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78.50 KB
- 文档页数:52
试述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概念比较优势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假设条件(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
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
从支持者Heckscher和Bertil Olin的角度来看,实际生产中生产要素的输入不仅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多种劳动,而两个生产要素的输入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在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来自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
,这又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度。
由于生产各种产品所需的两种生产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当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密集使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时,成本较低,生产密集。
当使用其他国家生产要素丰富的产品时,成本较高,从而形成了不同国家生产和交换的产品的价格优势。
从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此时,我国专门生产具有成本优势的本国产品,并以具有成本优势的外国产品为交换条件。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在狭义上也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根据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当国际贸易使参与国商品的市场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时,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相同产品的前提是相同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国际贸易取决于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的,赋,每个国家的生产结构如下:每个国家都专门从事集中生产利用其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假设,当生产要素在各个部门之间转移时,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斯彻和贝蒂尔·奥林提出的。
奥林根据他的老师赫克斯彻的观点,系统地讨论了要素the赋理论。
该理论突破了仅从技术差异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的局限性,但从接近现实的要素end赋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结构和结果。
技术差异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之间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将在不同国家生产相同产品的价格或成本差异作为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动力。
因此,尽管这两种理论已经产生了约150年,但它们的理论渊源并没有根本改变。
这种变化的基本衡量标准是:他们提出论据的经济基础是否发生根本变化;他们的理论是否基于不同的动力机制,也就是说,是否改变了基本观点,即价格差异是贸易的原因或驱动力。
要素禀赋理论一、贸易源于“上帝的恩赐”19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此作为理论基石,揭开了资本剥削雇用劳动的奥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规律,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
为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对抗,资产阶级学者纷纷放弃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
这种“去劳动价值论”的倾向在贸易理论领域中集中地表现为重新构建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学说是以古典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商品上劳动耗费的相对差异,分别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约翰·穆勒尽管在论述相互需求原理时还是用单位劳动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作为各国拥有比较优势的原因,但他却将国际贸易中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归结为贸易双方的消费偏好和其他一些具体情况自我调整至进口需求恰好足以相互支付的过程,即所谓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着商品的价值。
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已经很难看到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根本上抛弃了古典劳动价值论,仅仅把国际贸易中有关各方的比较优势作为“既定的前提”,直截了当地把他的均衡价格理论用于对贸易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国际贸易条件取决于有关各国的进口需求与出口供给的国际供需理论。
只是从那个“既定前提”中尚能看到古典劳动价值论的一丝影子而已;到了两位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梯尔·俄林提出并建立起要素禀赋理论的理论框架以后,活生生的劳动就仅被看作是等同于资本、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的一种一般生产要素,虽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然是各国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赖以建立的基础却已经不再是劳动,而是变成了“上帝的恩赐”(The Gifts Given by the Nature)。
古典劳动价值论在赫克歇尔和俄林那里已经荡然无存,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同古典劳动价值论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模式、比较优势和收入分配等方面。
本章将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假设和分析结果进行详细的阐述。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具体地说,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组合不同,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也不同,从而形成比较优势,并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固定的,不会因为贸易而发生变化。
这主要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要素禀赋具有惯性,即要素的组合方式在短期内相对稳定。
二是要素禀赋差异不受贸易限制的影响,即国际贸易可以自由进行,不会受到保护主义措施和关税壁垒的限制。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会引发不同的国际贸易模式。
具体而言,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会倾向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商品,而土地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更倾向于出口土地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则更可能由资本禀赋丰富的国家出口。
此外,要素禀赋理论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的问题。
根据理论的观点,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不同要素禀赋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劳动力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而资本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则会因为资本的流入而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收入的增长。
总的来说,要素禀赋理论为我们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种解释框架。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比较优势的产生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然而,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局限性,例如它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国际贸易的政治和制度因素等。
因此,在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及时修正和完善这一理论框架。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内容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和满足。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满足基本需求来实现的,而是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主要包括了三个要素,基本需求、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
首先,基本需求是要素禀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基本需求包括了人类对于食物、水、睡眠等生理需求,以及对于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这些基本需求是人们追求幸福感的基础,只有在满足了这些基本需求之后,个体才能够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其次,内在特质是指个体固有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在特质,这些特质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乐观、开朗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而悲观、消极的人则更难体验到幸福。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强调了个体内在特质对于幸福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培养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来提高幸福感的建议。
最后,外部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良好的家庭关系、友好的社交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等都会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了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来提高幸福感的建议,包括了加强社交关系、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
综上所述,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了基本需求、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三个要素,这些要素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幸福感。
通过满足基本需求、培养积极心态和改善外部环境,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要素禀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理解幸福感的视角,对于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亦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
关于要素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
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并在1933年出版的《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
认为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强调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
认为一国应该出口由本国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进口由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将趋于均等。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理论分析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俄林在分析、阐述要素禀赋论时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在逻辑上比较严谨。
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
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
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
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通过严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
专注考研考证第4章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4.1 复习笔记一、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定前提1.假定前提的内容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有如下几个假定前提,这些前提保证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和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生产两种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2)两国在同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相同的生产函数,但不同产品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3)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4)在两个国家里,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各国可供利用的生产要素的总量不变;(5)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任何相对要素价格之下,一种产品相对于另一种产品始终是资本密集(或劳动密集型)的;(6)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7)生产要素在国内完全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不发生要素流动;(8)两国在两种产品上的专业化都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贸易后两国仍然同时生产两种产品;(9)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相同,也就是说,在任何相对商品价格之下,两国消费两种专注考研考证商品的比例相同且独立于收入水平;(10)没有运输成本,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没有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11)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假定条件的经济含义第1个假定条件的设定主要是为了简化理论分析和便于几何图示,当这一假定被放松后,理论模型的基本结论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第2个假定条件是为排除各国之间的技术差异,以便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去考察比较优势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生;同时,它还指出两种商品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这对区分两种不同的商品是至关重要的。
第3个假定条件强调了规模收益不变,意味着产量将会与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同比例增加。
第4个假定条件意味着两个国家都不存在闲置的生产要素,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扩大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从另外一个产业部门中吸收资源,并造成后一个部门产量的相对和绝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