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耐药机制修改规则
- 格式:docx
- 大小:34.74 KB
- 文档页数:6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微生物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探讨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1. 合理使用的重要性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应该基于明确的诊断和临床需要,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处方。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2. 临床指南的制定医疗机构和专业组织应根据当地的微生物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数据,制定相应的临床指南。
这些指南可以帮助医生在制定诊疗方案时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
3. 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防控耐药性的意识。
此外,向公众普及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1. 耐药性的定义和机制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抗药性。
耐药性的产生与微生物的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或表达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耐药性的危害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旦出现多药耐药的细菌感染,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无效,导致严重的后果和死亡。
3. 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抗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及时向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相关信息。
三、应对策略1. 多学科合作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的控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药物。
2. 研发新型抗微生物药物为了应对药物耐药性问题,需要加大对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力度,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同时,加强对已有抗微生物药物的监管,防止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
3. 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在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随着人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许多病原微生物已经出现了耐药性,这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一、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机制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特定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这一机制是耐药性最为普遍的原因之一。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细菌改变其代谢方式,从而使其更难受到抗生素的攻击。
基因突变还可能使病毒释放出一种酶,能够扰乱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它失去其杀菌作用。
2.水平基因转移水平基因转移是指微生物将其抗性基因传递给其他微生物,从而加强整个细菌群体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这种转移方式主要发生在质粒上,质粒是一种短、环形的DNA片段,能够带有多种耐药基因。
当一个细菌进食其他死亡的细菌时,它有可能从死亡细菌获得质粒上的耐药基因。
这种机制是细菌抵御抗生素的主要原因之一。
3.表面生物膜某些病原体能够在其表面形成一种生物膜,这一膜可以帮助它们抵御抗生素。
生物膜是一种由多种蛋白质、多糖和脂肪酸组成的结构,能够包裹住微生物从而减少抗生素对其的作用。
许多疾病都与生物膜产生的抗药性相关。
二、病原微生物的应对策略1.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导致耐药细菌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人们应该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
当人们患上病毒性疾病时,抗生素是无法对其起到作用的,因此不应使用。
此外,人们应该忠实遵守医生的指示,遵循正确的用药方式。
2.发展新的抗生素目前市场上的抗生素种类有限,而不断增长的耐药性病原菌却需要新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以发现新的抗生素。
许多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天然的、植物的或者人造的化合物,寻找新的抗生素。
3.使用更为有效的药物组合由于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使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可能是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联合抗生素抑制病原体,并阻止其发展出耐药性。
微生物耐药机制研究及对策探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耐药机制的研究以及对策,希望能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一、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1. 遗传变异: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获得抗生素耐药基因,增强其抗药性。
2. 药物靶点改变:微生物通过改变抗生素靶点的结构或功能,降低抗生素的结合能力,从而降低其致死效果。
3. 排除机制:微生物通过增强药物外排机制,将抗生素迅速排出细胞,降低其内部浓度,从而减少其对微生物的杀伤作用。
4. 代谢途径改变:微生物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减少抗生素的会合目标物,降低其作用效果。
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对策1.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当使用抗生素,尽量选择针对特定病原体的药物,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滥用抗生素或自行中断治疗。
2. 发展新型抗生素: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与生产,寻找对抗耐药微生物更为有效的药物,以应对当前存在的抗药性问题。
3. 加强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耐药监测体系,及时了解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避免耐药菌株的传播与扩散。
4. 多学科合作:加强微生物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对微生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提高抗生素的研发效率。
5. 增强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耐药性的认识,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三、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微生物耐药机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抗生素的研发也将不断取得新突破。
未来,我们有望找到更有效的策略来解决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总结起来,微生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对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是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关键。
只有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研究、多领域合作并提高公众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微生物耐药性所带来的挑战,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守护人类的健康。
