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
- 格式:pdf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64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3.12.15•【字号】•【施行日期】1993.12.15•【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1993年12月15日四川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1993年12月15日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第三条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水土保持法》、《条例》和本办法。
第四条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负责对所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保护。
造成水土流失的,应负责治理。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要职责,应当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鼓励开展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水土保持科学技术水平,推广水土保持的先进技术,有计划地培养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人才。
第六条四川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
市(地、州)、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主管本辖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事务。
水土保持监督队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有关部门按照《水土保持法》和《条例》及本办法规定,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密切配合,作好与水土保持相关的工作。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2012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2.09.21•【字号】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施行日期】2012.12.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NO:SC080673)已由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12年9月21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2年9月21日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等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土保持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坚持谁开发利用资源谁负责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和补偿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委员会制度,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规划确定的任务按年度纳入工作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
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水土保持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水土保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水土保持的具体工作。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川财农〔2016〕227号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水利局:为加强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农〔2016〕181号)及财政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财政厅、水利厅制定了《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水利厅2016年12月15日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水利改革发展,依据《预算法》和《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农〔2016〕18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水利发展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资金。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省级财政资金为实行定向财力管理模式的资金。
水利发展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
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遵循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绩效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
纳入省级部门预算的水利发展资金按照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水利发展资金由财政厅会同水利厅负责管理。
财政厅主要负责编制资金预算,审核资金分配方案并下达预算,组织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指导地方加强资金管理等相关工作。
水利厅负责组织水利发展资金支持的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核,研究提出资金分配和工作清单建议方案,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相关工作。
地方财政部门主要负责水利发展资金的预算分配下达、资金审核拨付、资金使用监督检查以及预算绩效管理总体工作等。
地方水利部门主要负责水利发展资金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审查筛选、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等,研究提出资金分配和工作清单建议方案、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具体工作。
四川省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1998]15号文件精神,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规范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资金安全,根据国家计委、水利部《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凡国家安排我省的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按本办法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水土保持项目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应按照《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定的范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国家投资情况,以县为单位分别列入年度建设计划。
水土保持项目应与其他生态建设项目统筹安排。
第四条水土保持项目建设资金除了争取国家支持外,各级财政及受益农户应按国家确定的配套比例及时足额到位。
二、项目申报和审批第五条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审批程序适当简化。
第六条申报水土保持建设的项目县,根据省提出的投资规模,按照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成片综合治理的原则,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由县计委、水利局联合逐级上报,经省计委、水利厅审查后由省计委审批。
可研报告应将建设内容落实到具体乡、镇,凡深度达不到要求的,省审批机关不予受理。
项目县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内容。
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时,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
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同时上报市(州)县有关部门配套资金承诺文件。
第七条各项目县根据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将建设内容落实到田间地块。
实施方案报省水利厅审批。
三、资金管理第八条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统一安排使用。
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帐管理,专项用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滞留、挤占或挪作它用。
第九条建设资金应实行报账制。
阶段性工程完成后,应由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计划部门、项目负责人等验收合格签字后报销。
项目建设所需大宗材料、种苗等物资,应实行政府采购制。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加快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15.03.10•【字号】川水函[2015]313号•【施行日期】2015.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加快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通知川水函[2015]313号各市(州)水务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监管的要求,严格履职,依法行政,进一步做好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加快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责任感水土保持法明确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生产建设项目不得投产使用。
