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200909)
- 格式:ppt
- 大小:966.00 KB
- 文档页数:46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A)一①卷(章一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
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
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②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动物在本性上赋有感觉的官能,有些动物从感觉产生记忆,有些则不产生记忆。
这样,前者就比那些不能记忆的更明敏而适宜于学习。
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
①本卷首章简述人类由感觉,记忆,经验,积累智慧以建立理论学术,而哲学尤为宝贵。
次章列叙自然研究中所识万有之常态与变化,综为四因;遂撮举希腊先哲各家之说略论其得失。
9955,105918,等所称“导言”()ba EFGHιIπEψHHιιασμFHιI正当指此卷各章。
一般诠疏家如耶格尔(,.)罗斯(,.)等以卷第JaegerWRossWA九章与卷M第四第五章相对勘,推论此卷当系亚氏初离柏拉图学院后,在亚索()时所著录,故行文语气仍自侪于柏拉图学派之列。
本书边注页数行数系照Assos亚氏全集希文本页行数编录,索引即凭此码制订。
②希腊学者一向认为视觉是五官中特重的一官,下文言及感觉时,往往单举视觉。
除了人类,动物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很少相关联的经验;但人类还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
现在,人从记忆积累经验;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最后产生这一经验的潜能。
经验很象知识与技术,但实际是人类由经验得到知识与技术;浦罗说:“经①验造就技术,无经验就凭机遇”。
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而技术就由此兴起。
作成这样一个判断:加里亚沾染过这种病,于他有益,苏格拉底与其他许多病例也如此,这是经验;但作成这样一个判断:所有具备某一类型体质的人沾染过这种病,例如粘液质的或胆液质②的人因病发烧,都于他有益,——这是技术。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对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实体哲学被视为基础,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实体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探究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一种具体的实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物体等。
这些实体拥有各自的本质和属性,而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实体哲学来揭示它们的根本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层次。
他提出了十个最基本的种类,包括有机体、无机体、动物、人类等。
每个种类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本质,它们在存在形式和特征上有所区别。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区分,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异和共同点。
实体的本质和存在也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本质是指它们独特的特性和性质,而存在则是指它们真实存在于世界中的状态。
他认为,实体的存在是基于其本质的存在,本质是实体存在的必要条件。
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原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与实体哲学紧密相关。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体和本质,而实体哲学则研究具体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作为实体哲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化对实体本质和存在的认识。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存在和本质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则使我们超越物质世界,探讨存在的本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着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进行简要介绍。
