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实录与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8
学的方式加以表达。
因此,这节课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原型和经验,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勾连。
在不断抽象的数学问题中,对模式进行识别、表达、创造,从而建立模型并加以运用,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思维可视化,初步建立模型。
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
学生在识别模型的过程中,自主选择图示、动作、文字、符号等方式表征模型。
通过思维可视化,将看不见的思维路径显性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本节课的第一板块,给出了较为熟悉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图示的方式,将思维过程进行真实展现。
借助算式的表达,使思维的结果得以抽象。
通过画图、算式、语言文字等多维的方式,让可视化的思维路径为模型的识别与表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后续模式的表达、关联、生长做好铺垫,初步建立模型。
2.表征多元化,充分理解模型。
为了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探究与学习的空间,在表征非常规问题“按照相隔1米、2米、1米、2米……分别安装1盏这样的方式安装路灯”时,教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多元表征的空间。
学生可以用直观的图示进行刻画,数出路灯数量;也可以借助加法或减法算式,将安装路灯的盏数与所需的距离进行对应;还可以借助抽象的除法算式,将问题与前面探究的内容进行联系。
多元化的表征方式之间又有着统一的数学模型,学生在沟通对比中,进一步理解模型。
通过多元表征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具象化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认知,在对模型的尝试、识别、表达过程中,经历自主建构模型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对数学模型的内化与理解。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实验小学)Y扫描看视频128大问题引领小话题推进——“找次品”教学实录与思考◇黄爱华王欢关键词的追问,充分理解题意。
“猜一猜”环节,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维方法。
话题二:从2瓶或3瓶钙片中,用天平称至少几次能保证找到轻一些的次品?1.课件出示问题:一共有2瓶钙片,其中1瓶是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师:简单吧?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假如我就是一个天平,把2瓶钙片分别放在天平的托盘上,那么肯定有一端是向上,一端是向下。
数学广角课题找次品的课堂实录有关数学广角课题找次品的课堂实录数学广角《找次品》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老师这里有两瓶药,其中有一瓶少3片,是不合格,我们称它为次品。
怎样从这两瓶中找出来呢?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用手掂一掂、用称称)师:用手一定能掂出来次品吗?(不一定)为什么不能?(相差太少的就掂不出来了)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用天平秤)师:好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学习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板书:找次品师:我们学习数学用途真是广泛啊!师:同学们见过天平吗?谁能把天平画出来?(找一人画天平)师:怎样找出两瓶中的次品呢?孩子说一说。
师:两瓶中的次品我们会找,现在老师有三瓶其中有一瓶少4片,该怎样找呢?可以把你的想法三人小组说一说。
师:同学们能顺利的把两三瓶的次品找出来,数量多一些会找吗?学习例一。
请同学们读一读134页的例1: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例一,并说一说例一的要求。
生:略。
师:怎样找出次品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
然后再把你的想法给你的桌友说一说。
老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汇报想法。
老师板书:略师: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
生:略。
师:当我们选用一种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保证找到次品(板书:保证)就一定要找出至少需要的次数。
(板书:至少。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动脑想一想, 动手画一画,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同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但考虑到条件限制和节省时间,没让学生用亲自用天平来称在操作,所以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这种方法可以将形象地感知与抽象的推理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与有效的操作。
小学数学课例:“找次品”课堂实录及反思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天恩学校李犹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设想:创设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整堂课的设计,创设了“北京奥运”、“乒乓球”等情景,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激情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
设动境,探索新知,体验教学的活动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只有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探究活动的时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在探究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时,设计了让学生小组交流议一议、全班汇报评一评等一系列活动使其在玩中学、乐中思。
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地整合。
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广泛关注。
本节课主要设计让学生做一名检验员,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
教学实录:一、引入课题:师: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行了,你都喜欢些什么比赛项目呀?你们知道什么称为国球吗?生:乒乓球。
师:为什么呢?(介绍我国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师:你对乒乓球本身有些什么了解呀?(以前的乒乓球是小球,直径是38毫米,质量是2.5克的。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课“找次品问题的基本解决策略和方法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课“找次品问题的基本解决策略和方法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内容分析《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次品”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质量不合格等。
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就是外观完全相同,但是质量有所差异,并且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天平测次品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
由于在前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找次品”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最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具学具:12个小方块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视频(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
《找次品》评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找次品》评课稿《找次品》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听了河西小学张红艳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找次品》这节课,真是受益匪浅。
具体说来有五大亮点:第一、深挖教材,根据农村学生进行施教,转化难点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药品中找到次品,而张老师却让学生先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学生很容易的从3瓶中找到次品。
