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张爱玲的冷色性格与暖色爱情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作文对于张爱玲这个人,我所知道的不过是很多人称她是才女罢了,不过经历了一些特殊的事情,遇到了一些特殊的人之后,我慢慢发现其实那么多人赞赏她还是有原因的。
我对张爱玲并不是很熟悉,也并没有看过很多她写的书,不过对她对爱情的看法还是让我挺感兴趣的。
本来我是想非常极端的反驳她的观点,但是当我了解了一些关于她的事迹以及看了一些她写的话之后,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她还是很正确的。
尽管如此,我依旧认为她的爱情观还是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我不想自以为是的说自己的想法多么多么正确,因为对于爱情,我可以说是完全不懂。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那么,这句轻轻的问候,想表达的.相遇的喜悦,还是一种不屑的情感呢?把这段话分成两段来理解,前一部分说的是缘分和巧合,后部分却因为一个“只能”,让缘分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难道爱情给人带来的就只是这种无奈吗?这样说固然多了许多美感,但是这样真的客观真实吗?就算这是亲身经历,那么这样的说法又会不会让更多的人变得消极呢?同时,又说:“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既然最后相遇的时候只能轻轻的问一句,那么用同样的逻辑来推理,不管知不知道,不管有没有人在等,又有什么好期待的?等着相遇之时尴尬的轻描淡写的那句问候吗?很好,为了反对这样的推理,还有一句:“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
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那么这想表达的是什么,一边告诉痴男怨女感情会痛,没有结果,一边又鼓励着他们去自寻烦恼和痛苦吗?还有,她说:“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
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小说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上海浪漫而复杂的城市生活。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一种错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虚幻的东西。
她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
在《色,戒》中,她写道:“我们的心灵它的幸福,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其实我们体会不到爱情,我们只是体会到一种好像是爱的东西,好像是快乐,不是就是悲哀。
”张爱玲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人们在追寻幸福时,自欺欺人地想象出来的一种情感。
当这种幻觉消失时,爱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们往往为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而牺牲了现实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精湛的语言,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迷茫和痛苦。
二、爱情的复杂性如果说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对爱情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在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她又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细腻的情感,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在她与徐志摩的周旋中,张爱玲更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种种挑战和矛盾。
很多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徐志摩还是恨他。
在信件中,她写下:“他似乎真的和我玩斗智斗勇的游戏……我每每想和他彻底分手,当我见到他面容时就已经输了半个赌局。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质疑,来自于对爱情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爱情的世俗性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与物质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她通过对于细节的描述,揭示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色,戒》中,她描绘了一个被物质和阶级利益支配的社会,而爱情也受到了这种世俗性的影响。
在张爱玲看来,爱情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利益和欲望相结合。
他们往往为了物质利益而决定了自己的爱情选择。
这种爱情,虽然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但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值得尊重和认可。
四、爱情的自由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和爱情观摘要: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
她的爱情观更偏向于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的未来都那么的落魄颓然,美好结局对于他们而言遥不可及。
她的小说渗透着情爱在现实世界中的满目疮痍,隐喻着世事沧桑。
张爱玲的悲观主义思想极其浓厚。
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人生;爱情观1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张爱玲于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麦根路,而在1995年的中秋却卒死于洛杉矶的一个公寓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左右。
张爱玲虽然出生于名门,但是却过的非常不幸福,父母离婚,后母对她又打又骂,她在家庭中缺乏亲情同时又缺乏母爱,这些都是她童年成长的阴影。
她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在婚姻中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他的丈夫胡兰成深深的伤害了她,使得她的性格变得悲观厌世。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作家,23岁到25岁间因写出举世关注的好小说而蜚声中外。
张爱玲的书,流传了50多年,直至今日,仍然颇受中外各界人士的青睐。
张爱玲的小说沁人心脾,但是,张爱玲的人生,更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她富有传奇的人生堪比爱情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物设定。
