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9.12 KB
- 文档页数:7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推广途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指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体质素质和身心健康。
为了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研究和实施: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场所,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等方式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可以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教授学生传统体育的基本技术和规则;组织学生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如踢毽子、打陀螺等,增加他们对传统体育的了解和热爱。
二、社区教育。
社区是生活在一起的人群的集聚地,可以通过社区教育的方式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社区可以开办传统体育培训班,邀请专业教练来指导学员学习传统体育项目;组织传统体育比赛和表演,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并通过比赛和表演来展示传统体育的魅力和价值。
三、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成果。
可以制作宣传片、微电影等,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激发公众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热爱;可以在网络上开设传统体育教育的专栏或论坛,分享传统体育教育的经验和方法,促进学术交流和互动。
四、政策支持。
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政策支持,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
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明确传统体育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鼓励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增加对传统体育教育的投入,支持传统体育教育项目的研究和推广。
五、文化资源整合。
将传统体育教育与其他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效的推广途径。
可以将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等结合起来,组织传统体育比赛和表演的展示相关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加参与者和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宣传推广、政策支持和文化资源整合等途径,可以促进传统体育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同时增强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热爱,提高体育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
文体用品与科技期总第4552020年11月(下)作者简介:高儒(1990-),男,汉族,河南濮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刘四杰(1992-),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在互联网将全球各地紧密相连的今天,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已经不单单依靠经济、政治来衡量,文化传播也成为重要因素。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作为外来输入文化在我国有巨大的影响,相比之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和几乎无人问津的窘境。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下,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建设工作不可或缺。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过程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气质的养成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体育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更应该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
1、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璀璨的文化成果之一,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文化为例,中国的武术文化形成较早,种类较多,不同的武术之间有明显招式,风格上的差异。
另外,武术是中国人在长期实践中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含义,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刻在骨子里的哲学思想,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讨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完善自我认知,追本溯源的需要。
作为一种需要身体力行的文化形式,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特别的作用和独特的发展方式。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提升民族文明认同感方面有积极作用。
首先,作为世界众多体育文化的一种,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一类独特的体育活动,中华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在练习过程中能够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而且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五禽戏等运动项目具有竞技观赏性,特殊的招式和动作可能还会蕴含特有的文化历史渊源。
体育文化专题2023年(第13卷)第34期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研究朱宗海(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9)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史和传承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起源、形成、时代特征,提出通过全民普及提高、学校教育传承学习、建立科普教育基地、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文创产品开发、加强理论研究等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建设体育强国、文化强国。
关键词:中华 传统 体育文化 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 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23)34-0131-03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为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党中央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传承华夏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体育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是人类社会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文化是体育活动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体育活动高度的抽象概括,体育文化使体育活动形成文字记忆而传承发展下来。
信息时代下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摘要:经济的增长促进文化的建设,文化的建设又将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也不例外。
当下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在市场经济时代却呈现萎靡的态势。
基于此,本文以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此次研究,为信息时代下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寻求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对策;分析;市场经济;信息渠道一、新时期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障碍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其核心价值与当下流行的竞技体育价值有所不同: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强调怡情养性,而竞技体育文化则更加强调竞争与对抗;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加注重观察与思考,而竞技体育文化则更加侧重于速度与力量;传统的体育文化趋向于养生与休闲,强调意念层面的感受,而竞技体育文化则走向于激烈、紧张的体验,更强调感官层面的感受。
由上述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竞技体育更强调视觉效果,虽然具有直观的优势,但其内涵相对简单,而传统体育文化则更强调思维感受,具有丰富的内涵,而这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呼应。
