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对比阅读
- 格式:pptx
- 大小:414.47 KB
- 文档页数:7
《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第一篇:《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通过课文《水调歌头》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
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水调歌头练习及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
“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1、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水调出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作用是什么。
2、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统领全词。
高度概括了作者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
水调歌头对比阅读【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丙】谢无逸闲居。
一日,有一举子来谒,坐定,曰:“每欲问公一事,辄忘之。
尝闻人言欧阳修者,果何如人?”无逸熟视久之,曰:“旧亦一书生,后甚显达,尝参大政。
”又问:“能文章否?”无逸曰:“文章也得。
”无逸之子宗野方七岁,立于旁,闻之,匿笑而去。
5.【甲】【乙】两篇诗文的作者分别是同为(朝代)的和欧阳修。
(2分)6. 解释诗文中的加点词。
(4分)文言实词积累高处不胜寒(1)胜负者歌于途(2)负临溪而渔(3)临谢无逸闲居(4)居7. 对【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B.曾经听人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C.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D.尝试听你说过欧阳修,果然有这样一个人吗?8. 梳理【乙】文的内容,填写表格。
(6分)场景 生活特点滁人游太守治理下滁州百姓过着(3)________的生活(1)________(2)________ 太守醉 9. 下列对【甲】【乙】诗文中的“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都通过“醉”遮掩深藏于内心的郁愤。
B .都借助“醉”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C .“醉”的背后都暗含了现实中的不如意。
D .“醉”后的反应都表现在行为举止夸张。
苏轼古诗《水调歌头》赏析苏轼古诗《水调歌头》赏析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水调歌头》。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古诗《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水调歌头作者: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水调歌头】:诗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丙辰】熙宁九年(1076)【达旦】早晨;白天【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诗),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苏轼诗对比阅读》
苏轼诗对比阅读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巨匠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开创了唐宋诗歌的新风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苏轼的两首代表作进行对比阅读。
作品一《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作之一,以优美的音韵和深情的意境著称。
词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离别的思念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渴望。
通过歌咏丰富的水文化场景和鲜明的心理描绘,词作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乐观的情感。
作品二《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一首叙事诗,描绘了赤壁一战的历史场
景和人物形象。
通过对赤壁战役的回忆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诗中
展现出诗人对历史悲壮情节的感慨和对英雄气概的推崇。
对比阅读
这两首作品在表达形式和意境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水调歌头》以词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以柔美、细腻的文
字描绘了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而《赤壁
怀古》则以叙事诗的形式,通过复杂的句式和浓郁的文学气息,展
现了历史场景的磅礴和英雄形象的雄伟。
苏轼的诗歌作品既有细腻柔美的表达,又有豪放激昂的情感,
展示了他多样化的艺术天赋和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比阅读
苏轼的不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欣赏
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歌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表达吸引
了无数读者,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不
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崇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练习及答案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练习及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
(4分)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2分)(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2分)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1)又恐何似(2)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红苹果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黄苹果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青苹果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扩展】水调歌头渡江【I】赵善括山险号北固,景胜冠南州。
洪涛江上乱云,山里簇红楼。
堪笑萍踪无定,拟泊叶舟何许,无计可依刘[2]。
金阙自帷幄,玉垒老貔貅【3】0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
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
休学楚囚垂泪[4],须把祖鞭先著【5】,一鼓版图收。
惟有金焦石【6】,不逐水漂流。
注释:【l】这首词约为赵善括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任润州(今江苏镇江)通判时所作。
【2】依刘:东汉末年,长安扰乱,王粲赴荆州依附刘表。
【3】玉垒、貔貅:玉垒喻指军事要塞,貔貅喻指军士。
【4】楚囚垂泪:喻怆怀故国、无力回天的处境。
【5】祖鞭先著:喻指抢先做出成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阅读问题及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阅读问题及答案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阅读问题及答案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问题及答案】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苏轼)阅读答案
水调歌头(苏轼)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苏轼)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诗词,答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反复品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几句,对照课文,写出与此相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句?请写一写,注明诗人与诗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月亮渐渐西沉……这么亮呢?……”
2、如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23届初三语文专题训练:古诗文对比阅读(三)(含答案)【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①,可以示诸?”令尹子西对曰:“臣不知也。
”召昭奚恤问焉,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
”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选自《新序·杂事第一》)[注释]①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和氏璧、随侯珠,是春秋时期的珍宝。
5.【甲】文的作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以下()项也是他的作品,收录于教材中。
(4分)A.《北冥有鱼》B.《记承天寺夜游》C.《醉翁亭记》D.《富贵不能淫》6.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曾益其所不能()(2)秦欲伐楚()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
(3分)8.以上两段选文都探讨了治国理念。
【甲】文论证了的观点。
【乙】文中楚王认为国之宝器是,而昭奚恤认为是;“王遂使昭奚恤应之”说明楚王认识到的道理。
(9分)9.以下对昭奚恤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有政治远见B.洁身自好C.有高远志向D.智勇双全答案:5.(4分)孟子(孟轲)D6.(4分)(1)增加(2)攻打,讨伐7.(3分)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8.(9分,第一空3分,其余各空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珠宝玩好之物(和氏之璧,随侯之珠)贤臣人才是国家真正的财富9.(2分)A参考译文:秦国想要攻打楚国,派使者去楚国参观楚国的国宝。
楚王听说,叫来令尹子西问:“秦国想参观我国的国宝,和氏璧、随侯珠,可以给他看吗?”子西说:“臣不知道。
(山西课改)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3、(1)端起洒杯 (2)考虑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