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笔落惊风雨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 苏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605.00 KB
- 文档页数:4
词别是一家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一、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任宣州团练判官时。
②春秋时范蠡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1.本诗尾联用了春秋时范蠡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登阁远眺,由五湖的美景,联想到隐居于此的范蠡,表现出对范蠡的艳羡之情。
B.从范蠡的故事推断,如果杜牧能够建功立业,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
C.宣州美丽的江南景致并不能带走诗人内心的忧伤,只能徒劳地怀想着范蠡的逍遥。
D.诗歌借范蠡的故事和六朝旧痕,抒写人世变易的感慨,为全诗渲染出浓重的沧桑感。
解析:B “也会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归隐山水”理解错误,杜牧慨叹的是没有范蠡的机遇。
2.古人认为杜牧的律诗有豪迈之气,请结合首联,分析此特点。
解析:注意结合“草连空”“今古同”等诗句从今昔对比,营造出一种浓重的人世变易的沧桑感;时空结合,在无限的时空中体现了怀古的满腔豪情的角度分析。
答案:(1)今昔对比,昔日六朝的文物尽成今日“连空”的荒草,在对比中,营造出一种浓重的人世变易的沧桑感;(2)时空结合,“草连空”与“今古同”相对,将阔大的空间与悠长的时间融为一体,在无限的时空中体现了怀古的满腔豪情。
(二)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3~4题。
黑林①吴兆骞②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
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宵闻剑戟声。
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
②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
3.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起句看似突兀,实则气势雄浑。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板块所选的四首词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各一首,这四首都是婉约词,且表达的情感有类似之处。
李煜的《虞美人》写他亡国后内心绵绵的愁怨。
晏殊的《蝶恋花》细腻地表达了痴情女子的离恨别愁。
柳永的《雨霖铃》基调低沉,“离情”线索贯穿全篇,词中只出现了一个“别”字,但字里行间却处处见“别”情,实在高明。
李清照的《声声慢》充斥着冷清、愁苦的气氛,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寡居时孤独、凄清的生活感受。
由此看来,四首词中的感情都可以归结为“孤独愁苦”。
教学重、难点是从意象出发,整体把握词的意境,感受体会词人们抒发的人生愁苦,并以此来探究四首词表达的感情存在的差别。
另外品味四首词各异的语言,赏析它们各自独有的艺术手法也应作为教学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首词虽同属婉约词,但前两首在词境的开拓上有大气魄,境界阔大深远;而后两首词则在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方面有独到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此有所认识和体会。
思路方法本板块所选作品文意理解的难度都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因此学习这一板块,可以按照诵读、涵咏、赏鉴的过程来进行。
词有合乐可歌的特点,比之诗更便于吟诵,所以教学中诵读仍是很重要的一环。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体会词人细腻的情感,感知词的内涵,在诵读时要注意词的平仄和押韵,读出感情,读出内涵。
涵咏即咀嚼回味,细细品味词的内蕴,通过涵咏就可以慢慢进入词的意境中去,可引导学生从词的章法入手,通过想象联想来进行品味。
通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对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了,这就是鉴赏。
课堂中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力求让学生体会到词别是一家的风味。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1.回顾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各首词的重要思想内容。
通过诵读品味词的语言、音韵之美。
文本14~17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万年。
好诗已几乎被唐朝诗人写尽,宋人只有另辟蹊径。
于是又一朵奇葩——宋词在中国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绽放,与唐诗争奇斗艳。
【作者简介】1.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五代南唐李璟第六子。
徐州人。
北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五代的南唐战乱较少,经济发展较快,但因统治者沉湎于宴乐逸安致使国势危殆。
李煜即位后即向北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穷奢极欲,政治上既不甘心应命入朝北宋,又无治国良策,反而听信谗言,诛杀直言进谏的潘佑、李平等人。
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所灭,李煜被俘。
环境和身份的急剧转变,深刻影响了李煜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悔恨、怨痛、想挣扎而又无能为力的内心矛盾。
以亡国为界,李煜的创作分前后两期。
前期之词,多反映帝王的荒淫生活和颓废思想意识,风格绮丽柔靡。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所谓的苏、辛“豪放”派打下了基础,成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2.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7岁能属文,真宗景德初年(大约14岁)以神童召试,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
“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得到皇帝赞赏,赐同进士出身。
仕真宗、仁宗两朝,历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宰相。
他的诗词当时声誉很高,文字典丽,音调和谐,承袭南唐风格。
他的诗文追崇“西昆体”。
晏殊词主要表现富贵人家的景致气象及闲愁闲绪,承南唐传统,为北宋初期一大家,尤承冯延巳深婉含蓄的风格。
3.柳永(?~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第三专题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学业达标评价】一、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一)阅读《虞美人》一词,完成1~2题。
1.有人说“月”是本词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同意。
