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9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策略。
文章首先概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包括科技驱动、绿色生态、规模化经营等方面。
随后,文章深入分析了传统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局限性和问题,如小农经济、分散经营、市场适应性差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了创新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接下来,文章将详细介绍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等方面。
文章将总结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农业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参考,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现代农业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逐渐崭露头角,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也应运而生,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代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亟待创新。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向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大,也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业生产者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突破,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组织形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现中国农业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合作社、家庭农场、股份制农业和集体经济等,这些组织形式各具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寻求创新路径,优化组织形式。
一、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主要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属于“小成本、小规模、长尾效应”的农业经营组织。
具有成员自愿、股权共有、分红按劳分配等特点。
但也存在着组织管理不规范、资金难以调配、产销渠道单一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创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增加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二、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依法在农村合法规模内,由家庭经营、家庭成员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销售,实现社会化服务和市场营销。
具有规模灵活、管理简单、创业条件低、消费者认知度高等优点。
然而,家庭农场的个体化劣势也很明显,缺少统一管理,无法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措施,弥补家庭农场组织上的短板。
三、股份制农业股份制农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企业通过发行股份向社会募集资金,并实行公司化治理。
具有规模化、资金丰富、技术创新、风险分担等优点。
但股份制农业也存在着企业内部董事会和股东会互不协调,决策分歧严重,固定资产投资率不高等问题。
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与股份制企业的短线操作模式不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四、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即在农村集体组织的经济活动。
其特点是经营规模较大,资源整合能力强,政策红利明显。
但由于农村经营制度的缺陷,集体经济仍然存在着公共服务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创新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新型组织形式,提高集体经济的运营效率。
总之,对于不同的组织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创新方法,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农业面临的挑战,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模式,并分析其对农业的影响。
一、农业产业链模式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中的一个创新模式是农业产业链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过于依赖农民个体和小规模农场,导致生产和销售环节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而农业产业链模式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在这一模式中,农民可以更加专注于生产,而其他环节则由专业的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来负责。
这样一来,农业的效益和效率都得到了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农业风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绿色农业模式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绿色农业模式在现代农业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绿色农业模式强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通过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绿色农业模式也注重产品的安全和健康,符合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这种模式的创新使消费者更加信任和青睐农产品,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推广。
三、互联网+农业模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对农业经营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农业模式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创造了许多新的商机和服务。
通过互联网,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求,更好地调整生产结构。
同时,农产品的销售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互联网+农业模式还催生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如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农机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四、农业合作社模式农业合作社模式是一种通过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共同经营种植、养殖等农业活动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现代农业经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可以帮助农民集中优势资源,共同投入和利用土地、资金、设备等,实现规模化经营。
同时,农业合作社还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市场推广等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模式1.产业化经营模式:传统农业中,农民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生产方式相对单一,效益较低。
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强调整合资源,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形成农业产业链条。
农民可通过合作社、农业公司等组织形式参与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业化,提高产量和效益。
3.农业龙头企业模式:农业龙头企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为延伸的大型农业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供技术支持、配套服务和市场销售渠道,引导农民种植特定农产品。
龙头企业不仅为农民提供销售渠道,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
通过与农民合作,龙头企业实现自身规模经营和品牌效应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经济效益。
4.农业保险模式:现代农业经营面临着很多风险,如天气灾害、病虫害等。
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
农民可以购买农业保险,一旦遭受损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
农业保险的引入,既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投资意愿。
同时,农业保险还可以吸纳金融机构的参与,为农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向现代化、科技化发展。
5.农村电商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电商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创新形式。
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农产品能够直接对接消费者,节约中间环节的成本。
农村电商可以提供全品类、全时段的农产品销售服务,扩大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和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村电商平台还可以提供物流、支付和售后服务等支持,为农民提供便利,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模式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发展向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转变。