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更像是一出名副其实的悲剧,在张爱玲作品通常以爱情与婚姻为主线,但是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对痴情与缠绵的描写,有的只是对残酷现实的无情的批判,那么这样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是如何形成的?张爱玲的悲剧婚姻是因为她偏执,不驯服,与众不同的个性,她身上存在着恋物情结、恋父情结、自恋和自闭的病态心理。
她的作品如她的现实写照一样都是病态的人群,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她和小说人物都在痛,正是这些揪心的东西撞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2.张爱玲爱情观的形成2.1张爱玲的缺少关爱的童年的影响母爱的缺失。
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第一篇: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引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
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
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
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
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
1 第一章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1.1相知相爱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
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
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
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
试论张爱玲小说悲剧美特征及成因东方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悲剧性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张爱玲小说悲剧性色彩的主要成因,进而分析其小说悲剧美的主要特征。
一是张爱玲作品悲剧色彩的成因,主要从残酷的创作背景与人生经历、古典文化积累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对爱情的执着与决绝冷峻的个性等方面分析。
二是张爱玲作品悲剧色彩的主要特征,主要从以女性形象为主的悲剧性人物、以婚恋遭遇为主的悲剧性线索、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以画境意象为主的悲剧性意境等方面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色彩人性意境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心灵震撼,并以触动人内心深处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
张爱玲凭借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超凡的文学天赋崛起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
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冷峻、悲伤、苍凉的风格和悲剧美感。
她用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营造了一个阴森苍凉的人间世界。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以这种独特的悲剧美感征服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
在女性作家阵营里,她无疑是树立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标杆而令人钦佩。
她在散文《自己的文章》中也承认,“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色彩的成因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固然有许多的主客观原因。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摘要张爱玲,一个从未消失于大众视野的名字,人们对她的争议也从未断过。
张爱玲是个什么人?有人知道,也有人不太知道。
我说的不是不知道她这个人,而是不了解她这个人。
而我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也只能用“矛盾”一词来形容对她的情感。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从我的个人阅读兴趣出发,张爱玲小说中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在生活的重压面前,在面对自己的感情世界时是如何做出种种选择?这种种选择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情感波澜?为什么女性的爱情历程多以失败告终,是社会,家庭,还是她们遇人不淑?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入到了小说的文本,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关键词:爱情经济依附悲剧身世历史·女性·荒凉沉沦一、经济依附下的无爱世界在《苏青、张爱玲对谈录》中有记者问“现在一个职业妇女所赚的钱,恐怕只够买些零星东西,或者贴补家用吧?”张爱玲的回答是“是的,在现在的情形下,恐怕只能做到这样。
”在经济上,张爱玲亦是弱者《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一个破落世家的大户小姐。
她是勇敢的,面对包办婚姻她虽然哭哭啼啼般洒脱挣扎,却没有娜拉敢于反抗的斗志。
她用法律来捍卫自己,通过离婚摆脱夫权的束缚,从而获得爱情自主权。
在离婚七八年之后,面对娘家人的欺骗和凌辱,一无所有的白流苏用自己残余的青春作为赌注,千方百计地扮演“光艳的伶人”,在上海和香港这两个肉欲横飞的都市之间以恋爱为手段,努力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理想的归宿。
不论结果如何,出发点已经决定了爱情的实质。
之后,白流苏与范柳原展开了捉迷藏、斗心眼的情场游戏,饱尝了经济的压抑、情感的屈辱,获得情妇的位置。
最后,一场倾国倾城的战争成全了她与范柳原的婚姻,算是一个圆满的收场。
“惘惘世界中”温情与凄凉的奇妙融合——张爱玲作品剖析麻凤杰宁波大年夜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摘要:张爱玲作品的魅力不只仅在于她所发明的“张爱玲体”,在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中,世俗生活的温情与凄凉威胁是并存的,两种分歧的人生体验在张作品里掉掉落奇妙的融合。
哀婉的抒写是张爱玲开创的对人生一种温顺的启发方法,从温情平稳的生活里去发明人生的关键词:温情凄凉温顺的启发张爱玲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对人生的热忱和对人之常情的宽容与赞成,使她对人生常常带一点温情的滑稽挖苦。
然则,“外表上是写实的滑稽的描述,骨子里却带一点契科夫的苦味。
”①这点“苦味”也正是张爱玲从充满温情的生活里所竭力表现的,作品中处处弥漫着对时间没法控制的掉望和对人生时代的“惘惘的威胁”。
