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提出瑕疵票据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2
关于票据填写可能出现的风险及纠纷的案例我国是最早产生票据的国家。
现在学者们多认为“飞钱”是我国现代汇票的嚆失,在唐宪宗时期“飞钱”是一种运输、支取现金的工具,但不是通用的货币。
唐代,使用过一种叫“帖”的票券,有学者认为,“帖”可为我国支票的起源。
在宋代,出现了“便钱”和“交子”官府设官号“便钱务”,商人向“便钱务”纳付现金,请求发给“便钱”,商人持“便钱”到目的地向地方官府提示付款时,地方官府应当日付款,不得停滞。
这种“便钱”类似现代的“见票即付’的汇票;而地方富户联办“交子铺”,发行称为“交子”的票券,供作异地运送现款之工具。
后来,官府设“交子务”专办此事,发行“官交子”。
进而“交子”与现代的本票相似。
在明朝未年,山西地区商业发达,商人设立“票号”,在各地设立分号,经营汇兑业务以及存放款业务。
名为汇券、汇兑票、汇条、庄票、期票等的金钱票券大为流行,票号逐渐演变,叫做“钱庄”,19世纪中叶进入盛期。
票号签发的这些票券,类似现代的汇票和本票。
清朝未年,西方银行业进入我国,钱庄逐渐衰落。
我国固有的票据规则终被外来票据制度取代。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票据法,规定票据为汇票、本票和支票,与西方国家票据制度接轨,我国原有的各种票据遂被淘汰。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票据对我国商业发展、支付结算均起到重要作用,是主要的支付工具。
而票据的填写错误将会引发票据纠纷,此类纠纷则称为非票据权利义务纠纷。
一、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丧失票据权利而产生的纠纷1、案例1996年6月,A公司为偿付B公司货款,到其开户行C信用社申请办理银行承兑汇票。
C信用社审查了A、B公司间的货物买卖合同后,与A公司订立了一份“承兑协议”,内容为:银行承兑汇票的收款人为B公司,付款人为A公司,汇票金额120万元,承兑银行为C信用社。
嗣后,A公司签发了XI1692627号汇票,但因疏忽未在出票人栏中签章。
C信用社在A公司签发汇票后,考虑自身不具有汇票承兑资格,遂找到建行D支行,要求D支行代替其加盖银行章,D支行认为该汇票的真正承兑人是C信用社,所以未在承兑栏上签章,而是在汇票签发人栏盖章后交C信用社。
第1篇一、案情简介原告:张三,男,35岁,某市某公司职员。
被告:李四,男,40岁,某市某公司经理。
案由:票据纠纷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因一笔票据款项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原告张三称,其于2019年5月10日向被告李四开具了一张金额为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约定到期日为2020年5月10日。
到期后,原告张三多次向被告李四催款,但被告李四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支付票款。
原告张三认为,被告李四的行为构成票据欺诈,遂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被告李四支付票款100万元及相应的利息。
被告李四辩称,其从未收到过原告张三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原告张三的行为构成欺诈,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原告张三是否真实开具了银行承兑汇票;2. 被告李四是否收到了原告张三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3. 被告李四是否构成票据欺诈。
三、案例分析1. 关于原告张三是否真实开具了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根据原告张三提供的证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原件、开具汇票的申请书等,可以证明原告张三确实开具了一张金额为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同时,被告李四在答辩状中也未对汇票的真实性提出异议,因此法院认定原告张三开具了银行承兑汇票。
2. 关于被告李四是否收到了原告张三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原告张三主张,其通过邮寄方式将银行承兑汇票寄给了被告李四。
被告李四在答辩状中称,其从未收到过该汇票。
但原告张三提供了邮寄单据,证明其已将汇票寄出。
法院认为,虽然被告李四未提供收到汇票的证据,但原告张三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故法院认定被告李四收到了原告张三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
3. 关于被告李四是否构成票据欺诈的问题被告李四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未按照约定日期支付票款,而是以各种理由推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持票人有权要求付款人支付票款。
被告李四的行为已构成票据欺诈。
四、判决结果根据以上分析,法院认为,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之间的票据纠纷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第1篇一、引言票据纠纷是指在票据的签发、转让、承兑、贴现、支付等过程中,因各方当事人对票据权利义务的理解和行使产生争议而引发的纠纷。
