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工程(事故致因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280.75 KB
- 文档页数:2
事故致因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社会危害。
因此,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致因进行系统研究,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事故,是社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常情况下,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受到物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遵守社会法律法规以及道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准确的分析交通事故的起因和发生的原因,就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事故致因理论,以便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和控制事故。
事故致因理论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故障因素理论:故障因素理论是一种普遍认可的事故致因理论,它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被检查的系统故障和未被检查的外因所引起的。
故障因素理论认为,交通事故是由许多因素加起来引起的,被称为“链式故障”,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由人、车、道路和环境四个因素组成的。
二、失误事故理论:失误事故理论认为,交通事故是由驾驶人员的错误行为引起的,并分析了人们在驾驶过程中会犯的各种错误,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技术失误、情绪起伏剧烈以及判断缺乏等等。
失误事故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驾驶员的失误而引起的。
三、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比较新的事故致因理论,它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整个系统的综合失衡引起的,不仅仅是由驾驶人员的失误引起的。
根据系统理论,交通事故是由以下几个要素综合形成的:机械、道路、社会、环境、人因、政策等。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理论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并被广泛采用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
不仅要深入研究事故起因,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以防止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社会的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一节可靠性理论•可靠性理论•一、基本术语(一)可靠性、维修性和有效性(二)可靠度、维修度和有效度(三)用时间计量的可靠度、维修度和有效度•二、可靠度函数和故障率(一)可靠度函数(二)故障率曲线(三)系统的单元故障概率•三、系统可靠度(一)串联系统(二)并联系统(三)混合系统(四)表决系统(五)非工作贮备系统(冷贮备)(六)复杂系统•四、人的可靠性(一)应力(二)人的差错(失误)(三)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四)人的差错预防办法•一、基本术语•术语•(一)可靠性、维修性和有效性•(二)可靠度、维修度和有效度•(三)用时间计量的可靠度、维修度和有效度•(一)可靠性、维修性和有效性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二、事故频发倾向论三、事故因果连锁论四、能量意外释放论五、心理动力理论六、系统理论七、撒利模型八、变化的观点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主要“从事故学习事故”,为了防止事故,必须弄清事故为什么会发生,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因素,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研究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致因因素来防止事故发生,所以被称作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事故致因理论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
•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安全观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经统计分析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进而,在1939年,法默(Farmer)等人据此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1936年,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该理论也和事故频发倾向理论一样,仅仅关注人的因素,把大多数的工业事故责任都归因于工人的不注意等方面,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过程•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流行病学方法”。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y)是一个在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概念。
事故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
理解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危险情况。
1. 事故的本质事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事故不仅会给个体和组织带来损失,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
因此,深入理解事故的本质和致因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 事故的分类事故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事故包括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
而事故的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3. 事故的致因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事故致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故的本质。
4. 事故防范措施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应急处置和事后的事故调查与总结。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5. 事故的管理与监控事故管理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的事故管理体系和监控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事故防范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理论是一个涉及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的重要概念。
理解事故的致因机制、完善事故管理体系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社会安全水平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些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事故致因理论案例分析一、“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事故1 事故概况2008年4月28日,百年胶济铁路发生一场悲剧:当日凌晨4时41分,北京至青岛的T195次下行到胶济线周村至王村区间时,客车尾部第9节至第17节车厢脱轨,与上行的烟台至徐州的5034次旅客列车相撞,致使机车和五节车厢脱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这场灾难已夺去72人的生命。
另外还有416人受伤。
2 事故发生经过4月28日事故发生之日,恰恰为胶济铁路线因施工调整列车运行图的第一天。
4月23日,济南局印发154号文件《关于实行胶济线施工调整列车运行图的通知》,定于4天后的4月28日0时开始执行。
这份文件要求事故发生地段限速80公里/小时。
不过,济南局如此重要的文件,只是在局网上发布,对外局及相关单位以普通信件的方式传递,而且把北京机务段作为了抄送单位。
按惯例,北京局应作为受文单位,此类公文应由受文单位逐级传达至运输处、调度所,再传达到各相关的机务段、车辆段。
然而,在154号文下发三天之后,即4月26日,济南局却又发布4158号调度命令,要求取消多处限速,其中正包括王村至周村东间便线(事故发生地)的限速命令。
北京机务段的执行人员没有看到154号文件,相反看到了4158号调度命令。
于是,删除了已经写入运行监控器的限速指令80公里/小时。
4月28日午夜1时多,路过王村的2245次列车发现,现场临时限速标志(80)和运行监控器数据(不限)不符,随即向济南铁路局反映。
济南铁路局在4时2分补发出4444号调度命令:在k293+780至k290+784之间,限速80公里/小时。
按照常规,此调度命令通知到铁路站点,然后由值班人员用无线对讲机通知司机。