这类凄凉与“惘惘”是建立在她对俗世生活的爱好及兽性的深入体验与洞察之上的,这两种生命体验方法的“整齐的对比”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掉掉落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那么,其作品中“温情”的一面是若何反应和映托人生中所包罗的更加深入的悲惨呢?一张爱玲对繁荣生活的爱好,基本上体现在她的散文作品里。
她说:“我是中国人爱好鼓噪繁荣,中国的锣鼓是不问情由,起源劈脑的打上去,再吵些我也能够忍受。
”之所以热中对俗世生活场景及琐事的描述,这和她童年的生活际遇是有莫大年夜的关系的。
母爱的疏离、性格焦躁的父亲、后母的责骂与殴打,家关于张爱玲来讲是“处于阴阳接壤的边沿,看得见阳光,……在那阳光里只要昏睡”,一切都使她心坎蒙上深深的孤寂感。
中学卒业时要出国留学,遭到了父亲的竭力支撑,又遭到后母的挑拨被幽禁在空房子里,这个另有一丝温情的房子,此刻却“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出现青白的粉墙,单方面的,癫狂的。
”隐现出一股“静静的杀机”,她欲望有炸弹掉落上去,“就同他们逝世在一同也宁愿”。
如此孤单的童年和阴沉的软禁生活使她对一切繁荣的声光影有着一种超乎平常的欲望与爱好。
喧闹的“市声”、各种各样的色彩、滋味,繁荣芜杂的生活琐事都让她认为抱负中一种兽性的温暖真实的存在着,且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乱世人生,苍凉之爱——浅谈张爱玲的爱情观林绯璠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爱情是人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
但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均因其所处的病态社会环境使得人类美好的爱情可望而遥不可及。
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都很难有美满的结局。
不过,联系张爱玲本人的情感经历,这一切似乎又显得不难理解了。
关键词:张爱玲;爱情;原因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群星璀璨的作家群中,凸显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夏志清先生说:“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陈子善先生说:“假定说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只有一个的话,那当然是鲁迅,但第二位优秀的作家定是张爱玲。
”[2]张爱玲用自己的独特人生书写着女性意识的文章,以非主流的笔触深刻剖析了女性的悲剧人生。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大多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的描写,揭露了虚伪、利益、冷漠的情感世界,体现了“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爱情观,将其内心的苍凉孤寂投射到小说中,展现了繁华世界中的苍凉之爱。
一、张爱玲笔下的悲观爱情中国式的爱情最简捷的回答应该是“两情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尘世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真爱,纵然有,也都是“奇迹”。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说:“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
”“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3]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尽是些在红尘中挣扎的男男女女,苍凉构成了他们情感和人生的基调。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葛薇龙原本是一个漂亮、纯洁、上进的女学生,在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的连番冲击下,她的心理防线渐渐瓦解,从内心摇摆不定、深陷泥沼到自甘堕落,一步步成为勾引男人的香饵,姑妈手里的摇钱树。
到最后,她笑着说:“她们是不得已的,我是自愿的!”然后躲进黑沉沉的街衢里,无声地哭泣。
[4]《金锁记》中,曹七巧为了金钱嫁给残疾人,多年来正常情欲的缺失使她变得心理畸形,她的青春和爱情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从阳光灿烂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骘、辣毒的姜老太太。
论文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院人文学院年级2013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学术诚信承诺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佳木斯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佳木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摘要在二十世纪,我国文坛中非常出色的女性代表作家之一就是张爱玲。
张爱玲年少成名,她把她的细腻情感诉诸笔端,将大千世界勾勒成一幅幅醉人的画卷。
这些画卷虽然没有波澜壮阔、一泻千里,但都能给人无尽的回味。
张爱玲这一生创作的作品非常多,诗集、散文、小说数不胜数,其中要数她的小说在文坛的地位成就最高。
张爱玲曾被评论为是“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家”,然而,其作品的意蕴没有完全停留于爱情的层面。
有些作品虽然风花雪月,却从深层次进行了现实的揭露。
本文拟突破传统的只是单独进行男性或者女性研究的界限,对张爱玲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进行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把握,分别从新旧杂交式的人物形象、洋派人物形象以及没落贵族的人物形象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女性人物形象,希望能够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类型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
