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185.94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路遥《人生》的叙事策略摘要路遥,中国当代一位极富特色的作家,其作品早期有散文、诗歌和剧本,后期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生》、《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位孤独的作家,写下一本著名的《人生》,记录一个艰苦奋斗的有志青年,在此期间发生的两段曲折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人生百态。
同时《人生》也是路遥的代表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的一个里程碑。
城乡交叉地带的写作风格,真切朴实的爱情描写,整本小说带给读者温暖和鼓励。
本篇论文以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创作背景为基调,主要就《人生》中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分别从《人生》的故事本身和文本叙事模式两个方向加以分析,详细剖析了《人生》中叙事策略的艺术效果,并对人生中叙事策略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路遥;《人生》;叙事;艺术效果AbsrtactLu Yao, a very special writer of contemporary China, whose works include prose, poetry and script in the early stage, mainly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of novels in the later stage, among which the great influence is "Life" Ordinary World. This is a lonely writer, write a famous "life ", record a hard-working aspiring youth, during this period of two twists and turns of love story, reflecting the life of a hundr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Life is also Lu Yao's masterpiece, which is a mileston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realism. The writing style of urban and rural cross-zone, true and simple love description, the whole novel brings warmth and encouragement to reader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Lu Yao's novella "Life ",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narrative pattern in" Life ", analyzes the story itself and the text narrative pattern, analyzes the artistic effect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Life" in detail, and probes into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life.Key words: Lu Yao; Life; Love; Narration目录摘要 (3)Absrtact (4)一、绪论 (6)(一)研究背景 (6)(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7)(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7)1.国外文献综述 (7)2.国内文献综述 (7)(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8)二、《人生》的叙事模式 (9)(一)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 (10)(二)外倾式叙事过程模式 (10)1.叙事过程的模式分类 (10)2.《人生》外倾式叙事过程 (11)三、《人生》中的叙事结构 (12)(一)钟摆式叙事结构 (12)1.叙事的历时性 (12)2.叙事的增长性 (12)3.意向状态内涵性 (12)(二)双线性叙事 (13)1.《人生》中双线性叙事结构的呈现 (13)2.双线性叙事的效果 (13)3.作家的“政治焦虑”对双线性叙事的影响 (14)四、《人生》中叙事策略的艺术效果 (14)(一)全方位地解读爱情主题 (15)1.与刘巧珍的爱情 (15)2.与黄亚平的爱情 (15)(二)充分地表达作家的“政治焦虑" (16)(三)钟摆式叙事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 (16)五、《人生》中叙事策略的形成原因 (18)(一)生活经历的影响 (18)(二)爱情观念的影响 (18)结语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3)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路遥是一名从陕北高原走出来的“土著”作家,他以满怀深情厚谊的笔触描画了陕北高原的黄土之上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对这片土地和辛勤劳作的普通劳动者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平凡的世界》研究综述
杨莉莉
【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7)006
【摘要】《平凡的世界》作为作家路遥的巅峰之作于1991年3月获茅盾文学奖,国内众多学者对其研究的成果丰富.目前成果较为显著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品本体研究;二是作者的创作情怀和心路历程研究;三是作品的接受状况研究;四是作品的现实意义及局限研究.但该作品研究的角度过于集中,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且语言学角度的研究较弱,研究深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杨莉莉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
【相关文献】
1.在《平凡的世界》中纠结——纪念《平凡的世界》出版30周年 [J], 梁立俊
2.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兼论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J], 章若暄
3.平凡的世界的爱情——致敬路遥!重读《平凡的世界》(上) [J], 陈清华
4.《平凡的世界》那最好的世界,便是平凡的世界 [J], 夏末薔薇V[1]
5.于平凡的世界中安放“不平凡”——《平凡的世界》读书体验 [J], 刘昱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目前,路遥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著名。
不止是中国,国际上也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路遥的作品,探究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这一话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以下9个提纲标题:一、路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特色路遥的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和表达理想为主要特色。
