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低温原理与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56 MB
- 文档页数:12
人类制造低温的原理低温制造是指在自然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低温条件下,利用人类创造的技术手段,人工制造出低温环境,以满足各种需要,包括科学研究、医学处理、工业加工等。
低温制造技术可以制造出极低温度的环境,例如:液氦、液氮、液氧等低温液体,还可以制造出超低温度环境,例如:高温超导体所需要的液氦温度,以及可能的其他超低温度条件(例如亚开尔温度)。
人类制造低温的原理取决于不同的制造方式。
最常见的制造低温的方式是利用液化技术。
气体在压缩时会释放热量,而在减压时则会吸收热量。
因此,通过将空气压缩并冷却后,可使其变成液态,由于这些气体在液态下不会产生热,所以液化气体是制造极低温度的有效手段。
通常情况下,液态氮和液态氧是常见的低温液体,它们分别在多达77K(-196C)和90K(-183C)的温度下沸腾。
此外,由于氦的沸点只有4.2K(-269C),所以液态氦是制造极低温度的优质材料。
另一种制造极低温度的工艺被称为制冷剂技术。
制冷剂技术使用某些化合物,例如氟利昂和氨等,作为制冷剂,以便将温度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
在制冷剂技术中,制冷剂的变态可以被利用来降低温度。
制冷剂的变态可以被分为三个步骤:压缩、冷却和扩散。
在第一步中,制冷剂被压缩,而在第二步中,被压缩的制冷剂被冷却因而改变状态,从而吸收热量。
在第三个步骤中,制冷剂被扩散并进一步降温,从而释放热量并将可控制的低温环境传输至另一个区域或隔间。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制造低温的方法,例如:通过热辐射制冷(康拉德制冷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封闭一个盒子,将盒子本身作为一个热源,然后在盒子内放置一些隔离材料,例如反射镜和绝缘材料。
最后,需要在盒子内放置大量的黑色薄膜。
黑色薄膜可以通过吸收外部自然环境的热量而使盒子内温度持续降低至最终温度,通常可以达到20K(-253C)以下。
总之,人类制造低温的原理通常是通过将热量从特定的区域中去除,以使该区域的温度降低至所需的水平。
液化技术、制冷剂技术以及热辐射制冷等方法都有助于创造可控制的极低温度环境,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从而使低温制造成为现代工业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低温技术原理与气体分离低温技术是一种以极低温为工作温度的技术手段,用于处理和分离物质。
低温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如液化天然气工艺、空分设备、冷冻冷藏技术等。
在低温条件下,气体可以被液化和分离,这是通过降低气体分子的动能实现的,一般采用冷凝或吸附的方式进行气体分离。
低温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冷凝原理:冷凝是将气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
当气体的温度降低到或低于其饱和蒸汽压对应温度时,气体会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这是因为低温条件下,气体分子的动能减小,无法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凝结成液体或固体。
冷凝过程一般涉及到热量的释放,所以需要将冷凝器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下或采用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2.吸附原理:吸附是一种利用固体表面吸附剂与气体分子之间的吸附力使气体分离的过程。
在低温条件下,一些吸附剂对特定气体具有高的选择性,可以吸附目标气体,而不吸附其他气体。
通过连续吸附与解吸过程,可以实现对气体的分离和纯化。
吸附过程一般需要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力。
3. 物理吸附原理:物理吸附是一种基于物理相互作用力的吸附过程。
在低温条件下,气体分子与固体吸附剂表面发生范德华力(Van derWaals forces)相互作用,使气体分子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物理吸附过程主要受温度和压力影响,温度越低或压力越高,物理吸附能力越强。
低温技术常用于气体的分离和纯化。
气体分离主要通过适当的低温条件降低气体分子的动能来实现。
常见的气体分离方法包括:空分、液化天然气工艺、气体吸附等。
空分是将空气中的主要组分氧、氮和稀有气体按照不同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离的过程。
空分通常采用低温精馏技术,通过连续的冷凝和蒸发过程,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分离。
空分设备中的主要组件包括换热器、冷凝器、加热器、精馏塔等。
液化天然气工艺是将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甲烷进行液化的过程。