通过产业化经营、合作社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保险和农村电商等创新模式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福利,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模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在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挑战时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因此,现代化经营模式的出现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是指利用先进的科技、管理和商业模式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方式。
这种模式强调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同时也为社会和环境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首先,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注重科技创新。
科技的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利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来监测农田环境、预测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精确施肥和灌溉等。
这些科技手段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高效化和可控化,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次,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往往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和水资源,给土壤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而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着重推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采用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三,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注重市场导向。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往往以自给自足为主,缺乏市场意识和市场竞争力。
而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强调市场需求的引领,注重质量和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通过电子商务、农业园区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最后,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
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农民只是生产者,缺乏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
而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润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地位。
总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在提高农业生产力、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环节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企业,通常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加工设施和销售网络。
它通过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实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并提供农技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通过整合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益。
通过形成品牌效应,推动产品差异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合作社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组织,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集体所有制经营。
合作社通过发展社员,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合作社还通过共同采购农资、共同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
合作社可以提供产品加工、质量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
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服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等。
三、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农户按照产业化标准,组织家庭成员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经营形式。
家庭农场主要依靠农户自有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家庭农场的特点是结构灵活、机动性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户自身条件进行调整。
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民自身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
一、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加工品质和产品附加值。
可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高效灌溉、精细施肥、精确种植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还可以采用农产品加工技术,延长产品的保鲜期,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管理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可以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在当今社会,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一、市场需求分析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首先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向市场需求靠拢,以确保产品畅销。
通过市场需求的分析,农民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种植业务,以提高经济效益。
二、科技创新科技的发展是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
现代农业已经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预测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从而实现精准种植。
三、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经营模式。
农民可以通过组建合作社,共同投资生产资料,共同经营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
通过合作社模式,农民可以分享生产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
此外,合作社还可以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升专业技能。
四、绿色有机种植绿色有机种植是一种环保健康的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采用无化肥、无农药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同时,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附加值,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
因此,采用绿色有机种植模式是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五、农旅融合农旅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农民收入。
农旅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因此,农旅融合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创新模式。
六、跨界合作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需要跨界合作。
农民可以与互联网企业、物流公司等合作,共同推动农产品销售。
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可以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知名度,增加销售额。
跨界合作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推广,还可以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商机。
农业服务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农业服务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市场的开放,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民的需求和市场的竞争。
因此,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农业服务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效益和可持续性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一、农业服务的概述农业服务指的是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帮助。
它可以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土壤调查分析、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设备维护等多种形式。
农业服务旨在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必要性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过程无法规范化、信息不对称、生产效率低下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因此,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成为当下的迫切需求。
