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亚里士多德
- 格式:ppt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43
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懂得了客观世界是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物质性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可以认识它,但要改变它、利用它,就不得不付诸于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来看,什么是实践?1、实践概念的来源在汉语中,《说文解字》:“实,富也。
”金文:“实”字从宀从田从贝,家中有田有贝,表示富有。
小篆:“实”字从宀从贯,贯指钱币,故也有富足之意。
所以,实的本义为富足、殷实;又指财富、财物;引申为充满,与“空虚”相对;又指真实,与“虚假”相对。
践,从足,戋(jiān)。
本义:踩,践踏,履行,实行,践行。
实践,实际上应为:“践实”,通过行动达到富足、充实。
在西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认识: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讨论的实践,大多数就属于这类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着自身而追求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这些属于思辨活动;第二类,为着行动而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这些属于实践活动;第三类,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技艺或创制知识,包括诗学、修辞学、辩证法,这些属于技艺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是最高的活动,实践次之,最低等的活动是技艺活动。
在他那里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实践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理论决定实践(思维决定存在),而不是实践决定理论(存在决定思维)。
第二,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
罗吉尔·培根(1214-1294年)英国人,在牛津任教。
两个培根,这个罗吉尔·培根,不是发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那个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但也非常了不起。
他是13世纪英国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
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又任教于该学府。
在宗教迷信统治一切,只许崇拜神的权威,不准发表任何新思想的历史条件下,他公然向教廷挑战,向权威挑战,强烈抨击僧侣的愚昧无知。
物理学第五卷亚里士多德介绍亚里士多德(384年– 322年前)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著作《自然学》是西方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本文将介绍《自然学》第五卷,探讨亚里士多德对于物理学的贡献和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观点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观点与他的哲学体系联系紧密,他认为自然界是有序和有目的的。
他的观点与柏拉图的观点不同,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最真实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通过观察和推理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天文学、生物学和力学。
他研究了天体的运动和轨道,并提出了一种地心宇宙观。
他的天体观念对中世纪的天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对动物的行为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类,并提出了一些有关生物学的理论。
在力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常识的世界观。
他认为物体具有天然的倾向和目的,而不是简单地遵循机械力学的规律。
他的观点是基于他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实验,他相信物体的运动和变化是由内在原因推动的。
《自然学》第五卷的内容《自然学》第五卷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论。
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的概述:1. 天体物理学亚里士多德详细描述了天体的特征和运动。
他提出了一种地心宇宙观,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围绕着地球的天体运动在一系列完美的圆周轨道上。
他的天体观念对后来的天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2. 生物学亚里士多德对动物的分类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他认为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目的。
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动物行为和生物进化的理论。
3. 力学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点与古希腊的其他哲学家有所不同。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是由内在原因推动的,而不是简单地遵循机械力学的规律。
他的力学观点是基于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实验。
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观点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但随着科学的进展,他的一些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
尤其是在天体物理学和力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之后的科学家所推翻。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生平与政治实践二、作品及其主题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四、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五、亚里士多德实践科学几个论题¡他活过、思想过,然后死去。
——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约前384-322年)一、生平与政治实践¡1、出身: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Stagira)城,父亲尼各马克(Nicomachus)是马其顿的宫廷医生,他把自己的血统追溯到希腊的医神阿斯克勒皮奥斯(Asklepios)之孙。
¡2、雅典求学:17岁跟随柏拉图求学,一待20年;柏拉图第一爱徒,称之为“小马驹”…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
¡3、离开雅典:先与阿塔纽斯的僭主赫米阿斯(Hermias)交好,期间对其施政颇有助益,后赫米阿斯将其女(一说侄女)嫁于亚里士多德,以留住他。
¡再后来,约前343年,马其顿的菲利浦王邀请亚里士多德作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帝王师¡据说,亚里士多德曾恳请亚历山大重建毁于菲利浦之手的故邦,亚里士多德为故邦立了一部法典。
——立法者¡4、重回雅典:前335年,他在吕克昂创办自己的学校,后世称为“漫步学派(Peripatetic)”。
此间他主持学园约有13年之久,也有了自己一大批弟子,如最著名的如忒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
¡5、逃离雅典:前343年亚历山大死后,希腊世界反马其顿情绪高涨,亚里士多德恐波及自身性命(其时,已有人以不敬神的罪名起诉他),遂离开雅典前往Chalcis,一年后即逝去。
二、作品及其主题¡据说亚里士多德秉受师承,也写过对话,可惜除了后人的片段引文,竟无一篇流传,而其传世的作品无不逻辑谨严、文辞枯涩,多为讲课提纲或研究札记,亦可能是学生笔记,显然是小课堂、小圈子里流传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柏拉图一篇这样的文字也未见传世,这仅仅是巧合?(今存唯一的通俗作品为《雅典政制》,1891年才被发现)¡①逻辑学著作:《工具篇》(有关获得知识的工具)¡②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③自然哲学著作:如《物理学》《论灵魂》《论天》¡④政治学或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克伦理学》(探讨人的本性差异,但非出于哲学探求,而是为政治实践服务);《政治学》(分析政体类型)¡⑤诗学著作:《论修辞》《论诗术》(探讨城邦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兴趣远大于其师,柏拉图的政治神话学到他那里就成了政治科学,他甚至批评柏拉图过分倚重哲学而非制度,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对现实政治存有更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