.2 阳台的重要性:休闲空间、晾晒衣物、观赏风景等。
2.3 不封阳台的潜在风险:安全问题、隐私泄露、噪音污染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封阳台的原因和重要性。
3.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阳台的作用和封阳台的原因。
4.2 讲解封阳台的原因和重要性:详细讲解封阳台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阳台对生活品质的影响。
4.3 分析不封阳台的潜在风险: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封阳台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
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封阳台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提出解决方案。
4.5 总结和反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和指导,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封阳台原因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5.3 学生创新性:评估学生在提出解决方案时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明天不封阳台》课文6.2 图片素材:阳台图片、封阳台相关图片6.3 视频素材:关于阳台利用和封阳台的视频6.4 网络资源:相关环保文章、案例分析等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封阳台的原因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环保的意识。
7.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封阳台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8课程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探讨环保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封阳台现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自己能够为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并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1.了解封阳台现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2.提出减少封阳台现象的解决方法;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重点1.分析封阳台现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2.探究减少封阳台现象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2.准备活动道具:干净的空罐子、拖鞋、纸张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用PPT展示一幅城市景象图,图片中有很多封阳台的建筑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 这幅图片中的建筑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封阳台的建筑物? - 封阳台现象对城市环境有何影响?第二步:讲解封阳台现象与环境影响教师简要讲解封阳台现象的原因和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强调封阳台现象导致阳台面积浪费、空气不流通、视野受限等问题。
第三步:探究解决封阳台现象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如何减少封阳台现象。
每个小组讨论后,让一名代表上台发表自己组的意见。
第四步:分析各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组的解决方法,总结出以下常见的解决方法: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封阳台现象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2.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们不封阳台,提供相应的补贴或奖励; 3. 设计更合理的建筑,提供更多且更适宜晾晒的地方; 4. 鼓励使用晾衣架、晾衣杆等替代封阳台。
第五步:环保行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行动,每个小组选取一种解决方法进行实践。
比如,小组一可以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封阳台的危害;小组二可以在学校周边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封阳台现象的看法;小组三可以设计一个更合理的建筑方案等。
第六步: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封阳台现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以及减少封阳台现象的解决方法。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明天不封阳台》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人: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了解社会、关注民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刻理解作者对于“封阳台”这一现象的批判精神。
(2)如何从课文中学到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正确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封阳台现象背后有何深层原因?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2)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从课文中学到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正确方法。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阳台封堵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到不封阳台的危害。
1.2 技能目标: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公共安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明天不封阳台》内容简介: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小区居民在阳台封堵问题上的分歧,引发学生对阳台封堵问题的思考,认识到不封阳台的危害,提高安全意识。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阳台封堵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不封阳台的危害。
2.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新闻报道,引入阳台封堵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探讨阳台封堵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不封阳台的危害。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阐述理由。
3.4 汇报与评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总结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新闻报道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5.2 课后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明天不封阳台》课文文本,及相关阅读材料。
6.2 物资准备:准备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教学设备,以及彩纸、笔等文具。
6.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阳台封堵问题的认知程度,为教学提供参考。
第七章:教学课时7.1 总课时:本教案共计1课时,即40分钟。
7.2 每节课时分配:课文阅读与讨论(20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汇报与评价(5分钟)、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线索。
2.理解文章主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学习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主旨。
2.学习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到视频里孩子起床刷牙的片段,我忽然想起了最近特别火的节目——
《爸爸去哪儿》。
2.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档节目特别火吗?
3.如果这只白兰鸽飞翔在片子里那些地方的上空,肯定觉得特别幸福吧?
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只受伤的鸽子,遇到决定封上自家阳台的父子俩,会有
什么样的遭遇呢?(出示课题)
二.预习检测,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找出表明“我”对于封不封阳台态度变化的句子。
(3)用原文中的话说说“我”为什么最后决定先不封阳台。
2.生读课文,交流
(1)“我”原本决定要封阳台,由于一只鸽子的到来决定先不封阳台了。
(2)明天要封阳台。
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线索“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3)我”不封阳台是为了——鸽子,儿子,自己的思绪。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分析“鸽子”。
(1)
(2)作者写鸽子的时候主要抓住了鸽子的什么描写?
宝典一:抓住特征描写,简洁传神。
2.分析“儿子”。
3.“我”不封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自己的思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文章中写“我”的思绪所占的篇幅最大。
那么这只鸽子的到来到底激发了“我”怎样的思绪呢?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呢?
4.提到思绪我就想到了我们学过的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先生从街灯明了,明星现了,想到了天上有街市,想到了天河,想到了牛郎织女。
作者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
这篇文章中很多地方也是这么写的,比如(举例):
出示第2节,请生读。
作者从眼前的高楼、霓虹灯联想到过去的荒草、土路,想到都市也如人一样。
出示:作者从都市的扩充和变化想到了都市如同人一样也在发育生长,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淡淡的惆怅。
5.请你读读文章8-12小节,选择一个段落,说说一只受伤的鸽子到底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思绪呢?激发他怎样的情感?
这些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呼吁大家保护自然。
6.文中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这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也是本文的主旨。
五.三读课文,学习写法。
1.作者由一只受伤鸽子飞进自家阳台,考虑到底封不封阳台这件小事,提出“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大主题,从写法上来说叫——以小见大。
这是老师给你们的第二个宝典,往往作文材料的选角点越小,越能反应出更深刻的主题,也更有震撼力。
2.文章中大多数段落的构成都是从一种事物或情感联想、想象到另一种情感或事物,这种写法叫做——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比如:举例
文章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更能阐明自己的观点,或抒发感受,恰到好处的议论
能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读者更能理解和品味出文章的主旨来。
这是我给你们的第三个宝典。
希望这些宝典能对你们写作文有帮助。
3.你能在下面两段话中选一段加上你自己的议论或是记叙吗?
六.总结课文。
1.同学们,康德曾经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
”文中稚气未脱的儿子把一片草地当作自己的伊甸园,“我”把大草原看做自己的故乡。
作者说先不封阳台,实际上也就是想让自己的心灵多一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啊!
2.但愿我们也能从自身做起,保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家乡也像《爸爸去哪儿》里的地方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