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研究国内外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9
路遥《平凡的世界》文献综述作者:吴立颖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28期[摘要]分析近些年《平凡的世界》的研究资料,研究集中在对书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概括,对青年人情感世界的研究以及爱情悲剧的探寻等角度上。
本篇综述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重要课题进行梳理,以便进行深度阅读。
[关键词]女性形象情感世界悲剧探寻作品描写了真实动人的农村、城市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画卷,不论有没有农村经历,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感情共鸣之处。
小说没有绚丽的辞藻、优雅的叙事,但是作品简单、质朴和创作的技巧更引人入胜。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1.女性形象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把女性的形象概括为三类,一类是以贺秀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农村劳动女性形象,她的爱情有乡土的丰厚和浓烈;一类是以田润叶为代表的徘徊于传统和现代间的中国农村知识女性形象,她有现代意识又保留着传统的思想,自身的局限让她摆脱不了道德的束缚;一类是以田晓霞为代表的摆脱了传统束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她的身上有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如《路遥之女性形象分析研究》。
2.人物情感世界的研究成果。
作家们从不同视角的研究对作品人物情感世界进行分析研究综合。
从爱情本身和时空的维度来分析人物情感世界的内容,占据文献资料研究的大多数。
《黄土地上的艳丽花朵——浅谈中的爱情》中把人物的爱情分为三种。
首先是从无爱的婚姻到朴素的爱——人性的善良,以少安、秀莲、润叶以及向前为例,他们的爱情中更多的包含着亲情的成分。
其次是冲破世俗的爱——生命激情的爆发,以少平和田晓霞为例。
超世俗的爱情,这是对纯洁爱情的讴歌,更是对人性的关怀。
最后是没有终点的爱,主要表现金波对那个梦幻中的藏族心上人的思念。
这样的爱情短暂并且苦涩,默默绽放又默默枯萎。
从时空的维度来剖析苦难生活中的爱情和亲情,如《苦难世界中的平凡感情——论中的情感世界》。
少安和润叶的爱情是苦难的,真挚的感情最终还是受到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摆布。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句刻在路遥墓前的一块方石上的悼词,极为恰当地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
路遥去世十几年了,这十几年中中国社会变化多么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人们越来越讲究实际,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宣传和炒作,愿意为一个逝去的描写过去生活的,似乎已经过去的这样的作家去花费精力了。
但是十多年了,有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他们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的书。
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
而且呢,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
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
奇怪的就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
而且呢,现在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一个外国学者他提到过,他说实际上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
路遥就是这样的作家,和《平凡的世界》永垂不朽!就像诗人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
”路遥将永远活在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里。
“路遥永远地中止了他对‘人生’深沉而睿智的思考,中止了他对‘平凡的世界’炽烈深挚的激情。
他的过早离去,使我们不忍心指责他的不足。
我们知道,他走的是躯体,永存的是精神,他真正走进了广大读者的心中,他值得我们敬仰,也值得我们深深理解他。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路遥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发展到现在,国内外的学者、专家对于路遥各方面的研究都已相当的成熟,但是我认为,他们更多的研究是从作家的角度、文学的角度去看的,而相对来说从作品的内容、深度的方向进行研究就要少一些,其实这是很有必要的。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目前,路遥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背景、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独特的写作技巧著名。
不止是中国,国际上也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路遥的作品,探究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这一话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以下9个提纲标题:一、路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特色路遥的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和表达理想为主要特色。
同时,他也在思想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因此,分析他的作品,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路遥个人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二、路遥作品中的现实题材和社会批判路遥多次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呼吁,特别是对人民生活中的苦难和不公的深刻揭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记录。
三、路遥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描写路遥作为一位文学家,深入描绘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性的复杂表现。
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关于社会的深刻思考,也有情感上触动读者的细腻描写。
四、路遥作品中的历史思考和当代意义路遥作品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到一些有关当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启示。
五、路遥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在语言和笔调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他运用多种意象和符号来构建作品的意境,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
六、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路遥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有其独特性,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展示出了多种形态和特点。
