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9.66 KB
- 文档页数:1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篇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基于识字写字:三年级学生的字词识记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字词的学习相对轻松。
基于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学校生活,由于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篇幅与低年级相比要长一些,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
会写“晨、装。
鼠”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3.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体会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品格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端正坐姿、大声朗读的习惯,热爱少数民族、各民族团结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我国云南省边境的一所小学去看看,了解一下距离我们三千公里之外的边疆小学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让我们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对民族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介绍了解的民族,并相机认读词语,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通过描写不同民族的学生来到学校,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以及上课时的认真读书和下课时的欢乐游戏,展现了边疆小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小学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边疆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可能了解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疆小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学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边疆小学的独特魅力,感受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大青树下的小学人教(部编版)《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凤尾竹,是那么美丽。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族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
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心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
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
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
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
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连续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注;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教室里,穿戴不同的小学生正在读书。
教室外,大青树上挂着古老的铜钟,两只调皮的猴子正好奇地听着小学生的朗读。
植物、动物、小学生,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习的起始单元,具有过渡性质: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习特点。
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一、教材解析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丿L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风尾竹,是那么美丽。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
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尽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
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
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
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
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风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边疆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
教室里,穿戴不同的小学生正在读书。
教室外,大青树上挂着古老的铜钟,两只调皮的猴子正好奇地听着小学生的朗读。
植物、动物、小学生,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 2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三、教学建议本文是从低年级进人中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师需把握合宜的教学要求,自然衔接,平稳过渡。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后附课文分析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教科书分析:1.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上学、上下课两个场景和环境一个画面,介绍了一所边疆山区的多民族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感受到边疆多民族小学的学习生活的美好。
2.本单元是学生进入第二学段三年级学习的第一个单元,具有过渡性质:会认的字量开始减少,会写的字量开始增加;“学阅读”和“学表达”的学习比重增大,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体现了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这个学习特点。
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识字与写字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默读的学习掌握仍要进行,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容量、环节等的合理分配组织,注意使用适合的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地进行各教学内容的教学。
3.课后思考题:“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要求学生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画面,然后通过阅读理解在脑海里形成画面,并将画面表述出来。
本来,这类思考题从复述角度的学习而言,属于创造性复述,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它仅仅是认识、了解“有新鲜感词句”的手段策略,所以,仅需把画面用一、两句话表述出来便可。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这一段有四句话,写出了小学的特点:这是一座美丽的学校,这是一座团结的学校,这里的生活幸福美好。
第2自然段:铃声响了,我们的小学开始上课了。
“当,当当!……”象声词的运用,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大青树下悠悠不断的古老的钟声,这钟声把我们带进了欢快的课堂。
第3自然段:讲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学习生活。
本段赞美了小学的学生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
这个自然段在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
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它们也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第4自然段:讲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这段用“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自豪之情。
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分析
《大青下的小学》文剖析
篇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大青下的小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和到达学校的情形。
一段有四句,写出了小学的特色:是一座美的学校,是一座的学校,里的
生活幸福美好。
第2自然段:声响了,我的小学开始上了。
“当,当当!⋯⋯”象声的运用,使我
忧如听到了大青下悠悠不停的
古老的声,声把我了快的堂。
第3自然段:孩子上真,下尽兴嬉戏、游的学生活。
本段美了小学的学生上真,下尽兴嬉戏、游的情形。
个自然段在写了学生活的同,写了多的小物。
一是些小物的出更为突出了地疆民族小学的特色,学校
增加了快、活的氛围;二是突出了孩子得真,得入情入境,得有板有眼,小物
静止不是孩子的得好所吸引,它也不忍心打孩子的学;三是突出下后孩子跳舞、游的快乐和逍遥自在,引得小物心生敬羡,前来看。
第4自然段:大青下的小学确实是一所令人以忘的学校。
段用“ 就是我可的小学”点,直接抒了骄傲之情。
写和尾竹的影子,令人想
到声悠悠不和影子索,自然就会民族小学生一种忘和念的感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详细教案范文〔通用7篇〕大青树下的小学详细教案范文〔通用7篇〕大青树下的小学详细教案1 一、教材分析^p《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表达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明晰、段落清楚。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详细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局部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的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才能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考虑体验人物的内心,饱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开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p 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课文通过描写不同民族学生的上学情景、上课时认真读书、下课后快乐玩耍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本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好素材。
二、教学目标1、会认“坝、汉”等 10 个生字,会写“晨、绒”等 13 个字。
