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及其仪器的使用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9
微生物限度检查仪操作规程一、目的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限度检查仪的使用,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使用微生物限度检查仪进行微生物检测的实验室。
三、设备准备1.检查仪器:确保检查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且已经进行了日常的校准和验证。
2.试剂准备:准备好所需要的试剂和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进行储存和使用。
四、操作流程1.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稀释、过滤等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按照要求取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并且避免外部污染。
-将样品转移至无菌容器中,避免交叉污染。
2.检测操作-打开检查仪器的电源,确保所有参数显示正常。
-设置检测参数,包括样品体积、培养基类型等。
-在无菌条件下,将样品转移到培养基中,确保样品均匀分布。
-在培养基上绘制分类孔,确保每个样品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关闭培养皿,确保培养皿与培养基接触紧密,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将培养皿放入检查仪器中,确保培养皿的摆放位置正确。
-启动检查仪器,按照仪器的要求进行检测。
-检测结束后,关闭检查仪器,将培养皿取出并妥善处理。
五、数据分析与记录1.对于生长的微生物,根据标准方法进行鉴定,并记录鉴定结果。
2.对于未生长的微生物,根据标准方法进行计数,并记录计数结果。
3.对于得到的结果,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数据分析,并判断样品是否符合微生物限度要求。
4.将检测结果和分析记录在相关的数据表格或文件中,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
六、设备维护与清洁1.检查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定期校准、保养和维修。
2.定期清洁检查仪器的内部和外部部件,确保检查仪器的清洁和卫生。
3.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规定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七、风险控制1.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个人和环境安全。
2.如发现异常情况或设备故障,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3.定期开展培训和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用于分析和检测环境、食品、药品等领域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使用方法1. 样品准备在进行微生物检测之前,首先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可以是环境中的空气、水质、土壤等,也可以是食物、药品等。
样品准备的关键是保持其在检测之前的原样性,并确保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能够被准确检测。
2. 样品处理样品处理是为了提取样品中的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离心、过滤、稀释等。
离心用于分离样品中的大颗粒物质,以便更好地检测微生物;过滤则可以去除样品中的大颗粒物质和悬浮微生物,使样品更易于处理;稀释则是为了使微生物数量在适宜检测范围内。
3. 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是为了增殖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以便更好地进行检测。
常用的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适合于微生物数量较多、培养时间较短的情况;固体培养适合于较少微生物数量、培养时间较长的情况。
4. 微生物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方法根据检测目的和样品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生物化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
显微镜观察适用于检测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能够直观地观察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生物化学检测适用于分析样品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酶活性、酸碱度等;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可以通过分析微生物的DNA或RNA序列来确定其种属和数量;免疫学检测是通过与微生物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反应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二、实验操作技巧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进行微生物检测技术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程和操作规范,包括个人防护、实验操作流程、废物处理等。
正确佩戴实验手套、防护眼镜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实验操作中的污染风险。
2. 实验仪器的选择与操作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例如,在培养微生物时,选择合适的培养皿、培养基和培养箱等;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时,选择适合的镜头和聚焦方式等。
科立得细菌仪器操作规程一、概述科立得细菌仪器是一款先进的实验设备,用于检测、分析和计数微生物细菌。
本文档旨在指导用户正确操作科立得细菌仪器,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操作准备在操作科立得细菌仪器之前,请确保以下准备工作已完成:1.了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2.检查仪器是否连接电源,并确保电源供应稳定;3.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皿和标本;4.准备好所需的仪器配件和耗材;5.检查仪器的温度、湿度和其它环境因素是否符合要求;三、操作步骤步骤一:仪器准备1.打开科立得细菌仪器电源,确保仪器正常启动;2.检查仪器的温度、湿度设置是否合适,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3.检查仪器设备的连接情况,确保各部件正常工作;4.清洁检测室和培养皿槽,确保无污染和杂质。
步骤二:样本准备1.从培养皿中取出待检样本,用无菌吸管或无菌棉签将样本均匀地涂抹在培养皿上,避免气泡和杂质;2.确保培养皿的标注清晰,以便后续操作;3.将培养皿放入准备好的仪器配件中。
步骤三:仪器设置1.打开科立得细菌仪器软件,并进行设备初始化;2.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设置和测试参数;3.确保仪器的光源和检测器正常工作,并进行相应的校准。
步骤四:开始测试1.将装有待测样本的培养皿放入科立得细菌仪器中,并确保安装正确;2.关闭检测室的门,以减少干扰;3.在软件界面上点击“开始测试”按钮,仪器将自动进行检测和分析;4.等待测试结果出现在软件界面上。