同时,结合张爱玲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现状,以及家庭中西方教育结合的方式对她的影响和她个人原因来探究其所写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形象;新旧交杂式;洋派;没落贵族;成因Abstract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ne of the very outstanding women in our literary world is Zhang Ailing. Zhang AilingSince childhood has become very famous, she took her delicate emotions resorted to the pen, the world into a picture of intoxicating picture. Although these pictures are not magnificent, blew out, but can give endless memorable. Zhang Ailing works in this life is very much, poetry, prose, novel countless, of which her novels in the literary position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Zhang Ailing has been commented as "a writer writing love novels", however, the meaning of her works did not completely stay in the level of love. Although some works of romantic, but from the deep level of the reality of the exposed.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only male or female research boundaries, Zhang Ailing novels in a variety of characters in a more systematic and in-depth grasp, respectively, from the old and new hybrid characters, foreign character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nobility The image of the male characters in Zhang Ailing 's novels, the character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 social status of Zhang Ailing,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in the way of her influence and her personal reason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racters they appear.Key words:Zhang Ailing; character image; new and old cross-style; Westernization; decline aristocracy; reason目录摘要 ............................................................................................................................... Abstract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2.研究意义...........................................................................................................(三)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2.国内文献综述....................................................................................................(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张爱玲及其作品 ..........................................................................................................(一)张爱玲个人经历................................................................................................(二)张爱玲的作品 ...................................................................................................三、张爱玲小说中人物形象................................................................................................(一)张爱玲小说中新旧杂交式的人物形象 ................................................................1. 新旧杂交式的男性形象 ....................................................................................2. 新旧杂交式的女性形象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洋派人物形象...........................................................................1.张爱玲小说中的洋派男性形象 ...........................................................................2.张爱玲小说中的洋派女性形象 ...........................................................................(三)张爱玲小说中的没落贵族人物形象....................................................................1.张爱玲小说中的没落贵族男性形象 ....................................................................2.张爱玲小说中的没落贵族女性形象 ....................................................................四、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形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 ..........................................................................................................(二)家庭原因 ..........................................................................................................(三)个人原因 ..........................................................................................................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 附录二 ...............................................................................................................................一、绪论自从20世纪80年代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两岸的文化交流建设逐渐增强,张爱玲的作品也开始颇有风靡全中国的态势。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篇1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的。