在我国,票据纠纷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涉及面广泛,对金融秩序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起票据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解析。
二、案例背景2018年6月,甲公司(出票人)向乙银行(承兑人)开具了一张金额为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该汇票载明收款人为丙公司。
承兑后,乙银行在汇票上加盖了承兑章。
同年8月,丙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丁公司。
丁公司在支付一定手续费后,将汇票背书转让给戊公司。
同年9月,戊公司持汇票向乙银行请求付款。
乙银行以汇票背书不连续为由拒绝付款。
戊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件焦点1. 汇票背书是否连续;2. 乙银行是否应当承担付款责任。
四、法律解析1. 汇票背书是否连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背书应当连续。
背书连续,是指背书人在汇票上的签章依次前后衔接,且在每一背书人签章之后,均有被背书人签章。
”在本案中,甲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丙公司,丙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丁公司,丁公司将汇票背书转让给戊公司。
在每一背书人签章之后,均有被背书人签章,符合背书连续的要求。
2. 乙银行是否应当承担付款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承兑人承兑汇票后,应当承担到期付款的责任。
”在本案中,乙银行在汇票上加盖了承兑章,表明其已承诺在汇票到期时承担付款责任。
然而,乙银行以汇票背书不连续为由拒绝付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背书不连续的,承兑人可以拒绝付款。
”因此,乙银行有权拒绝付款。
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汇票的持票人可以请求承兑人支付票款。
承兑人拒绝支付的,持票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本案中,戊公司作为汇票的持票人,有权向乙银行请求付款。
乙银行以汇票背书不连续为由拒绝付款,违反了法律规定。
票据背书不符合形式要件案例《票据背书不符合形式要件案例》我有个朋友小李,在一家小公司做财务。
有一次啊,公司收到一张汇票,这汇票啊就跟那张通往财富的小门票似的。
事情呢,是另一家公司用来支付货款的。
小李这人办事向来很认真,就像一只守着宝藏的小松鼠,一丝不苟。
那天,小李拿着汇票就准备去银行入账。
可到了银行,银行工作人员看了一眼汇票后,就像一盆冷水浇下来,说:“这票据背书不符合形式要件,不能入账。
”小李就懵了,这怎么回事呢?好比你满心欢喜以为到了终点,结果发现走错路了。
原来啊,汇票在背书转让的时候,背书人的签章不符合规定。
就像签字画押似的,你得按规矩来。
这个背书人的签章啊,模糊不清。
要是把汇票比作一个舞台,那背书人的签章就是演员的出场证明,这证明不清晰,谁知道你是谁呢?小李赶紧联系之前给他汇票的那家公司的出纳小张。
小李心急火燎地说:“小张啊,你们给的汇票背书签章有问题,银行不给入账啊。
”小张一下子也急了:“哎呀,不可能吧,我都是按照流程走的呀。
”小李就说:“你再仔细看看,真不行,这就像参赛选手没带齐全证件,怎么能上场比赛呢?”小张回去仔细一查,发现是当时盖章的时候,章没盖好,有一部分印泥没印上。
这就导致了这个背书签章残缺不全。
就好比一幅拼图,少了一块,那这画能完整吗?从这个事情里可以看出啊,票据背书的形式要件那可是严格得很,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在做生意的世界里,票据就像货币流通的血管,要是这关节上出了问题,那资金就没法顺畅流通。
就像河道里堵了石头,水就没法好好流淌。
做财务的,对待票据就必须像绣花姑娘对待她的刺绣作品,精细又认真。
各种手续格式都得清清楚楚。
咱们可不能因为这么个小失误,就耽误了大事,把好好的生意啊给搅黄了,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我这朋友小李经过这事儿,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对票据的事儿可是加倍小心啦。
这就是票据背书不符合形式要件带来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大家要引以为鉴啊。
票据法案例分析√案例1:1997年8月26日,被告南汇县百货总公司汇海商场签发了一张号码为IX2055923,收款人为“上海富士坤制衣公司”的商业承兑汇票,汇票金额80万元,汇票到期日为1998年1月23日,并由被告予以承兑。
汇票上无交易合同号码。
同日,上海富士绅制衣公司经背书后持该商业承兑汇票向原告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长宁支行申请贴现,原告经审核后于同年9月3日予以贴现。
1998年1月23日原告持该商业承兑汇票向被告开户银行提示付款,被告开户银行以“收款人’坤’错,交易合同不用复写纸复写”为由予以退票。
1998年9月30日原告曾以借款合同纠纷将本案被告、富士绅公司、贴现申请担保人上海枫泾商城利万家科技经营公司诉诸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同年10月18日原告向长宁区人民法院撤回起诉。
之后1998年10月30日原告以南汇县百货总公司汇海商场为被告,以票据纠纷为由向南汇县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所持商业承兑汇票的背书日期为1997年9月26日。