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1.本制度旨在规范医院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工作,确保医院微生物学检验质量、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及时监测耐药性情况,保障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2.本制度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医院管理制度等进行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涉及微生物学检验与药物耐药性监测的科室、技术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
第二章微生物学检验第三条检验要求1.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技术本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样品手记应依照规范要求进行,避开污染和交叉感染。
3.检测设备和试剂应进行定期检验和校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试剂有效。
4.掌握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确保在短时间内供应有效结果。
5.检验记录应详实,包含检测项目、结果、鉴定方法及检测时间等信息。
第四条结果解读与报告1.检验结果需进行科学解读,结合临床情况,准确推断病原微生物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供应建议性治疗方案。
2.结果报告应及时、准确地供应给医生和患者,确保临床治疗及时推动。
3.检验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追溯性。
第五条质控管理1.建立质控系统,定期组织质控活动,通过参加外部质控、内部质控、比对试验等方式,确保微生物学检验质量。
2.进行周期性评价,对检验人员技术本领和质量水平进行考核。
3.处理不合格结果,分析原因、采取矫正措施,并进行追踪整改,确保仿佛问题不再发生。
第三章药物耐药性监测第六条耐药性监测范围1.对医院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包含临床分别株、院内感染株等。
2.应针对常见和多重耐药菌株进行监测,及时了解耐药性情形。
第七条手记标本与送检要求1.标本手记应遵从相关规范,手记方法应正确、专业。
2.手记标本应及时送交微生物学试验室进行分别培养与药物敏感性测试。
第八条耐药性评价与报告1.对于检出的耐药菌株,应进行耐药性评价,包含药物敏感性测试、基因检测等。
微生物耐药性的机制与控制引言:微生物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产生抵抗的能力,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将从机制和控制两个方面讨论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并提出预防和管理耐药性的策略。
一、耐药性机制1. 基因突变微生物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
这种突变可能影响细菌表面受体、代谢途径或者激活或靶标结构等关键元素,使得抗生素无法起到杀菌作用。
2. 引入外源基因水平基因转移是导致细菌感染难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通过质粒传递,细菌可以获得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从而提高自身对抗生素的耐受能力。
3. 细胞毒素分泌一些细菌通过分泌毒力因子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降低宿主免疫反应,导致治疗更加困难。
通过释放细菌外毒素,细菌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并在患者体内形成慢性感染。
二、耐药性控制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微生物耐药性的关键。
医生和患者应当严格按照临床指南进行用药,并遵守抗生素的规定剂量和疗程。
同时,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对抗生素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意识。
2.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随着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成为迫切需求。
科学家们需要加大对微生物耐药机制的研究力度,并寻找能够有效杀灭或阻断微生物增殖的新型化合物。
3. 多学科合作解决微生物耐药性问题需要各学科之间紧密合作,包括医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等领域。
跨学科合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并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创新。
4. 提升卫生水平卫生环境是微生物感染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因此,提高个人和公共卫生水平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策略。
包括加强手卫生、定期消毒以及改善医疗设施等措施都能够减少微生物传播的机会。
5. 监测和报告建立完善的耐药菌监测网络对于了解和应对耐药性问题至关重要。
各个国家需要加强监测体系,及时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并向相关机构和公众报告耐药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结论:微生物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涉及感控办、微生物实验室、住院病区医生、护士、药剂科、工勤保洁人员等,各部门人员职责、分工参考《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在多重耐药菌管理方面的协作机制》执行。
(二)确诊为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植的患者,医务人员和工勤保洁人员在诊疗护理等过程中参考《多重耐药菌感染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四)临床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主管医师应在24小时内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卡》,并上报至感控办。
(五)感控办每日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督查,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解除隔离时间核查表》,直至多耐药隔离解除。
(六)临床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主管医师或科室主任/负责人应按照《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的规定执行。
(七)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及工勤保洁人员应
- 1 -/2
- 1 -
按照《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的培训制度》的要求,开展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 2 -/2
- 2 -。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机制在现代医学发展的同时,微生物也不断进化变异,使得许多药物对它们的杀伤力下降,甚至出现了对某些药物完全无效的情况。
这种现象被称为耐药性。
本文将介绍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机制,探讨常见的耐药机制及其对于临床诊疗的影响。
一、什么是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于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因而这些药物不能发挥本来应有的治疗效果的现象。
耐药性是由微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而决定的,由于微生物的高度复制能力,耐药基因得以迅速在微生物群体中传递和扩散,从而形成广泛的抗药菌株。
二、常见的耐药机制1.基因突变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基因和非编码序列。
在基因复制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误差,进而导致微生物基因组的变异,形成新的基因序列。
这些新序列可能导致微生物性状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抗药性。
例如,链霉菌就因为基因突变而产生了对利福平的耐药性。
2.基因水平的耐药除了基因突变,许多微生物的抗药性还是由外源基因的水平转移所致。