因此,对路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七、路遥作品与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对比路遥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有深刻的联系。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异同和交流。
八、路遥作品的翻译和国际影响路遥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也有深入的研究。
九、路遥作品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路遥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历史纪念碑。
YALUJIANG LITERATUREMONTHLY作为现象的路遥研究与接受【理论】周景雷胡冠男周景雷,男,1966年生,文学博士,渤海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胡冠男,女,1985年生,渤海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2012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文学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纪念和研究热潮。
路遥研究始于1980年代,自从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为文坛关注以来,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研究了路遥及其创作的特点。
纵观三十年来的对路遥的研究和接受,似乎存在着一种独特而有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这一过程是由诸多错位构成的:路遥一方面受到了大众读者持久热烈的喜爱,《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的获奖说明了评奖机制的支持,但同时他又在文学史叙事中处于长期的“空白”状态,许多知名评论家也没有对路遥表现出足够的兴趣。
在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接受上,大众读者、评奖机制与评论界、学术界的态度形成了“热情”与“冷漠”的两极分化。
不过到了新世纪,当路遥及其创作逐渐淡出读者视野的时候,学术界和评论界却对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路遥”的这种大错位,作为一种现象,或许会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起到某种警醒作用。
本文拟在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予以简要的梳理。
一路遥的文学创作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在《人生》之前他已经写出了不少作品也收获了一些大小奖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中篇小说《人生》的问世。
“《人生》最早刊登在1982年第五期的《收获》杂志上,一时间,洛阳纸贵,竞相传阅。
”[1]这样的出场的确显示了不寻常的影响力,根据《人生》改编的电影、话剧、广播剧也都深受欢迎获得巨大成功。
不仅如此,《人生》一经发表就掀起了评论界的一度热议。
有的研究者注意到,“1982年10月7日,《文艺报》在同一天刊登了观点迥然相异的两篇文章:曹锦清的《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谈〈人生〉中的高家林》和梁永安的《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也谈高家林》,从对高家林爱情观的不同解读挑起争论。
路遥人生国外研究报告
《路遥人生国外研究报告》是对著名作家路遥的文学生涯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份报告。
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等。
他的文学创作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报告旨在探讨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的关联。
首先,路遥的文学创作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西方文学经典作品的引用和借鉴。
他对《杀死一只知更鸟》、《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作品的参考,体现了他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和探索。
其次,路遥的作品在国外也广为传播和研究。
尤其是《平凡的世界》,在国外出版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一些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中国社会变革的主题和意义。
另外,路遥本人也曾在国外进行文学交流和学术讲座。
他曾多次赴美、日、法等国家访问,与当地的读者、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这种国际交流不仅使他的作品在国外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也丰富了他自己的写作经验和视野。
总的来说,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对西方文学的阅读和借鉴,使他的作品更富有国际化的色彩。
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在国外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他本人的国际交流经历更加丰富了他的写作素材和创作视野。
这一切都使得路遥成为了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
总结起来,本报告对路遥的文学创作与国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他的作品与西方文学的关联、国际传播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他的文学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和价值。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论《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命运“路遥永远地中止了他对‘人生’深沉而睿智的思考,中止了他对‘平凡的世界’炽烈深挚的激情。
他的过早离去,使我们不忍心指责他的不足。
我们知道,他走的是躯体,永存的是精神,他真正走进了广大读者的心中,他值得我们敬仰,也值得我们深深理解他。
”[1]所以,要怀着一颗理解的心去解读、研究路遥及其作品。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编辑。
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
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
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西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2岁。
其主要作品有:《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早晨从中午开始》等。
每一次读《人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完之后不是松了一口气,反而是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也许是因为高加林,也许是因为刘巧珍,亦或是因为自己?其实这是因为路遥的小说世界存在着各种悲剧。
比如奋斗不止的高加林的悲剧,他不甘于现实,虽然认可但决不认同的农民的生活道路,为了与这种既定的生活道路抗争而顽强的奋斗到底,最终却是失败了;比如孙少安,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挫折,但当他克服困难并最终实现梦想的时候,他的女人却倒下了,这终究还是一个悲剧。
“路遥现象”的情感牵动与当下的价值呈现收稿日期:2007-4-12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陕西地缘文学研究》课题成果,04G0152。
