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重耳之亡》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40
晋公子重耳之亡文章鉴赏
《晋公子重耳之亡》是一篇讲述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经历的文章,其鉴赏如下:
首先,文章中通过重耳的流亡经历,展现了一个人在困境中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
重耳在流亡期间,历经千辛万苦,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存和复国的渴望。
他通过与各种人物的交往,逐渐积累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经验,为日后成为晋国国君奠定了基础。
其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
重耳的机智、勇敢和果断,子犯的忠诚、智谋和勇敢,秦穆公的权谋、奸诈和贪婪,都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文章中的语言优美、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作者通过重耳的流亡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也通过重耳的形象,表达了对英勇、智慧和正义的崇敬。
总之,《晋公子重耳之亡》是一篇极具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章。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类精神的发展。
文言文阅读训练:《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①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狄人伐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J尊首,受而载之。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②,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日:“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璧焉。
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宋寰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今?”对曰:“子女下年,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强、右属爨缝,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等之。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注】①晋人:指晋献公的军队。
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骊姬乱而被迫流亡。
②骈胁:肋骨紧密连接为一,是一种生理上的畸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B.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C.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D.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稽首,是一种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九拜中最重的一种礼节。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磨难是一笔财富【原文注解翻译】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2),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3),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4)。
(1)及于难:遇到危难。
(2)保:依仗,依靠。
(3)校(jiao4):同“较”,较量。
(4)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
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
颠颉:晋国大夫。
魏武子:魏诌(zhou1),晋国大夫。
司空季子:名胥臣,晋国大夫。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性的拥护。
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儵、叔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
将适齐(8),渭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5)廧咎如(qiáng jiù rú)春秋时赤狄部落名。
隗姓。
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南。
(6)儵:读shu1。
(7)妻:嫁给。
(8)适:去,往。
(9)就木:进棺材。
(10)处狄:住在狄国。
狄国人攻打一个叫廧咎如的部落,俘获了君长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把她们送给了公子重耳。
重耳娶了季隗,生下伯儵和叔刘。
他把叔隗给了赵衰做妻子,生下赵盾。
重耳想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
”季隗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
还是让我等您吧。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11),乞食于野人(12),野人与之块。
晋公子重耳之亡|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原文: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飨,置壁焉。
公子受飨反壁。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济,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 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晋公子重耳之亡叙事艺术引言《晋公子重耳之亡叙事艺术》是一部以晋国公子重耳的逃亡经历为主线,展现了晋国动荡时期的史诗叙事作品。
本文将从重耳的成长背景、逃亡经历、亡国之痛以及叙事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一、重耳的成长背景重耳,字子骞,是晋国君主晋文公的儿子,也是晋国的公子。
晋国是春秋时期八大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一带。
