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a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9
第30卷第12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30 No.12140 2014年6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un. 2014 基于遥感的近30 a中国海岸线和围填海面积变化及成因分析高志强,刘向阳,宁吉才,芦清水(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烟台 264003)摘 要:该文利用4期遥感影像和中国沿海地区调查资料,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Google Earth /Google Maps在线遥感信息,完成了对中国沿海地区1980-2010年间海岸线变迁和围填海演变信息的提取,并对其具体进程和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30 a间,中国海岸线呈增长趋势, 海岸线变迁程度较为剧烈,80年代中国海岸线变迁面积最大,90年代变迁面积最小,中国海岸线的变迁方向是向海洋推进,且推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990-200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围填海增加面积最少;2000-201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围填海增加面积最多,远远大于其他时期的增加量。
30 a间,围填海利用类型经历了从农业用地为主到养殖池为主再到待利用水面为主的演变过程;待利用水面是30 a围填海增加面积最大的利用类型;港口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农业用地所占比例则在逐渐下降。
人为因素是近30 a中国海岸线变迁的关键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决定了沿海地区围填海的演变过程。
该文可为海岸带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整治;围填海;海岸线;中国;变化特征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4.12.017中图分类号:P237;P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4)-12-0140-08高志强,刘向阳,宁吉才,等. 基于遥感的近30 a中国海岸线和围填海面积变化及成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2):140-147.Gao Zhiqiang, Liu Xiangyang, Ning Jicai, et al. Analysis on changes in coastline and reclamation area and its causes based on 30-year satellite data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4, 30(12): 140-14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0 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gy 2021, Vol 11, No 9作者简介 杨中成(1997—),男,四川乐山人,主要从事涉农企业管理、海洋生态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6-21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Marine Environment Qu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uggestions on Safeguard Measures YANG Zhong-cheng (Management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08) Abstract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ine economy, rationally analyzed th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results of offshore Marine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related issues,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d the current monitoring network of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and in the monitoring system,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the legal system,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oposed.Key words Guangdong Province;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Inshore waters; Sea water quality广东省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保障措施杨中成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湛江 524008摘要 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是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旅游型海岸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及驱动力分析作者:余中元温文柱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第10期摘要以三亚市海棠区为例,运用ArcGIS和ENVI软件对2002—2022年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探索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
结果表明:海棠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变化较为显著的是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的流向主要是建设用地。
这一时期海棠区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剧。
海棠区土地利用生态效应不宜乐观,海棠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方向发展趋势,海棠区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逐渐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饱和范围。
关键词旅游型海岸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驱动力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0-0089-0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0.020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Ecological Effect and Driving Force in Tourism Coastal Region—Taking Haitang District of Sanya City as an ExampleYU Zhong-yuan1,2,WEN Wen-zhu1(1.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Guangdong 516007;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1158)Abstract Taking Haitang District of Sanya City as an example,ArcGIS and ENVI software were used to process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2002 to 2022, explore the change trend of land use over the past 20 years,calculat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analy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effects generated by land use chan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use status in Haitang District had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mong which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cultivated land, forest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was mainly for construction land.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aitang District in this period reflecte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 use.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land use in Haitang District should not be optimistic.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 in Haitang District developed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Th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population in Haitang District gradually approached the saturation rang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ecosystem.Key words Tourism coastal region;Land use change;Ecological effects;Driving force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41);广东省驻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项目(KTP2021041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DYF2016148)。
