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杜鹃种子形态的初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5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通杜鹃种群状况初步调查作者:钱颖吴太平赵子蛟马永鹏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14期摘要昭通杜鵑(Rhododendron tsaii)于2021年列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录》,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为新分布记录,为掌握该保护区内昭通杜鹃的种群及分布状况,于2022年3—8月采用访问、踏查、实地调查及面积测量等方法,初步查清昭通杜鹃在该地的分布及种群状况。
结果显示:昭通杜鹃空间上分布于大山包集镇南侧的4个地块;种群分布面积3 022.24 m2;种群数量共计550丛,其中健康223丛,亚健康207丛,不健康120丛,单株幼树2株;成苗率低、种群面积狭小,鼠害、干旱等是昭通杜鹃繁衍的主要威胁因子;受限于空间分布狭窄,且处于人为干扰较频繁的区域,严重威胁着昭通杜鹃的生存,急需采取相关保护措施;现有文献资料表明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昭通杜鹃已知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布地。
基于上述结果,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就地、近地保护措施,在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昭通杜鹃保护示范小区,进行严格保护,以恢复其种群。
关键词极小种群;昭通杜鹃;数量分布;保护示范小区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4-0071-02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4.015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Population Status of Rhodendron tsaii in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ure Reserve, YunnanQIAN Ying1, WU Tai-ping2, ZHAO Zi-jiao2 et al(1. Forestry Station of Dashanbao Town, Zhaotong, Yunnan 657000;2.Administrative Bureau of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Zhaotong,Yunnan 657000)Abstract Rhodendron tsaii was recently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Yunnan Protected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 (2021),the Yunnan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as a new distribution recor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status of Rhododendron tsaii in the reserve, methods such as visits, field surveys and area measurements were used from March to August 2022 to preliminarily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tatus of Rhododendron tsaii in the area.The result showed that Rhodendron tsaii was found in four specific areas within the Hexing Village range.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rea was 3 022.24 m2.The population consists of 550 clusters, including 223 healthy clusters, 207 sub-healthy clusters, 120 unhealthy clusters, and 2 single young trees.The low seedling rate, narrow population area, rodent infestation, drought, etc. were the main threat factors to the reproduction of Rhodendron tsaii.Due to its narrow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ulnerability to human interference,urgent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needed to ensure the survival of Rhodendron tsaii.Existing literature data showed that the Yunnan Dashanbao Black-necked Cran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as the largest known distribution area of Rhodendron tsaii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was suggested that relevant departments take on-site and near-site protection measures, establish a Rhodendron tsaii conser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in the reserve, and strictly protect it to restore its population.Key words Minimal population;Rhodendron tsaii;Quantity distribution;Conser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作者简介钱颖(1975—),男,云南昭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植物多样性研究。