步骤五:结果分析1.在软件界面上查看和分析测试结果;2.根据实验要求,采取相应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3.将结果记录下来,包括菌落数量、菌落大小等信息;4.按照实验要求和规范,进行数据解读和报告撰写。
四、操作注意事项在操作科立得细菌仪器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2.仪器操作前,确保手部洁净,并佩戴所需的个人防护装备;3.采用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污染;4.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和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意修改仪器设置;5.注意操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卫生,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6.仔细阅读并理解仪器的操作说明和用户手册;7.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微检室操作规程微检室操作规程一、微检室的基本规定1. 微检室是进行微生物检测的专用实验室,严禁非授权人员进入和操作。
2.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和授权,具备相关检测技能和知识。
3. 使用微生物检测仪器、试剂和耗材前,必须检查设备是否完好、试剂和耗材是否在有效期内。
4. 微检室内禁止食品、饮料和杂物放置,保持环境整洁干净。
5. 禁止在实验台上将试剂或培养基放置过久,使用后立即清理和消毒。
二、微检室的操作规定1. 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实验室专用的防护服、塑料手套和口罩,严禁裸露身体。
2.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将双手洗净,使用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3. 所有实验材料和培养基必须进行标识,包括实验名称、日期、操作人员等信息。
4. 滴管、培养皿等一次性实验用具使用后必须弃置,不得再次使用。
5. 使用前必须严格校准仪器,确保仪器运行正常。
6. 试剂必须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或使用,遵守剂量和操作要求。
7. 实验台上禁止放置个人物品,如手机、钥匙等。
8. 操作完毕后,实验台和操作区域必须进行清理和消毒。
9. 使用过的试剂和培养基必须进行妥善处理,不得随意倒入下水道或垃圾桶。
10. 严禁将实验室内的微生物试剂和培养基带出实验室,防止扩散传播。
三、微检室的安全规程1. 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标志和应急处理措施,如灭火器、洗眼器等。
2. 发现设备故障、实验品泄漏等现象,应及时报告上级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在进行病原菌等高风险实验时,必须带防护面罩和手套,避免接触致病微生物。
4. 实验中如出现意外伤害或事故,必须及时报告,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5. 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饮水或摄入食物,防止污染试剂和培养基。
6. 严禁私自调试和拆卸实验仪器,如有需要必须经过授权人员操作。
7. 实验室内禁止奔跑、打闹和使用危险电器,保持安静的工作环境。
四、微检室的消毒和清洁规定1. 实验室每天使用后必须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操作台、试剂柜、存放架等。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规范说明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1、遵循“低倍镜→高倍镜→油镜”的原则;2、利用同焦现象进行聚焦:装上待观察的玻片后,将低倍镜(4倍镜)转换到工作位,用粗调节将载物台上升到最高,再用粗调节反方向调节,初步聚焦后再用细调节聚焦,将目标物调到视野中心后才能转换10倍镜到工作位,此时将出现同焦现象,即不需要调节视野中就有目标物的模糊影像;紧接着就可以只通过细调节就可以聚焦,此后不允许再用粗调节进行聚焦,避免粗调节的误操作压迫玻片,损坏镜头;在10倍镜下聚焦后,又将目标物移到视野正中间,然后转换40倍镜头到工作位,继续利用同焦现象用细调节进行聚焦;聚焦后将目标物移到视野正中间,装上油镜,在不动载物台高度,也不拿下玻片的情况下用胶头滴管滴加香柏油,然后将油镜转换到工作位,利用同焦现象用细调节进行聚焦。
3、聚焦注意事项:(1)初步聚焦后不允许再使用粗调节进行聚焦;(2)每次转换镜头之前,物象应该是最清楚的,而且应该将目标物移到视野正中心,否则可能不出现同焦现象;(3)记得再使用40倍镜和油镜前,检查镜头是否干净,若有堵塞或香柏油,应该用二甲苯进行擦拭。
4、显微镜使用后的处理:(1)关掉电源,拿下玻片,用洗衣粉清洗干净后放入75%酒精瓶中浸泡;(2)卸下油镜,将油镜用二甲苯擦拭干净后装回塑料套中,放回干燥器中进行保管;(3)擦拭显微镜上的灰尘或油迹,将剩余的镜头摆回“八”字位;(4)在登记本上记录使用情况后,套上布套,将显微镜放回柜中。
二、无菌器材的准备1、微生物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材均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
2、培养皿的包扎和灭菌:(1)培养皿应该干净干燥,一砸八个到十个,要按一致方向进行摆,用报纸进行包扎,要求培养皿全部包住,没有露出来的,两端报纸叠痕整齐美观,包好后用棉线进行捆绑,方便拎取;(2)培养皿也可以用专门的金属器皿进行包装;(3)培养皿灭菌可以采用干热灭菌,灭菌条件:160~170℃,1~2h;也可以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条件121℃20min;(3)灭菌后的培养皿应该放到烘箱进行干燥,干燥温度105℃,时间视情况而定,尽量多烘一段时间,保证干透,以免培养出来的菌落生长不规则;(4)烘干的培养皿在使用之前不应该打开包装;(5)在无菌室进行杀菌时,可以将烘干的培养皿放到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上,连同无菌室一起进行消毒;(6)使用时,打开无菌培养皿,应该让培养皿一叠盖子在上底在下,一个方向放好。
微生物实验室是指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场所。
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使用要求,要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工程或净化工程。
主要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生物安全实验室。
下面杭州威尔来说说微生物实验室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1.微生物实验室应设有无菌操作间和缓冲间,无菌操作间洁净度应达到10000级,室内温度保持在20~24℃,湿度保持在45~60%,超净台洁净度应达到100级。
2.微生物实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3.严防一切灭菌器材和培养基污染,已污染者应停止使用。
4.微生物实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75%的酒精)。
5.微生物实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
6.需要带入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仪器,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7.工作人员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前,需要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用75%的乙醇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操作。