重耳自幼聪明机智,善于学习,深受父亲和师长的喜爱。
然而,晋国内部权力纷争不断,重耳的成长环境并不和谐。
二、逃亡经历由于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重耳被迫逃离了自己的家国。
他踏上了漫漫逃亡之路,历经艰辛和困苦。
在他的逃亡过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危险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重耳通过机智才智,巧妙地躲避了敌人的追捕,同时结交了一批忠诚的朋友和助手。
他的逃亡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亡国之痛重耳的逃亡经历背后,是晋国的亡国之痛。
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国家的分裂和衰落,使得晋国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重耳作为晋国的公子,亲身经历了家国的破败和灭亡,深感国家的苦难和悲剧。
他的逃亡经历不仅仅是个人的遭遇,更是晋国亡国之痛的写照。
四、叙事艺术《晋公子重耳之亡叙事艺术》以晋公子重耳的逃亡经历为主线,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现了晋国动荡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作品在叙述上运用了丰富的叙事手法,如对话、描写、对比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重耳的逃亡经历。
同时,作品还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展现了重耳在逃亡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使读者对他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叙事艺术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叙述故事的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叙事的过程中,作者还融入了一些晋国的历史文化元素,如晋国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使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叙事艺术的运用使得《晋公子重耳之亡叙事艺术》成为一部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价值的作品。
结论《晋公子重耳之亡叙事艺术》通过对晋公子重耳的逃亡经历的叙述,展现了晋国动荡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古诗晋公子重耳出亡翻译赏析文言文《晋公子重耳出亡》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肋,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三、文本资料(一)《晋公子重耳之亡》简析左傳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名著,記事分年繫月,它的優點在於綱目清晰,而缺點便在於把一件完整的故事割裂成若干段,前後聯貫不易。
但作者記晉文公出亡始末,首先遠用追敍的手法,從重耳自蒲城奔狄說起,將整故事分載兩年之中,中間通過若干事件極其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形象。
這對於漢代以描寫人物爲中心的歷史名著史記,實給予極大的影響。
本篇在人物刻畫上,對於晉文公是有一定的讚揚的。
在流亡中間,當他經過楚國,楚成王宴食他,問他若反晉國將何以報答的時候,他決不像他的弟兄允許割河外五城以賄賂秦國的夷吾(晉惠公)一樣,乾脆地推辭說:“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
其何以報君?”決不犧牲國家的利益,向外人行賄。
當成王更進一步追問“何以報我”的時候,便毅然地回答說:“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囊鞬,以與君周旋。
”這時便充分顯出英雄面目。
回國之後,對於寺人披不念舊惡,對於介之推事件也明顯地承認過錯,而不文過飾非,這些都是他能夠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而創立霸業的主要原因。
但晉文公的性格也不是沒有缺點的,當他離開狄到齊國去的時候,和他的妻季隗說:“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
”季隗回答說:“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請待子。
”自己本不願季隗再嫁,但此去又遙遙無歸期,因此虛僞地提出了二十五年的期限,經季隗說破,誰也覺得好笑,這便是他“譎而不正”的地方。
當他到了齊國,受了齊桓公的優待,這時有了妻子,也有了家業,他便逐漸失去雄心壯志,爲著眼前的安樂,不想走了。
後來狐偃和薑氏共同設計,把他騙醉了才離開齊國,而醒來後還不願走,憤怒地使戈追趕狐偃,這又表現出他平庸和軟弱的一面。
這些都表現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能夠掌握住人物性格的特點及其刻畫的細膩。
在前四世紀時能産生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確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件事。
晋公子重耳之亡赏析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这个故事明白的道理:
做人一定要信守承诺,不可言而无信。
说明了无论身处怎么样绝望的境地,只要不抛弃不放弃,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重耳懂得隐忍,宽以待人,懂得抓住机会。
故事简介: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
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扩展资料:
晋文公重耳故事背景: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
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
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
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
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
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比如有狐毛、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文武精英等。
古诗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翻译赏析“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出自文言文《晋公子重耳出亡》,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肋,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
