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完整会计分录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14.20 KB
- 文档页数:3
出口退税会计分录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对出口商品实行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即对出口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已经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按照国家规定的退税率予以退还。
出口退税会计分录是企业在进行出口退税操作时,需要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的会计处理。
以下是出口退税会计分录的一般流程:
1. 出口销售收入的确认
当企业完成出口销售时,需要确认出口销售收入。
会计分录如下: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计算应退税额
根据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和出口销售额,计算出应退税额。
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出口退税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3. 收到出口退税款
当企业实际收到出口退税款项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出口退税款
4. 出口商品成本的结转
在出口商品销售后,需要将出口商品的成本从库存商品科目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会计分录如下: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5. 出口商品的税金转出
出口商品在销售时,需要将进项税额转出,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6. 期末结转
在会计期末,需要将应交税费科目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中。
会计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以上是出口退税会计分录的基本流程,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企业还需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及时申报出口退税,确保税收优惠政策的顺利实施。
出口退(免)税计算解析与会计分录(附8个案例)案例一某工业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兼营内销和外销,征税率16%,出口退税率为13%,2019年2月上期期末留抵税额20万,国内采购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100万元,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16万元;内销货物不含税价80万元,外销货物销售额120万元(不考虑汇兑损益)。
计算应退税额。
解析: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39号)第五条规定,增值税免抵退税计算为: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适用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3、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当期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4、当期应纳税额<0时,且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一当期应退税额5、当期应纳税额<0时,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结转下期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应退税额6、当期应纳税额>0时,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计算过程:1、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16%-13%)=3.6(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 36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360002、当期应纳税额=12.8-(16 -3.6)-20=-19.6(万元)3、当期免抵退税额=120×13%=15.6(万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9.6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15.6万元4、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15.6(万元)借:应收出口退税款(增值税)156000贷: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560005、当期免抵税额=06、结转下期抵扣的进项税额=19.6-15.6=4(万元)案例二某生产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2019年5月份外购货物260000元验收入库,出口离岸价为300000元人民币。
举例说明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及账务处理出口货物退(免,Export Rebates)税,简称出口退税,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
出口货物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口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增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的创汇。
下文针对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的计算及账务处理举例说明一、计算方法(一)当期应纳税额的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二)免抵退税额的计算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三)当期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的计算1、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定。
(四)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计算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二、分录架构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销售额FOB×征退税率-不予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应退税额:借: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应退税额)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应退税额)免抵税额: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免抵额)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免抵额)收到退税款借:银行存款货: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三、生产企业出口退税典型例题:例1:某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对自产货物经营出口销售及国内销售。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和出口退税会计分录借:应收出口退税或应收账款应收出口退税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3000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6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这要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下面的三级明细科目来确定借贷,属于借方科目的记借方,反之属于贷方科目的记贷方。
一、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下面的三级明细科目的借方科目:1.“进项税额”,记录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企业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支付的进项税额,用蓝字登记;退回所购货物应冲销的进项税额,用红字登记。
2.“已交税费”,核算企业当月缴纳本月增值税额。
3.“减免税款”,反映企业按规定减免的增值税款。
企业按规定直接减免的增值税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4.“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反映出口企业销售出口货物后,向税务机关办理免抵退税申报,按规定计算的应免抵税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
应免抵税额的计算确定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在取得国税机关《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后进行免抵和退税的会计处理。
