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春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3.4.1 探索规律(一)
- 格式:doc
- 大小:914.00 KB
- 文档页数:11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探索规律》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 西师大版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探索规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并掌握简单的数学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图片中物品的排列规律。
2.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简单的数列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并掌握简单的数学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并掌握简单的数学规律。
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归纳出复杂的数学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实物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铅笔、橡皮、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品的排列规律。
例如,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列物品,物品的排列顺序是从小到大,让学生说出这个规律。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的数列,让学生观察并找出数列中的规律。
例如,出示一个数列:2、4、6、8、10,让学生找出这个数列的规律。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的数列,让学生找出数列中的规律。
例如,出示一个数列:3、6、9、12、15,让学生找出这个数列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归纳出数列的规律。
例如,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3。
5. 作业设计(5分钟)作业题目: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并填写缺失的数字。
数列:4、8、12、16、20、()、()答案:24、28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列:2、4、6、8、10规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2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发现了数列的规律。
《探索规律》活动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1教材版本:西师大版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单元:第三单元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内容:1. 图形排列的规律2. 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
2. 培养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
2.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幅美丽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形排列得很有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1. 教师出示图形排列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形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我们可以用数字、颜色、形状等方式来表示它们。
3. 教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如:1、2、3、4、5;红、黄、蓝、绿;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4.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图形排列的规律,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5. 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组评价并给出建议。
三、巩固1. 教师出示一些图形排列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形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我们可以用数字、颜色、形状等方式来表示它们。
3. 教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如:1、2、3、4、5;红、黄、蓝、绿;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4.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探索规律》,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我们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并学会了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探索规律(1)一、设计意图探索规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数学思维和方法的基本特点之一。
通过对一系列数的观察和归纳,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性,从而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些规律。
本节课是探究规律的第一部分,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字图形,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掌握观察数字图形,归纳规律的方法;2.能够发现一些数字图形的规律;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课堂氛围营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准确阐述数列和公差的概念。
(3)出示数字图形,引导学生思考数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2. 探究规律(25分钟)(1)出示另外两道数字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规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找规律的方法。
(3)请学生前来黑板上,将自己组内的找规律过程、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3. 拓展(10分钟)(1)请学生独立完成实际问题的解答,综合运用规律。
(2)出示一道需要拓展思维的习题,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寻找可能存在的规律。
4. 总结(5分钟)(1)检查本节课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和指导存在的问题。
(2)总结学生探究规律的体验、收获和不足,引导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和提升。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从观察数字图形、提出样本规律开始,逐步精炼归纳,深入探究规律的本质和应用。
与此同时,学生合作协作的团队意识、总结表达的语言能力和探索精神等品质也得以培养和提升。
最后,从学生的反馈和实际表现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后面规律探究的深入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教案5篇第一篇: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教案探索规律教学内容:P49—P50例1~4,课堂活动1.2.3。
教学目标:1.能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2.结合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例1情景图师:孩子们,这是小张家的客厅,请你仔细观察这副图中的窗帘、沙发和地毯的花色,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沙发的颜色总是一行深粉色,一行浅粉色,一行深粉色,一行浅粉色。
生:窗帘是一行蓝色,一行圆圈,排列真有规律。
生:地毯也是一行深蓝,一行浅蓝。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
窗帘、沙发和地毯的花色之所以这么漂亮,就是因为它们的花色是有规律排列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二、探索新知(一)学习例2 1.请你继续喊口号。
出示运动会上各方队入场情景图。
师:瞧,运动会上各方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口号向我们走来了。
你能试着继续喊口号吗?抽生喊一喊、全班喊一喊。
师:你们是怎样喊的?有没有什么规律?生:每次都是1,2,1,师:每次都是1,2,1,我们就说他的规律是1,2,1三个数字在重复。
2.出示例2 让学生同桌交流,找一找例2中每一组的规律。
抽生汇报生:第一组的规律是1、1、2三个数字在重复。
生:第二组的规律是A、A、B三个字母在重复。
生:第三组的规律是三个图形在重复。
师:那(1)(2)(3)的规律都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组实际上都是重复。
3.找规律,画一画。
(二)学习例3 1.看动画、想规律。
出示每次增加三个圆画的动画。
让学生直观认识理解每次加3的数学模型。
师:通过刚才的动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每次加3个圆片、2.摆一摆,填一填。
出示例3.观察每一组圆片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每一组增加3个圆片。
小学数学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探索规律完整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找出数字和图形规律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能力。
3. 增强学生对“重复”、“交替”概念理解,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运用“重复”、“交替”等概念找出复杂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有规律数字和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规律。
2. 讲解:分析教材例题,讲解“重复”、“交替”等概念,让学生掌握找出规律方法。
3. 实践:给出几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解题过程和规律发现,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规律探索2. 内容:(1)数字规律(2)图形规律(3)生活中规律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答案:(1)9、11(2)规律:每行图形依次增加一个,且颜色交替出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规律探索表现出较高兴趣,但仍有个别学生在找出复杂规律时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规律,如:街道上路灯、楼梯阶梯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创作自己规律作品,增强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我认为实践情景引入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点,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规律概念。