几种高山杜鹃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几种高山杜鹃无性繁殖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山杜鹃是我国西南地区很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及观赏植物之一,其具有观赏性,花色丰富,花型优美,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环境美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山杜鹃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高山
杜鹃种子繁殖和有性繁殖技术相对困难,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供应,因此,需要探
究一些无性繁殖技术,以提高高山杜鹃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解决城市绿
化难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探究几种高山杜鹃无性繁殖技术,包括插枝法、压条法、离体培养法等。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这几种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探究
不同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成本效益,以期为高山杜鹃的无性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实验比较和分析,本研究将获得不同无性繁殖技术下高山杜鹃的繁殖效果和适应性等方面的数据和结果,以及不同无性繁殖方法的优缺点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研究结果将为高山杜鹃的无性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进一步提高高山
杜鹃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支持。
据调查统计,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多鳞杜鹃、麻花杜鹃、绒毛杜鹃、拟黄花杜鹃、星毛杜鹃、圆叶杜鹃、芒刺杜鹃、毛喉杜鹃、疏叶杜鹃、树生杜鹃等野生杜鹃花30余种;且存在尖叶美容杜鹃、毛果长蕊杜鹃等3变种,种类数量占整个四川杜鹃花种类(189种)的1/5。
其中,尖叶杜鹃、星毛杜鹃、腺果杜鹃和大钟杜鹃是杜鹃花科植物四川特有种。
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的,要推杜鹃花了。
白居易赞曰:"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在世界杜鹃花的自然分布中,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匹敌,中国,乃世界杜鹃花资源的宝库!今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足见人们对杜鹃花的厚爱。
杜娟花是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900余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而以亚洲最多,有850种,其中我国有530余种,占全世界种类的59%,特别集中于云南、西藏和四川三省区的横断山脉一带,是世界杜鹃花的发样地和分布中心。
喜马拉雅山脉的不丹、锡金、尼泊尔、缅甸、印度北部,种类也较多,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和高加索仅有少数种类。
此外,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地区约有280种,是杜鹃花的次生分布中心。
其中新几内亚有160余种,印尼100余种,菲律宾、越南和马来半岛10-20种,由于该区为热带岛屿山岳,属多湿气候,所产杜鹃花几乎全为附生灌木型,其种子有奇异的丝状长尾状附属物,形成热带高山的特殊类型。
北美洲仅有24种,分布于美国沿大西洋、太平洋的两岸,以及加拿大、阿拉斯加和格陵兰。
欧洲更少,仅有9种,个别种分布在环北极。
大洋洲仅有1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昆士兰,同属热带高山类型。
我国杜阳花的分布经近代植物学家的调查研究,已经基本清楚,长江以南种类较多,长江以北很少;云南最多,西藏次之,四川第三,离此中心愈远,种类愈少。
新疆、宁夏属干旱荒漠地带,均无天然分布。
第49卷第5期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Vol.49No.52021年5月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May20211)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20392000700);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技项目(G190303)。
第一作者介绍:苏鸣,女,1994年6月生,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上海植物园和上海城市植物资源开发应用工程技术中心。
E-mail:906286421@qq.com。
通信作者:倪穗,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E-mail:nbnisui@126.com。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7日。
责任编辑:程 红。
