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2
围场镇中初二历史导学案备课时间:2013--4--28 编制:审核人:第11课民族团结知识与能力:(1)民族团结的概念;(2)各民族分布特点;(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4)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5)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6)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知识链接】民族团结 :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自主学习】②、用红色笔在书中圈出句子的中心词。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读教材56页完成下列问题:1、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背景有哪些?2、取得的成果有哪些?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重要意义?4、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读P57小字概括补充:(了解)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阅读教材57页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背景:2、列举取得成就的主要史实。
3、归纳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某校八年级的同学围绕“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巨变”这一主题展开了探究。
(1)第一次巨变:社会形态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一次巨变的标志事件是什么?(2)第二次巨变: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别:组号:。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摘要】:本教案的设计,开课运用歌曲,激情导入,既渲染气氛、创设特定的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在学文明理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采取学故事、讲故事、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等形式,使学生明白我国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为维护民族团结而努力的情感。
结尾又让学生在歌曲中加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既照应了开头,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关键词】:多媒体激情明理导行教学设计理念:依纲靠本尊重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激情、明理、导行,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体现教材教法同步改革,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材对象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生大多十一、二岁,他们大多勤奋好学,活泼可爱,求知欲强。
针对我国目前少数地区仍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因而对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分析:《民族团结》是鄂教版思品十二册第十三课。
本课让学生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有优势,搜集有关民族团结故事,从而使学生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靠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教学目标:道德认知目标:1、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
2、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道德情感目标:敬仰维护民族团结的人,培养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道德行为目标:1、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2、收集我国各民族和睦团结的资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各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等,和睦相处。
教学策略:1、运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榜样感染法,正反事例对比法。
4、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法。
教学准备:1、播放VCD,欣赏歌曲《大中国》、《爱我中华》。
[来源:学优中考网]2、课件:①6位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图片。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案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特点: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做主。
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学生根据地图指出,教师给学生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课件展示“蒙牛”产品的商标,提问:蒙牛乳业集团在哪个省?教师介绍蒙牛集团的兴起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可分割关系。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除了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外,每年还派遣大量的干部和人才入藏。
孔繁森就是他们其中的杰出代表。
孔繁森是杰孔繁森辅导他收养的孤儿学习孔繁森照顾生病的藏族老人三、合作探究(10min)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拉萨3.14暴力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歌词中“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的理解。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西藏地。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一、课程标准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紧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完全终止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进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把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故、内容和意义;1、了解少数民族的进展状况,明白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明白得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一辈子观;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进展的政策;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故四、课前预备教师预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备: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2、学唱民歌;2、说说孔繁森的故事五、教学方法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五十六个民族的分布)看谁明白得多?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形民歌竟猜:1、2、3议一议1、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多少个省级民族自治区?2、小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故3、说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二、各民族共同进展看谁明白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形,谈谈今天各族人民共同进展的新奇事。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历史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审核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3年4 学案编号11学生八年级班级1----6 小组时间4月13日课题第11课民族团结课型新授课时 1 导言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民族自治的内容概念,各民族分布的格局特点;2、知道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3、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等。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和学生笔记栏第一步明确目标,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独学)(一)阅读“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完成1-4题。
1.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的特点是。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什么是民族自治?):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⑴3个行政层次:分自治区、、。
⑵5个省级自治区:①②、③、④、⑤、。
其中,建国前成立的是。
4、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意义?(二)阅读“各民族共同发展”,完成1-2题;(4分钟)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2、各民族共同发展表现在那些方面?3、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第二步梳理知识,构建体系——归纳建构(独学)第三步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思维训练(独学、对学——组内小展示)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是什么?2.西部大开发主要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简单说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如何?4、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小组互相讨论)第四步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释疑解难(群学——班级大展示)1、我国对待少数民族问题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那些成就?2、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五步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反思提升(独学——同桌互查)1、我国民族分布的格局是()A.大杂居、小聚居B.小杂居、大聚居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D.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2、全国目前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A.10个B.5个C.6个D.8个3、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税收自主C、民族地方政务自主D、民族事务垂直管理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新人教版历史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word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进展的政策及其作用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进展和繁荣的状态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整理知识提炼结论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培养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良好适应,获得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想象知识迁移利用教材有关照片及其说明文字,结合本校西藏班网页介绍的内容,通过汉藏“民族团结”的感性认识,联想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传统树立责任通过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明白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伙儿庭的认同感,自觉承担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学习英模积极进取了解孔繁森的感人事迹,自觉学习他积极向上的人一辈子态度,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奉献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以及人民政府实行的各民族共同进展政策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大伙儿还记得西汉有位自愿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使得汉族与匈奴族友好相处的闻名美女吗?谁说得出她的姓名?(王嫱——王昭君。
)2谁还能说出唐朝时,为促进唐朝与吐蕃友好相处做出杰出奉献的两位公主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我国秦汉以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通过了2000多年不间断的进展。
各民族之间尽管有矛盾和战争,然而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进展和繁荣,都做出了杰出的奉献。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伙儿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进展呢?请大伙儿学习新课。
民族区域实行的自治1中华民族大伙儿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2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缘故。
(教师按下表启发归纳)历史传统秦汉以来,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经济文化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长期以来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政治利益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在全然的政治利益上完全一致教师指出:我国民族区域的分布特点是历史形成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国情实际。
第11课民族团结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一、教材地位分析:民族团结列在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第一课,用两目的内容呈现。
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介绍了我国各民族关系的情况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第二目“各民族共同发展”,概述了我国解放后各民族团结一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及共同发展的概况;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重组,从四个版块落实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人生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贡献的人生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2009年国庆60周年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56根民族团结柱的视频教师:同学们,这是在2009年国庆60周年的庆典上,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56根民族团结柱。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归家,56根民族团结柱,代表着我国的56个民族,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展示了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明前景。
56个民族,这么多的兄弟姐妹怎样才能做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呢?(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将学生一下子带进了一个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课堂情景中。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多彩多姿华夏园——品味民族风情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竞赛小组,开展一个关于民族知识的小竞赛。
展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阿拉木汗》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道拉基》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阿诗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弦子舞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泼水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火把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木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竹竿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教师:对小竞赛的优胜者语言表扬,鼓励继续努力。
第11课民族团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重点: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难点: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同学们,这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这句话的含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教师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
在中国,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汉族集中地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汉族遍布全国,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和高原地区。
[学生回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政策?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课题:第11课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知道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措施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成果。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教学过程第一篇:忆往昔——峥嵘岁月为和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这一课。
展示:《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图。
思考:(1)、我国的民族构成有什么特点?(2)、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 (看图并结合课本第一、第二段)展示答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
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
教师: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这是大杂居。
小聚居是指夹杂生活在汉族中的少数民族又是生活在一起的。
(举班级的例子。
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分析使学生更形象直观的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围场镇中初二历史导学案备课时间:2013--4--28 编制:审核人:
第11课民族团结
知识与能力:(1)民族团结的概念;(2)各民族分布特点;(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4)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5)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
发展;(6)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知识链接】民族团结 :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自主学习】
②、用红色笔在书中圈出句子的中心词。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读教材56页完成下列问题:
1、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背景有哪些?
2、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重要意义?
4、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含义:读P57小字概括
补充:(了解)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阅读教材57页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中央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的背景:
2、列举取得成就的主要史实。
3、归纳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
某校八年级的同学围绕“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巨变”这一主题展
开了探究。
(1)第一次巨变:社会形态的改变——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一次巨变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第二次巨变:
授课时间:班级:姓名:组别: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