在引入环节,我通过PPT展示一组有规律数字和图形,这个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我选择情景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引起他们共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准备实践情景时,我精选几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例子,如:手机号码排列、衣服上花纹等。
通过这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规律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探索规律-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规律”。
2.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和规则。
3.能够继续一些简单的规律和规则。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要能够理解什么是“规律”,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
2.学生要能够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和规则。
三、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一些数字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感到困惑。
2.学生可能不理解过度的分类可以使发现规律变得更加容易。
四、教学准备
1.教师需要准备一些能够展示数字规律的实物、图片或幻灯片。
2.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可以展示一些数字序列的物品。
五、教学步骤
步骤一:引入
教师可以用一些数字规律的实物、图片或幻灯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规律”,并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规律”的理解。
步骤二:讲授
教师将数字序列展示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和规则。
步骤三:巩固
教师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些数字序列,并让其他学生尝试发现这些数字之间的规律和规则。
步骤四: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字规律是怎样被利用在生活中的,并将一些数字规律应用于生活场景模拟。
六、教学成果评估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巩固”环节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估,分数由以下因素决定:
1.学生是否能够发现数字序列之间的规律和规则。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反思
教师可通过给学生独立创造数字规律和模仿现实生活引入数字规律等方法掌握教学策略并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探索规律》-二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简单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图形中的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 数字中的规律: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数字中的规律,如数的顺序、数的排列等。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简单规律。
2.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2. 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3. 猜测法:让学生通过猜测,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4. 推理法:让学生通过推理,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2. 新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规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规律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与规律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合作能力等。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4.1探索规律(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第1,2题,事物的简单变化规律。
教学提示:在本节课中,注重培养让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学生在认识变化的规律时,可以先由老师“扶”着说出,是几个图形为一组,每组是按什么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说,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达到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按照规律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并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几种图形卡片若干块,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
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
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一同来探索规律。
教师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规律,探索规律的欲望。
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同时还使学生自觉进入观察并发现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欣赏美丽的花纹,寻找规律课件出示例1图。
探索规律教学目标1.理解“规律”的概念以及规律的种类。
2.通过实际探索和数学游戏的形式,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探索数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1.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数码相机、手机等拍照工具。
3.几个数学游戏的素材,例如数的排列、拼图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为学生引入今天的课题:探索规律。
2.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月相的变化、日出日落时间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规律的重要性。
探索规律(20分钟)1.给学生出示几个数组的例子,例如1、3、5、7、9等等。
2.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字的变化规律,找出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并总结规律。
3.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找到的规律,来判断下一个数字的大小。
4.让学生继续探索其他数字的规律,例如2、4、6、8等等。
数字游戏(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2.给每组学生几个数字游戏素材,例如数的排列、拼图等等。
3.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比赛哪个小组完成时间最短,成绩最好。
4.老师在比赛结束后,统计成绩,并表扬胜利的小组。
总结(10分钟)1.让学生回顾今天的探索活动,总结出他们发现的规律种类。
2.让学生讨论规律的应用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规律。
3.最后,鼓励学生把掌握的规律知识继续应用,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探索规律。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继续探索数学规律,并总结出更多的规律种类。
2.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并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例如草木的生长、水的变化等等。
3.4.1探索规律(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1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第1,2题,事物的简单变化规律。
教学提示:
在本节课中,注重培养让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学生在认识变化的规律时,可以先由老师“扶”着说出,是几个图形为一组,每组是按什么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说,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达到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按照规律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并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几种图形卡片若干块,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街道两边插的彩旗,它们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都是有规律的。
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
正是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物很多,你们想去探索吗?这节课我们一同来探索规律。
教师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从而激发学生寻找规律,探索规律的欲望。
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同时还使学生自觉进入观察并发现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欣赏美丽的花纹,寻找规律
课件出示例1图。
(1)教师:请仔细观察沙发、窗帘、地毯、地面,你发现规律了吗?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
(2)观察、寻找规律。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寻找沙发、窗帘及地毯上颜色的排列规律。
(3)学生交流找出规律。
学情估计:学生可能会分别说出沙发、窗帘、地毯、地面的花纹颜色的规律,也能分别
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可能是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或者用画图的方法表达;也可能用字母表达,如用“ABABAB…”等。
学生表述正确都要给予鼓励。
引导学生有序地汇报观察到的排列规律。
同时引导学生用相对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
(4)教师:请再整体观察、比较沙发、窗帘、地毯、地面条纹颜色的规律,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1:它们的规律都可以表示为“ABABAB…”这样的形式。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并且尽量用相对规范的语言去描述规律,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
2、教学例2
(1)先让学生分别仔细观察、比较、分析(1)--(3)题各自的规律,再根据自己的发现填空。
(2)组织学生交流填空的理由。
第(1)题
教师:你看见了哪些数字?这些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数字以“1,1,2”为一组,重复出现。
教师:“重复出现”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出后,再续1组答案,课件补充完整后续内容。
第(2)题
教师:你看见了哪些字母?这些字母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数字以“A,A,B”为一组,重复出现。
教师:为什么说“重复出现”?