在后面的5瓶、9瓶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
这种因材施教提高了不同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培养学生优化意识,用数学逻辑增加学生递进关系,知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上课时层层推进渗入优化思想。
本课张老师让学生从3瓶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瓶、9瓶中找次品,并且在9瓶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学生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他们再用12瓶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让学生从动手中得到结果,自己动手得到结论。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张老师提出“每个数都能平均分吗”的问题,让学生从10瓶中找出次品,学生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从中又发现“尽量平均分”的优化策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科学引导实现三维目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用比较好。
课堂上,张老师总是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引导,“还可以怎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不平衡说明什么?”…等等提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哪种分法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逐渐树立运用优化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
整堂课,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新课标后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五、板书设计合理,有条理,学生一看一目了然,起到总结性的作用。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
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
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学生回答: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
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学生回答: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平平衡,两边一样重;天平不平,下沉那边重。
华应龙教案找次品教案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能够运用该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出次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次品:介绍次品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次品的特点。
2. 找次品的方法:教授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如比较、排序、筛选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所学方法找次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找次品的方法,能够运用该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找出次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找次品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次品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次品,教师巡回指导。
3. 展示:每组选代表展示找次品的方法,大家共同评价、学习。
5. 练习:设计一些找次品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方法。
五、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找次品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相互学习、交流。
3. 适当增加找次品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方法。
4.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评估学生对找次品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操作准确性。
收集学生的练习作品,评估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答案的正确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同伴评价,了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效果。
3. 评价内容:学生是否能理解次品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识别次品。
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找次品方法,准确地找到次品。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展示出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具准备:次品物品(如硬币、小球等)、比较工具(如尺子、天平等)、排序标签、练习题纸等。
计算教学中,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目标,就要鼓励学生创造新的算法,这些算法可能不是通用的,但往往体现出创造性。
教学中,通过设计相似性的减法题,引导学生通过式与式的比较创造新的方法。
】2.先圈一圈,再做一做。
【设计意图:理想的计算教学是理解算理并且掌握算法。
圈一圈的目的是再现计算的思维过程。
能正确的圈,并且把圈的动作与计算的过程相对应,就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体现。
在学生能够正确表达的基础上,设计此题,使学生从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表象思维,加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3.算一算。
76-8=32-7=45-8=60-3=【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让学生从需借助小棒的动手操作,再到能看懂图的表象操作,最后能直接算出答案,引领学生逐步从低阶思维过渡到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鸟找家。
【设计意图:通过小鸟找家的练习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度挖掘两位数减一位数中藏着的秘密,适度拓展知识,渗透一些对应思想与函数思想,让学生在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数学练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八一小学/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责任编辑胡洁本刊特稿B enkant eG ao︱︱︱︽找次品︾教学实录与评析林红兵倪森鹤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找次品》是一节典型的渗透优化思想的课。
这样一节拓展思维的课,其教学价值不仅在于找到最优的方案,更在于寻找最优方案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时,教师应该在关注方法本身的同时,关注贯穿学生体验和尝试建模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推理、猜想、验证然后再推理、再猜想、再验证,逐步建立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1.情境引入。
师:这里有外观完全相同的3瓶钙片,但是,其中有1瓶吃掉了2片,你们能想办法找出少装的那一瓶吗?生:用手掂一掂,找出轻的那瓶。
《找次品》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猜想验证和推理,体验找次品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发现和理解“把物品总数平均分成三份来称,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会最少”。
2.通过找次品的探究活动,渗透“逐步逼近”和“简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
3.经历由直观演示操作逐步到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和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出找次品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方法,理解和体会最优方案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能够用简明的方法记录找次品的思维过程。
2.在观察比较中初步体会找次品最优方案的特点。
【课前准备】纸质天平、棋子、操作记录单、课件
【课前游戏】摸奖游戏
1.课件:从8个笑脸中摸一个奖品(从8个中摸中一个真不容易)师:要使中奖容易些,你会增加笑脸的个数,还是减少笑脸的个
数?
