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悲也。
《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毁 的名篇
黍离之悲
表示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
❖ 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 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 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 何人哉。”
❖ 《毛诗序》云:“《黍离》,闵宗周(西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 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 情景交融,用清角悲吟来衬托空城荒芜寂寥。角声把寒意散 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 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 “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 交错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空城”里, 同时化景物为情思,来突出“黍离之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总结:
❖ 上阕写眼前实景,写出了 扬州战后的萧条景象。
❖ 作者怀念故国,冤仇战争 的爱国之情从中自然显露 出来。
❖ 下阙伤今怀古,以杜牧当 年扬州诗之胜况,反衬现 在扬州之冷清萧条。令人 产生“物是人非”的怅惘 之情。
主要内容及鉴赏要点
往日:名都、佳处 条 劫
对比
春风十里
扬
今日: 清角吹寒
正面渲染
苍凉中流露羁縻悲壮、豪迈 幽寂悲凉、婉约
手法 用典
今昔对照、 虚实结合 、 融情于景 、 以动衬静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更丰厚。有力地 ——《遣怀》 表达了作者对扬
州昔盛今衰的感 二十四桥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伤。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 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 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作者这里 如泣如诉,满怀凄凉的情感,二十四桥仍旧, 但桥头没有了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 映在河心。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