原告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长宁支行诉称:1997年8月26日,富士绅公司持被告于8月20日签发的8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向原告申请贴现,原告经审核后认为符合发放贴现贷款规定,故向富士绅公司发放了80万元贷款。
1998年1月23日票据到期日,原告向被告提示付款遭退票。
故请求判令被告归还票据款80万元;偿付拖欠利息104320元;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被告南汇县百货总公司汇海商场辩称:原告不具有票据权利,被告于1997年8月26日开具的汇票的收款人是上海富士坤制衣公司(以下简称富士坤公司),而原告所持票据的背书人所持票据的申请贴现人系富士绅公司,故背书没有连续性;且汇票上的交易合同号码是后来添加上去的,银行的退票通知也明确退票理由是收款人与背书人名称不符,汇票交易合同号码无复写;该汇票系无效票据,而原告明知是无效票据仍贴现该汇票,责任由原告自己承担。
且被告与富士绅公司之间无交易合同。
第1篇一、票据纠纷概述票据纠纷是指当事人因票据的签发、转让、承兑、贴现、保证等行为产生的纠纷。
票据纠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票据伪造、变造纠纷:指伪造、变造票据的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2. 票据权利纠纷:指票据权利人因票据权利行使、转让等行为产生的纠纷。
3. 票据担保纠纷:指票据保证人因票据保证行为产生的纠纷。
4. 票据贴现纠纷:指票据贴现人因票据贴现行为产生的纠纷。
二、案例一:票据伪造纠纷(一)案情简介2019年,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双方约定以汇票结算。
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具了一张面额为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乙公司收到汇票后,发现汇票上的出票人签名系伪造。
乙公司遂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承担票据伪造的法律责任。
(二)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甲公司出具伪造的汇票,侵犯了乙公司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伪造、变造票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甲公司赔偿乙公司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例分析本案中,甲公司出具伪造的汇票,侵犯了乙公司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相关规定,伪造、变造票据的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案法院判决甲公司赔偿乙公司损失,体现了我国法律对票据纠纷的严格保护。
三、案例二:票据权利纠纷(一)案情简介2020年,丙公司向丁公司购买一批设备,双方约定以汇票结算。
丁公司向丙公司出具了一张面额为5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后因丁公司无力偿还债务,丙公司将汇票转让给戊公司。
戊公司在向丁公司行使票据权利时,遭到拒绝。
戊公司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丁公司承担票据权利纠纷的法律责任。
(二)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丁公司出具汇票后,汇票权利已经转让给戊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票据权利人可以行使票据权利。
因此,法院判决丁公司承担票据权利纠纷的法律责任,向戊公司支付汇票金额。
(三)案例分析本案中,丁公司出具汇票后,汇票权利已经转让给戊公司。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银行是一家具有较高声誉的商业银行,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票据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A银行积极开展票据业务,为客户提供票据承兑、贴现、汇票等一站式服务。
然而,在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A银行遭遇了一起因票据业务引起的法律纠纷,给银行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案情简介2019年5月,A银行客户B公司向其提交了一份由C公司出具的银行承兑汇票,票面金额为1000万元,承兑银行为D银行。
B公司向A银行申请贴现该汇票,A银行经审核后同意贴现,并与B公司签订了贴现合同。
在合同中,A银行明确约定了贴现利率、贴现期限以及逾期罚息等条款。
2019年6月,A银行按照合同约定将贴现款支付给B公司。
然而,在贴现到期后,B公司未能按时偿还贴现款。
A银行多次催收无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B公司偿还贴现款及逾期罚息。
在诉讼过程中,D银行出具了一份证明,证明C公司并未在汇票到期日支付票款,也未向其垫付票款。
D银行认为,由于C公司未履行付款义务,A银行应向其追偿。
A银行则认为,C公司作为出票人,应在汇票到期日履行付款义务,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分析1. 票据关系中的当事人及其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关系中的当事人包括出票人、承兑人、收款人、付款人等。
