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58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 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 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 .H.Heinrich) 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 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安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安全科学的核心概念是安全和风险管理,它致力于预防和控制事故、灾害和风险,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实际应用。
一、安全科学的定义与内涵安全科学是研究如何保障人类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安全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对事故原因、事故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寻求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有效手段,以达到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安全科学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与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1.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科学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从事故的源头出发,探究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2.风险评估与管理:风险评估是安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潜在危险源的识别、分析和评价,量化风险的大小,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风险管理则是对风险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过程,旨在实现风险的最小化。
3.安全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研究和应用各种安全技术和工程手段,以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这包括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的开发、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等。
4.安全文化与教育:安全科学还关注安全文化和教育的研究。
通过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
三、安全科学的实际应用安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应用安全科学技术,可以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在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科学可以帮助规划和设计更安全的交通系统,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安全科学可以指导抗震设计、防洪工程等,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学说,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浅述事故致因理论的主要方面,包括事故因果论、事故频发倾向论、随机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轨迹交叉论、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以及综合因素作用论。
1.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
这种理论强调对事故原因的深入挖掘,通过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在事故因果论中,因果关系通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间接原因则是引发直接原因的因素,如管理制度缺陷、人员培训不足等。
2.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论认为某些个体或组织具有事故频发的倾向性。
该理论强调对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通过对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个体或组织进行重点防范,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事故频发倾向论在安全管理中具有指导意义,但需要注意避免将个体或组织的特征与事故发生划等号。
3.随机故障模型随机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随机因素导致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许多因素如设备老化、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需要加强对事故的监测和预警,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4.疲劳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于设备或零部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损伤导致的。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可以通过对设备或零部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来预防。
疲劳故障模型对于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5.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意外释放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能量的管理和控制,采取措施将能量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能量意外释放论对于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6.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人和物的安全管理,通过控制两者的时空轨迹,避免它们在同一时空相遇,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的特征1、危险性:任何事故都会一定程度上给个人、集体和社会带来身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和危害,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影响社会的安定。
2、意外性:从主观愿望来说,人们都不愿意发生事故,而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刻。
3、紧急性:不少事故从发生到结束的速度很快,允许组织和个人作出反应时间很短,这就要求人们平时要研究、了解预防对策和紧急对策,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尽量降低事故的损失。
二、事故发展四阶段1、事故的孕育阶段:由事故基础原因所致,如社会历史原因、技术教育原因、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缺陷,使其先天潜伏着危险性,潜在危险不一定成为事故,它需要诱发因素。
根据事故特点,这一阶段是消灭事故最好时机,可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事故的成长阶段: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再加上管理的失误或缺陷,促使事故隐患的增长,系统危险性增大,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一阶段事故危险性已有征兆,一旦被激发因素作用,将会发生事故。
3、事故的爆发阶段:这一阶段必然会对人或物造成伤害或损失,事故发生已不可挽回,具有意外性和紧急性的特点,事故损失跟偶然因素有关。
4、事故的持续阶段:事故造成后果仍然存在的阶段,持续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要消除后果,需要花费较大的力量。
三、事故构成要素分析1、人要素:人在生产过程忽视和违反安全规程、误操作等不安全行为。
2、物要素:设备、仪器、工具、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不安全状态。