8.微生物实验室使用前需要打开微生物实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以上,并且同时打开超净台进行吹风。
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微生物实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9.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
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10.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空白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
11.吸取菌液时,需要用吸耳球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12.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需要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
13.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于高压蒸汽灭菌锅121℃保持20min后取出清洗。
14.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75%酒精溶液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
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引言概述: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SOP)是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文件。
本文将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二)进行详细阐述,着重介绍实验室内如何进行微生物实验的准备、操作、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正文内容:一、实验室准备1.质控标准品准备a.选择适当的微生物株b.确保菌种的存储和传递方式c.推荐适当的质控标准品2.实验室设备准备a.准备所需培养基和试剂b.清洁和消毒设备c.校准仪器和设备3.实验室操作环境准备a.调节实验室温度和湿度b.维护实验室通风和清洁c.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措施二、实验操作1.培养基的制备与贮存a.培养基配制的准确性和灭菌的必要性b.合理选择培养基的pH值和营养成分c.培养基的贮存条件和传递方式2.微生物实验的操作技巧a.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和步骤b.培养基接种方法和数量控制c.使用微生物培养箱的技巧与注意事项3.实验室安全与废物处理a.实验室内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范b.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c.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4.实验室记录与数据管理a.实验操作日志的记录要求b.实验结果和数据的保存和整理c.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报告撰写5.实验结果分析与质量控制a.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对b.偏差和异常结果的处理c.质量控制的监督和调整结论:本文详细阐述了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二)的各个环节,包括实验室准备、实验操作、实验室安全与废物处理、实验记录与数据管理、实验结果分析与质量控制等。
通过按照这些规范进行实验,可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微生物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在实验室操作规范的指导下,微生物实验室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为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生物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应用微生物进行实验以及工业生产的技术。
为了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和遵守操作规范非常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微生物技术操作规范的指导,以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2. 实验室环境要求在进行微生物技术操作前,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以下要求:- 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和清洁,定期清理工作台、设备和实验器材。
-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消防器材、洗眼器、紧急照明等。
3. 个人防护措施在进行微生物技术操作时,必须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以确保操作者的安全:- 操作者应佩戴实验室指定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护目镜等。
- 操作者应洗手并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微生物菌液。
- 当操作涉及到有毒或有害物质时,操作者应佩戴口罩或呼吸防护设备。
4. 操作流程微生物技术操作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 准备工作: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清洁度,并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
2. 操作操作: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微生物培养、转移、接种等操作。
3. 监控:定期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相关观察数据。
4. 环境清理:操作完成后,及时清理工作台、设备和实验器材,妥善处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
5. 废物处理微生物技术操作产生的废弃物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处理:- 固体废弃物应正确分类,使用封闭进行收集,并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
- 液体废弃物应经过消毒处理后,在指定的污水排放口排放。
6. 安全意识教育为了提高操作者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应进行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和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安全操作要求。
- 个人防护措施和实验室安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 废物处理和环境清理的规范要求。
7. 紧急情况处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操作者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 火灾:立即使用消防器材扑灭火源,并按照应急预案进行疏散。