这些外源基因通常由质粒携带,它们可能来源于其他细菌或环境中的微生物,其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
此外,一些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DNA重组的方式获取抗菌基因。
目前,这种水平基因转移所导致的抗药性,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3.乘法机制许多抗生素具有细菌杀灭作用,然而研究表明,在细菌数量较少时,这些抗生素也能够起到促进菌群增殖的效果。
因为许多抗生素充当抗生素基因的信号分子,促进细菌产生,促进生长,并可以刺激细菌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如改变活性或防御药物。
三、耐药性对临床诊疗的影响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众所周知,抗生素是常见的治疗感染和疾病的药物,但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这些药物的效果已不如以前。
长期、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是导致各种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抗菌药物开发的速度无法满足目前微生物耐药性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一些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已经发展到可以抗拒所有抗生素的时候,药物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进化机制抗生素耐药性是当代医学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加强,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
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进化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进化机制,并分析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基因突变引发耐药性的演变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药性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的方式进行演变。
在微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一些特定的基因,编码了与抗生素敏感性相关的蛋白质。
当基因发生突变时,可能导致该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从而使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常见的耐药基因TEM就是由基因突变引发的。
二、质粒传递促进抗生素耐药性的扩散质粒是微生物细胞内的一种小环状DNA分子。
当一个细菌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质粒时,它有能力将这个质粒传递给其他细菌,从而使得耐药性的扩散更为迅速。
这种质粒传递的机制被称为水平基因转移。
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共享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在微生物群落中的广泛传播。
三、选择压力驱动耐药性的选择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适应环境,同时也增加了耐药性菌株存活的机会。
抗生素的使用会选择性地杀灭敏感菌株,而不敏感的耐药菌株则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耐药菌株逐渐在微生物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抗生素耐药性的生态系统。
因此,选择压力是推动微生物进化耐药性的重要因素。
四、解决方案:多角度综合施策面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进化,人类需要采取多角度的综合施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和患者应该在使用抗生素方面高度重视合理用药。
抗生素应该在真正需要的情况下使用,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 发展新型抗生素:科学家应该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力度,以应对已经出现的抗生素耐药性。
3. 加强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播的耐药菌株,避免其在人群中扩散。
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制度
1.建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及细菌药敏试验工作;并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接受室间质量评价检查。
2.建立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条件与方法,并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作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3.建立细菌耐药情况通报制度,每季度对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通报。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 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 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五篇范例)第一篇: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
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
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10、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
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政策解读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是一项全面防控和治理微生物耐药的行动计划,旨在建立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新型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环境。
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微生物耐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医疗安全;强化对微生物耐药研究和控制的投入,推动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对微生物耐药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
该计划的重点工作包括:一、完善微生物耐药监测和评估机制。
加强对微生物耐药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微生物耐药研究数据库,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微生物耐药研究和创新。
加强微生物耐药新药研发和抗生素替代技术的研究,推广医学检验和临床诊断技术,提高微生物检测、鉴别和分型水平。
三、加强微生物耐药防控和管理。
加强全球联防联控对微生物耐药的行动,提高医师、护士和患者的安全性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危险物品管理,防范微生物耐药疫情的发生。
四、推进微生物耐药保障措施。
加强医疗相关人员、疫苗制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和督导,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和环境卫生安全,督促企业加强抗生素管理和用药规范,有效遏制微生物耐药问题的发生。
五、推进微生物耐药宣传与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公众对微生物耐药问题的认知,提高培训和教育质量,推动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
针对上述重点工作,该计划的重点措施包括:一、加强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预防和控制微生物耐药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促进制度化建设;二、加强微生物耐药监测和评估。
建立完善微生物耐药监测和评估机制,开展对全国范围内微生物耐药情况的大规模监测和研究,建立微生物耐药数据库;三、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
