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复习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593.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生命现象植物: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2.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3.繁殖后代。
4.遗传变异:相似和差异。
5.应激性: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6.适应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附:生物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二、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10千米。
绝天多数生物生存范围: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
2.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3.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
环境因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决定栖息地特征。
4.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人口数量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三、生物学探究方法1.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订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
2.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为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3.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既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阻挡细菌侵入)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
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1.显微镜的构造结构及功能:(1)显微镜最主要的结构是[④]目镜和[②]物镜,放大物像(2)[⑤]粗准蕉螺旋⑥]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升降镜筒。
(3)调节光线强弱的是[③]遮光器⑦]反光镜。
(4)[①]转换器的作用是转换物镜。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色1.自然界中的生物往常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病毒。
(病毒无细胞结构,可是是生物,由于能够生殖后辈)2.生物的基本特色:( 1)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现象;新陈代谢包含三方面:摄入营养物质、呼吸、排汗。
(2)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现象;(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4)生物体都能生殖后辈;(5)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色;(6)生物体都能适应必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 7)除病毒外,几乎全部生物均由细胞构成。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生物生计的圈层。
包含大气圈基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下10千米、海平面以下10千米。
而绝大多半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大海表面以下各约100 米的范围内。
2.大多半生物生计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合温度、稳固的营养供应。
3.栖息地:生物生计居住的场所。
不一样栖息地的影响要素:土壤种类、温度和湿度。
4.威迫生物生计的重点要素:栖息地的损坏或丧失。
生物栖息地遭损坏的重要要素:全世界人口数目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打劫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定、拟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沟通。
此中,研究成功的前提:提出问题和做出假定。
研究成功的重点拟订计划。
2.研究的常用方法:察看法、实验法、丈量法、检查法。
本质工作中,常常多种研究方法并用。
3.设计比较实验的原则控制单调变量。
4.巴斯德的实验中,提出了如何的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么。
做出了如何的假定?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实验的妙处在于用了曲颈瓶,曲颈瓶的妙处在于:空气能够进入,微生物不能进入。
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1.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取拿和安置: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偏左的地方。
距离实验台边沿7cm。
( 2)对光(三转)一转: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涨;二转:转动变换器使低倍物镜瞄准通光孔;三转: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瞄准通光孔。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被称作——绿色学科。
二、生物1、概念:具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由细胞构成。
无细胞结构。
3、数目:现在已知生物约200多万种,(其中动物约150多万种,植物约30多万种。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如:吃饭、喝水、呼吸、出汗、排尿。
2、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
如: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母鸡下蛋、植物开花结果、蜻蜓点水。
3、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4、生物具有应激性。
如: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
5、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如: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适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影响”)。
【例题】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2、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A.子女与父亲不同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C.母鸡下蛋D.大豆由小长大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6、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能进行呼吸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C.能生长繁殖D.能动7、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B.人体出汗C.蛇的冬眠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8、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B.大树提供木材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D.鲸能游泳9、蘑菇属于()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10、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A.需要营养物质B.能由小长大C.能繁殖后代D.能排除废物11、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钟乳石由小变大C.小狗排尿D.人晕车呕吐12、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D.鸟产卵1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A.遗传B.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14、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A.遗传性B.生长现象C.繁殖现象D.应激性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
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在初一的生物学习中,第一单元为我们打开了生物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初步认识了奇妙的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奥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生物。
生物是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那生命现象又包括哪些呢?比如生物能够生长和发育。
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逐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一只小鸡会慢慢长大成为一只大鸡。
生物还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植物通过开花结果来繁殖,动物则通过产卵或者直接生育幼崽来延续物种。
生物具有应激性,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例如,含羞草受到触碰时会闭合叶片;向日葵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方向。
生物也能够进行新陈代谢,通过吸收营养物质、排出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一些区别,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壁起着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液泡中储存着细胞液,包含各种物质。
显微镜的使用在生物学习中非常重要。
使用显微镜时,我们要先取镜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
然后对光,通过转动转换器选择低倍物镜,调整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安放好玻片标本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眼睛要看着物镜,防止物镜压坏玻片。
接着再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
在观察细胞时,我们会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包括擦、滴、撕、展、盖、染、吸。
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则是擦、滴、刮、涂、盖、染、吸。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等,有机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
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复习知识回顾: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的基本特征:①具有新陈代谢的现象,如:呼吸、出汗、排出尿液②能够生长发育,如:个体由小长大③能够繁殖后代,如:母猫生小猫④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如小猫和母猫长相一样,毛色不同⑤具有应激性,如:含羞草、朵朵葵花向太阳⑥能够对所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影响环境⑦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二、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的定义: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称为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各约10千米之间,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3、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4、栖息地定义: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要了解的几种动物的栖息地绿孔雀:云南的热带雨林,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又如:云南兔、钝头蛇、白臀叶猴、穿山甲野大豆:山东境内的黄河三角洲,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有大片的草甸,又如:怪柳、芦苇、碱蓬、沼虾、鲫鱼、野兔、白鹳、丹顶鹤、大天鹅5、威胁生物生存的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三、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巴斯德实验实验中的装置:曲颈瓶的曲颈作用实验证明了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使肉汤变质设置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实验3、探究的方法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实验法: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测量法:利用尺子、秒表、温度计等工具调查法:收集信息进行汇总四、生物学的研究工具1、显微镜的构造(教材P23页显微镜结构图)2、显微镜的使用(重点)3.显微镜的考查要点(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的乘积(2)粗准校螺旋和细准校螺旋:粗准校螺旋是较大范围的调节镜筒的升降;较小范围的调节镜筒的升降,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