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了的女性悲剧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她以深邃的目光透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作为接受西方文化较早的新女性,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写作者,她曾经坦言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也许是认识到了物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许多女性在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中疯狂的追逐物质,对金钱的一味追求使得爱情变成了乏味的游戏和获得物质的筹码。
同时,七巧对金钱丧心病狂的追逐,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更造成了儿女的悲剧。
由于害怕自己的钱被别人瓜分,她把自己的两房儿媳妇逼死,更是硬生生的拆散了女儿和童先生,使得儿子和女儿也都没法拥有正常的婚姻家庭,一个个在这个封闭的罪恶王国里烟雾缭绕,了此一生。
《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创作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美感,文本论述语言也极具特色,同时又散发着浓重的悲凉气息,作为张爱玲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作品《倾城之恋》,张爱玲在其中的环境描写上也颇具特色,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描述手法,本文将从其多样的色彩化语言符号,独具特色的意象化描写手法和通过对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环境三个方面去论述,展现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对通过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揭示人物的性格、心理、命运。
关键字环境描写色彩语言意象心理张爱玲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据此,女有美色,倾城也倾国。
张爱玲以“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题目,让人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总以为这是一个美满的恋爱传奇,而故事读完,它确实是一个传奇,只是这份传奇染上了无法晕开的苍凉的意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在1943年9月创造的一部小说。
而在去年,除了《香屑:第一炉香》外,她还完成了《茉莉香片》、《封锁》和《心经》等经典名篇;之后的一年内,她又写出了代表性的《金锁记》、《红玫瑰和白玫瑰》等。
所以我个人认为,《倾城之恋》应该是张爱玲自己创作高峰期的一个成熟的作品,并且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香港”和“上海”这两座城市最常见,而《倾城之恋》中的男女主角更是徘徊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时代特征的反应有着重大的作用,张爱玲作为现代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能够准确的把握人物生活时代的环境特征,为人物塑造创造典型的环境氛围。
本文将着重分析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的环境描写,展现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于环境氛围把握的独特语言。
(一)艳丽的色彩语言符号张爱玲在小说中大量的运用了色彩语言符号。
色彩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中表示颜色的那些词汇,比如说“红”“绿”“蓝”“黄”等等。
当然这些词汇不是单纯的颜料中的颜色,它们是语言的符号,是作家依据以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用特定的色彩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形成一种朦胧、微妙的情感。
一曲曲凄凉而寂寞的生命悲歌——浅论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关注的最多的就是女性,写女性更多的是贴近真实、细腻。
她体味到了男性和一般女性体味不到的深悲哀,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她们的悲哀。
透过这些或一辈子囚在笼中的鸟似的女子,或已丧失人性、心灵扭曲似的女子,或是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从这里我们或许能更多的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
【关键词】:张爱玲牢笼心灵扭曲寻求自我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红极一时、极富传奇色彩和神秘魅力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枷锁控制着人性的社会大背景下,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张爱玲写的女性是生存在新旧时代夹缝中的没落淑女,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
她们身上具有独立的意识,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下也逐渐丧失了自由的权利,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还是迷茫的依赖于男权制度。
张爱玲笔下不彻底的女性不论是从“婚姻”还是“自我意识”甚至“母性”来看,她们都有了一个共同命运特点:那就是她们的生活中都充满着悲剧色彩。
一、笼中鸟似的的人物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体现在其作品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留情》中的敦凤,《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等。
她们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
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囚禁在家庭的牢笼之中。
“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由女人发明的。
”或有意或无意,张爱玲笔下的许多女人都仿佛如笼中的鹦鹉,从不想高飞,也不尝试高飞,还竭力避免飞翔,甚至是在笼门大开的时候。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然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摆脱不了“嫁汉随汉,穿衣吃饭”的旧婚姻模式,把寻找金钱靠山作为择爱目的和标准,资产阶级的金钱观、价值观与封建婚姻观竟然奇迹般的吻合了。
她与浪荡公子范柳原邂逅相爱,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狡猾凶残的婚姻场上的赌棍,他只想寻找情妇偷欢,而不愿承担责任,而白流苏只是觊觎他的财富要嫁给他。