加大在微生物耐药药物研发和抗生素替代技术研究等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支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知识,探索微生物耐药预防和控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四、加强医疗相关人员培训和教育。
2025年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042)(正高级)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微生物的耐药性?A. 抗生素的滥用B.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C.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D. 抗生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答案:A, B, C, D解析:A. 抗生素的滥用是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对敏感微生物施加选择压力,使得耐药菌株逐渐占据优势。
B.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是其自然属性之一,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变异可能导致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耐药性。
C.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如宿主体内的微环境、菌群间的相互作用等,都会影响微生物的耐药性。
例如,菌群失调可能导致某些耐药菌株的过度生长。
D. 抗生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也是影响微生物耐药性的重要因素。
剂量不足或使用时间过短可能无法彻底杀灭微生物,从而增加其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2、以下哪些微生物的检验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A. 细菌培养及鉴定B. 真菌涂片检查C. 病毒核酸检测D. 寄生虫抗体检测答案:A, B, C, D解析:A. 细菌培养及鉴定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础,通过培养可以分离出致病细菌,并进行鉴定以明确菌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B. 真菌涂片检查是快速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方法。
通过涂片染色和镜检,可以观察到真菌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真菌的种类和感染情况。
C. 病毒核酸检测是诊断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患者样本中的病毒核酸,可以明确病毒感染的存在和类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D. 寄生虫抗体检测对于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通过检测这些抗体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寄生虫,并初步确定寄生虫的种类。
这对于寄生虫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3、以下关于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描述,正确的是:A.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B. 实验室废弃物可直接排入下水道C. 实验人员无需进行生物安全培训D. 实验活动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答案:A解析:A.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这是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识别和预防潜在的生物危害。
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制度1. 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加添成为了医院管理面对的一项重点挑战。
为了保护患者免受细菌耐药性感染的威逼,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和卫生,本医院订立了本《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控机制,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院的有效运作。
2. 范围和适用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的全部科室、员工及患者。
3. 细菌耐药监测3.1 细菌样本手记1.科室应严格依照相关操作规程,手记细菌样本,并记录相关信息,如患者姓名、住院号、科室、样本类型等。
2.试验室应确保对细菌样本的手记、保管、运输、处理等环节进行正确操作和记录。
3.2 细菌耐药性检测1.试验室应使用标准化方法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试验室应定期参加外部质控,评估本试验室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水平。
3.3 统计和分析1.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耐药菌感染统计和分析系统,对耐药菌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
2.每个科室应定期上报耐药菌感染情况,并搭配医院进行统计和分析。
4. 细菌耐药掌控4.1 防备措施1.手卫生:全部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手卫生操作规程进行手卫生,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传教育。
2.感染掌控:实施科室感染掌控制度,包含无菌操作、隔离措施、床位管理等。
3.抗菌药物使用:医院应订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开滥用和欠妥使用。
4.2 职责和义务1.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要求,搭配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工作的开展,乐观参加培训和学习。
2.科室负责人应组织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工作,确保制度的实施。
3.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控的监督和引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3 教育和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控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水平。
5. 监督和评估医院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细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矫正问题。
6. 惩罚和嘉奖对于严重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予以相应的惩罚,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细菌耐药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耐药细菌感染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死亡率增高,同时也给临床医生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
目前细菌耐药性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检测细菌耐药机理是当今细菌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也是正确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在细菌耐药机理的检测方面,包括分子生物学等许多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
但这些方法的技术要求普遍较高,大多数被用于基础研究。
真正应用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试验方法,需要规范化和标准化,只有这样我们的实验结果才准确、可靠,才能达到互认的要求。
一、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机制实验室检测项目( 1 )PRSP( 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2 )MRS( 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3 )HLAR( 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 4 )VISA / VRSA( 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5 )VRE(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6 )其他耐药机制 <span class="title03">二、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 )检测苯唑西林纸片筛选试验方法:使用含1μg苯唑西林纸片(而不是甲氧西林或萘夫西林)来检测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的耐药性。