同时,他也在思想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分析他的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路遥个人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二、路遥作品中的现实题材和社会批判路遥多次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吁,特别是对人民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公的深刻揭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记录。
三、路遥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描写路遥作为一位文学家,深入描绘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性的复杂表现。
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关于社会的深刻思考,也有情感上触动读者的细腻描写。
四、路遥作品中的历史思考和当代意义路遥作品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有关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启示。
五、路遥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在语言和笔调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运用多种意象和符号来构建作品的意境,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
六、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有其独特性,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展示出了多种形态和特点。
因此,对路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七、路遥作品与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对比路遥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有深刻的联系。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异同和交流。
八、路遥作品的翻译和国际影响路遥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也有深入的研究。
九、路遥作品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路遥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历史纪念碑。
《人生》分析研究第一篇:《人生》分析研究研究《人生》中的张力结构可以先从路遥的人生经历开始着手,路由幼时家庭贫困潦倒,经常被其他同学欺辱,父母因负担不起交由继父母抚养,从小爱的缺失让路遥失去了归属感,充满了逃离苦难,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善自身命运的想法。
同时,路遥的作品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力图通过功名来改变自己的人数。
路遥在创作人生这一作品时,把自己的情感释放在了高加林这一形象上。
最表层的张力就是高加林小我的私心欲望和大我的奋斗努力人性回归,高加林通过爱情的手段来换取在城里的生活,割裂了与传统文化代表的巧珍的关系,这是私心和野心,最终高加林的城市梦破灭,回归乡村,用对自己的折磨来抚平心灵的创伤。
深一层的就是乡村价值和现代性怨恨,乡土家园意识”的主要内涵是:乡土是宽厚、朴实、仁慈、包容、奉献的;乡土上养育的自然景物和庄稼是清新宜人的,乡土上养育的人是淳朴、善良、真诚的;只有扎根乡土才能活人,乡土是人生的根基和归宿。
这里包含三个构成要素“:大地“”自然美“”人情美”。
《人生》的叙事多次涉及这种“乡土家园意识”。
当高加林人生受挫之时,是刘巧珍的爱情和黄土地给了他精神的抚慰,小说真实地描写了高加林与三种社会势力的冲突:以高明楼、马占胜为代表的农村中官官相护、鱼肉百姓的统治势力,以刘立本为代表的首先富起来的农村“暴发户”,以张克南的妈妈为代表的鄙视“乡下人”的“城里人”。
小说以大量的笔触,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这些冲突在高加林那里引起的怨恨心理和报复冲动。
,是社会地位上处于劣势的高加林在以自身精神上的优势———现代意识和现代价值观念———向强势社会力量及其非现代的思想观念发起的挑战。
在这种挑战中激起的愤怒仇视心理,是一种典型的舍勒意义上的现代性怨恨。
作者对乡土价值的偏爱,对现代意识的某种程度的认同,以及从这两种价值立场出发表达的两种现代性在互相缠绕和彼此的张力中,以复杂的精神向度,交织成了作者极其强烈的心灵焦虑。
.路遥研究国内外现状分析:国内路遥研究围绕着路遥代表作中篇小说《人生》的发表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形成两个研究高潮以及路遥去世至今形成的收获期。
路遥研究始于其在1980年《当代》杂志第3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后其资深评论家秦兆阳先生对其的评论“这不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作品……他所着力描写的,是一个对‘文化大革命’的是非分辨不清、思想水平并不高、却又不愿意群众因自己而掀起大规模武斗,以至造成巨大牺牲的革命干部”(秦兆阳:《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致路遥同志》,198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秦老充分肯定使路遥第一次为全国文学界所注意。
1982年路遥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标志其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中篇小说《人生》,很快这部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知识青年——高加林的爱情故事题材的小说,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作品主人公在面对现代性焦虑的过程中青年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可争议的论题而很快风弥大街小巷,一时间好评如潮,但同时评论界也围绕着高加林典型性格论、作品的审美特征以及“城乡交叉地带”等问题而热烈的争论。
评论界在争论基础上最后较为一致认为高加林是路遥塑造的一个性格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
当时,评论界把问题主要集中于高加林是个什么样的人上即:一是高加林是不是“新人”的问题。
梁永安认为高加林是“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梁永安:《可喜的农村新人——也谈高加林》,1980年10月7日《文汇报》);雷达认为高加林“有辨不清两种文明的弱点,但主导方面还是新的因素居多……但总体看来,他在精神上是一个新的人物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新人’” 雷达:《简论高加林的悲剧》,《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二是高加林是不是个人奋斗者、个人主义者的问题,曹锦清认为高加林是“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曹锦清:《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谈<人生>中的高加林》。