因应邀做客首届“路遥驿站”讲坛和“路遥文学创作”讲座,为我省学子在世俗化充斥、纯文学低迷的今天,仍能眷恋和追寻路遥精神之举所感动。
这说明,一方面路遥精神烛照后人似山高水长,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后辈学人想往人文精神回归的良好心向,我以为十分难得。
为准确把握路遥的人格内涵及文本价值,就路遥人生、路遥精神、路遥文本、路遥范式四个问题的思考书之纸面,以与研究会朋友们交流。
一、路遥人生:苦难英雄多悲壮的坎坷书写谈起路遥,一种压抑和沉重感直逼椎骨,许多话任其信笔也难以诉尽。
这种感觉是许多人,并非单个的我和你,或你和他(她),一个很大的受众群共同的。
路遥那蕴含深情的字里诉诵,直捣心窝的激扬话语,常常勾起诸多老年人往事的记忆,中年人昨日的共鸣,尤其青年人当下的感同身受,好似重叠着自己的身影。
路遥,一个文学生涯还不足20年(1973―1992),著作并未等身的平凡作家,究竟是什么牵动着几代人的情感而为此神往不已?近20年来,尽管对路遥的评论,被精英批评家们整体忽略了,但它却以民间的方式在千百万读者中更大潜能地默默传播着。
一部《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总也不供不应求。
2005年3月4日,媒体披露,座落在延安大学图书馆前的路遥铜像被盗,社会舆论一片哗然,陈切齿诅咒那个下作坏坯外,又一个路遥热回归潮涌。
人们眷恋的,是那位粗犷而又真诚的陕北汉子;人们敬重的,是那位秉承了“教父”柳青的血脉,42岁以文殉身的作家;人们企盼的,是他那字字看来都是血与苦难与大地同在的、当下日渐稀少的珍本。
生前的路遥是孤独的,其原因是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狂潮的抗衡。
他是那样的固执、出奇的冷静和“不识时务”,坚信现实主义并未过时,进而一如继往地感受着黄土地尘埃的芬香,操持着贴近现实的写作方式,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依然故我。
当代文艺研究路遥现象!的当代启示汪德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路遥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登台亮相并且产生深远的影响,的确是个奇特的现象,甚至有点另类!。
他既没有沿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的现实主义文学道路向前走,又没有向学习西方新方法、新技巧的道路上迈进。
他是沿着俄罗斯19世纪文学和我国十七年文学!的传统现实主义道路,承接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独自前行。
他的创作似乎很难划归到新时期文学的任何一个文学流派中去,他像唐∀吉诃德一样,高举着传统现实主义的大旗追求他那人道主义的梦想。
耐人寻味的是,他以传统得近于陈旧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朴实得近于老套!的故事情节、通俗得近于直白!的叙述语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以至于成为我国文坛上的一个文学现象。
他既不完全符合布尔迪厄输者为赢!的文学场原则,#又和当时创作的主流相违背,而他却赢得了广大读者。
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尤其为我们反思我国当前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文学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一路遥的成功,在于他对文学的宗教般虔诚,他是用生命书写美丽的华章;在于他对底层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给他笔下的小人物!以勇气和力量。
他用真情感动着他笔下的人物,也感动着千千万万个普通读者。
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文学、交给了人民,他用生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学。
怎样对待文学,这是萦绕在我们每一位作家头脑中的一个首要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每位作家必须进行回答的一个严肃问题。
路遥深受柳青、杜鹏程等老一辈作家和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他深知文学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我们获取人生体验和道德提升的不尽源泉,是我们从烦恼无奈的现实人生中抽身而出到其中自由徜徉的诗意王国。
为了文学,他抛妻别友、拒绝金钱的诱惑,独自一人走向荒原;为了文学,他翻阅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参考消息%等资料;为了文学,他走遍了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采访了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百姓等各种人物;为了文学,他深入到矿区,仅靠干粮和开水拼命地写作;&&他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告诉我们:文学是一份神圣的事业,是需要用情感浇灌和培育的美丽花朵,是人类灵魂栖息的家园。
路遥研究开题报告路遥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路遥,原名陆凯,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然而,对于路遥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他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还不够充分。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路遥的作品进行系统分析和解读,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对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路遥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文化内涵,探讨其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读者的启示。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路遥作品的主题分析:通过对路遥作品中的主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其作品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关切。
2. 路遥作品的意象解读:通过对路遥作品中的意象进行解读,揭示其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深入探讨其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3. 路遥作品的文化内涵探讨:通过对路遥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剖析,探讨其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以及其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路遥的作品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分析,揭示其作品的内在联系和深层意义。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文本收集:收集路遥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建立起全面的文本数据库。
2. 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梳理和归纳出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文化内涵。
3. 比较研究:将路遥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
4. 理论归纳: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路遥作品的主题、意象和文化内涵,提炼出其作品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对路遥作品的深入解读:通过对路遥作品的系统研究,揭示其作品的主题、意象和文化内涵,深入解读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路遥研究报告路遥是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以真实、细腻、饱满的风格而闻名。