论张爱玲(精选5篇)第一篇:论张爱玲文秘1321 1332304141 张颖论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张爱玲其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的、独特的、魅力的人物,在家世:张是李鸿章的曾孙女,祖父张佩纶,至于父亲却是个纨绔子弟,但是母亲和姑姑二人则是思想开放的新女性。
大家族的没落破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张爱玲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经历:她的,是坎坷的,家族没落的悲哀,作为新女性自身的压抑,爱情的最终苦果,最后消失;在个性:张明显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她的出现像烟火,绚烂了所有,整个世界因她沸腾,她的消失亦像烟火,悄无声息……一切的一切都让“张爱玲”三个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传奇”,留下了美丽的文学“传奇”,如她的小说集《传奇》。
创作于1943—1945年间的《传奇》,被视为张爱玲小说的早期创作。
其中收录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年轻的时候》等,共五十万字。
当然,《传奇》本身无所谓传奇,讲述的是小人物的小故事。
作者通过沪港两大都市里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幅色彩斑斓,暗淡凄凉的图画。
同时以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揭示了人性受到污染以及“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悲剧。
浓重的伤感情调,沉滞的悲凉色彩,构成了这部作品普遍沉郁的审美风格。
对于传奇,张爱玲在扉页上这样讲;“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这样的传奇,也是张爱玲的“传奇”。
作为女性,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张爱玲凭其女性的直觉、能够透过事实看本质的聪颖,传“奇”字,以“奇”为着立点,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揭露了女性自身的缺乏独立意识以及其的卑弱性格,形象地表现了女性命运无可抑制的不可避免,为生活,为金钱,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自己编织的笼,再在笼里了结,让人们透过“传奇”性的故事情节,觉出其间的苍凉感。
关于张爱玲的小说学术论文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她对于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张爱玲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张爱玲的学术论文篇一:《我眼中的张爱玲》【摘要】初读张爱玲,我被她特有的阴冷、悲情、残酷的调子所吸引。
看着她的作品,总是让你觉得浑身上下包括牙缝里都嘶流嘶流地穿着冷风,有时整个心都凉透了,还变幻着红黄绿紫的颜色。
她把人看得一丝不挂,她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字字直往你心里钻,对人性的解读和对事物的敏锐眼光令我折服。
可是,她对自己爱情的追求和付出却与她去塑造笔下人物的态度截然相反,她心中诚然一切却义无反顾,难道那些人物是她的影子,还是她是那些人物的影子?【关键词】张爱玲;冷色性格;暖色爱情一、冷色性格张爱玲,从来就是个矛盾。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经李鸿章引荐与其女儿结婚,所以爱玲属于正宗的名门之后,可见不免骨子里有骄纵傲慢的贵族习气。
这样大的家庭背景下,张佩伦之子即张爱玲之父便被熏陶出典型的遗少作风,染有弄风捧月之旧习气,更发展其性情暴戾等恶习。
而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漂亮女子。
旧习气与西洋化显然是格格不入。
这样的一对夫妇,又给这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增添了另一种叛逆的格调。
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觉得母亲对爱玲的西式教育给了她对艺术的鉴赏力、女性思想的开放性和广阔的胸襟,可是我们始终是中国人,千年的封建思想是植根在每一人心的刺,很多人早已习惯,本来爱玲已经发现了刺,可是当她的父母离婚,愁锁深闺的她即使觉得疼,也无法拔除,只有忍着痛,揭开人世间的面目,个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渐清晰可见。
她从来就是有大志的,也许生活的郁闷也只能给她这样的期许。
特有的才情和早熟令她在学校中脱颖而出。
她说:“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
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张爱玲爱情观论文摘要:张爱玲作为中国现当代独树一帜的女作家,向来不乏专家学者对她和她的作品进行评价。
她的作品不计取数,我也只是读了有限的几部。
作品是有限的,文字的彰显力即便再大,我认为也无法将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苦诉尽。
因为现实生活更残酷,这个饱尝爱情甘苦的奇女子像谜一样,而这个谜确实没有谜底。
对于张爱玲的爱情观我也只是粗浅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张爱玲凭借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对缤纷意象的娴熟运用,对小说创作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悲剧爱情故事和一位位悲剧女主人公。
在这里我想谈谈张爱玲的爱情观,而且我所谈的是在她与胡兰成的感情中影响下的她,关于她作品中的爱情观为辅。
我认为毕竟小说是虚构的,里面虽然有张爱玲的影子和情感,但也许不是完全真实的她吧。
坦诚的说,读张爱玲的作品读的多了,一时会有一种被她带到她的作品中去,合上书,闭上眼睛回味依旧揪心的不行。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凄美清绝。
而对于她这种悲观的爱情观,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胡兰成这个给了她爱情让她掉入深渊的男人。
张爱玲爱过,爱情的刺痛也让她一度高度清醒。
对于她和胡兰成曾经的那份爱也只有她自己懂。
而他们的缘起我也是在《永远的张爱玲》一书中了解到的,大概是这样写的:1943年11月,胡兰成在南京,他躺在藤椅上翻看《天地》月刊,突然被一篇《封锁》的小说深深吸引,他看着纸上的署名思忖着“张爱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
他不禁有些好奇,想沿着散发香气的文字亲手揭开被“封锁”在文字后面的那个人。
正如《永远的张爱玲》一书中写的那样:“当一个男人遇上一个女人,他们之间要么彼此相爱,要么互相伤害;当一个文人遇上一个政客,文字与权术正面交锋,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呢?”谁胜了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张爱玲输了。
对于胡兰成就像她自己所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她对胡兰成一直是慈悲的容,而她的慈悲与宽容并没有得到她所想要的爱情,至于当他得知胡兰成到了温州,她便风雨兼程的赶去与胡兰成见面,面对胡兰成恼怒的呵斥,她却打趣的说起马和牛哪个的叫声更好听。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张爱玲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的爱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观与其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联系摘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
