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版)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8《登鹳雀楼》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8.1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登鹳雀楼》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佳作。
描写诗人登上鹳雀楼,远望黄河滚滚,奔腾入海,体会到了登高远望的豪迈气概。
诗境也从粗放转为细腻,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成语和诗歌,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豪迈气概,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能够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人登高远望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理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和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登高远望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理想。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韵律美。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等。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山西省的鹳雀楼?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参观一下。
”通过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师向学生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学习生字词语:(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采取抢读的方式,增加趣味性。
并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易错字的写法。
(2)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有本课的成语,让学生认读并理解。
通过拓展成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登鹳雀楼》说课稿说教材《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说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教师对作者和鹳雀楼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
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登鹳雀楼》说课稿说教材《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说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教师对作者和鹳雀楼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
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登鹳雀楼》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登鹳雀楼》。
今天,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几方面阐述我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
一、教材分析教材是师生双方活动的依据,因而在上课前需对教材有清楚的了解和认知。
这首古诗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首古诗,主要写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
第一二句作者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太阳依山而落的实景与黄河入海虚景相结合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三、四句为千古名句向我们传达了“登高望远”的人生境界。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画鸡》、《春晓》、《梅花》等诗歌,诗歌常识已有初步了解,但此诗写景与哲理相结合,学生理解相对困难,需要教师根据生活实际举例,并通过图文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三、教学目标四、1.学生会认会写本诗的7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朗读和背诵本诗。
五、2.学生能初步借助图文、生活实际描绘诗歌画面。
(重点)六、3.理解诗歌“登高望远”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难点)七、教学方法学法:主要采用多种阅读形式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意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等意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初知“鹳雀楼”同学们,你们都会背哪些古诗?《春晓》《画鸡》等,同学们真棒!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古诗《登鹳雀楼》,教师与学生齐写板书,写完后读课题。
随后通过“楼”字引出“鹳雀楼”是指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登鹳雀楼”指登上鹳雀楼。
(二)初读诗歌,走进“鹳雀楼”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诗歌。
读的时候注意这样几个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阅读,但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勾画出生字(2)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句?教师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由读得好的小老师带读。
老师范读并做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登鹳雀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篇目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绝句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远的意境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字季凌,唐代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其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壮美河山,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这首诗的内容。
《登鹳雀楼》全诗只有四句,却意境开阔,情感丰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首句“白日依山尽”,以落日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晚景图。
太阳即将落山,余晖映照在山峦之上,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面。
这里的“白日”不仅仅是时间的描绘,也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第二句“黄河入海流”,诗人将视野从山峦转向河流,黄河的壮阔景象跃然纸上。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它的奔流入海,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宏大,也寓意着生命的不断前行和历史的流转。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登高望远的愿望。
这里的“千里目”不仅仅是指视觉上的远眺,更是心灵上的开阔和思想上的超越。
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
最后一句“更上一层楼”,是全诗的高潮,也是最为人们所传颂的名句。
诗人通过登高的行为,寓意着人生的不断进取和追求。
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和赏析:1. 意象的运用:王之涣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如“白日”、“黄河”等,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2. 节奏与韵律:五言绝句的格式要求严格,王之涣在遵守格式的同时,通过押韵和节奏的变化,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3. 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历史和未来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直接又含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登鹳雀楼》说课稿说教材《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资料书、多媒体课件说教法、学法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教师对作者和鹳雀楼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
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登鹳雀楼》这篇课文的说课稿,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篇经典课文的魅力。
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选自《文言文阅读》教材中的第四单元,是一篇唐代名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文章描述了登临鹳雀楼后所看到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慨,具有鲜明的描写特色和极强的情感感染力。
二、知识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特点和风格,理解唐代文学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2. 了解鹳雀楼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理解文中的用词和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古诗词欣赏和鉴赏。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提升中华文化素养。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高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策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介,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鹳雀楼的壮美景致,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涵。
2. 互动式教学策略: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和交流。
3. 创设情境式教学策略:通过实地体验、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到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了解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再现本单元的主题是“登高望远,怀古思今”,以《登鹳雀楼》为例,带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情境:假设学生们来到了鹳雀楼,请描述一下眼前的美景,以及你的感觉和情绪。
2. 导入正文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时期的文学背景和文学特点,介绍一下唐代文学大师的名字和代表作品。
通过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传达一个具体的唐代文学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鹳雀楼》这篇文章。
3. 课文讲解通过阅读课文,解析文中的内容及其渲染了怎样的感情。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古语词、化用典故等问题,同时解读文学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有层次地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风格特点。
4. 课文分析将文章按照描述景色、抒发感情两个部分进行分析,并闭眼让学生想象鹳雀楼,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强化对鹳雀楼的印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登鹳雀楼》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登鹳雀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佳作,相信许多同学都已经在小时候听过妈妈的诵读。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深意,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知诗人,解诗题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诗人王之涣。
王之涣,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王昌龄、高适等人为友。
他的诗用词十分朴实,但造句却十分精彩,常常描绘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首《登鹳雀楼》又是在说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
三、抓字眼,明诗意1.诗中哪些字词是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为什么?2.诗人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3.试着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的理解。
四、想意境,熟读成诵现在,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美景以及他的内心感受。
然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大声朗读这首诗。
注意读出节奏感,读出情感。
五、比今古,评诗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令人烦恼的事情,你会怎样面对呢?让我们从王之涣的诗中得到一些启示。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他又怎样用平常的词句描绘出不平凡的意境呢?六、课外延伸1.请同学们在课后寻找一些王之涣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一篇《登鹳雀楼》的读后感,表达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如果你对古诗感兴趣,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也可以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讨论如何写好一首小诗。
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收获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七、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古诗。
通过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熟读成诵以及比今古、评诗人等环节,我们深入了解了王之涣的这首佳作。
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让古诗的魅力陪伴我们成长。
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随时与我交流。
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说课稿一、教材基本信息•课文名称:《登鹳雀楼》•出自:唐代王之涣•作者背景: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元之,唐代文学家,工于诗,尤善七言绝句,有“绝句大王”之称。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汉字“临”和“绝”在古代的写法和意义;了解并理解《登鹳雀楼》所描绘的场景和描写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和创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的文章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所带来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登鹳雀楼》中景色描写的细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幅山水画和一个古代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的山水景色。
2. 新课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登鹳雀楼》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介绍《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庄严壮观的自然景色的赞美。
3. 情感体验(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美景和壮丽的情感。
•教师辅助学生理解生词和句子中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感知理解诗歌的美和诗人的情感。
4. 感悟诗意(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意。
•教师提问学生:诗中的“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建筑物?诗中描绘的景色有哪些?你觉得诗人是如何表达他的情感的?5. 创设情境(20分钟)•教师分发小纸条给每个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想象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描写自己喜欢的景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选择适合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即兴演讲或者相互欣赏分享。
《登鹳雀楼》说课稿
说教材
《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教学准备
资料书、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教师对作者和鹳雀楼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
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
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
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
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
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交流:(1)指名说。
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
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
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
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
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
(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
瀚无涯的大海。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地读读。
(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
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
现在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
(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
)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
现在请你们和同桌伙伴合作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看得出你们一节课都在认真听!好样的!)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
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
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
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
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
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采访罗高扬: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
△采访戴铭君:虽然你钢琴已经考过5级,但老师还想对你说,你猜,说什么?其他同学也可以帮忙。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
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
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
他的性格豪爽,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
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
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
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
(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看
想登高才能望远(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