杜鹃花品种间杂交F1代主要形态性状变异1) 苏鸣 夏溪 张春英 奉树成 倪穗(宁波大学,宁波,315800) (上海植物园) (宁波大学) 摘 要 采用形态性状离散特征描述、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杜鹃花(Rhododendronspp.)品种‘紫鹤’与‘红苹果’、‘白鹤’与‘粉红泡泡’、‘紫波’与‘麒麟’3组杂交组合的亲本及杂交F1子代的9个形态性状变异趋势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结果表明:9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48%~38.65%。
花色、花冠类型、花瓣形状、花梗长度的平均变异系数均在15%以上,显示这些性状在F1群体中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数量性状的平均杂种优势指数为89.29%~136.68%,花梗长度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叶长和叶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但不同组合杂种优势指数略有不同;通过数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有多对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
综上表明,杜鹃花杂交F1代各形态性状分离广泛,具有丰富的变异性,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略有不同,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具有一定相关性,可利用这种相关性根据育种目标对所需性状进行早期定向选择,缩短育种进程。
关键词 杜鹃花;种间杂交;形态性状分类号 S685.21VariationofMainMorphologicalCharactersinF1GenerationofAzaleaVarieties//SuMing(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800,P.R.China);XiaXi,ZhangChunying,FengShucheng(ShanghaiBotanicalGarden,Shanghai200231,P.R.China);NiSui(NingboUniversity)//Journalof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2021,49(5):6-11,18.Usingthestatisticalmethodsofdiscretecharacterdescriptionand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threegroupsofazaleavarietiesRhododendronpulcherum‘Zihe’andR.‘RedApple’,R.pulcherum‘Baihe’andR.‘PinkBubble’,R.‘Zi bo’andR.‘Kirin’werecrossed.Thevariationtrendsof9morphologicaltraitsofthecombinedparentsandF1progenywereanalyzedandsummarized.Theaveragecoefficientofvariationofthe9traitsrangedfrom10.48%to38.65%.Theaveragevariationcoefficientsofflowercolor,corollatype,petalshapeandpedicellengthwereallabove15%,indicatingthatthesetraitswerewithawiderangeofgeneticvariationintheF1population;theaverageheterosisindexrangeforquantita tivetraitswas89.29%-136.68%,pedicellengthhadobviousheterosis,theleaflengthandleafwidthhaddifferentdegreesofdegradation,buttheheterosisindexofdifferentcombinationswasslightlydifferent;bythecorrelationanalysisofquanti tativetraits,thecorrelationofmanypairsoftraitsreachesaverysignificantlevel(P<0.01)andsignificantlevel(P<0.05).Therefore,themorphologicaltraitsoftheF1generationofrhododendronhybridsarewidelyseparatedandhaverichvariability.Theheterosisofdifferenthybridcombinationsisslightlydifferent.Thereisacertaincorrelationbetweenrepro ductivegrowthandvegetativegrowth,andthiscorrelationcanbeusedtoearlyselectthedesiredtraitsaccordingtothebreedingobjectivesandshortenthebreedingprocess.Keywords Azaleas;Inter specieshybrid;Morphologicalcharacter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 dodendron)植物的总称,是著名观赏植物类群、我国十大名花之一[1]。
据调查统计,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多鳞杜鹃、麻花杜鹃、绒毛杜鹃、拟黄花杜鹃、星毛杜鹃、圆叶杜鹃、芒刺杜鹃、毛喉杜鹃、疏叶杜鹃、树生杜鹃等野生杜鹃花30余种;且存在尖叶美容杜鹃、毛果长蕊杜鹃等3变种,种类数量占整个四川杜鹃花种类(189种)的1/5。
其中,尖叶杜鹃、星毛杜鹃、腺果杜鹃和大钟杜鹃是杜鹃花科植物四川特有种。
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的,要推杜鹃花了。
白居易赞曰:"闲折二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在世界杜鹃花的自然分布中,种类之多、数量之巨,没有一个能与中国匹敌,中国,乃世界杜鹃花资源的宝库!今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足见人们对杜鹃花的厚爱。