- 溢漏事故:快速将溢漏物清理,并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和伤害。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实验室准入制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1、实验室人员: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
2、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微生物操作技术、个人防护措施等。
3、健康状况:进入实验室前,人员需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无感染性疾病。
4、登记制度: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姓名、进入时间、工作内容等。
二、实验室布局与设施1、合理分区:实验室应分为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各区之间应有明显的分隔和标识,以防止交叉污染。
2、通风系统:具备良好的通风设备,保证空气流通,排出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和微生物。
3、消毒设施:配备齐全的消毒设备,如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灯等,用于实验器具和环境的消毒。
4、储存设施:有专门的储存空间,用于存放病原微生物样本、试剂和药品,且应符合相应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
三、个人防护装备1、工作服: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着专用工作服,离开实验室时应脱下并妥善存放。
2、手套:根据实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材质和规格的手套,如乳胶手套、丁腈手套等。
3、口罩:佩戴能有效过滤微生物的口罩,如 N95 口罩。
4、护目镜:进行可能产生飞沫或溅出物的操作时,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
5、防护鞋:防止污染物接触脚部。
四、样本采集与运输1、采集规范: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采集样本,确保样本的质量和代表性。
2、采集器具:使用无菌、无热原的采集器具,并在使用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3、样本标识:清晰准确地标识样本的来源、种类、采集时间等信息。
4、运输条件:根据样本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运输容器和温度条件,保证样本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运输记录:详细记录样本的运输过程,包括运输人员、运输时间、运输路线等。
五、实验操作规范1、无菌操作: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分离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微生物样本的处理环境也是重要,因为环境也能引起也污染的可能。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染菌的微生物培养物处理程序,保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意义重大。
一、员工安全操作规范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
2、实验室安全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3、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4、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5、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6、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二、高压灭菌锅的安全使用操作规范: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依次堆放在灭菌锅。
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2、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4、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5、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三、电炉使用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1、将盛有液体的玻璃容器(应垫石棉网)或不锈钢器皿置于电炉上,方可打开电炉加热。
2、电炉在使用过程中应有人在场,注意观察容器内液体加热情况,避免液体溢出,造成事故。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及其仪器的使用微生物实验室是一个专业的实验室,主要用于微生物的研究和培养的工作,同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范和使用仪器的要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及其仪器的使用。
一、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范1. 常规操作规范(1) 实验前应对工作台、设备、器皿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检查实验室是否达到了要求的效果。
(2) 实验之前应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培养物、试剂、仪器等。
(3) 实验室中应注意保持室内干燥、卫生、通风,应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4) 实验人员应佩戴实验室专用的实验衣、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
2. 培养物操作规范(1) 确保培养物的来源、存储方式和实验所需,应根据操作要求对培养物进行前处理。
(2) 培养物的接种应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并注意接种数量和接种时间。
(3) 培养物的恒温培养过程应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密度,监测培养物的生长情况。
(4) 培养物的收获应遵循操作规范,应先逐一标记,记录文档,再进行存储。
3. 实验室消毒规范(1) 实验室的坐标区域、仪器、器械、培养基等常常需要经常清洗与消毒处理,必须遵守以下操作规范来消毒。
(2) 操作必须全程穿戴防护和消毒的个人装备,如实验室外套、手套和实验室白袍等。
(3) 消毒必须用消毒剂,消毒剂在消毒前需要必须进行相关的检测。
(4) 消毒剂必须选用消毒效果强、安全、易洗净的。
饮食、药物、人员及其他物品的消毒与管理必须严格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微生物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微生物实验室仪器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识别、检测等领域。
以下是微生物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介绍:1. 离心机离心机主要用于离心分离和稀释悬液,精简样品和浓缩微生物悬浮液和药品、原料等。