即按批准数进行会计处理。
按《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批准的免抵税额。
借记本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
第二种是出口企业进行退税申报时,按退税申报数进行会计处理。
根据当期《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汇总申报表》的免抵税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
5.“转出未交增值税”,核算企业月终转出应缴未缴的增值税。
月末企业“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出现贷方余额时,根据余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科目。
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下面的三级明细科目的贷方科目:1.“销项税额”,记录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出口销售货物会计分录
出口销售货物会计分录是指在企业进行出口销售时,为记录该笔交易所产生的经济业务和财务影响,需要进行的会计分录操作。
一般来说,出口销售货物会计分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口销售收入: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出口销售收入。
2. 出口退税: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出口退税收入。
3. 贸易应付款:借:贸易应付款,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4. 运费、保险费等费用:借:运费、保险费等费用,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需要注意的是,出口销售货物会计分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存在汇率变动、关税等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同时,在进行出口销售货物会计分录操作时,也需要遵守相关税法和财务制度,确保记录的账务信息准确、完整和合法。
- 1 -。
外贸企业进货到出口退税会计分录第一篇:外贸企业进货到出口退税会计分录外贸企业进货到出口退税会计分录购进商品验收入库时:借:库存商品——库存出口商品 10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元贷:银行存款117000元出口报关销售时:借:应收外汇账款 1230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销售收入 123000元结转出口商品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000元贷:库存商品——库存出口商品 100000元申报出口退税时:应退增值税额=100000元×15%=15000(元);转出增值税额=100000*2%=2000(元);应退的增值税财务处理:借:应收出口退税 1500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5000元进项税额转出时:借:主营业务成本2000元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000元收到增值税退税款时:借:银行存款 15000元贷:应收出口退税15000元。
第二篇: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进货明细申报表附件1: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进货明细申报表企业代码:企业名称(章):纳税人识别号:所属期:年月申报批次金额单位:元至角分企业填表人:财务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制表日期:年月日第页填表说明:(一)表头填写规则:1.企业代码:出口企业在主管海关办理《自理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明书》取得的10位编号。
2.企业名称:出口企业名称的全称。
3.纳税人识别号:出口企业在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取得的编号。
4.所属期:按申报期年月填写,对跨的按上年12月份填写。
5.申报批次:所属年月的第几次申报,企业一个月的最大申报批次为99。
(二)表体项目填写规则:1.序号:填写四位流水号,从0001开始编排。
当序号大于9999时,可以填写A001,A002,……英文字母A加数字组合。
序号不允许出现断号、重号。
2.关联号:进货和出口数据唯一关联的标志。
建议编写规则:申报年月后4位+部门代码1位+申报批次2位+流水号3位。
案例: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的账务处理举例[例]某进出口公司2007年12月购进工艺品3000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贷款金额为57万元,进项税额9.69万元,用银行支票付款。
出口至美国,离岸价为2.5万美元(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工艺品退税率为13%,试计算该公司当月应退税额。
应退增值税税额=570 000x13%=74100(元)转出不退税增值税额=96900-74100=22800(元)按上例做会计分录如下。
购进货物尚未入库:借:在途物资 57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96900贷:银行存款 666900货物入库时:贷:主营业务收入—自营出口销售收入 (USD250000x7.8)1950000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570000贷:库存商品 570 000转出出口未退税差额:借:主营业务成本 228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22800计算出应收增值税退税款: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 741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74100收到增值税退税款时:借:银行存款 74100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 74100[例]某外贸公司2007年1月从某日用化妆品公司购进出口用化妆品1000箱,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为500万元,进项税额为85万元,贷款已用银行存款支付。
当月该批商品已全部出口,售价为每箱800美元(当日汇率为1美元=8元人民币),申请退税的单证齐全。
该化妆品的价款中已含消费税额150万元,增值税退税率为13%。
应退增值税税额=5000 000X13%=650000(元)转出不退税增值税额:850000—650000=200000(元)应退消费税税额:1500 000(元)按上例做会计分录如下。
购进货物尚未入库:借:在途物资 5000000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贷:银行存款 5850 000货物入库时:借:库存商品—库存出口商品 5000000贷:在途物资 5000000出口报关销售时:借:应收账款 (USD800000x 8)640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自营出口销售收入 6400000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自营出口销售成本 5000000贷:库存商品 5000000进项税额转出。
出口退税会计处理举例例题1:某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收购一批货物报关出口,收购货物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购货金额为100000元,增值税额为17000元,款项已银行存款支付。
该货物的退税率为13%,出口销售价格为15000美元(汇率1:8.30)。
会计分录为,( 1)采购货物时:借:库存商品 1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17000贷:银行存款 117000 (2)出口销售免税,货款折合人民币:借:银行存款 124500 (15000×8.30)贷:主营业务收入 124500(3) 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000贷:库存商品 100000(4)计算不予退还的进项税额:100000×(17%-13%)=4000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000 (5)应收出口退税:借:应收出口退税 13000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3000 (6)收到出口退税:借:银行存款 13000贷:应收出口退税 13000例2、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企业某月的经营业务如下:(1)购进原材料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300万元,货物验收入库。
(2)本月内销货物销售额为200万元,开具了增值税发票。
(3)本月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折合人民币300万元。
(4)上期末留抵税额10万元。
该企业货物适用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
答案:(1)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300(17%-13%)=12 (万元);(2)当期应纳税额=200×17%-(300×17%-12)-10=-15(万元);(3)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300×13%=39(万元)(4)因期末留抵税额(15万)小于当期免抵退税额39万元,故,当期退税额为15元。