农业服务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核心要素,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主要措施1. 引入先进科技: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如无人机、传感器等,可以实现对农田、作物、养殖等的全面监测和精确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推广农业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业互联网的服务在农业产业链条中崭露头角。
通过农业电商、农产品溯源等平台,可以实现农民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产品销售效率和农民的收益。
3. 发展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汇集农户资源,整合农业服务,形成规模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推行农业合作社,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农业服务创新模式的案例分析1. 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在农业技术培训中心设立农民学习班,定期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传授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2. 农业电商平台: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为农民提供产品展示、销售渠道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务。
在平台上,农民可以直接发布农产品信息,与买家进行交流和洽谈,提高产品的销售收益。
新农业生产模式创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新农业生产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新农业生产模式以绿色、高效、可持续为特点,呈现出多种形式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农产品质量等多个角度探讨新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现状与前景。
一、技术创新是新农业生产模式的关键技术创新是推动新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如基因编辑、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的引入,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减少劳动力投入的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破坏。
二、多元化经营模式推动新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通常是以大规模农场为主体进行单一农作物的种植或养殖。
而新农业生产模式则更加注重多元化经营,通过将不同的农业种植或养殖模式结合起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例如,农田旁兼营养殖业,农户可以种植蔬菜的同时饲养家禽,实现土地的多效益利用。
这种多元化经营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也能够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在新农业生产模式中,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它通过采用有机农业、生物农药、生物技术等手段,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绿色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四、农产品质量提升需创新包装与销售模式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也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
为此,新农业生产模式需要继续创新包装与销售模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采用绿色包装材料,增加产品的品牌效应,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同时,加强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和地理标志认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五、新农业科技助力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新农业科技在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一种经营模式。
它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和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等。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将农产品从种植或养殖环节起,一直到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形成农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是资源集中、规模经营、分工协作和风险分担。
这种模式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实现生产环节的优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还能够有效地支持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是指将农业生产转变为企业化经营,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农业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特点是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人才的培养,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是指农民通过自愿结合、共同参与和共同管理,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特点是共同经营、风险共担和集体决策。
这种模式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模式,如农业互联网经营模式、农业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模式等。
这些模式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合作共赢的原则,促进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总之,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和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中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专题名称】【专题号】F2【复印期号】2012年01期【原文出处】《》(京)2011年10期第4~10页【英文标题】Discussion on the Business Model for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and Its Innovation【作者简介】曾福生,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410128【内容提要】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业经营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统一。
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内容,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属于技术进步范畴。
研究发现,以专业农户为基础,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是农业经营模式的主导模式,多种模式并存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格局和演变趋势;家庭经营为基础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包含七个主要特征;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力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关键词】////一、引言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严重制约因素。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同时选择和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这是由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以及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与问题决定的。
泰尔、屠能、艾瑞保和布林克曼等认为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种植制度或土地利用方式,这更多属于农业生产经营技术范畴。
七户长生指出农业经营方式“问题不在于种植什么,而在于使用什么,怎样种植”。
农业经营方式似乎是以表现生产关系的经营组织为主要内容,其实考察的仍然是农耕方式。
国内学者们对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探讨主要体现在内涵界定和模式创新两个方面。
大部分学者将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混同使用(卜范达、韩喜平,2003)。
王征兵(2002,2011)认为农业经营方式就是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或生产技术道路、技术途径,而农业经营形式所涉及的是农业主体的权利和经济关系问题。
梁晓东(1984)认为各种生产要素的微观组织形式是农业经营形式,而不是农业经营方式。
于金富(2007)提出的生产方式的四个有机联系内容反映了经营模式的内涵。
在经营模式创新方面,胡必亮(2003)主张确立一种“双轨”农业经营制度,即稳定自给性小农与发展商业性大农。
丁泽霁等(2001)提出了坚持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为农业微观组织基础、多种产权组织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战略思想。
杨国玉、郝秀英(2005)认为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客观要求,农业经营大户是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式。