离心机的使用需要注意转数、时间等参数的设置,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特征结构以及对微生物的检测和识别,对于微生物实验室来说是一种必备的仪器。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但其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制定并遵守严格的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分析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I. 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符合安全要求的基本设施,包括通风系统、恒温环境、灭菌设备等。
通风系统可保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有害气体的积聚;恒温环境则有助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培养生长;灭菌设备能有效杀灭实验器材上的潜在病原体,避免交叉感染。
II.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在微生物实验室操作中,实验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实验服可以防止微生物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和传播;手套的使用可降低实验人员接触到微生物的可能性;口罩和护目镜有助于防止微生物通过口鼻和眼部进入身体。
正确使用这些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实验人员免受感染的关键。
III. 细菌培养与传播的预防1. 细菌培养技术规范在进行细菌培养时,实验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实验要求,采取无菌技术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此外,需采用合适的培养基、温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细菌安全处理处理实验过程中的细菌培养物时,需要采用严密的防护措施,避免微生物的无意传播。
实验人员应熟悉并正确操作常用的消毒剂,如漂白粉、酒精和紫外线辐射等,以保证细菌的安全处置,并预防实验室污染和环境污染。
IV. 废弃物处理与清洁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废弃物处理与清洁是关键环节。
实验人员应按照规定将使用过的培养基、试剂和容器等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以防止野生微生物的传播。
此外,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等也需要定期清洁消毒,以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V. 实验室员工的培训与沟通实验室员工应接受全面的安全培训,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规范与操作要求,掌握适当的紧急处理措施。
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操作及防护规范01玻璃仪器正确的使用各种玻璃仪器对于减少人员伤害事故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室中不允许使用破损的玻璃仪器。
对于不能修复的玻璃仪器,应当按照废物处理。
在修复玻璃仪器前应清除其中所残留的化学药品。
实验室人员在使用各种玻璃器皿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橡皮塞或橡皮管上安装玻璃管时,应戴防护手套。
先将玻璃管的两端用火烧光滑,并用水或油脂涂在接口处作润滑剂。
对粘结在一起的玻璃仪器,不要试图用力拉,以免伤手。
(2)破碎玻璃应放入利器盒(供应室可领利器盒)处理。
较大的破碎玻璃应放入专门的加厚箱子,并封装好,贴明警示标识,等待学院处理。
破碎玻璃在放入垃圾桶前,应用水冲洗干净。
(3)不要将加热的器皿放在过冷的台面上,以防止温度急剧变化而引起玻璃仪器破碎。
02生物安全柜1、应参考国家标准和相关文献,对所有可能的使用者都介绍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方法和局限性。
应当发给工作人员书面的规章、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
特别需要明确的是,当出现溢出﹑破损或不良操作时,安全柜就不再能保护操作者。
2、生物安全柜运行正常时才能使用。
3、生物安全柜在使用中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挡板。
4、安全柜内应尽量少放置器材或标本,不能影响后部压力排风系统的气流循环。
5、安全柜内不能使用本生灯,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会干扰气流并可能损坏过滤器。
允许使用微型电加热器,但最好使用一次性无菌接种环。
6、所有工作必须在工作台面的中后部进行,并能够通过玻璃观察挡板看到。
7、尽量减少操作者身后的人员活动。
8、操作者不应反复移出和伸进手臂以免干扰气流。
9、不要使实验记录本﹑移液管以及其他物品阻挡空气格栅,因为这将干扰气体流动,引起物品的潜在污染和操作者的暴露。
10、工作完成后以及每天下班前,应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生物安全柜的表面进行擦拭。
11、在安全柜内的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安全柜的风机应至少运行5min。
12、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时,不能进行文字工作。
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微生物实验室需要满足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
本文将从设备、环境、安全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
一、设备要求微生物实验室需要配备各种设备和仪器,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以下是一些必需的设备:1、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包括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
2、培养设备:包括培养箱、培养皿、培养管等,用于微生物的培养和繁殖。
3、分光光度计:用于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和透光度,以及定量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4、离心机:用于分离微生物和细胞,包括高速离心机和低速离心机。
5、纯水系统:用于制备高纯度的水,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此外,微生物实验室还需要其他辅助设备,如冰箱、冷冻柜、加热设备、净化设备等。
所有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准确度。
二、环境要求微生物实验室需要保持清洁、干燥和无菌的环境,以避免实验结果受到污染。
以下是一些环境要求:1、温度:实验室应保持恒温,一般控制在20-25℃之间。
2、湿度:实验室应保持适当的湿度,一般控制在45-65%之间。
3、空气质量:实验室应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尘埃、烟雾、有害气体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4、光照:实验室应保持适当的光照强度和均匀度,以利于观察和拍摄微生物。
5、噪声:实验室应保持安静,以避免噪声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满足无菌环境的要求,微生物实验室需要配置消毒设备、灭菌器等,并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
同时,实验室还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手套、口罩、防护服等,以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