用直接菌落悬液法制备的接种物(0.5 麦氏比浊浓度菌液)接种MH 琼脂平板,33 ℃-35 ℃孵育24h ,测量抑菌圈直径。
结果判断:按NCCLS / CLSI 解释标准判断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路邓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10mm 为耐药,≥13mm 为敏感。
除路邓葡萄球菌外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17mm 为耐药,≥18mm 为敏感。
同时在…透射光下仔细观察苯唑西林纸片周围抑菌圈内有无细小菌落或轻微弥漫生长,如有说明耐药。
纸片扩散法结果如有疑问,必须进行mecA 基因或PBP2a 测定、头孢西丁纸片试验、苯唑西林MIC 试验或苯唑西林盐琼脂筛选试验,来确定是否为MRS 菌株,选择其中一种试验结果进行报告。
微生物培养耐药机制修改规则
在微生物报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简单的耐药机制,有时候抗生素药敏结果做出来是敏感,我们也要修改为耐药,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常见修改规则。
主要包括以下四条:
一、葡萄球菌属
当出现苯唑西林(MIC)、头孢西丁(KB)耐药或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试验阳性时,将所有的β-内酰胺酶类(比如:青霉素、头孢洛林等)抗生素敏感的结果修正为耐药。
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产酸克雷伯、奇异变形杆菌
1、当ESBL试验阳性时,不再对所有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除外)以及氨曲南敏感的结果修改为耐药,只需要提示: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应当报一些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性;
2、当出现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或头孢泊肟检测结果为不敏感时,推测可能产ESBL和或Ampc,不再对所有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除外)及氨曲南敏感的结果修正为耐药,只需要提示: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应当报一些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耐药性。
三、流感嗜血杆菌
当出现β-内酰胺酶阴性且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耐药时,要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洛、头孢他美、头孢尼西、头孢丙烯、头孢呋辛和氯碳头孢的敏感结果修正为耐药。
四、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当出现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试验阳性时,需要将红霉素、克林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的敏感结果修正为耐药。
除了以上这几条外,还有的我们需要注意,那就是天然耐药,我们虽然做出来可能是敏感的,也要将敏感结果去掉,一般不用报告该药,因为天然耐药的抗生素临床一般无效。
常见天然耐药参考如下:
肠杆菌科:
1、弗氏柠檬酸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
2、克氏柠檬酸杆菌: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
3、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
4、大肠埃希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
5、赫氏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氨苄西林、替卡西林。
6、蜂房哈夫尼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7、摩根摩根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8、普通变形杆菌和彭氏变形杆菌:氨苄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9、奇异变形杆菌: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此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没有天然耐药性。
10、粘质沙雷氏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菌素II代(头孢呋辛)、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1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
12、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此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无天然耐药,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在体外可显示活性,但临床无效,不能报告为敏感。
13、雷氏普罗维登斯菌和斯图普罗威登斯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I代(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四环素类/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多粘菌素B、黏菌素。
非发酵菌:
1、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群: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厄他培南、甲氧苄氨嘧啶、氯霉素、磷霉素。
由于舒巴坦对其有活性,可能会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厄他培南、四环素类/替加环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氯霉素。
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
对四环素天然耐药,但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却无天然耐药。
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多粘菌素B、氨基糖苷类、甲氧苄氨嘧啶、磷霉素。
葡萄球菌:
1、腐生葡萄球菌:新生霉素、磷霉素、夫西地酸。
2、头状葡萄球菌:磷霉素。
3、孔氏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新生霉素。
4、这些革兰氏阳性菌同样对氨曲南、多粘菌素B/黏菌素和萘啶酸天然耐药。
5、MRSA和MRSCon视为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天然耐药,即青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头孢类(抗MRSA活性的头孢菌素除外)和碳青霉烯类都天然耐药。
肠球菌属:
1、粪肠球菌: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夫西地酸、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天然耐药。
2、屎肠球菌: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夫西地酸天然耐药。
3、鹑鸡肠球菌/酪黄肠球菌:对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甲氧苄氨嘧啶、复方新诺明、夫西地酸、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天然耐药。
4、*警告:对于肠球菌属,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除高水平耐药筛查),克林霉素和复方新诺明体外试验可表现出活性,但临床无效,所以不应报告敏感。
5、注:这些革兰阳性菌同样对氨曲南,多粘菌素B/黏菌素和萘啶酸天然耐药。
厌氧菌:
厌氧菌革兰阳性杆菌:
1、梭菌属:对氨基糖苷类天然耐药;
2、无害芽孢梭菌:对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天然耐药。
厌氧格兰阴性杆菌:
拟杆菌属:对氨基糖苷类、青霉素、氨苄西林天然耐药。
坏疽梭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天然耐药。
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