3、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情绪和生理状况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4、管理要素:由于管理上缺陷或失误,可导致技术设计缺陷、对操作者不良教育、劳动组织不合理、缺乏现场的合理指挥、没有严格有效执行安全标准和规范等。
四、1∶29∶300法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调查和分析了550000多起工业事故,发现其中:死亡和重伤事故1666起,轻伤事故48334起,无伤害事故500000起;即构成1∶29∶300的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的重要法则。
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事故致因理论的出现,已有80年历史,是从最早的单因素理论发展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早在1919年格林伍德和1926年纽伯尔德,都曾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因此,就用某种方法将有事故倾向的工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这种理论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而且不能解释何以在同等危险暴露情况下,人们受伤害的概率并非都不相等。
1939年法默和凯姆伯斯又重复提出: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经历等无关。
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也难于测定。
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单一因素理论——具有事故倾向的素质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
1971年邵合赛克尔主张将事故倾向素质论仅供工种考选的参考。
他只着意于多发事故,而丝毫无意涉及人的个性。
淘汰“多发事故人”是受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
1936年,海因里希提出了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研究人身受到伤害的五个顺序过程,即伤亡事故顺序五因素。
1953年,巴尔将上述骨牌原理发展为“事件链”理论,认为事故的前级诸致因因素是一系列事件的链锁,一环生一环,一环套一环。
链的末端是事件后果——事敌和损失。
1961年,美国的沃森提出了以逻辑分析中的演绎分析法和逻辑电路的逻辑门形式绘制事故模型。
由于火箭技术发展的需要,系统安全工程应运而生。
美国在1962年4月首次公开了“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的说明书。
1965年,kolodner在安全性定量化的论文中在沃森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故障树分析(FTA);同年Recht也介绍了PTA和FM&E(故障类型和影响)。
人为事故防范培训第一课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事故致因理论是指在事故发生之前,通过对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机理的深入分析,找出事故的主要原因和隐藏风险点,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防范和避免类似事故的目的。
事故的原因通常包括人的因素、设备因素、管理因素、作业环境因素等各个方面。
而在这些方面中,人为因素往往是最主要的事故原因之一。
人为因素包括了人的因素和人的行为因素。
人的因素指的是人的身体特征、心理因素、疾病等方面的因素,而人的行为因素则关乎着人在工作中具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行为。
因此,在进行事故致因的分析时,首先需要对人为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量化。
人的因素中,比较重要的有职业素质、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等。
其中,技能水平是指工作人员在相关技能和操作上的掌握能力和水平。
人员的职业素质则指其在职业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等。
安全意识则是指员工对于潜在事故隐患和风险点的警觉性以及对于工作安全的处理能力。
这些对人员的分析和评估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面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此外,人的行为因素也非常重要。
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包括了舒适度、压力、自我保护、自我概念、应激反应等方面。
在分析过程中应仔细考虑这些因素对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在进行事故致因理论的分析和评估时,还需要从管理、设备和作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
管理层需要充分关注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员工及各类人员进行充分的指导和管理,从而接近工作及相关行为的各个侧面来进行预防和控制。
设备因素则涉及了各个类型的设备使用管理,包括了设备安装、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作业环境因素则涉及了工作环境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包括了温度、气流、光亮、噪声等。
这些工作环境因素在工作中必须得到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
在总体上,事故致因理论的分析对于预防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相关的事故致因分析措施,不断加强自身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并有效防止与事故的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的重要理论体系。
以下是常见的事故致因理论及其分类:1.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是一种通过分析事故原因及其因果关系来预防事故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包括人、机、环等多个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事故的根源,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是一种研究事故发生机理的理论,它关注的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间上的交叉点。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时间上的重叠导致的。
通过避免这种交叉,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
3.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意外释放论是一种从能量转换和传递的角度研究事故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在传递或转换过程中失去控制而导致的。
在事故发生前,往往存在高能量物质或过程,如果失去控制,将会导致伤害或破坏。
因此,该理论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能量的释放。
4.事故多米诺骨牌模型事故多米诺骨牌模型是一种将事故发生原因分解为多个因素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素连锁反应导致的,类似于多米诺骨牌的倒塌。
这些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等因素。
只有当每个因素都得到解决,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5.扰动起源论扰动起源论是一种研究事故起源的理论,它关注的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初始扰动因素。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某些微小的扰动因素导致的,这些因素可能在事故发生前就已经存在,或者是在事故发生过程中产生的。
通过对这些扰动因素进行分析和预防,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6.人类失误论人类失误论是一种研究人在操作中失误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失误导致的,包括判断错误、操作不当、反应迟钝等因素。
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失误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来减少或避免人的失误导致的事故。
7.安全系统理论安全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安全系统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