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积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渤南洼陷浊积岩储层物性分析摘要:本文对渤南洼陷沙三段浊积岩的碎屑成分、结构和填隙物等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储集物性特征,研究了浊积岩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浊积岩储层物性随着岩石的成分、结构成熟度的变好而变好,而岩屑、填隙物含量的增加会使储集物性变差。
关键词:渤南洼陷浊积岩储层物性渤南洼陷位于济阳坳陷北部的沾化凹陷内,该洼陷内发育丰富的浊积岩油气藏。
笔者选取渤南洼陷沙三段为研究主体,分析了浊积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一、储集物性特征本区浊积岩发育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类储集空间,其中以次生孔隙为主。
次生孔隙的类型可分为粒间孔、粒内孔和裂缝等。
该区浊积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度的变化范围在2.3-40.1%之间,平均值为17.065%;渗透率的变化范围较大,在0.011-4067.261×10-3um2之间,平均值为102.17×10-3um2。
二、岩石学特征对储集物性的影响1.碎屑成分对物性的影响石英、长石、岩屑是该区主要的碎屑成分,三者影响着储层物性的好坏[1-3]。
石英含量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性(图1),此关系说明,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对储层物性存在正面的影响,其原因是石英颗粒为刚性颗粒,抗压性较强,不易受压变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孔隙[3,4]。
长石与储层物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图1),说明长石的含量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小。
岩屑的含量与孔隙度之间呈负相关(图1),因为该区的岩屑类型主要是变质岩,抗压性较差,且岩屑含量普遍较高,因此随着岩屑含量的增加,压实作用对孔隙结构的改造作用增强,使孔喉变小,导致储层物性变差[4]。
2.岩石组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本节主要分析岩石组构的要素分选系数、粒度中值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分选系数对储层物性起消极作用(图1),分选系数变小,物性有变化的趋势,说明粒度越均匀,颗粒之间的孔隙越大,孔隙度越高,渗透率越好。
反之,分选系数越大,孔隙度和渗透率越差。
[2017年整理]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油气藏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烃源岩:烃源岩是油气藏的主要来源,其有机质含量和类型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通常,腐泥型有机质在湖泊和海洋的沼泽和沼泽地中最为丰富,而腐植型有机质则主要存在于陆地森林和沼泽中。
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类型和丰度有很大差异。
2.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油气生成和聚集的重要因素。
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有机质可以转化为油气。
通常,深层地质环境下的温度和压力较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聚集。
3.储层和盖层:储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而盖层则可以保护油气不被蒸发和流失。
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度和渗透性等特征对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重要影响。
盖层的岩石类型和厚度则可以阻止油气向地表扩散,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4.时间:油气藏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时间,通常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质需要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和地质作用,才能形成油气。
因此,时间的积累也是形成油气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5.构造和地层:构造和地层也是影响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地质历史上,许多油气藏的形成都与板块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地质作用有关。
同时,地层的沉积和层序也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6.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如地下水的流动、水交替强度等也深刻影响着油气藏的形成。
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对油气藏造成破坏。
7.地球化学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如氧化还原环境、pH值、Eh值等也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还原环境下,有机质更易分解并生成油气;而在氧化环境下,有机质更可能被氧化破坏。
8.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生物标志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的某些化合物,如胆固醇、叶绿素等,它们可以用来推断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同位素则可以用来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演化历史。