邓俊锋(2008)指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就是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本文拟从农业生产关系与农业生产力两方面综合界定农业经营模式的涵义,从制度变迁角度对农业经营形式变化作推演,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分析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从而分析两个层面变迁脉络,确定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选择的方向,并提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对策。
二、农业经营模式的解读: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耦合的视角(一)农业经营形式农业经营形式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形式,是以基本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劳动分工协作关系。
其主要有家庭(农户)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等(见图1)。
不同的农业经营形式形成不同的关系特征,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是改变这些关系。
家庭经营是主要依靠家庭自有劳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形式。
集体经营形式是生产项目和经济活动由集体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核心特征是坚持农业生产资料公有。
合作经营形式是个体农户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参与合作组织。
从实践看,家庭经营可以与不同的所有制、经营规模、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另外,农业经营形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是可以相互结合和兼容的。
如中国的双层经营就是农户经营和集体经营的统一。
1956年实现的农业高级合作实际是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
农业经营形式发展道路总体上就是两条:一是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二是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家庭制小农经济。
目前家庭承包基础上的双层经营的发展趋势将是适度扩大规模:一是逐步走向联合与市场,发展专业户甚至家庭农场,通过产业化和专业合作组织来实现外在的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组织规模”替代“要素规模”,推动“小农聚合”,改变单个农户的弱势地位;二是从组织和产业两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集体层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发挥“统”的功能。
图1 农业经营形式及其演变路线(二)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是与农业生产力相联系的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和农业技术选择路径,主要包含要素种类、要素份额和要素组合方式等三个内容,主要有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精细化经营等(见图2)。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寻求最佳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
科尔内认为要素增加是粗放方式增长,要素生产率提高则为集约方式增长。
粗放经营是一种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主要强调由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产量。
推延开来,粗放经营是社会再生产中单纯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务扩张来实现提高产量或产值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增产和提质的经营方式。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资料以及较多的活劳动和畜力,主要依靠活劳动和畜力的投入来增加生产,强调劳动力的数量。
目前,精耕细作仍为中国主要的农业经营方式。
精细化经营是将现代化信息高新技术与农学、农业工程技术集成应用于获取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技术体系。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实质上就是通过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及要素重新配置,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换、精耕细作向精细化农业转换、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换。
图2 农业经营方式及其演变路线(三)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机统一,其中农业经营形式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具体表现。
农业经营形式是在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规定各农业经营主体的权利关系的权利束以及反映农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形式。
农业经营方式是生产力方面的具体表现。
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的改变实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和组合方式。
农业经营形式的演变包括不同经营主体的变化和同一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的变化。
但是,目前在中国更多地体现在同一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的变化,农业经营方式则更多地表现为集约程度的变化。
因此,这里引入土地规模标准来解释农业经营形式的过渡,从技术进步的视角来诠释农业经营方式的过渡。
根据规模和集约程度两个维度大致可以分为分散粗放、规模粗放、分散集约和规模集约,构成一个思维模式矩阵。
不同农业经营形式与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结合构成不同的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和创新是农业的发展演变在本质上运用现代生产要素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适应性调整。
总体而言,农业经营模式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有机联系,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需要农业经营形式与农业经营方式的协同变迁,需要根据国情和农情进行农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选择及其创新(一)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1.家庭承包经营是适应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好或较好形式。
在中国,农业经营形式是随着农业生产力及农业经济水平调整而不断变革与完善的。
1949-1958年为农业合作社经营形式,1958-1978年演变为人民公社形式,1978-1984年基本实现了双层经营形式,1985年以来农业经营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和确定决定于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家庭承包经营具有内在优势和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家庭承包经营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
但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参与市场竞争有“功能性缺陷”等矛盾影响家庭经营的生命力的延续,农户经营不是农业经营形式的全部,农户经营需要联合、协作、社会化。
农业经营形式的根本性变革势在必行。
鉴于过去中国农业经营形式走向的脉络并不清晰,本文围绕农户经营发展脉络进行推演。
2.农户经营形式的基本脉络为:兼业户→专业户→专业大户。
贝克尔家庭生产模型强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深化。
陆学艺对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方向用“包、兼、专、联”四字概括。
本文认为农业经营形式演进的大致轮廓和轨迹是包产到户→兼业农户→专业户→专业大户。
新的集体经济企业和家庭农场可能成为农业经营形式。
(1)农户兼业经营是农户分化和理性决策的结果。
农户兼业经营就是农户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将部分劳动力投入到非农部门的跨部门经营现象,表现为亦工亦农或钟摆式的季节性兼业。
贝克尔家庭生产模型认为兼业是一种家庭决策行为,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是家庭内部分工的结果,是农户分化不彻底的表现和一种过渡形式。
农户兼业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1955-1986年日本兼业农户比重从%上升到%。
1975年德国的兼业农场比重为55%。
1969年美国兼业农场的比例为%。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农户兼业程度不断提高。
1984-1988年部分一兼农户和少量二兼农户开始涌现;1989-1999年兼业农户的比例不断上升;2000年以后农户兼业活动向着深层次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由于农户兼业在微观上是合理的,纯农户存在向兼业农户转变的动力和倾向。
(2)从农户兼业经营向专业农户经营转化存在典型过渡性。
兼业农户依靠“主业”与“副业”两条“拐杖”维持小农经济的生存和延续,制约了农地流转和土地经营规模扩大(黄宗智)。
土地流转的停滞和小规模经营格局的凝固化,不会改变土地零散分割的局面,也不能增加农业分工程度、工作转换成本和学习成本递增,反而使专业化水平降低。
在宏观上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兼业的“微观合理、宏观低效”的特点可能会影响到农户兼业的最终前途。
尽管对兼业农户最后的出路在理解和预测上存在分歧,但是多数研究认为农户兼业是一种稳定形态而非农民离开农业的一个过渡,非农和农业将长期结合(Ayal Kimhi,2000)。
在中国农户兼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仍将继续发展。
但是,只要条件成熟,农户兼业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是一个趋势①。
专业农户就是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农业生产经营,其土地规模、生产技能、管理和经营水平、经济效益、企业家精神和市场适应能力均间于农户与家庭农场之间,具有过渡性特征。
随着农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户及其层级也越来越多。
当今中国兼业户大量增加,专业户正在兴起。
潍坊100多万农户中专业户占1/3,如果扩大统计口径则专业户的比例接近半数。
通过学习和模仿最终形成专业村甚至走向专业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