三、安全要求微生物实验室需要进行安全管理,以确保实验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安全要求:1、实验室应设置安全出口和消防设备,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实验人员和撤离设备。
2、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如眼镜、面罩、手套等,以避免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1.工作人员加强有菌观念,无菌操作。
工作人员加强有菌观念,无菌操作。
2.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3.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
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5.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6.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
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7.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8.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 3%来苏儿溶液中 5-10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 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 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9.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 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10.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11.所有微生物培养物,不管标本阳性或阴性均用消毒液浸泡后,经煮沸消毒,才能清洗或丢弃。
12.取材、最好采用一次性工具,不能采用一次性工具者,每次取材前均应彻底消毒。
13.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
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4.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5.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6.爱护仪器设备,遵守仪器使用规范,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每天观察培养箱、冰箱、干燥箱的温度,并做好记录。
引言概述微生物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药品开发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实验室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制定和执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最新微生物实验室SOP文件(二)的内容和结构。
该SOP文件的内容涵盖了实验室的日常操作、样品处理、设备使用、风险防控以及数据管理等方面。
正文内容1.实验室规范操作1.1实验室安全和卫生要求强调实验室内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实验服等;确定实验室安全区域,警示标识的使用;指导实验室内的废弃物管理。
1.2实验室设备操作规范提供常见实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如培养箱、离心机等;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实验设备,如PCR仪,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
1.3样品收集和处理引导样品采集的方法和规范;介绍样品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消毒处理、样品保存等。
2.样品处理流程2.1样品接收和标记规定样品接收的流程和记录方式;强调样品标记的重要性,以确保正确识别和追溯。
2.2样品准备和稀释提供适当的样品准备和稀释的指导;强调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避免样品污染和误差。
2.3样品培养和分离介绍不同类型的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引导分离微生物的方法,如纯培养、拮抗筛选等。
2.4样品保存和运输提供正确的样品保存条件和时间;强调样品运输的准备工作,如合适的包装、冷链运输等。
3.设备使用与维护3.1实验设备的验证和校准详细说明实验设备验证和校准的程序和周期;强调校准结果的记录和维护。
3.2设备的日常使用提供设备的日常清洁和消毒方法;强调设备使用前的检查和注意事项。
3.3设备维护与故障处理提供设备维护的周期和方法;引导故障排除的步骤和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
4.风险防控措施4.1生物安全操作规范(BSC)的使用解释BSC的原理和分类;强调在特定实验条件下使用BSC的重要性。
4.2操作中的风险评估引导实验人员进行实验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提供风险控制方法和措施。
4.3废物处理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介绍实验室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强调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一、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研究和培养微生物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微生物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必须制定严格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以保障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从实验室内外部环境准备、微生物管理、实验室操作规范、事故应急处理等方面提出相关规程。
二、实验室环境准备1.实验室周围需保持整洁,无杂草和垃圾,确保通风良好,室温恒定,湿度适宜。
2.实验室内设有洗手间,一次性手套、口罩、实验衣等个人防护物品充足,并进行定期更换。
3.实验室内应保持清洁干燥,有足够的储物空间,以存放试剂、培养基等物品,防止受潮、污染。
三、微生物管理1.实验室应严格管理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实施实名登记制度,并进行必要的微生物安全培训和知识普及。
2.实验室内进行的微生物研究必须获得相关批准和许可,禁止私自携带微生物进出实验室。
3.实验室内应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循环水处理系统,确保废水达标排放,防止微生物及有害物质扩散。
四、实验室操作规范1.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全面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穿戴实验服装等个人防护措施。
2.使用前对实验仪器、工作台桌面等进行消毒处理,并确保实验器材完好。
3.所有的微生物培养、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外界细菌及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4.实验过程中遵守无尘、无烟、无食物进入实验室的规定,以确保实验环境的洁净。