《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篇一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一、引言珠江口作为中国南方的重工业和经济区,近岸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几十年里,珠江口近岸地区城市化进程迅速,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这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研究通过对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综合研究,旨在探讨其环境生态效应及其影响机制。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本研究选取珠江口近岸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以及历史文献资料等数据源。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包括水域、农田、城市用地、森林等。
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时空分析。
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田和水域面积逐渐减少,而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则迅速增加。
这种变化主要受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森林面积的变化也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关。
四、环境生态效应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珠江口近岸环境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水域面积的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农田的减少使得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此外,城市用地的扩张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森林面积的增加对改善空气质量、减缓气候变化等具有积极作用。
五、影响机制探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主要受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驱动力影响。
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田和水域被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替代,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则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压力,导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速度加快。
此外,政策因素如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也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六、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环境生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广东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与环境承载力研究广东省沿海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繁荣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土地利用和环境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广东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地利用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广东省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土地过度开发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导致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利用方式单一。
大规模的工业、商业和住宅区域的建设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承受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量。
它与土地的质量、资源的供应能力以及环境污染的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在广东省沿海地区,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压力。
人口集中、工业污染、能源需求等因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远远超过了当地的自然修复和净化能力。
为了解决广东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政府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各类功能区,并加强对土地开发的监管。
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土地扩张速度,避免过度开发。
还应鼓励农村土地合理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
其次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保护机制,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污染。
加强土壤修复,防止土壤退化。
另外,要积极推广绿色发展模式。
广东省沿海地区应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鼓励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推动可持续城市化,注重城市建设的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最后,需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参与。
政府在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成果概况
李萍;黄卫凯;等
【期刊名称】《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
【年(卷),期】1997(008)003
【摘要】广东省有30个市、县临海,拥有3368km的大陆岸线,在这些海岸线的外海海域中分布着131个海岛(其中面积大于500m2的海岛759个),干出礁956个,这些海岛基本上分布于离岸30多海里以内海域,自东向西聚集成20多个岛群,形成了近50个重要的港湾,根据地理和行政区划,将这些海岛自东往西分为7个群组,即汕头海区、红海湾一碣石湾、大亚湾、珠江口、川山海区、阳江海区和湛江-茂名海区。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李萍;黄卫凯;等
【作者单位】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广州510070;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广州51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7
【相关文献】
1.海岛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兼论广东省海岛资源开发 [J], 宁凌
2.广东省海域海岛资源流转初探 [J], 李杏筠
3.天津市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成果显著 [J], 士心
4.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概况,成效及建议 [J], 姚应才