杜娟花是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900余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而以亚洲最多,有850种,其中我国有530余种,占全世界种类的59%,特别集中于云南、西藏和四川三省区的横断山脉一带,是世界杜鹃花的发样地和分布中心。
喜马拉雅山脉的不丹、锡金、尼泊尔、缅甸、印度北部,种类也较多,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和高加索仅有少数种类。
此外,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地区约有280种,是杜鹃花的次生分布中心。
其中新几内亚有160余种,印尼100余种,菲律宾、越南和马来半岛10-20种,由于该区为热带岛屿山岳,属多湿气候,所产杜鹃花几乎全为附生灌木型,其种子有奇异的丝状长尾状附属物,形成热带高山的特殊类型。
北美洲仅有24种,分布于美国沿大西洋、太平洋的两岸,以及加拿大、阿拉斯加和格陵兰。
欧洲更少,仅有9种,个别种分布在环北极。
大洋洲仅有1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昆士兰,同属热带高山类型。
我国杜阳花的分布经近代植物学家的调查研究,已经基本清楚,长江以南种类较多,长江以北很少;云南最多,西藏次之,四川第三,离此中心愈远,种类愈少。
新疆、宁夏属干旱荒漠地带,均无天然分布。
八声杜鹃简介
八声杜鹃(学名:Polyplectron)是鸟类中的一属,属于雉科。
它们通常被称为"杜鹃雉"或"孔雀雉",因为它们具有美丽而华丽的尾羽。
该属下有几种物种,包括著名的马来八声杜鹃、印度八声杜鹃和缅甸八声杜鹃等。
八声杜鹃的外观独特,尤其是雄性个体。
它们身体中等大小,长约50-70厘米。
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们的尾羽,展开时呈扇形,由数条长而细的羽毛构成,每根尾羽上都有眼状斑纹,形如眼睛,故得名。
不同物种的尾羽颜色和斑纹各异,包括绿色、蓝色、紫色、棕色等。
八声杜鹃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木枝干上的栖息地为主。
它们是地面上的行走者,善于跳跃和攀爬树枝。
它们以昆虫、果实和种子为食,也会觅食于地面上的腐殖质和小型节肢动物。
八声杜鹃是多色彩的鸟类之一,在繁殖季节特别活跃。
雄性个体会展示出壮观的舞姿来吸引雌性的注意。
它们会摆动尾羽、摇晃身体、发出嘶嘶声等独特行为,以显示自己的美丽和健康状态。
尽管八声杜鹃物种在野外数量较少,但目前尚未被列为濒危物种。
由于其美丽和独特的外观,它们受到许多鸟类爱好者和观鸟者的喜爱与追捧。
保护八声杜鹃及其栖息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杜鹃的巢筑习性及相关研究进展杜鹃(Cuculus canorus)是一种著名的候鸟,被广泛研究其巢筑习性。
它们以异种代养的方式来繁衍后代,这种行为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和好奇心。
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许多关于杜鹃巢筑习性与行为的研究,以此来揭示杜鹃如何实现异种代养,并理解其中的生态和进化意义。
杜鹃是一种布谷鸟科候鸟,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特别是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地区广泛分布。
它们一般在夏季从非洲迁徙到欧洲,在秋季再返回非洲越冬。
杜鹃被认为是典型的寄生鸟类,只在其他鸟类的巢里产卵并代养雏鸟。
而且杜鹃对于不同的宿主鸟种有明确的偏好,会寻找特定的宿主鸟巢筑。
杜鹃的巢筑习性令人叹为观止。
它们经常选择高大树木上的树洞或其它鸟类的巢中产卵。
在寄生别的鸟巢之前,杜鹃母鸟会密切观察并寻找潜在的宿主鸟巢。
一旦找到合适的巢,杜鹃便进入巢中并排除掉宿主鸟的卵,然后再产下自己的卵。
杜鹃的卵通常会模仿宿主鸟的卵,这样可以减少被宿主鸟发现并驱逐的风险。
为了成功孵化自己的卵,杜鹃需要确保宿主鸟认为杜鹃的卵是自己的。
研究人员发现,杜鹃的卵通常具有与宿主鸟的卵非常相似的大小和色彩。
这种巧妙的适应性演化使得宿主鸟很难分辨他们自己的卵和杜鹃的卵。
杜鹃的卵在孵化期间需要宿主鸟负责孵化和养育,杜鹃的母鸟则可以离开巢筑、觅食,以保护自己并确保后代的顺利成长。
研究人员对杜鹃巢筑习性的研究不仅限于了解杜鹃如何成功进行异种代养,还与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有关。
研究表明,杜鹃选择特定宿主鸟的巢筑是由于宿主鸟的巢筑对于杜鹃卵的适应性要求。
换言之,杜鹃选择的宿主鸟巢筑形态与自身卵的外形和大小具有相互适应性。
研究人员还发现,杜鹃与宿主鸟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
宿主鸟能通过识别并驱逐杜鹃的卵来减少异种代养的风险,而杜鹃则通过模仿宿主鸟的卵外形来提高自己卵的成功孵化率。
这种博弈关系推动了杜鹃和宿主鸟之间的进化竞争,使得杜鹃的巢筑习性更加精细和复杂。
除了杜鹃的巢筑习性,研究人员还对杜鹃的迁徙和捕食行为有着浓厚的兴趣。
doi︰10.16473/ki.xblykx1972.2024.01.00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朱红大杜鹃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朱培高1,乔琴2,马永鹏3,刘德团3(1.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504;2.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650201;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650201)摘要:朱红大杜鹃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为了厘清朱红大杜鹃的群落特征,评估其种群的生存潜力,通过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编制静态生命表,研究朱红大杜鹃的径级结构、种群动态。
结果显示:(1)样方中重要值>1%的木本植物有17种,其中窄叶青冈、白穗石栎、云南越桔和云南松为群落优势种。