但是,由于当下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方式过于简单,不易与信息受众产生互动效果,与今日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有所脱节,这不仅阻碍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更成为文化传承的障碍所在。
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化程度不足当下我国仍然处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之中,虽然市场经济制度的地位已然确定,但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范围来分析,仍然有部分产业未能完全调整到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而传统体育项目正是其中之一。
文化的发展需要强势的经济基础支持。
这句话一语道破传统体育项目的困境所在:当下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如象棋、围棋等,虽然源远流长,群众基础广泛,但并未能据此文化优势而转化成经济优势。
当前,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了新兴市场,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链条之中,实行的是市场化的投资体制,并且大力推行规模化的生产,再加上网络文化销售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成为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取的普遍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党中央提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
文化强国战略既体现在国际舞台上中华优秀文化的强大自信,又体现在世界上他国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津津乐道。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满足了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肩负了文化自信建设、文明互鉴呈现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使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理应率先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排忧解难。
本研究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和跨文化传播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困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也必将继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除了造福于中华儿女,也定会福泽天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虽使命在肩,但也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路径阻滞异域文化只有在一定的时空内顺利落地、生根、发芽和结果,才能为它后期的茁壮成长、造福于民提供条件。
也就是说,“在场”是文化在异域传播中的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文化“缺场”的危机。
数字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虽然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历史机遇,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更加便捷。
但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文化“缺场”,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性的缺失。
一般情况下,一旦文化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在传播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就会弱化,其相应的价值性、科学性和普适性就无法得到保障。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文化“在场”的营造,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国际上的巡回演出、太极拳和少林拳国际赛事的举办,这些措施无疑都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在场”[1],是值得欣喜之处。
但是,少数西方国家以恶意诋毁、设置障碍等不光彩的手段来阻挠中国传统文化的“到场”行为,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应对的一个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体育文化宝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也在不断受到重视和研究。
如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期待。
一、传统体育研究现状1. 学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少学者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角度对传统体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体育的渊源、内涵和特点,为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体育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2. 传统体育活动得到了弘扬和传承各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了大力弘扬和传承,举办了一系列的传统体育赛事、比赛和表演,提高了人们对传统体育的认识和兴趣,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3. 传统体育在基层民众中得到了普及在农村和一些基层社区,传统体育活动一直都是群众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一些传统节日和民族传统活动中,传统体育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些传统体育活动既满足了人们的体育娱乐需求,又有利于增进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4. 传统体育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许多地区开始重视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护和合理利用传统体育资源。
一些著名的传统体育项目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5. 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现代体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传统体育的深厚底蕴相结合,使得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比如太极、气功等项目,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健身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二、传统体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1. 多角度深入研究传统体育通过对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传统体育的内涵和特点,对传统体育的弘扬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联合国内外资源进行深度交流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国内外的其他传统体育、武术等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好地推广和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原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多学科课题。
它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总体,关注体育活动的现象与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体育活动与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互关系,以及对体育文化发展的产物与作用。
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要有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研究方法和原则。
一、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方法(一)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基本的方法,它要求研究者以口述资料和实地实物资料为材料,对体育活动的具体场景进行调查研究,就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考察。
(二)历史史料研究法。
历史史料研究是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要求研究者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历史史料,以查阅、整理、编纂、分析、总结的方法,对历史上的体育活动、发展进程、历史文化遗留以及影响等进行细致的研究。
(三)文化心理学研究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由民族及其他文化精神建构而成,了解其形态特质、形式内涵以及文化所带的价值观等,必须使用文化心理学研究法。
即以实证调查的方式,深入访问和分析潜在受众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原则(一)准确客观原则。
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一定要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来观察调查,切勿以主观感情偏见色彩层面。