利津地区浊积岩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作者:房亮姜瑞波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2期[摘要]通过对利津地区沙三下-沙四段浊积岩扇体的岩心、测井、录井资料分析,认为该区浊积扇主要以滑塌浊积扇为主,该类浊积扇的成藏主要受到扇体的成因类型、相带、扇体埋深及构造活动等因素的控制。
同时总结该区浊积岩的油气富集规律,指出该区压力系数大于1.2,储层孔隙度大于5%的油层可获得工业油流。
[关键词]利津地区;砂砾岩体;油气成藏;浊积扇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1.地质概况利津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勘探面积约800km2。
由于构造位置上北接陈家庄凸起,沙河街沉积时期,拥有充足的沉积物源;而其南部紧邻东营凹陷最大的生油洼陷—利津洼陷,为该区的成藏提供了优质的油源条件;受以上因素的影响,研究区的浊积岩扇体油藏,具有厚度大、油气充满度高的特点,是东营北部陡坡西段重要的油气藏类型。
由于利津地区浊积岩积体物源体系、沉积特征及构造活动等均比较复杂,造成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影响了该区浊积岩体的进一步勘探。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研究区典型油层进行解剖,明确其成藏控制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
1.1 浊积扇类型深水浊积扇是湖盆深陷期和湖侵—高水位体系域时深湖—半深湖区最常见的储集岩体,依据其在地层层序中所处的位置,沉积相带的差异等,可将其分为滑塌浊积扇、坡移浊积扇及湖底扇等三种类型,研究区主要以发育滑塌浊积扇为主。
滑塌浊积扇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湖盆深陷期,山高水深,洪水发育期,由于水体能量较强、物源供应充足,由主水流携带的碎屑物质可越过早期沉积的水下扇体,在其前方地势低洼的地带沉积形成无根的陡坡深水浊积扇。
二是由于同生断层的作用,碎屑物质在水下扇体的前方断层下降盘的深湖区沉积,发育形成近岸砂体前缘滑塌浊积扇。
1.2 储层特征研究区浊积岩储层整体上粒度粗、分选差、杂基支撑,砾石以灰岩砾石为主,砂岩表现出石英含量低,长石、岩屑含量高的特点,成分成熟度低,岩石类型以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磨圆度基本上为棱角—次棱角状;支撑方式基本上以颗粒支撑为主;胶结类型则基本上为孔隙胶结,结构成熟度较低。
浊积岩沉积特征浊积岩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其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结构、岩石成分和岩石产状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浊积岩的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一、岩石结构浊积岩的岩石结构主要有层理结构、斜交结构和泥质结构等。
层理结构是浊积岩最常见的岩石结构,指的是岩石中的层状结构。
浊积岩的层理结构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平行层理,这是由于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受到重力的影响,沉积物会沉积在底部,形成平行的层状结构。
斜交结构是指浊积岩中的交错层理,通常表现为交错的斜线。
这是由于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受到水流的影响,沉积物会被水流冲刷或重新堆积,形成交错的斜线状结构。
泥质结构是浊积岩中常见的结构类型,指的是岩石中含有大量细粒的泥质颗粒,这些颗粒之间粘合较弱,容易形成泥质结构。
二、岩石成分浊积岩的主要成分包括颗粒物质和胶结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浊积岩中的颗粒状物质,包括砂粒、泥粒和颗粒石英等。
其中,砂粒是指直径大于0.0625毫米的颗粒,泥粒是指直径小于0.0625毫米的颗粒。
颗粒石英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石英颗粒。
胶结物质是指浊积岩中的胶结物,包括胶结物和溶解物。
胶结物是指胶结颗粒之间的粘结物质,主要由黏土矿物和粘土质的胶结物质组成。
溶解物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在沉积过程中会与颗粒物质结合形成胶结物质。
三、岩石产状浊积岩的岩石产状主要包括岩性、结构、颜色和成岩作用等。
岩性是指浊积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砂岩、泥岩和灰岩等。
砂岩是由砂粒堆积而成的岩石,泥岩是由泥粒堆积而成的岩石,灰岩是由石英颗粒和胶结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结构是指浊积岩的内部结构特征,主要有层理结构、斜交结构和泥质结构等。
这些结构可以反映出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颜色是指浊积岩的颜色特征,主要受到沉积物的成分和成岩过程的影响。
常见的颜色有灰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等。
成岩作用是指浊积岩在地质历史中经历的变质和改造过程。
这些作用包括压实、胶结、溶解和迁移等,可以改变浊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浊积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摘要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分布着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且面积较大,与周围的砂岩层一起构成了存储油气的重要场所。
随着低渗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深化,证实了浊积岩也可以存储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在长6、长7油层组发育的浊积岩具有油气成藏条件,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等尚不明晰,本文就浊积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做一个论述,希望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浊积岩特征;油气成藏0引言在晚三叠世的初期,受海扩张与华北地块逆向旋转影响,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南陡北缓、南浅北深的坳陷地貌,地层厚度超过1.4km,呈现不对称形状,在盆地西南部,分布着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且面积较大,与周围的砂岩层一起构成了存储油气的重要场所。