(3)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判别及显微镜镜头的长短和倍数的关系:显微镜的镜头带螺纹的是物镜,不带螺纹的是目镜;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短(4)物像的移动:物像偏向哪,装片就向相同的方向移动(5)物镜镜头和标本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6)光线的变化(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较强时,应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较弱时,应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光圈不动,当从低倍转向高倍时,视野变暗(7)显微镜下的成像特点:倒立的像(8)用眼观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左眼观察,右眼睁开(9)污点的判定:污点可能存在的位置是目镜、物镜或是装片上,不会存在反光镜上。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考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①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③生物能够繁殖后代;④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⑤生物具有应激性;⑥生物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考点二: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①概念:地球上有生物生活的圈层。
②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③厚度:20千米(海平面以下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④绝大多数生物生活的范围:陆地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各约100米。
⑤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2.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考点三: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常用的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3.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应控制单一变量,即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一个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
考点四: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1.与放大物像有关的结构:目镜和物镜。
2.与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遮光器和反光镜。
3.与镜筒升降有关的结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4.调换物镜应转动:转换器。
5.要使物像变得更清晰应转:细准焦螺旋。
考点五: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拿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2.对光: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④左眼注视目镜,调节反光镜,直到出现一个明亮的视野。
3.安放装片:使被观察的物体正对通光孔中心。
4.观察①降镜筒:两眼注视物镜(防止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②升镜筒:一眼看目镜,慢慢找物象。
5.整理和存放考点六:与显微镜使用有关的知识1.目镜与物镜的区别:目镜:无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成像特点:从目镜内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
3.物像移动: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若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则物像偏哪就向哪移动玻片标本。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必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尽管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形态大小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生命现象。
2.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①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最基本的特征);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③成熟的生物个体能繁殖后代;④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现象;⑤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⑥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属第三章内容)注意:(1)能运动、生长的不一定都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以上基本的特征。
例如: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属于非生物,珊瑚虫属于生物。
(2)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
举例:①朵朵葵花向太阳(应激性)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③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环境)④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能影响环境)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
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整体。
2.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目前,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1.巴斯德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2.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3.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正确性回答。
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4.生物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济南版初中生物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册生物复提纲第一单元奇妙的生物世界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什么是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大概有多少种?生物科学是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大概有200多万种。
2、生物的特征有哪些?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和繁殖③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④遗传变异⑤应激性⑥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
3、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是什么?病毒。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生物圈:1、什么叫做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3.生物圈的作用是什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二.栖息地1、什么叫做栖息地?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2、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三.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1.非生物身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份;2生物身分首要是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间即有互助又有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彼此依存。
四、生物对环境的作用:1、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改变环境2、蚯蚓能改良泥土,地衣能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泥土层的形成。
3、植物的光和作用提高大气中的氧含量,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湿度。
4、细菌等微生物在生物圈有何作用?分解动植物尸体,促进物质循环。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生物科学探讨的六个环节是什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学探究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
▲第四节显微镜的组织和使用一.显微镜的结构1、识记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12、显微镜各部分的作用:(1)起放大物像的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一.生物的基本特征(一)我们身边的生物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动物、真菌外,还有细菌、病毒五大类。
现在被我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
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物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有一定的结构。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能够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废物。
(松鼠不断寻找食物)(人体内部分废物随汗液排出)(鲸时常浮出水面呼吸)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黑豆幼苗不断长大)4.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通过繁殖产生新的一代。
(亲猫养育后代)5.亲代与后代之间表现出既相似双有差异的特征,说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双胞胎长得像父母,且长得比父母高)6.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二.生物圈与栖息地(一)生物圈:生物生存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
其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
(二)栖息地: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
不同地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三.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探究计划: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被称作——绿色学科。
二、生物1、概念:具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由细胞构成。
无细胞结构。
3、数目:现在已知生物约200多万种,(其中动物约150多万种,植物约30多万种。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如:吃饭、喝水、呼吸、出汗、排尿。
2、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