研究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和自主权利,对口述资料要认真实录,以准确反映社会现实,尽量减少各种偏差,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客观。
(二)历史性原则。
历史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时,应当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社会变迁来考察研究对象,对历史文献及其他多种资料要正确理解,用好历史档案资料,以便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描绘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
(三)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时,要利用可比性的方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便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些文化活动的社会本质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民族传统体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发,探讨它们的关系和重要性,并介绍当前研究的进展和挑战。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体育运动和活动,它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通过体育形式表达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如中国的太极拳、印度的瑜伽、蒙古族的摔跤等。
它是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象征,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间传统的知识、技能、表演艺术、习俗和庆典等文化经验和实践,它以口头传承和社区实践的方式传递给后代,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智慧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它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如服饰、音乐、器乐、舞蹈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依靠民族传统体育。
通过体育运动的实践和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宣传。
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发展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通过挖掘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资源,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空间。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
传统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社区的支持,而传统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和商业化发展也给传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民族传统体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性的文化财富,各个国家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分享经验,共同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与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渠道也日益少见。
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与实践,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是一个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
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与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2 问题意义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与实践研究正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与特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代代相传的体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藏式赛马、蒙古摔跤、侗族木球等。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既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反映了民族智慧和劳动精神。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意义: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目前,一些地区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相关课程或活动,但规模相对较小,覆盖范围有限,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深化。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实践研究: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探讨如何有效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结合学校教育特点,制定可行的推广策略和方案,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推广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如师资力量不足、场地设施匮乏、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也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失去本土特色的风险。
彝族祭祀与彝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研究彝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
彝族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闻名,其中祭祀活动和传统体育项目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活动和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彝族祭祀和传统体育,从历史渊源、意义与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彝族祭祀与传统体育传承发展进行探讨。
一、彝族祭祀的历史渊源彝族祭祀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据考证,彝族祭祀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彝族祭祀活动主要包括自然祭、人祭、家祭、社会祭等多种形式。
彝族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神灵、祖先、精灵、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等,祭祀的内容多为感谢、祈福、祈雨、祈丰、求平安等。
彝族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彝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彝族祭祀的意义与特点彝族祭祀活动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彝族祭祀是一种信仰与感恩的表达。
彝族人民对神灵、祖先、大自然的尊敬与感恩之情,通过祭祀活动得以充分表达。
彝族祭祀是一种促进社会团结与凝聚力的方式。
在祭祀活动中,彝族群众围绕着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
彝族祭祀是一种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的传承。
在祭祀活动中,传统文化与历史记忆通过祭祀仪式、祭祀乐曲等得以传承和弘扬。
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样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
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包括箭投、斧投、跳绳、抛圈等,其中箭投是最为著名的传统体育项目。
箭投是彝族男子在青年成人礼时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一种传承自古的传统体育项目。
彝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备受彝族人民喜爱。
三、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与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一方面,受城市化、现代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形式和规模也逐渐受到了现代观念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口传心授、传统器械制作等已逐渐减少,传统体育项目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持续发展的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战略研究武宇宁(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一环。
为探索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发展策略。
研究认为,当前中华优秀体育文化“走出去”主要存在国际话语权缺失、国际体育传播影响力度不足、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项目配套设施不足、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不足等问题。