目前发现的几处油田,都具有上亿吨的储量。
随着低渗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深化,证实了浊积岩也可以存储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在长6、长7油层组发育的浊积岩具有油气成藏条件,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等尚不明晰,本文就浊积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做一个论述,希望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1 地质情况与浊积岩特征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北临阴山,南抵秦岭,东至吕梁山,西抵腾格里沙漠,面积约为3328平方公里。
是该盆地的主要地质变化时期是晚三叠世,经历了“发育一发展一全盛一衰退—消亡”的完整的演化过程。
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自上而下分作10个油层组(长1一长10)。
湖盆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湖侵事件,分别为长7期、长9期、长4+5期,就湖侵范围而言,长7期的最大,因此沉积了优质的中生界烃源岩。
其后,盆地断裂活动加剧,基底整体下沉,大量的沉积物随洪水沉入深湖一半深湖中,形成湖泊浊流沉积。
经地质勘探得知,该地区的浊积岩厚度达到1m,砂岩厚度平均为10m~20m,最厚的地方达到了50m。
沉积构造为泥底构造、粒序递变层构造等,粒度较细,块状结构均匀。
浅谈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研究进展油气成藏是指地下岩石中的油气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储集体系。
油气成藏条件主要包括油源、储集空间、封盖层和构造。
储集空间是指油气储集的空隙和裂缝等空间。
主要包括孔隙、裂缝和岩石微孔等。
孔隙是指岩石中的空隙,可以储存油气。
孔隙的形成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两种方式,物理孔隙是指由于岩石破碎、溶解或侵蚀形成的空隙,化学孔隙是指由于水溶液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形成的空隙。
裂缝则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空隙。
岩石微孔是指由于岩石本身的孔隙和裂缝,形成的微小空隙。
储集空间的发育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封盖层是指位于油气储集体系上方的密封岩层,可以阻止油气从储集层向上逸散。
封盖层主要由泥岩、盐岩和非透水的火山岩等构成。
泥岩是常见的封盖岩,因其细粒、高含水量和低透水性,可以有效地封闭油气。
构造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构造是指地质上的断裂和褶皱等地壳运动形成的现象。
构造提供了油气运移的通道,也可以改变油气储集体系的形态和分布。
常见的构造包括隆起构造、凹陷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隆起构造是指地壳上升形成的凸起,常见于造山带和构造抬升区。
凹陷构造则是指地壳下降形成的凹陷,常见于沉积盆地和地台。
断裂构造则是指地壳断裂形成的裂隙,常见于边缘地带和断裂带。
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等方面。
油气生成是指有机质经过热解作用生成油气的过程。
油气的生成与地热条件、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因素有关。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向储层运移的过程。
油气的运移主要依靠渗流和扩散等物理过程,主要受到岩石渗透性和地层压力等因素的控制。
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储集层中聚集形成储集体系的过程。
油气聚集主要依靠构造陷落和油气性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技术和地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油源方面,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对应生成的油气类型不同,不同成熟度的有机质可以生成不同程度的干气和湿气。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
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油气藏的相关知识。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
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
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
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
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圈闭: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聚集起来,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就叫圈闭。
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
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保存:油气要保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
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的保存。
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保存的。
利津地区浊积岩油气成藏分析[摘要]利津地区所属的东营凹陷是一个在古生代基岩古地形背景上经断块拉张运动发育起来的“北断南超”型中新生代凹陷。