推进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评价和巩固水土流失防治成果的重要抓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履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既是生产建设单位的法定义务,又是树立生产建设单位遵纪守法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增强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依法督察,强力推进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一)全面排查,建立台帐。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的重要行政许可,是把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以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为抓手,对辖区内各级审批的所有生产建设项目全面排查,摸清情况,建档立卡,跟踪督办,定向督察,建立台帐,依法验收,逐个消号,倒逼生产建设单位全面开展水土保持自查,及时整改完善水土保持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
(二)整合资源,上下联动。
省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水土保持联动执法机制,通过创新执法方式、升级执法手段、共享执法信息、整合执法资源和统一执法行动等措施,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专项行动,依法严格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力争多还旧帐,不欠新帐。
水利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16•【文号】•【施行日期】20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水利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意见(2016年)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部直属有关单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业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于2015年12月15日由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
《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在国家层面上由国务院批复的水土保持综合性规划,《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批复要求,全面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宣传贯彻,抓紧推进省级水土保持规划批复工作水土流失是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水土保持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要求“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出重要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全方位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实施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对于依法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促进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意义十分重大。
《规划》明确了2015-2030年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各地要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规划》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持之以恒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划》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水利厅•【公布日期】2016.12.15•【字号】川财农〔2016〕227号•【施行日期】2017.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项资金管理正文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川财农〔2016〕227号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水利局:为加强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农〔2016〕181号)及财政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财政厅、水利厅制定了《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水利厅2016年12月15日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水利改革发展,依据《预算法》和《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农〔2016〕181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四川省水利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水利发展资金),包括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和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资金。
其中,中央财政资金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省级财政资金为实行定向财力管理模式的资金。
水利发展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
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遵循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绩效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
纳入省级部门预算的水利发展资金按照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水利发展资金由财政厅会同水利厅负责管理。
财政厅主要负责编制资金预算,审核资金分配方案并下达预算,组织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指导地方加强资金管理等相关工作。
水利厅负责组织水利发展资金支持的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核,研究提出资金分配和工作清单建议方案,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相关工作。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喜德县良在硅业有限公司再生资源综合处置利用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6.01.20•【字号】川环审批〔2016〕15号•【施行日期】2016.01.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喜德县良在硅业有限公司再生资源综合处置利用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川环审批〔2016〕15号喜德县良在硅业有限公司:你公司《喜德县良在硅业有限公司再生资源综合处置利用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该项目拟建在凉山州喜德县冕山镇高载能工业集中区内,你公司原年产工业硅7200吨(经凉山州环境保护局凉环函〔2007〕57号文批复及凉环函〔2008〕106号文验收),2011年,你公司对原项目进行部分变更,在原料中增加稀土富铈渣,以兰炭替代石油焦,设备及工艺不变,年产稀土硅铁合金7200吨。
本次你公司拟在上述产能基础上,在现有厂区内及旁侧征地实施再生资源综合处置利用改扩建项目,新增年处理HW17表面处理废物(346-051-17、346-052-17、346-054-17、346-055-17、346-056-17、346-057-17、346-058-17、346-062-17、346-063-17、346-099-17)1万吨、HW22含铜废物(406-004-22)1万吨、HW23含锌废物(346-102-23、346-103-23、394-001-23、900-021-23)1万吨、HW29含汞废物(900-022-29)1万吨、HW46含镍废物(261-087-46、394-005-46、900-037-46)1万吨及HW4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331-002-48、331-004-48、331-008-48~331-013-48、331-019-48、331-027-48)3万吨,共计新增8万吨的处理能力,总处理能力为8.72万t/a。
关于印发《四川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有关技术问题暂行规定》的通知各市、州水利局,各乙、丙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持证单位:为加强、规范和提高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技术审查质量和水平,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水利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规范》(SL204-98)等规范规程、政策文件原则,针对我省近年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技术审查实践工作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厅组织四川部分高等院校、科研、设计院(所)、长期参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的专家、各级管理人员多次进行座谈、讨论,形成了《四川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有关技术问题暂行规定》,现将该“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执行。
请各级、各有关单位将执行过程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省水土保持局反馈。
二○○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主题词:水利水土保持方案规范通知抄送:水利部水土保持司,长江委水土保持局,在蓉甲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持证单位,厅直属有关单位。
四川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有关技术问题暂行规定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水利部颁发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参照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发的水保监方案函[2002]118号文《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技术审查要点》,针对我省近几年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和审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1 前言简要说明工程概况,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前期工作进展,方案编制和报审过程。