本研究报告旨在介绍路遥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分析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并探讨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生平:路遥,原名周大新,1959年生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
他在农村长大,后来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写作,并于197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人生》。
随后,他以《平凡的世界》成名,这部作品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乡村题材的经典之作。
主要作品:除了《平凡的世界》,路遥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小说和散文。
其中包括《一颗红心上》、《母亲的背影》和《南方的傍晚》等。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流露出对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
他的小说描写了普通人的命运和努力,反映了社会变革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
文学风格和主题:路遥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真实感十足。
他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
他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观察,同时也关注哲学、人性和人生价值等问题。
他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风格,也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情怀,独具一格。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路遥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许多语言,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高度评价。
他的作品具有时代感和普遍性,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变迁,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力量,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路遥是中国近现代作家中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他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命运,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路遥传》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路数
首先,《路遥传》可以作为一部社会历史的研究材料,深入揭示了开放时期农村社会的现状。
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各种农民和干部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农村社会的结构与变迁、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以及农民的意识觉醒等方面的情况。
这对于社会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资料。
此外,《路遥传》也可以作为一部民族文化研究的对象。
小说中渗透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延安精神、春节文化、乡村传统等等。
通过对小说中的这些文化元素进行探讨,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转变。
这对于民俗学、文化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路遥传》还可以作为一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揣摩,展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和心灵世界。
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探讨社会心理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路遥传》作为一部中国现实主义巨著,具有多个方面的研究价值。
它可以作为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材料,为这些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路遥传》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小说本身的理解,还可以拓展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为学术研究贡献新的视角和观点。
.路遥研究国内外现状分析:国内路遥研究围绕着路遥代表作中篇小说《人生》的发表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形成两个研究高潮以及路遥去世至今形成的收获期。
路遥研究始于其在1980年《当代》杂志第3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后其资深评论家秦兆阳先生对其的评论“这不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作品……他所着力描写的,是一个对‘文化大革命’的是非分辨不清、思想水平并不高、却又不愿意群众因自己而掀起大规模武斗,以至造成巨大牺牲的革命干部”(秦兆阳:《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致路遥同志》,198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秦老充分肯定使路遥第一次为全国文学界所注意。
1982年路遥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标志其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中篇小说《人生》,很快这部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知识青年——高加林的爱情故事题材的小说,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作品主人公在面对现代性焦虑的过程中青年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可争议的论题而很快风弥大街小巷,一时间好评如潮,但同时评论界也围绕着高加林典型性格论、作品的审美特征以及“城乡交叉地带”等问题而热烈的争论。
评论界在争论基础上最后较为一致认为高加林是路遥塑造的一个性格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
当时,评论界把问题主要集中于高加林是个什么样的人上即:一是高加林是不是“新人”的问题。
梁永安认为高加林是“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梁永安:《可喜的农村新人——也谈高加林》,1980年10月7日《文汇报》);雷达认为高加林“有辨不清两种文明的弱点,但主导方面还是新的因素居多……但总体看来,他在精神上是一个新的人物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新人’” 雷达:《简论高加林的悲剧》,《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二是高加林是不是个人奋斗者、个人主义者的问题,曹锦清认为高加林是“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曹锦清:《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谈<人生>中的高加林》。