如: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母鸡下蛋、植物开花结果、蜻蜓点水。
3、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4、生物具有应激性。
如: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
5、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如: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适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影响”)。
【例题】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2、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A.子女与父亲不同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C.母鸡下蛋D.大豆由小长大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6、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能进行呼吸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C.能生长繁殖D.能动7、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B.人体出汗C.蛇的冬眠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8、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B.大树提供木材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D.鲸能游泳9、蘑菇属于()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10、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A.需要营养物质B.能由小长大C.能繁殖后代D.能排除废物11、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钟乳石由小变大C.小狗排尿D.人晕车呕吐12、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D.鸟产卵1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A.遗传B.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14、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A.遗传性B.生长现象C.繁殖现象D.应激性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
一、生物圈 2、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
3、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1、概念: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如,绿孔雀的栖息地是热带雨林,仙人掌的栖息地是沙漠。
二、栖息地2、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生物群体。
3、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格利用,是破坏多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原因。
【例题】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有生物生存的圈层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上层C.生物圈是指陆地以上和海洋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D.生物圈能为生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的特征B.影响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C.自然灾害是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D.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的生物类群是不同的3、从19世纪开始,地球上几乎每年都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灭绝。
造成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天敌增多 C.动物疾病 D.人类活动的破坏4、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厚的范围内。
A..10千米B.1000米C.100米D.10米5、不借助任何工具,可以生活在生物圈各个圈层的生物是()A.细菌类B.鱼类C.鸟类D.人类6、生物圈的范围为()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B.大气圈和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C.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D.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7、下列哪一项都是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A.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B.营养物质、阳光、温度和水C.阳光、土壤、空气和水D.空气、阳光、土壤和水8、各种栖息地的不同特征是由什么决定的()A.土壤类型B.温度C.湿度D.以上三项均是9、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和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还要把花放在层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的分别是()①营养物质②空气③阳光④适宜的温度⑤一定的生存空间⑥水A.①③②⑤⑥④B.⑥①②③④⑤C.④⑤③⑥①②D.③⑥④⑤②①10、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决定的.A.土壤类型B.温度C.湿度D.以上三项均是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目的是确保实验结果的不同由实验变量引起。
用以设计对照实验(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一、巴斯德实验 2、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阻挡细菌侵入)。
3、实验证明了: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二、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过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3、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三、探究的常用方法:实验法(最重要的方法)、观察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例题】1、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 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2、某生物研究小组的同学要为环保部门提供当地的有关环境污染报告,他们应采取下列哪种方法来了解当地的环保质量情况?()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量法3、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证明的A. 达尔文B. 巴斯德C. 施莱登D. 施旺4、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A. 运气好B. 动脑设计了曲颈瓶C. 观察时认真D. 实验用具好看5、探究过程中需要()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和测量法D. 以上多种方法灵活运用6、在巴斯德的实验中,曲颈瓶的作用是()A.多装肉汤B.便于手持C.让空气进入瓶内而把微生物阻挡在肉汤之外D.曲颈瓶有自洁作用,可把微生物杀死7、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A.假设 B.问题 C.结论 D.幻想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则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模拟法9、下列那一项不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文献法10、在设计对照试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A. 所有的变量都相同B. 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C. 除试验变量外,其它变量均不相同D. 除试验变量外,其它变量均相同11、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是( )A.验证性实验 B.不断重复科学的实验 C.科学探究活动 D.以上三个都不是12、进行科学探究时,首先要做的是( )A.作出假设 B.表达交流 C.实验 D.提出问题13、作出假设中的“假设”是指( )A.对问题的一种可能解释 B.实事求是 C.毫无根据的猜想 D.以上三种都是14、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其基本步骤包括( )①作出假设②制定计划③提出问题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A.①③②④⑥⑤ B.②④③①⑤⑥ C.③①②④⑤⑥ D.③①⑥②④⑤15、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是( )A.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B.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C.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D.得出正确的结论16、科学探究中,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 )A.观察、调查 B.调查、收集证据C.制定计划,实验计划 D.在实验中进行操作实验17、下列关于巴斯德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A、B烧瓶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的 B.A烧瓶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C.实验的结论是微生物来自肉汤本身 D.B曲颈瓶的长颈可阻断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瓶内18、为了了解某环境中的生物种类,通常用的方法是( )A.分类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19、如图1—1—1横坐标所示内容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的一些原因,请判断此图是根据哪种探究方法的数据得出的(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模拟法 D.培养法20、“老鹰低叫,大雨将到”,“燕子低飞有雨”等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通过这些动物的行为变化,形象地反映了大气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总结主要运用了(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推理法21、分配给你一个科研项目,测定一种水生植物(金鱼藻)的光合作用的速率是否受二氧化碳的影响,该植物在加有二氧化碳的瓶中生长,释放出气泡。
这个研究项目的目的对照应该是( ) A.将同一装置放在暗处 B.比较没有加入二氧化碳时的气泡产生情况C.比较水温升高时,气泡的产生情况 D.用一个较小的玻璃瓶22、因为手被草割破到发明锯,鲁班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猜想法2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 ) 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水分24、请回答下列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1)要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应采用______法;(2)要了解马与驴在外形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应采用_________法;(3)要了解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________法。
25、某同学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得知,影响种子的外界条件有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但是不是所有的种子,只要具备以上三个外界条件就能萌发呢?于是他准备了蚕虫、烟草和苋菜的种子,分别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光下,另一放在黑暗处,两组种子都是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一段时间后观察这三种植物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下它们的发芽率如下表,请回答:(1)根据表中记录结果可以看出,蚕豆种子的萌发与__________无关,烟草种子必须在_________件下才能很好地萌发,苋菜种子必须在___________条件下才能很好地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