文后附:水土保持方案工程特性表。
2 编制依据与编制方案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法规、部委规章、规范性文件与相关规定、规范标准、技术文件、技术资料、任务委托件。
3 设计水平年①建设类项目:为工程验收后的第一年,或工程验收年。
前者适用于无试运行期的项目。
②生产类项目:土建区:为验收交付使用年;生产区:为一定生产期后的第一年。
4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防治责任范围面积=项目建设区面积+直接影响区面积。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第01期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批复川府函〔2016〕250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水利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林业厅、省扶贫移民局:水利厅《关于审批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的请示》(川水〔2016〕113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报批稿)》(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加强预防和监督管理,注重综合治理,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9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22.22%,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高5.05%。
到2030年,全面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82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64.61%,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高15.16%。
四、在省级区划基础上,全面实施预防保护,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国家级及省级重点预防区的水土流失预防;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及规律,科学配置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源区、重点区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
五、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切实提升监测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加强宣传引导和社会监督,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法制意识,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报批稿)宜宾市水务局二〇一六年八月项目名称:四川省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编制单位:宜宾市水务局协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前言水乃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基础资源。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防洪安全及水质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的重要环境问题。
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全市水土资源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水土保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已经颁布施行,新法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明确了规划对于强化各级政府水土保持责任的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1 年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 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
在四川省2014年1月举办的全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技术培训会后,在宜宾市政府及市水务局的领导下,编制单位经过大量的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和相关部门座谈,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宜宾市水土保持规划初稿。
宜宾市水务局于2016年4月28日组织召开了规划专家评审会,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本规划。
本次规划全面收集了宜宾市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基础数据,明确了水土保持需求;系统科学地划定了全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按照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出了至2030年全市的水土保持任务、目标与总体布局,提出了预防、治理、监测、监管专项规划,并对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安排。
本规划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宜宾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
规划编制期间,得到了宜宾市政府及宜宾市水务局、宜宾市发展和改革局、宜宾市财政局、宜宾市国土资源局、宜宾市林业局、宜宾市交通运输局、宜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宜宾市环境保护局和宜宾市农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并对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同时规划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专家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目录第一章规划概要 ..................................... - 4 -第一节总则 ...................................................................................................... - 4 -第二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 - 6 -第三节目标与任务 .......................................................................................... - 7 -第四节总体布局 .............................................................................................. - 8 -第五节专项规划 ............................................................................................ - 11 -第六节进度、投资与效益 ............................................................................ - 13 -第二章基本情况 .................................... - 15 -第一节自然环境 ............................................................................................ - 15 -第二节自然资源 ............................................................................................ - 21 -第三节社会经济 ............................................................................................ - 26 -第四节水土流失 ............................................................................................ - 29 -第五节水土保持 ............................................................................................ - 33 -第三章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 39 -第一节现状评价 ............................................................................................ - 39 -第二节需求分析 ............................................................................................ - 48 -第四章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规模....................... - 53 -第一节规划依据 ............................................................................................ - 53 -第二节目标和任务 ........................................................................................ - 55 -第三节规划规模 ............................................................................................ - 57 -第五章总体布局 .................................... - 58 -第一节区域布局 ............................................................................................ - 58 -第二节重点布局 ............................................................................................ - 69 -第六章预防规划 .................................... - 76 -第一节预防范围及对象 ................................................................................ - 76 -第二节措施体系与配置 ................................................................................- 77 -第七章治理规划 .................................... - 87 -第一节治理范围与对象 ................................................................................ - 87 -第二节措施体系及配置 ................................................................................ - 88 -第三节重点项目 ............................................................................................ - 99 -第八章监测规划 ................................... - 102 -第一节规划目标 .......................................................................................... - 102 -第二节规划布局 ..........................................................................................- 103 -第二节监测项目 ..........................................................................................- 105 -第三节监测内容和方法 .............................................................................. - 107 -第四节监测信息系统建设与网络传输 ......................................................- 109 -第五节监测设备及经费 ..............................................................................- 111 -第九章综合监管规划 ............................... - 114 -第一节监督管理 ..........................................................................................- 114 -第二节科技支撑 .......................................................................................... - 117 -第三节管理能力建设 ..................................................................................- 119 -第四节信息化建设 ......................................................................................- 122 -第十章实施进度与投资估算.......................... - 125 -第一节实施进度 .......................................................................................... - 125 -第二节近期重点项目安排 .......................................................................... - 126 -第三节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估算 ..................................................................- 130 -第十一章实施效益分析 ............................. - 139 -第一节效益分析 ..........................................................................................- 139 -第二节综合结论 ..........................................................................................- 142 -第十二章实施保障措施 ............................. - 143 -第一节法律法规保障 ..................................................................................- 143 -第二节政策保障 ..........................................................................................- 143 -第四节投入保障 ..........................................................................................- 144 -附表.............................................. - 146 -附表1宜宾市气象特征表 ............................................................................- 146 -附表2宜宾市气象特征表 ............................................................................- 146 -附表3宜宾市社会经济现状表 .................................................................... - 147 -附表4宜宾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 148 -附表5宜宾市土地坡度表 ............................................................................- 148 -附表6宜宾市水土流失现状表 .................................................................... - 149 -附表7宜宾市水土保土措施现状表 ............................................................ - 150 -附表8 宜宾市各区县综合治理规模表 ....................................................... - 150 -附表9 宜宾市各区县重点治理规模表 ....................................................... - 151 -附表10宜宾市水土保持生态分区表 .......................................................... - 151 -附表11宜宾市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表....................................................... - 152 -附表12宜宾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及措施规划表 ......................- 154 -附表13宜宾市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规划表 ..........................................- 154 -附表14宜宾市近期重点防治工程规划表 ............................................ - 155 -附表15宜宾市近期重点治理项目投资表 ..................................................- 158 -附图:............................................ - 158 -第一章规划概要第一节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坚持“三大发展战略”,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主线,以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保护能力等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防治,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美丽幸福宜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解读刘元成【摘要】《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划定了湖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确定了全省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了全省水土流失的防治目标、任务、布局,提出了预防、监管、治理、监测的措施体系和近期重点项目安排,是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行动指南.【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总体目标;主要任务;落实措施;湖北省【作者】刘元成【作者单位】湖北省水利厅,湖北武汉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017年7月1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湖北省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规划》是湖北省首部获得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省级水土保持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蓝图和重要依据,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行动指南。
为较好地了解《规划》,现就其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湖北地处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枢纽地带,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肩负着“确保丹江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永葆长江母亲河生机活力”“扶助革命老区绿色崛起”“服务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特殊使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巨大。
湖北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据2015年全省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成果,全省有水土流失面积3.5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9.10%,其中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7.79%,侵蚀量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