在本案中,A银行作为贴现银行,享有向B公司追偿贴现款及逾期罚息的权利;B公司作为收款人,有义务向A银行偿还贴现款及逾期罚息;C公司作为出票人,有义务在汇票到期日支付票款;D银行作为承兑人,有义务在汇票到期日垫付票款。
2. 票据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业务应当遵循合法性、合规性原则。
在本案中,A银行与B公司签订的贴现合同合法有效,双方均履行了合同约定的义务。
然而,由于C公司未履行付款义务,导致A银行遭受经济损失,违反了票据业务的合法性原则。
3. 法律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当事人未履行票据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1篇一、背景介绍票据业务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
然而,在票据业务中,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法律风险频发。
本文将以一起票据业务法律风险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二、案例描述2018年,某市一家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收到一份由A公司出具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为1000万元。
该汇票到期后,B公司持票向银行申请兑付。
银行在审查汇票时,发现汇票背书存在瑕疵,但认为瑕疵并不影响汇票的效力,遂同意兑付。
然而,在兑付过程中,银行发现汇票的出票人A公司已经破产,且该汇票为虚假票据。
银行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票据法规定,汇票的背书应当连续,但并未对背书连续的具体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争议。
(2)操作不规范。
银行在审查汇票时,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内部操作规程进行,导致对汇票瑕疵的判断出现偏差。
(3)监管不到位。
监管部门在票据业务监管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银行在操作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2. 案例原因分析(1)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票据法对汇票背书连续的具体要求不明确,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不同的理解和操作方式,增加了法律风险。
(2)银行内部管理不善。
银行在审查汇票时,未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内部操作规程进行,导致对汇票瑕疵的判断出现偏差。
(3)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银行从业人员对票据业务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掌握不足,导致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出现失误。
四、防范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票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明确汇票背书连续的具体要求,降低法律风险。
2. 规范操作流程。
银行应建立健全票据业务操作规程,确保业务办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内部操作规程进行。
3. 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加强对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确保其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风险。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张金额为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为A公司,收款人为B公司,付款人为C银行。
A公司于2021年5月1日向B公司开具了一张银行承兑汇票,汇票到期日为2021年11月1日。
B公司于到期日向C银行提示付款,但C银行以A公司账户余额不足为由拒绝支付。
B公司遂将A公司和C银行诉至法院,要求A公司和C银行承担连带责任支付票款及利息。
二、案件争议焦点1. A公司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否有效?2. C银行是否应当支付票款?3. A公司和C银行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责任?三、法律分析(一)关于A公司开具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否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一)表明“汇票”字样;(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三)确定的金额;(四)付款人名称;(五)收款人名称;(六)出票日期;(七)出票人签章。
