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均等化现状及形成机理分析_孙勇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5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及原因分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后,“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其均等化的实现对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就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城乡存在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主要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分税制改革带来的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分配的不均衡、我国特有社会环境下的政府理性和农民理性等,这些分析将为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二元结构进入21世纪,通货膨胀与发展失衡逐渐取代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逐渐成为历史。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困难。
失业人口不断庞大、物价不断上升、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等等,一系列的事件引发着国内民众的思考。
同样,这些事件的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威胁着我国社会的稳定。
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非均衡,即发展失衡,无疑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威胁的罪魁祸首。
而区域发展失衡和城乡发展失衡正是我国社会发展失衡最为主要的体现。
随着近年来我国西部大开发项目的逐渐开展以及国家对西部发展的政策倾斜,我国区域间的发展失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而由于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缓解,甚至有继续恶化的趋势。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正是城乡发展失衡无法得到实质性缓解的重要根源。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其均等化的实现对于实现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缓解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只有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现象才有可能得到缓解,城乡一体化才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得以实现。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赋能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张 飞 费利群内容提要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推动机会公平、弥合城乡精神发展鸿沟,为共同富裕提供关键支撑。
然而,囿于城乡公共服务政策扶持不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不一致、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衡与供给模式不高效,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较为缓慢,不利于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鉴于此,未来应从顶层设计、经济扶持、资源统筹、服务升级等方面发力,健全均衡化城乡公共服务政策体制,打造系统化乡村经济发展支持体系,构建公平化城乡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完善效率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赋能共同富裕提供助力。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乡公共服务 收入分配 资源配置〔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10-0129-12一、问题的提出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②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系统阐述,并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列作实现共同富裕的六大路径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相对平等的医疗、教育、住房、劳动权利与发展机会,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亦是深度落实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容。
但长期以来,受制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情况,乡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仍然较少。
这导致城乡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并不均衡,且可及性差距明显,极大制约了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推进。
有鉴于此,研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机理、现实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研究”(20FKSB020)①袁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我国转移支付的地方财力均等化效应——基于水平公平与垂
直公平分解的实证研究
戴平生;陈壮
【期刊名称】《统计研究》
【年(卷),期】2015(0)5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结构分解方法,分析我国转移支付均等化地方财力的效应.该方法将均等化效应分解为两个部分:反映中央政府财政干预的水平均等化效应,与反映地方财政财力聚集趋势的垂直均等化效应.对2001-2012年我国省域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在均等化地方财力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且均等化效应出现增强趋势;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水平效应与垂直效应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且水平均等化效应呈现出逐年增强趋势,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干预、缩小地方财力差距实现了区域均衡发展目标;进一步增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更多地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都有利于我国地方财力的均等化.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戴平生;陈壮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812
【相关文献】
1.省内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基于1999~2004年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 周美多;颜学勇
2.财政能力均等化和水平公平均等化模式的比较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J], 王莹
3.地方财政能力差异与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分析——基于湖南的实证研究 [J], 江杰;李志慧
4.再分配公平满意度研究\r——基于税负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和转移支付公平的微观证据 [J], 孙敬水;吴娉娉
5.福建省县级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研究——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 [J], 邱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与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特点及其重要性。
接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揭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制度设计、区域差异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因素,为改进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提出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区域合作等方面。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有望推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其理论基础源于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观、公共财政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
这些理论为均等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公平正义是均等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通过制度性安排,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到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公共财政理论为均等化政策提供了财力保障。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关系作为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在我国二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尤为突出。
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境况是“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其实质是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严重流失,经济衰退,农业效益低下所形成的乡村衰退问题,农村发展面临着自身内生力量丢失的窘境。
我国农村发展面对如此不利条件,使得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日益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便是这种现象的明显表征。
在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生态中,城乡之间的不均等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城乡居民在收入层面上的差异,而且农村居民取得收入的能力与机会也与城市居民差距明显,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便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尤其是在城乡区域间,仍存在着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的短板。
