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学派
- 格式:docx
- 大小:17.85 KB
- 文档页数:2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构造地质?地球是一个动态的星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地震作用火山爆发岩石剥露成矿作用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2001)镜头指向:北地震鼓梁汶川8.0级大地震什么是区域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区域地质学(Regional Geology)大地构造学(Tectonics)区域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主要是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变形现象(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褶皱、断裂、节理、劈理、岩层产状及其形成。
区域地质学:是早期的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的形成演化。
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进行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两个关系: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都研究不可重复运动的重建,运动塑造了地球外层的演化。
如地壳沿断层破裂、大洋打开、大洋关闭而碰撞等。
都研究地球壳层和上地幔的运动与变形。
不同是后者主要研究区域至全球尺度上的运动与变形历史,前者主要研究岩石在亚微观至区域尺度上的变形。
二者研究相互依赖、促进。
在区域尺度上二者有重叠。
为什么?以小见大、大中寓小。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1960s以来,二者发展都很快。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场革命。
地球物理数据日益重要。
地震、地磁、重力数据对深部三维空间大尺度构造提供信息。
大地构造学也依赖于其它地质学科发展。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由于不同大地构造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论,因而对于整体论述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有不同的方案。
《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在“新全球构造”思想指导下,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以大陆动力学为线索,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进行了讨论,并且进行了构造区划。
由于板块构造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该文的构造区划以古生代时中国的板块构造格局为基础,同时考虑前古生代和后古生代时期中国的地壳演化,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7个一级构造单元(板块)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或微陆块)和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本文根据《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及动力学成因》一文,将其主要内容介绍于下,仅供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文参考。
特此说明。
下面是正文一、概述1、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划分该文指出,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做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
它可以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若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则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板块构造将6大(或更多)板块作为全球的一级构造单元,并将分隔它们的边界也作为构造带看待。
但是,板块构造观的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细结构划分,需要结合特定区域的地质特征进行厘定。
2、不同大地构造观和学派的出现该文指出,近数十年来,由于各个学科的迅猛发展,包括对海洋的研究、对地壳深部的研究等,因而促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有了极大的进展。
这些在近年出现的许多不同的大地构造观和学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的地理学派与地理学说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起到了引领和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探讨其对地理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
1. 京派学说京派学说是中国地理学派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
其代表人物包括王恩茂、傅作义等,在20世纪初提出了“中国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的观点。
京派学说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注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倡将地理学应用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中。
2. 宿派学说宿派学说是中国地理学派中的又一重要流派。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宿派学说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地理学的重要学术思潮。
宿派学说注重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自然资源和地理格局的认识和利用。
3. 地理学四大理论体系中国的地理学说形成了四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分别是区域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
这些理论体系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区域地理学是以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旨在理解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自然地理学关注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和演化,研究地理现象背后的自然科学原理,如地貌、气候、地震、植被等。
人文地理学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社会在地理环境中的适应和变迁。
这一领域涉及人类文化、经济、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
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总结起来,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在推动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派学说和宿派学说代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了地理学理论体系。