”本案中,A公司开具的汇票记载了上述七个事项,符合法律规定,故汇票有效。
(二)关于C银行是否应当支付票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四十条规定:“付款人应当在汇票到期日或者按照约定的期限,向持票人足额支付票款。
”本案中,C银行作为付款人,在汇票到期日有义务向持票人B公司支付票款。
然而,C银行以A公司账户余额不足为由拒绝支付,违反了法律规定。
因此,C银行应当支付票款。
(三)关于A公司和C银行是否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汇票的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
”本案中,A公司作为出票人,C银行作为付款人,均应当对持票人B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尽管C银行在支付票款时存在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A公司和C银行仍需承担连带责任。
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A公司开具的汇票有效,C银行作为付款人,有义务在汇票到期日向持票人支付票款。
C银行以A公司账户余额不足为由拒绝支付,违反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A公司作为出票人,同样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票据审核不严遭处罚的案例**公司是支行的小企业客户,双方合作多年。
**公司向支行申请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万元,支行客户经理在取得贴现相关资料后(包括购销合同及增值税发票复印件),由业务部会计部门对汇票真实性和汇票内容进行审核,并向出票行发出票据查询,在查复无误后,支行为**公司办理了贴现。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年度票据业务进行大检查,在检查该笔票据贴现业务时,要求支行提供**公司增值税发票原件进行核实,支行与**公司联系提供发票原件时才发现,**公司提供给支行的增值税发票复印件为企业变造,没有与增值税发票复印件一致的增值税发票原件。
因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原件,银监会认定支行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贴现业务事实成立。
案例分析:本案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客户经理工作责任心不强,风险防范意识差,未对客户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仔细核查,未对客户提供的材料与原件进行核对,自以为客户为老客户,应该不会出问题,以信任代替了制度。
在办理贴现业务时只注重汇票本身的真实性,放松对企业提交的增值税发票、商品交易合同的审查,将可能导致违规为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贴现资金很可能用于非生产经营领域,有的资金甚至流入股票证券市场,将严重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票据市场秩序,同时将给贴现银行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和政策监管风险。
案例启示:依法合规经营不仅是监管机构的要求,更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案的发生和银监会的处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经济和声誉损失。
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时,一定要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票据从业人员素质。
一方面,把好票据人员从业资格准入关,必须领取资格证书方能上岗。
另一方面,加强票据从业人员后续培训教育,系统组织学习,切实掌握新管理要求和风险防控要点,提升职业技能。
二、强化过程控制,规范业务操作。
银行汇票的持有人向银行申请贴现时,应认真审查贴现申请人与出票人或其直接前手之间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或其他能够证明票据合法性的凭证,判定商品交易的真实性、合法性,确保交易手续齐全、资料真实有效。
票据抗辩的案例在商业交易中,票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支付工具,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支付,还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交易的合法性。
然而,在实际的交易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出现票据抗辩的情况时,该如何处理呢?下面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票据抗辩的相关问题。
案例一,甲方与乙方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货款,并出具一张汇票作为支付凭证。
然而,当汇票到期时,乙方以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要求为由,拒绝支付货款并提出票据抗辩。
甲方认为货物质量符合合同要求,要求乙方支付货款。