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市偏向的财政政策,使得城乡间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现状不断加剧,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上也逐渐显现差异,直接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针对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那么,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居民面对的“低收入——低保障——低消费”的窘境,进而缩小当前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分析及实证检验——以新疆为例付煜袁培摘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对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剖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认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会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劳动力转移和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作者:章育,南新民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9期摘要: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非均衡性使得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亦呈现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并已成为一个显性社会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笔者从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入手,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依然存在非均等化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着重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协调发展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促使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体制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72-04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呈全面增长趋势。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财政分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许多国家流行,中国也不例外。
在世界性财政分权改革的浪潮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支出分权而非收入分权,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收入反而趋于更加集中。
而中国1993年以前的财政放权虽调动了各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使地区间财政能力差距不断扩大,中央财政汲取能力不断下滑。
1994年,中央政府进行了分税制改革,随着税种在中央与地方间的重新划分,“两个比重”连续15年的下滑趋势得到了遏制。
然而分税制仅仅区分了中央和省级税种,没有按照各级行政的事权做彻底划分,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纵向财政不平衡日益突出。
此外,各地区财政资源的非均等分布,造成各地政府财政能力不同,横向财政亦不平衡。
两个不平衡的叠加,使得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平等的公民在财政上受到的是不平等的对待①。
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必须先解决财政不均衡问题。
我国在1995年建立了过渡时期转移支付体制。
然而,由于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较大,而以公式为基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过小,使得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一直不佳。
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在转移支付总额中的比例,然而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横向财政不均衡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均等化分配公式的不科学和不完善是造成均等化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间均等化转移支付公式是一个转移支付机制的核心,可以说公式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影响着转移支付机制的实施效果。
因此,分析我国公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进行完善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均等化转移支付公式的现状为了实现财政均衡,继而保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均等化公式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均等化的目标,是支出需求均等化、财政能力均等化、收支同时中国均等化转移支付公式: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楠(北京工商大学,北京100048)内容提要:解决政府财政均衡,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需要完善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城市在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占据优势,而农村则相对滞后。
这导致农村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投入相对不足,难以支撑公共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再者,农村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使得公共服务的提供面临成本高、难度大的困境。
为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投入是关键。
政府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
这包括改善农村的教育设施,建设现代化的校舍,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
在医疗方面,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完善医疗设备,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中之重。
要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修建宽敞平坦的道路,方便农村居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同时,加强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田灌溉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
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确保农村的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此外,加强农村的通信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范围和信号质量,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同样不可或缺。
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服务规划和决策机制,充分听取农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加符合农村实际。
另一方面,要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
例如,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提供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至关重要。
要培养和吸引一批熟悉农村工作、愿意为农村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
缓解财政横向不平衡与构建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什么是财政横向不平衡?财政横向不平衡指的是各级政府财政收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在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各地财政收支状况不同。
具体来说,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税源丰富,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相反,税收较少,很难维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从而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水平不平衡,形成了财政横向不平衡。
财政横向不平衡的影响财政横向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西部欠发达地区无法满足本地的公共服务需求,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人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无法承担高额的社会保障开支,影响了区域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转移支付和其作用为了缓解财政横向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通过财政的调剂,从有零散财力的地区向有大量财力需求的地区注入财政资金的一种财政手段。
其目的在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协调和均衡发展。
转移支付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收入再分配:通过资金的调剂,改善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状况,实现“富民与救民”的双赢效果。
2.均衡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剂资金,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区域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3.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对转移支付对象的制约和督促,引导地方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的创新和技术升级。
转移支付模式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采用基础设施、优惠税收等方式,从中央财政支出大量资金用于对落后地区的扶持。
2.逐步规范阶段。
20世纪80年代,政府逐步制定了转移支付的政策法规,建立了制度,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3.分类转移支付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并实行针对性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力度。
4.综合转移支付阶段。
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研究公共服务是国家为民众提供的一系列基本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
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公共服务的投入、质量、覆盖范围都能够达到平等的状态。
在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需要充分运用公共财政手段来推动。
公共财政是国家收入、支出、债务等进行管理的财政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公共财政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保障作用。
首先,公共财政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差异性需要得到有效的弥补,财政投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例如,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其次,公共财政可以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来调节财富分配,进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税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应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增加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同时减轻低收入人群的税收压力。
这样做有助于优化财富分配,使得基本公共服务能够覆盖到所有人,并且质量得到提高。
此外,公共财政还可以通过建立综合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是对特定社会群体进行保障的一种机制,可以提供各种形式的保障,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进而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最后,公共财政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估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在公共财政的支出过程中,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服务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得到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