基于此,提出强化理论研究,重视中华文化传承;强化体育文化融入,实现体育文化突围;以“点—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带动国内体育文化传播交流的发展战略思想。
关键词: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国际传播 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23)26-0131-05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WU Yuning(Graduate School of Jilin Sport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22 China)Abstract: The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of Chinese nation cultu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sports culture,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t present, the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excellent sports culture mainly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insufficient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communication, insufficient supporting fac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project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insufficient cultural education of excellent athlet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ic thoughts of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culture to realize the breakthrough of sports culture, and driving the dissemination and exchange of domestic sports culture with "point : global famous sports cities".Key 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Sports 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fusion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要做的就是文化的复兴,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优秀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始终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当代体育 第09期54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新时期,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加深。
在此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深刻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价值。
而对于政府部门、学校、新闻媒体、体育行业、旅游行业等而言,还需要熟悉和了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思路。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各民族在起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实践,是各民族人民对体育运动文化特性的独特理解。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性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活(生产)性、封闭性、娱乐性等。
其中,民族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最外显的文化特性,它让民族传统体育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息地域性,其反映了生存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大影响。
中国民主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不同的民族,因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风尚等的不同产生很大差异。
生活(生产)性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各民族人民从狩猎、游牧、耕作等生活(生产)中总结了体育运动的内容与形式。
封闭性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之间在相互交融方面的封闭,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向外传播过程中的封闭。
娱乐性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通常不偏重竞技性,而偏重娱乐性。
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受众面才非常广,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参加,且运动氛围愉快。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价值在充分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有以下两个重要价值。
其一,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民族传统体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不仅只包括体育运动本身的内容,还包括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信仰、节庆活动,以及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工作,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是对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能够在增强各民族人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基础上,提高各民族人民对国家民族政策的拥护,进而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浅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的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口传和师徒传承:长期以来,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老一辈人通过口述和示范的方式将技艺传授给后人,几代人持续地练习和改进技艺,实现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 书籍和文献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还得益于书籍和文献的传播。
古代的文献和手稿记录了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巧和规则,这些书籍成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一些重要的古籍和手稿也通过翻译和编辑进行修复和整理,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和了解这些传统体育文化。
3. 传统的比赛和表演活动: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比赛和表演活动的方式进行传承。
比如中国的太极拳和气功,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吸引了各地的民众参与和观赏,进而推动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4. 文化节庆活动: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常常作为文化节庆活动的一部分进行传承。
比如中国的龙舟节、腊八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体育项目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活动的举办和参与,使得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5. 学校和社团的组织:在现代社会中,学校和社团起到了重要的传承和推广作用。
很多学校为了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会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或者社团活动,吸引学生们参与其中。
这些学校和社团的组织也为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更加系统和专业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后人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
以上所述只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方式和途径,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和渠道。
无论哪种方式和途径,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够实现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和传承,使得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