5.《广东省海岛资源图集》的设计和编制 [J], 刘慧屏;叶树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吴大放;姚漪颖;刘艳艳;刘毅华;陈绮娴;陈浩龙【摘要】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文献查询法、统计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法以及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从可持续利用的视角分析了1996-2012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阐述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导致耕地大量减少,耕地从1996年的129 286 hm2下降到2012年的84 567 hm2;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幅度较大,交通用地单一动态度接近7.1%.通过对广州与其他发达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天河区和越秀区的土地经济密度增加率呈现较高水平.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广州市未来土地利用需要更好地协调各业用地之间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土地整治活动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广州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42)006【总页数】10页(P166-175)【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可持续化;广州市【作者】吴大放;姚漪颖;刘艳艳;刘毅华;陈绮娴;陈浩龙【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市民用建筑科研设计院,广东广州510055;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引起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学者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作为研究的热点[1]。
《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篇一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一、引言珠江口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其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一直是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研究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环境生态效应,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研究以珠江口近岸地区为研究对象,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生态学方法,对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同时,结合实地调查、样本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探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
三、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3.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发现珠江口近岸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建设用地、农田和林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增加,农田和林地的面积逐渐减少。
3.2 土地覆盖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同时,土地覆盖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自然植被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植被和裸地。
此外,水体污染和海岸线侵蚀等问题也影响了土地覆盖的稳定性。
四、环境生态效应分析4.1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同时,水体污染和海岸线侵蚀也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4.2 对气候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气温升高;另一方面,植被的减少也降低了地表的碳汇能力,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此外,水体污染和海岸线侵蚀也影响了区域气候的稳定性。
五、结论与建议5.1 结论通过对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的研究,我们发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篇一珠江口近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研究一、引言珠江口位于中国南方,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其近岸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岸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涉及到地理、生态和环境等多个学科,而且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以珠江口近岸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珠江口近岸地区为研究对象,该区域涵盖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近海沿岸的陆地和水域。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结合历史数据和实地调查,对珠江口近岸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3.1 历史变迁自上世纪以来,珠江口近岸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田、湿地、林地等自然用地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人工湿地等人工用地逐渐增加。
3.2 空间分布当前,珠江口近岸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农田、林地、湿地等。
其中,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区,农田和林地则分布在乡村和山区,湿地则广泛分布在沿海地区。
四、环境生态效应分析4.1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自然用地的减少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进而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人工用地的增加虽然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但也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4.2 对水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水环境和气候也产生了影响。
自然用地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水质恶化等问题;而人工湿地的增加则有助于改善水环境和提高气候适应性。
此外,建设用地的增加也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
五、对策与建议针对珠江口近岸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环境生态效应,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布局各类用地;2. 保护自然用地,特别是湿地和林地等重要生态系统;3. 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建筑等可持续发展模式;4.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试卷湖南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单选题服装制造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分包商,产品残次率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交货期允许的情况下,洛杉矶时尚区内的韩国制造商更倾向选择代工厂位于东南亚的韩国分包商,而不是代工厂位于拉丁美洲的分包商。
东南亚服装生产所需的面料大多产自中国,面料生产所需的棉花来自北美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东南亚服装生产所需的面料大多产自中国,是因为( )A.原材料丰富B.产业基础好C.劳动力廉价D.环境容量大2.时尚区内的韩国制造商更倾向选择代工厂位于东南亚的韩国分包商,最可能考虑的是( )①贸易壁垒②文化关联③市场环境④生产技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港口地域组合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诸多港口长期相互作用。
形成具有某种分布格局、结构形式和功能类型的组合。
下图示意海岛港口地城组合演变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阶段的顺序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4.图中④示意的阶段,岛域内港口( )A.功能尚未出现分化B.腹地界线较清晰C.分布格局趋向集中D.演化出不同等级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
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
中国大陆海岸线近30 a的时空变化分析高义;王辉;苏奋振;刘桂梅【摘要】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与技术,以1980、1990、2000和2010年4个时期为特征年,对近30年来我国大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1)海岸类型转化显著,人工岸线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24.6%上升到2010年的56.1%;(2)海岸线变化呈现显著区域特征,变化较剧烈的区域集中在珠江口岸段、长江口-杭州湾岸段、海州湾-吕四段、滦河口-潍河口段及辽河口-葫芦岛港段;(3)3个时期相比,海岸开发由早期的围垦养殖向后期的城镇建设和海洋运输开发方式转变,并且这种转换方式在南方早于北方。