而地理学的四大理论体系则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地理现象和问题,拓宽了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地理学派和地理学说将继续为地理学的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
绪论1、大地构造:泛指地壳的组成和结构,一般认为大地构造是研究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运动规律的科学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组成、构造特征及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学科。
2、历史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包括显微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组合特征、生成次序以及模拟构造成因机制等入手,推导或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1、岩石圈:又叫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
2、软流圈:从岩石圈底部向下延伸到700公里左右3、异常上地幔:具有低Pn速度的区域4、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5、优地槽:靠近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有火山岩浆活动的沉降区,地壳活动性强,有蛇绿岩,火山物质占重要成分,是优地槽。
6、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无火山岩浆活动,没有蛇绿岩,缺少火山物质,以碎屑岩及碳酸盐沉积为主,是冒地槽。
7、地台: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基底和盖层)。
8、结晶基底(褶皱基底):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
9、地台活化:地台发展晚期出现强烈活动的现象。
10、裂陷槽:由断裂大陆边缘的内角部位向大陆地台上延伸的、长期或,某些时期显著活动的、沉降较深的线性拗陷。
1、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2、海底磁异常的特征:正负磁异常条带相间排列,与洋脊平行,并与洋脊为轴两边对称。
3、威尔逊旋回: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二、填空1、五个学派创始人及相应理论名称张文佑——断块构造学说黄汲清——多旋回构造运动及准地台理论李四光——地质力学陈国达——地洼说及递进说张伯声——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典型槽型建造有_1、硬砂岩建造2、细碧角斑岩建造3、复理石建造4、磨拉石建造典型台型建造有_ 1、石英砂岩建造2、碳酸盐建造3、含煤—铝土—铁质岩建造4、红色岩建造5、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6、暗色岩建造4、威尔逊旋回有_萌芽阶段___初始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残余阶段消亡阶段7、不同时期的地槽名称加里东系__额尔古纳褶皱系___祁连褶皱系华南褶皱系阿尔泰褶皱系__燕山系__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那丹哈达褶皱系_ 8、吕梁运动时间早元古代简答地槽的基本特征:、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延伸具方向性、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形山脉,地形切割较强,高差很大。
地质五大学派
1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1889—1971)创立,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学科。
认为大陆上海水的进退,不仅是海面的升降,可能还有由赤道向两极,反过来由
两极向赤道的方向性的运动。
据此,他推断大陆运动也可能有这种方向。
2波浪状镶嵌构造
波浪状镶嵌构造是张伯声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波浪运动是物质运动的普遍
方式,地壳也是作波浪运动的。
有三种波,反映其垂直运动的蚕行波,反
映其拉张挤压运动的蠕行波和反映其水平扭动的蛇行波。
3地洼学说
陈国达根据自己长期实地考察研究结果得知,造山作用所形成的盆岭相间的格局,是
地貌标志特征,其中的山脉叫地穹,盆地叫地洼。
故又称它为地洼区。
4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20世纪4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施蒂勒﹐W.H.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发生﹑发展到结束﹐不只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即多旋回)﹐才逐步转化成褶皱系的。
5断块构造学
中国地质学家张文佑于1974年提出的一种阐述大地构造规律的学说。
认为岩石圈被断裂分割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和发展历史不同的断裂块体,由此构成岩石圈的多层、多级和多次发展的断块构造。
中国地理学家与地理学派中国地理学家为中国的地理学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并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学派,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理学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所代表的地理学派。
一、范文明范文明(1897年-1976年)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对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领域。
范文明以其对地貌地形的研究而闻名,他发表了大量有关国土地貌的著作和论文。
范文明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科学院三角洲地貌学说”,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河流泥沙析出、河口演变等现象,对中国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范文明还以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研究而广为人知。
他提出了“人的积极转化是塑造自然地理气候的决定性因素”等观点,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毕昇毕昇(1922年-2019年)是中国的著名地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农业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农业地理学和农村发展问题。
毕昇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农村要产业化,工业要乡镇化”的观点,强调了农业和工业的互动发展,推动了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此外,毕昇还致力于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研究。
他提出了“区域集聚、资源整合、创新驱动”的农村发展模式,为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吴传钧吴传钧(1929年-)是中国地理学家中备受推崇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区域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区域地理学和城市发展问题。
吴传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中国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区域发展规律。
此外,吴传钧还致力于中国的城市分级研究。