液化天然气工艺通常采用低温冷却和压缩等技术,将天然气中的杂质和碳氢化合物去除,通过降低温度和增加压力,将甲烷气体转变为液态。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制冷与低温技术是一门涉及物理、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领域,它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制冷与低温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从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原理入手,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制冷技术是利用物质的热力学性质,通过能量转移的方式将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以达到降低物体温度的目的。
在制冷技术中,常用的原理包括蒸发冷却原理、压缩冷却原理和热电制冷原理等。
蒸发冷却原理是利用液体蒸发时吸收热量的特性,通过蒸发器将被制冷物体的热量吸收,从而降低其温度。
压缩冷却原理是通过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器散热,使其冷凝成液体,释放热量,从而降低被制冷物体的温度。
热电制冷原理则是利用热电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冷热效应,实现制冷的原理。
其次,低温技术是指将物体的温度降低到较低的温度范围内,通常在零下100摄氏度以下。
低温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超导、超流体、超低温物理、医学冷冻、食品冷藏等多个领域。
在低温技术中,常用的原理包括制冷机制冷原理、液氮制冷原理和制冷剂制冷原理等。
制冷机制冷原理是通过制冷机将低温制冷剂制冷后传递给被制冷物体,实现降温的原理。
液氮制冷原理是利用液氮的低温特性,将其用作制冷剂,实现对被制冷物体的低温冷藏。
制冷剂制冷原理则是利用特定的制冷剂对被制冷物体进行制冷,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综上所述,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包括热力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对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制冷与低温技术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习题1第三章蒸气压缩式制冷(1)一、填空题1.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循环中,制冷系统由(),(),()和()四个基本部件组成,并用管道将它们串连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2.单级制冷机一般可用来制取()以上的低温。
3.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节流过程产生的蒸气是()出来的,该蒸气通常称之为(),它在蒸发器中几乎不产生()作用。
4.在制冷剂的状态图p-h图中,等温线在液体区()线,在两相区是()线,在过热区是()线。
5.在制冷剂的状态图p-h中可以看到,在过热区,蒸气的过热度越大,其等熵线的斜率越()。
6.制冷机的性能主要用(),()和()反映。
7.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制冷剂的汽化潜热越(),或节流后所形成的蒸气的干度越(),则循环的单位制冷量越大。
(填大,小,不变)8.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对某一具体的制冷剂来说,理论循环的蒸气比体积v1随蒸发温度或蒸发压力的降低而()。
若冷凝温度已经确定,则单位容积制冷量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
9.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比功与()和()有关。
10.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冷凝温度越(),蒸发温度越(),则制冷系数越小。
(填高,低,不变)11.设不同制冷剂工质在一定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完成制冷循环。
通过()可以反映系统的压力水平,通过(),()和()可以了解压缩机的工作条件,()和()可以反映制冷机的制冷能力,通过()可以反映制冷循环的经济性。
12.高压液体过冷对制冷循环的影响表现为:可使单位制冷量(),单位容积制冷量(),循环比功(),制冷系数()。
(填增加,略增加,减小,不变,或不定)。
13.由制冷剂的热力状态图可知,节流前液体的过冷度愈大,则节流后的干度愈(),循环的单位制冷量愈()。
因此,采用液体过冷循环,对提高()和()都是有利的。
14.采用液体过冷循环,在相同过冷度下,过冷使制冷量和制冷系数提高的百分数与制冷剂的()和()有关。
低温技术原理与气体分离低温技术是一种研究和应用低温条件下物质特性以及用于工业气体分离的技术。
气体分离是指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以获得纯净的气体。
低温技术利用物质在低温下的变化特性,如相变和温度依赖性的物理化学特性,实现气体分离。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低温技术原理和应用于气体分离的示例。
1. 液化分离法液化分离法是将气体冷却到低温并通过液化使不同成分分离开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基于不同气体的沸点差异来实现分离。
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的沸点分别为-183℃和-196℃。
通过冷却空气至-183℃时,氧气首先液化,然后通过分离设备将液态氧气和未液化的氮气分离出来。
2. 蒸馏分离法蒸馏分离法是利用液体沸点差异将混合液体分离的方法,其中也包括低温下进行的蒸馏。
液态空气中含有液态氮气和液态氧气的混合物。
通过将液态混合物加热至氮气的沸点-196℃,氮气首先蒸发成为气体,随后将气体与剩余的液态氧气分离。