Sport年 月总第 期20171117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研究肖谋远(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主要有媒介传承、艺术传承和精神传承;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冲击,民族传统体育存在感较弱,政府相关部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够重视,其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当前的困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政府应出台各种法律政策,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旅游资源开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创新,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西方竞技体育交流。
关键词:文化传承模式;文化传承困境;文化传承策略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7)11-146-03投稿日期:2017-08-01作者简介:肖谋远, 教授。
研究方向:体制与运动健康促进。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世代相传、具有一定体育内涵与外延的传统文化。
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养生、健身、竞技、搏击、休闲、娱乐等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重要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到来,不断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其文化传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探究其文化传承机制,有利于更好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更好地借鉴和参考。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模式1.1 媒介传承媒介传承是指传播者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的信息利用语言、文字、图像等载体形式传播给大众。
媒介是传播者和大众的桥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信息附属在媒介中,利于其传播给大众。
我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代相传,主要都是凭借着媒介,媒介承载着更多的信息和内容。
通常,语言传播速度较快,是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最普遍最适用的文化传承媒介,它的适用范围较广,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国家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继承发展也至关重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根,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根本标志,所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当今需要传承和发展的。
我国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如何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富。
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做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工作。
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由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是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到外来冲击比较严重,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了解甚少。
因此我国可以通过以下模式传播传统体育文化:1、大胆尝试现代化的技术及理论,通过利用互联网、电视媒体进行传统体育文化宣传。
2、简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之操作更加的简便,便于对其进行良好的文化传播。
3、在我国的中小学、中职、高职以及高校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做好年轻一代的体育文化发展工作。
中国现在有着许多为广大老百姓所认同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武术、舞狮、舞龙、划龙舟、拔河、放风筝等,这些项目之所以在各民族中普遍流行,深受民众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的健身、娱乐需求,也是因为其蕴藏的文化和价值观符合人们的文化和价值的认同。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如一部分过去在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影响深远的竞技、游戏活动都已经失传,如彝族的跳牛、满族的跳马、黎族的堆沙等项目也已经消失,而另外一些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如彝族三笙、土家族摆手舞、布朗族的刀舞目前正处于濒危边缘,这些项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面临困境,急需保护。
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传统体育养生以前是渗透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维系民族认同及民族情感的纽带。
不过,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盛行,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使得养生这个传统体育文化渐趋边缘化。
面临尴尬局面的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只有体育养生一种。
如何为逐渐式微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找寻到一条新的传播路径,已经成为业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兴起,“通过互联网连接一切”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畅想,更成为了一个扎根落地的社会现实,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更被认同为当下的主流媒介。
处于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背景[1]下,本文试图将“微”手段使用于传播体育养生这个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当中。
1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调形、调息、调意的运动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点、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2]。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大众传播中表现出其强烈的“内向性”传播特点。
它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传播圈子,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传播格局。
只有在文化边界的内部,民族文化方才显现出活性和生命力。
所以,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绝大多数依赖于“熟人关系”环境下的口口相传。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承性与内向性所导致的文化向心力与影响力,是传播过程中必须加以利用的利好条件,但同时,自我循环的圈子也在一定水准上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多样性。
传播范围的掣肘,也使得传播的深度无从谈起,其可持续性更是逐年减弱。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路径,增强传播,已成为了一条发展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必经之路。
2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面临的社会需求在现代社会,保健及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
初入职场的新人需要一定的方式调节自我,舒缓工作压力;年轻的女性白领期待一定的保健养生讯息为其带来养颜塑形方面的指导;办公室一族希望借助简单的动作缓解伏案工作导致的职业病与亚健康状态;中年人群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繁忙之余也期望能够调理身心,保养逐步下降的身体状况……需求决定市场。
近年来,各大都市报与电视节目纷纷开拓健康频道,保健品的市场规模更是一路走高,“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公认的“潜力股”。
相较其他保健方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于身、心、息的调和,更适用于当代国人的需求。
对于庞大的体育需求人群来说,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经济、实用,动作简单、易学,文化渊源深刻,且没有太多空间和器材方面的限制———往往一两个简单的动作,如搓手浴面或叩击命门等,都能够对身心起到纾解疲惫的作用,同时,养生功理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与经络理论,具备科学性及可信度,正是现代人调理身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3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在以用户分享和信息聚合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web2.0时代,部分传统体育组织曾即时抓住过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浪潮。
