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造假定义
- 格式:docx
- 大小:12.92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1. 引言1.1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通过篡改会计记录、虚构业绩等手段,以达到欺骗投资者、股东和监管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目的。
会计造假的危害不仅仅是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和发展造成影响,更可能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投资者利益受损,甚至引发金融风险。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会计造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有效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现象,需要深入分析其定义与表现形式、危害与影响、原因分析、防范措施以及治理机制。
只有全面理解会计造假的本质和特点,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治理水平,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能够深入探讨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问题,为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稳定做出贡献。
2. 正文2.1 会计造假的定义与表现形式会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利益目的,通过故意虚增收入、虚报资产、隐匿负债或利润等方式,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造假,以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的行为。
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资产减值问题:企业可能通过评估资产价值不实来虚增资产,或者故意隐瞒资产贬值的事实,以保持企业资产净值不受损害。
2. 收入与支出操纵: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构收入或操纵支出来操纵财务数据,从而掩盖真实业绩。
3. 资产负债表的伪装:企业可能通过调整账户余额或变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使其看起来更有利于企业。
4. 利润的虚增: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构交易或调整会计政策来虚增利润,使企业看起来更具竞争力。
5. 现金流量的操纵:企业可能会通过人为干预现金流量表的数据,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现状。
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段进行欺诈。
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加强监管,是防范会计造假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会计造假的危害与影响会计造假对企业和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影响。
会计造假会导致企业财务报告的失真,影响到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黄敏慧会计造假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目标所采取的违反国家和制度,或虽然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但违背经济活动客观事实,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中的重要依据,尽管政府部门在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来打击企业对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企业会挺而走险地实施造假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对会计造假现象进行剖析。
一、会计造假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一)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一些公司进行会计造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会计造假,企业可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方面的利益;企业负责人可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可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方面的利益;会计师事务所也可获得买方市场的一席之地。
总之,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毫无顾忌地进行会计造假。
(二)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太低一些会计执业人员和经营者之所以“造假”,都是因为能从“造假”中捞到好处。
注册会计师放弃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时,会拉到更多的业务而被发现的风险与损失都较小。
由于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使企业、中介机构才敢铤而走险,造假欺骗投资者。
(三)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制衡监督机制弱化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注重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权力分离和权力监督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我国的公司法人制度起步较晚,在理论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集团公司绝对控股,没有人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偏离公正的方向,这样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就不能很好地代表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即使经营行为严重偏离所有者的经营目标或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时,也不会受到应有的制约。
(四)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存在缺陷,给造假者带来了机会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管理活动,本身有其局限性,主要有会计法规的不完善、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可选择性等。
财务会计造假主要形式及识别引言财务会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达到特定目的,通过操纵会计数据和财务报表,虚增收入或减少费用等方式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财务会计造假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信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识别财务会计造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财务会计造假的主要形式及其识别方法。
1. 资产减值与收入虚增资产减值和收入虚增是财务会计造假中常见的手段。
企业可以通过夸大资产的价值或减少资产的计提减值准备,来提高企业的净利润。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虚增收入,如将未来的收入提前确认,来改善财务状况。
1.1 资产减值•过度保守估计资产减值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可以通过过度保守的估计方法来减少准备金额,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一般来说,过度保守的规避风险会导致过高的资产减值,从而低估企业的净利润。
•资产减值计提不符合实际情况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可以故意选择不合理的计提准则,以达到虚增企业利润的目的。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选择高估收入并低估费用。
1.2 收入虚增•销售回购企业通过与联营企业进行回购协议,虚增销售额。
回购协议达成后,联营企业常常会返还企业一部分或全部的销售额。
•客户关联交易企业通过设置关联公司进行交易,虚增销售额。
这种关联交易往往是与不存在的公司进行虚假的买卖合同,或者与股东、高管进行虚假业务合作。
2. 资本支出虚增与费用减少通过资本支出虚增和费用减少的手段,企业可以虚增企业的资产和利润,从而欺骗投资者。
这种造假手段主要涉及资本开支、费用计提和资产计价。
2.1 资本支出虚增•资本化扩大化账单企业在计算固定资产成本时,可以将一些不应归入资本支出的费用也进行资本化,从而虚增资本支出。