他提出了“重点城市群”、“主导城市”等概念,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地理学家为中国的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地构造学派及其构造单元前言在介绍大地构造前先说说地球的结构、构造,大家都知道地球由三部分组成,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者之间是由两个不连续的界面来划分的,就是所谓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在地壳以下7.5km~70km之间,古登堡面则在地面以下2900km深处。
实际上,还可以根据结构不同,划分出上地幔、下地幔,内地核、外地核等,细分为7层。
地壳还可以说成是岩石圈,岩石圈又可以分为两层,即:花岗岩层(硅铝层)、玄武岩层(硅镁层)。
大陆区域两层均有,大洋区域则只有玄武岩层。
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的岩石圈,特别是地壳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发展,并进一步阐明它们的规律和原因。
大地构造学派的划分是由于对地壳运动的形式上的认识不同而产生的,即:分为“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垂直运动”为主与“水平运动”之争;还有“收缩论”与“膨胀说”之争;以及“大陆漂移”与“深层分异”之争等。
这样就形成很多观点和学派,归纳起来对我国大地构造学影响较大的有学派有:槽台学说(西方的、马杏垣和黄汲清等)、地质力学学说(李四光)、多旋回学说(黄汲清)、断块学说(张文佑)、地洼学说(陈国达)、波浪镶嵌学说(张伯声)以及板块学说(尹赞勋、李春昱等)。
下面针对各种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介绍如下:一、槽台学说槽台学说是以美国学者J·霍尔(J·Hall)和J·D·丹纳(J·D·Danna)等西方地质学家采用历史地质学分析法,总结出来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地质学上传统的大地构造常说,处于统治地位达一百多年的历史。
他将地壳分为线性的构造活动区和块状的构造稳定区,即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地台和地槽。
地台:一般位于大陆的中部,是大陆地壳上最稳定的部分。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有前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岩系,岩石为深变质的变质岩或深成岩,即所谓的结晶基底。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来源:李胜斌的日志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张伯声二、地质力学——李四光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黄汲清四、断块构造学说——张文佑五、地洼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张伯声院士是我校已故的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地质科学家之一,为我国的地质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因此“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本节的重点。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 学说(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 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 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伯声院士生平简介: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逝世。
192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工学院、交通大学、工学院、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先后在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地质学院长。
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伯声教授被公认为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1951年,国家亟需一批石油地质人才,拟在3年连续招生2000名专修科大学生,伯声教授急国家所急,决然接受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对比摘要:中国本土大地构造学发展至今已有60年历史,本文介绍了五个最具代表性的学派,分别从学派的基本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还有矛盾机制方面对这五个学派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研究内容学派对比中国大地构造学派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决定的。
从大范围讲,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结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从就其本土范围讲,地势、地形也有独特之处。
老一代地质学家开拓了中国大地构造理论之路,记录了中国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过程,各学派也因此林立繁荣。
一、研究方法的对比1.地质力学:地质力学的中心内容是围绕着如何正确地认识地壳运动问题。
为此,地址力学有它自己的特征。
他要求把综合的地质构造现象作为对象,依据力学原则,严格的程序,一定的逻辑步骤,逐步进行分析和研究。
根据构造体系所反映的地应立场,运动的方式、方向和发生时期,从而进一步探讨地壳运动的起源和动力的来源问。
2.多旋回构造:该理论用地质历史分析法来研究地壳与地幔物质不断的运动、变法和发展过程。
一切运动都是物质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大地构造研究也是同样,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构造发生、发展和转化,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3.断块构造、波浪状镶嵌构造:研究构造地质学的方法,是地质历史和地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
力学分析是基础,历史分析是综合的串联。
这在断块构造和波浪状镶嵌构造的研究方法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4.地洼构造:地洼说才用的是综合分析法,即吸取地质历史以构造应力分析两种原有的方法的有点,把它们结合起来,作为基础,加以发展,它是以地质发展史的差别作为主要依据,也同时考虑到应力场的异同。
二、运动模式对比1.地质力学:地壳运动有连个运动方向,一种是经向的水平运动,是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运动,这种运动形成全球性的纬向构造带;另一种是从东向西的纬向水平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布均匀,就使陆块彼此靠拢或分离,这样就形成东西向的挤压或引张,并产生沿东西方向的平错。
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简介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提到学术繁荣人们就会想到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不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波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与自豪的人才高地。
同时,代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诸子思想和流派也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在20世纪中叶,在中国地质学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次学术繁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学的五大学说或学派。