王用杰的《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健身气功健康传播研究》显示,以“健康网站”为关键词在雅虎搜索引擎上实行简单查询,可发现3360个查询结果。
创建于2007年4月的中国太极拳网,更有着每日30000~60000人次的百度访问量,被称为是“访问量最高的武术网站”。
不过,虽然这些网站曾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上功不可没,但在日新月异的“微”时代,它们难免显得有些过时。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可说是抵达了一个瓶颈。
分析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3.1网站编辑未与时俱进在浏览相关网站时发现,因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组成部分较为繁杂,相关信息也十分琐碎,网站的排版与编辑颇不尽人意。
绝大多数网站对于网站信息的处理仍然仅仅简单的“博客式”搜集和罗列,搜索与阅读并不舒适,更少有具备互动功能的站点,难以吸引年轻一代以及精英阶层受众。
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2“微”媒体平台表现传播空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7]。
这个数据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
而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使用“体育养生”为关键字搜索公众号,所得的结果只有15个,其中已认证账号主体仅有4个,且无一不是以营销宣传为目的的商业性主体,可见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微信上传播的时间不长,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在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影响力更是几近空白。
3.3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的对接错位浏览各类传统体育养生网站可知,其大多为体育养生功法介绍、练习视频以及其音乐等,能够看出,其目标受众主要为养生功法练习者。
而根据数据显示,展开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的人群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据了总人数的39.34%。
那么,对于传播的最大主体———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接触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机会还不是很多,新媒体传播途径于他们来说是否有效值得怀疑。
如此,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的对接错位,使得传播效果难以提升。
4移动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体育文化对接的可行性主动推动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是增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因而,以微信为首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无疑将成为当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4.1微信的传播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提出的“强弱关系理论”,人际关系能够分为“强连接”与“弱连接”。
“强连接”指的是人类在传统社会中接触最频繁的“熟人关系”,如父母,同事,朋友等,是一种十分稳定的不过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同时,还存有另外一类基于广泛社会关系的,相对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广播里被提及的人,这样的社会关系,被称为是“弱连接”[9]。
对于微信来说,其主要功能流通于熟人关系圈中,能够说,微信传播是基于强关系链接下的产物。
强连接关系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亲密的互动关系形态,并持有相似的态度,社交双方互动的频率也会更高。
这个社交特质正吻合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向性特征。
因而,在实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微信传播时,可着重把握好人际之间的有效信息扩散,因熟人关系中,行动者更乐意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其在现实社会中积累的信誉口碑,在虚拟环境中也同样有效,从而使得口口相传的点对点人际传播成为可能,以这个途径实行的传播效果往往更为强力有效,也增强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深度。
同时,微信媒体订阅号和自媒体账号功能则提供了一种弱关系链接。
这样一种“弱关系”,为信息抵达不同的圈子并实行传播提供了桥梁。
在信息扩散中,弱链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经营好微信的弱关系链接,将是传统体育文化的微信传播工作中的另一重点。
利用好订阅号和自媒体功能等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条件,也是扩大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拓展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广度的要求。
4.2微信应用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可行性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分别是父子、师生间的口口相传时期,相关学校、行业内的圈内人际传播时期,以及web2.0时期的网站传播时期。
在网站传播时期,其形成的垂直化传播方式一直被认为在发挥着“长尾效应”功能,绝大多数传播者更倾向于将新媒体传播作为补充,而非主要手段之一,倾向于等待其传播效果的积累,而非主动推动。
不过,在传统体育文化逐渐式微的今天,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需求正在增大,web2.0时代的传播理念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增强。
“长尾效应”作为营销理论是以利益的获取为目的的。
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目的,不但在于文化的价值实现,更在于民族文化的保存与继承。
只有推动传播工作,强化传播效果,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尾端”地位向“前端”推动,才是发展繁荣之道。
要达到这个效果,则需要尽力化“小众”为“大众”。
因而,开拓受众圈子,扩大传播范围,是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的首要工作。
微信能够说是“微”时代最大的“互联网+”平台。
自2011年微信面世起,其用户的数量便迅速增加,截止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的数量已突破3亿。
根据《统计报告》显示,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90.6%,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毫不夸张的说,至少有1/3的国民在使用微信。
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可能性,而其以中青年及青少年为主的用户群,则正好填补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原有传播主体的空白。
同时,微信的碎片化传播特质吻合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多元且琐碎的特征,使用微信实行传播使得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更易被重整,被接收以及被二次传播。
这样一种高效率、低成本、传播广、精准投放、接受快速的媒体,无疑给当今陷入瓶颈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关键而宝贵的新机遇。
5微信在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结合以上所述,本文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上,以体育养生文化为例,利用微信这个新兴传播途径,深化传播效果,可从构建入口级平台与在地垂直服务两方面入手:5.1用户至上,精心构建微信服务号入口平台“用户”一词,在企业领域常被提及,在传媒领域却较为新鲜。
不过,社会功能的完善使得人民自由自主选择成为了必然,而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则决定了传播的效果。
正如学者周志懿所言,“原来的媒体是给人看的,现在的媒体不但是要给人看,还要给人用”。
[11]所以,要做好服务号,首先应深入挖掘服务号的功能,精准定位用户,如在用户注重之初即发送简单问题,定位其社会角色,了解其主要需求,进而根据不同情况,将用户的需求放到首位,从这个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尽量做到细节化、细致化、个性化、立体化,提供“量身打造”的贴心服务。
例如结合LBS定位功能,提供用户所在地的实时天气预报,或是所在地附近传统体育养生教练的小段虚拟教程。
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推送“办公室解乏六式小功法”“夏日固肾养颜妙招”等功法教程,内容以持续时间短,简单易学,辅有简明功理介绍为要,以增强推送内容的实用性与可信性。
也可偶尔发布小段由“颜值高”的年轻运动员实行的配乐功法展示,或是制作有趣的简短功法动画教程,以增添公众号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提升注重度。
此外,还可结合微信的社交功能,“查看附近的人”,开启约课、约练等服务,以构建相对应的用户体育社交圈,通过社交圈实行二次传播。
“用户时代”的到来,说到底就是受众的需求与角色发生了变化。
传播是对需求的适合。
要做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微信传播,则需要抱定用户至上的理念,为适合这种变化改进传播,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体育养生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