由于构造位置上北接陈家庄凸起,沙河街沉积时期,拥有充足的沉积物源,为浊积岩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针对利津地区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浊积岩扇体目前存在的关键地质问题,在前人构造精细解释、地层精细划分基础上,搞清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规律,确定成藏主控因素及油藏分布规律,进而指导勘探工作。
[关键词]浊积砂体储层;浊积岩油气成藏中图分类号:TEl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057-011 浊积砂体储层综合评价1.1 储层物性利津地区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储层类型多样,平面变化较大,对于储层特征的研究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
利用新利深1井的取心资料,对浊积岩储层的成岩作用进行研究。
通过薄片、扫描电镜及粘土矿物X―衍射等化验分析资料,研究区对浊积岩储层影响最大的成岩作用类型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
沙三、沙四段储层埋藏深度大压实作用强,颗粒间呈线―凹凸接触;储层经历的胶结作用以石英次生加大较为普遍,一般具有尘线,加大边10-40um,长石次生加大次之。
碳酸盐胶也普遍存在,成分包括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等;溶蚀作用是对沙三、沙四储层物性具有改善意义的成岩作用,主要分为骨架颗粒的溶蚀作用和粒间溶蚀作用。
分析认为研究区沙三、沙四砂砾岩储层发育孔隙和裂缝两类储集空间。
孔隙包括原生粒间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三类。
原生粒间孔指原生孔隙或原生孔隙经充填后剩余的孔隙。
粒内溶孔指长石、岩屑等碎屑颗粒溶蚀后形成的粒内孔隙或铸模孔。
粒间溶孔指沿碎屑颗粒边缘溶蚀或粒间胶结物发生溶蚀作用形成的孔隙。
这三类孔隙构成本区砂砾岩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
裂缝包括构造缝、收缩缝、高导缝等。
裂缝的发育对储集空间的贡献较小,但它可以有效改善储层的渗透率。
1.2 储层展布沙三下为湖泊的深陷期,断裂活动剧烈,地形高差进一步扩大,湖盆水体加深,面积增大,此时最主要的沉积特点是,在大的同生断层下降盘的低台阶浊积扇体广泛发育。
浊积岩沉积特征
浊积岩是由含有较多沉积物的水体中沉积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
它的沉积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物的组成、沉积结构和沉积环境等方面。
浊积岩的沉积物组成丰富多样。
它主要由颗粒状的碎屑物质组成,如砂粒、泥粒、粉粒等。
这些碎屑物质可以来源于陆地的岩石破碎和风化,也可以来自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沉降物。
此外,浊积岩中还常常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机质,如腐殖质和生物遗骸等。
这些有机质对浊积岩的颜色和性质具有一定影响。
浊积岩的沉积结构特征也很显著。
浊积岩常常呈现出层理结构,即呈现出水平分层的特点。
这是因为浊积物在水体中运动时会受到流体的分层作用,导致沉积物堆积形成层理结构。
此外,浊积岩中还常常存在着交错层理、波浪痕迹和斜层理等沉积结构,这些结构记录了沉积物在水体中的流动和沉积过程。
浊积岩的沉积环境也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浊积岩主要形成于水体中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环境中。
在这些环境中,水流的运动和搬运作用是形成浊积岩的主要动力。
河流的冲刷和悬移能力较强,可以将大量的碎屑物质带到水体中,并沉积形成浊积岩。
湖泊和海洋中的浊积岩则主要受到波浪、潮汐和海流等力量的作用。
不同的沉积环境会导致浊积岩的粒度、组分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包括沉积物的组成、沉积结构和沉积环境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特征,可以了解到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这对于研究地质历史和沉积地质学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
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
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油气源条件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
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
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
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
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
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
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
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
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
浊积岩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
摘要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分布着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且面积较大,与周围的砂岩层一起构成了存储油气的重要场所。
随着低渗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深化,证实了浊积岩也可以存储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在长6、长7油层组发育的浊积岩具有油气成藏条件,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等尚不明晰,本文就浊积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做一个论述,希望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浊积岩特征;油气成藏
0引言