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晋公子重耳之亡》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晋公子重耳之亡先秦-左丘明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
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
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姜曰:“行也。
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贰焉。
”乃馈盘飨,置壁焉。
公子受飨反壁。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而至於今,一也。
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2023高考文言文详解 | 2023高考全国乙卷【详解详释】[原文]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经过)于(从)曹,曹君袒裼(tanxi脱去上衣,露出上身。
[补充]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pianxie肋骨连成一片),欲观其(代重耳)裸(赤身露体)。
<重耳>浴,<曹共公>薄(bo迫近,接近)而观之:重耳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就想看重耳的裸体。
重耳沐浴的时候,曹共公靠近看重耳的骈胁)而观之。
釐(li)负羁与叔瞻侍于(在)<曹共公>前(面前,跟前)。
[译文]从前晋国公子重耳逃亡,从曹国经过,曹国国君(在重耳脱去上衣,)露出上身沐浴时靠近看了重耳的骈肋。
釐负羁与叔瞻在曹君跟前侍候。
[原文]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非同寻常。
【教材链接】《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游褒禅山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人也。
君遇(对待)之无礼彼若(如果)有时(机会)反(通“返”,返回)国而(如果)起兵即(就)恐为(对)曹伤(伤害)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不,没有)听。
[译文]叔瞻对曹国国君说:“我看这晋公子,不是一般人。
君主对待他没有礼节,他如果有机会回国当了君主,如果起兵就怕对曹国有伤害。
君主不如杀了他。
”曹国国君不听。
[原文]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为什么)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赶不上),祸来连(牵连)我。
今日吾君召(召见)晋公子,其遇之无礼。
我与(亲附,跟随)在前(面前),吾是以(是以,因此)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sheng指大国)之主也;其左右(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从(跟随)者(定语后置句,其从者左右),<有>万乘之相(状貌)也。
今穷(处于困境)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
此若反(“返”)国,必诛(讨伐)无(没有)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礼待),则曹其首(排在第一,排在首位)也。
晋公子重耳之亡知识点归纳引言晋公子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
他被流放多次,历经艰辛,最终重获王位,成为了伟大的国君。
本文将对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背景、事件进行详细的归纳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领略其中的智慧和教训。
一、晋国的政治局势在理解晋公子重耳之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晋国的政治局势。
春秋时期,各国割据,相互争斗,晋国也不例外。
而晋公子重耳的登位,正值晋国政治混乱的时期,他的登位受到了众多势力的反对。
二、晋公子重耳的出生和成长晋公子重耳是晋文公的儿子,他从小就聪明机智,深受父亲的宠爱。
然而,由于晋文公的去世,晋公子重耳被迫离开晋国,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三、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晋公子重耳之所以被迫离开晋国,主要是因为晋国内部存在强大的反对势力。
这些势力不满重耳成为太子,反对他登位成为晋国的君主。
四、晋国外部的威胁和流亡生涯除了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晋公子重耳还面临着其它国家的威胁。
他不得不在流亡生涯中四处躲藏,避免被敌对势力抓获。
五、晋公子重耳的智慧和勇气晋公子重耳在流亡生涯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通过冒险、投靠有利的势力等手段,不断向敌对势力展示自己的价值,最终获得了重回晋国的机会。
六、晋公子重耳重获王位在经历了多次流亡和艰辛之后,晋公子重耳终于重获晋国的王位。
他修复了晋国的疆土,恢复了国家的繁荣。
七、晋公子重耳之亡的启示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智慧和勇气是成功的关键。
其次,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所拥有的一切,不要轻易放弃。
结论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深入了解晋公子重耳的经历和智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益,启发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简明写史,生动绘人--《晋公子重耳
之亡》赏析
《晋公子重耳之亡》赏析
《晋公子重耳之亡》被称作古代文学珍品,时常被拿来与《史记》《汉书》
《孟子》《礼记》相比较。
它写到了春秋时期齐国弥漫着浩浩荡荡的战火。
这份充满悠久历史色彩的文章结果以一位少年晋公子重耳的命运作结,却散发着感慨色彩。
重耳原本是个聪明勇敢、性格活跃的少年,在年仅十三岁的时候,就能精巧多
变的使用兵弩,又气势恢宏的发出作战的号角。
重耳曾带领着一小支士兵,对抗敌国的高等兵士,竟然大获全胜。
然而,战争的残酷使得重耳不得不放弃了他的理想,崩溃在深渊的乱世宿命的
怀抱中。
他珍视的爱、友谊也不得不在这一切幻灭中消失,最终重耳懵然挥舞着兵器被黄泉淹没,令人唏嘘。
《晋公子重耳之亡》展示出一幅令我们震撼哀伤的战国历史画卷,描繪了战国
时期动荡的时代背景。
尤其是重耳命运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仰望天穹,思考生命的坎坷和战争的残酷。