聂敏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被《形而上学》Γ卷开始的那段话所迷惑:?Εςτιν ?πιςτ?μη τι? ? θεωρε? τ? ?ν ? ?ν κα? τ? το?τ? ?π?ρχοντα καθ? α?τ?. α?τη δ? ?ςτ?ν ο?δεμι? τ?ν ?ν μ?ρει λεγομ?νων ? α?τ?· ο?δεμ?α γ?ρ τ?ν ?λλων ?πιςκοπε? καθ?λου περ? το? ?ντο? ? ?ν, ?λλ? μ?ρο? α?το? τι ?ποτεμ?μεναι περ? το?του θεωρο?ςι τ? ςυμβεβηκ??, ο?ον α? μαθηματικα? τ?ν ?πιςτημ?ν. ?πε? δ? τ?? ?ρχ?? κα? τ?? ?κροτ?τα? α?τ?α? ζητο?μεν, δ?λον ?? φ?ςε?? τινο? α?τ?? ?ναγκα?ον ε?ναι καθ? α?τ?ν. ε? ο?ν κα? ο? τ? ςτοιχε?α τ?ν ?ντων ζητο?ντε? τα?τα? τ?? ?ρχ?? ?ζ?τουν, ?ν?γκη κα? τ? ςτοιχε?α το? ?ντο? ε?ναιμ? κατ? ςυμβεβηκ??, ?λλ? ? ?ν· δι? κα? ?μ?ν το? ?ντο? ? ?ν τ?? πρ?τα? α?τ?α? ληπτ?ον.有一门知识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和那些就其自身属于它的东西。
它不同于任何一门就部分而言的知识;因为,其他知识没有一门普遍地考察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从其中截取一部分来思考相关于它的偶性,例如数学知识。
既然我们正在探求那些本原和那些最高的原因,那么,显然,它们必然属于就其自身而言的一个本性。
因此,如果就连那些寻求存在者元素的人也在探求这些本原,那么,必然地,这些元素就不是按照偶性属于存在,而是作为存在;因此,我们就还应当把握作为存在的存在的那些首要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什么是“形而上学”?什么是“形而上学”?尼采说曾:“学习多种语言能使记忆中充满词语,而不是充满事实和思想。
”这是学习多门外语最大的坏处。
掌握多种语言只能表明说话者能够用不同方式来表达同一个对象,但不等于他理解了那个对象,就好比老司机知道通往终点的路线有多少条,但他不一定熟悉作为终点的那个地方。
而且多种表达方式往往会干扰我们对对象的理解,有时候还会伤害到自己的母语。
例如井上哲次郎将metaphysical汉译为“形而上学”,严复则译为“玄学”。
两种译法都无法准确说明metaphysical的意思,反而混淆了朱熹的“形而上学”和王弼的“玄学”,伤害了母语。
又如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都反对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的形而上学,但国内的教科书却把他们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这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反对“形而上学”的说法,显得十分别扭和矛盾,其实他们应该叫“机械唯物主义者”才是。
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西方人所说的“形而上学”?对于我们来说,执着于词语的纠纷毫无意义,所谓“得意忘言”,我们只要知道metaphysical的内容,也就能够理解metaphysical的意思。
而要了解metaphysical的最初内容,应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入手。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经验与技术的区别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尚未有科学的说法,人们依靠感觉去认识事物,各种感觉集合到一起,最终会形成记忆。
记忆再不断的积累,就出现了经验。
例如,例如一个造车轮的工匠,当他还是新手时,只是在师父的指导下粗制滥造,他用眼睛观察车轮、双手比量其大小,凭各种官能去产生记忆。
后来,随着日子的积累,车轮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深,他也渐渐的熟能生巧,成为了一名老工匠,这时候我们就说他是“有经验的”。
可是经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只能判断个别的东西而难以推广到普遍。
医师可以判断甲患有某种症状,吃了这种药会好,也能根据乙的类似症状,判断它需要吃同样的药。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笔记1.求知是人的本性。
2.人们从记忆中获得经验,相同事物的许多记忆给人们提供了可以归纳出单一经验的素材。
经验与科学和技艺比较类似,人们可以从经验中获得科学和技艺。
3.经验只和个别相关,而技艺才与普遍相联系。
4.技师之所以更富有智慧,并不在于他实际做事情的能力,而在于他能够掌握理论,知道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5.知识与非知识的区分标准是能否传授,前者能传授而后者不能。
技艺比经验更接近知识,因为技艺能够传授而经验却不能。
6.智慧就是关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知识。
7.纯粹为着自身、为着追求知识的科学(形而上学)。
8.把这种追求第一原因的科学称为“自由科学”,因为只有这种科学是为了自身而存在的。
9.第一原因的知识(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了第一原因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是知道了个别事物)。
原因被认为具有四种意义,第一种意义就是我们说的实体或者本质;第二种意义就是质料或者基质;第三种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源泉;第四种就是生成和运动的目的。
10.友谊是善的事物的原因,而争斗是恶的事物的原因。
11.对于每一个事物来说,都存在着与之相应的具有相同名称并且存在于实体之外的本质。