)而蔡翔认为“高加林的自尊在‘挑粪’一节中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屈辱从反面教育了他,催化了他愿望中的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因素,并且煽起了一种盲目的报复情绪”(蔡翔:《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上海文学》1983年第1期)。
浅论路遥生平与创作的关系摘要:路遥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坎坷,其作品更是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作品中的很多都有着他自身的影子,可以说他的作品就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路遥的作品都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他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系列的生存在农村与城市交界处的艰苦奋斗的青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对当代人仍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
但对于路遥的研究很少有系统地结合作品谈其生平与创作的关系,本文就这方面结合文本加以研究。
关键词:路遥、生平、创作引言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路遥一直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在进行创作,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其实并不被人看好,但他一直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着他所生活的年代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给文学史添了一道独特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为当代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路遥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对于他的研究仍然进行着。
在国内,关于路遥的创作活动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马一夫、厚夫收集整理了较为详细的路遥研究评论文章,把这些收录进《路遥研究资料汇编》中,从而为路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此外,梁向阳教授在《路遥研究述评》一文中,全面地介绍、梳理和评价了目前国内对路遥的研究状况。
当下,对路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比较研究、作家研究和创作心理研究这四个领域。
其中,对于路遥生平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有着大量的回忆类,纪念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立体化的解读了路遥的情感世界。
陈忠实的《告别路遥》、白描《写给远去的路遥》、王安忆《黄土的儿子》,共同展现了一个情感炽热、热爱生活、行走在“城市交叉地带”的路遥。
高歌《困难的日子纪事一一上大学前的路遥》、黄卫平《一名真正的矿矿工》、白正明《路遥的在大学生活》、邢小利《从夏天到秋天一路遥最后的岁月》、航宇《路遥在最后的日子》等,对路遥在困难时期、在大学里、在矿区以至于在生命的最后日子,进行了如实的记录,使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路遥、一个有血有肉的路遥。
路遥人生国外研究报告
《路遥人生国外研究报告》是对著名作家路遥的文学生涯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份报告。
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等。
他的文学创作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报告旨在探讨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的关联。
首先,路遥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的引用和借鉴。
他对《杀死一只知更鸟》、《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的参考,体现了他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和探索。
其次,路遥的作品在国外也广为传播和研究。
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在国外出版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一些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中国社会变革的主题和意义。
另外,路遥本人也曾在国外进行文学交流和学术讲座。
他曾多次赴美、日、法等国家访问,与当地的读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使他的作品在国外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也丰富了他自己的写作经验和视野。
总的来说,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对西方文学的阅读和借鉴,使他的作品更富有国际化的色彩。
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在国外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他本人的国际交流经历更加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和创作视野。
这一切都使得路遥成为了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
总结起来,本报告对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他的作品与西方文学的关联、国际传播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他的文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和价值。
路遥小说中的故事研究路遥的小说创作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中国社会改革初期的农村世界,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农村青年在社会变革初期的种种人生故事。
在这些众多的人生故事中,有三个故事在其小说文本中反复出现,这三个故事也是作家高度关注和较能引发读者思考的,即进城故事、爱情故事、父子故事。
笔者认为,路遥小说的这三个故事可以运用叙事学中的故事理论来阐释。
首先从角色设计、故事序列、行动元等方面分析路遥小说的故事结构特征,然后适当结合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探讨故事特征形成的原因,深入地把握路遥小说的价值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路遥小说中的故事从叙事、审美、思想等角度予以评价。
进城故事主要讲述了农村知识青年从农村奔向城市的人生历程,记录了他们进城的种种艰辛,也表达了他们最终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的无奈。
进城故事的讲述和作家路遥由乡而城的人生经验不无关系,作家通过进城故事的讲述传达了对城乡关系和农村知识青年人生道路的思考。
路遥在进城故事的书写中真实记录了改革初期农村青年的人生奋斗历程,塑造了一批新人特质的农民形象,然而,历史转型期的不确定性使得作家使用了文学留白的艺术处理而设置了开放式的结构。