%This paper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ntinental coastline changes of China in the span of 1980-2010 .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LandsatMSS ,TM and ETM+in the year of 1980 ,1990 ,2000 and 2010 are processed to extract coastlines and land use in the gap of coastline changes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RS and GI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coastlin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 that :(1) the coastline type changes significant-ly ,the length of artificial coastline in 1980 ,1990 ,2000 ,and 2010 occupies 24% ,39.3% ,49.4% and 56.1% ,re-spectively ;(2) the coastline change shows a significa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oastlin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coast segment of the Zhujiang Estuary ,the Changjiang Estuary to the Hangzhou Bay ,the Lvsi Port to the Haizhou Bay ,the Weihe to the Luan Estuaries and the Liaohe Estuary to the Huludao Port ;(3) comparing the three sub periods of the research span ,a coastal reclamation is mainly focuses on a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amaritime trans-port in the later period while focuses on aquiculture in the earlier perio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the changes of continental coastline of China show significant temporal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12页(P31-42)【关键词】海岸线;30 a;时空变化;珠江口;杭州湾;长江口;黄河口【作者】高义;王辉;苏奋振;刘桂梅【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100871;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1 引言海岸线处于海陆界面的交汇处,不仅是海陆的分界线,还载负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对海平面升降、新构造运动、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及近岸海洋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分。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在城市群不同要素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全要素流综合实力较强以及单要素流实力领先的城市往往作为扩散者,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持续动力。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质生产力高地,其形成的关键因素是()A.传统产业规模B.技术创新能力C.交通物流效率D.良好就业环境2.惠州、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其在生态服务流中的角色类型为()A.扩散型B.受益型C.均衡型D.孤立型研究表明,土地流转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非粮化”行为具有差异化影响,转入10亩(1亩≈666.67平方米)以下土地的农户会“趋粮化”,转入10~20亩土地的农户无显著差异,而转入20亩以上土地的农户倾向于“非粮化”。
下图示意土地流转对耕地“非粮化”的作用机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表示促进作用,-表示限制作用)3.土地流转中,转入10亩以下土地的农户会“趋粮化”,反映了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①资金投入更多②市场风险更高③经济效益更低④占地规模更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地方政府应该()A.提高农村土地流转价格B.补贴大规模种植粮食农户C.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D.抑制农户小规模土地流转近郊区为武汉市近年来产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区域,其中光谷副城以“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及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成功吸引了国内外知名重点企业集聚,其对武汉城市内部就业人口的吸引力最强,且吸引范围相对稳定。
下图示意武汉市光谷副城就业中心及中心城区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光谷副城的就业人员主要源自武汉市()A.低级住宅区B.中心商务区C.传统工业区D.高等院校区6.鉴于光谷副城的产业特点与就业情况,推动其产城融合应()①加强住宅用地供给②培育新兴产业③增加服务业的供给④引进龙头企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我国某公路路段途经区域沟壑纵横、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1873~4459米。
2024年 第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67深圳市1980—2020年填海空间演变及利益导向机制分析李云1,刘泓昆1,范雅婷1,郑浩钦1,陈泽霖2(1.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深圳 518060;2.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 深圳 518000)收稿日期:2023-07-24;修订日期:2023-12-05基金项目:深圳大学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N O.2022B 00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基于城市人因的雨洪基础设施平灾功能复合测度机制研究 (2023A 1515011274); 2022年度深圳大学学位点长期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城市规划实务与职业素养 ;深圳市孔雀计划科研启动基金:多源数据融合的特大城市密度空间动态分区研究(827/000297).作者简介:李云,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密度城市的空间资源与公共设施通信作者:范雅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设计摘要:填海空间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部分,是陆海统筹发展的关键一环㊂文章以深圳为例,通过整理1980 2020年深圳市域的L a n d s a t 遥感影像,对填海规模及海岸线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发展背景将深圳填海历程分为4个阶段:试点发展下的临港企业自主建设(1980 1986年)㊁政企分离中的地方产业基建铺开(1986 1996年)㊁资源短缺下的政府双重角色强化(1996 2010年)和存量优化中的填海多元利益考量(2010 2020年)㊂最终填海总面积达91.68k m 2,自然岸线保有率下降49.92%,且持续多年的填海对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㊂基于此,文章指出政府作为利益导向政策主体对其自身及企业和公众关于填海的行为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推动了填海发展符合城市社会整体利益㊂最后,以深圳填海空间演变过程为鉴,其他沿海城市的空间发展应关注历史填海项目的生态修复与利益补偿和新增填海项目的经济与生态利益权衡㊂关键词:填海空间;空间演变;利益导向;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P 748;T U 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4)01-0067-12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R e c l a m a t i o nS pa c e a n dB e n e f i t -o r i e n t e d M e c h a n i s mo f S h e n z h e n f r o m1980t o 2020L IY u n 1,L I U H o n g k u n 1,F A N Y a t i n g 1,Z H E N G H a o qi n 1,C H E NZ e l i n 