12.实体和其他许多并非实体的事物也具有形式。
13.形式是可感事物及其自身的模式。
形式是存在与生成的原因。
14.哲学应该被称为关于真理的知识,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追寻真理,而实践知识的目的则是指导行动(因为即使他们思考事物是怎样的,实践着的人们也不研究永恒,而只是关心相对的和眼前的东西)。
15.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恒或者不运动,因为所有的可感事物都会消灭,并且会运动。
16.只有那些真实的、永恒存在着的物体才是实体。
17.“元素”是指内在于事物中的最初的构成物,并且不能被分成其他类别的事物。
18.“必要”的含义是,在没有它的情况下事物就不可能生存。
19.实体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最终的基质,它不再表述任何其他的事物,另一种是可分离的“这个”,它的本性就是每一个事物的形状或形式。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生平与政治实践二、作品及其主题三、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四、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五、亚里士多德实践科学几个论题¡他活过、思想过,然后死去。
——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约前384-322年)一、生平与政治实践¡1、出身: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Stagira)城,父亲尼各马克(Nicomachus)是马其顿的宫廷医生,他把自己的血统追溯到希腊的医神阿斯克勒皮奥斯(Asklepios)之孙。
¡2、雅典求学:17岁跟随柏拉图求学,一待20年;柏拉图第一爱徒,称之为“小马驹”…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园。
¡3、离开雅典:先与阿塔纽斯的僭主赫米阿斯(Hermias)交好,期间对其施政颇有助益,后赫米阿斯将其女(一说侄女)嫁于亚里士多德,以留住他。
¡再后来,约前343年,马其顿的菲利浦王邀请亚里士多德作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帝王师¡据说,亚里士多德曾恳请亚历山大重建毁于菲利浦之手的故邦,亚里士多德为故邦立了一部法典。
——立法者¡4、重回雅典:前335年,他在吕克昂创办自己的学校,后世称为“漫步学派(Peripatetic)”。
此间他主持学园约有13年之久,也有了自己一大批弟子,如最著名的如忒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
¡5、逃离雅典:前343年亚历山大死后,希腊世界反马其顿情绪高涨,亚里士多德恐波及自身性命(其时,已有人以不敬神的罪名起诉他),遂离开雅典前往Chalcis,一年后即逝去。
二、作品及其主题¡据说亚里士多德秉受师承,也写过对话,可惜除了后人的片段引文,竟无一篇流传,而其传世的作品无不逻辑谨严、文辞枯涩,多为讲课提纲或研究札记,亦可能是学生笔记,显然是小课堂、小圈子里流传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柏拉图一篇这样的文字也未见传世,这仅仅是巧合?(今存唯一的通俗作品为《雅典政制》,1891年才被发现)¡①逻辑学著作:《工具篇》(有关获得知识的工具)¡②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③自然哲学著作:如《物理学》《论灵魂》《论天》¡④政治学或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克伦理学》(探讨人的本性差异,但非出于哲学探求,而是为政治实践服务);《政治学》(分析政体类型)¡⑤诗学著作:《论修辞》《论诗术》(探讨城邦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兴趣远大于其师,柏拉图的政治神话学到他那里就成了政治科学,他甚至批评柏拉图过分倚重哲学而非制度,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对现实政治存有更大的期望。
西⽅哲学史·亚⾥⼠多德的形⽽上学·罗素第⼗九章亚⾥⼠多德的形⽽上学阅读任何⼀个重要的哲学家,⽽尤其是阅读亚⾥⼠多德,我们有必要从两个⽅⾯来研究他:即参考他的前⼈和参考他的后⼈。
就前⼀⽅⾯说,亚⾥⼠多德的优点是极其巨⼤的;就后⼀⽅⾯说,则他的缺点也同样是极其巨⼤的。
然⽽对于他的缺点,他的后⼈却要⽐他负有更多的责任。
他⽣当希腊思想创造时期的末叶;⽽他死之后⼀直过了两千年,世界才⼜产⽣出来任何可以认为是⼤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
直迄这个漫长时期的末尾,他的权威⼀性⼀差不多始终是和基督教教会的权威⼀性⼀⼀样地不容置疑,⽽且它在科学⽅⾯也正如在哲学⽅⾯⼀样,始终是对于进步的⼀个严重障碍。
⾃起⼗七世纪的初叶以来,⼏乎每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必定是从攻击某种亚⾥⼠多德的学说⽽开始的;在逻辑⽅⾯,则今天的情形还仍然是这样。
但是假如是任何⼀个他的前⼈(也许除了德谟克⾥特⽽外)获得了和他同样的权威的话,那情形⾄少也会是同样的灾难。
为了对他公平起见,我们⾸先就必须忘记他那过分的⾝后的声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同样过分的⾝后的⾮难。
亚⾥⼠多德⼤约是公元前384年⽣于⾊雷斯的斯塔吉拉。
他的⽗亲承袭了马其顿王的御医的职位。
亚⾥⼠多德⼤约是⼗⼋岁的时候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他在学园⾥⼀直居留了将近⼆⼗年,直到公元前348—347年柏拉图逝世为⽌。
此后,他游历了⼀个时期,并娶了⼀个名叫赫⽶阿斯的僭主的妹妹或侄⼥为妻。