爱情故事主要讲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记录了他们爱情进程的点点滴滴,也表达了他们最终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哀。
爱情故事的讲述和作家路遥本人的情感经历和苦难情结不无关系,作家通过爱情故事的讲述传达了对爱情本身和人生的思考。
路遥在爱情故事的书写中真实地记录了八十年代的农村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塑造了一批魅力男性群像和美丽女性形象,然而因为渗入了道德因素的思考使得作家对爱情的现代审视滑向了小小的迷失。
父子故事主要讲述了子辈和父辈之间复杂的关系,记录了他们在事业和爱情等方面的种种冲突,也表达了他们基于血缘的融合。
父子故事的讲述和作家路遥本人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父爱缺失和“亵渎父亲”的文学主题不无关系,作家通过父子故事的讲述传达了对父子关系的思考和对理想中父亲的寻找。
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研究路遥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陕北农村生活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陕北民歌,这些民歌不仅烘托了小说的氛围,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路遥小说中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进行研究。
一、陕北民歌在路遥小说中的地位在路遥的小说中,陕北民歌经常出现在人物的生活中。
这些民歌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质朴的旋律展现了陕北人民勤劳朴实、乐观豁达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平凡的世界》中,小说中几乎每隔几页就会出现一首或几首民歌,这些民歌有时代的背景,有风土人情的色彩,有爱情的甜蜜,有战争的残酷,有生活的艰辛,这些民歌真实地展现了陕北人的精神面貌,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土地气息。
在《平凡的世界》中,民歌《毛里河》、《下山》等都是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歌曲,它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及对未来的憧憬。
这些民歌渗透在小说的情节和对话之中,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陕北农村画卷。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陕北民歌以其质朴的旋律、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表达成为了陕北地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在路遥的小说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这些民歌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歌颂了陕北人民的勤劳朴实、忠厚善良。
民歌《毛里河》描述了农民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歌颂了陕北人民的忠诚和勤劳。
陕北民歌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了生活的百态。
陕北地区的生活因其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独特性,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
这些民歌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战争的残酷,既有生活的艰辛,也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些民歌通过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深受触动。
陕北民歌以其朴实的语言深深吸引人们。
陕北民歌的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体现了农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在路遥的小说中,这些民歌被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生活场景中,充分展现了农民朴实的情感和真挚的友情。
路遥小说苦难叙事研究路遥把苦难作为自己小说创作的主题,他的苦难叙事是一种近乎虔诚的对于生命本身苦难的关注与关怀。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转型,面对残酷惨烈的人生际遇,路遥以自己的独特和深刻,将时代中个人的命运诉诸于笔端,将个人的生命经验渗透到其小说创作中。
路遥将苦难视为生命的历练,将奋斗视为实现幸福的必经途径,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总能鼓舞一代代人,给人们以抚慰心灵的力量。
路遥小说创作有他苦难叙事的特质,他创作的苦难是一种对命运困厄的冲破和突围,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首先,从动因来看,路遥骨子里独具英雄气节,乐观和进取是他的精神底色,他坚持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这一态度;受困于农籍出身、政治失意和情路坎坷,路遥始终倔强执拗地坚守理想主义,这是他的精神追求;文学思潮风起云涌之时,路遥坚持选择做一位重视人生价值、关心人民生活疾苦的人道主义者,展现对和他一样的小人物的爱与同情,这是他对文学的认知,即他的文学观。
其次从意蕴来看,他的苦难叙事的主题是展现社会转型期人的心灵苦难:其一路遥呈现城乡对立的社会结构作用下边缘人的身份苦难。
城乡对立初现时,他笔下农村青年们抗争的是阶层的差距;对城乡对立反思后,城乡的差距转化为人内心的精神困境,他笔下人物开始追寻自我价值,城乡对立终于成长为城乡共进。
其二他试图书写乡向城进发,背离乡村时,人情和传统牵绊撕扯下的道德苦难,进城者的脚步被家本位的传统观念、土地所赋予的人与人之间善而有礼的关系束缚着。
其三他不忘描绘城乡融合和对立下造成的感情苦难,他笔下的爱情和婚姻走向有宿命论般的悲剧色彩,同时又弥漫着童话般的浪漫主义气息。
最后,路遥的苦难叙事用独特的叙事技巧,实现其独特的审美追求。
他作品的苦难大多呈现宏大而深沉的风格;他有意识使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观察苦难的姿态是一种积极介入、引导和救赎的方式,实现和读者苦难的共情并对自己和读者进行抚慰;面对苦难,他追求隐忍包容和抗争挑战苦难的态度,这正是路遥为我们复苏的最难得的民族精神财富。
路遥研究述评
梁向阳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5)001
【摘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从内容上看,关于路遥的创作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和本体研究上,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今后的路遥研究还需要在加强文本和本体研究的同时,正确地评估与定位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总页数】6页(P89-94)
【作者】梁向阳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路遥研究述评 [J], 刘欣欣;余涛
2.还原平凡世界里真实的路遥\r——三本路遥传记的比较阅读 [J], 孙萍萍
3.路遥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卅年重聚说路遥:纪念路遥诞辰七十周年"座谈会综述 [J], 陈泽宇
4.路遥研究的史料问题——兼议姜红伟的路遥考 [J], 李国平