•虚假项目加总企业可以将本不属于资本支出范畴的费用归类为资本支出,进行虚假记账,进而虚增企业的资本支出和净资产。
2.2 费用减少•费用资本化企业可以将一部分应该计入费用的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通过减少费用的计提,虚增企业的利润。
会计造假案例会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隐瞒或篡改有关会计记录,以谋取个人或公司利益的行为。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也损害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会计造假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
案例一,WorldCom公司。
2002年,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WorldCom公司因为会计造假丑闻而申请破产保护。
该公司的高管人员利用会计手段,将数十亿美元的费用误记为资本支出,以此来掩盖公司的亏损。
这一丑闻最终导致了WorldCom公司数百亿美元的资产贬值,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
案例二,Enron公司。
Enron公司是美国一家能源公司,也因为会计造假案例而声名狼藉。
公司高管人员通过虚构交易和隐瞒债务等手段,使公司的利润看起来更加可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然而,实际上公司的财务状况却是岌岌可危。
2001年,Enron公司宣布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之一。
案例三,山水集团。
山水集团是中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但因为会计造假案例而备受关注。
2016年,山水集团因为涉嫌虚报销售额、利润和资产规模,被证监会处以重罚。
公司高层人员通过虚构业绩、夸大资产规模等手段,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最终导致了公司的信用受损和股价暴跌。
以上案例充分说明了会计造假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防范会计造假的重要举措。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依法依规编制财务报表,增强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同时,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也应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不盲目追逐高额利润,以免受到会计造假案例的伤害。
总之,会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防范会计造假,维护企业和社会的正常秩序。
目录1.会计造假的概述 ....................................................................................................... 2 1.12.会计造假的概念 ..............................................................................................................2 1.23.会计造假的危害 ..............................................................................................................2 2.4.会计造假的原因 ....................................................................................................... 3 2.15.会计造假的内部原因 .....................................................................................................3 2.1.16.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3 2.1.27.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 3 2.1.38.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 4 2.1.49.内部利益的关联关系 ................................................................................ 4 2.210.会计造假的外部原因 .....................................................................................................4 2.2.1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差 ............................................................................ 4 2.2.211.社会监督缺乏有效力 ................................................................................ 5 2.2.312.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 5 2.2.413.法律的处罚力度不够 ................................................................................ 6 2.2.514.外部利益的关联关系 ................................................................................ 6 3.15.会计造假的防范和治理对策 ................................................................................... 6 3.116.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管理 .................................................................7 3.217.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会计职业道德 .................................................................7 3.318.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激励机制 .....................................................................8 3.419.完善法律、法规,提高造假的机会成本 .................................................................8 3.520.强化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效力...............................................................................9 3.621.多部门联合执法,严格财经纪律...............................................................................9 3.722.防范会计造假,就要株连领导 (10)23.参考文献 (10)1.会计造假的概述 1.1会计造假的概念会计造假行为是指会计造假主体为了达到造假目的而违反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所实施的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浅谈会计造假和舞弊
会计造假和舞弊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两种不法行为,都会
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影响企业形象和市场信任。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通过伪造、隐瞒或篡改财务数据来欺骗股东、媒体、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达到掩盖实际财务情况、虚增盈利、减少纳税等目的的行为。
会计造假的后果严重,不仅可能导致
企业财务损失,还可能涉及到刑事责任。
舞弊则是指企业内部人员以非法、不道德的手段获取了企业的
财产,如偷盗、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
舞弊也会造成企业财务
损失,并严重危害企业的声誉和信誉。
为了杜绝会计造假和舞弊,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企业的财务活动符合法律法
规和规范要求;
2.加强内部监督,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仔细查审,及时发现
和处理违法、不当行为;
3.提高员工道德素质,通过员工教育、激励机制等方式,增强
员工的公司荣誉感和责任感;
4.加强外部监督,让企业透明地向社会公布财务信息,吸引公
众关注,从而形成压力,防止企业造假和舞弊。
会计造假案例分析会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通过虚假的会计核算手段,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篡改,以达到掩盖真实经营状况、增加企业价值等目的的行为。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