)而蔡翔认为“高加林的自尊在‘挑粪’一节中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屈辱从反面教育了他,催化了他愿望中的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因素,并且煽起了一种盲目的报复情绪”(蔡翔:《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上海文学》1983年第1期)。
路遥作品接受研究路遥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路遥的部分作品因为涉及敏感的政治题材而被禁止出版。
但是在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社会逐步开放和文化自由的增强,路遥的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接受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介绍路遥的作品研究现状。
一、路遥的创作生涯和经历。
路遥出生于1959年,与文化大革命同龄,他的经历深刻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于作家创作的障碍和影响。
二、路遥的代表作品。
缺少说明一下《平凡的世界》这个代表性作品吧。
三、路遥作品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现实。
路遥的作品主要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命运,他所描述的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了社会阶层、人际关系、家族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四、路遥作品的文学价值。
路遥作品所包含的文学元素引人思考,如人物刻画、情节推进、语言表达等方面,他的作品不单是真实的记录,同时也是深刻的思考和审美的表达。
五、路遥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比如说,路遥作品中对于细节和言语的精准追求,以及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等等。
六、路遥对于人性探讨的深度。
路遥作品颇多叙说个人选择、信仰、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关于人性本质的深度探寻。
七、路遥作品中的宗教意蕴。
路遥在其作品中提到了基督教和佛教等宗教内容,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宗教多元性,也揭示了人们对于神灵信仰的探索。
八、路遥作品中的政治隐喻。
路遥作品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官商勾结等现象,都反映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和私有化化的倾向。
也暗指注重公德规范和社会公正问题。
九、路遥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
路遥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不限于文学领域,因为他的作品深入生活,贴近生活,使人们思考生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真正含义。
因为描述详细,没有字数限制。
1. 路遥的创作生涯和经历。
这个提纲需要介绍路遥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文学启蒙和文化参考等方面,以及他的创作历程和社会背景对于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2. 路遥的代表作品。
24百家评论|2020年第5期|总第48期1990年代路遥研究的“多元化”特征与“无名化”状态王仁宝内容提要:1990年代的路遥研究经常被研究者进行“无名化”的结论性定义,事实上,90年代的路遥研究表现出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特征。
对90年代的路遥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其进行“无名化”的结论性定义,还需从“多元化”的研究现状出发,还原90年代路遥研究的面目,以此探问"多元化”的研究为何没能促进批评或研究的繁荣,反倒使其呈现出“无名化”的状态。
关键词:1990年代的路遥研究“多元化”“无名化”1990年代的文学及文学批评一直以来饱受非议,不论是抨击者还是惋惜者都习惯用“边缘化”和“缺席”、“失语”等词汇来对其进行定义。
具体到90年代的路遥研究,最早被李建军叙述为“路遥还被我们时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忽略和遗忘”®,之后几乎成为定论。
不论是“缺席”和“失语”,还是“忽略和遗忘”,换而言之,即可表述为“无名化”。
我们不能说研究者对90年代文学批评和90年代路遥研究进行“无名化”的结论性定义是错误的,但他们的结论大多存在着以特殊来印证一般的“选择性评价”或大而无当的“空谈”倾向。
事实上,90年代文学批评和90年代路遥研究如90年代文学一样,表现出纷繁复杂的“多元化”特征。
这不仅表现在研究方向上的点多面广,也表现在研究体例上的从零到整。
因此,对90年代文学批评和90年代的路遥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其进行“无名化”的结论性定义,还需从“多元化”的批评或研究现状出发,还原90年代文学批评和路遥研究的面目,以此探问“多元化”的批评或研究为何没能促进批评或研究的繁荣,反倒使其呈现出“无名化”的状态?本文主要是以90年代路遥研究作为样本的考察,希冀通过对90年代路遥研究较为全面的呈现,总结出能够适用于90年代文学批评的规律性东西。
1980年代路遥研究的强势影响1980年代路遥研究所呈现出的“二元对立”文学现影®療25思维和形成的“共名”词汇(“社会主义新人”/“个人主义者”“高加林”、“交叉地带”、“现实主义”),在90年代的路遥研究中仍有一定程度的延续。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自他成名以来,他本人及其作品都是许多人研究的对象。
本论文将研究视点放于路遥的“苦难”这一主题上,“苦难”不仅反映在路遥的人生成长历程中,而且还反映在路遥的作品当中,二者相互映衬。
本文试图对路遥的人生历程和作品中人物命运的苦难书写做一个梳理,以期能发掘苦难这一背后对人的启发与思考。
全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路遥的创作历程和当前业界对路遥的研究现状。
正文部分由遭遇苦难、直面苦难、承担苦难和超越苦难四节来阐述,第一节遭遇苦难主要叙述了路遥苦难的个人生活经历和路遥作品中主人公苦难人生的文本呈现;第二节直面苦难主要叙述了因遭遇苦难而使主人公在面对苦难时所产生的自卑感和拯救意识;第三节承担苦难主要叙述路遥在遭遇苦难后对苦难进行的积极抗争,并实现了对自我的拯救和对他人的拯救;第四节超越苦难主要叙述成名后的路遥逃离荣耀的光环努力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并从共和国同龄人身份的角度对路遥所遭遇的苦难及其文学创作路上的苦难抉择进行了解读。
概言之,幼年及年青求学时的苦难生活体验在使路遥从小有了苦难意识的同时,也带给他一种深深的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却给了他强烈的拯救意识,他意图与苦难抗争,战胜自卑,并以此改变命运。
路遥对苦难的拯救意识使他勇敢地承担了苦难,他首先用自尊战胜了自卑,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自我的拯救。
路遥在拯救自我的同时,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拯救他人,他一方面通过大量的作品创作去给读者正面激励与启迪,另一方面也在现实生活中给予他人帮助与鼓励。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共和国同龄人的那种使命感意识下,路遥在获得声誉后主动离开鲜花和掌声,并投入到更加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