5.从传播和接受视角走近路遥——兼论孙萍萍、詹歆睿《路遥小说的传播和接受》[J], 梁向阳;党云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路遥的文学创作思想漫谈摘要: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史,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
对中外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继承、吸纳和个性化的个性的创新与发展,使路遥成为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
路遥的思想和文化意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极大熏陶与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路遥极力表现着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及农本思想,由此也构成了路遥精神追求的主体,并使儒化色彩成为了路遥作品的一大特色。
居在城市的农民作家,长期的生活经历使他具有特有的创作思想,具有陕北的劳动生活场面,自然风光的描绘及乡土味很浓的语言都体现他深深的故乡情结,对生活内在矛盾的探索,对人生思想的审视,则表现其对生命的沉重感。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他自身生活经历情感经历,从农村走到城市,带着不可磨灭的“农村人”烙印,接受了城市的文化教育,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理性意识,关键词:现实主义,儒家思想爱情乡土文化情感路遥与新中国同龄的路遥,出生于陕北的一个穷困农家,,在困顿中读完六年的小学,后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才勉强读完中学,当过民办教师和临时工,这段心酸的经历,是她懂得人世间的冷暖和艰辛。
1980年,创作《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
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创作的高峰期。
中华读书报多次组织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始终名列前矛。
一、凸显厚重的现实主义色彩路遥对现实主义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的。
在创作时,总是认真秉承着着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力求真实而本质地反映出作品所涉及的那部分生活。
他认为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
他创作了中篇小说《人生》。
小说发表后,人们对其主题和高加林的形象解读不一,有的说高加林玩世不恭,有的说高林有不断上进的自我追求,各家意见不一,展开争鸣。
成长小说视域下的路遥小说研究路遥,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在其短暂的笔耕生涯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代表作中,路遥表现出对青年成长的极大关注,并对一代青年人的精神成长过程进行了艺术的表现。
本文从西方成长小说的视角展开对路遥小说的研究,就是基于路遥对青年成长的关注。
由于自身独特的成长经历,再加上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生活感知能力,路遥极其深刻而生动地刻画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广大农村知识青年的成长之路。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本细读、作品比较、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路遥小说中农村知识青年的成长为线索,探究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巨大城乡差异中农村知识青年成长的道路选择及其文化内涵。
论文绪论部分主要明确了本文的选题背景、路遥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方法等问题。
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阐述了成长小说的概念渊源及中国流变,对西方成长小说的概念界定、发展过程做出概述,概括中国成长小说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出成长小说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阶段性特征。
第二章从细读路遥小说文本入手,分析其小说中人物的成长。
首先阐述了主人公成长与环境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主人公成长与影响他们成长的相关人物;最后,明确主人公在求学、进城和恋爱成长道路上各种创伤的体验,指出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差距给农村青年心里带来的巨大冲击。
第三章从时代变革中文化冲突的角度,重点阐述了路遥作品中主人公成长选择背后的文化内涵。
首先从主人公对城市的态度窥探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从“进不去”、“出不来”的尴尬处境中分析他们内心的焦躁和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困惑;其次从女性在男性成长过程中的牺牲为切入点,分析路遥作品中的男权主义思想及其缘由;最后,从“阅读”和“劳动”的表象分析其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危机。
第四章从“社会知识学”的角度分析路遥小说中的“身体”、“风景”在现代话语中的内涵,阐释个人成长和民族成长的喻指关系,指出主人公对城市的热忱实则是对成长的渴望。
路遥研究报告路遥是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以真实、细腻、饱满的风格而闻名。
本研究报告旨在介绍路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分析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并探讨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生平:路遥,原名周大新,1959年生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他在农村长大,后来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写作,并于197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人生》。
随后,他以《平凡的世界》成名,这部作品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乡村题材的经典之作。
主要作品:除了《平凡的世界》,路遥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和散文。
其中包括《一颗红心上》、《母亲的背影》和《南方的傍晚》等。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流露出对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
他的小说描写了普通人的命运和努力,反映了社会变革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
文学风格和主题:路遥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真实感十足。
他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