2(1.S c h o o l 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U r b a nP l a n n i n g ,S h e n z h e nU n i v e r s i t y,S h e n z h e n 518060,C h i n a ;2.W a t e rA u t h o r -i t y o f S h e n z h e n M u n i c i p a l i t y,S h e n z h e n518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R e c l a m a t i o n s p a c e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c o n n e c t i n g l a n d a n d s e a ,i s a k e yl i n k i n l a n d -s e ac o o r d i n a t i o n .T a k i n g S h e n z h e na sa ne x a m p l e ,b y c o m b i n g t h e L a n d s a tr e m o t es e n s i n gi m a g e d a t a f r o m1980t o 2020,a n a l y z i n g t h e s c a l e o f r e c l a m a t i o n a n d t h e c h a n ge of c o a s t l i n e a n d i n t e r p r e t i ng th eb a c k g r o u n d ,i t i sf o u n dt h a tt h er e c l a m a t i o n h i s t o r y i n S h e n z h e n h a s g o n e t h r o u g h f o u rs t a g e s :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b y h a r b o re n t e r p r i s e su n d e r p i l o td e v e l o pm e n t (1980 1986),e x p a n s i o no f l o c a l i n d u s t r i a l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 e s e pa r a t i o no f g o v e r n m e n t a n d6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e n t e r p r i s e(1986 1996),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o ft h ed u a lr o l eo f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u n d e rr e s o u r c e s h o r t a g e(1996 2010),a n d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m u l t i p l eb e n e f i t s i n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s t o c ks p a c e (2010 2020).T h e t o t a l r e c l a m a t i o n a r e a r e a c h e s91.68k m2,t h e r e t e n t i o n r a t e o f n a t u r a l c o a s t-l i n e h a s d e c r e a s e db y49.92%,a n d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y e a r s o f r e c l a m a t i o nh a v eh a d an e g a t i v e i m-p a c t o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o f t h e c o a s t a l z o n e.O n t h i sb a s i s,t h i s p a p e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a s t h eb e n e f i t-o r i e n t e d p o l i c y s u b j e c t,h a sh a da ni m p o r t a n t i m p a c to ni t so w n, c o r p o r a t ea n d p u b l i cb e h a v i o ro nr e c l a m a t i o n.F i n a l l y,b a s e do n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g a i n e df r o m S h e n z h e n,t h e s p a t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o t h e r c o a s t a l c i t i e s s h o u l d f o c u s o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t o r a-t i o na n db e n e f i t c o m p e n s a t i o no f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c l a m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s a n do n t h e t r a d e-o f f b e t w e e ne-c o n o m i c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b e n e f i t s o f n e wr e c l a m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s.K e y w o r d s:R e c l a m a t i o n s p a c e,S p a t i a l e v o l u t i o n,B e n e f i t-o r i e n t e d,D r i v i n g m e c h a n i s m0引言改革开放后,填海成为应对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空间供给方式㊂人地矛盾尖锐化趋势下,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大海,沿岸兴修各类海岸工程,掀起了围填海的热潮[1]㊂潜在的巨大利润㊁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土地需求以及不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发了中国大规模填海造地[2]㊂而填海造地不仅会改变水文动力㊁加剧海洋污染,还会损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 十四五 规划指出 坚持陆海统筹㊁人海和谐㊁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㊁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的重要战略部署㊂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陆海统筹相关研究成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工作,而填海空间涉及海域管理与土地管理的交叉与衔接,是陆海统筹管理的重要区域㊂包括空间分类㊁用途调查㊁边界完善等在内的填海空间 家底摸清 工作是实现陆海统筹的重要手段[4-5]㊂从海洋到陆地的转换是对填海空间的基本认识,但相关学者也强调了获取新用途的目的性和人类意识的驱使性[6-8]㊂近年来,诸多学者利用遥感数据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填海规模或海岸线变化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填海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㊂在宏观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是南海周边范围内典型的历经大规模填海的河口三角洲地区[9], 1973 2015年,该地区海域的岸线总长度由240.09k m增长至403.05k m,围填海总面积增加了27286.68h m2[10]㊂综合其他学者对美国坦帕湾㊁新加坡和中国沿海的填海演变分析发现,影响填海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和土地收入[11-13]㊂在城市层面,D h r i t i r a j[14]等对16座国际滨海城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填海面积和增长率进行计算,发现上海㊁深圳和天津的两项指标远超其他13座城市,并认为人口增长㊁经济发展㊁机构行动和文化干预是填海的潜在驱动力㊂于海波等[15]基于填海速率将深圳填海进程分为起始㊁快速㊁增速以及理性4个阶段,认为区位㊁政策㊁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因素是填海的主要驱动因素㊂M e e等[16]认为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去解释中国香港长期填海背后政府㊁私营部门和当地社区的不平衡权力关系㊂既往研究较少提出完整的填海驱动机制,仅罗列各类影响因素而没有总结这些因素形成的综合机制和作用方式㊂中国香港填海历史启示我们:填海背后不同团体的现实利益考量存在差异㊂因此,基于填海空间演变特征,在认识填海相关利益主体的基础上建构驱动机制㊁挖掘各主体的行为观念变化对解释填海演变有重要意义㊂同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先驱城市,40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就是不断亲海㊁向海的过程,并且于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规划㊁国土和海洋管理三合一的陆海统筹体制机制平台[17]㊂本研究以深圳为例进行填海空间演变和驱动机制分析可为其他沿海城市,尤其是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目标定位城市的陆海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㊂第1期李云,等:深圳市1980 