(谣传她是赫⽶阿斯的⼥⼉或者是宠姬,但赫⽶阿斯本⼈是个宦官的这⼀事实就否定了这两种说法)。
公元前343年,他作了亚历⼭⼤的⽼师,亚历⼭⼤那时是⼗三岁;并且他⼀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亚历⼭⼤⼗六岁,在那⼀年亚历⼭⼤被他的⽗亲腓⼒浦宣布已经成年,并指定他在腓⼒浦缺位时摄政。
⼈们对于亚⾥⼠多德和亚历⼭⼤两⼈的关系所希望知道的每⼀件事情都是⽆法确定的,特别是因为关于这个题⽬不久就有种种传说编造出来。
他们两⼈之间还有过⼀些通信,这些信已经被公认是伪造的了。
《西方哲学智慧》〔通用5篇〕《西方哲学智慧》1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讲的是世界的本质,是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来的,他自己称为第一哲学或者神学。
而这个词在汉语中那么是意译,在古汉语中,《易·系辞上》中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唐人崔憬以“形而上”谓用,“形而下”为“体”,他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这中有体有用。
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
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体,那么是道也。
其体比用,假设器之于物,也那么是体为形之下,谓之为器也。
”这段我没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说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万物的东西,如灵魂、本质、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学,比方:我是一个人,那么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问题。
我的感觉是:从现实的感知中将经历上升为道理,这里的道理不见得是科学。
比方说:天道酬勤,意思是勤奋的人,运气会比拟好。
也就是运气和勤奋之间有一种正比例的关系。
假如说勤奋的人会更好的增长才干和资历,从而赢得各种时机,这就是一个客观的朴素的事实了,它是可以通过逻辑的推理得到的道理。
但是,存在另外一种情况,信念就是一种形而上了。
它是无法用逻辑根据事实推论出来的,说它是道理,毋宁说是一种信念,似乎是冥冥中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
它被哲学家通过经历和考虑发现,无法用科学去解释,所以哲学和宗教在这种层面上还是很像的。
你发现了没?拜伦和歌德,这两个文学家,中文译名竟然是如此地对仗工整。
一个是崇尚伦理,一个是歌颂道德,疑心那位最初的翻译家,有过特意的考虑。
对书中提及的拜伦那句不朽的诗句,我真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知识是悲苦的: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知识的树不是生命的树。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
知识和理性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
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性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形而上学》读后感内容概要:【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
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
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
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
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
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
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5.第五讲亚里士多德哲学第五讲亚里士多德哲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前60年至50年之间编辑出版,据说有一千本(篇章),基本都是讲稿。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哲学体系):1、理论科学:(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2)数学和物理学;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2、实践科学:(1)伦理学(2)政治学(3)家政学3、艺术:(1)诗学(2)修辞学(3)辩证法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形而上学”的含义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
”(“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
”)“寻求的是本原和最高的原因。
”存在着(“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
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
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