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林保护与生态安全

天然林保护与生态安全

天然林保护与生态安全
天然林保护与生态安全

天然林保护与生态安全

天然林的保护与生态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保护天然林, 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1、我国天然林的概述

天然林又称自然林,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其特点是环境适应力强,森林结构分布较稳定,但成长时间较长,它有原始林和次生林之分。原始林是未经开发利用,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次生林是经人为采伐和破坏后,天然恢复起来的森林。在我国的东北,有一大部分就是属于次生林。一般来说,天然林的生物链条完整独立,物种的分布立体而丰富,有较强的自我恢复的能力,物种的多样化程度极高,对环境及气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天然林是我国森林的主体, 其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总量的65%和82%。天然林资源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但长期以来, 由于过度采伐以及毁林开垦、乱砍滥伐、非法侵占等多种破坏森林的行为频繁发生, 致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呈逐年下降的势头, 造成雪线上升, 林缘回退, 资源分布范围逐步缩小,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荒漠化加剧, 水资源短缺, 生物栖息环境恶化, 全国性自然灾害频繁, 给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因此,

保护现有的森林, 科学合理地培育后备森林资源, 是林业生产的主导经营方略, 也是建设和改善生存环境、解决后备森林资源严重不足的必然选择。

2、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与成效天然林是地球珍贵的自然遗产,对于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人工林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我国是天然林资源匮乏的国家,现有天然林16.04 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9.62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1998 年我国在重点国有林区开始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2000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规划从2000年到2010年的11 年间,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如果说在曾经大量采伐的日子里, 以消耗天然林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所采的林木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 生产建设的支柱, 那么在加速和保证经济发展的现在, 保护天然资源、切实有效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给森林资源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这也是社会和全民族发展的需要。从2000 年起, 国家先后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居六大工程首位。保护工程实施范围总计

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此次工程建设主要实现三大目标: 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 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 按计划调减木材产量、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妥善安置富余职工。为

保证天保工程顺利实施, 第一阶段2000?2010年工程资金国家投资将高达968亿元。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至今已有近10a 的历史。回望这段艰辛, 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天然林的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密切关系。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许多地方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企业发展活力有所提高,工程建设已对区域经济和林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工程区林业经营方向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保护培育森林资源转变;二是林区经济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向多元化转变;三是工程区生态植被建设由单纯造林向造管并举转变;四是林区职工就业渠道由单纯依靠“大木头”向多渠道转变。

3、持续天然林保护, 全面促进生态安全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如何确定天然林保护的合理尺度,如何构建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技术规范以及如何建立天然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方面, 都存在可待商榷之处。那么该如何进行天然林的保护, 促进生态安全呢?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这些问题。

3.1合理保护天然林。

人们对天然林的认识存在两个极端的做法:一是从利用的极端走向保护的极端;二是从早期的不重视、滥砍滥伐、大面积破坏到现在的绝对保护、完全禁止采伐利用, 这种保护理念不仅不符合天然林的自然演替规律, 而且也不利于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天然林的保

护一方面要从根源上做起, 禁止采伐。限额采伐中林业生产作业要科学化、规范化, 避免因完全停止天然林的采伐而增加其它森林类型或国家森林的压力, 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 认真思考、确定天然林保护的合理尺度。

3.2在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技术规范上, 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因地制宜, 做好天然林采伐管理天然林培育与利用和人工林有着较大的差别, 由于天然林的特殊性, 天然林资源的利用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与技术规范, 如伐区设计、采伐方式、采伐时间、采伐强度、抚育方式、抚育强度以及更新技术等等。尽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这一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 但仅仅是对天然林采伐利用的一般性要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区或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树种等各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而, 要实现天然林资源的持续利用, 必须建立一套包括天然林更新、抚育、采伐、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在内的天然林资源利用标准与技术规范体系, 使天然林采伐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从原有的林业从业人员安置上来看, 要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虽然我国自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 对于改善天然林结构、充分发挥天然林的防风固沙、遏制水土流失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绩, 但同时也给林业企业、林农、林区财政收入以及林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天然林禁伐区多处偏僻山区, 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实施天然林禁伐后, 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这说明,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过程

中尚存一些问题需要有效地加以解决, 这些问题涉及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方面因素, 但其中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加快建立一套天然林公共服务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切实有效的天然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结束语

天然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提供着木材和多种林产品, 同时也是自然环境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炭库和能源库, 它调节气候、改善水源、保水、固沙、防风、净化空气、绿化环境,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是人类密不可分的生存条件。我们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保护天然林, 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