(2)朱红大杜鹃种群第Ⅱ龄级个体数量最多,占总体数量的17.06%,各龄级的个体数量随着龄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径级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3)朱红大杜鹃存活曲线趋近Deevey Ⅰ型分布,种群的死亡高峰出现在X 龄级,死亡率为40%,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 pi )和受外界干扰种群动态变化指数(V′pi )均大于0,但V′pi 较小,种群在外部环境干扰下承担的风险概率最大值(P max )为0.07%,说明该种群受外界随机干扰时增长趋势不明显。
建议对朱红大杜鹃种群进行就地保护,以提高幼苗和小树的存活率,促进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关键词:朱红大杜鹃;种群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动态分析中图分类号:S 68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2024)01-0017-08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hododendrongriersonianum :A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ZHU Peigao 1,QIAO Qin 2,MA Yongpeng 3,LIU Detuan 3(1.Institute of Resource Plant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504,P.R.China;2.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01,P.R.China;3.Yunnan Key Laboratory for Integrative Conservation of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ming Yunnan 650201,P.R.China)Abstract :Rhododendron griersonianum is a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 (PSESP)in China and is listed in the List of National Key Protected Wild Plants.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Rh .griersonianum and to evaluate the survival potential of its populations,we conducted a plot survey,investigate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compiled a static life table for the Rh .griersonianum populations,and analyzed the diameter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dynamic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A total of 17woody species with important values>1%were recorded in the plots,among which Quercus augustinii ,Lithocarpus craibianus ,Vaccinium duclouxii and Pi⁃nus yunnanensis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community.(2)The largest number of Rh .griersonianum individu⁃als was in age class II,which accounted for 17.06%of the total individual number.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creased as the age class increased.The diameter class structure showed a‘spindle’shape,and the age structure fol⁃ 第53卷 1期 2024年2月西 部 林 业 科 学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Vol.53 No.1 Feb .2024 ∗收稿日期:2023-1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1676)。
云南几种杜鹃杂交育种初探郑硕理;易陈燃;刘巧;张敬丽【摘要】为了探究杜鹃花杂交育种规律,加快国内杜鹃花育种进程,本研究以云锦杜鹃、大白杜鹃、露珠杜鹃、蝶花杜鹃、映山红、羊踯躅为亲本进行了22个组合的常规人工杂交授粉试验,研究了云南几种杜鹃的杂交亲和性、坐果率、杂交种子重量与萌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云锦杜鹃在杂交组合中作父母本均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坐果率21%~75%,杂交种子萌发率41%~ 88%,大白杜鹃次之,坐果率3%~66%,杂交种子萌发率76%~82%;杂交组合坐果率与母本的选择关系密切,母本亲和力越好坐果率相对越高;种子越重越有利于萌发,但萌发过程还同时受到环境因子和胚自身活力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杜鹃花杂交育种具有借鉴意义,云锦杜鹃、大白杜鹃综合性状优良,杂交亲和性较好,可作为常绿杜鹃花育种的优秀亲本.【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1)006【总页数】6页(P1052-1057)【关键词】杜鹃;杂交;育种【作者】郑硕理;易陈燃;刘巧;张敬丽【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210.36杜鹃花属于杜鹃科(Ericaceae)杜鹃属,全世界约有1 140余种(包括亚种和变种)[1],其中中国约560余种,占世界种类的59%。
云南杜鹃花资源丰富种类有320种、亚种和变种[2]。
19世纪末,中国306种杜鹃被引入到西方[3-4],并被誉为能够创造全新景观的巨大财富,它同月季、山茶、牡丹一起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四大优良木本花卉。