关键词:黄土高原;苦行僧;苦难承担;苦难超越ABSTRACTThrough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Lu Yao was a non-ignorant writer. Since he became famous,Lu Yao and his novels were researched by many people.This thesis focus on Lu Yao's misery.‘Misery’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Lu Yao's long life journey,but also reflected in Lu Yao's novels,both of them against each other.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mmarize Lu Yao's long life journey and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to enlighten some inspiration and consideration for people.This thesis covers three parts:preface,text and conclusion.The preface mainly gives an introduction about Lu Yao's writing process and recent studies on him.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including harboring misery,facing misery,undertaking misery and transcending misery.The first part is about Lu Yao's miserable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hero's miserable life of his novels.The second part mainly describes the heroes'strong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salvation consciousness when they face misery.The third part mainly discuss Lu Yao's fighting against harbored misery,to rescue both himself and other people.The forth part mainly depicts Lu Yao's self-transcendence without desire to fame and glory.Furthermore,in terms of Lu Yao's misery and hard choice on the way to literary creation,this thesis further interprets his transcending misery from a peer perspective of the Republic.In conclusion,Lu Yao's miserable life experience in his youth not only makes his misery consciousness and strong inferiority complex.However,this inferiority leads to his strong salvation consciousness,he tries to struggle with misery,overcomes the sense of inferiority and changes his destiny.The salvation consciousness of misery encourages him to undertake misery. First,he overcomes inferiority with building self-esteem and then realizes rescue himself by different methods.At the same time,Lu Yao also tries his best to recue other people.On the one hand,he provides his readers with positive motivation and inspiration through lots of works. Besides,he gives people best help and encouragement in his life.Most commendably,Lu Yao keeps away from flowers and applause after he owns reputation and goes on for literary creation in more difficult environment until the last moment,based on the sense of mission as a peer of the Republic.He transcended misery and himself.Key words:the Loess Plateau;The Saddhu;misery undertaking;misery transcending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第1章遭遇苦难 (6)1.1路遥:苦难的个人生活经历 (6)1.1.1不堪回首的童年 (6)1.1.2爱情的不幸 (9)1.1.3文学之路的艰辛 (11)1.2苦难人生的文本呈现 (14)1.2.1身体上的苦难:马建强、孙少平 (14)1.2.2精神上的苦难:高加林、孙少平 (16)1.2.3情感上的苦难:高加林与刘巧珍、孙少安与田润叶 (18)第2章直面苦难 (21)2.1苦难带来的自卑 (21)2.1.1曾自卑过的路遥 (21)2.1.2自卑的文本呈现 (22)2.2苦难带来的拯救意识 (26)2.2.1路遥的拯救意识 (26)2.2.2拯救意识的文本呈现 (26)第3章承担苦难 (28)3.1对自我的拯救 (28)3.1.1自尊战胜自卑 (28)3.1.2对苦难的抗争 (29)3.2对他人的拯救 (32)3.2.1现实中给予青年人的热情帮助 (32)3.2.2作品创作中给予读者的启迪 (33)第4章超越苦难 (35)4.1光环下的“逃离” (35)4.2自我的超越 (36)结语:共和国同龄人——路遥 (37)参考文献 (39)致谢 (40)绪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不可被忽略的作家,这位以生命创作的作家用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广大读者送上了一部部让人心灵深受震撼与鼓舞的作品,这其中包括有《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路遥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研究姓名:李蕾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胡家祥20070520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作家路遥虽然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但是他的作品所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并且怀抱着理想去完成艰苦的创作活动。
路遥小说创作大多都是以“城乡交叉地带”这个独特的中间状态为背景,深刻地描写了生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代青年人所面对的生活困惑。
小说中成功的塑造了很多广为流传的人物形象,给我们带来厚重、真挚而又不无悲凉的审美感受。
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对他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写作缘起。
路遥因创作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姐姐》、中篇小说《人生》以及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而深受读者好评,但是路遥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颇有争议,一些当代权威文学史的编纂者对路遥及其文学作品采取“冷漠”的态度,在陈思和主编的《当代文学史教程》里,仅仅把《人生》放置在“感应时代的大变动”一章里加以概述,称之为“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1。
而在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和洪子诚著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均未涉及路遥。
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研究,只是散见于部分评论文字中,缺少系统的阐述。
全文共分三章,分别从路遥创作的心理成因、审美取向和小说的悲剧特色三个层面进行论述。