他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观察,同时也关注哲学、人性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风格,也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独具一格。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路遥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许多语言,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高度评价。
他的作品具有时代感和普遍性,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变迁,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路遥是中国近现代作家中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命运,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凡的世界》现象”研究综述摘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挖掘平凡的世界的喜与悲,欢乐和苦痛,却在读者大众和学术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在多方位解读“《平凡的世界》现象”的形成元素和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读者大众和学术界关于作品接受差异的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现象; 差异; 接受前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心浮躁的负面影响的今天,文学逐渐为读者所疏离,“作为人类精神之梦的话语表征, 文学经典自然也具有历史性, 绝对不是超越历史的永恒之物。
随着文化历史语境的变化, 昔日的文学经典迟早会受到冷落直至被弃置顾。
”[1]而路遥小说却依旧深受读者喜欢,散发其独特的魅力,依然“是大学生的阅读热点”。
[2]在路遥小说的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着很特殊的“路遥现象”,[3]即指路遥作品中的“两极阅读现象”,其中《平凡的世界》尤为突出,它自1986年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不同反响,形成了“研究者和文学史所代表的学术界和读者大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观点分歧”的现象,[4]且这种现象持续了二十多年。
其间,各方对它的评论或基本稳定或有所改变,但依旧不改“《平凡的世界》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知识层次的迥异所引发的,还是率性的质疑与评论?《平凡的世界》究竟有何种魅力?本文将通过对其接受差异史的考察研究,试图还原“《平凡的世界》现象”的真实面貌。
一、现象的两种元素(一)大众的持久阅读从普通读者的层面上来看,他们始终对《平凡的世界》持喜爱欢迎的肯定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但在读者的记忆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当下读者的阅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中心的位置。
”[5]对小说出版及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无疑是它受欢迎的最好力证。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情研究室受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的委托,对1978年以来公众的读书生活及结果显示:在1985—1989 年期间对个人影响最大的书,《平凡的世界》是入选的唯一新时期作品,列第17 位;在1990—1992 年期间,共有5 部“新时期”小说榜上有名,《平凡的世界》列第13位;到1993—1998 年期间,《平凡的世界》上升到第7 位。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路遥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路遥的部分作品因为涉及敏感的政治题材而被禁止出版。
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社会逐步开放和文化自由的增强,路遥的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介绍路遥的作品研究现状。
一、路遥的创作生涯和经历。
路遥出生于1959年,与文化大革命同龄,他的经历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于作家创作的障碍和影响。
二、路遥的代表作品。
缺少说明一下《平凡的世界》这个代表性作品吧。
三、路遥作品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现实。
路遥的作品主要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命运,他所描述的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了社会阶层、人际关系、家族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四、路遥作品的文学价值。
路遥作品所包含的文学元素引人思考,如人物刻画、情节推进、语言表达等方面,他的作品不单是真实的记录,同时也是深刻的思考和审美的表达。
五、路遥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比如说,路遥作品中对于细节和言语的精准追求,以及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等等。
六、路遥对于人性探讨的深度。
路遥作品颇多叙说个人选择、信仰、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关于人性本质的深度探寻。
七、路遥作品中的宗教意蕴。
路遥在其作品中提到了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内容,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性,也揭示了人们对于神灵信仰的探索。
八、路遥作品中的政治隐喻。
路遥作品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官商勾结等现象,都反映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和私有化化的倾向。
也暗指注重公德规范和社会公正问题。
九、路遥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
路遥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不限于文学领域,因为他的作品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使人们思考生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正含义。
因为描述详细,没有字数限制。
1. 路遥的创作生涯和经历。
这个提纲需要介绍路遥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文学启蒙和文化参考等方面,以及他的创作历程和社会背景对于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2. 路遥的代表作品。