在过去几年的财务报表中,该公司的营业收入一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给投资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然而,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该公司存在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
首先,该公司在销售房地产项目时存在虚假交易的情况。
为了夸大营业收入,公司管理层与购房者私下达成协议,要求购房者支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后,再由公司以虚假的形式进行回款,从而虚增营业收入。
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扭曲了市场的竞争秩序。
其次,该公司存在资产减值准备不足的情况。
在房地产市场行情下滑的情况下,公司的存货价值明显下跌,但公司却没有及时计提足够的存货跌价准备,导致财务报表中的存货价值被严重高估,进而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此外,公司还存在对外担保隐瞒和虚增利润等行为。
通过对外担保隐瞒,公司将大量的资金转移至关联公司,以规避监管,同时虚增了自己的利润。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自身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
以上案例表明,会计造假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虚假交易、资产减值准备不足,还包括对外担保隐瞒和虚增利润等形式。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监管和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本文阐述了会计造假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危害,分析了会计造假的原因,提出了防范和治理措施。
要加強会计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实施诚信工程。
标签:会计造假;治理;防范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和政府部门做出决定的重要根据。
然而,会计造假行为也日益猖獗,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之中。
众所周知,会计造假所形成的虚假信息会严重影响各类决策者的行为,难以发挥会计信息会计活动在市场中的作用,从而毁坏市场运行规则。
一、会计造假概述会计造假是指会计从业人员或者企业负责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了相关主体的利益,篡改会计凭证,制作虚假会计报表,进而违反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行为。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企业负责人必须要对本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不得出现信息失真。
会计责任主体要清楚自己的责任,认清法律的界限,一旦事发,单位负责人不能以各种借口来推卸责任,必须承担罪责。
会计造假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会计事项的造假,其二是会计报表的造假。
前者通常是为了盗窃公司财产,使其为个人所得物,后者是有意的篡改会计报表,这些财务报表带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致使盈利增多的假象,从而股东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被欺骗。
会计造假主体是指介入会计造假的组织参与者,对后果负责的人,假账的根源在于会计人员,但造假需要各方面条件:会计知识,实施手段等,同时必需有合适的环境,因而绝不是一个会计人员能单独完成的。
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制作假账和相关违法行为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1]。
会计造假主体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相应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的造假主体在造假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职责,共同参与会计造假。
二、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有资产不足、经济领域潜在风险加大、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企业筹资困难等,极大地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这些情况或多或少都与企业会计造假行为有关。
第1篇一、引言会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故意隐瞒、虚构、篡改、夸大或缩小经济业务和财务状况的行为。
会计造假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信用体系。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会计造假的法律后果,以警示企业及个人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二、会计造假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1)刑事责任概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刑事责任的具体表现1)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罪:对于故意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企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对于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企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3)侵犯商业秘密罪:对于泄露、非法获取、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企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 民事责任(1)民事责任概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会计造假行为侵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民事责任的具体表现1)赔偿损失:会计造假企业应当赔偿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给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造成的损失。
2)消除影响:会计造假企业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会计造假行为给利益相关方造成的负面影响。
3)承担违约责任:对于与会计造假企业签订合同的对方,如果因会计造假行为造成合同无法履行,会计造假企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一、对会计造假行为主体的界定
(一)会计造假的含义
会计造假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
本文主要涉及会计信息
的有意造假,它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事前经过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伪造、变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以此达到特定利益的集团
或个人的不正当违法犯罪行为。
(二)会计造假主体的界定
会计造假主体应包括炮制假账和相关违法乱纪活动的主谋、共谋和执行者。
按照在造
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会计造假主体包括动议者、决策者、操作者和协同者。
造假的动议者是指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的人。
通常是单位财会部门的负责人.在造假
过程中往往扮演替导演的角色。
造假的决策者是指有权决定会计造假实施的各级领导人。
决策者既可以是领导者个人.也可以是领导层集体,是会计造假的最大受益者。
造假的实施者是指拥有职务便利、能够接触会计凭证、帐薄、报表等资料,亲自实施
和完成会计造假的人员。
它不仅包括有关会计人员、出纳人员,而且还包括相关的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保管人员和统计人员。
造假的协同者是指从某些方面策应、配合造假的人员。
既包括在造假之初为之提供方便者.如某些财会人员为造假积极出谋划策,提供信息
及技术方法和手段,与领导共同设计防范检查的对策和措施:也包括在造假事实发生后为
其掩饰、布防、通风报信和提供伪证等人员。
值得说明的是,在不同的造假案件中.造假主体的人员构成不尽相同.相关人员在造
假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资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