在晚三叠世的初期,受海扩张与华北地块逆向旋转影响,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了南陡北缓、南浅北深的坳陷地貌,地层厚度超过1.4km,呈现不对称形状,在盆地西南部,分布着多个辫状三角洲体系,且面积较大,与周围的砂岩层一起构成了存储油气的重要场所。
目前发现的几处油田,都具有上亿吨的储量。
随着低渗透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深化,证实了浊积岩也可以存储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在长6、长7油层组发育的浊积岩具有油气成藏条件,其特征与分布规律等尚不明晰,本文就浊积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做一个论述,希望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1 地质情况与浊积岩特征
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北临阴山,南抵秦岭,东至吕梁山,西抵腾格里沙漠,面积约为3328平方公里。
是该盆地的主要地质变化时期是晚三叠世,经历了“发育一发展一全盛一衰退—消亡”的完整的演化过程。
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自上而下分作10个油层组(长1一长10)。
湖盆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3次大规模的湖侵事件,分别为长7期、长9期、长4+5期,就湖侵范围而言,长7期的最大,因此沉积了优质的中生界烃源岩。
其后,盆地断裂活动加剧,基底整体下沉,大量的沉积物随洪水沉入深湖一半深湖中,形成湖泊浊流沉积。
经地质勘探得知,该地区的浊积岩厚度达到1m,砂岩厚度平均为10m~20m,最厚的地方达到了50m。
沉积构造为泥底构造、粒序递变层构造等,粒度较细,块状结构均匀。
2浊积岩特征
2.1 浊积岩的岩石学特征
浊积岩的岩石类型受物源区成分的影响,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间多呈点线、线线接触方式,分选中等,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岩屑长石,就整体特性而言,浊积岩具有正粒序性,粒度较细,块
状结构均匀,砂岩厚度一般为10m~20m,最厚地方可达50m,该沉积构造主要为泥岩。
2.2 浊积岩的沉积构造特征
通过勘探取样和岩芯观察,浊积岩的沉积构造特征丰富,层理发育以块状为主,多为变形层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在纵向剖面上表现为灰黑色深湖一半深湖相,暗色泥岩和油页岩相分隔,泥岩厚度远远大于浊积砂岩厚度。
砂泥接触面多见槽模、沟模、印模、重荷模等底面构造及与之伴生的火焰构造;还有一种常见的无分选、无磨圆的撕裂状黑色泥砾,表明浊流沉积物对已沉积未固结的深湖一半深湖泥岩沉积进行冲刷、侵蚀后与之快速结合并沉积。
2.3 浊积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受到物源品相、水动力、水体条件的不同影响,不同环境下的沉积物表现为不同的测井曲线,浊积岩沉积曲线形态呈齿化现象,表现为频繁叠加的大套低幅齿形近箱型、近钟形曲线组合,这是由于浊积岩为突发性沉积,重力流垂向回旋不明显。
2.4 浊积岩的分布规律
通过勘察与比较岩芯,盆地由西南向北呈现阶梯状,有走滑一拉分断层,盆地南部、西南部采取的岩芯多含火山喷发产生的多层凝灰岩,由此向东部及东北方向勘察,岩芯呈现凝灰岩含量逐渐减少的特点。
说明在晚三叠世时期,盆地南部、西南部的地质构造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并形成了多级坡折带,有利于沉积物发生滑塌而形成浊积岩。
随着湖侵作用的减弱,三角洲向湖心逐渐推进,在坡折由盆地西南向湖盆中部推进,构成了长7期浊积岩成片分布的特点,形成了油气层储集体,其整体特征是浊积岩平行分布于古代湖岸线附近。
3浊积岩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3.1 烃源岩条件
在晚三叠世之前,长7的水体最深,拥有丰富的远古代湖泊生物,为形成优质烃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晚三叠世及以后,鄂尔多斯盆地逐渐处于湖泊沉积消亡之中,长7期的湖侵范围最大,化验结果表明,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为6%~22%,平均为13.75%,生烃强度为400×104~500×104t/km2。
该地区岩层特点是浊积岩与烃源岩互层共生,含油饱和度超过70%,成藏条件优越。
3.2 储集条件
长7地区的浊积岩以极细一细粒砂岩为主,填隙物与塑性质量高,产油层孔隙度发育良好,属超低孔、低渗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5%,渗透率平均0.12×10-3μm2。
浊积岩储集物性的成岩作用为主要为长石溶蚀,破坏性的成岩作
用为压实与胶结作用,其中的胶结作用为黏土胶结和碳酸盐岩胶结。
在该地区,在5种不同破坏性类型的压实与胶结作用中,破坏性最差的压实胶结一微孔岩,其分布面积最大,这就保障了油气形成之后的不渗漏性。
3.3 油气成藏条件
长7盆地湖相沉积发育良好,泥岩厚度大,一般为70m~80m,个别可达120m。
泥岩既是生油层,又是良好的盖层,可以有效阻挡地质断裂层裂缝带来的破坏,可以形成超高压,有效地进行复杂的生化反应而生成油气,并在高压状态下形成微裂缝,为油气的转移、聚集提供良好的通道。
4结论
长7地区是坡折带地质构造,在缓坡发育坡移浊积岩,在深湖发育滑塌浊积岩,具有典型的浊积岩沉积构造特征。
在该地区,浊积岩与烃源岩互层共生,岩层厚,泥岩发育良好,呈现超低孔、低渗透的特点,油气充注度高,成藏条件有利。
以上所有这些特点,对于类似地质的油气勘探可以提供参考与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秀芹,蔺防晓,刘显阳,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演化及其与早印支运动关系的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8(2).
[2]喻建,向惠.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隐蔽性油气藏成藏规律[J].天然气工业,2004(12).
[3]傅强,吕苗苗,刘永斗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浊积岩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8(2).
[4]庞军刚,李文厚,石硕,肖丽.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J].岩性油气藏,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