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机制体制与法制
- 格式:pptx
- 大小:7.58 MB
- 文档页数:39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预防和减轻应急事故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法。
第二条应急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保护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应急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应急知识和能力。
第三条应急管理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范,分类管理,多元化综合施策,形成综合应对和互为补充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条国家应急管理部门是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国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应当设立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六条应急管理工作应当与国家安全、社会治安、消防、南天地震和灾害防止等工作相互协调,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第七条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二章应急演练第八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实施应急演练。
第九条应急演练应当根据灾害事故的特点和应急任务的需要,分为计划演练、不定期演练、突发演练等不同形式。
第十条应急演练应当模拟真实的应急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全面检验应急预案、装备设施和人员技能。
第十一条应急演练的结果应当及时总结,查找不足,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应急演练经验交流,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第三章应急救援第十三条应急救援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受灾群众、财产和环境进行的紧急救助和灾后恢复工作。
第十四条应急救援工作应当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第十五条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提高救援能力和水平。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救援装备和器材。
第四章危险源环境应急管理第十七条危险源环境应急管理是指对危险源环境进行事前预防、监测预警、应急调控和事后救援恢复等措施的管理。
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发布时间:2021-11-27T14:41:52.599Z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10期作者:马晓民[导读] 摘要:社会发展伴随着矛盾。
国家间、人与自然间都有各种矛盾,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通过某种方式突然爆发,出现突发事件。
而政府部门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公权代表,在解决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但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还要创新应急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政府应急法律能力。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政府;应急法律能力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政府应急法律能力 马晓民(河南中丰律师事务所 455000)摘要:社会发展伴随着矛盾。
国家间、人与自然间都有各种矛盾,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通过某种方式突然爆发,出现突发事件。
而政府部门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公权代表,在解决突发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不但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还要创新应急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政府应急法律能力。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政府;应急法律能力引言:在改革开放深入下,社会结构变得复杂,各地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突发事件的出现通常是从某个局部地区开始,若是可以得到控制,影响就会显著下降。
因此,政府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也非常大,地理情况迥然不同,社会矛盾以及自然灾害屡见不鲜,所以政府怎样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法律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一)法律制度建设比较滞后法律制度是社会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稀缺资源,法制建设同样是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依旧使用人治手段,没有重视法治的重要性,从而使应急管理法律以及管理制度缺失。
只有法律得以健全,才可以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
然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
政府在应急管理上没有完整的法律框架,同样也没有中长期的反危机战略以及手段。
∙一、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A.应急预案B.应对预案C.管理预案D.突发事件预案答题正确1∙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是()的指导方针。
A.应急预案B.应急管理C.应急演练D.应急宣教答题正确2∙ 3.一旦有人遭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
A.做人工呼吸B.体外心脏按压C.应急送医院D.以上都有答题正确4∙ 4.()的伤亡主要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
A.泥石流B.地震灾害C.暴雨灾害D.洪水答题正确2∙ 5.被困电梯之后,电梯内部的紧急呼叫按钮没有回应时,()。
A.应该大声呼叫B.拍打电梯壁门C.拨打110或119求救电话D.以上都有答题错误,正确答案:D∙ 6.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设目标是()。
A.统一指挥、反应灵敏B.协调有序C.运转高效D.以上都有答题正确4∙7.从()上看,应急宣教动员可以分为应急人力动员、应急物资动员、应急财力动员、应急避难场所动员、应急交通运输动员等。
A.动员规模B.动员对象C.动员时序D.动员手段答题正确∙8.每年()是国际减灾日。
A.9月的第二个星期三B.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C.11月的第二个星期三D.12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答题正确2∙9.(),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简称市应急委),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2005年5月25日B.2004年4月25日C.2005年4月25日D.2004年5月25日答题正确3∙10.《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了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A.乡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B.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C.市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D.国务院答题正确2∙11.当河道的水面()警戒水位时,将有可能出现洪水灾害,因此,必须对洪水进行监视做好防汛抢险的准备。
国家建立,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1基本概述应急管理体制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体制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体制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应急管理体制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
应急管理体制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2重要意义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存在问题自建国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应对的危机范围逐渐扩大,其覆盖面从以自然灾害为主逐渐扩大到覆盖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生产事故和社会危机四个方面。
应对危机的方式从被动的“撞击-反应”式危机处置逐渐演变为从前期预防到后期评估的危机全过程管理。
危机管理体制从专门部门应对单一灾害过渡到综合协调的危机管理,从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过渡到政府专门办事机构的协调。
在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不做大的调整的情况下,一个依托于政府办公厅(室)的应急办发挥枢纽作用,协调若干个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危机管理的新体制初步确立。
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案三制”应急系统SARS期间,国务院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重大课题,原本只在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应急预案延伸到社会管理领域。
2003年非典之后,中央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省和地方成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办公室。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形成以“一案三制”为代表的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
2004年,“一案三制”工作正式启动。
“一案”即预案,国家以及地区层面都设置不同预案;“三制”指“法制、体制和机制”。
2006年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全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总纲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
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发布,要求所有街道、社区、乡镇、村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要编制应急预案。
在国务院的推动下,全国数百万件预案组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在体制方面,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响应的应急体制。
2007年11月,《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
随后,2009年5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开始实施。
在机制方面,中国建立了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针对不同环节的运行机制,提升了整个应急体系的效率。
2008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国务院宣布全国应急体系基本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应急体系覆盖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各方面,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应急体系开始显示其功效。
此后,各省(区、市)也建立起有自己特点的应急管理模式,比如北京兼顾地方、首都特点,确立了“3+2”的应急管理模式。