开头“春花秋月”为眼前景,由此陷入对“小楼昨夜”的回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词人登高遥想,明月依旧,故国却如梦,自然过渡到下阕的抒写亡国之痛。
“月”为引发情思之物,又是贯穿全词的线索,因此是本词的关键。
(若答不同意,言之成理亦可)2.最后两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其艺术魅力来自于比喻的运用,试分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好处有三:①以有形的“水”喻抽象的无形的“愁”,使“愁”具体形象可感;②“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愁情之多、之深、之重;③江水东流喻愁情之长,写出了愁的连续不断,无穷无尽。
(二)阅读晏殊的《蝶恋花》一词,完成3~4题。
3.“罗幕轻寒”与“燕子双飞去”看似并没有本质的联系,但作者却将两者放在了一起,你能从中体味出其中的用意吗?作者为什么特别点出“双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罗幕轻寒”与“燕子双飞去”这两种现象间乍一看不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的。
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说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由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4.这首词属于典型的婉约风格,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中已指出了“风格”与“主题”,要我们谈“看法”就要求我们结合具体意象来分析。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虞美人李煜【词解】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蝶恋花晏殊【句解】①开头两句看似纯写客观景物,实则含蓄地抒情,以景传情。
②此句点明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上阕写景,菊愁、兰泣、燕子飞去、明月高挂,以景来反映女主人公深幽的怀人情感。
【句解】①这两句于写景叙事之中抒发怀人之情。
②人既望而不见,只得托于书函,然而山长水远,人踪渺渺,情又无法送达,失望、感伤之情凸显。
下阕写女主人公登高望远,情深意长。
望眼欲穿,执着怀人,意境高远。
雨霖铃柳永【句解】①以上两句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场合,用秋景来渲染悲凉的气氛。
②执手含泪相望,无言以对。
烟波、暮霭、辽阔的天空,暗含相见无期之意。
上阕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
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写离别之时,重在描写情态。
【句解】①这一名句妙在景中有情。
②良辰美景、千种风情皆为虚设,把离别的伤痛的氛围推向高潮。
下阕写别后的痛苦,写别后的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声声慢李清照【句解】①首句写词人的处境和心情。
寻觅无所获,只有冷清悲戚。
②深秋季节,难以调养身体,淡酒抵不住寒风。
生活境况如此窘迫。
③大雁如故,物是人非,国恨家愁,尽在其中。
上阕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句解】①写花实际是写人,憔悴凋谢,且孤独难耐。
②挨到天黑,又潇潇细雨,点点伤心。
③“怎一个愁字了得”,可见其哀伤。
下阕由远及近,由景入情,以物喻人,诉凄苦之情。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虞美人李 煜春 花 秋 月何 时 了?春天的花和秋夜的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它们勾起那难忘 往事 知 多少。
小楼昨夜又 东风,的)往事不知有多少。
(软禁我的)小楼昨夜又吹进东风,月明之夜,故国 不堪 回首 月明中。
然而故国已经不堪回首了。
[春花秋月:春去秋来,岁月更替。
了:完结,了结。
往事:指当年的帝王生活。
小楼:指软禁词人的居处,在宋都汴京。
]故国:指已被宋灭亡的南唐。
不堪:不忍心。
回首:回想,回忆。
雕 阑 玉 砌 应 犹在,只是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的南唐宫殿)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 朱 颜 改。
问君 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容颜再没有原来红润了。
若要问我(到底)有多少怨愁?正像一江 春水 向东 流。
江(绵绵不绝的)春水滚滚向东奔流。
[雕阑玉砌:雕花栏杆和玉石台阶,代指故国的宫殿。
朱颜:红颜,少女的别称,此处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君:词人自指。
]恰似:正像。
1【词解】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蝶恋花晏 殊槛 菊 愁 烟 兰 泣 露。
栏杆边的秋菊笼罩在寒烟之中,似含忧愁;兰草上沾着寒露, 罗幕 轻寒,燕子双 飞去。
①似在饮泣。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明月不谙 离别 苦, 斜 光 到 晓明月不懂得离别的痛苦,它那皎洁的光辉从昨晚到天明,一直穿 朱户②。
斜照着朱门。
[槛:栏杆。
愁:似含忧愁。
泣:似在饮泣。
罗幕:丝织的帷]幕。
谙:熟悉,知晓。
离别苦:离别的痛苦。
晓:天明。
【句解】①开头两句看似纯写客观景物,实则含蓄地抒情,以景传情。
②此句点明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上阕写景,菊愁、兰泣、燕子飞去、明月高挂,以景来反映女主人公深幽的怀人情感。
昨 夜 西风 凋 碧树。
独昨天夜里,肃杀的秋风使绿树的叶子凋落了许多。
早晨,独自 上高楼, 望 尽 天涯 路 。
①欲登上高楼,一直望到天边路的尽头(也不见离人归来)。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
虞美人
李煜
【词解】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愁恨和悲痛心情。
蝶恋花
晏殊
【句解】①开头两句看似纯写客观景物,实则含蓄地抒情,以景传情。
②此句点明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上阕写景,菊愁、兰泣、燕子飞去、明月高挂,以景来反映女主人公深幽的怀人情感。
【句解】①这两句于写景叙事之中抒发怀人之情。
②人既望而不见,只得托于书函,然而山长水远,人踪渺渺,情又无法送达,失望、感伤之情凸显。
下阕写女主人公登高望远,情深意长。
望眼欲穿,执着怀人,意境高远。
雨霖铃
柳永
【句解】①以上两句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场合,用秋景来渲染悲凉的气氛。
②执手含泪相望,无言以对。
烟波、暮霭、辽阔的天空,暗含相见无期之意。
上阕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
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写离别之时,重在描写情态。
【句解】①这一名句妙在景中有情。
②良辰美景、千种风情皆为虚设,把离别的伤痛的氛围推向高潮。
下阕写别后的痛苦,写别后的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声声慢
李清照
【句解】①首句写词人的处境和心情。
寻觅无所获,只有冷清悲戚。
②深秋季节,难以调养身体,淡酒抵不住寒风。
生活境况如此窘迫。
③大雁如故,物是人非,国恨家愁,尽在其中。
上阕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句解】①写花实际是写人,憔悴凋谢,且孤独难耐。
②挨到天黑,又潇潇细雨,点点伤心。
③“怎一个愁字了得”,可见其哀伤。
下阕由远及近,由景入情,以物喻人,诉凄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