过去250年中,西方园艺家们从这笔财富里选育出超过30 000个杜鹃品种[5-6],随着育种技术成熟,应用方式完善,使得杜鹃花成为西方园林及私人庭院中最引人注目的花卉。
杜鹃花品种(种)间杂交F1代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表现刘晓青;苏家乐;陈璐;李畅;何丽斯【期刊名称】《江苏农业学报》【年(卷),期】2012(028)002【总页数】2页(P459-460)【关键词】杜鹃花;杂交;观赏性状;F1代遗传表现【作者】刘晓青;苏家乐;陈璐;李畅;何丽斯【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5.210.3杜鹃花系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的观赏植物,是世界名花,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1]。
杜鹃花的花色、斑点、花径、瓣型等花器性状都是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
掌握性状的遗传特性,对正确选配亲本组合,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杜鹃花的染色体倍性[2],不同品种(种)间杂交的结实性[3],花色成色机理及花色变化[4]的研究已有报道,而有关其花器性状的遗传研究则甚少。
鉴此,我们拟通过各类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其杂种性状的比较,探明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现象,为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和选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2006年将铁红、紫玉、红珍珠、汉堡、紫蝴蝶、白佳人、火花、红牡丹、映山红、玉麒麟、满山红、红富士、白高月、紫高月、宝慧、肉桂、金蝴蝶、韩引2号共18个亲本材料,组配成23个杂交组合(包括部分正反交组合)。
杂交时全部采用套袋隔离,杂交种子(F1代)播于装有腐殖土的育苗盘中,成苗后移栽,并进行扦插繁殖。
花径采用直接量度法测定,花型、花色、斑点采取直接观察分类,其中花色以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色谱为标准,分为红、洋红、橙、粉、紫、白和复色(1朵花上有2种颜色)共7大色系;花型分为单瓣、套筒(萼片瓣化为花瓣)、半重瓣(雄蕊部分瓣化)、重瓣(雄蕊完全瓣化)4种。
横断山区杜鹃属植物资源调查与12种杜鹃引种驯化初探杜鹃花是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属(Rhdodendron L.)植物,是世界上著名的木本观赏花卉。
其树形丰富,花叶形态变化多样,色彩艳丽多变。
我国拥有极其丰富的野生杜鹃花资源,横断山区域是现代杜鹃花的分布和多度中心。
但是,该区域地域辽阔,地貌主要以高山峡谷为主,导致该地区杜鹃花属植物资源调查的工作难度非常大。
多年来毁林开荒、旅游开发、道路修建等经济项目的开展以及缺乏科学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导致横断山区域杜鹃花资源破坏严重。
因此,对横断山区域杜鹃花野生种质资源分布的调查及其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作者通过4年的野外实地考察,结合文献查阅,对我国广义横断山地区的杜鹃属植物野生资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并对所调查的杜鹃花种类进行横向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纵向的垂直海拔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揭示该地区杜鹃属植物的分布及演化特性。
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12种具有低海拔引种驯化潜力的杜鹃花种类,并对其进行两个梯度低海拔引种驯化栽培试验,以期对杜鹃属植物在保育以及园林应用中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我国广义横断山区杜鹃属植物的分布进行了调查,调查区域基本覆盖整个广义横断山系,调查的主要区位有30个,共计调查杜鹃属植物5亚属、6组、35亚组、157种(含变种)。
2.横断山西段喜马拉雅山东南的藏东南区域,杜鹃属植物的垂直分布中心最高,横向的地理分布窄,类群分化强。
中段三江并流区域的滇西-滇西北区域为藏东南区域与川西地区的过渡区域,杜鹃花属植物种类及其丰富。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川西地区的杜鹃属植物相对有更多的原始类群,以云锦杜鹃亚组为代表;杜鹃属植物的垂直分布中心最低,横向地理分布最宽;该区域的杜鹃属植物主要向我国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演化发展。
3.通过对杜鹃花不同类群纵向的垂直海拔分布及横向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常绿杜鹃亚属的种类相对垂直海拔分布较低,植株整体演化较适应低海拔地区的湿热环境。
八种杜鹃种子形态的初步研究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采集的8种杜鹃(Rhododendron L.)种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分别对杜鹃种子的主要形态指标(形状、大小、翅和肋)进行了比较与描述,为杜鹃花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和种子鉴别提供了依据。关键词:杜鹃;种子形态;特征Abstract: The seed morphology of eight species of Rhododendron collected from Barry Azalea National Frorest Park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main morphological index including the shape, size, wings and ribs of the seeds wer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to provide basis for seed 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enus Rhododendron L.Key words: Rhododendron L.; seed morphology; feature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全世界约有103属,约3 350种,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其中约90%集中于亚洲,最大的分布中心在中国西南山区及相邻的缅甸北部与东喜马拉雅地区[1]。