第一章着重分析路遥小说创作的心理成因,包括古老神话原型的影响、陕北地域文化的熏陶、个人生活经验的制约三个主要因素。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行为、思维方式等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重叠,文化原型对作家特定审美心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路遥小说创作的审美心理就深受古老神话原型与地域文化习俗的影响,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关系、婚姻关系、朋友关系中都有神话原型的痕迹,如“人神恋”、“痴情女子负心汉”、“性爱禁忌”等都是路遥小说创作中所表现的基本原型。
.路遥研究国内外现状分析:国内路遥研究围绕着路遥代表作中篇小说《人生》的发表和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形成两个研究高潮以及路遥去世至今形成的收获期。
路遥研究始于其在1980年《当代》杂志第3期发表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后其资深评论家秦兆阳先生对其的评论“这不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作品……他所着力描写的,是一个对‘文化大革命’的是非分辨不清、思想水平并不高、却又不愿意群众因自己而掀起大规模武斗,以至造成巨大牺牲的革命干部”(秦兆阳:《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致路遥同志》,1982年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秦老充分肯定使路遥第一次为全国文学界所注意。
1982年路遥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标志其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中篇小说《人生》,很快这部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知识青年——高加林的爱情故事题材的小说,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作品主人公在面对现代性焦虑的过程中青年人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可争议的论题而很快风弥大街小巷,一时间好评如潮,但同时评论界也围绕着高加林典型性格论、作品的审美特征以及“城乡交叉地带”等问题而热烈的争论。
评论界在争论基础上最后较为一致认为高加林是路遥塑造的一个性格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
当时,评论界把问题主要集中于高加林是个什么样的人上即:一是高加林是不是“新人”的问题。
梁永安认为高加林是“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梁永安:《可喜的农村新人——也谈高加林》,1980年10月7日《文汇报》);雷达认为高加林“有辨不清两种文明的弱点,但主导方面还是新的因素居多……但总体看来,他在精神上是一个新的人物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新人’” 雷达:《简论高加林的悲剧》,《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二是高加林是不是个人奋斗者、个人主义者的问题,曹锦清认为高加林是“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曹锦清:《一个孤独奋斗者的形象——谈<人生>中的高加林》。
)而蔡翔认为“高加林的自尊在‘挑粪’一节中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屈辱从反面教育了他,催化了他愿望中的出人头地的个人主义因素,并且煽起了一种盲目的报复情绪”(蔡翔:《高加林和刘巧珍——<人生>人物谈》,《上海文学》1983年第1期)。
同时他认为社会应该对高加林的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担当一定的责任。
对于高加林复杂的人物形象,许多评论家也经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激烈争论之后虽有分歧,但大家公认高加林是路遥为新时期文学画廊塑造的复杂人物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进入当代中国文学史是当之无愧的”(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路遥评传》,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就其美学特征而言,评论界认为该作品具有“深沉”与“宏大”的审美特征。
白烨认为路遥作品的结构“不仅注意构筑大起大落而又环环相扣的外在情结,而且注意到铺设涟漪连绵的显现人物内心风暴的内在情节,并常常把二者交叉穿错起来,在波折迭出的矛盾冲突中层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明晰的揭示出促进人物行动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指出路遥的作品有着“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白烨:《执着而严肃的艺术追求》,1983年5月10日)。
李星指出“深沉、宏大正是路遥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也是他在全部创作过程中所苦心孤诣追求的艺术目标”(李星:《深沉而宏大的艺术世界——论路遥的审美追求》,《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3期)。
评论家把“城乡交叉地带”作为解读路遥作品的金钥匙,并对其进行了阐发。
对于该问题有评论家王愚的论文《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2期)。
李勇认为“‘交叉地带’这个典型环境和高加林这个典型人物,是路遥为当代中国文学做出的突出贡献”(李勇:《路遥论》,《小说评论》1986年第5期)。
通过“城乡交叉地带”的把握,为准确解读路遥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综上,从一九八零年《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诸问题所引起的高度关注的这一阶段形成了路遥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在该阶段内确认了高加林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在当代文学画廊中的典型性、确证了作者作品“深沉”与“宏大”的美学特征,明确了路遥善于在“城乡交叉地带”构建小说世界、表现审美理想的创作特点。
但该时期由于路遥研究大多停留在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文本解构和阐释阶段,而并未能够深入到路遥研究的创作心理,更没有在文化及站在时代背景上给与合理化解读,所以,该时期的路遥研究仅仅是情感的外化阶段而对其的认识也并未上升到更高一级的理性层次之。
一九八六年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第六期发表后,单行本相继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八八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三次播出了《平凡的世界》,直接听众超过三亿。
一九九一年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从一九八六年到路遥逝世,围绕着《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和贡献、作品所具有的“史诗化”的美学特征和对于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形成了第二次研究高潮。
无论从作品的受众还是研究的深入程度来讲,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
首先这种研究是伴随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深入展开的,在当时《平凡的世界》广播剧播出之际,围绕这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品主人公孙氏兄弟的人物命运和作品主人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高贵品格在大街小巷形成了广泛的争议,一时之间,孙少平成为三亿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基于文本的主人公研究虽伴随着肤浅与谬误,但这种群众性的次研究应该是值得重视的。