对于这个案例,首先需要查明货物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如果货物确实存在质量问题,那么乙方可以提出票据抗辩,拒绝支付货款。
但如果货物质量没有问题,那么乙方无权提出票据抗辩,应当按合同约定支付货款。
案例二,甲方向乙方出售了一批商品,并出具了一张支票作为支付凭证。
然而,当支票到期时,乙方以商品数量不足为由,拒绝支付货款并提出票据抗辩。
甲方认为商品数量是充足的,要求乙方支付货款。
针对这个案例,需要核实商品的实际数量是否符合合同约定。
如果商品数量确实存在问题,那么乙方可以提出票据抗辩,拒绝支付货款。
但如果商品数量没有问题,那么乙方无权提出票据抗辩,应当按合同约定支付货款。
案例三,甲方与乙方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货款,并出具一张汇票作为支付凭证。
然而,在汇票到期前,甲方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了丙方,丙方持汇票到期时,乙方拒绝支付货款并提出票据抗辩。
丙方要求乙方支付货款。
对于这个案例,需要查明汇票的背书转让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如果甲方的背书转让行为符合法律规定,那么丙方对汇票享有合法的权利,乙方无权提出票据抗辩,应当支付货款给丙方。
但如果甲方的背书转让行为违法,导致汇票无效,那么乙方可以提出票据抗辩,拒绝支付货款。
综上所述,票据抗辩的案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是否可以提出票据抗辩。
在处理票据抗辩案件时,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查清事实真相,避免因为误判而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票据纠纷案例银行关于票据业务的典型案例为贯彻落实总分行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操作风险管理、风险案件排查的工作要求,结合《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票据业务案例风险的通报〉》通报的五起票据业务案件、三起克隆假票案件、一起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一起支票票据诈骗案,建立主动识别与管理操作风险的机制,现将今年以来云南分行发现的票据业务典型案例整理描述如下。
一、银行承兑汇票核算违规案例1:未取得审批手续即向客户出售银行承兑汇票。
——2021年4月1日某行出售银行承兑汇票10份,当日未见签开银行承兑汇票。
网点回复问题产生原因为“此日业务部门已提供资料到支行审批,由于公司部当天未签批,造成当日未出票。
”——2021年4月9日,某支行2021年4月1日在办理2笔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时,出现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使用与表外记账不符的情况。
经过进一步业务核查,发现该分行存在未经审核调拨空白银行承兑汇票、向承兑申请人出售多份无承兑协议空白银行承兑汇票及在担保物还没有完全收妥的情况下提前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手续等违规行为。
本案例中多个环节严重违反《中国建设银行商业汇票承兑业务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要求,存在较大业务操作风险,针对以上问题省分行已进行了专题业务通报。
案例2:重空管理失效2021年4月17日某支行向客户出售2套银行承兑汇票,由于客户失误将出票日期填错作废一套,营业机构未收回该套作废银行承兑汇票。
该机构回复问题产生原因为“由于柜员把承兑汇票理解为与支票一样的管理,误认为客户己使用的重空由客户自已处理,因此未让客户交回开错的汇票”。
本案例反映出网点柜员风险意识淡漠,制度执行力亟待加强。
案例3:担保承诺垫款核算不合规,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未转表内逾期核算2021年4月5日某支行客户昆明电力工贸有限公司办理的银行承兑汇票到期,由于该日为非对公营业日,顺延至4月7日处理,柜员执行“4121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收款”交易时,由于当日客户余额不足,不足部分系统自动处理挂入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待转户10153061553931400000000002中,日终轧账后,柜员勾对流水时才发现有系统自动处理挂账。
票据市场典型风险案例一、“克隆票”坑人事件。
话说有这么一家小企业,咱们就叫它小A公司吧。
小A公司呢,好不容易谈成了一笔大生意,收到了一张金额不小的银行承兑汇票。
小A公司的老板那叫一个高兴啊,就想着拿着这汇票去换钱,好赶紧进原材料扩大生产。
小A公司就把汇票拿到了一个看起来挺靠谱的贴现公司。
这个贴现公司的业务员啊,刚开始看这汇票的时候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准备走流程贴现。
可是呢,他们有个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员工,多留了个心眼儿。
仔细一检查,发现这汇票有点“鬼鬼祟祟”的。
原来啊,这是一张“克隆票”。
就像有人偷偷复制了一张真票一样。
造假的人技术还挺高超,乍一看真的很像真票。
但老员工发现一些细微的地方,比如防伪标识不太对劲,纸张的质感也有点微妙的差异。
这可把小A公司吓了一跳啊。
要是这张票真的贴现出去了,小A公司可就麻烦大了,不但拿不到钱,还得承担法律责任呢。
小A公司老板气得直跺脚,直呼怎么这么倒霉遇到这种事儿。
而那个贴现公司呢,也庆幸自己发现得早,不然也得跟着遭殃。
这个案例的风险点就在于,企业在接收票据的时候没有足够谨慎地去验证票据的真伪。