2003年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eb,2003 第25卷第1期Jo ur nal of Y anan U niver sity(Socia l Science)V ol.25N o.1路遥研究述评梁向阳(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 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从内容上看,关于路遥的创作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和本体研究上,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今后的路遥研究还需要在加强文本和本体研究的同时,正确地评估与定位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关键词:路遥;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3)01—0089—06 从内容上看,路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研究;二是作家研究。
从时间上划分,路遥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评论;第二阶段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期,评论家们一方面重点关注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与贡献,另一方面研究其创作心理,形成了路遥研究的高潮,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第三阶段是路遥逝世至今,是路遥研究的系统化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专著。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勾勒路遥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供关心、热爱路遥研究的学者参考。
第一阶段:从《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路遥研究的初始阶段,它与作家的成长一起同步成长。
这段时间,路遥的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先后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等中短篇小说,这个阶段的评论也多集中在作品评价与创作风格描述上。
1980年,路遥在《当代》第3期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这部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原来犯过错误,在派性斗争中却敢于舍生取义的老干部形象,在写法上与当时“写真实”、批判为主的主导叙事风格格格不入,发表前曾一波三折,发表后也获得了一些零散的评论。
尤其是资深评论家、编辑家秦兆阳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不是一篇针贬时弊的作品,也不是一篇反映落实政策的作品,也不是写悲欢离合、沉吟个人命运的作品,也不是以愤怒之情直接控诉‘四人帮’罪恶的作品。
它所着力描写的,是一个对‘文化大革命’的是非分辩不清、思想水平并不很高、却又不愿意群众因自己而掀起大规模武斗,以至造成巨大牺牲的革命干部”[1]。
无庸讳言,秦兆阳的充分肯定,对于这部作品荣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使路遥第一次为全国文学界所注意。
中篇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上发表,标志着路遥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这篇小说通过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人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开掘了现实生活中饱含的富于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地揭露了生活中的丑恶和庸俗,强烈体现出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矛盾、痛苦心理。
正因为路遥与众不同的创作视角,这部中篇小说很快就受到了文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轰动”全国。
1982年后,根据小说所改编的戏剧、电影、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出现于舞台、银幕和广播中;评论小说和电影《人生》的文章达120多篇,其中专论高家林的就有30多篇[2](P70),文学界形成研究路遥的一个小高潮。
第一,评论界公认高加林是路遥塑造的一个性格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
高家林是路遥在《人生》中一反“十七年”中书写返乡青年的模式,毫无矫饰地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典型人物,也是一个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收稿日期:2002—11—20作者简介:梁向阳(1965—),男,陕西延川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了轰动效应而且思想内涵上有争议的人物。
¹当时的评论界把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高家林是个什么样的人上:一是高加林是不是“新人”的问题。
梁永安称高家林是“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3];雷达认为高家林“有辨不清两种文明的弱点,但主导的方面还是新的因素居多。
他是农民母体经历十年内乱后诞生的一个‘应运而生’的新生儿,虽然必不可免地带着旧的胎记,但总体来看,他在精神上是一个新的人物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新人’”[4](P96)。
二是高家林是不是个人奋斗者、个人主义者的问题。
曹锦清称高家林是“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5];而蔡翔认为“高家林的自尊在‘挑粪’一节中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屈辱从反而教育了他,催化了他愿望中的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因素,并且煽起一种盲目的报复情绪”[6](P85),他并且认为社会应当对高家林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承担一定的责任。
那么高家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复杂人物形象?许多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陈骏涛认为,“高家林是处于人生岔道口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
在高家林身上集聚了种种矛盾的性格……种种矛盾汇聚于一身,可能使习惯欣赏简单化人物的读者感到不可理解,但我们却通过这个人物的复杂的性格,看到了像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
”[7]阎纲认为,“高家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他就是复杂到相当真实的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的崇拜者,城市姑娘黄亚萍觉得,这个年轻人既像保尔・柯察金,又像于连・索黑尔,是具有自觉和盲动、英雄和懦夫、强者和弱者的两重性的人物形象。
性格的复杂性、两重性,是人生社会复杂性、流动性的生动反映和深刻表现。
”[8](P404)李把高加林放置在中外文学的视阈范围内,同外国文学于连・索黑尔、牛虻、保尔・柯察金等人物形象,以及中国文学中的阿Q、小二黑、梁生宝、高大泉等农民形象加以比较,指出“高家林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深度的人物形象,一个在当今小说创作中空前出色的文学典型,他既显示了当代中国青年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又镌刻着这一代青年可能具有的种种弱点”[9](P70)。