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
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爱情观目录一.引言 2二.张爱玲其人 3 一.张爱玲的出身二.张爱玲的爱情三.张爱玲的作品三.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4 一.倾城之恋(白流苏)二.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三.多少恨(虞家茵)四.小团圆(盛九莉)四.张爱玲本人的爱情观和作品的联系 6五.致谢及参考文献7六.附录引言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很偶然的,仍记得那是初二的一个午后,在看读者,里面提到张爱玲,觉得很喜欢,就下楼买了一本张爱玲的小说。
从此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张爱玲的小说。
无论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戏剧化的爱情,还是《金锁记》中曹七巧可悲的人生,或是《多少恨》中虞家茵的无奈离去,张爱玲的小说中,始终有一种忧伤,一种欲罢不能的伤感,牵引读者去品读。
印象中的张爱玲,是一个充满上海味的女子。
古典的旗袍,不羁高傲的性格,清冷的气质。
穿梭在旧上海的繁华或沦落中,冷眼看着世间的情爱悲欢,用一支笔,写下无数的传奇故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设计(论文):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引言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主要涉及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并在小说中刻画了大量的女性形象。
其中,特别是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因此,本文将以张爱玲为研究对象,探讨她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试图从中发现其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揭示。
阐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具备着独特的魅力,她们或者是娇艳、生动、情感丰富,或者是光芒四射、富有野心与领袖才华。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仅是体现出了她们的美丽或者是智慧,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了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困境和无奈。
典型女性形象的分析白流苏白流苏是张爱玲最为著名的女主角之一,在《色,戒》中她的形象被张爱玲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勇敢、独立、有才华,但也内心孤独。
她被传统社会观念束缚,无法得到外界的认可,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白流苏的形象,以及她身上所表达的那种情感经历,反映了中国近代女性的境遇。
玲儿《金锁记》中,玲儿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女性形象。
她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任性、自由、风流的女孩,但其实她是一个纯情、知性、思悟型的女性。
玲儿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具有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实现、又不能相视的心路历程。
张爱玲其他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还有多种类型,如《春节》中剃头匠的母亲,表现出了旧社会对女性的封建束缚;《小良家女儿》中的秦湛之,展现出了一个女性的志向,在追求个人独立的过程中,耐心打磨寻找自我实现的空间;《一叶扁舟》中的玫瑰,忠于自己的内心,不伪装,坦诚面对,她成了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之间的一个良好缓冲。
作品解释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浮出在她各种复杂的情感世界的阐释上。
她业已发展一种刻画女性心理的技巧,这种技巧表现在几个方面:重视意象和叙述能力张爱玲选择具有鲜明意象感的动物、色彩等来替代金钱、利益等外在的物质世界,同时较少地以句子讲述事件,重要的是她在用意象的同时注重建立对人物主观的叙述。
论文课题:张爱玲的冷色性格与暖色爱情论文内容:初读张爱玲,我被她特有的阴冷、悲情、残酷的调子所吸引。
看着她的作品,总是让你觉得浑身上下包括牙缝里都嘶流嘶流地穿着冷风,有时整个心都凉透了,还变幻着红黄绿紫的颜色。
她把人看得一丝不挂,她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字字直往你心里钻,对人性的解读和对事物的敏锐眼光令我折服。
可是,她对自己爱情的追求和付出却与她去塑造笔下人物的态度截然相反,她心中诚然一切却义无反顾,难道那些人物是她的影子,还是她是那些人物的影子?冷色性格张爱玲,从来就是个矛盾。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经李鸿章引荐与其女儿结婚,所以爱玲属于正宗的名门之后,可见不免骨子里有骄纵傲慢的贵族习气。
这样大的家庭背景下,张佩伦之子即张爱玲之父便被熏陶出典型的遗少作风,染有弄风捧月之旧习气,更发展其性情暴戾等恶习。
而张爱玲的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漂亮女子。
旧习气与西洋化显然是格格不入。
这样的一对夫妇,又给这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增添了另一种叛逆的格调。
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觉得母亲对爱玲的西式教育给了她对艺术的鉴赏力、女性思想的开放性和广阔的胸襟,可是我们始终是中国人,千年的封建思想是植根在每一人心的刺,很多人早已习惯,本来爱玲已经发现了刺,可是当她的父母离婚,愁锁深闺的她即使觉得疼,也无法拔除,只有忍着痛,揭开人世间的面目,个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渐清晰可见。
她从来就是有大志的,也许生活的郁闷也只能给她这样的期许。
特有的才情和早熟令她在学校中脱颖而出。
她说:‚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我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
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我想没有西方思想的影响,难以有此年少轻狂。
但令人感慨的是,她并不是‚强说愁‛。
回忆那时,她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噬性的小烦恼,生命只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所以在如此世俗的世界,她也理直气壮地世俗着。
她喜欢买漂亮的新衣服,第一笔稿费买了一支唇膏,有时候她自己也沉溺在纸醉金迷的生活,她需要,彻彻底底地需要。