2.从4个笑脸中摸奖(体会更容易中奖)。
3.从2个笑脸中摸奖(体会“保证”意义)。
师:要保证中奖,我们得摸几次?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
逐步逼近缩小范围的数学思想是有生活原型的,通过这个游戏,激活了学生生活经验,同时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知道3月15日是什么日子吗?(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师:在315晚会上老师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课件出示)
一些不法商人往黄金里加金属铱冒充千足金来销售,加铱后的黄金用肉眼无法辨别,但重量会增加。
师: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1:往黄金中加铱。
生2:重量会增加。
师:像这种不合格的产品,我们称之为……(生答:次品),数学中有一类经典的
智力问题叫“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次品。
(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在 2个物品中找次品
师:现在有2个外形和颜色一样的金元宝,其中有一个是加了金属铱的次品(次品重一些),现在请你当黄金检测师,你有什么办法找出这个次品?
生:用天平称,天平左右各放1个,往下沉的那个就是次品。
师:(课件出示天平)好办法!能根据重量的轻重,用天平来找次品。
在2个金元宝中找一个次品,只要称1次就能找出次品。
2.在 3个物品中找次品
师:现在有3个这样的金元宝,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也会用天平找出这个次品吗?需要称几次?(课件出示题目)
生1:需要2次,我在天平两边各放1个,如果平衡,拿下一个再换另外一个,就会下沉,下沉的那个就是次品。
师:还有别的称法吗?
生2:需要1次,我在天平两边各放1个,如果不平衡,下沉的那个就是次品;如果平衡,那没称的那个就是次品。
师:你会更欣赏谁的方法?为什么?
生:我会更欣赏第二个同学的称法,他用的次数更少,如果平衡就可以不用再称了,剩下那个就是次品。
师:说的真好,还用上了推理,看来学习用上脑,方法就是好。
他不但用上了推理,考虑问题还很全面,在天平两边任意放一个金元宝,可能会平衡,也可能不平衡,但不管平不平衡都只要1次就能找出这个次品。
统一记录方法:老师要把这种称法记下来,为了便于交流和记录,
我们可以这样记(结合操作步骤)。
(1)3个物品,我们可以用一根横线来表示天平,(板书:)可以先在天台两边任意各放1个,(板书:1,1),剩下1个在天平外面。
(补充板书:3(1,1,1)
(2)这时天平可能会平衡,也可能不平衡(板书:平不平),如果是平衡,天平外那个就是次品(指一指数字),需称一次就找出了次品;如果不平衡,次品就是下沉的那一个(指一指数字),也只需要称一次就找出了次品。
3.在5个物品找次品(感知称法的多样化)
(1)想一想:5个金元宝中找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需要称几次才能找出这个次品?你会怎么称?
(2)小组合作:用棋子代替金元宝在桌面上摆一摆,一人摆一人记,像老师这样(指着板书)把称的方法记下来。
(温馨提示:为了不影响别人,咱们小声地交流,看哪组做得好,开始吧。
)(3)小组汇报:这个小组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他们完成了,你们完成了吗?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快把棋子收好。
师:哪个小组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的称法?