一番激烈的争论后,评论界的观点虽说有些分歧,但人们公认高家林是路遥为新时期文学画廊塑造的复杂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进入当代中国文学史是当之无愧的,这是现实主义的一次胜利。
这对我国的80年代和90年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某种深远的影响。
”[2](P80)第二,评论界注意审视路遥作品的审美特质,提出“深沉”与“宏大”是其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
早在1983年,白烨首先注意到路遥结构作品,“不仅注意构筑大起大落而又环环相扣的外在情节,而且注意到铺设涟漪连绵的显现人物内心风暴的内在情节,并常常把二者交叉穿错起来,在波折迭出的矛盾冲突中层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明晰地揭示出促进人物行动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并指出路遥作品呈现出“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10]。
到1985年,李星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深沉、宏大正是路遥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也是他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所苦心孤诣追求的艺术目标”[11](P65),这正是路遥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
李勇还注意到赋予这种深沉而宏大的审美品格的精神支柱,是作家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是“浓烈的情感色调和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理想的热情和严峻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化了《人生》的悲剧主题,使之呈现出崇高、悲壮的审美特色。
”[12] (P76—79)第三,评论者们还紧紧抓住路遥在书信与创作随笔里反复表述的“城乡交叉地带”º的关键词,寻求解读其创作的钥匙。
1982年8月17日,评论家阎纲在给路遥的信中,首先谈及“城乡交叉地带”[8] (P406);王愚专门就此问题撰写评论,研究“在交叉地带耕耘”[13](P38)的路遥的创作特色;而李勇称“‘交叉地带’这个典型环境和高家林这个典型形象,是路遥为当代中国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也是他在自己的创作敏感区最重要的收获”[12](P74—75)。
通过“城乡交叉地带”的把握,这为解读路遥小说创作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视角。
可以这样说,这一阶段的路遥研究,一是公认了高家林是“这一个”典型人物形象,二是把握住了路遥作品“深沉”、“宏大”的美学特征,三是明确了路遥善于在“城乡交叉地带”构建小说世界、表现审美理想的创作特点。
第二阶段: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荣获“茅盾文学奖”时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1986年第6期发表后,单行本相继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1年,出齐三卷本的《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评论界以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史诗性的品格”为突破口,重点分析了《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的新创获”[14](P25),全面而深刻地探讨¹参见《作品与争鸣》1983年1、2期“中篇小说《人生》及其争鸣(上下)”º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表述,可参阅路遥《面对着新的生活》(《中篇小说选刊》1982.3期);《关于中篇小说〈人生〉的通信》(《路遥文集.2》,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路遥小说的内在特征与创作魅力。
这个阶段形成了路遥研究的高潮,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学术理性的评论文章。
1987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后,《花城》与《小说评论》编辑部曾在北京召开了有国内许多著名评论家参加的座谈会。
座谈会上,人们给予其很高的评价,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
它以1975年至1978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是一幅当代农村生活全景性的图画,是对十年浩劫历史生活的总体反思。
在事件和人物之间,作家更着力表现新旧交替时期农民特有的文化心态,试图探寻中国当代农民的历史和未来。
”、“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在于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逼真,而且在于作者众中精细深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性格,写出了中国农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
”[15](P153—154)。
与此同时,曾镇南认为“《平凡的世界》采用的创作方法,是非常严谨的现实主义。
作家承继了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发生历史性的大挫折和大转机的特定时期内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严肃的艺术概括和艺术创造。
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师承了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杰出的前辈柳青写作《创业史》的那种特有的严谨、深刻、精于典型人物的创造和典型环境的烘托,又有自己的发展”。
他还对《平凡的世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分析,从而进一步阐释“这种异常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采取,决定于两个原因:第一,决定于作家对他所面对的时代和生活过来的世界的独特的认识。
第二,路遥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彻底的朴素性,还取决于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本来面貌的典型理解”,得出了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新创获”[14](P22—25)的结论。
曾镇南的评论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是一篇令人信服的评论文章。
到了《平凡的世界》三部全部出版并荣获“茅盾文学奖”后,李星发表《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对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路遥“坚持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相统一的原则”、“一贯重视文学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重视创作题材‘广阔而深刻的社会生活的内涵’”、“创造服务于现实人生的活文学”、“小说的现实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