虽然这次百家争鸣局面持续的时间很短,其意义也不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或许能使我们得到新的启迪和进行深入的思考。
现将中国地学界公认的中国大地构造五大学说或学派简介如下一、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一门科学。
它是由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研究中国及东亚地质构造的基础上,总结广大地质工作者的长期实践经验而创立的地质学与力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0世纪20年代,关于大陆运动起源问题有许多不同的学派,但是其主要争论在于活动论与固定论、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之争。
1926年,李四光先生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1929年,发表《亚东一些典型构造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1933年,发表《东亚构造格架》;1939年,出版《中国地质学》。
20世纪40年代,他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并以构造体系为指导,继续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1945年,他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从而使地质力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中国和世界地质科学之林。
在地质力学中,地壳岩层、岩块中的褶皱、节理和断层等地质现象,称为构造形迹。
构造形迹的规模大小不一;可以大到展布于地球上的山脉,也可以小到由矿物晶格位移和矿物定向排列所形成的片理等。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
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
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
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
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
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
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
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
5.构造层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
在中国的历史上, 提到学术繁荣人们就会想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这个时期不但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才波峰或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称道与自豪的人才高地, 同时代表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他诸子思想和流派也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20 世纪中叶,在中国地质学尤其是大地构造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次学术繁荣的局面, 虽然这次争鸣出现的时间很短, 其意义也不能与春秋战国时代比肩, 但其产生的原因或许能使我们得到新的启迪和深入的思考。
一、五大学说简介
1 地质力学学说
地质力学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 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运动及其有关的地质构造现象的科学。
上世纪20 年代, 关于大陆运动起源的问题有许多学派, 但其主要的为活动论和固定论、垂直论与水平运动之争。
1926 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1929 年发表《亚东一些典型构造式及其对大陆运动问题的意义》; 1933 年发表《东亚构造格架》; 1939 年出版《中国地质学》; 上世纪40 年代, 他正式提出地质力学一词, 并以构造体系为指导, 继续从实践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1945 年出版《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从而地质力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于世界地质科学之林。
2 多旋回构造学说
黄汲清先生的多旋回构造运动学说, 简称多旋回说,于1945 年在他发表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提出。
20 世纪40 年代, 德国地质学家史蒂勒( H St ille) 的单旋回学说在国际上流行甚广。
认为一个地槽系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 产生一次变质及变形, 出现一套超基性、基性到酸性的岩浆活动以及与岩浆活动相关的一次成矿作用, 便转化成褶皱系。
换言之, 一个地槽系只经历一次造山运动就结束了地槽发展史。
黄汲清分析中国实际资料后发现, 一个地槽系从发生、发展到结束, 不止经历一个, 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
每个旋回都使地槽系的一部分转化成褶皱带, 最后一个旋回才使地槽全部转化成褶皱系。
不仅如此, 在地槽系形成褶皱系后, 地壳仍有剧烈活动, 产生新的沉积和岩浆活动等。
3 断块学说
张文佑先生1958 年创立的断块学说, 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断块结构及其运动的假说。
20 世纪40年代初, 他在跟随李四光研究中国华南大地构造时, 把岩石中的节理分为X 型和Y 型两大组合,前者具剪切性质, 后者具拉张性质, 成为其后创立地球表面4 种断裂体系的雏形。
上世纪50 年代后,在他主持下以断裂体系为主导思想编绘了第一张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 并创用了断块、断坳、断褶带、断块带、台块等术语, 为后来成为一种新的大地构造学派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70 年代他开始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把野外观察与室内模拟试验及理论分析三者结合起来, 初步完善了断块大地构造学说思想。
4 地洼学说
地洼构造学说, 也称活化构造学说, 是在批判地继承槽台学说的基础上, 按照对地台活化的深入理解逐步引申发展而成的一种学说。
1956 年, 陈国达根据自己长期野外科考及专题研究成果, 结合前人大量资料, 发表《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一文, 第一次提出第三构造单元活化区概念的雏形, 标志着地洼学说的诞生; 随后陈国达相继发表的《地壳的第3构造单元地洼区》( 1959) 及《地洼区后
地台阶段的一种新型活动区》( 1965) 等著作, 均系对这个新构造单元的特征、鉴别标志、类型划分、在地壳演化史上的出现时间和在地理上的分布规律等, 做出了详细论证。
5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张伯声先生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理论假说, 于1962 年提出。
该学说认为, 整个地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 这就是地壳的镶嵌构造; 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 在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 并具有近等间距性, 这样的构造就是波浪状构造; 全球地壳表现为几个系统的一级套一级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的定向排列, 因而在几个方向上表现出一级套一级的波浪状构造; 地壳几个系统的、从宏观到微观级级相套的地壳波浪状构造的交织与叠加, 形成十分复杂但却有一定规律的镶嵌构造图案, 这就是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