学生说出后续1组答案,课件补充完整后续内容。
第(3)题
学生说出发现的规律和填空的理由。
(3)引导学生整体比较、分析(1)--(3)的规律。
教师:观察比较(1)--(3)所反映的规律,你发现这几个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了吗?
学生:这3个题目中存在的规律都是“重复现象”。
学生:第(1)--(3)所反映的规律是相同的,都可以表示为:“AABAABAAB…”这样的形式。
3、小结
教师:第(1)--(3)是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出同样的规律:AABAABAAB…,也可以说同一规律:AABAABAAB…可以用像第(1)、(2)、(3)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师:你能利用这个规律自己编题,让同桌同学解答吗?试一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体会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留给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形式可以表达同一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探索、发现规律的方法,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
三、巩固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同桌合作完成。
用准备的图形卡片摆出一些有规律的图形,并能用比较规范、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所摆图形的规律。
3、完成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
4、完成练习十第2题
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寻找规律。
学生交流说出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互评。
5、补充练习
课件出示小明家客厅的情境图。
教师:老师发现小明家墙上的画框里没有图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规律给这个画框配上图案吗?试一试。
教师:同学们可以自己独立设计,也可以小组合作设计。
【设计意图:前面4个练习题重视学生规范地说出图形的变化规律,重在培养他们的评议表达能力。
第5小题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使之体验数学规律的实用价值,进而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四、达标检测:
答案:1、○● 2、■■□ 3、○○○ 4、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美丽的风景,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从小要善于观察世界,发现美、创造美。
】
布置作业:
1、美丽的花坛漂亮吗?看看想想有什么排列规律?
答案:1、红黄红黄红黄 2、○○○ 3、略4、略5、略。
板书设计:
1、探索规律(一)
AB、AB、AB、AB……
AAB、AAB、AAB、AAB……
教学资料包:
教学资源:
1、找规律。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找规律填空,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找规律填空的意义,实际上在于加强对于一般性的数列规律的熟悉,虽然它有很多解,但主要是培养你寻找数列一般规律和猜测数列通项的能力(即运用不完全归纳法的能力),以便于在碰到一些不好通过一般方法求通项的数列时,能够通过前几项快速准确地猜测到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然后再用数学归纳法或反证法或其它方法加以证明,绕过正面的大山,快速地得到其通项公式。
所以找规律填空还是有助于我们增强解一些有难度又有特点的数列的。
1,2,4,7,11,16,(22),(29),——相差为:1,2,3,4,5,6,…
2,5,10,17,26,(37),(50),——相差为:3,5,7,9,…
0,3,8,15,24,(35),(48),——相差为:3,5,7,9,…
2、看图形,找规律。
分析:1、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了四部分,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涂成阴影,
通过对前三幅图的观察比较发现:阴影部分是按照逆时针变化的,因此第四幅
图应为:
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了四部分,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涂成阴影,还可以运用排除法,通过对前三幅图的观察比较,把已经有阴影部分的标出来,最后还剩下第4块没有标。
(如图)
资料链接:
1、防空警报。
防空警报是城市防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用于人民防空,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
是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的提醒人们防空的警报。
防空警报分为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三种。
预先警报
鸣响方式: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
用途:在敌方对我方攻击有预兆时发放,要求人员开始疏散。
空袭警报
鸣响方式: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
时间为3分钟。
用途:在敌方对我方将要攻击时发放。
解除警报
鸣响方式:一长音,连续鸣3分钟
用途:解除警报是在空袭或战情暂时缓解时鸣响。
2、游戏:排排队、吃果果。
全体学生分成两组到操场上按老师要求排队,看哪组又快又对。
(1)ABAB型队伍:男女男女男女……
(2)AAB型队伍:男男女男男女男男女……
女女男女女男女女男……
(3)自编队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注重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游戏活动,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进而提高的孩子的综合素质。
】
实用文档精心整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