2020年填海空间演变及利益导向机制分析691 研究前提1.1 研究区域概况深圳市位于珠江口东岸,陆域面积1997.47k m2,海域面积1145k m 2㊂东部海域包括大亚湾和大鹏湾,西部海域包括深圳湾及珠江口㊂通过将深圳市2020年海岸线与1980年海岸线进行叠加筛选出中间地带,得到本次研究范围,即40年间深圳市域填海空间㊂围海形成的一定水域空间㊁明显未填海空间㊁围海滩涂以及围海养殖区域未纳入填海空间㊂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2.1 填海空间识别与统计本研究选择1980 2020年深圳市域范围的L a n d s a t 卫星影像作为基本遥感数据源㊂首先从美国地质勘探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获取包含L a n d s a t -3(M S S )㊁L a n d s a t -4(M S S ㊁T M )㊁L a n d s a t -5(M S S ㊁T M )㊁L a n d s a t -7(E T M +)和L a n d s a t -8(O L I ㊁T I R S )在内的深圳市卫星影像;再依次通过E N V I 软件进行波段合成㊁E R D A SI m a g i n e 软件进行影像拼接和E N V I 软件进行阈值法区分陆地与水体后得到历年影像数据;最后在地理信息系统(A r c G I S )中对影像进一步处理得到历年填海空间分布情况,并利用计算几何统计历年的填海规模和海岸线长度㊂此外,对深圳市历版总体规划的用地数据进行地理处理,作为填海功能识别的辅助数据㊂1.2.2 填海发展结果评价填海发展结果评价目的在于基于陆海统筹的原则补充说明空间利用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次评价的落脚点在于填海后海岸带生态安全状态评价㊂既往学者多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 r e s s u r e -S t a t e -R e s po n s e ,P S R )模型来评价海岸带的健康度[18]或安全性[19],以 压力 揭示人类活动给海岸带造成的负荷㊁以 状态 表征海岸带自身的环境状况㊁以 响应 反映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㊂受数据限制,同时考虑到评价目的单一性和直接性,本研究的生态安全状态评价更多地聚焦在P S R 模型中的状态层面考察海岸带自身的组成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安全状况㊂结合相关学者的指标拟定,从生态空间完整性㊁系统性㊁连通性出发,选择用海类型㊁空间资源㊁生境结构㊁环境质量四大维度,采用熵值法结合层次分析法来评估海岸带生态安全状态,各影响指标复合权重如表1所示㊂相关岸段划分㊁海域现状及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源自政府公报和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㊂最终经分级赋值后,生态安全状态计算结果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为好㊁中㊁差3类㊂表1 海岸带生态安全状态评价各指标复合权重T a b l e 1 C o m p o s i t ew e i g h t s o f v a r i o u s i n d i c a t o r s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s t a t u s o f c o a s t a l z o n e 生态安全状态层次基本指标指标解读指标类型指标复合权重用海类型用海功能用海功能污染性越大对生态安全的威胁越大负向指标0.4980空间资源自然岸线完整性自然岸线保有率越高生态基础越好正向指标0.0930重要保护价值生态保护区分布越广和重要保护对象越多,保护价值越高正向指标0.1094水深岸线水深越深,资源开发潜力越大正向指标0.0694生境结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群落结构越丰富正向指标0.0386景观类型自然景观越多,生态价值越高正向指标0.0990环境质量海水水质以海域水源中污染因子浓度表征水质,水质越高,水环境质量越好正向指标0.0496沉积物质量海域沉积物种类越多,含量越高,水环境质量越差负向指标0.04301.3 相关理论基础与机制解析框架利益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为满足不同利益主体复杂关系的需要和对稀缺资源的占有,而进行利益关系协调㊁实现利益平衡的过程[20]㊂利益导向指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和规章条例的约束,使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的行为与观念既符合自身利益,又符合社会的总体利益,从而实现最大的利益和价值[21]㊂填海相关的利益主70 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体包括政府㊁企业和公众㊂受利益导向的影响,各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填海应符合城市的总体利益,如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㊂填海空间的特殊性在于其一旦形成便涉及大量公共物品的供给,道桥㊁港口㊁码头等是最基础的准公共物品㊂而提供公共物品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22]㊂此外,既往城市空间演变研究中的制度学派肯定了国家政策及制度体系在推动城市空间演变方面的重要作用,诸如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㊁土地市场发育和地方财政分权等都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对中国城市扩张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23]㊂结合利益导向的定义㊁填海空间的特性以及制度学派的观点,本研究提出,驱动填海空间演变的真正机制是利益导向机制,即政府作为利益导向的政策主体,按照空间发展需求,利用经济政策㊁城市规划和海洋管理等各种手段,引导自身和其他主体发生行为和观念的变化,使填海发展符合城市社会的总体利益(图1)㊂图1 填海空间演变机制解析框架F i g .1 A n a l y s i s f r a m e f o r t h e e v o l u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r e c l a m a t i o n s pa c e 2 深圳市填海历程与特征特区发展40年历程中,始终存在着 缺地 这条主线[24]㊂40年间,深圳共有91.68k m 2的土地由填海而来㊂根据填海空间变化趋势与发展背景可将填海演变分为4个阶段进行研究(表2):试点发展下的临港企业自主建设(1980 1986年)㊁政企分离中的地方产业基建铺开(1986 1996年)㊁资源短缺下的政府双重角色强化(1996 2010年)和存量优化中的填海多元利益考量(2010 2020年)㊂总体与各阶段填海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㊂表2 深圳市填海历程梳理T a b l e 2 S u m m a r y of t h e r e c l a m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S h e n z h e n 填海阶段发展背景新增填海面积/k m2填海速率/(k m 2㊃a-1)试点发展下的临港企业自主建设(1980 1986年)特区成立;出口加工2.270.32政企分离中的地方产业基建铺开(1986 1996年)转变政府职能;土地改革;城市化加速23.912.40资源短缺下的政府双重角色强化(1996 2010年) 四个 难以为继;产业升级与市场建设;区域协调与深港合作52.273.73存量优化中的填海多元利益考量(2010 2020年)存量时代与存量规划;生态文明与经济创新发展13.231.32第1期李云,等:深圳市1980 2020年填海空间演变及利益导向机制分析71图2 深圳市填海变化趋势F i g.2 T r e n do f r e c l a m a t i o ne v o l u t i o no f S h e n z h e n 2.1 1980 1986年:试点发展下的临港企业自主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在各项试点优惠政策下,深圳由 出口特区 转向 经济特区 ㊂局部涉海建设活动主要是港口和出口工业园区建设,因此填海需求小㊁总量小㊁散点化是起步填海阶段的整体特征㊂1979年年底‘关于经营蛇口工业区的内部协议“的签订赋予了临港企业自主经营建设的权力,这之后填海空间在西部半岛临港一带割据化生长㊂此段新增填海面积为2.27k m 2,平均填海速率为0.32k m 2/a ,少量涌现的填海空间散点化分布在西部㊁东部远离城市中心的片区,功能上以工业㊁仓储㊁对外交通为主导㊂西部港口和工业园区填海建设成为深圳填海活动的开端,并直接导致一部分自然曲折型岸线演变为几何延伸型岸线㊂2.2 1986 1996年:政企分离中的地方产业基建铺开此前的企业自主建设难以解决其职能繁重㊁空间视野局限和发展资金受限等问题㊂后随着 转变政府职能 的提出,政企逐渐分开,蛇口工业区的多项职能逐步移交给深圳市政府,政府也能更好地加强宏观调控与公共物品供给㊂1986年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 2000)“确定与1987年的土地改革为20世纪90年代深圳步入快速城市化奠定了基础㊂政府推动着填海落实低效工业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填海以加速化㊁外拓化㊁连片化为整体特征㊂此阶段新增填海面积为23.91k m 2,平均填海速率为2.40k m 2/a ,是起步阶段速率的7.5倍㊂填海空间增长集中在西部以及中部片区,且不是单一地聚焦港口和工业物流园区,而是为配合 以工业为主导㊁多功能㊁产业结构合理㊁科学技术先进㊁高度文明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 的城市定位以及 带状多中心组团 的规划结构,积极往其他方向拓展保税区㊁口岸㊁综合交通枢纽等㊂因此,虽然填海功能仍然以工业㊁仓储和对外交通为主,但空间上出现了连片㊁圈层和带状扩张的模式,且人工建设使得海岸线几何延伸和不规则化程度加强㊂2.3 1996 2010年:资源短缺下的政府双重角色强化自香港㊁澳门回归祖国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 O )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人地矛盾凸显,沿海城市也掀起了填海热潮㊂2005年深圳提出的4个难以为继 中 土地空间难以为继 位列首位㊂在此状况下,政府作为土地管理主体和发展战略决策主体的双重角色得到进一步强化,即政府通过填海获得更多土地收入,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和规划制定来维护填海的正当性㊂深圳在延续上阶段填海项目的同时又提出了一批港口㊁对外交通设施㊁科技园区㊁物流园区㊁口岸等新增及扩建的填海项目,并以急剧化㊁全域化㊁闲置化为填海整体特征㊂此72 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段新增填海面积为52.27k m 2,平均填海速率为3.73k m 2/a ,是上一阶段速率的1.55倍㊂东西各个填海片区均在扩张,尤其是西部半岛两侧在镶嵌式调整的基础上呈圈层和带状扩张以塑造西部深港发展轴和城市新中心㊂填海主导功能与上一阶段相似,但居住㊁商业㊁生态等辅助功能少量增加㊂此外,已填海未建设用地较上一阶段增加了24.52k m 2,约1.72倍㊂用地闲置反映了填海开发过程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功能定位出现滞后㊂大量填海建设也导致自然岸线逐渐减少,人工岸线成为主导㊂2.4 2010 2020年:存量优化中的填海多元利益考量2010年起,深圳城市规划工作开始由增量空间建设向存量空间优化转变㊂伴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各类填海利益主体出现自我反思倾向,基于陆海生态保护㊁市民亲海宜居㊁企业创新发展的利益诉求被放大,填海也进入了慢增长㊁理性化㊁集约化的阶段㊂其间新增填海面积为13.23k m 2,平均填海速率下降至1.32k m 2/a ㊂在国家对围填海的严格控制下,填海空间聚焦于对已填海区的修整,并在这一类地区通过散点式或单方向圈层扩张来完善填海项目,因此海岸线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㊂在高新产业向海集聚的趋势下,填海功能在继承上一阶段主导功能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金融商务办公㊁新型产业等功能,并配套公园绿地,消化了部分上一阶段滞留的已填海未建设用地,同时也促进了填海空间绿色化利用㊂2.5 小结与评价:填海发展对海岸带生态的影响40年间,深圳填海开发集中在西部,并在中间两个阶段集中实现了海岸线外拓㊂从海岸线长度和类型的梳理结果来看(表3),西部海域的海岸线长度增幅达44.93%,约是东部的3.55倍,西部海域及海岸带更深入地融入了城市核心地带的发展㊂为揭示人类活动对岸线风貌的改变,本文按照相关学者的岸线类型划分原则[25]对自然岸线进行人工识别和统计,发现自然岸线保有率下降了49.92%,尤其是历经前3个阶段下降了48.23%,表明海岸带的自然基底在政策忽视与立法缺位之下发生了较高程度的退化㊂表3 深圳市海岸线长度和类型变化T a b l e 3 C h a n g e s i n t h e l e n g t ha n d t y pe s of c o a s t l i n e o f S h e n z h e n年份海岸线长度/k m总长西部海域东部海域自然岸线人工岸线自然岸线保有率/%1980221.4990.85130.64209.3612.1394.521986228.9496.78132.16178.7750.1778.081996264.25121.77142.48143.07121.1754.142010270.38126.94143.44125.16145.2246.292020278.87131.67147.20124.36154.5144.60为进一步评价填海发展对所在海岸带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将填海空间与海岸带生态安全状态进行叠加分析㊂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图3),39个岸段中有23个发生了填海活动,而这些岸段均属于生态安全状态中等或较差两类,占总岸段数的58.97%;同时说明,累计40年的填海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海岸带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无法承担持续的损耗,从而导致海岸带生态安全状态表现不佳㊂图3 填海空间与海岸带生态安全状态叠加分析结果F i g .3 O v e r l a p p i n g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o f r e c l a m a t i o n s p a c e a n d c o a s t a l z o n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c u r i t y st a t u s第1期李云,等:深圳市1980 2020年填海空间演变及利益导向机制分析733 深圳填海空间演变驱动机制利益导向机制政府作为利益导向的政策主体,主要通过经济政策㊁城市规划和海洋管理等手段推动填海从对空间经济利益迫切追求转向兼顾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图4)㊂在此之下,企业和公众相应的行为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共同帮助填海实现了理性发展,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趋势下的城市整体利益㊂图4 填海空间演变利益导向机制F i g .4 B e n e f i t o r i e n t e dm e c h a n i s mf o r 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 r e c l a m a t i o n s pa c e 3.1 政府:从经济利益谋求走向生态利益考量3.1.1 经济政策引导填海发展经济政策是填海发展最原始和直接的驱动因素㊂特区成立初期形成了凭借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发展加工贸易㊁农业出口的外向经济发展政策[26]㊂随后出台的加工区政策㊁ 三来一补 政策带动了深圳西部半岛工业㊁港口填海项目的发展(图5)㊂而1986年起,在面临财政货币双紧缩下,深圳通过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方案“㊁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和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外贸发展扩大出口的若干措施“,以土地财政㊁外资利用㊁出口创汇作为支持特区建设的重要经济手段(图6)㊂随后为加速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设置的保税区㊁科技园区和自贸区政策等进一步为填海供给提供了正向动力,使城市在不断继承完善产业填海项目的同时也确定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填海项目㊂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后,政府意识到粗放式追求经济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从而转向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合理引导,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少量新增填海空间服务于自贸区㊁大湾区重要项目,并促进已填海空间落实创新和绿色功能㊂图5 1979 1982年蛇口工业区填海建设开工F i g.5 1979-1982R e c l a m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S h e k o u i n d u s t r i a l z o n e74 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图6 1986 2010年累计填海面积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㊁成交土地出让金和出口总额变化趋势F i g .6 T r e n d s i na c c u m u l a t e d r e c l a m a t i o na r e a ,t o t a lA c t u a lU t i l i z e dF o r e i gn I n v e s t m e n t ,l a n d t r a n s f e r f e e s ,a n dT o t a l E x po r t s f r o m1986t o 2010注:(数据来源:深圳历年年鉴㊁前瞻网)所有数据均已归一化,个别缺失值已通过线性插值完成补充㊂3.1.2 城市规划指引填海空间城市规划作为重要公共政策,通过确定建设用地范围㊁布局和功能来对填海进行一定规划㊂对深圳填海具有重要指引意义的4次总体规划分别是1982版‘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 2000)“‘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 2010)“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 2020)“(以下分别简称‘82版总规“‘86版总规“‘96版总规“和‘10版总规“)㊂通过历版规划的对比发现(表4),在填海空间规划布局层面,4版总规呈现了 由西及东 最终走向 东西统筹 的特点,说明填海空间规划布局最初深受我国香港的外溢作用影响,到后期才体现出更多的深圳 自我意识 的觉醒,如城市内部宜居品质的考虑;在功能规划层面,对外交通布局始终是特区空间顶层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从扩建到完善,总规的填海空间布局帮助了大型对外交通用地实现内联腹地,外联重洋 特别是‘86版总规“为应对城市发展速度超出预测,对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弹性预留,标志着深圳大规模填海建设的开端[27]㊂而作为发展备用地的西部填海空间初步展现了政府对城市新区的战略构想;在规划意义层面,最突出的是在后期‘10版总规“中陆海统筹的理念初显,形成了东西海域发展定位-岸线分段指引-重点项目落实-空间发展时序的点线面结合填海时空发展指引框架;并在第130条规定 规划期内,除西部滨海岸线可按拟定计划开展适当的填海工程外,其它滨海岸线地区原则上不得进行大规模填海造地活动 ㊂由此,城市规划摆脱了单一的 向海思维 ,开启了陆海共治和生态与发展共谋㊂表4 深圳市历版总体规划对填海空间的指引T a b l e 4 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r e c l a m a t i