对《平凡的世界》的深入研究的仍然是资深性的专业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
早在一九八七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后,《小说评论》与《花城》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内著名评论家参加的座谈会,与会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在于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逼真,而且在于作者精细刻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里、性格,写出了中国人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
”(《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
)曾镇南认为“《平凡的世界》采用的创作方法,是严谨的现实主义。
……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师承了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杰出的前辈柳青写作《创业史》的那种特有的严谨、深刻、精于典型人物的创造和典型环境的烘托,又有自己的发展。
”他还对《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种异常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采取,决定于两个原因:第一,决定于作家对他所面对的时代和生活过来的世界的独特认识。
第二,路遥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彻底的朴素性,还决定于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本来面目的典型理解”,最后得出了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新创获” 的结论。
(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小说评论》1987年第3期。
)曾的评论鞭辟入里,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李星一九九一年在《文学评论》第四期上针对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后发表了《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一文。
并认为路遥“坚持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小说的现实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
白烨一九九一年发表于《文艺争鸣》第四期上的论文《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认为该小说“读后使人萦绕于怀的,无疑是普通人在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传统的反思与批判,这是《平凡的世界》超越路遥以往创作并跻身于当代优秀长篇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基于作品文本的阐释,评论界认为小说主人公孙氏兄弟是对高加林形象的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的座谈会上,有评论家指出“孙少安、孙少平是《人生》中高加林形象的延续和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个性和灵魂的自生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而产生的新形象,孙少安更多的保留了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形态的影响”。
(《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
)对于孙氏兄弟的性格和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评论界主要立足于其兄弟二人基于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带来的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与决裂、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的焦虑和反思等方面对其不同的人生价值经行的阐发。
其次是对于路遥作品的审美品格给予“史诗性品格”的新定位。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座谈会上与会者就认为这部小说具有“构思博大、气势恢宏的特点。
不能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追求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史诗性的品格……作家艺术构思和审美追求的指向,虽不能说已经写出了一部史诗,但却具有史诗的品格的”。
(王愚:《直接经历着历史的人民》,198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这是评论界首次把路遥的作品从对《人生》以“深沉”和“宏大”的美学特征提升到“史诗性品格”的美学特征上来。
李星在一九八七年《花城》第三期上发表《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一文指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诗与史的有机结合,又是诗的内容压倒诗的内容的不均衡体”。
雷达的论文《史与诗的恢弘画卷》(《求是》1991年第17期)进一步分析了作品的内在特征后认为“抓住了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力量,那就是史与诗:纵向的史的骨架与横面的诗的情致的融合,对社会历史走向的宏观的把握与对人物命运、心灵的微观透视的融合。
没有史的骨架作品无以宏大,没有诗的情感作品难以厚重。
总的说来,《平凡的世界》是通过人物命运的历史化和历史进程的命运化,力图概括我们当代生活中最大的思潮和某些本质方面。
”同时,该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研究特点,那就是把一直以来只关注于对作品文本的结构开始有所转向与对作家自生创作心里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
一九八七年就路遥的创作心理,李星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心理,面对前人无比丰富的文学传统的积极选择过程……正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选择结果。
这种选择既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有具有某种无法回避的被动”。
(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花城》1987年第3期。
)李继凯一九九二年发表在《文艺争鸣》第三期上的《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一文认为“地域或陕北文化、中国或民族文化、世界或人类文化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构成,先后顺序层递地对他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内化为他的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由内而外的制约了他生活与文学理解与选择,写出了一系列属于路遥的作品。
”肖云儒一九九三年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第三期上的《路遥的意识世界》一文,是目前路遥意识研究最为系统的专论。
该文通过路遥的“苦难意识”、“土地意识”、“历史意识”、“伦理意识”、“哲学意识”、“悲剧意识”等多种意识的缜密分析,准确的把握了路遥的意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并同时提出“路遥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说集中了自己在历史转型期两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