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新亮点有三: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性

第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想到饺子,中国特有的一种饮食,这是饮食方面文化、想到四大名著,中国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想到京剧、中国书法,长城。

中华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等。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

同创造的。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例如,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是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国人团结起来,人们众志成诚,奋起抗战,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所以,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造在中化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比如:“吃一堑、长一智”这一谚语告诉人们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车到同前必有路”,激发身处困境的人们的勇气与斗志,战胜挫折,看到希望。“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让人们用辩证的眼光长远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再比如:我国自古就有“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思想,今天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人类的进步都有着深刻和深远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国家的强盛,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在古代中国秦朝之所以灭六国迅速崛起,汉唐之所以成为盛世,很重要的一点就因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有了强大的文化力量的支撑,中华民族就能百折不挠,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今天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中华文化影响深刻,不仅影响了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使我们的国家在21世纪从文化大国变为文化强国,就要着力构建中华主流文化。

“文化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其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

例如:韩国地电视剧,已经形成了风靡我国和亚洲的“韩流”文化,大家都知道,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韩国和日本的关系,和中

日关系一样,一直有些不那么融合,特别是日本右翼势力不肯对侵略战争深刻反省,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反过来也影响了一些日本人对韩国人的看法,但韩流登陆日本后,韩国男女明星在日本男女老少中引发了追星狂潮,日本人对韩国人有了进一步了解,印象和感情也有了很大改变。有的日本媒体哀叹道,韩国没费一枪一炮就征服了日本。

十七大中说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为什么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今天显得如此迫切?从根本上说是历史造成的。

1840年到1919年,中国的主导思想是向西方学习,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迎头赶上,我们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搞“洋务运动”,购进国外的先进武器等等都是其表现。中国主导思潮变化的转折点是1919年凡尔赛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时中国宣布中立,因为中国人觉得在欧洲打仗离中国很遥远,跟我们关系不大。但战争打了两年后,双方伤亡惨重,英国、法等国劳动力严重匮乏。于是,他们就来找中国人,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劳工,并向我们做了许多美妙的许诺,诸如在战后恢复中国的大国地位云云。中国人相信了他们的话,向欧洲派遣了17万华工,牺牲了2万。

一战结束后,德国被打败,中国出席凡尔赛和会的代表提出要求把战前属于德国势力范围的山东半岛归还给中国,这是理

所当然的。然而,1919年4月29日,美英法三巨头做出决定,山东半岛不归还中国,给了日本。消息传来,中国人愤怒了,北京学生走上街头,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唯一的出路就是革命。要革命必须批判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因为如果还按照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革命是不允许的。批判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是革命的需要,是正确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继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行大批判,这种做法到“文化大革命”时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破“四旧”,彻底地否定过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历史性的决策,国门打开了,中国人走出去,外国人走进来,我们看到外部世界有很多好东西,与我们原来的想象不一样。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外国的好东西,使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我们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洋的好,中国的不好;新的好,旧的不好;现代的好,古代的不好。这种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众多的表现。

上述这一段历史导致了在今天的中国主流文化缺失。今天的中国社会有很多好东西,成就是毋庸非议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坏事。把中国的坏事归结为“四失”:失衡、失序、失范和失控,就需要构建中华的主流文化。

这方面的表现是很多的,比如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尊重和关心别人,

构建中华主流文化的“两个需要”

构建中华主流文化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时两千多年,是全世界寿命最长的封建社会。寿命长的根本原因是中华主流文化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中国封建时期,朝代可以更迭,统治者可以变化,但是中华主流文化却始终一以贯之。文化规范公众的行为,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过去几个世纪,西方文明、欧洲文明对人类的贡献为世界所熟知。但是,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来看,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没有这些贡献,今天的世界文明不会是这个样子。韩国和日本的道德规范都是从中国传去的,然而,世界对这一点知之甚少,这是不公正的。在新的世纪里,随着中国的崛起、亚洲的崛起、中华文明一定会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主流文化大体上由三部分组成

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