o n s pa c e i nv a r i o u s e d i t i o n s o f S h e n z h e n M a s t e rP l a n 历版总体规划重点填海空间规划布局填海类型重点填海空间功能规划规划对于陆海发展的意义‘82版总规“西部半岛南端工业区试点型工业(加工制造)对外交通(港口㊁机场)确立特区建立初期向海空间利用重点‘86版总规“西部港区㊁机场选址区及前海片区㊁深圳湾片区㊁东部港区扩建型对外交通(港口㊁机场)发展备用标志着深圳大规模填海建设的开端,对接区域结构,展现了政府对城市新区的战略构想‘96版总规“西部港区及前海片区㊁深圳湾片区㊁东部港区扩建型工业(高科技)对外交通(港口㊁机场)游乐设施在资源短缺的 瓶颈 状态下挖掘空间供给潜能‘10版总规“西部前海片区㊁深圳湾片区㊁东部坝光片区调整完善型对外交通(港口㊁机场)口岸设施发展备用居住㊁商业及绿地陆海统筹的理念初显,对控制填海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第1期李云,等:深圳市1980 2020年填海空间演变及利益导向机制分析753.1.3 海洋管理约束填海行为政府进行海洋管理主要包括编制海洋空间规划和制定或执行相关海洋法律㊁法规或条例等㊂我国海洋立法具有滞后性,200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施行,而海洋基本法仍在研究当中㊂由于法律在地方传导滞后,以及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部分利益主体的寻租行为,前3个阶段的填海未真正受到约束㊂2018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严控新增填海项目和严格审批程序限制围填海活动,并取消围填海地方年度计划指标,此举标志着填海开始受到全面约束㊂在生态利益大局之下,深圳在2018年发布的‘深圳市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 2035)“中对能源和生物医药填海项目提出了围填海严格管制;在2019年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 除国家批准建设的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㊂3.2 政府作为利益导向的政策主体对企业和公众的影响3.2.1 企业:从规模扩张走向生态集聚企业作为填海的第二利益主体,其直观需求是获得土地进行生产进而获得经济利益㊂而早期工业企业为追求效用最大和规模效应而快速扩张,滨海产业生态碎片化特征明显㊂在1993年深圳停止登记 三来一补 企业之前,相关企业为便于联系我国香港㊁减少运费成本,大多选址于特区腹地内交通便利的地区㊂这些企业自主性强且用地低效,因而规模扩张较为明显㊂以西部半岛的蛇口工业区为例,在特区成立初期是由招商局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发,而在其成立第三年(1981年)便向深圳市提出发展空间不足㊁希望增加用地[28]㊂而后在长达40年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演进下,低端产业向关外迁移,高新绿色产业向滨海集聚,深圳滨海产业集聚化程度加强㊂如孔祥勤等[29]对2015 2020年的海洋产业集中化程度进行测定,发现集中度指数均大于0.5且最小值超过了0.765,表明填海发展到后期,深圳海洋产业实现了较高水平的集群分布,政府的政策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㊂3.2.2 公众:从跟随式参与走向批判思考特区成立初期,公众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体现在积极投入生产㊂在早期开山填海和工业生产中,公众表现出积极的劳动热情㊂而在利益导向下,公众逐渐开始对填海的行为开始反思,并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呼吁对填海造成的生态负面影响给予关注㊂例如,在2014年深圳新闻网关于中石油深圳液化天然气(L N G )应急调峰站项目的公众调查中,83.38%的网友持反对态度㊂公众的利益观转变为填海带来了舆论压力,间接帮助了填海走向理性回归[30]㊂4 总结与展望4.1 结论与建议1980 2020年,深圳市填海总面积91.68k m 2,海域整体开发强度呈西强东弱㊂填海行为直接引起海岸线发生变化,使得自然岸线保有率下降49.92%,且西部海域基本开发为人工岸线㊂填海空间演变受利益导向机制驱动,其中,政府作为政策主体,通过包括经济政策㊁城市规划和海洋管理等途径,引导政府自身㊁企业及公众理性对待填海,使得填海从落实空间经济发展目标转向更全面的统筹发展与保护㊂后阶段政府的政策调整体现出对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对生态宜居的追求,并促进了企业的生态集聚和扩大了公众参与㊂以深圳为鉴,其他沿海城市填海空间发展应当注重以下两点㊂(1)历史填海项目应积极展开生态修复与利益补偿㊂对于已批已填㊁已填未批和已填未建的历史填海项目,应积极综合采取生态恢复㊁集约利用㊁污染防治㊁景观提升等多种可持续措施以解决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㊁修复填海建设带来的生态损失,同时拆除不达标的填海项目㊂更重要的构建海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按照 谁受益,谁补偿 的原则,综合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要求已通过填海获得经济利益的主体付费,并补偿于生态利益受损主体㊂(2)新增填海项目需审慎权衡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㊂‘通知“发布后,重要的新增填海项目仍可报。
广东南澳岛土地资源特点及可持续利用策略
杨木壮;曲林静;宋榕潮
【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9)001
【摘要】广东海岛众多,海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根据实地考察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南澳岛土地资源特点、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海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杨木壮;曲林静;宋榕潮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广东,广州,5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4
【相关文献】
1.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J], 杨星;蔡彦;郭璐
2.广东新兴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J], 傅洪勋;秦培枝;谢继红;高云华;陈飞香;胡月明
3.陇东地区土地资源特点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J], 匡晖
4.浅谈毕节试验区土地资源特点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J], 龚良军;刘保英
5.陇东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特点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J], 张希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30年南海周边国家海岸线时空变化研究近30年南海周边国家海岸线时空变化研究南海是中国周边的重要海域,也是多个国家的重要战略领域。
近三十年来,南海周边国家的海岸线经历了显著的时空变化。
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南海沿岸国家的海洋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以及安全战略。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海周边国家海岸线时空变化的研究,展示近三十年来南海周边地区的重要发展和变化。
首先,我们将研究南海周边国家的海岸线前沿线的变化情况。
近三十年来,许多南海周边国家都建设了一系列人工岛屿,扩建了港口和码头,增加了海岸线的长度。
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尤其是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填海造陆工程,使得中国的南海海岸线大幅增加。
其他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等也进行了类似的填海造陆工程。
这些填海造陆工程带来了南海海域的争议,但同时也改变了南海周边国家的海岸线。
其次,我们将研究南海岛屿的变化情况。
近三十年来,南海周边国家的一些岛屿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一些小岛因为海洋侵蚀而逐渐消失,甚至完全消失在海洋中。
另一些岛屿则因为填海造陆工程的进行而增加。
这些岛屿的变化反映了南海周边国家的土地利用态势和政策转变。
此外,一些未被主张主权的岛屿也成为南海周边国家争夺的焦点。
这些变化对于南海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南海周边国家的海岸线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填海造陆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南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
填海后形成的新陆地可能会引入外来物种,扰乱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填海地区的沉积物和化学物质可能会对周边水域的水质产生影响。
另外,填海项目也可能破坏珊瑚和海草床等生态系统。
因此,南海周边国家在填海造陆工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并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
最后,我们将研究南海周边国家的海岸线变化对南海地区的安全战略产生的影响。
填海造陆工程使得南海周边国家可以在南海部署更多的军事设施。
这些设施可能会扩大南海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并对周边国家构成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