她只是看透了,看透了人性的弱点和丑陋,何不生活的安逸些呢?可她终究相信宿命,也是这种世俗与脱俗的交织使她变得迷人而捉摸不透。
《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是爱玲的成名作。
她成名了,仿佛一夜间就青云直上般地坐到了上海文坛金字塔的顶端。
虽然她此时早已富足,精神饱满,但是她仍是个‚生活的低能‛,不会削苹果,怕裁缝……这也正所谓各有所长吧。
而且她总把很多事写得可笑至可怜,然而她这份情态也是从小的不幸打磨出来的,想来也觉得可悲。
一个仰慕读者渐渐走进了爱玲。
胡兰成的悲天悯人、恃才傲气恰好与爱玲的大俗大雅、独立冷漠遥相对应。
她的作品也因此越来越细腻,像是显微镜下放大的险象环生,亦是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让你眼花缭乱。
《金锁记》的凄惋绝伦,《传奇》的轰动一时,是兰成滋养了她灵感的萌芽。
可是多情种子的兰成刚去武汉避难,就与小周结为夫妻,全然不顾爱玲。
痛楚之后,她写了令我害怕的《十八春》,圆熟的风格和固有的命运无常相结合更叹她内心的凄楚和苦闷,顺着笔尖流出的是人生的苍茫蜕变,光芒的自私的她已经消失不见。
一九五五年秋天,张爱玲移居美国纽约。
在那里,爱玲结识了赖雅。
他比张爱玲大三十岁,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美国剧作家。
他开朗外向的个性带领着爱玲好好生活,从此她便淡泊心志,宁静生活,世世尘尘已经不能流入她的世界。
这也是一种缘份。
张爱玲的冷面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有时还冷漠寡情。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这种矛盾,从她的作品中不难体现。
例如在《十八春》里,世钧因误会被迫与曼桢分离,回南京后和他曾讨厌的翠芝互相扶持,最后他放弃了与曼桢的感情,主动拥抱翠芝与她结婚。
他们心里各有所属,却愿意结合,这样的婚姻不可能幸福。
结婚当夜,翠芝就哭着说:‚世钧,怎么办,你也不喜欢我……现在来不及了吧,你说是不是来不及了吧?‛人的心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世界也是矛盾的。
又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与玫瑰分别时,两人难舍难分,‚是他哭了还是她哭了,两人都不明白。
‛情之所至,爱玲总是在喜欢的时候将事情翻来翻去,看看他们在这困境中怎么走才好。
这也是现实,堕落、愧疚、挣扎,背叛,掉入井底的人们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该怎么走,爱玲没有教我们,我知道她会努力向前走,不会退缩。
暖色爱情张爱玲对婚姻的阐述十分精辟。
她说:‚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
‛这话相当刻薄,但却一针见血。
可是她自己对待爱情的方式却与她的个性和作品截然相反。
‚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书中的嘲讽口气恰恰是爱玲的真实写照。
在一开始的时候,兰成主动上门找她,可她利用‚求而不得‛的道理没有见他,让他失望之余,第二天又亲自拜访他,再加上5小时畅谈可把兰成套牢了。
与胡兰成结婚三年,他们并不被别人接受,年龄的差距或汉奸的身份,让爱玲身边的朋友替她不值。
可是爱玲却不管这些,‚因为相知,所以懂得‛,正因为胡兰成懂她,懂她华美的袍子和布满的虱子,也懂她内心的恐惧和叹息,他们一起谈天论地,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这么真实,这么自然,爱玲怎么能不依赖他呢?就算是恋父情结,她依然爱的坦坦荡荡。
‚遇见他之后﹐就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却是欢喜的﹐于是在尘埃里开出花来。
‛可见,爱玲也逃不过爱情的魔力,她没有变傻也没有变笨,只是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份,把付出视为快乐,把对方视为生命中的唯一。
为了心中所爱,她可以不顾世俗眼光,可以放弃自己的政治前途,却执着于自己的选择,并以此为应尽的义务。
在她的笔下的男人,有伪君子的佟振宝,有自私的范柳原,有浪子季泽,有懦弱变态的聂传庆。
有这些男人必然从在这样的女人。
比如白流苏,他们两人的‚爱情三十六计‛可谓斗的激烈无比。
白流苏为了躲避家里人的欺辱,就真的抢了给宝络介绍的男朋友柳原,把去香港看成是一把赌,赌赢了她也能抬得起头。
还记得有一次柳原借机想让流苏吃醋,可她偏偏不,最后还是他自己热脸贴上冷屁股,流苏也是绝对的聪明。
我非常喜欢《倾城之恋》的感觉,两个虚情假意的人经过战争的恐惧,身无外物时,才发现‚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流苏明白了爱情不是去争夺一个名分,柳原也明白了狂放不羁的他心中什么是值得牵挂的人,‚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
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这让我想到,如果两个人从来没有过一生一世之约的不羁之人,人之将死之时才发现,原来是你,陪我走到了最后。
那种感觉爱玲没有等到。
大学三年级时,在战争的枪鸣炮轰中张爱玲亲眼目睹了一对男女在空袭中却要借车子去领结婚证。
望着并不十分‚善眉善眼‛的男人和亦不超凡出众的新娘,爱玲的思绪总是围绕着‚生命到底是什么?‛反复思忖着。
也许在此时,她已孕育出几年后震惊文坛的杰作《倾城之恋》。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看得开,才不会去计较付出的得失,只是用心多爱对方一点。
爱玲又何尝不渴望这样呢?其实每个女孩心中都有梦,哪个不曾幻想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张爱玲,她敢作敢为,爱得不顾一切,爱得如痴如醉,爱得让自己害怕和哆嗦。
现实中的她怎可能有她自己作品中的潇洒啊!爱情里本来就不可能潇洒,即使她掏空自己,兰成终究是兰成。
‚还有爱玲,我与她亦不过像金童玉女,到底花开水流两无情。
‛滥情寡义的他早就不值得对他好,但越发至此的男人越有令人征服的欲望和难舍难割的温情。
爱玲很爱他,婚姻出现问题,她不责怪谁努力去挽救,奔赴温州力图挽救,可事与愿违。
但她仍然在经济上帮助兰成,可谓有始有终。
虽然她的第二段婚姻并不是爱情所致,但她依旧情深意重。
由此,那个操纵着流苏、曼桢命运的爱玲再也不能高高在上地看着地上的人潮起潮落了,自己也曾经被牵制,被困住,难以面对自己的感情破裂也许这也是她和胡兰成分手后似乎失去昔日才华的原因吧。
也许她从来不是导演,她以为自己是罢了。
爱玲就是一个谜,我甚至都不想知道谜底,迷雾中的朦胧之感才够的上苍凉的美丽。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
我不喜欢壮烈。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所以,她用自己的迷饰演了那种悲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一双慧眼望穿了人性的弱点与生命的无奈,是冷是暖,是悲是喜,饮者自知。
我一直以为在我们年迈的时候,我们会回忆一生的遗憾,后悔的整夜睡不着。
而现在我才发现,建立一个国家的成就感只能代表一个短时段,但感情才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追求。
即使它是虚空缥缈的,有时是庸人自扰的,但最终填满我们内心的是这份爱。
所以,我们回忆的是自己有多少次感恩,有多少件对不起人的事,有多少天真留下……记得某个早晨,路口的拆迁区已是废墟一片,有一张床板上却睡着一对年轻夫妇。
妻子醒了,她便微笑着看着丈夫。
此时,即便没有房子,又有什么关系呢?爱玲,我相信你的性格和爱情并不矛盾。
因为我也相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夏雪冬雷,此情不移。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1)班徐茹怡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