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是杜鹃花科中的一个大属,世界上杜鹃花属植物有960余种[2],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但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杜鹃是贵州省常见的野生花卉,位于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的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有杜鹃花属植物33种(含变种),分属于5个亚属,较常见的有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迷人杜鹃(R. agastum Balf.et W.W.Smith)、繁花杜鹃(R. floribundum Franch)、露珠杜鹃(R. irroratum Franch)、锈叶杜鹃(R. siderophyllum Franch)、云南杜鹃(R. yunnanense Franch)、映山红(R. simsii Planch)、大白杜鹃(R. decorum Franch)等[3]。庞大的杜鹃植物群落绵延百里,开花季节满山赤橙黄绿、姹紫嫣红,蔚为壮观,是贵州省特有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之一。丁炳扬等[4]根据杜鹃花属植物种子的形状、是否有翅、表面结构等特征,对浙江省杜鹃花属13个种的种子进行了划分。陈训[5]对杜鹃种子进行了形态描述,提出了4个主要的形态指标,即种子的形状、大小、翅和肋,认为亚组中的各分类群(种、亚种、变种、变型)之间可以根据种子形态特征的差异进行区分。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贵州省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4个亚属的观赏价值高的杜鹃种子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比较,其中包括一个新种淡紫杜鹃(暂定名)。旨在为杜鹃花属植物亚组中的各分类群(种、亚种、变种、变型)区分提供重要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参与测试的8种杜鹃(表1)种子于贵州省大方县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园内山地野外采集,采集地海拔为1 200~2 000 m,每种杜鹃分别从4个单株上采集成熟种子,经风干后于5℃冰箱中保存。1.2试验方法1.2.1种子处理将采集的杜鹃种子在放大镜下进行挑选,每个种选出生长健壮、无杂质、形状完好的3~5粒种子进行观察。1.2.2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将杜鹃种子放置到有双面胶带的样品台上,喷墨镀膜,采用JSM-6490LV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加速电压为20.00 kV,并拍照。1.3形态描述方法对杜鹃种子形态的描述采用文献[5]的的杜鹃种子分类方法,杜鹃种子分类描述的特征主要为4个,分别是形状、大小、翅和肋。2结果与分析2.1杜鹃种子形态的基本特征8种杜鹃种子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分别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从扫描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8种杜鹃种子的形状多为椭圆形、卵形、矩圆形等;有翅或无翅;种子表面大多具有明显的肋,具翅的种类肋间沟通常狭长而深,而无翅的种类肋间沟通常浅。通过游标卡尺对8种杜鹃种子进行测量可知,杜鹃种子的长度范围为0.42~2.70 mm、宽0.37~2.07 mm;其中种脐端翅长为0.11~0.88 mm、宽为0.14~1.26 mm,合点端翅长0.16~0.71 mm、宽为0.13~1.39 mm;肋长0.50~2.70 mm、肋宽为0.37~2.07 mm。同一亚属中杜鹃种子的形状、大小在种间有较大的差别;不同亚属中杜鹃种子有些形状差异较大,有些则较为相近,具体情况见表2。2.2杜鹃种子的形态描述2.2.1桃叶杜鹃形状椭圆形,长约1.91 mm、宽约1.65 mm,种脐端平或斜平,合点端平或微凹。翅在种脐端处收缢,2~3撕裂,长约0.70 mm、宽约1.26 mm;合点端渐尖,长约0.59 mm、宽约0.85 mm;肋呈薄块状,密生,多交叉呈不规则的网状,肋间沟深,质粒较多。2.2.2马缨杜鹃卵形至长卵形,长约1.19 mm、宽约0.52 mm,种脐端平,合点端圆。翅在种脐端收缢,种脐端撕裂,似鱼尾状,长约0.28 mm、宽约0.24 mm;合点端有2~3裂纹,长约0.22 mm、宽约0.26 mm;肋呈方柱状,近平行,有2~6交叉,肋间沟深,肋间距较大,存在小圆凹点,且在肋间有质粒。2.2.3百合花杜鹃长矩圆形,长约2.70 mm、宽约2.07 mm,种脐端渐尖,合点端有2~4裂纹。翅不明显,在种脐端收缢,种脐端呈撕裂状,长约0.49 mm、宽约0.41 mm;合点端无翅;肋细密且呈圆柱形波浪状,肋上有凹点,有多交叉,肋间沟窄且浅,表面有许多颗粒性物质,因而显得较为粗糙,其中密生小圆凹点,且在肋间有少数质粒。2.2.4糙叶杜鹃卵状椭圆形或长卵形,长约0.42 mm、宽约0.46 mm,种脐端凸,合点端渐尖。翅小或不明显,在种脐端收缢呈平翅,种脐端较短,长约0.11 mm、宽约0.14 mm;合点端近方形,长约0.16 mm、宽约0.13 mm;肋近锥状,较宽且表面光滑,肋上有深浅不同的皱折,其中中央的皱折较深,肋间距较小且不等,肋间无圆凹点,有质粒。2.2.5锈叶杜鹃长椭圆形,长约1.00 mm、宽约0.55 mm,种脐端凸,合点端渐尖。翅在种脐端收缢,有裂纹,一侧有丝状花纹突起,长约0.27 mm、宽约0.23 mm;合点端近梯形,长约0.25 mm、宽约0.18 mm;肋呈柱状,肋上有较宽较长的凹陷,在肋的中部有些肋呈波浪状。