而造假者就是利用了一些企业和贴现机构的疏忽,妄图浑水摸鱼,骗到钱。
二、内部人员违规操作之祸。
有一家中型企业,叫中B企业。
它的财务部门有个小李,平时看着老老实实的,没想到却干了一件大事儿。
中B企业经常会收到各种票据,也会用票据去支付货款之类的。
小李呢,他负责票据的管理工作。
有一天,他发现公司有一张即将到期的高额票据,这时候他动起了歪脑筋。
小李和外面的一个小商人勾结起来。
他偷偷地把这张票据背书转让给了这个小商人,当然了,这个小商人给了他一笔不小的好处费。
小李心想,反正公司这么大,一时半会儿也不会发现这张票据不见了。
可是啊,到了票据到期要兑付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公司发现这张票据没了,查来查去,发现是小李搞的鬼。
这个时候,中B企业不仅要去追究小李的责任,还要面临着可能的资金损失和信誉受损。
商法案例之二——票据法案例集锦(一)甲:票据与票据法,最初是产生于外国。
其实,在我国也有票据与票据法产生的生活基础。
据说,山西常家庄园,是在清朝中期,靠经营茶叶发家,俄罗斯有他家的商店。
在长途骆驼贩运茶叶过程中,常常有强盗打劫,为了避免土匪将银子抢走,他们将散碎银子铸成一个形状象西瓜,比西瓜大一些的银球。
银球很重,圆圆的,又不好搬,土匪在匆忙之中,不容易带走,从而减少损失。
这个银球,被叫作“没奈何”,让土匪没奈何。
这是票据与票据法产生的生活基础之一.最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票据活动逐步恢复开展。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不能想象没有票据.但是,我国的票据立法、司法以及理论研究,都有不同的滞后,不尽完善,不能令人满意之处还是存在的.从使用和熟悉票据法的角度看,中国百姓也是处于初级班的水平。
票据的作用之一就是支付作用。
目前,一般人几乎不使用、或者接触不到汇票、本票、支票。
用票据代替现钞作为支付工具,可以避免清点现钞时可能产生的错误,并可以节省清点现钞的时间。
今天,人们在经济生活中都普遍使用票据,特别是支票,作为支付的工具。
支票最初起源于荷兰,17世纪中叶传到英国,19世纪中叶以后,支票逐渐流行到欧美,又遍及于世界。
乙:法律是比较注重历史的。
在讲部门法律的时候,往往在概论部分,或者绪论部分讲一些历史的沿革。
更不要说法制史与法律思想史了.甲: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从过去的事件中吸取经验,以便更好面对未来.但是,指导实际工作,不要过分尊重历史。
过分尊重历史,就是低估了历史的法则。
历史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变化,就是与时俱进。
灵活性表现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也包括法律.法律之树也应该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我们还是继续说支票。
使用支票代替付款,是支票最主要的作用。
为了不必随身经常携带大量现金,可将现金预先存到银行,与银行订立支票合同,然后向银行领取支票簿置于身上,以后在需要付款时签发支票即可。
支票可以作为支付手段使用。
例如买主支付价款给卖主,可以直接签发支票.也可以直接签发本票,也可以签发汇票。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公司是一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乙公司是一家从事货物运输的公司。
2019年5月,甲公司委托乙公司运输一批货物,货物价值人民币100万元。
乙公司在运输过程中,由于驾驶员操作失误,导致货物部分损坏。
甲公司向乙公司提出索赔,但双方对赔偿金额存在争议。
为了证明货物的价值,甲公司向乙公司索要运输发票。
乙公司出具了一张发票,但发票上存在多处瑕疵:发票金额与实际运输费用不符,发票抬头为甲公司而非甲公司所属的子公司,发票开具日期与实际运输日期不符。
甲公司以发票存在瑕疵为由拒绝支付运费,并提出退货或减损的要求。
乙公司则认为,发票瑕疵不影响双方权利义务的确定,要求甲公司按照发票金额支付运费。
双方协商未果,甲公司遂将乙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乙公司返还多收取的运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票瑕疵是否影响合同效力?2. 发票瑕疵是否影响甲公司支付运费的义务?3. 乙公司是否应当承担因发票瑕疵而产生的法律责任?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发票瑕疵是否影响甲公司支付运费的义务。
1. 关于发票瑕疵是否影响合同效力的问题,法院认为,发票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合同的必要条件。
即使发票存在瑕疵,也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
在本案中,甲乙双方之间的运输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发票瑕疵不影响合同效力。
2. 关于发票瑕疵是否影响甲公司支付运费的义务的问题,法院认为,发票瑕疵虽然存在,但并未影响甲公司支付运费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本案中,甲乙双方约定了运输费用,甲公司应当按照约定支付运费。
发票瑕疵并不影响甲公司支付运费的义务。
3. 关于乙公司是否应当承担因发票瑕疵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问题,法院认为,乙公司作为发票开具方,应当保证发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发票瑕疵是乙公司的过错所致,乙公司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