当期免抵税额为=39-15=24(万元)会计处理:(1)购进原材料借:原材料300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51万贷:银行存款351万(2)内销货物借:银行存款234万贷:主营业务收入- 内销200万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销项) 34万(3)出口外销借:银行存款300万贷:主营业务收入-外销300万(4)不得抵扣的进项部分:借:主营业务成本12贷: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进项转出)12(5)允许抵顶的借: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4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4(6)应退税部分:借:应收补贴款-应收出口退税15贷:应交税金- 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15(7)收到退税时:借:银行存款15贷:应收补贴款-应收出口退税15例3.某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月业务如下:(1)购进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发票注明价款为400万元,已入库。
全省出口退税工作会议材料之九出口企业帐务处理辅导(仅供参考)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有关帐务处理按照《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出口企业出口的货物必须进行财务处理才能办理退税。
一、外贸企业涉及出口退税的主要明细帐外贸企业办理出口退税必须设置的明细帐有:库存出口商品帐、自营出口商品帐、应收(付)外汇帐款明细帐、应交税金(增值税)明细帐等:(1)库存出口商品帐:是核算企业盈亏情况的重要帐册,是按商品代码、商品品名、记载数量、金额等设置的明细帐。
以购进的出口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为做帐依据。
商品必须严格按照实际应付的全部款项扣除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税款,为该商品的进价成本。
在货物购进入库时,按照相应的会计分录,在出口商品库存帐各栏目逐栏记录。
2、自营出口销售帐:是核算出口销售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按制度规定向银行办理交单的口径为销售收入。
自营出口销售帐是按商品代码、商品品名、销售成本、销售收入、金额等设置的。
以出口企业开具的出口销售发票为做帐依据。
在货物报关出口后,必须及时做自营出口销售帐。
在自营出口销售帐的贷方反映收入部分,外币金额栏反映出口销售发票的外币金额,折美元金额栏反映美元金额数,人民币金额栏反映出口发票外币金额乘以当日外汇人民币牌价计算的销售收入,此销售收入与实际收汇后用结汇水单上的外汇人民币牌价计算的销售收入之差在“汇兑损益”科目反映,国外发生的运保费冲减自营出口销售收入。
自营出口销售帐的借方记出口货物的销售成本,进价栏反映不含税金额,费用栏为国内发生的出口费用,单独设“经营费用“科目的此栏目不反映。
余额部分借为亏损,贷为毛利。
3、应收(应付)外汇帐款明细帐:此明细帐是记载企业应收或应付国外客户的出口货款、进口货款、佣金等结算款项,以出口销售发票上所列的出口销售金额为做帐依据,按不同的会计科目反映,如自营出口、自营进口、代理出口、代理进口。
如果收汇、付汇商品种类较多的企业还可根据新合同号或发票号或客户再分设子目。
出口退税完整会计分录大全
目前,我国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
①、“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
②、“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③、“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搜索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税法上,对“免、抵、退”税办法有三步处理公式:
一是,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售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当期留抵税额;
二是,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
三是,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相应在会计账务处理上,实行“免、抵、退”政策的账务处理也相应有三种处理办法。
一、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
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二、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时,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
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三、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
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与处理可看出,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会计处理上将无法平衡。
举例:复兴公司是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对自产货物经营出口销售及国内销售。
该企业2010年1月份购进所需原材料等货物,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500万元,所有发票已经按规定期限在1月份进行了认证,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
万元。
内销产品取得销售额300万元(不含税),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2400万元。
假设2009年12月留抵税款10万元,增值税税率17%,出口产品退税率15%,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种情况,应纳税额为正数的情况。
1. 外购原辅材料、备件、能源等,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0
2. 产品外销时,免征本销售环节的销项税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3. 产品内销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0
4. 月末,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抵扣和退税的税额。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400×(17%-15%)=4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80000
5. 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51-(85+5-48)=9万元。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9000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90000
6.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90000
贷:银行存款90000
第二种情况,期末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140万元,其他不变,则1至4步分录同上,其余账务处理如下:
5.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140+5-2400×(17%-15%)〕=-46万元。
由于应纳税额小于零,说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46万元,不需作会计分录。
6. 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46=314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46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314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000
7. 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460000
贷:应收补贴款460000
第三种情况,期末留底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494万元,其他不变,则1至4步分录同上,其余步账务处理如下:
5.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494+5-2400×(17%-15%)〕=-400万元,不需作会计分录。
6. 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00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360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360=0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360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000
7. 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600000
贷:应收补贴款36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