肋间密生小圆凹点,且在肋间有少数质粒。2.2.6长蕊杜鹃长矩圆形,长约1.31 mm,宽约0.72 mm,种脐端渐细平,合点端呈梯状或圆形。翅在种脐端收缢,似扫帚状,一侧微凸,无撕裂,一侧微凹,有撕裂,长约0.88 mm、宽约0.54 mm;合点端近菊花状或三角状,具4个不对称撕裂,长约0.68 mm、宽约0.90 mm;肋密生,在肋中央或一侧有渐深渐细的缝裂,似由两条锥状肋组合而成,较为粗大,肋有多交叉,在交叉处肋的缝裂聚合成一交点,肋间沟深,大小不等,无圆凹点,但有少量质粒。2.2.7大白杜鹃长矩圆形,长约1.69 mm、宽约1.36 mm,种脐端渐细平,合点端圆。翅在种脐端收缢,具2~3裂纹,长约0.63 mm、宽约0.62 mm;合点端宽,横向迂回,近方形,无撕裂,长约0.71 mm、宽约1.39 mm;肋较细,呈细圆柱状,有交叉,肋间沟宽且浅,有均匀小圆凹点,无质粒。2.2.8淡紫杜鹃为不对称卵形,长约0.50 mm、宽约0.37 mm,种脐端斜,合点端渐细,近三角状。翅无或不明显,在种脐端收缢,长约0.12 mm、宽约0.15 mm;合点端无翅;肋密生呈块状,多交叉,形成无规则的网状,肋间无小圆凹点,但有大小不等的圆凸点,有少数质粒。3讨论3.1杜鹃种子的大小从电子显微镜对杜鹃种子形态扫描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种子的大小具有差异,其中百合花杜鹃种子最大、最长,糙叶杜鹃和淡紫杜鹃种子大小较为接近,是试验样品中个体最小的种子。采集的8种杜鹃种子长度范围为0.4~2.7 mm,连翅长可达3 mm;宽0.3~2.0 mm,这个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由此可见,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的种子在高等植物中属于比较小的一类种子,而属内各亚属间种子大小有一定的差异。杜鹃花属种子出现大小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营养状况、遗传或该植物的花期有关。3.2杜鹃种子形态与环境前人研究指出,种子的形态特征比较稳定,因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我们观察的杜鹃种子中,马缨杜鹃、大白杜鹃及锈叶杜鹃在文献[4]中的描述与本试验中种子在电子显微镜扫描中所观察的结果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其生境有关,前者杜鹃种子来源于英国皇家植物园,为人工栽培结出的种子,而后者则来源于贵州省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自然野生的环境中,可能生境的不同导致种子出现形态差异,这说明杜鹃种子的形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3.3种子表面结构3.3.1肋不同研究者对种子的形态描述不同,从电子显微镜扫描的结果来看,8种杜鹃种子表面都具有明显的纵向或横向并呈柱状、块状或锥状的结构,有些还呈弯曲的波浪状,陈训[5]将这种结构命名为肋,王玉国等[6]称之为条纹,丁炳扬等[4]则称之为脊。条纹是对一种形状的平面描述;而通过电子显微镜对杜鹃种子的扫描观察,它属于种子的一个立体结构,因为其呈较规则的柱状、块状或锥状,类似于动物的肋骨,所以称之为肋更为形象。另外,在试验中还观察到有些杜鹃种子在肋的侧面或肋间沟有圆凹点或圆凸点,它们的大小、疏密程度不等。笔者推测杜鹃种子肋上的圆凹点或圆凸点可能与种子的呼吸作用有关。3.3.2质粒质粒在杜鹃种子的研究中为首次提到,推测它可能是杜鹃种子表面的蛋白质或脂质颗粒,一般位于肋的侧面、肋间沟或肋上,形状多不规则,有球状、块状、菱状等,其大小、疏密程度因种子而异。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多数杜鹃种子有质粒这一结构,而少数种子则没有,如大白杜鹃种子就没有。质粒的有无对杜鹃种子的生长发育或寿命有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4杜鹃种子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种子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杜鹃花亚属或杜鹃花亚属中组的种子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杜鹃花亚属种子形态和表面肋的结构非常特殊,具翅,但有些合点端无翅或不明显,两侧的翅均不发达,翅全缘或有裂纹;肋有多交叉,肋间沟浅而宽。常绿杜鹃花亚属种子大小相近,在杜鹃花属种子中为较大型的具翅种子,并且均在种脐端收缢,合点端近平。马银花亚属包括马银花组和长蕊杜鹃组两个组。长蕊杜鹃组在形态上表现为翅比较明显,肋粗大,似由两条肋组合而成,在交叉处汇合,这是长蕊杜鹃组与马银花组的主要区别。糙叶杜鹃亚属种子较小,肋宽且表面光滑,肋上有深浅不同的皱折。在本次试验中淡紫杜鹃为首次报道,其形态特征与糙叶杜鹃相近,因而推断淡紫杜鹃与糙叶杜鹃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综上所述,杜鹃种子形态的多样性可为杜鹃花属植物亚组中的各分类群区分提供参考依据。参考文献:[1] 温强,旷艺军,叶金山. 杜鹃花培育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江西林业科技,2004,8(2):21-25.[2] 方瑞征,胡林贞,方明渊. 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七卷第一、二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 杨成华,李贵远,邓伦秀. 贵州百里杜鹃保护区的杜鹃属植物种类及其观赏特性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14-18.[4] 丁炳扬,吴欢笑,张慧明,等. 浙江杜鹃花属植物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 西北植物学报,1995,15(6):36-42.[5] 陈训. 杜鹃属三亚属种子形态[M]. 贵阳: 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 王玉国,李光照,张文驹,等. 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在杜鹃花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 植物分类学报,2007,45(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