国务院应急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撰文认为,危机发生后,从管理者的角度,最需要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在危机事件中,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会给危机应对造成更多困难。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1、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具体是指什么“一案”是指制订修订应急预案;“三制”是指建立健全应急的体制、机制和法制。
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发展历程: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
应急管理法制:在深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形成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扩展资料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应急的4个逻辑步骤: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四类四级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Ⅰ级(较大)和Ⅰ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2、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分为哪几个阶段?(1)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是要在发生事故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故造成法人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我国应急法制体系的内容和意义前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日益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安全风险。
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应急法制体系。
本文将介绍我国应急法制体系的内容和意义。
一、我国应急法制体系的内容我国的应急法制体系由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构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紧急状态和应急管理法我国《紧急状态法》是我国应急法制体系的核心法律之一,规定了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程序、原则和制度,为国家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安全风险时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依据和法律支持。
《应急管理法》是我国应急法制体系的基础性法律,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职责分工以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
2.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我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指挥体制和救援体系等。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高效地响应和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为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通过演练和实战演练,能够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规范和有效进行。
4.治理措施和风险管理制度我国在应急法制体系中还包括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风险管理制度。
例如,对易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区域和行业,加强防范和减灾工作,提高社会应对能力;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立灾害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制度,加强对各类安全风险的监管和管理。
二、我国应急法制体系的意义我国应急法制体系的建立对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应急法制体系的建立为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臵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臵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臵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解读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概述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指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建立的一套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机制,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等多方面参与,协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主要由国家和地方两级架构组成。
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务院紧急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减灾委员会,对全国的应急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与指挥;地方层面按照省、市、县等行政区划,建立了排查、预报、预警、应对的应急分级处理体系。
二、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概述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是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套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和指导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应急管理中的行为表现,保障公众和财产的安全和稳定。
我国的应急管理法制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一些行业标准规范文件等,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应急管理法制体系的核心法规,是一部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应急管理法律。
三、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体系的关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体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要进行有序、有力、高效地运转,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法制体系基础上,而应急管理法制体系需要应用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中进行实施和推广。
具体来说,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供了组织、指挥、调度等方面的指导和规范,对法制体系的实施形成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应急管理法制体系则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依据,使得应急管理过程更加规范和落实。
四、关键问题解读1. 突发事件途中,个人如何自主处置突发事件发生时,首先要保证个人的安全。
在紧急情况下,个人应根据应急预案自觉进行自我保护,尽量寻找安全地点,避免冒险和在危险区域逗留。
另外,如果个人身处紧急情况中时,有被困、受伤等情况时,需要尽快拨打本地区应急救援电话以求帮助。
2. 紧急情况下如何正常开展生产、工作和日常生活紧急情况下,应急预案要求的第一步就是保证人员的安全。
2021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
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
1.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现状国外的应急管理一般是先有分类、部门预案,然后才有国家预案,而在我国,情况比较特殊,一些部门(如地震、消防、抗旱等)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出台之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预案机制,但有的部门却没有相应的预案。
《总体预案》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部门、分类预案的建立,逐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1.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在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之前,应急管理在我国已走过4年的历程。
2001年年初,上海市启动《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编制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所完成的《上海市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总体预案》是省级政府中最早编制应对灾害事故的预案。
2003年9月,《北京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公布。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200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开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相应的研究立项。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我国建立了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应急预案体系。
本文将从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应急体制机制1. 组织体系: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省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市级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县级应急管理办公室。
各级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工作。
2. 指挥体系:建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指挥,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指挥部。
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和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3. 预防与应急准备: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预防与应急准备制度,包括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等。
二、法制建设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应急管理的根本法律,明确了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体制和职责。
2. 地方性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管理办法和条例。
3. 部门规章: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应急管理的具体规章和办法。
三、应急预案1. 编制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分级分类和动态管理原则。
2. 内容要求: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体系、应急响应程序、应急资源调配、应急保障措施、应急恢复重建等。
3. 分类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应急预案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等级。
4. 演练与评估: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应急预案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急管理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