3. 吸附分离法吸附分离法通过利用吸附材料对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来实现分离。
在低温条件下,气体分子在固体吸附剂上的吸附特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低温下,混合气体中的甲烷和乙烷可以通过不同的吸附剂选择性吸附的特性来进行分离。
4.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利用薄膜对气体分子的选择性透过性来实现分离。
低温条件下,某些气体分子的透过能力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可以使得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透过膜的速率不同。
低温下使用适当的膜材料可以实现对氢气和甲烷的选择性分离。
低温技术通过利用低温条件下物质的特性,如相变和温度依赖性,以及气体分子的选择性吸附和透过性,实现了气体的分离。
这些低温技术在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于液化空气、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的生产和纯化过程。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制冷和低温技术是为了提供低温环境而开发出的一项技术。
制冷技术主要用于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将热量从一个物体或空间中移除,以降低其温度。
而低温技术则是使温度进一步降低到极低的水平,通常用于实验室研究、医疗设备和工业应用等领域。
制冷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热力学和热传导的原理。
按照热力学原理,热量会从高温的物体流向低温的物体,直到两者达到热平衡。
因此,通过制冷技术,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和材料来降低物体的温度,使其与环境温度相比更低。
通常采用的制冷原理之一是蒸发冷却。
这种原理运用液体蒸发时吸收热量的特性。
当液体(通常是制冷剂)处于较低的压力下时,其沸点也会降低,因此液体会蒸发。
在蒸发的过程中,液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使得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在身体上喷洒酒精或水会感觉凉爽,因为当它们蒸发时会吸收皮肤表面的热量。
制冷技术还可以利用压缩循环来实现。
这种原理基于两种物质经历压缩和膨胀阶段时温度的变化。
在压缩阶段,制冷剂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器散热,变成高温高压液体。
接下来,液体通过膨胀阀控制放松到较低的压力,以降低温度。
在膨胀的过程中,制冷剂从液体变为气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然后进入蒸发器。
在蒸发器中,制冷剂在降低周围温度的同时,释放蒸发时所吸收的热量,重复循环使用。
低温技术则需要更加复杂的工艺来实现极低的温度。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梯级制冷。
梯级制冷依赖于多级的制冷循环,每个循环都有一个深冷剂和一个浅冷剂组成。
深冷剂的制冷剂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将其对应的温度传递给下一个浅冷剂的制冷剂。
这样,随着级数的增加,整个系统可以实现更低的温度。
目前最低的实现的温度约为100mK,也就是0.1K。
为实现这样低的温度,需要采用超导材料和特殊的制冷手段。
另一个常用的低温技术是制冷剂的制冷。
这种方法依赖于制冷剂的相变性质。
当制冷剂压缩时,其温度会升高,然后通过冷凝器和膨胀阀实现制冷剂的降温,然后进入蒸发器。
低温技术原理与气体分离低温技术是指通过降低物质的温度来实现对物质性质的改变或者应用的技术。
它包括低温物理学和低温化学两个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低温技术中的气体分离原理。
气体分离是低温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气体分离、液化气体的生产以及天然气的提纯等方面。
气体的分离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物理性质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分离开来的过程。
气体分离的原理主要包括物理分离原理和化学分离原理两种。
物理分离主要是利用气体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凝固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的差异来实现分离。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低温来实现,即采用低温物体作为分离和凝固的介质。
根据物料的不同特性,可以选择液态空气、液氮、液氧、液氩等低温介质进行分离。
这些低温介质极低的温度可以使气体快速冷却,从而使其分离出来。
例如,将混合气体通过一个管道引入液氮中,在液氮的低温下,高沸点的组分会首先凝固和液化,而低沸点组分则仍然保持在气态,从而实现了气体分离。
此外,还可以利用低温下气体的压力差来实现分离,例如通过调节制冷系统中的压力,在不同温度下使气体逐渐分离。
化学分离主要是通过气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并利用这种反应特性来实现气体的分离。
常见的化学分离方法包括吸附分离、膜分离和吸收分离等。
其中,吸附分离是将混合气体通过一定的吸附剂,利用吸附剂对其中一个或多个组分的更强吸附能力来实现分离。