5.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产生尘埃、溅泼、飞溅等不安全操作,防止微生物的扩散和传播。
6.使用毒性微生物时必须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柜操作,防止微生物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
7.每日工作结束后,实验室内的工作台、仪器设备等要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
五、事故应急处理1.发生微生物泄露等紧急情况时,立即停止实验操作,并汇报主管人员,采取应急措施。
2.遇到实验人员可能被感染的情况,需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并对可能受到感染的区域进行消毒。
3.事故处理完后,需进行详细的事故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并制定防止再次发生的措施。
六、安全管理1.实验室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实验室的危险性,并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检测和诊断的重要场所。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准确和有效,特制定以下操作规程。
一、实验室准入制度1、只有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2、进入实验室前,人员必须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并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3、穿着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二、实验前准备1、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和预期结果。
2、对所需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3、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材料,并检查其有效期和质量。
三、样本采集与处理1、样本采集应遵循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质量。
2、采集后的样本应尽快运输到实验室,并在规定的条件下保存。
3、处理样本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防止样本的泄漏和污染。
四、实验操作1、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分离等操作。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污染。
3、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防止样本溅出或气溶胶的产生。
五、仪器设备使用1、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2、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记录维护情况。
3、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相关负责人进行维修。
六、废弃物处理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分类收集,包括感染性废弃物、化学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等。
2、感染性废弃物应进行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后,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3、化学废弃物应按照其性质进行相应的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七、个人防护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实验服等。
2、手套应定期更换,如有破损应立即更换。
3、离开实验室前,应脱下个人防护装备,并进行消毒处理。
八、意外事故处理1、若发生样本泄漏、人员受伤或感染等意外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受伤人员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并报告相关部门。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1.工作人员加强有菌观念,无菌操作。
2.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3.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
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5.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6.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
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7.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8.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 3%来苏儿溶液中 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 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 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9.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 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10.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11.所有微生物培养物,不管标本阳性或阴性均用消毒液浸泡后,经煮沸消毒,才能清洗或丢弃。
12.取材、最好采用一次性工具,不能采用一次性工具者,每次取材前均应彻底消毒。
13.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
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4.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5.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6.爱护仪器设备,遵守仪器使用规范,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每天观察培养箱、冰箱、干燥箱的温度,并做好记录。
17.发出的微生物报告应认真复审,分析报告、评价报告。
无菌间使用规程1 目的建立无菌室管理使用规程,保证操作者正确使用。
2 范围适用于无菌室操作。
3 责任者操作人员、无菌室管理人员。
4 内容4.1无菌室应严禁放置杂物,无关人员严禁入内。
4.2 无菌室应严格保持整洁,防止污染,定期用甲醛熏蒸消毒(每月一次),使用前用0.1%新洁尔灭控式消毒净化工作台。
4.3 实验人员进入无菌室,必须更换无菌衣、帽、鞋等,操作前用0.1%新洁尔灭菌或75%酒精进行手消毒。
4.4 使用前开启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同时打开吹风净化工作台,操作完毕及时清理,再开紫外灯照射30分钟。
4.5检验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操作,爱惜室内用具,使用完毕,整理检品及各种用具并清洁工作台面。
4.6 接种环在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灭菌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