同时,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人口规模、资源需求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公路、铁路、矿山、城镇等大规模建设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本)项目名称: 宜宾扬光陶瓷有限公司扬光粘土矿年开采10万吨粘土项目建设单位(盖章): 宜宾扬光陶瓷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20 年11 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一)图1-1 本项目与宜宾市生态保护红线分布位置关系(2)与“环境质量底线”符合性分析“环境质量底线”是国家和地方设置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目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基准线。
环评应落实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要求,提出区域或者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建议以及优化区域或行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的对策措施。
项目环评应对照区域环境质量目标,深入分析预测项目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强化污染防治措施和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①环境空气质量底线项目选址区域为环境空气功能区二类区,根据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公报数据及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的监测数据,项目选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及相应标准要求。
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兴文县召开生态环境保护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推进会。
会议强调:各乡镇、县级部门要提高站位,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大力度,高质量推进生态环保重点工作;要靠实责任,坚决推动生态环境任务落地落实。
②地表水环境质量底线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表二)环境质量状况(表三)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6.2 规定,本次评价可采用宜宾市2019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根据2019 年宜宾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可知,宜宾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共365 天,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评价,达到二级及以上天数(即优良天数)为290 天,达标率79.5% ,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为25-246,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浓度同比下降0.2%。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2012年修正本)来源:法制办主站发布时间:2013-01-18 14:39 阅读次数: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2012年修正本)(1993年12月15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10月17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关于修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2012年9月2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2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2012年9月21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公布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等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水土保持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
坚持谁开发利用资源谁负责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和补偿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委员会制度,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规划确定的任务按年度纳入工作计划,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
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水土保持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水土保持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水土保持的具体工作。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新建川南城际铁路至自贡至宜宾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6.04.11•【字号】川环审批〔2016〕88号•【施行日期】2016.04.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新建川南城际铁路至自贡至宜宾线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川环审批〔2016〕88号川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你公司报送的《新建川南城际铁路自贡至宜宾线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新建川南城际铁路自贡至宜宾线,正线起于川南城际铁路内江至自贡至泸州线规划建设的自贡东站,向南经邓关后进入宜宾市境内,再经大观、临港工业区至在建的成贵客专宜宾东站,全长90.1km(双线);联络线由唐家湾隧道出口至宜宾东站成贵站场,全长4.683km(单线)。
本项目铁路等级为客运专线,全线轨道按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采用重型轨道标准;自贡东站至临港站段设计速度目标值350km/h,铺设无砟轨道;临港站至宜宾东站段设计速度目标值250km/h,铺设有砟轨道;联络线设计速度目标值120km/h。
全线共设桥梁42919.8延长米/82座、隧道19.7km/12座,其中临港长江大桥采用公铁两用桥,桥梁上层公路部分另行办理环保手续,桥梁铁路部分预留渝昆客专通道;全线共设车站5座,分别为自贡东站、邓关中间站、大观中间站、临港中间站、宜宾东站,其中:自贡东站利用川南城际铁路内江至自贡至泸州线拟建工程;宜宾东站在成贵客专设置的宜宾东站的基础上扩建(新建本项目车场,增设3个站台和7条铁路线);其余车站为新建。
全线不设动车段,利用既有或利用车站富余站场到发线存放动车组。
项目建成后,近期开行动车65对/日,远期开行动车90对/日。
项目总占地710.42 hm2,其中永久占地379.62hm2、临时占地330.80hm2;项目总挖方1920.02万m3,填方538.22万m3,借方155.62万m3,表土综合利用44.54万m3,弃渣1535.42万m3,设置弃渣场111处,不设取土场,取方均外购;项目共设置制梁场3处、材料厂2处、混凝土拌合站9处、填料拌合站4处、施工生产生活区27处,铺轨基地利用川南城际铁路内江经自贡至泸州线拟建设施;项目共设施施工便道132.29km,其中新建70.11km,改扩建35.72km,利用现有道路26.46km;拆迁房屋30.50万m2,涉及拆迁居民1100户(约5550人);施工总工期约5年。
四川省水土保持区划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是中国第五大省,介于东经97°21′-108°31′和北纬26°03′-34°19′之间,全省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面积48.41万平方公里。
四川西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东部地区则大都位于四川盆地内。
四川与重庆、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和西藏自治区接壤。
(一)自然条件1.地质地貌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四川大致可分为东部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区,以及西部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区。
四川地形复杂多样,包含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山地等几大地貌单元,地跨中国地势第一及第二阶梯,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全省最高点是川西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
2.气候气候与水文四川气候具有冬暖、春早、夏长、年均温高的特点。
1月均温5~10℃以上,攀枝花超过12℃;7月超过24℃,东部长江河谷高达28℃,极端最高温大于40℃,为中国夏季高温地区之一。
年均温16~20℃,攀枝花为20℃。
10℃以上活动积温5000~7000℃,攀枝花达7500℃。
四川盆地的长江河谷和川西南的金沙江河谷,具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
川西北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属温带和寒温带气候(见川西北高原)。
四川深受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影响,除少数地区外,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以多夜雨为特色。
四川盆地是中国著名少日照地区,盆地西缘则是中国多雨区之一,最多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400毫米。
但各地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故每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
3.水资源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居于全国前列。
全省水资源总量为3404亿立方米,其中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总量约3131亿立方米。
但河川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全年径流量大多集中在6—10月,东部盆地6—10月径流量占总量的60—80%,川西南山地为70—80%,川西北高原为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