生1:我是这样称的: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放2个,如果平衡剩下那个就是次品,1次找出了次品;如果不平衡,次品就在较重的那2个里面,再把较重的那2个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再称一次,这样2次就找出次品了。
直观演示:原来他是这样称的(课件演示)……
称法记录:我们把这种称法记下来。
生2:我是这样称的……
(4)理解“保证”的意义:我们找出了多种称法。
要保证找出这个次品,至少要称几次?
生1:1次
生2:2次
师:有争议才会更精彩!看谁说的有道理。
生:天平有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一定平衡,所以要保证找出我们就要考虑不平衡的情况,也就要做最坏的打算。
师:同意吗?说得真好,那咱们就把可以不考虑的情况擦除(擦除不考虑的情况记录)。
板书变成了:
4.在9个物品中找次品(优化称法)
(1)想一想:9个中有1个次品(次品重一些)你又有几种称法?至少要称几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
(2)猜一猜:
①猜一猜,会有哪些称法?
生:(1,1,7)(2,2,5)(3,3,3)(4,4,1)
②猜一猜:哪种称法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会最少。
生1:(4,4,1)生2:(3,3,3)……
(3)同桌合作:到底是哪种称法呢?咱们同桌合作来验证咱们的猜想,像刚才那样在纸质天平上模拟称一称,并把称的过程记在记录单(二)上,别忘了,咱们的约定:“小声地交流。
”老师到学
习中发现称法,并由学生写在准备好的条形卡中。
(4)汇报交流:老师在下面收集了几种称法,呆会儿请这些作者到上面来介绍他们的称法(介绍完后把要保证找出次品中不考虑的情况都画去)。
(5)优化选择:多种称法,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择哪种称法?为什么?
生:选第3种,因为它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最少。
5.发现规律,发现数理
(1)观察思考:这种称法为什么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会最少呢?它与别的称法有什么不一样?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生1:我发现它是平均分成三份来称的。
生2:不管平衡还是不平衡,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是一样的。
师:好眼力,为什么平衡和不平衡,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会是一样的呢?
生2:因为不管平不平衡,次品都在3个里找。
师: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发现,这也是为什么平均分三份,保证找出次品次数会最少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4)比较发现:我们来观察这几种称法,称一次后,次品分别在几个里找,第一种称法,次品是在几个里找?(生:4个),第二种称法,次品在几个里找?(5个),平均分成三份来称的呢?(3
个)。
师:在几个里找次品更容易找出来?为什么?
生:在3个里找更容易,因为个数更少。
师:说得太好了,找的范围小了,自然更快找出来。
6.猜想验证
(1)质疑:在9个当中找一个次品,平均分成三份来称,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是最少的,那如果在27个甚至更多的个数中,平均分成三份来称,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也会是最少的吗?
(2)猜一猜:
生1:可能不会了。
生2:可能会,因为平均分成三份来称,次品会在更少的范围内。
(3)独立验证:到底会不会呢,咱们一起来验证,出示验证要求:
①列出所有称法,然后试试平均分成三份来称,保证找出次品,至少需要几次?
②你觉得哪几种称法的次数会更少,试试这几种称法,看所需的次数会更少吗?
(4)汇报交流:
①先汇报平均分成3份来称只要3次的称法,然后引导学生体验,不管平衡还是不平衡,每次都在相同的次数里面找次品,记录方法也可以简化成这样:27(9,9,9)——9(3,3,3)——3(1,1,1)
②再汇报其它称法,发现都没有比称3次更少的了。
(5)再次反思:知道为什么不会有更少的吗?
生:因为平均分成3份来称,每次称完后,次品所在的个数是最少的。
三、规律应用
(1)81个金元宝中只有一个是次品(稍重些),保证找出次品至少要几次。
(2)243个金元宝中只有一个是次品(稍重些),保证找出次品至少要几次。
四、总结留疑
(1)都说数学都思维的体操,相信这节课同学都有收获,说说你都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如果次品个数不是3的倍数时,怎么称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会最少呢?
师:问得好,这是下节课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先思考,有兴趣的可以一起讨论。
(责任编辑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