4.7 所有带菌实验用品,须经有效的消毒灭菌处理后再洗刷。
严禁污染下水道。
4.8 无菌室定期进行洁净度测试检查沉降菌(在室内打开肉汤琼脂平皿30分钟,经37℃培养48h),100级平均菌落数不得过1个/皿,如超过应进行清洁消毒。
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规范1.准备:首先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
2.放回灭菌桶,并装入待灭菌物品。
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防碍蒸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
三角烧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
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
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
4.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
待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
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在温度或者压力达到所需时(一般为121°0.1MPa),需要切断电源,停止加热。
当温度下降时,再开启电源开始加热,使温度维持在恒定的范围之内。
5.灭菌所需时间到后,切断电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至0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
注意事项:1.灭菌物品不能堆得太满、太紧,以免影响温度均匀上升。
2.降温时待温度自然降至60℃以下再打开箱门取出物品,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骤然降温导致玻璃器皿炸裂。
3. 在灭菌过程中,应注意排净锅内冷空气。
4.由于高压蒸汽灭菌时,要使用温度高达120℃、两个大气压的过热蒸汽,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否则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5.不同类型的物品不应放在一起进行灭菌。
6.在未放气,器内压力尚未降到“0”位以前,绝对不允许打开器盖。
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使用规程1.在设备使用中,应对安全阀加以维护和检查,当设备闲置较长时间重新使用时,应扳动安全阀上小扳手,检查阀芯是否灵活,防止因弹簧锈蚀影响安全阀起跳。
2.设备工作时,当压力表指示超过0.165Mpa时,安全阀不开启,应立即关闭电源,打开放气阀旋钮,当压力表指针回零时,稍等1-2分钟,再打开容器盖并及时更换安全阀。
3.堆放灭菌物品时,严禁堵塞安全阀的出气孔,必须留出空间保证其畅通放气。
4.每次使用前必须检查外桶内水量是否保持在灭菌桶搁脚处。
5.当灭菌器持续工作,在进行新的灭菌作业时,应留有5分钟的时间,并打开上盖让设备有时间冷却。
6.灭菌液体时,应将液体罐装在硬质的耐热玻璃瓶中,以不超过3/4体积为好,瓶口选用棉花纱塞,切勿使用未开孔的橡胶或软木塞。
特别注意:在灭菌液体结束时不准立即释放蒸汽,必须待压力表指针回复到零位后方可排放余汽。
7.对不同类型,不同灭菌要求的物品,如敷料和液体等,切勿放在一起灭菌,以免顾此失彼,造成损失。
8.取放物品时注意不要被蒸气烫伤(可戴上线手套)。
冰箱、冰柜使用规程1 操作程序1.1开机:冰箱、冰柜按说明书要求放好后,插上电源线,确定其在正常供电状态下。
1.2物品的放置1.2.1将冰箱、冰柜调节到所需功能。
1.2.2打开冰箱、冰柜相应功能的箱门,将所需放置/取出的物品,放置/取出在冰箱、冰柜内。
1.2.3物品放置好/取出后,将箱门关严,通过屏幕显示确定其在正常供电情况。
1.3 做好相应登记后方可离开。
2 安全使用注意事项2.1严禁贮存或靠近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物品及易挥发的气体、液体,不得在有可燃气体的环境中存放或使用。
2.2实验室使用冰箱、冰柜内禁止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储存在冰箱内的所有容器应当清楚地标明内装物品的科学名称、储存日期和储存者的姓名。
未标明的或废旧物品应当高压灭菌并丢弃。
2.3放入冰箱、冰柜内的所有试剂、样品、质控品等必须密封保存。
2.4箱体表面请勿放置较重或较热的物体,以免变形。
2.5保持冰箱、冰柜出水口通畅。
2.6在清洁/除霜时,切不可用有机溶剂、开水及洗衣粉等对冰箱有害的物质。
2.7每日观察冰箱、冰柜温度并记录。
天平操作规程1、使用天平前应先观察水准器中气泡是否在圆形水准器正中,如偏离中心,应调节地脚螺栓使气泡保持在水准器正中央,单盘天平(机械式)调整前面的地脚螺栓,电子天平调整后面的地脚螺栓。
2、天平内须放置变色硅胶等干燥剂,使用前应观察变色硅胶颜色,如硅胶变色必须及时更换干燥硅胶,将吸水失效的硅胶放入烘箱内烘干恢复颜色以备以后使用。
3、天平使用前应首先调零,电子天平使用前还应用标准砝码校准。
4、天平门开关时动作要轻,防止震动影响天平精度和准确读数。
5、天平称量时要将天平门关好,严禁开着天平门时读数,防止空气流动对称量结果造成影响。
6、电子天平的去皮键使用要慎重,严禁用去皮键使天平回零。
7、如发现天平的托盘上有污物要立即擦拭干净。
天平要经常擦拭,保持洁净,擦拭天平内部时要用洁净的干布或软毛刷,如干布擦不干净可用95%乙醇擦拭,严禁用水擦拭天平内部。
8、同一次分析应用同一台天平,避免系统误差。
9、天平载重不得超过最大负荷。
10、被称物应放在干燥清洁的器皿中称量,挥发性、腐蚀性物体必须放在密封加盖的容器中称量。
19、电子天平接通电源后应预热2小时才能使用。
20、搬动或拆装天平后要检查天平性能。
22、称量完毕后将所用称量纸带走。
23、称量完毕,保持天平清洁,物品按原样摆放整齐传递窗的使用规程1.目的:保证待处理样品的可靠性传递,尽量避免各区间的空气污染2.适用范围:每个区的传递窗。
3.职责:所有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4.步骤:4.1标准操作:实验人员在所在实验区处理好样品后,欲将样品传递到下一区域时,打开传递窗门,放入欲传递的样品,关闭传递窗门。
4.2 维护每次实验结束后用1﹪的施康溶液对传递窗内部进行清洁,然后打开传递窗内的紫外灯消毒30分钟,并记录紫外灯照射时间,累计10000小时后报废,更换新的紫外灯。
光学显微镜使用规范1.取镜和放置: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取出。
(特别禁止单手提显微镜,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
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 ㎝处,以便观察和防止掉落。
然后安放目镜和物镜。
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
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低倍镜的使用方法(1)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2)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
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
4.高倍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恒温干燥箱使用规程1 目的建立恒温干燥箱的操作规程,保证操作人员正确操作。
2 范围适用于样品的干燥、玻璃仪器的烘干。
3 职责操作人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 操作程序4.1 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4.2 设置加热温度4.3 待温度达到设置温度并无异常情况,稳定后放入样品,开始记时至所需干燥程度。
5 注意事项5.1设置温度时,通常将温度设置稍低于实验温度,待温度达到设置温度后,再设置到实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