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课件10第十章发热
- 格式:ppt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28
01发热概述与急诊意义Chapter发热定义及分类发热定义发热分类快速识别病因判断病情评估030201发热在急诊中重要性常见原因与鉴别诊断常见原因鉴别诊断02发热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Chapter体温调节中枢与外周机制体温调节中枢外周机制发热时机体代谢变化物质代谢蛋白质分解增加,脂肪和糖代谢加强,导致机体消耗增加。
水盐代谢发热时呼吸加快,皮肤蒸发水分增多,易导致脱水。
同时,钠、钾等电解质随汗液排出增多,应注意补充。
酸碱平衡高热时易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需及时纠正。
01020304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常伴有寒战、出汗等外周症状。
感染性发热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引起的发热,多无寒战等外周症状。
非感染性发热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可引起药物热,通常在用药后出现。
药物性发热经过详细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的发热,需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原因不明发热不同原因引起发热特点03急诊处理原则与方法Chapter快速准确评估患者状况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针对病因治疗,如肿瘤、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等。
对症支持治疗合理使用药物降温和抗感染治疗药物降温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解热镇痛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抗感染治疗明确感染病原体后,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或其他抗感染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和疗程。
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常见引起发热疾病及案例分析Chapter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案例分析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肺部感染也可引起发热,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等。
治疗需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相应抗生素,同时辅以对症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案例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和血液系统肿瘤案例分析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05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Chapter高热惊厥预防和处理方法预防措施处理方法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监测和干预措施监测措施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定期检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评估患者心功能状况,及时发现心功能不全的征兆。
急诊医学课件10发热•发热的定义及分类•发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发热的治疗及预防•典型病例分享目•相关知识点回顾与总结录CHAPTER发热的定义及分类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值(37℃)的情况,是人体对感染、炎症、疾病进展等的一种反应。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不同部位、不同个体的体温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热(38.1-39℃)和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中枢性发热甲亢性发热发热的分类CHAPTER发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细菌感染感染性发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发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CHAPTER发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的典型表现是体温高于正常水平。
体温升高寒战与出汗疲劳和无力头痛和肌肉疼痛寒战是发热的常见伴随症状,而高热患者可能会出汗过多。
发热会导致身体疲劳和无力,使患者无法正常工作或进行日常活动。
发热还可能引起头痛和肌肉疼痛。
体温升高血液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可能发生变化,如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或降低等。
炎症指标病因学证据010203CHAPTER发热的治疗及预防发热的治疗原则明确病因快速降温补充水分休息休息发热的对症治疗物理降温使用冰袋、酒精擦浴等手段降低体温,避免使用强烈退烧药物。
药物降温使用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补充营养发热期间患者食欲减退,需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牛奶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咳嗽、咳痰的患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热的预防措施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
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发热。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传染源,如感染患者、患病动物等。
疫苗接种根据疫情和医生建议,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预防传染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