膜分离是通过特殊的多孔膜使一些组分快速渗透而实现分离。
吸收分离是利用混合气体中组分对液态吸收剂的溶解度不同来实现分离。
综上所述,低温技术在气体分离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降低物质的温度,可以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实现气体的分离。
以上介绍的物理分离和化学分离实质上是互补关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气体分离,以满足不同生产和应用的需求。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制冷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将热量从一个物体或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空间,从而降低物体或空间的温度。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理:
1. 蒸发冷却:利用液体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特性来降低温度。
例如,制冷机中的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时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得空气变得冷。
2. 压缩膨胀循环:通过压缩和膨胀的过程来实现制冷。
制冷机中的制冷剂被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膨胀阀发生膨胀,降低温度。
3. 热电效应:在一些材料中,当电流通过时会发生热量的吸收或释放。
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实现温度的调节。
低温技术是在制冷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温度的技术。
常见的低温技术包括:
1. 冷冻机:使用制冷剂循环制冷的机器,能够将物体或空间的温度降低到较低的程度。
2. 液氮冷却:利用液氮的低沸点来实现低温。
液氮的沸点为-196°C,可以通过倒入液氮来使物体或空间迅速冷却。
3. 超导技术:超导材料在极低温度下具有无电阻的特性。
通过将材料冷却到超导温度,可以实现超导电流的高效传输。
这些制冷和低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制冷设备、食品储存、科学实验、医疗保健等。
低温原理与技术低温原理与技术是一门研究低温现象及其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物质在极低温下的性质和行为,以及如何利用低温技术来实现各种应用。
低温技术的发展对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医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低温技术常常能够使物质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让我们能够研究和利用原本无法观察到的现象。
举个例子,液氮是常见的低温介质之一,将物质放置在液氮中可以使其温度降到-196摄氏度,这样一来,一些物质的电阻率会降低,磁性会增强,甚至还能出现超导现象。
这些变化为科学家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条件。
低温技术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液氮被广泛应用于冷冻食品、生物医药、半导体制造等领域。
在冷冻食品行业,低温技术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持其新鲜度和口感。
在生物医药领域,低温技术可以用于保存人类组织、器官和细胞,以便于移植和疾病治疗。
在半导体制造中,低温技术可以用于制造高纯度的硅晶圆,从而提高芯片的质量和性能。
低温技术在医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冷冻疗法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病和肿瘤。
冷冻疗法通过将液氮或其他低温介质直接施加到病变组织上,使其受到冻结和破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低温技术还可以用于保存生物样本,如血液、细胞和生物样本,以便后续的实验和分析。
低温技术的应用还涉及到超导材料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超导材料在低温下可以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排斥磁场的特性,因此可以被应用于磁共振成像、磁悬浮列车等领域。
量子计算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信息处理的新型计算方式,其中的量子比特需要在低温下进行控制和操作。
低温原理与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制冷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制冷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制冷技术,如机械压缩制冷和吸收式制冷,存在能耗高、制冷剂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新型的低温制冷技术,如磁制冷、热电制冷、固态制冷等。
这些新型制冷技术具有能耗低、环保、可靠性高等优点,对于低温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