两者的通话会被录音,并记入列车“黑匣子”。
但致命的是,这个序列为4444号的命令,却被车站值班人员漏发。
而王村站值班员对最新临时限速命令未与T195次司机进行确认,也未认真执行车机联控。
T195次列车司机最终没有收到这条救命令。
何谓事故致因理论,主要解决哪些问题?人类主要“从事故学习事故”,为了防止事故,必须弄清事故为什么会发生,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因素,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如何防止事故发生,研究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致因因素来防止事故发生,所以被称作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发展历程1、早期事故致因理论2、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3、系统安全介绍事故频发倾向论、因果连锁论、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因果连锁论: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发生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能量意外释放论: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
\(重要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造成伤害及事故,主要取决于人或物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力的集中程度,受伤害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晚等)试用事故致因理论解释现实中的交通安全问题。
何谓安全系统工程,主要解决那些问题?安全系统工程(System Safety), 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工程学原理及有关专业知识来研究生产安全管理和工程的新学科,是系统工程学的一个分支。
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危险的识别、分析与事故预测;消除、控制导致事故的危险;分析构成安全系统各单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协调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取得系统安全的最佳设计等。
交通安全系统分析的目的什什么?试述几种常用的安全分析方法的特性及适用范围。
目的是使交通条件安全化,使事故减少到可接受的水平。
1、统计图表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适用于对系统发生事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便于找出事故发生规律。
2、因果分析图:将引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分层(枝)加以分析,分层(枝)的多少取决于安全分析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分析结果可供编制安全检查表和事故树用。
方法简单,用途广泛,但难以揭示各因素之间的组合关系。
第三讲交通安全基本理论交通安全基本理论是揭示交通安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是交通安全研究的基础.包括事故致因理论、可靠性理论和事故预防理论。
一、事故致因理论为了防止事故,必须弄清楚事故为什么会发生,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因素——事故致因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消除、控制事故致因因素来防止事故发生。
1、事故产生原因分析1)人因素分析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占到事故总数的70%以上。
在整个运输生产过程中,如果人不发生错误,即使其他方面某一环节或几个环节出了故障,也会由于人的调节和控制,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的损失;但是如果人出了差错,除非装有自控保护装置,否则事故将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对人员可靠性进行研究是现代社会生产安全事故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机系统主要是通过人的操纵、调节和检查等方式来实现控制的,即使是高度自动化的人机系统,也不能完全离开人的监视以及对异常情况的处理;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设备可靠性不断提高,同工业化之初相比,设备的运行环境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直接由硬件的原因导致事故的比例已经下降到比较低的水平,而人相对成为系统中更为不可靠的因素,人为失误诱发的故障或事件却呈上升趋势,成为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当一个系统变的越来越复杂时,系统失效事故中人为失误的比率将会变得更高,人为失误将会严重地影响着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人员可靠性分析就显得愈加重要。
许多研究业已表明: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可靠性。
据文献统计,20%-90%的系统失效与人为失误有关,其中直接或间接肇发事故的比率为70%-90%,所以要研究人员系统的可靠性切入点就是人为失误。
人为失误,即人的行为失误,是指工作人员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导致实际要实现的功能与所要求的功能不一致,其结果可能以某种形式给生产、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
事故致因理论分析
运输学1304 李晨 13251010
1.案例描述
2014年12月19日上午,沪蓉高速四川成南苍山段因大雾发生多起连环追尾交通事故,导致一辆载有23吨液化石油气的槽车罐体破裂泄漏爆燃。
事故中遇难者已升至6人,还有1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
2.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送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发生在某个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互发生的结果。
他在分析之后,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如下五个因素
(1)遗传与社会环境
(2)人的缺点
(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
(5)伤害
人们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
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
如果移去连锁中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
3.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根据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第三块骨牌,即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
①人的不安全行为:司机在大雾、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依然按照原有速度行驶,
并且忽视了现有道路条件下可能发生的险情,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导致追尾事故的发生。
②物的不安全状态:罐车尾部在被撞击之后出现一条长30公分、宽3公分的裂
缝,罐内有大量的气体泄露,罐车载有23吨的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比空气轻,易在空旷地带扩散,稍有火星积易造成大面积燃烧,引起火灾。
(2)基本原因
根据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引起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
而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性格上缺点的原因
①引起人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司机对于自己的驾驶水平过于自信,忽视了自然
环境所带来的不利的驾驶环境。
同时,管理者对于恶劣的天气状况,没有及时了解,并提出解决措施。
而人本身对于突发事情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造成了悲剧
②引起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原因:罐车的制造材料在于防撞击功能方面不够,同
时罐车装载危险物品,但是本身没有配备防泄漏的仪器工具,没有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4.事故预防对策
根据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就本案例而言,其对策措施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技术方面:应事先在装载危险物品的罐车上,配备监控装置、防泄漏装置及处理险情装置,便于在第一时间处理险情。
(2)管理方面:提升对于高速公路特殊路段、特殊环境的监控,及时处理,减少车
辆在危险环境下的运行时间,提升安全效率。
(3)教育方面:提升对于驾驶员安全意识的教育,定期进行技术审核和安全教育,减少人为原因导致的险情出行。
同时对于罐车司机而言,还应进行对于突发情况处理的教育,使得罐车司机对于险情的发生能够掌握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