正确读写“早晨、穿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民族小学的特色,激发学生对民族小学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会认会写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表达效果,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不同民族小学生的照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小朋友来自哪里吗?”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揭示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引导学生思考:这所小学有什么特别之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2)理解重点词语,如“边疆、傣族、景颇族”等。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大青树下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4、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习“上学路上”部分(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2)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山坡、坪坝、绒球花、太阳花”等词语。
(3)引导学生想象上学路上的美景,感受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讲解知识点
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点是:这是一座美丽的学校,这是一座团结的学校,这里的生活幸福美好。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为顺序描写,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美丽、团结和充满欢乐,一个“情”字贯穿全文。
扩展资料
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
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
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
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连续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
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注;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通用6篇〕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通用6篇〕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说课稿1一、说教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组课文的专题是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表达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明晰、段落清楚。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学习本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详细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1.会认“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戴”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并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局部背下来且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以上教学目的中,我认为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是教学的重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才能差,所以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本课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主要采取想象感悟法、朗读感悟法、品词析句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运用想象感悟法可以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换位考虑体验人物的内心,饱满任务在学生心中的形象,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开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运用朗读感悟法可以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运用品词赏析法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p 加以揣摩、推敲、咀嚼,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1.大青树下的小学》原文及内容解析课文原文1.大青树下的小学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吴然,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难点: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层次:上学路上来到学校课上和课下自豪赞美感情点题生字词:蝴蝶孔雀舞重点问题:上课、下课的民族小学是怎样的?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重点句子、段:第三段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学生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体会间接描写的作用及其情趣性,没有具体描写,想象)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
重点语句理解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
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精讲一、段落划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述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这一段详细描绘了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他们穿着不同色彩的鲜艳服装,走向学校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述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
这一部分首先通过“当,当当!当,当当!”的钟声,引出上课的情景,孩子们在同一间教室里认真学习。
然后描述了下课后,孩子们在大青树下玩耍、跳舞、游戏的场景。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总结小学的美丽可爱,表达“我们”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这一部分总括了全文,强调了这所边疆小学的独特魅力和孩子们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
二、文章赏析《大青树下的小学》——一篇洋溢着生活气息与人文情怀的优美散文。
以边疆的一所小学为背景,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孩子们幸福学习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画卷。
文章以生动的场景描绘开篇,便已吸引读者的注意。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装,从各地汇聚而来,犹如一幅多元文化的美丽画卷。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色彩,也彰显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紧接着,文章对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描绘,更显其快乐与幸福。
课堂上,孩子们朗读课文的声音,如同美妙的乐章,窗外的环境也仿佛静默,聆听这美妙的读书声。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在大青树下欢笑嬉戏,他们的笑声与欢呼声充满了整个校园,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充满欢乐的童年。
此外,文章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大青树、铜钟、凤尾竹等自然景物都充满生命力。
它们仿佛守护着这所小学,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
这样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这所小学的热爱与怀念。
结尾部分,文章进一步升华主题,表达了对民族小学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通过描绘这所小学,不仅展现了边疆教育的独特魅力,也寄托了作者对孩子们幸福学习生活的祝愿与期望。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边疆教育的发展,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丹燕。
这篇课文通过描绘大青树下的小学生活,展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勤奋学习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形象,适合小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民族风情,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插图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分角色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3)开展情景剧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团结同学的情感。
(2)教育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民族风情,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民族风情,感受团结友爱的氛围。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插图、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分角色朗读、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实践教学法:开展情景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合作意识。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这一段有四句话,写出了小学的特点:这是一座美丽的学校,这是一座团结的学校,这里的生活幸福美好。
第2自然段:铃声响了,我们的小学开始上课了。
“当,当当!……”象声词的运用,使我们仿佛听到了大青树下悠悠不断的古老的钟声,这钟声把我们带进了欢快的课堂。
第3自然段:讲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学习生活。
本段赞美了小学的学生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情景。
这个自然段在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
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为孩子们的书读得好所吸引,它们也不忍心打扰孩子们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孩子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第4自然段:讲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这段用“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点题,直接抒发了自豪之情。
写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使人联想到钟声悠悠不绝和影子绵绵索绕,自然就会对民族小学产生一种难忘和怀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